本文目录一览:
心理学:心中总有一股“戾气”是怎么回事?无名火到底是什么火?
心中有戾气,发出去,伤害人际关系;憋回去,憋出内伤。戾气从哪来,又该到哪去?
曾经有一个读者私信问我一个比较\"空泛\"的问题。她说:我总是感觉自己内心的戾气很重,我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一遇到一些人和事,我还是会升腾起这种戾气,并且压抑这种负面情绪的时候很痛苦,我想问问,我该怎么改变内心的这种状态,真正的放下呢?
在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们并不会在空泛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一个现象,而是要通过来访者的感受,贴近具体的事件,从ta具体且细致的感觉、行为入手,由面到点,再由点及面,一点点接近真相。但是我想她的这个问题又很有代表性,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的困惑,所以在今天尝试解释一下。
事实上,很多人都说要\"放下\",但是一遇到事还是放不下,从佛家的角度,\"放下\"本质上是开悟,当一个人开悟的时候,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内心豁达澄清,很多曾经纠缠自己的问题忽然变得都不是问题了,这是很多\"内求者\"的曾经体会过的来自精神层面的愉悦和轻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所谓的放下,其实是明白了困扰我们的东西它是从哪来的?知道了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建立新的反应模式应对困扰,同时,也就知道了以后我们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所谓\"知则明\",当\"潜意识的东西被呈现,成为意识层面的内容\"时,很多困扰也就不药自医了。其实仔细想想,两者有相通之处。
而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却还是做不到呢?答案在于那些\"道理\"还停留在比较浅层的意识层面,并未进入到潜意识,也就是说,其实你所谓的\"懂\"还是没有真正修通的懂,并不算真的懂。另外,改变一个人固有的认知模式、情绪模式、行为反应模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复的觉察、自省,需要刻意的尝试、纠正,也需要不断的给自己正向的强化,才能一点一点的摒弃固有模式,创建新的模式。
改变自己真的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过程。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一些探讨:戾气从何而来?我们如何消除内心的戾气?
1. 所谓\"戾气\",其实就是\"攻击性\"
戾气,是暴戾之气的意思。即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如果换成心理学的语言,我会称之为\"攻击性\"。
攻击性是人的天性,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活着,最基本的的内驱力就是力比多和攻击性,所以,人有攻击性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会带给我们自己和他人影响和伤害,也会损害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觉察到自己戾气较重,就想要压制它的原因。
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对攻击性有不同的解释。
① 精神分析流派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精神分析认为攻击性是人的基本内驱力,精神分析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本能\",即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毁的冲动,就会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新精神分析的理论倾向于认为攻击性产生于挫折,也就是当一个人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行为受阻的时候,就会产生攻击行为。一个处在巨大的挫折体验中的人,有可能出现比较持久的攻击行为。当然,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对自己的攻击性很难觉察,它们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但是却会透过潜意识来支配我们的行为。
精神分析一般会从人的早年和父母的经历中寻找现在的行为反应模式,如果在早年,家庭环境经常让孩子体验到挫折感,对孩子自主探索总是有不同类型的控制、打扰、干涉,那么这个孩子内心的攻击性就可能比较大。生活中遭遇的人或事总是不能如他所愿,总是能唤醒他
Ta潜意识里的挫折感,这个时候ta就容易产生比较激烈的负面情绪,也就是戾气。
② 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们不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攻击性。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长大,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善良、乐观的人。而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就会出现问题。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当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富于攻击性。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有可能在遭遇挫折时对别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虽然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在\"先天性\"这部分的观点不同,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它们都比较强调早年家庭影响带给一个人人格方面的影响,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挫折感\"。
③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是\"习得性\"动物,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习得的。所以,像学会其他行为一样,人的攻击行为也是学习来的。同时,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接受了某种行为的强化影响。
比如一个孩子在游戏时称王称霸,他会发现打架很有好处,他们可以先诉诸武力,然后就可以获得\"特权\",想玩什么玩什么,因为别的孩子会害怕他们。
而解释行为的关键在于,得到好处(被强化)的行为就会得到重复。于是,他们在游戏时称王称霸的行为就会持续出现,并泛化到其他场合,如果这种攻击性行为不断的得到好处而非惩罚,他们长大后就会变成攻击性很强的成年人。
除此之外,人的习得性还表现在模仿同伴上。比如儿童看到攻击别人会带来好处,ta就也会学习这种行为模式。
④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探索的焦点是\"富有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讲过ABC理论,我们对一件事(一个人)做出的反应,关键取决于我们怎么\"解读\"这件事(这个人),也就是我们的信息是怎么样加工的?
