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尸温下降规律(尸温)

尸温下降规律(尸温)

一个人“凉凉”了多久,法医是怎么算出来的?

难道法医秦明的本体竟然是……体温计?

如果一个人真的彻底“凉凉”了,法医是怎么知道死亡时间的呢?

看了法医大电影的童鞋,可能还会对这样一场戏有印象:法医把手放在尸体的某个位置,然后就开口估算出了尸体温度,并且根据复杂的公式,推测出了大概的死亡时间。

看起来,电影里的法医似乎身兼一项神奇的技能:体温计。

那么,现实中的法医秦明,也会有这样的“神操作”吗?为什么法医对尸体温度这么敏感?尸体温度到底是测哪里的温度?尸温计算又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小站的电影科普系列,就把以上问题的答案全部告诉你。

在回答以上所有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基础知识点——死亡时间。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死亡时间”这个词,似乎所有案件的侦破工作都绕不过它。那么,什么是“死亡时间”?为什么死亡时间的推断在刑侦破案中如此重要?

死亡时间在法医学中又被称为死后间隔时间,是从死者死亡到法医进行尸检时所经过的时间。

死亡时间推断,则是法医通过各种手段确认死者死亡时间的过程。

电视剧中,秦明正在和林涛讨论案情 图源:豆瓣电影

一般来说,法医在到达案发现场后,首先会对现场进行一个初步勘查,其次会对尸体进行静态勘查,最后还会对尸体进行动态勘查。

所谓动态勘查,就是初步检验尸斑、尸僵、角膜混浊甚至超生反应等尸体现象。

这些是法医对尸体进行的“常规综合判断”,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预估出一个大概的死亡时间。

因为“死亡时间”对于案件的侦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只要确定死亡时间,就可以基本确定作案时间,从而划定侦查方向和范围,甄别犯罪嫌疑人,另外,也有利于进行现场重建从而刻画犯罪嫌疑人特征。

不过仅通过“常规综合判断”,不可能将死亡时间的估算精确到小时,法医的前期勘查所得结果大多是一个时间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界最大的难题。因为不论用什么手段推断死亡时间,都会受到环境和个体差异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有的甚至可以大到让推断毫无意义。

而为了降低推断误差,一名合格的法医,在对一具尸体的死亡时间进行推断时,应综合多种方法进行。因为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多种方法综合得出的平均数值,有更大的概率接近准确值。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法医界的前辈们已经研究出很多种推断方法,运用于不同环境、不同案情和不同尸体状态。

直到今日仍有很多法医同仁,在积累大量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去研究新的死亡时间推断方法。

其中,通过“尸温”来判断死亡时间,只是最常见的一种。

在进一步了解“尸温判别法”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尸温”具体指什么吗?尸温是指尸体内部温度,而非尸体表面温度。

因此大电影中估算尸温的位置显然是不太准确的,一般来说,法医会检测直肠温度或者肝脏表面温度来检测尸温。(PS:大陆法医通常习惯测量死者直肠温度,也就是“肛温”;而在香港地区,很多法医习惯测量死者肝脏表面温度,也就是俗称的“肝温”。)

不管测量肛温还是肝温,都是在检测尸体的内部温度,只是方法不同而已。这一点差别,熟知刑侦港剧和老秦小说的读者应该早就发现了。(戳链接了解更多知识:“肝温”Or“肛温”判别死亡时间?其中的学问还真多)

《法医先锋Ⅲ》中,调查人员正在检查死者的身体 图源:豆瓣电影

而利用尸温进行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们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将死者的死亡时间精确到小时。

那么,通过尸温判别死亡时间一定是很准确的吗?

老秦在这里想说:并非如此。虽然利用尸温来推断死亡时间是最常用的,但它也有明显的弊端。

因为在实践工作中,尸温下降还受到环境、个体差异、尸体体态、有无覆盖物、室内室外、生前体温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尸温得出的死亡时间,有时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准确。

并且,在尸体温度已经降低到环境温度以后,这一办法就无法再使用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法医又将如何进一步判别死者的死亡时间呢?

