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中医项强是什么意思(项强是什么意思)

中医项强是什么意思(项强是什么意思)

[伤寒心法要诀]项强

项背几几强太阳,脉浮无汗葛根汤,

有汗桂枝添葛入,脉沉栝蒌桂枝方。

结胸项强如柔痉,大陷胸丸下必康,

但见少阳休汗下,柴胡去半入蒌良。

项强,太阳病也。项背强,太阳、阳明病也。几几,拘强而甚之貌也。脉浮属二阳之表脉也。若无汗是从伤寒传来,宜葛根汤;有汗是从中风传来,宜桂枝加葛根汤。脉沉,谓邪已入胸里也,宜栝蒌桂枝汤。结胸,谓结胸病也,项强如柔痉,谓项强背反张,有汗如柔痉之状也,宜大陷胸丸。但见少阳,谓太阳、少阳并病之项强。休汗下,谓邪入少阳,不可更汗下也,宜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主之。

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7讲 太阳病提纲

第07讲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给太阳病篇作了个开头,就是讲的太阳病的大概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太阳病的“概说”,我们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随后我们讨论了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太阳病的病机,我们复习、回忆了太阳的有关生理,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我们刚才说过的,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和三焦向体表输布,所以《黄帝内经》才有“三焦者,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的话。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阳气在体表的不断消耗还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来不断的补充能量,所以我们说太阳的阳气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向体表输布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肺气的宣发,才能够均匀的布达于体表,完成它在体表的这种温养,这种调节体温,这种防御外邪的功能,所以我们又说太阳的阳气宣发于上焦,我们上次课就讲到了这里。

我们可能在《中医基础》里或者在《黄帝内经》学过这样的一段话,“卫出下焦,卫出中焦,卫出上焦。”我们现在说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太阳的阳气和我们在《中医基础》里说的那个卫气是什么关系?应当说,太阳阳气输布于体表就是卫气,所以古代医家说“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它的阳气输布于体表,在体表的阳气又叫卫气,所以说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当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那你当然把它叫做太阳病。这是我们上次课所讲的内容。

下面在太阳概说的第四个问题,我们谈一谈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从太阳病的证候分类来说,总体上我们分了三大类,一类是本证,一类是变证,一类是类证。所谓本证是发生在太阳经脉,发生在太阳所主的体表,发生在太阳膀胱腑的本经、本腑的病变,我们把它叫做本证。当然这个本证这个词,也不是张仲景的命名,而是后代医家给它说的。变证是太阳病误治或者失治以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异常变化,而新变化的证候又不属于六经病的,不能用六经的名称来命名的,就把它叫做变证,这人变证是由于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而来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病的变证。还有类证,它属于杂病,是在这种病的病程中,有些症状类似于太阳病,所以也列在太阳病篇,便于和太阳的本证相鉴别。就太阳本证来说,有邪气偏于浅表的,有邪气偏于内脏的。邪气偏于浅表的我们习惯把它叫做太阳表证,又因经脉循行于浅表,所以医家也把它叫做太阳经证。这里所说的“经”不是专门指经脉,而是指浅表的意思,和这个脏、这个腑相对而言的。对于说是太阳表证也罢,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太阳经证也罢,基本上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有汗的,一类是无汗的。因为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它是管理汗孔开合、调节体温的,所以太阳被风寒邪气所伤,它管理汗孔开合这种功能受到了影响,有的时候汗了开而不合就表现为有汗,有的时候汗了闭而不开,就表现为无汗。有汗的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证,无汗的把它叫做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在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这张方子我们在学《中药学》的时候,学《方剂学》的时候,都学到过。那么无汗的就用麻黄汤,太阳表证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在《伤寒论》原文中还涉及到和桂枝汤、和麻黄汤有关的许多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与这两个方子有关的其它适应证。这两张方子除了治疗太阳伤寒以外,其它还可以治疗什么证候。在太阳病篇有许多这样的其他适应证的条文。除此之外还有这两个方子的使用禁忌证,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用,还有这两个方子的加减应用举例,就是加减方证。这样的话就把文章给铺开了,所以它由简单的两个证候引出了两个方子,由这两个方子引出了这两个方子的其他适应证、使用禁忌证和加减应用举例,文章就展开了。

有汗的用桂枝汤,不可以用麻黄汤。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用麻黄汤,不可以用桂枝汤,无汗不可用桂枝,似乎中风和伤寒之间,桂枝汤和麻黄汤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可分,而不可以混淆。可是当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另外一种情况,这个病的病程时间已经很长了,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而在表又有轻度的寒邪闭郁,你说这个时候用麻黄汤吧,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而闭郁的这种邪气又不太重,用麻黄汤觉得发汗太过头。用桂枝汤吧,桂枝汤是个辛甘温的方剂,发汗力弱,又怕不能够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发越出去,所以单用桂枝汤也不合适,单用麻黄汤也不合适,因此张仲景就创立了麻桂合方,像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三张方子,前两个纯粹是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表有小寒不解,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而后一个方子是表有小寒不解,内有阳郁化热,证候又不如大青龙汤证那样严重。这三张方子我们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小汗方。这都属于太阳表证的范畴。

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以出现膀胱的腑证,因为经脉和脏腑都是相联系的,经脉既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播的通道,还是治疗信息传达的通道,所以当太阳经表有邪,邪气不解,就可以循经入里,邪气进入膀胱之后,可以出现气分证,也可以出现血分证,出现气分证就是气化不利,就形成了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膀胱气化失司,废水的排出功能发生了障碍,就可以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津液不能够化生,津液不能够输布上承,在上面就出现了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这样的津液缺乏的证候。水蓄下焦,阻遏下焦气机,病人就有少腹苦里急的这种感觉,同时,这种证候是从太阳表证邪气循经入里而来的,如果还有太阳表邪不解的话,还可以有脉浮,或者说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一个表证,这种证候叫做太阳蓄水证,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这是太阳腑证的第一个证候。

太阳腑证的第二个证候是血分证,是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大家说了,膀胱是水府,哪有什么血?膀胱壁不是有血液的循环吗,整个泌尿系统不是有血液的供应吗,所以蓄血证它是整个泌尿系统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障碍。所以血和热结于下焦,病人就在少腹部表现了或者少腹急结或者少腹硬满这样一组证候。又由于太阳膀胱经的经别散布于心,所以当下焦血热瘀结,瘀热邪气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出现如狂,或者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治疗就根据瘀血的轻和重来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者抵当丸。比方说,热重的,热势也比较急的,瘀血也刚刚形成的,在治疗上应当以泻热为主,化瘀为辅,那就用桃核承气汤,以泻热为主,如果瘀血凝结的程度比较重,瘀血的病势也比较急,而热邪已经收敛,这个时候就用抵当汤,以破血逐瘀为主。

如果瘀热互结,瘀血虽然已经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去非常和缓,热邪虽然有,但是热势却非常轻微,这个时候我们就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所以上述我们讲的表证有腑证,它的病位都在太阳经和腑,或者说在太阳所主的肌表,因此都属于本证的范畴。

至于太阳病篇的变证,我们刚才提到过了,太阳失治或者误治以后,证候发生了变化,而新变化的证候又不属于六经病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变证。太阳变证的类型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者在脏、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变化多端,对于这类的证候怎么治疗?那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确定的、固定的治法。所以在《伤寒论》的第16条里,对变证的治则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我们在讲原文的时候都会给大家讲。