环境中的一些特殊情节,比如说对打斗的想象,往往会引发攻击性的思维和情绪。当强烈的攻击性思维产生时,人们往往把所处的情境解释为\"威胁情境\",并对威胁者产生攻击性,甚至做出攻击性行为。
⑤ 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
这两个流派更多的倾向于一个人先天的因素,比如特质流派更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例如一些研究者曾经测量了8岁儿童的攻击特质,当参加研究的小学生长到30岁的成人时,研究者对他们再次进行访谈,他们会发现,那些在小学时被确定为攻击性强的人,成年后也变成了爱攻击的成人。
而生物学流派也对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比较感兴趣,他们会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加之其教养环境的影响,他们长大后就成为了爱攻击的成人。
当然,从进化论的角度也可以对攻击性进行解释,比如男性比女性的攻击性强可以解释为男性天生具有控制竞争对手的需要。
⑥ 综合结论
以上是几种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对\"攻击性\"做出的解释,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攻击性产生的原因,这几种解释并不矛盾,只是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攻击性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了某种攻击性的特质(特质理论),但是人们也可能把某些模糊不清的事件解释为威胁事件(认知理论),因为过去他们就曾经这样被人攻击过(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而爱攻击的人可能生而具有以攻击方式对待威胁的倾向(生物学流派),但是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经常受挫的环境里(精神分析流派),或者生活在一个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的家庭里(人本主义学派),他们将会克服自己的攻击倾向。
有了这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我们也就知道了自己身上的戾气来自哪里。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探讨早年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出于长期的无意识的心理不满足状态、长期出于潜意识水平的压抑/受挫状态,以及家庭成员的人际交往模式(家长的示范作用)….
所以,觉得自己身上戾气较重的人,可以尝试从以上这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觉察。
2. 觉察即疗愈
知道了自己的\"伤\"的来龙去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等于知道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于任何改变,都要从觉察开始。
井底之蛙从来不会认为自己看到的天空太小,同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或者需要修正,那ta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改变。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原则是\"助人自助\",也就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找到自己的潜质,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完成个人成长。
所以,觉察即疗愈。觉察的过程,就是将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当这些无名之火被觉察,我们也就有了探索它、解决它的可能。
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心理。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作为我们觉察自己的场所。我们所说的觉察,就是抓住那些平时稍纵即逝的心理变化,把它们呈现在\"桌面\"(意识层面)上仔细观察。
比如说今天我骑着车子走在路上,忽然从旁边冲出来一个人,吓了我一大跳,差点摔倒。于是我怒火冲天,恨不得上去踹他两脚才解气。这样的一个场景下,\"恨不得上去踹他两脚才解气\"是我的自动化反应,也就是我一贯的、熟悉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这种戾气和冲动,在事件发生的当下,会很快的涌现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抓住自己的这股戾气,在事后进行觉察。
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自己当时的感受:愤怒、恼火、惊吓…..然后再顺着这些感受体察一下在当时,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对方的什么行为让我们产生了那些情绪?而我们的自动化思维——\"恨不得踹死他\"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和感受产生的?
这,就是觉察。
如果这样一件事发生了,不管我们当时就骂了对方一顿发泄怒火,还是强行压制了,这件事过去就让它过去了,之后没有任何觉察和反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我们就有能还是会说:我身上戾气很重,自己也知道不好,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改。
再说一遍:一切的改变,先从觉察开始。觉察自己,觉察环境,觉察他人….觉察是一种能力,而觉察本身,也是一种疗愈。
3. 表达即疗愈
任何情绪都不能压抑,一旦情绪被压抑,就会进入潜意识,成为难以拔除的\"刺\",影响我们的人格,干扰我们的行为。所以,在心理咨询中,表达性疗愈技术是一门重要的技术。
当我们觉察了自己的戾气,就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表达它,而不是靠\"超我\"压抑它。因为压抑越多,你的戾气反而可能会更重。
戾气也可以大体上划分到情绪的一种,它是集合了愤怒、偏激、暴躁、怨恨等多种负面情绪的综合情绪。所以,处理戾气,首先要处理情绪。
① 命名情绪
当一个人有一股\"无名火\"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它的这个火气还没有被命名,也可以说,这个愤怒让ta自己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因为他根本搞不定它。反过来说,假如我的火气是有名字的,那也就是说我的火气不算太大,还在我的操控范围之内。能够给自己的情感命名,例如害怕,恐惧,烦躁、焦虑等,就意味着我们的情绪被看见了。当一个情感被命名之后,它就不再是原来的情感,它就可以从不可忍受变成可以忍受。
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在讲主客体关系理论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妈妈对孩子的α功能,比昂将情感分为两种,一种是受的了的,一种是受不了的。后者称为β元素,前者称为α元素。将β元素转换为α元素的功能,叫α功能。比昂认为,\"好\"的妈妈可以作为承接孩子情绪的一个稳定的\"容器\",将孩子不能承受的情感给予概念化,或使之更有逻辑,更加理性,再返还给孩子。