在之前的更新中,老秦曾给大家介绍过很多通过早期的尸体现象来判断死亡时间的方法,并且详细叙述了每一种变化发生的时间范围,戳链接了解人死后的12小时内,会发生哪些逆天的变化?。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熟悉老秦小说的读者,一定对接下来要科普的这个名词很熟悉,它就是“末次进餐时间”。通过“末次进餐时间”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也是法医们经常使用的推断方法之一。

正常情况下,如果死者在进食后2小时左右死亡,胃内食物会有一定程度的消化,并且有食物从胃内向十二指肠推移;

如果死者在进食后4小时左右死亡,胃内还可以看到食糜;

而如果死者在进食6小时后死亡,胃内和十二指肠内均系空虚状态。

通过以上已知规律就可以判别“死亡时间”了。但这一方法也有弊端。

假如发现死者时,他的胃已经完全排空,只知道是末次进餐6小时后死亡,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如何进一步判断死亡时间呢?又假如,侦查部门调查不清死者的末次进餐时间,而只能查清楚死者的次末次进餐(末次进餐的上一顿)时间,那又如何推断呢?

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老秦曾在师父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个课题研究:通过判别进入小肠的食物的迁移规律来判断死亡时间。

经实践证明,这项研究的判别结果还是非常准确的。因为人的小肠有5至7米长,能容纳末次进餐和次末次进餐的内容物。这一方法弥补了依靠胃内容物推断死亡时间的不足。

看起来,这是一个天衣无缝的办法。即便是早期尸体现象已经消失,即便已无法用尸温来推断死亡时间,即便是腐败尸体,利用这个办法,都可以推断出死亡时间,而且比尸温更准确。

但大家别忘了,这个办法必须建立在调查部门查清楚死者“末次或者次末次进餐的具体时间”的基础上。如果调查有误,死亡时间的推断也就不可能准确了。

最后老秦还想多嘴说说“法医昆虫学”。它是辅助法医判别死亡时间的重要手段,对于已经出现“晚期尸体现象”的案件,有重大的意义。

在这类案件中,法医通过研究尸体上的蝇蛆,来推断死亡时间。

比如,在炎热的夏天,一个人死亡1小时后,苍蝇就会在尸体的眼、口、鼻、肛门等处产卵;20小时就可以孵化成蛆;蛆每天会长长3毫米,4、5天就成熟了,长度在1.2厘米左右;再经过一周左右就会形成蛆蛹,最终破壳成蝇。

法医利用这一规律,就可以判断死者究竟死亡了几天。当然,在尸体旁边寻找蛆蛹的时候,还要注意是它是第一代苍蝇,还是第二代苍蝇,这也直接影响到死亡时间的推断。

小站之前科普过的《法医说:这些重口味的虫子,却是破获离奇无头案的关键》一文,对“法医昆虫学”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解读,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戳标题前去阅读。

《沉默的羔羊》里从尸体上提取到的一只虫蛹 图源:豆瓣电影

所以到目前为止,据老秦所知,还没有一种可以不受内外因影响、脱离其他侦查独立存在的死亡时间推断方法。

但很多院校、研究所还在积极研究一些新兴的手法。比如老秦在读双学士学位的时候,就跟随导师做过“DNA推断死亡时间”的课题研究,即根据DNA物质的降解来判断死亡时间。

这种办法可以在碎尸案件等无法通过常规手段判断死亡时间的情况下,辅助法医对死亡时间进行判别,但对仪器、操作手法和观测手段有严苛的要求。

不过,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法医工作者们不懈的研究,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更客观、独立、精确的死亡时间推断方法,帮助我们更快的破案。

最后,老秦还想说:在影视剧里由于戏剧性的需要,法医对死亡时间判断的能力会被突出夸大,但到了现实中,法医也不是神啊,如果你们见到我本人,千万别把我当成体温计使用……(因为咱真没预设这项功能。)

以上就是关于“死亡时间推断”的全部科普内容啦,今天的内容你看懂了多少?你还希望看到哪些有意思的影视片段的科普?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本期编辑团:主稿-秦明&鲁鲁修;审稿-包包;顾问-笑言;质检-等等本期题图来自《验尸官》剧照,豆瓣电影

本文系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