至于太阳病篇的太阳类证,它举了什么悬饮的例子,痰浊郁阻胸膈的例子,在这些病的病程中,有些表现类似于太阳表证,放在这里便于和太阳病作鉴别。

这样的话,我们把太阳病的大概情况就介绍完了,下面我们讲具体的原文。

我们这次用的教材是五版教材,我们虽然是用五版教材,但是我们主要是用五版教材中的原文,我们并不是讲教材中后面的讲解。打开讲义第9页,我们首先看太阳病的纲要,第9页第一行,“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后面有个小括号写了个“1”,那么小括号写这个“1”是个什么样的序列号呢?是按照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并治上”的第一个条文,不过我应当说明的是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原书上并没有序列号,后人为了学习方便,把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条文按照原来的那个序列,编了1、2、3、……,一直编到398条。我们的讲义是打乱原文的次序,重新归类编排的,为了使大家知道这个条文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原书中的次序,所以后再用个小括号标上它的号码,这号码就是这么来的。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太阳病篇的第一条,它以“某某之为病”这样的句式来描述,其实“太阳为病”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主谓词组,指太阳这个系统发生了疾病,把这个“之”字加在这里,它有什么意思,什么作用呢,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这不引起了下文,必须要说太阳为病以后,得了病以后,它会有什么要的表现呢?有脉浮,有头项强痛,有恶寒这样的临床症状,所以以后每一经的病,我们遇到“某某之为病”的时候,那就提示我们这就是这一经病的提纲。所谓提纲,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作为一个提纲,说明这经病它的主要证候、主要内容是什么。比方说太阳病,它的主要证候、主要内容是表证,因此它应当以一个表证的条文作它的提纲,这是一个条件,就是作为一经病的提纲,应当提示这经病的主要证候、主要内容。作为一经病的提纲它应当表述出来主要证候的或者是临床表现,或者是病机的本质,或者是病变特点。这是不固定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学后面的内容,比方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提纲,它就说明了这是一个表证的临床特征,它说明太阳病主要是表证。而作为表证来说,它的主要症状应当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两条就够了,它就可以作为一个提纲。以后我们讲到其它病的提纲的时候,我们就检验检验它够不够这一经病提纲证的条件。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脉浮”。我们在学《诊断》的时候都知道“轻取即得,举之有余,按之少力,如水漂木”,这就是脉浮。它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病理变化呢?它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因为脉象是反映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当血气浮盛于外时,这个脉必然应之而浮。所以浮脉主表,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就有一种说法:“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不过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个脉的浮与不浮,应当和这个人的基础脉象相对照的。比如说有的人他比较胖,皮下脂肪比较厚,平素他的脉,一个很胖的人的脉,你要使劲往下按才能摸得着,他得了表证,正邪抗争于表,你轻轻地按照摸一般人的摸脉的方法,轻轻一摸,你摸不到,因为他的脂肪太厚了,再往下按的时候摸到了,你不能说他的脉不浮,因为和他生理的脉象相比较,他可能已经浮出来了。而对于一个很瘦的人,皮下脂肪很少的人,你甚至把胳膊放在这,能够看得见动脉搏动的这种人,他既没有表证的表现,你一摸他有脉,轻取既得,你就说他是表证,这个就不一定,不一定能够作为一个诊断依据了,所以脉的浮和不浮,这主要是以他本人的基础脉象作为参照。相对来说脉浮可以主表,这是一个我们要注意的。

另外,浮脉主表,那么必须是“举之有余”,“有余”就是有力,他提示了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而不是轻取既得,那么一按呢,就是中空,那就是芤脉那种脉象。或者是呢,轻轻地一摸有,稍稍地一按,一点力量都没有,那有可能是虚阳外浮,我们都不能把它当作主表的浮脉。另外,这个浮脉主表,在临床上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过去我总觉得就是我年轻的时候,我觉得感冒了之后,脉经取既得这才叫浮脉,实际上表证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

1976年,唐山地震前夕,当然我们那个时候,并不知道7月份要发笑生地震了,我们那个时候是4月份吧,我和刘渡舟老师带着我们74级的同学,75级的同学到唐山地区开门办学,那里在唐山地区的抚宁县,然后呢,有一个同学得的是荨麻疹。荨麻疹我们现在好多人都读荨(xún)麻疹,所以现在国家规定的读音呢,后来我就问国家的管理语言机构,我说这个字应该读荨(qián)麻疹,你们为什么改成荨(xún)麻疹?他们说了一句话,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了。这个字原来应当读成荨(qián)麻疹,可是现在你听我们医生都读荨(xún)麻疹,而且病人也都读荨(xún)麻疹,那么既然这么多人都来走这条路,所以我们就规定读荨(xún)麻疹是对的,读荨(qián)麻疹倒有点心虚了。我们这个同学得的是荨麻疹,每天晚上痒得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开始找我看,我就用一般的凉血的、燥湿的、袪风的、止痒的,吃了三天药,这小伙子还是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到了晚上就痒。因为我和刘老师住一个房间,然后这个小伙子又去找我了,说老师,吃了您三付药了还是不好。我说让老师给看看。让刘老师给他摸脉,刘老师给他摸脉,摸完脉之后问我说,你说这是什么脉象呀?我说,这小伙子瘦,这个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他说,什么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你说它是不是浮脉?我说老师,他没得感冒,能说他是浮脉吗?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他说,没有得感冒就没有浮脉了?这个小伙子什么地方痒呀?我说皮肤痒呀。他说皮肤是表还是里呀。我说皮肤当然是表啊,不是里啊。既然皮肤痒这是表,你承认,脉又轻取既得,当然是表证呀。我说老师这是表证呀?他说是呀。我说,那怎么办呀?表证就该发汗啊。我说这个病要发汗呀?他说是啊。我说那用什么方子呀?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的方子,湿热在表。好,开了麻黄连轺(yáo)赤小豆汤以后,我写方子问老师药量,你把药拿过来之后,白天不用吃的,每天晚上临睡觉之前,你吃上之后多喝一点热水,盖上被子发汗,连发三天汗。治荨麻疹我还没有采取这种方法。连发了三天汗,这小伙子荨麻疹不起了,那个地方洗澡也困难,后来我发现他身上脱了好多屑,荨麻疹就好了,这个小伙子现在在一个部队医院工作,因为他当时就是军人。

唐山地震以后,我们回到了北京。有一天,协和医院的一个我们中医学院的毕业生给我打电话说郝老师,我们儿科住着一个小儿肾炎的病人,这个化验的尿的指标总是不能改善,时间也比较长,我们用西医的手段,似乎看不到很快见效的希望,能不能找中医来看看。我说你们协和医院咱们祝老就是你们医院的啊,他说祝老现在在日本。我说你们想找谁看。他说我们想找刘老师看看。那我就陪着刘老去了。孩子呢,头面水肿,尿的化验很糟糕。老师摸脉,摸完了,我也摸,老师问我什么脉。我说,他的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他说轻取既得,就是浮脉。我说老师,浮脉怎么办?浮脉发汗呀。我说他没有感冒呀。他说你看看他,头面肿,脉轻取既得,头面不是表吗,上半身肿者发其汗嘛,浮又肿。我说老师用什么方子?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啊。我说发几天汗?他那个时间发长点,发七天汗。你看,这个人发七天汗。后来,我听协和医院的大夫给我打电话说,从发了这七天汗以后,这个孩子头面水肿逐渐逐渐消了,那么化验呢,也逐渐逐渐改善了。