通过对情绪的认知和命名,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就减少了负面情绪带来的伤害。
心中常有戾气的人,一般而言都是在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的人,所以,他们自己处理和化解情绪的能力较弱,成年之后,学会命名情绪,是其改变自己的重要一步。
② 真实表达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会好好说话,所以,真实表达技术也是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工作。心中戾气较重的人,要学会如何使用真实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
与情绪被命名后它的力度就会减弱很多一样,情绪被表达,它的杀伤力也就消减殆尽。真实表达的要素包括:客观的描述事实,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期望。
比如我们刚擦完地,老公回到家就踩了几个鞋印。这时候我们可能会非常愤怒,想把对方痛骂一顿。如果采用真实表达的方式,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公,我看到你回来后没及时换鞋,在屋里踩了几个鞋印(陈述事实),我对此有点不舒服(表达感受),因为在你回来之前我刚把地擦干净。你下次回来能不能注意一下,先换上鞋再进屋?(表达期待)
当我们可以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客观而真实的将其表达出来,我们的情绪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如果每一件事都及时的宣泄自己情绪,就不会有大量的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发酵变质,形成一股难以遏制的戾气了。
3. 改变认知
情绪ABC理论中,影响我们情绪的往往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也就是认知。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改变自己内心中的敌意,减轻自己的戾气。
第一,丰富认知。同一现象有多种可能,我们只是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读对方,并产生戾气。
比如走路时对方看了我们一眼,戾气较重的人可能会非常生气,认为对方是挑衅,对自己有敌意,但事实上,这个现象有多种可能,比如对方只是无意识的看了一眼,比如对方是因为好奇(因为看到你脸上蹭了点脏东西),也可能是对方觉得你很眼熟….
当我们知道一种行为或者一件事,其背后的原因未必是我们想象的那一种,实际上也就丰富和矫正了自己比较偏颇的认知。
第二,看到自己的敌意。
一般敌对因子比较高的人,会觉得周围的环境和他人对自己很不友好,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我们会将自己的东西说成是别人的。心中戾气较重的人,一般都有自居受害者的倾向,即在心中将自己视为\"弱者\",在潜意识里认为是别人对自己不友好,欺负自己,为了自保,就会滋生出很多愤怒的情绪保护自己。
当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有效的觉察自己,到底是对方招惹了自己,还是自己有敌意?答案往往是后者。
第三,区分边界。
一般易激惹的人,都是边界不清的人,这样的人在人格上处于巨婴状态,即在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可以掌控局面,掌控他人。
一个人格成熟的人,能够很好的区分自己与别人的边界,当别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尤其是对自己否定的观点)时,能够有效的区分别的观点和真实的自己之间的区别。这其实就是一种边界感——即别人有权利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即使和我的不同,或者我认为他说的不对,那也是别人的事,跟我无关。
很多人无法做到边界的区分,所以很容易被外界所影响,产生强大的戾气。
4. 积极的接纳自己vs 积极心理暗示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会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评估,既不会盲目自信,也不会过分自卑。而拥有成熟的心智,首先要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是一个终生课题,绝大部分人都在这个课题上有或多或少的偏颇。那些内心充满戾气的人,其实是对自己首先不接纳的。他们不能恰当而准确的评估自己,会对自己身上的很多\"弱点\"有嫌弃、厌恶。他们会对和自己有相同特质的人特别讨厌——实际上的投射了对自己的厌恶,同时,他们也会对来自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不允许别人说自己认为的缺点。
可以说,一个人的心智是否成熟,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在于他接纳自己的程度。
戾气重的人,要经常觉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否过于严苛或宽松,需要不断的用客观事实来调试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做到接纳,才有可能接纳别人,接纳世界,接纳和自己的不同。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所以,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因为实际上从来没有完美,而不完美往往是最真实的自己。
在生活的历练场中我们不断的觉察、自省、修正之后,我们还要给自己不断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新的条件反射替代旧的条件反射的过程。
就像行为主义认为的那样,我们的行为都是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条件反射,而改变,就是要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我们需要在自己做出哪怕微小改变的时候及时的肯定自己、鼓励自己,并用较好的结果强化自己的行为。
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催眠的过程。我们早先的经历,是被我们的养育者(父母)催眠的,而我们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成人之后,即使自己的精神胚胎发育的并不完善,但依然拥有绝对的选择权。
我们可以选择重新\"催眠\"自己,用积极正向富有建设性的新行为模式替代旧的,不断给自己鼓励和强化,这样的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个人成长和人格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在路上”,哪怕你现在心中充满戾气也无需气馁,因为这恰恰证明你前进的空间还非常广阔。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各种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
心理学:心中总有一股“戾气”是怎么回事?无名火到底是什么火?
心中有戾气,发出去,伤害人际关系;憋回去,憋出内伤。戾气从哪来,又该到哪去?
曾经有一个读者私信问我一个比较\"空泛\"的问题。她说:我总是感觉自己内心的戾气很重,我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一遇到一些人和事,我还是会升腾起这种戾气,并且压抑这种负面情绪的时候很痛苦,我想问问,我该怎么改变内心的这种状态,真正的放下呢?
在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们并不会在空泛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一个现象,而是要通过来访者的感受,贴近具体的事件,从ta具体且细致的感觉、行为入手,由面到点,再由点及面,一点点接近真相。但是我想她的这个问题又很有代表性,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的困惑,所以在今天尝试解释一下。
事实上,很多人都说要\"放下\",但是一遇到事还是放不下,从佛家的角度,\"放下\"本质上是开悟,当一个人开悟的时候,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内心豁达澄清,很多曾经纠缠自己的问题忽然变得都不是问题了,这是很多\"内求者\"的曾经体会过的来自精神层面的愉悦和轻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所谓的放下,其实是明白了困扰我们的东西它是从哪来的?知道了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建立新的反应模式应对困扰,同时,也就知道了以后我们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所谓\"知则明\",当\"潜意识的东西被呈现,成为意识层面的内容\"时,很多困扰也就不药自医了。其实仔细想想,两者有相通之处。
而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却还是做不到呢?答案在于那些\"道理\"还停留在比较浅层的意识层面,并未进入到潜意识,也就是说,其实你所谓的\"懂\"还是没有真正修通的懂,并不算真的懂。另外,改变一个人固有的认知模式、情绪模式、行为反应模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复的觉察、自省,需要刻意的尝试、纠正,也需要不断的给自己正向的强化,才能一点一点的摒弃固有模式,创建新的模式。
改变自己真的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过程。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一些探讨:戾气从何而来?我们如何消除内心的戾气?
1. 所谓\"戾气\",其实就是\"攻击性\"
戾气,是暴戾之气的意思。即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如果换成心理学的语言,我会称之为\"攻击性\"。
攻击性是人的天性,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活着,最基本的的内驱力就是力比多和攻击性,所以,人有攻击性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会带给我们自己和他人影响和伤害,也会损害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觉察到自己戾气较重,就想要压制它的原因。
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对攻击性有不同的解释。
① 精神分析流派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精神分析认为攻击性是人的基本内驱力,精神分析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本能\",即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毁的冲动,就会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新精神分析的理论倾向于认为攻击性产生于挫折,也就是当一个人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行为受阻的时候,就会产生攻击行为。一个处在巨大的挫折体验中的人,有可能出现比较持久的攻击行为。当然,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对自己的攻击性很难觉察,它们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但是却会透过潜意识来支配我们的行为。
精神分析一般会从人的早年和父母的经历中寻找现在的行为反应模式,如果在早年,家庭环境经常让孩子体验到挫折感,对孩子自主探索总是有不同类型的控制、打扰、干涉,那么这个孩子内心的攻击性就可能比较大。生活中遭遇的人或事总是不能如他所愿,总是能唤醒他
Ta潜意识里的挫折感,这个时候ta就容易产生比较激烈的负面情绪,也就是戾气。
② 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们不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攻击性。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长大,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善良、乐观的人。而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就会出现问题。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当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富于攻击性。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有可能在遭遇挫折时对别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虽然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在\"先天性\"这部分的观点不同,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它们都比较强调早年家庭影响带给一个人人格方面的影响,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挫折感\"。
③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是\"习得性\"动物,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习得的。所以,像学会其他行为一样,人的攻击行为也是学习来的。同时,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接受了某种行为的强化影响。
比如一个孩子在游戏时称王称霸,他会发现打架很有好处,他们可以先诉诸武力,然后就可以获得\"特权\",想玩什么玩什么,因为别的孩子会害怕他们。
而解释行为的关键在于,得到好处(被强化)的行为就会得到重复。于是,他们在游戏时称王称霸的行为就会持续出现,并泛化到其他场合,如果这种攻击性行为不断的得到好处而非惩罚,他们长大后就会变成攻击性很强的成年人。
除此之外,人的习得性还表现在模仿同伴上。比如儿童看到攻击别人会带来好处,ta就也会学习这种行为模式。
④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探索的焦点是\"富有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讲过ABC理论,我们对一件事(一个人)做出的反应,关键取决于我们怎么\"解读\"这件事(这个人),也就是我们的信息是怎么样加工的?