我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中医学院院里走着,突然来了一个女孩,很年轻也很漂亮走过来说,十郝大夫,你还认识我吗?我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你呀。她说你忘了,我就是在协和医院住院的那个得肾炎的那个小孩,那个时候脸肿得我根本就不认识,是那个样子,我怎么也不可能和她现在那种苗条的漂亮的身材联合起来。我说我怎么记得住呢。她说您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你和刘教授,我现在在中医学院参加一个培训班,我总是想拜访你们两个,结果在马路上就碰到了。我说你现在怎么样呀?她说从那回好了之后,我的肾就一直没有再犯过了,现在我在中国银行工作。你看,这就是作为一个转机。

又过了一些日子,地坛医院我的同学给我打电话说,我们这里有一个黄疸的病人,已经好几个月了,黄疸不能退。按说不应当这么长时间。我说你想怎么办呀?他说要请刘老来看一看,那我就跟着刘老就去了。这个病人是阳黄,急性黄疸性肝炎,又是大夏天,敞着胸,那个黄的颜色,鲜黄如橘子色,你只要看上一次你会终生不忘,那种黄就是黄如蜡染。对于一个传染病我总是胆怯。刘老师说你摸摸脉,摸摸脉。我就大着胆子摸摸脉。膜完脉了,回到医生办公室,老师说脉怎么样啊。我说这脉有点浮,那脉浮怎么办呀?我说他现在是黄疸性肝炎,湿热在里,没有表证,你说他身上痒不痒呀。我说他身上痒。他说身痒、脉浮,这就是表证,我想他是黄疸性肝炎,胆盐沉积在皮肤,刺激那个神经末梢,他当然身上痒了。可老师就把这种身上痒就把这种脉浮当作了表证来看待。那么我说老师怎么治疗?他说你会治疗啊。我说我会了,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老师说,啊,这才学会,所以我学会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三遍,老师经常说,你的悟性够差的。其实这么个人,也就是用这张方子发了7天汗,从此黄疸指数一天比一天低,一天比一天低。当时那个病人是北京园林局的一个干部,据说这个人前几年还在世。

所以脉浮主表在临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要认为只是感冒才叫表。皮肤病、皮肤的过敏、身上瘙痒,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癣,我们都可以,只要脉浮,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来治疗。所以脉浮主表是泛指表证而言,并不能够限定在它就是太阳表证。光是脉浮,那可能是太阳表证。它是表证,它都是脉浮的。所以要想诊断为太阳表证比较有第二个症状,头项强痛。那么头项强痛就是“头痛项强”的意思。“头痛”主要是后头部疼痛。“项强”主要是后项部拘紧不柔和。后头和后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那么这是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的一种表现。因此,这个症状,才是诊断太阳病的一个定位性症状。没有头项项痛,你不能够诊断为太阳证。比如说这个人有脉浮,有偏头疼,有耳聋,有目赤,脉轻取即得,带有弦象,这个时候你可能诊断为少阳经脉受邪,诊断为少阳头痛。如果这个人是脑门疼,目痛鼻干,满脸通红,脉轻取就得,那是阳明经受邪。那是阳明经的表证。所以只有头项强痛兼有脉浮的,我们才知道是太阳经脉受邪,这才可以诊断为太阳表证。

最后一个症状“而恶寒”。这个“而”是一个连词,但它不是一个表并列的,而是表层进的,它是一个进层连词。我们在翻译成现在汉语的时候,就应当这样翻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它有“而且一定”的意思,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因为太阳表证是风寒邪气伤人体阳气的证候,那么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气不足,温煦肌肤的功能失司,所以他自然就感到怕冷。太阳阳气有什么功能呀?温养肌肤,现在太阳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温养肌肤的功能不足了,当然,第一个信号,人体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怕冷,恶寒就是怕冷,所以后世医家认为:“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但是当肾阳不足,表阳失助的时候,那个时候真正的是表阳虚,他也可以有恶寒,所以这个恶寒是外寒伤表阳呢,还是里阳虚导致的表阳不足呢?那一定要结合脉象来看,脉浮的这肯定是外寒伤表阳,所以只有这三个证结合起来。“浮”提示邪在表,“头项强痛”提示邪在太阳经,“恶寒”提示了外来风寒邪气伤了太阳的阳气,只有这三个症状结合起来,我们才可以判断这就是太阳表证。因此作为太阳表证来说,这三个症状都应该具备,缺一不可。单独一个都不能够诊断为太阳表证。之所以把它作为提纲,首先,它体现了太阳病的主要证候是表证其次,它体现了太阳病的表证应当以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为主要临床特征,符合这两个条件,所以可以把它作为太阳病的提纲。我们应当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作为一经病的提纲,它只是说这一经病的主要证候,你比方说,太阳病它还有腑证,还有变证,还有类证,这个提纲就不能够包括它的非主要证候,像腑证,像变证。它主要是代表了、包括了它的主要证候——表证。当然对于太阳病来说,寒邪伤表以后人体的阳气奋起抗邪,阳气出现病理性的亢奋,病证呢会出现发热,所以对于太阳病,在它的整个病程中,它一定会有发热的。后世医家说,作为太阳病的提纲还缺少发热,没有发热怎么能说是太阳病呢?实际上因为太阳病的发热有的可以先出现。因此在提纲里头就不再提它了。有这三个症状,只要脉浮,也提示正气可以抗邪于表,这就可以作为太阳病的提纲了。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也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有差别,所以太阳病就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看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第9页的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个发热,他把“发热”放在前面,说明这个证候——发热是先出现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风邪和阳邪相比较,风为阳邪,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阳气是什么呀?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释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那么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人当然就要发热。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就发热,所以就出现了发热的这个症状。张仲景又把卫阳因为抗邪而出现这个病理性的亢奋,叫做卫强。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个卫强,并不是卫气的真正的强盛,而是指的卫气的一种病理性的亢奋。

第二种症状就是汗出,为什么会有汗出呀?是因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性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排泄。我们洗衣服的时候,如果这个衣服没有拿洗衣机来甩干,我们挂在房间里,如果房间的窗户开着,有对流,那么空气是流通的,这个衣服干得就快一些。如果这个房间的门窗是紧闭的,没有空气的对流,这个衣服就干得慢一些。所以,所谓风主疏泄,就是说风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体,包括人体的津液蒸发。风邪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邪有蒸发津液的作用,使津液蒸发于体表,这就变为汗,所以这就是汗出的病机。汗出的病机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第二个是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面为汗。

我们说,在前面讲《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要对第一个症状的病机都能够了解,理解它的病机,那么在治疗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太阳中风来说,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就是这个汗出,所以我们对汗出的这个病机要特别的关注。