环境中的一些特殊情节,比如说对打斗的想象,往往会引发攻击性的思维和情绪。当强烈的攻击性思维产生时,人们往往把所处的情境解释为\"威胁情境\",并对威胁者产生攻击性,甚至做出攻击性行为。
⑤ 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
这两个流派更多的倾向于一个人先天的因素,比如特质流派更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例如一些研究者曾经测量了8岁儿童的攻击特质,当参加研究的小学生长到30岁的成人时,研究者对他们再次进行访谈,他们会发现,那些在小学时被确定为攻击性强的人,成年后也变成了爱攻击的成人。
而生物学流派也对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比较感兴趣,他们会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加之其教养环境的影响,他们长大后就成为了爱攻击的成人。
当然,从进化论的角度也可以对攻击性进行解释,比如男性比女性的攻击性强可以解释为男性天生具有控制竞争对手的需要。
⑥ 综合结论
以上是几种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对\"攻击性\"做出的解释,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攻击性产生的原因,这几种解释并不矛盾,只是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攻击性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了某种攻击性的特质(特质理论),但是人们也可能把某些模糊不清的事件解释为威胁事件(认知理论),因为过去他们就曾经这样被人攻击过(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而爱攻击的人可能生而具有以攻击方式对待威胁的倾向(生物学流派),但是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经常受挫的环境里(精神分析流派),或者生活在一个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的家庭里(人本主义学派),他们将会克服自己的攻击倾向。
有了这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我们也就知道了自己身上的戾气来自哪里。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探讨早年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出于长期的无意识的心理不满足状态、长期出于潜意识水平的压抑/受挫状态,以及家庭成员的人际交往模式(家长的示范作用)….
所以,觉得自己身上戾气较重的人,可以尝试从以上这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觉察。
2. 觉察即疗愈
知道了自己的\"伤\"的来龙去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等于知道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于任何改变,都要从觉察开始。
井底之蛙从来不会认为自己看到的天空太小,同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或者需要修正,那ta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改变。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原则是\"助人自助\",也就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找到自己的潜质,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完成个人成长。
所以,觉察即疗愈。觉察的过程,就是将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当这些无名之火被觉察,我们也就有了探索它、解决它的可能。
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心理。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作为我们觉察自己的场所。我们所说的觉察,就是抓住那些平时稍纵即逝的心理变化,把它们呈现在\"桌面\"(意识层面)上仔细观察。
比如说今天我骑着车子走在路上,忽然从旁边冲出来一个人,吓了我一大跳,差点摔倒。于是我怒火冲天,恨不得上去踹他两脚才解气。这样的一个场景下,\"恨不得上去踹他两脚才解气\"是我的自动化反应,也就是我一贯的、熟悉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这种戾气和冲动,在事件发生的当下,会很快的涌现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抓住自己的这股戾气,在事后进行觉察。
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自己当时的感受:愤怒、恼火、惊吓…..然后再顺着这些感受体察一下在当时,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对方的什么行为让我们产生了那些情绪?而我们的自动化思维——\"恨不得踹死他\"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和感受产生的?
这,就是觉察。
如果这样一件事发生了,不管我们当时就骂了对方一顿发泄怒火,还是强行压制了,这件事过去就让它过去了,之后没有任何觉察和反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我们就有能还是会说:我身上戾气很重,自己也知道不好,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改。
再说一遍:一切的改变,先从觉察开始。觉察自己,觉察环境,觉察他人….觉察是一种能力,而觉察本身,也是一种疗愈。
3. 表达即疗愈
任何情绪都不能压抑,一旦情绪被压抑,就会进入潜意识,成为难以拔除的\"刺\",影响我们的人格,干扰我们的行为。所以,在心理咨询中,表达性疗愈技术是一门重要的技术。
当我们觉察了自己的戾气,就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表达它,而不是靠\"超我\"压抑它。因为压抑越多,你的戾气反而可能会更重。
戾气也可以大体上划分到情绪的一种,它是集合了愤怒、偏激、暴躁、怨恨等多种负面情绪的综合情绪。所以,处理戾气,首先要处理情绪。
① 命名情绪
当一个人有一股\"无名火\"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它的这个火气还没有被命名,也可以说,这个愤怒让ta自己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因为他根本搞不定它。反过来说,假如我的火气是有名字的,那也就是说我的火气不算太大,还在我的操控范围之内。能够给自己的情感命名,例如害怕,恐惧,烦躁、焦虑等,就意味着我们的情绪被看见了。当一个情感被命名之后,它就不再是原来的情感,它就可以从不可忍受变成可以忍受。
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在讲主客体关系理论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妈妈对孩子的α功能,比昂将情感分为两种,一种是受的了的,一种是受不了的。后者称为β元素,前者称为α元素。将β元素转换为α元素的功能,叫α功能。比昂认为,\"好\"的妈妈可以作为承接孩子情绪的一个稳定的\"容器\",将孩子不能承受的情感给予概念化,或使之更有逻辑,更加理性,再返还给孩子。
通过对情绪的认知和命名,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就减少了负面情绪带来的伤害。
心中常有戾气的人,一般而言都是在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的人,所以,他们自己处理和化解情绪的能力较弱,成年之后,学会命名情绪,是其改变自己的重要一步。
② 真实表达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会好好说话,所以,真实表达技术也是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工作。心中戾气较重的人,要学会如何使用真实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
与情绪被命名后它的力度就会减弱很多一样,情绪被表达,它的杀伤力也就消减殆尽。真实表达的要素包括:客观的描述事实,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期望。
比如我们刚擦完地,老公回到家就踩了几个鞋印。这时候我们可能会非常愤怒,想把对方痛骂一顿。如果采用真实表达的方式,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公,我看到你回来后没及时换鞋,在屋里踩了几个鞋印(陈述事实),我对此有点不舒服(表达感受),因为在你回来之前我刚把地擦干净。你下次回来能不能注意一下,先换上鞋再进屋?(表达期待)
当我们可以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客观而真实的将其表达出来,我们的情绪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如果每一件事都及时的宣泄自己情绪,就不会有大量的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发酵变质,形成一股难以遏制的戾气了。
3. 改变认知
情绪ABC理论中,影响我们情绪的往往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也就是认知。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改变自己内心中的敌意,减轻自己的戾气。
第一,丰富认知。同一现象有多种可能,我们只是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读对方,并产生戾气。
比如走路时对方看了我们一眼,戾气较重的人可能会非常生气,认为对方是挑衅,对自己有敌意,但事实上,这个现象有多种可能,比如对方只是无意识的看了一眼,比如对方是因为好奇(因为看到你脸上蹭了点脏东西),也可能是对方觉得你很眼熟….
当我们知道一种行为或者一件事,其背后的原因未必是我们想象的那一种,实际上也就丰富和矫正了自己比较偏颇的认知。
第二,看到自己的敌意。
一般敌对因子比较高的人,会觉得周围的环境和他人对自己很不友好,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我们会将自己的东西说成是别人的。心中戾气较重的人,一般都有自居受害者的倾向,即在心中将自己视为\"弱者\",在潜意识里认为是别人对自己不友好,欺负自己,为了自保,就会滋生出很多愤怒的情绪保护自己。
当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有效的觉察自己,到底是对方招惹了自己,还是自己有敌意?答案往往是后者。
第三,区分边界。
一般易激惹的人,都是边界不清的人,这样的人在人格上处于巨婴状态,即在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可以掌控局面,掌控他人。
一个人格成熟的人,能够很好的区分自己与别人的边界,当别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尤其是对自己否定的观点)时,能够有效的区分别的观点和真实的自己之间的区别。这其实就是一种边界感——即别人有权利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即使和我的不同,或者我认为他说的不对,那也是别人的事,跟我无关。
很多人无法做到边界的区分,所以很容易被外界所影响,产生强大的戾气。
4. 积极的接纳自己vs 积极心理暗示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会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评估,既不会盲目自信,也不会过分自卑。而拥有成熟的心智,首先要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是一个终生课题,绝大部分人都在这个课题上有或多或少的偏颇。那些内心充满戾气的人,其实是对自己首先不接纳的。他们不能恰当而准确的评估自己,会对自己身上的很多\"弱点\"有嫌弃、厌恶。他们会对和自己有相同特质的人特别讨厌——实际上的投射了对自己的厌恶,同时,他们也会对来自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不允许别人说自己认为的缺点。
可以说,一个人的心智是否成熟,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在于他接纳自己的程度。