第三个症状是“恶风”。其实恶风秋恶寒,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那么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在病历上写恶寒,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写恶风呢?深居密室,把门窗都关起来,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减的,我们一般都写恶寒。所以恶寒是怕冷的重证。那么“当风则恶,无风则缓的,我们一般就认为这就是恶风。有空气的流动,他就感到冷,没有空气的流动,他就不感到冷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恶风。所以恶风和恶寒都是怕冷。病人主诉都是怕冷,只不过是怕冷轻和重的差别、程度的差别。我们今天在写病历的时候,区分比较严格。

但是我们应当提醒大家的是,在《伤寒论》里,恶风和恶寒这两个词常常混着用的,它区别不是太严格的。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该用恶寒的,他有时候也用恶风。对于桂枝汤的适应证,该用恶风的,他有的时候也用恶寒,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当注意。

为什么会有恶风寒这样的临床症状?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主要是风寒邪气伤人表阳,表阳被伤,温煦失司所造成的,所以它有怕冷的这个特征。

最后一个症状,“脉缓”。这一条是在“太阳病”这三个字的前提下讲的脉缓,它应当包括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三个症状。因此,这里的脉缓应当是脉浮缓。脉浮主主邪在表,主正邪相争于体表,气血浮盛于外。这个缓,不是指的脉搏的节律快和慢,而是指的脉博的形态松弛柔软,指的柔软。这是和和太阳伤寒表实证那个寒主收引,血管紧张度高,所出现的紧脉相对而言的。因为太阳中风证它有发热,有发热脉搏就快,所以这个缓不是指的脉搏的节律的快慢,指的是血管松弛、柔软。为什么松弛柔软,一个是说明它没有寒邪,再一个说明它汗出伤营。因为汗是阴血所化,汗出伤营,伤了阴血中的津液,那么营气不足,所以这个血管按下去就是松弛的,就是柔软的。所以张仲景呢就把有汗出,营气被伤,脉搏松弛柔软叫营弱。所以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我们可以看成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这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所以仲景就把它命名为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就叫中风,那么这个中风的证候当然和后世医家所说的那么脑血管意外所导致的突然出现的偏瘫那个中风是两回事。这个中风指的是一种表证。

好,我们这节课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中风的提纲。我们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讲。

1、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

2、中医病因病机病症名句集锦

3、中医经典名句整理

4、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大全

5、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6、中医经典——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7、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8、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9、《伤寒论》图解大全

10、中医经典——汤液经法—十二神方

11、中医经典——十大名方彩图速记

12、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背诵部分节选

13、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1讲 书作者简介

14、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2讲 成书背景和流传

注意: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本头条发布的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了解更多中医经典健康资讯,

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老中医周攻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与医生成朋友,多个健康顾问,健康一生。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素问》)

足太阳之筋病,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足少阴之筋病,主痫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能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灵枢》)

哲言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金匮》)

按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医宗金鉴》)

夫痉者,强也。《素问》谓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是病机颛主于湿矣。《千金》推展其义,谓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痉。见太阳中风,身必多汗。或衣被不更,寒湿内袭;或重感天时之寒,地气之湿,因而变痉,是合风、寒、湿三者以论痉也。《金匮》以痉湿 名篇,又合热、暑、湿三者言之。然所谓刚痉、柔痉,未尝不兼及风寒。且亦云发汗过多因致痉,见夏月人本多汗,尤不可过发其汗也。古今言痉之书止此。后世王海藏论痉,知宗仲景,虽识有未充,要亦识大之贤矣。《伤寒论》载痉病五条,《尚论篇》中已明之。兹复详《金匮》所增十条,其旨已悉。诚以仲景论痉病所举者,太阳一经耳。后之治此病者,谓太阳行身之背,故颈项强,背反张,属在太阳,而用《金匮》桂枝、葛根二方,茫不应手,每归咎仲景之未备。不思外感六淫之邪,由太阳而传六经,乃自然之行度。邪不尽,传即不已,故三阳、三阴皆足致痉。仲景之书,通身手眼虽未明言,其引而不发之旨,未尝不跃然心目。如太阳之传阳明,项背KT KT ,少阳之颈项强,是知三阳皆有痉矣。而三阴岂曰无之?海藏谓三阳、太阴皆病痉,独不及少阴、厥阴?然其制附子散、桂心白术汤、附子防风散,意原有在。观其白术汤下云∶上解三阳,下安太阴,一种苦心,无非谓传入少阴、厥阴,必成死证耳。讵知传经之邪,如风雨之来,而画地以限其不至,岂可得乎?况足少阴、厥阴之痉,不死者亦多。《灵枢》谓足少阴之经筋,循脊内侠膂上至项,与足太阳筋合,病主痫螈及痉,在外阳病者不能俯,在内阴病者不能仰。是则足少阴之脏,与足太阳之腑,两相联系,而以不能俯者,知为太阳主外;不能仰者,知为少阴主内,其辨精矣。《素问》亦谓太阳者,一日而主外,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主外,从可识矣。少阴主内,则太阴、厥阴之主内,从可识矣。仲景之所以头强、脊强不能俯者,指为太阳之痉,原以该三阳也;以身蜷、足蜷不能仰者,指为少阴之痉,以该三阴。实则所谓引而不发,跃然心目者也。《素问》谓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形容少阴病俯而不能仰之状更着。海藏谓低头视下,肘膝相构,正不能仰之阴病,及指为阳明之痉,立言殊有未确。况仲景谓∶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又谓∶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言可用温以治之也。然仲景于太阳证独见背恶寒者,无俟其身蜷,早以从阴急温,而预救其不能仰。于少阴证而见口燥咽干,及下利纯清水者,无俟背项牵强,早已从阳急下,而预救其不能俯。此皆神而明之之事。后代诸贤,非不心维其义,究莫能口赞一辞。即如小儿之体脆神怯,不耐外感壮热,多成痉病。后世妄以惊风立名,凿说不治外淫之邪,反投金石、脑、麝之药,千中千死而不悟也。又如产妇血舍空虚,外风袭入而成痉病,辄称产后惊风,妄投汤药,亦千中千死而不悟也。(喻嘉言)

痉病者,风湿合病也。风兼乎湿,则为柔痉,以风阳合湿阴而风多,为阳盛之柔病也。风兼乎湿,又感乎寒,则为刚痉,以风一阳合寒湿二阴,为阴盛之刚病也。阳本刚而阴本柔,以反言之,乃就其质而言之也。气本乎天,故阳刚而阴柔;质本乎地,故阴刚而阳柔,一定之理也。是柔痉固有风,而刚痉亦有风,无风则非痉病矣。若无风而寒湿相合感人,是另有湿痹之证在矣。凡痉病俱见风象,无风无痉,不容疑焉。

○再痉病者,三阳经病也。感于身之后,太阳所行也;感于身之前,阳明所行也。以人身之胸背为阴阳,而非以六经分阴阳也。凡言三阴有痉证者,非仲景原文所有,不敢信也。

○再痉病,经病;非脏腑病也。风湿之邪,中于太阳,虽在卫,而脉之外为湿所濡滞矣;风湿挟寒之邪,中于太阳,虽在营,而脉之内为湿所浸淫矣。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HT 挛之证见矣。是病悉在人经络隧道中为患耳,虽与脏腑相属,而究不同于病在脏腑,故曰经病也。凡言及脏腑内阴阳亏足者,止可推求本原而论之,若竟言为脏腑病,非仲景原文所有,不敢信也。