戾气重的人,要经常觉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否过于严苛或宽松,需要不断的用客观事实来调试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做到接纳,才有可能接纳别人,接纳世界,接纳和自己的不同。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所以,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因为实际上从来没有完美,而不完美往往是最真实的自己。
在生活的历练场中我们不断的觉察、自省、修正之后,我们还要给自己不断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新的条件反射替代旧的条件反射的过程。
就像行为主义认为的那样,我们的行为都是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条件反射,而改变,就是要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我们需要在自己做出哪怕微小改变的时候及时的肯定自己、鼓励自己,并用较好的结果强化自己的行为。
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催眠的过程。我们早先的经历,是被我们的养育者(父母)催眠的,而我们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成人之后,即使自己的精神胚胎发育的并不完善,但依然拥有绝对的选择权。
我们可以选择重新\"催眠\"自己,用积极正向富有建设性的新行为模式替代旧的,不断给自己鼓励和强化,这样的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个人成长和人格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在路上”,哪怕你现在心中充满戾气也无需气馁,因为这恰恰证明你前进的空间还非常广阔。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各种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
戾(li四声)气重,需自我调节
最近常看到一个词“戾气”,首先这个词从用处上就可以让人感觉是贬义词,戾气这个词语是什么含义呢?给大家查询了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戾气
1.戾气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 lì qì。是暴戾之气的意思。即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也指中医学中有戾气一说,是和正气相反,和邪气相对应的。
2.可以看做杀心重,或杀气的近义词,但更指向广泛一些,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偏爱杀戮残害,比如动不动破口大骂,或对一些小的坏事偏向于非常严厉处罚。同时其指向对象也不一定是一些真正的罪行严重,也可能指心地非常黑暗的人。
听到看到了很多的事情,总觉得目前很多人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包括我自己,先说下自我的感觉:凡事爱较真了,一件小事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海中无限的延伸下去,并且会因此产生更多的烦恼顾虑。爱与冒犯到自己的人争辩甚至争吵(也许只是从自身角度理解的被冒犯)。
从舆论报道上看到的很多极端的事例,按照报道评论,就是心态崩了,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什么的。暂且不说报道评论是否属实客观,但是可以感觉到这场疫情给大家或多或少都带来了心态变化与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发表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吧,我觉得生而为人,随着年龄增长应该心智都慢慢的更趋成熟才对,生命不但是自己的也是父母孩子亲人的,我们从来都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苟活于世。我们随着年龄增长需要在更多的事上承担责任,“你不是为你自己而活”,是很真实的一句话,所以请你在每天清晨醒来的时候想一想父母妻子儿女,有什么是比陪伴他们更真实更重要的事呢,你的所谓戾气能否解决问题?别人对你的戾气你是否能够化解(不予理睬等)?,如果你的戾气和他人的戾气碰撞会产生什么后果,(往最严重后果去想)。有了这三个思考,我相信你会对即将开始了一天有敬畏之心的。你再苦,再难,再绝望,请你远离戾气,不要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请珍惜。
戾气像病毒会传染!学会四件事,让生活更清爽
本文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 赵振海
擅长: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各种常见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心理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健康时报记者 毛圆圆)因为他人一句无意的话,就回怼十句尖酸刻薄的话,生怕自己吃亏;因为路人一个不心的触碰,就连推带搡地咒骂别人,生怕自己受伤害……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戾气重的人,他们像一台装满坏情绪的垃圾车,无所顾忌地将垃圾倾倒给别人,伤害别人。殊不知戾气太重,不仅危害社会,自己的生活也是负重前行,这样的生活,怎么会清爽?
戾气太重,生活无法清爽
戾气重的人,就是容易愤怒、容易发脾气的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赵振海说,这些人大多都过于自负、过于强势,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对,什么都想管。如果不称他们的心意了,就会觉得外界不受控制,而不受控制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在他们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接纳和可以,满脑子都是不接纳和应该。
这些人周围是难有真心朋友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从来没有做出过改变,只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一点就燃,看谁都不顺眼,不想也不愿好好说话。而最可怕的地方还在于他们虽然觉得愤怒委屈,却不打算通过有效沟通去解决问题,甚至演变为暴力。
近日,网上一段“男子端起滚烫火锅泼向妻子同学”的视频就是如此。还没询问清楚,也不好好说话,就先倾泻自己的负面情绪,甚至是暴力与伤害。
《礼记·祭义》曰: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戾气太重之人,口出恶言,面相不善。当我们碰到这些人的时候,请先保持平常心,不要花力气去争论;而当他们试图造成伤害的时候,可先尽量远离;不要接纳任何心理垃圾,无论是自己产生的心理垃圾还是他人倾倒给你的心理垃圾。
戾气像病毒会传染
戾气像病毒一样会传染。戾气重的丈夫因为工作不顺心,回家后看到妻子还没做饭,就嚷嚷,“我整天累死累活,到家连口热饭都吃不到,是不是不想过了?”
妻子觉得委屈、愤怒,自己也是刚加班回来的,一身疲惫回到家就要受这种气,便把气撒到儿子身上:“把电视关上,作业做完了没?”儿子一脸无奈,心想他招谁惹谁了,气冲冲地回到房间,看到猫在玩耍,于是下脚朝猫踹了一脚!丈夫找妻子撒气,妻子拿儿子撒气,儿子不爽只能找猫撒气……这就是传染坏情绪的“踢猫效应”。当整个家庭都被戾气包围,何来温馨幸福、家庭和睦?何来孩子的健康成长?
赵振海医生表示,戾气重的人往往存在安全感缺失、过度任性和自负等问题,这和家庭教育有关。每个人都会受原生家庭影响,过于自负的人大多在过度溺爱中长大,从小就会养成过度任性、过于强势的性格,控制欲过强,总是要求别人必须听他的。但是成年后,已经没人会为这种任性买单,便会处处碰壁,造成内心的不平衡,对他人、社会产生诸多不满,“一碰能炸”,最终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
而且戾气重、过度严厉、过度控制的父母,也总是会培养出胆小自卑、不自信、过度依赖的孩子,孩子被父母潜默化地影响,或也会变成脾气暴躁的人,或懦弱无担当。当我们面对孩子时,要去掉大人的优越感,把他们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伙伴,认真倾听他们的“小想法”,只有走进孩子内心,才能远离误解和伤害,真正的陪伴是平等的沟通和尊重,接纳与认可。
收起戾气,对生活慈悲
著名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与恶龙搏斗之人,终究自己也会变为恶龙。当内心被戾气充斥,就会屏蔽掉真善美,最终也会被戾气所“吞没”;当我们满怀友善、宽容、悲悯之心时,世界也会随之变得明亮,那些“好运”似乎会常绕身边。
木心说:“自身有戾气者,往往不得善终。”赵振海医生建议脾气暴躁的人要学会收起对这个世界的戾气,与其做一个与满世界为敌的人,不如学着宽容,始终带着微笑,懂得接纳、放下、包容和豁达慈悲,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任何时候都不要吝啬对别人的赞美,因为赞美不花费分毫,却可以产生无限的价值;
2、任何时候都要感恩,每天写3-5件要感谢的人或者事,坚持21天,你会更积极和乐观;
3、对身边的人宽容一些,不在小事上计较得失;
4、少一点“斗争思维”,因为逞一时威风没有意义,反而会伤害自己。
赵振海医生提醒,如果总是感觉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脾气,常常喜欢抱怨、满脸的不愉快,持续一段时间还没有好转,那么最好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可到正规医院的精神或心理科等问诊咨询,不建议自己“硬挺”,真伤害了别人和自己就晚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戾”字释义
戾,汉语二级字,读作戾(lì)。戾字本义是什么?有哪些含义?现来研究一下。还是先从字形演变开始。
来自起名网
上图中,将初文的立犬组合释为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和一条只用双足站起来狗,这是错误的理解。
立字本象是一只向上的箭支竖在地面上,表示有物从地面向上竖立起来,非特指站立的人。
犬竖起来画是因为竖着为阳表示活物,不是特指狗只用双足站起来。
所以戾字初文的总体字义表示的是一只狗从卧姿四足着地站起来的变化。
狗正常的站立姿势是四脚立地站着,而看门狗未发现异常时常会卧地休息。当看门狗发现生人靠近等异常情况时,常从卧姿站起来吠叫。所以戾字初文字形反映了看家狗发现异常时警觉地站起来吠叫甚至冲向攻击路人的一种过程。这是戾字本义。
这个初文字形与后来的户下一只犬表示的意义一样,这个户字是指家户人家,不只是一扇门,戾字表示的是一只看家狗。整个戾字的意义暗指狗看家时发现生人靠近等异常情况会站起来警觉地吠叫。注意,戾字不是现代人以为的狗钻出大门边侧专辟的狗洞门的象。
看家狗,闲时会卧地休息,一旦发现有陌生人靠近,就会站起来吠叫甚至攻击路人,这种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模式就是戾气。
人与人相遇有摩擦发生,有人动辄暴脾气发怒争吵甚至动手攻击对方,这是人有戾气的表现。
人在这样的状态下,常常会干出出格的事儿,甚至是暴力犯罪,导致不可预期的伤害,所以戾字也含有罪过的意义。
戾字表示的状态通常表现出猛烈凶暴,所以戾字也含有这类意义。
戾字的状态必然是双方相遇才会发生,故戾字可含有抵达、至于的含义。
总之,现代汉语辞典中戾字的含义项都可从上述揭示的本象推论而得。读者朋友们可进一步研究,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