○再痉病仍终在三阳,虽有里证应下之条,而并无传经之痉病也。痉病有戚施终身患之者,若言传经,何日为经尽乎?若如所云递传三阳三阴,亦同伤寒,则何经可以支吾病邪至于一生不匮?可知为无据之言也。其里证应下者,乃风寒挟湿,郁阳于表,而内热生焉。如太阳外感风寒,内郁生热之义,经谓湿上甚为热是也。热甚于里,不容不下。下者,下其瘀塞之热,沾滞之湿,并与阳明胃腑无涉也。

所以仲景言证,全无由脏腑而发者,皆就筋络肢体间示人,何得云痉病同于伤寒之传经,动关脏腑乎?故有终身为患之痉病,必无经久不匮之伤寒。伤寒传经之邪入脏腑,旦夕不可待,岂痉病传经之邪,独能久延耶?此传经之说,不本于仲景,尤不可信者也。

○或谓痉病无属于脏腑。然风热盛而阴必亏,寒湿盛而阳亦微,不理其脏腑,将终从经络为治乎?答曰∶阴亏者济阴,阳微者扶阳,凡病皆然,何独于痉有异焉?独是济阴扶阳,虽属治脏腑,不过从其本治,俾治标易为力耳。若夫标治,则仍以驱风寒、除湿热为义,不外用法于经而已。

仲景所以言痉病,必就标病定名、分证,而于脏腑之本未尝言及,是究不可谓痉病为脏腑之病,故仲景终不从脏腑立论也。倘明理者详审标本之间,以痉病为在经、为标病,而治其标;以脏腑为在里、为本病,而治其本。

治其本正所以治其标,又何脏腑之不可通言耶。(魏荔彤)

痉者,强直之名,即秋时燥金之邪,入于经筋而为病也。长夏之时,湿热内淫,经筋受病,更遇秋金干燥肃杀之气乘之,则颈项强急矣。邪在表故身热,热上逼故足寒,阳虚邪乘于表故恶寒,燥热之气上逼故头热面赤,颈项强急故头面摇动。阳明之筋脉,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口;太阳之筋脉,循项背上头。燥热伤阳明,则筋脉牵引而口噤不得语;燥热伤太阳,则背反张如弓。盖燥热之时,汗多而表虚,故津液少而筋脉易于强直也。此证世多误作惊风治之,妇人、小儿坐此殒命者多矣,总缘不识痉病故也。

○燥者天之气,湿者地之气。燥之与湿,天壤悬矣。而《内经》谓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从其受病之本而言也。夏秋之交,本湿而标燥。湿则伤阳明而热蒸于内,燥则伤太阳而热侵于外。邪逼两经之界,故颈项因而强急,为湿热兼燥化之病。《经》曰∶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谓湿热伤筋也。又曰∶赫曦之纪,上羽其病痉。言热为寒抑,无汗之痉也。又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言湿蒸于热,有汗之痉也。《千金》谓温病热入于肾,则为痉;小儿病痫,热甚亦为痉。惜乎痉之名义详于圣经,后世俱不识为何病也。(程扶生)

六气为病,皆能发热。然寒与湿相因,暑与湿相从,独燥与湿相反。湿病多得之地气,燥病多得之内因,此病因之殊同也。病机十九条燥证独无,若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愚窃疑之。今本论有痉湿之分,又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则痉之属燥无疑也。夫痉以状命名,因血虚而筋急耳。六气为患,皆足以致痉,然不热则不燥,不燥则不成痉矣。六经皆有痉病,须审部位以别之。身以后者属太阳,则头强急,项背KT KT ,脊强反张,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皆其证也。身之前者属阳明,头面动摇,口噤齿 ,缺盆扭痛,脚挛急,皆其证也。身之侧者属少阳,口眼 斜,手足牵引,两胁拘急,半身不遂,皆其证也。若腹内拘急,因吐利而四肢拘急者,是太阴痉。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是少阴痉。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膝胫拘急者,厥阴痉也。若痉之挟风寒者,其证发热、无汗而恶寒,气上冲胸而小便少,其脉必坚紧,其状必强直而口噤,此得之天气,《内经》所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者是也。其势勇猛,故曰刚痉。病因外来,当逐邪而解外。痉有挟本邪而为患者,其邪从内出,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其脉则沉迟,其状则项背强KT KT ,此得之地气,《内经》所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者是也。其势软弱,故名柔痉。病因于内,当滋阴以和内。要知属风之痉,不因风而因热;属湿之痉,不因湿而因燥。治风君葛根,治湿君栝蒌根者,非以治风,实以生津;非以治湿,实以润燥耳。

夫痉之始也,本非正病,必夹杂于他证之中。人之病此者,世医但指为风,所以不明其理。善医者,必于他证中审察而预防之。如项强痛,即痉之一端,是太阳之血虚,故筋急也。治风寒不惜津液,所以发汗太多,因致痉者多矣。夫痉本有由来,一经妄治,即奇形毕见。项背强KT KT ,是痉之征兆,故用葛根;身体强是痉之已着,故用栝蒌根;卧不着席,脚挛急,口噤齿 ,是痉之剧甚,故用大黄、芒硝。无非取多津液之品,以滋养阴血。

观伤寒脉浮自汗,心烦恶寒,而见脚挛急,是痉之势成。盒饭滋阴存液,故与桂枝汤则厥作,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此明验矣。若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是又与不着席者与大急气汤,同此机彀也。凡痉之为病,因外邪伤筋者少,因血虚筋急者多。误作风治,则辛散助阳,真阴愈虚;燥剂驱风,血液愈涸。故痉得之暴起者少,妄治而致者多。虚而不补,不死何待?非调治营卫,未易奏捷也。夫同一湿也,湿去燥极则为痉,久留而着则为痹,痹为实,痉为虚,痉湿异形,虚实亦殊。固不得妄以痉属风,亦不得以因于湿而竟视痉为湿矣。(柯韵伯)

夫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邪所中则痉。盖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痉;寒泣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痉。其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荣,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及产后致斯疾者,概可知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陈无择)

生生子曰∶丹溪云, 当作痉,传写之误耳。考之诸书,未有能辨之详确者,惟郭雍氏云,痉与 ,当是二病。以时发者谓之痉,不以时发者谓之 ,似亦未能详悉。愚按《灵》、《素》、仲景诸书,云 、云痉,字虽两般,治多雷同,殆亦不必犁而为二也。大抵 乃病之名,痉乃病之状,原其有刚、柔二种。以病发之时,而经筋脉络僵劲,角弓反张,故曰痉。痉者,劲急也,是以其病发之状而名之也。不然,何历代诸公或以治 之方治痉,或以治痉之方治 ,诸皆能效。治既同而不殊,证当一而不二。

○《经》云∶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 古云痉,劲切之谓也。仲景《伤寒》书以为太阳风湿所致,亦有兼阳明经者。又谓汗、下过多,及疮家发汗过度,皆成痉。此指外感之邪,原系伤寒家法也。陈无择、张子和诸公云∶亦有风、火、痰、热之内因者。谓此病多由亡血,筋无所荣,故邪得以所袭。丹溪谓比痫为虚,此皆指内伤之证也。观刚、柔二字,则亦当有虚、实之别。大抵刚者多从外感,柔者多从内伤。故治斯疾者,但明知从外感而来,则用仲景《伤寒》家法;若从杂证而来,则用无择、丹溪、宗浓、子和诸家之法。庶几表里详尽,始无遗此失彼之患矣。(《赤水玄珠》)

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

观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成痉;疮家不可发汗,汗之亦成痉。只此数言,可见病此者,多由误治之坏证,其虚、其实,可了然矣。自仲景后,惟陈无择能知所因,曰∶多由亡血,筋无所荣,因而成痉。但惜其言之既善,而复有未善者。曰∶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所中则痉。斯言不无又误。若其所云,则仍是风湿为邪,而虚反次之矣。不知风随汗散,而既汗之后,何复言风?湿随下行,而既下之后,何反致湿?盖误汗者必伤血液,误下者必伤真阴,阴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为拘为挛,反张强直之病,势所必至,又何待风、寒、湿、热之相袭,而后为痉耶?且仲景所言,言不当汗而汗也,不当下而下也。既因误治而成痉矣,岂误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后成痉,无邪则无痉哉?此言不惟失仲景之意,而用持两端。故凡今人之治此者,未有不以散风、去湿为事,亦焉知血燥阴虚之证,尚能堪此散削否?

○仲景言痉,止属太阳,而不及他经者,何也?盖痉必反张,其病在背,背之经络,惟太阳督脉耳。言太阳,则督脉在其中矣。然仲景止言其表,未详其里。考《经脉篇》曰∶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贤,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经筋篇》曰∶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又曰∶足太阳之筋病,脊反折,项筋急;足少阴之筋病,主痫螈及痉。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由此观之,则痉乃太阳、少阴之病也。盖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为津液之腑,而肾为藏精之脏。病在二经,水亏可知,治此当以真阴为主。

○痉病甚多,人多不识。盖凡以暴病而见反张、戴眼、口噤、拘急之类,皆痉病也。观仲景以汗、下为言,谓其误治亡阴,所以然也。常见有不因误治,而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荣养筋脉,以致拘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小儿之有此者,或以风热伤阴,遂为急惊;或以汗泻亡阴,遂为慢惊。凡此总属阴虚之证。盖精血不亏,虽有邪干,亦断无筋脉拘急之病,而病至坚强,其枯可知。

故治此者,当以血气为主。(张景岳)

痉病,虚为本,风为标,不可纯用风药。盖血虚则火旺,火旺则风生,风胜则燥作。能滋其阴,则风自散而燥自润矣。(《医学入门》)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治气虚筋惕,当用参、 以补之。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故治血虚筋惕,当用归、地以润之。(《证治汇补》)

湿热证,三、四日,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地龙、秦艽、灵仙、滑石、丝瓜藤、海风藤、川连。

○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宜犀角、羚角、连翘、生地、元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

○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湿热蕴结胸膈,宜凉膈散。若大便不通,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

○或问∶仲景治痉,原有桂枝汤加栝蒌根,及葛根汤二方,岂宜于古而不宜于今耶?今之痉者,与厥相连,仲景不言及厥,岂《金匮》有遗文耶?余曰∶非也。药因病用,病原既异,治法自殊。《伤寒》之痉自外来,证属太阳,治以散外邪为主。湿热之痉自内出,波及太阳,治以熄内风为主。盖三焦与肝、胆同司相火,中焦湿热不解,则热甚于里。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身中之气,随风火上炎,而有升无降,常度尽失,由是而形若尸厥。正《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暴厥者是也。外窜经脉则成痉,内并膻中则为厥。痉厥并见,正气犹存,则气复返而生;胃津不支,则厥不回而死矣。(《湿热条辨》)

脉候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腹暴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金匮》)

按腹暴胀大者五字,衍文也,当删之。(《医宗金鉴》)

颈椎不舒服,好好休息就没事了?很多人只是一知半解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颈椎疼痛并不是什么要紧的疾病,只要好好休息就能够恢复。其实不然,对颈椎放任不管,只会加重疾病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时甚至会有瘫痪的风险。颈椎疼痛怎么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传统医学门诊中医师陈高来支招。

颈椎分7节 长期低头颈椎很“受伤”

很多人对于颈椎的生理结构一知半解,陈高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从解剖学上分析,人体的颈椎一共有七节,由上到下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为寰椎和枢椎,平时转头、低头、抬头,主要是靠这两个颈椎来完成动作。

“现在很多人伏案工作,长期对着电脑,低头玩手机,对这两个颈椎部位的伤害最明显。长期低头压迫颈椎,不仅会导致颈部、肩部肌肉受损,包括上肢的肌肉、软组织都会受到损害,可能会引起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等症状。颈椎病严重时,甚至会有瘫痪的风险。”

颈椎疼痛怎么办?中医拨筋疗法效果好

对于轻度的颈椎病,尤其是以酸痛不适为主诉的颈型颈椎病,陈高建议,可以对颈椎位置的肌肉进行按摩和热敷,刺激上臂、手腕部的穴位来改善颈椎不适。

按摩哪些穴位好?陈高介绍了一处容易找到的穴位:后溪穴。手掌握拳,在外侧突起处为后溪穴,手按压后溪穴或将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有治疗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等作用,可缓解长期伏案工作后的颈椎酸痛不适,用眼过度疲劳等症状。

陈高指出,中医的拨筋疗法对于改善颈椎不适也有不错的疗效。“拨筋疗法是传统医学研究所的一个特色疗法,由民间收集而来,与现行的颈椎按摩、推拿理念有所不同。一般按摩、推拿是以颈部、局部的肌肉、穴位为主,而拨筋疗法主要以缺盆部,尤其是胸部、上肢肌肉和筋位为主。虽然没有直接作用到颈椎患处,却能有效缓解颈椎疼痛。”

“常见的拨筋点位于颈部侧线跟耳尖交接位置。”陈高介绍说,在脖子左右两边各有一条较为明显的胸锁乳突肌,下缘在胸骨,上缘连接后脑勺,操作时往上推动此筋,在敏感点时反复前后波动,可以感觉到明显的酸痛感,有时还能听到响声,反复坚持拨动30下,对缓解颈椎酸痛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拨筋的第二个位置是锁骨上窝中间的缺盆穴,将手指在此处前后拨动30下,对于较为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可以明显感觉到麻木感延生至手臂,甚至连指尖也有‘过电’的麻木感。”

拨筋疗法尤其关键的一点是拨动的手法,陈高提醒,拨筋时要注意是拨动筋位,而不是按揉,按揉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如何保护颈椎?日常做好这3点

除了中医的一些理疗项目,药膳食疗在颈椎保健方面也是毫不逊色。陈高推荐一道保养颈椎的食疗方:准备30克的葛根和500克的猪脊骨,葛根去皮切片,猪脊骨切段,加适量清水煲汤,饮汤食肉。

“葛根是常用的中药材,药性走向是往人体上方走,对应人体的颈部,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用它来入药对颈部有保健作用。葛根猪骨汤有益气养阴、舒筋活络的功效,是临床上通过验证的有效方,可作为日常颈椎保健的食疗方。”

对于经常有颈椎疼痛或已经出现颈椎病的人来说,除了及时就医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来保护颈椎:

1)科学使用枕头:睡眠姿势不正确会使颈椎韧带处于紧张的状态,枕头不是越高越好,无枕也不行,以什么样的高度枕头合适?陈高建议,颈椎有一定向前凹的生理弧度,平躺下来时,大概能把枕头压到一个拳头的宽度比较适合。

2)纠正不良坐姿:长时间伏案工作容易改变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导致颈椎出现慢性劳损。因此,要保持直立的坐姿,适时伸展四肢,活动筋骨,避免长时间保持低头的姿势。

3)加强颈部锻炼: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运动项目具有共同的特点,是能让脖子经常向上抬,锻炼到肩部和上肢的肌肉,对颈椎颇有收益。

少阳病根源与论治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从本,以少阳本火而标阳,标本同气,故从本。少阳之中,厥阴木也,木气火同,木从火化矣,故不从中也。故凡少阳司天、在泉、少阳主客、胜复,火化太过,则生火刑金败之病。

《五常政大论》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焠,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日疡,寒热胕肿。

少阳相火司天,火气下临,而克肺金,肺气上从,白色应之,金用变革,金败于火,则克其所胜,木乃被眚。火见燔焫,大暑以行,肺金受伤,则咳嚏鼽衄鼻窒, 疮疡寒热胕肿。肺窍于鼻而外司皮毛,故为病如是。

火纵其暴,地乃暑,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大热消烁,赤沃下,其发机速。

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相火纵暴,地气乃暑, 蛰虫数见,流水不冰。人感其气,大热消烁,赤沃泄下。赤沃者,湿热所瘀蒸也。其病机发作甚速也。

《五常政大论》少阳司天,羽虫静,毛虫育,倮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不育。

相火司天,故羽虫静。风木在下,故毛虫育。土受木刑,故倮虫不成。相火在泉,故羽虫育。金受火刑,故介虫不育。

《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风寒暑湿燥火,乃在天之六气,故为司天之化。天元纪论日: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在地为味化。司气者,司五运之气化,五运者,五行之气也,感天之苍黅丹素元之五色,而化生地之五行,是以司气为苍、为丹、为黅、为素、为元。君火以明而在天,故不司在地之火化。间气之为动为灼,为柔为明,为清为藏者,六气之用也。此论六气之司天在泉,及化运间气之分治,皆有盛有虚,而为民病。治病者或从岁气,或随运气,以备物,以所生之五味五色,合五脏之所宜,乃可以言五运六化之盈虚,病生之端绪也。

少阳司天之年,王冰注:“寅申之岁也,炎光赫烈,燔灼焦然,火之化也。”在泉为苦化,王冰注:“已亥之岁也,火同地气,故苦化先焉。”“苦”为火之味。”“丹”,即红色,红为火之色。“明”,即明亮,“明”为火之性。

《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少阳司天,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少阳司天,寅申岁也。火淫所胜,则燥金受害,故民生火刑金败之病。少阳之火,在天为暑,故民病头痛,寒热而疟,热上皮肤,色变黄赤,火上淫于肺也。肺者,太阴,皆积水也。传为水者,逼其金水外溢,故为肿满之水病也。仰息,肺气逆而不得偃息也。泄注赤白,疮疡唾血烦心,火热盛也。鼽衄,甚而及干肺也。此火淫胜金,故病本于肺。天府,肺脉,在下个三寸,动脉应手,肺气已绝,故死不治。

热胜而平以咸寒,水能平火也。佐以苦甘者,苦泻而甘缓也。以酸收之者,收其浮热也。此与在泉之治法相同,但少以苦发之,盖自下而上淫于内者,宜从之而发散于外也。

《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溢肿、耳聋、血溢、内为瘈瘲。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少阳司天则相火旺,头痛耳聋,嗌肿喉痹,呕逆血溢,胆火上逆,双刑肺胃也。胃为甲木所克,肺为相火所刑,逆而不降,则呕逆血溢。瘛疭者,血烁筋燥也,手足内引为瘈,手足外张为疭。丹疹丹熛疮疡者, 肺主皮毛也。胸满仰息,咳而有血者,肺热而气逆也。手热者,肺脉自胸走手也。

《至真要大论》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少阳在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少阳在泉,己亥岁也,少阳之火,地二所生,故焰明郊野,寒热更至。火淫所胜,则肺金被克,故民生金败之病。少腹痛,注泄赤白,溺赤,便血,皆相火刑金,阳明大肠失敛之证也。

热乃火气,水能胜之,故宜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酸乃木味,火生于木,以酸收之者,收火归原也,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

《 至真要大论》少阳在泉,客胜腹则腰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

少阳在泉则相火旺,火气下侵,陷于重阴之内,故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热伤大肠而下白物,热伤肾脏而溺白浊。热气上行,客于宫城之中,故心痛发热,浊气阻格而生呕吐也。火气下侵者,三焦之陷。热气上行者,甲木之逆。

脏气法时论日: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盖少阳乃心主之包络也。

《五常政大论》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

少阳相火在泉,热甚,故寒毒不生(性之极寒者,则有毒)。金受火刑,则作辛味,故其味辛。少阳在下,则厥阴在上,相火味苦而色丹,风木味酸而色苍,故其治苦酸,治者,乘权而主治也。其谷苍丹。与木火同气,是以独旺也。

《 至真要大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

少阳火胜则金败,足少阳化气相火,相火上逆,热客于胃,神扰胆怯,故谵妄善惊。甲木刑胃,故烦心欲呕。木郁土歉,故呕酸善饥。足少阳起目锐眦,循耳后下行, 故目赤耳痛。胆木乘胃,上脘填塞,君火不降,故心痛。肝木下陷,郁遏不达,故腹痛溺赤,下沃赤白。木郁膀胱,温化为热,则溺赤。木郁于大小二肠,脂血陷泄,则便赤白。惊烦呕饥, 目赤心痛,皆胆经上逆,肺胃受刑之证。腹痛溺赤,下沃赤白,皆三焦下陷,大肠受刑之证也。

善惊妄暴热者,阳明胃经热也。三焦之气,蒸津液,化营血。消铄者,热盛而血液伤也。草萎者暑热在上也。水涸者,火气在下也。介虫乃屈者,热在于气交之中,人与天地参也。

火胜乘金,治以辛寒者,辛能散火,寒能抑火也。佐以甘咸者,甘缓火气之急,咸耎(ruǎn)火气之燥实也,复言以甘泻之,重甘泻也。

《 至真要大论》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热,介虫乃耗。惊瘈咳衄,心热烦燥,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瘈;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溢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少阳之火,复发于秋冬之时,是以枯燥燔爇,介虫(属金)乃耗,谓木枯草焦而甲虫耗也。少阳复则火刑金败,足少阳化气相火,逆而上行,胆木拔根,则生惊恐。相火刑肺,金不降敛,则生咳衄。甲木刑胃,容纳失职,内生呕逆。木主五色,甲木上逆, 浊气抟结,则面如浮埃。甲木飘扬,则目乃瞤瘛。瞤,动也,瘛,急也。相火上逆,癸水失温,而生下寒,寒邪上凌,束闭少阳,相火郁勃振荡,不得透越,则发为痎疟,寒战鼓栗。及其阳气蓄积,透出重围,寒退热来,壮火熏蒸,则嗌络焦槁,渴引水浆。 盛热消烁,气耗血败,则少气脉萎,色变黄赤。皮部论: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血少脉空,则水浆泛滥,流溢经络,传为胕肿。水泛土湿,木郁不能疏泄,则小便频数不利。水溢经络,不得化汗外泄者,风客皮毛,闭其孔窍也,是以憎风。甚则热蒸肺败,咳而泄血。泄血者,大肠不敛也。从四气、五气、而直至于终之气也。

少阳火也,治以咸冷,用其所不胜也。佐以苦辛,苦能降火,辛能散火也。因火而作坚实者,以咸耎之,因火而伤阴气者,以酸收之,因火而怫郁者,以苦发之。凡发表不远热,但无犯温凉耳。热甚于温,所以不用温者,徒能温中,不能达表散邪,反滋内热故也,所以不用凉者,本以阳明凉胜,故少阳复之,又犯其凉,是违天也,不可明矣。少阴同。

少阳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经络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在腑为胆、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走头、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故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

《四圣心源》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以温水藏。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藏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

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气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

少阳之为病,即少阳相火所致之病。主症:口苦、咽干、目眩也。《内经》云:少阳之上,相火主之。苦从火化,火胜则干,少阳以下行为顺,病则经气壅遏,逆循头面,相火燔腾,故口苦,咽干。又云:少阳为甲木。风虚动眩,皆属于木,故目眩。少阳气化之为病如此。柯韵伯云:太阳主表,头痛项强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主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至当不易之理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亦不可谓之里,是表之人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三者能开能合,恰合枢机之象。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

《伤寒论浅注》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少阳中风,风扰其窍道,故两耳无所闻。少阳之脉起目锐眦,风火交攻,故目赤。少阳之枢机不运,故胸中满。少阳相火之气内合于君火,火盛而生烦者,为少阳自受之风邪,不可吐下,以伤上下二焦之气。若吐下以伤之因吐而伤少阳三焦之气,上合厥阴之心包而悸。因下而伤少阳胆木之气,内合厥阴之肝而惊。此言少阳自受之风邪,戒其不可吐下也。

少阳伤寒,脉现出本象之弦,并现出寒伤经气之细,少用之脉上头角,故头痛。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其发热者,露出相火之本象,此属少阳自受之寒邪也。少阳主枢,非主表,不可发汗,惟小柴胡汤加减为对证。若发汗,竭其津液,以致胃干,则发谵语。夫枢者,少阳也。而所以运此枢者,不属于少阳而属胃之关系綦重也。胃和则能转枢而病愈;胃不和,则少阳三焦之气内合厥阴心包而烦,少阳胆气失其决断之职而悸。推而言之,胃为五脏六腑之本,皆可以少阳属胃之一说悟之也。此言少阳自受之寒邪,戒其不可发汗也。合上节所谓少阳有汗、吐、下三禁是也。

少阳为病,何以谓之转属?本太阳标阳之病,不解,与少阳相火为一属。今因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少阳不得枢转,则胁下硬满,枢机逆而胃气不和,则干呕不能食,不能由枢而开合,故往来寒热。然尚未吐下中气犹末伤也。脉沉紧者,枢逆于内,不得外达也。与小柴胡汤,达大阳之气,使之从以外出。此言太阳之转属少阳,非少阳之自为病也。

《伤寒悬解》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位在二阳之里,三阴之表,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往来寒热。久而阳胜阴败,但热而无寒,则入阳明,阴胜阳败,但寒而无热,则入太阴。小柴胡清解半表而杜阳明之路,温补半里而闭太阴之门,使其阴阳不至偏胜,表邪解于本经,是谓和解。

少阳经脉,下胸贯膈,由胃口而循胁肋,病则经气郁遏而克戊土。戊土胀塞,碍胆经降路,经脉壅阻,故胸胁苦满。戊土被贼,困乏堙瘀,故默默不欲饮食。甲木既逆,相火上燔,而戊土升填,君火又无下降之路,是以心烦。胃土上逆,浊气不降,是以喜呕。或相火熏心,而胃未甚逆,是以心烦而不呕。或相火刑肺,是以渴生。或土寒木燥,土木逼迫,是以腹痛。或经气盘塞,而胁下痞硬。或土湿木郁,心下悸动而小便不利。或肺津未耗,而内不作渴。太阳未罢,而身有微热。或胃逆肺阻,而生咳嗽。凡此诸病,总是少阳中郁,表里不和之故。少阳与阳明、太阴为邻,小柴胡汤,柴、芩,清半表而泻甲木,防其克土而传阳明,参、甘、枣,温半里而补己土,防其克土而传太阴,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小柴胡汤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栝蒌实涤瘀而清烦。人参、栝蒌根益气生津,清金而止渴。芍药泻甲木而清相火,息风燥而止腹痛。牡蛎软坚而消痞硬。茯苓泻水而去湿,湿去则木达风息,悸动自安。桂枝解太阳之表邪。五味子、干姜降逆气而止咳。

若少阳连太阳经证,柴胡加桂枝汤;少阳入阳明腑证,自下利者,黄芩汤;热结在里,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热入血室,宜小柴胡汤,清其经热也......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66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个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这一条仲师还是接着分享“痞硬”,治疗法则跟之前的完全不同。

病家得病以后身体正气的反应跟桂枝证很类似,但是头也不痛,项背也不拘紧,具体的表现是寸脉微微浮,胸中发紧、不舒展,病家自己感觉有气体向上冲,可以直接到达咽喉部,呼吸有些困难,这是胸中部位有水饮等邪气凝滞导致的,应该用催吐疗法治疗,可以考虑瓜蒂散。

瓜蒂散证的病机就是原文说的“胸有寒”——心胸部位有水饮凝滞阻碍。

水饮凝滞于此,气机不通,所以“胸中痞硬”、“不得息”;人体正气想要冲开水饮,所以“气上冲咽喉”;因为正气上冲,并且可以到达上焦,所以“寸脉微浮”。

邪气所在的位置在人体的上部,正气的反应是“上冲咽喉”,也就是想要从咽喉、口中排出邪气,因此治疗上就因势利导——“当吐之”,采用瓜蒂散来催吐,从口中吐出水饮邪气。

本条一开始的“病如桂枝证”,不是说症状上跟桂枝证类似,而是说人体正气的反应是类似的,两者的正气都是阳性反应,都想要把邪气排出体外。但是,桂枝证是正气趋于体表,所以会有头痛、项强等体表症状,瓜蒂散证是正气趋于上部,会有想要呕吐的表现,但整体病机都是向上向外的。

如果本条水饮的位置偏下一些,是在心下、两胁、腹部,也有相应部位的痞硬,出现了正气上冲引起的身体悸动,同时又有头项不适,那么治疗就得考虑苓桂类方剂或者真武汤类方剂了。

瓜蒂散实际是三味药——瓜蒂、赤小豆、豆豉,瓜蒂跟赤小豆打成散,豆豉煮汤,再把那两味散加进去,病家服用以后没有出现呕吐,那就增加剂量服用,呕吐痛快了才能停止。气血丢失、虚弱的病家不适合这种疗法,因为催吐疗法会明显消耗身体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