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门市部是什么意思(门市部)

门市部是什么意思(门市部)

生于70年代 | 八十年代各式各样的门市部

上世纪八十年代,街头有很多叫“门市部”的神秘门脸房,记忆中有服装厂门市部、日杂陶瓷门市部、五金电器门市部、报刊集邮门市部、新华书店门市部……一张白底的木头牌匾上简单刷几个大红字,就成为招牌,店里白墙洋灰地,基本没啥装修,物品被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有的多到被堆积在大门口,这样售卖的商品就能一目了然,几乎所有的物品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品种涉及各个领域,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我当时很好奇“门市部”这个叫法,后来才得知“门市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厂家联系客户端的一个直销门店,和零售商店一个类型。

在郭庄子大街上有大大小小很多个门市部,记得有一次放学路上,我的自行车胎被扎破了,勉强推回家后,父亲将内胎扒下来一看,已经补得千疮百孔已然已接近报废,于是,他带着我来到一个自行车厂门市部里,就在郭庄子电影院对面,一间不大的店铺里,摆满了自行车的零部件,小到气门芯、辐条大到车架子,还有梅花扳手、截链器等修车工具,把我的眼睛都看直了。服务员熟练地从货架上拿出一个小纸盒,里面是折叠着的内胎,核对型号、检查物品、开票交钱,一气呵成,爽快麻利,熟练得很,回到家换上新车胎,心里美滋滋的。

门市部里商品齐全

每年的端午节过后,奶奶总拉着我去到“太平影院”附近的一个“土产门市部”里,是两个大圆竹亭子般的建筑,里里外外摆满了各种生活日用品,碗碟锅铲、扫帚簸箕、水舀子、痒痒挠、蒲扇、竹拐杖等等,小到“挖耳勺”大到“竹凉席”,可以说应有尽有。奶奶总会买上两把大蒲扇,一卷“蔺草席”,指挥我扛回家去,去过那里后就代表盛夏来临了。印象中这个“土产亭子”在过年前还卖烟花爆竹、空竹等,是远近闻名的土产大观园。

离家稍远一点的“日杂门市部”在沈庄子大街上,奶奶曾经带着我去买“耐火土”,这个门市部比较大,里面卖拔火罐、 火筷子、煤铲儿、铁锨、炉钩子等和炉火取暖有关的东西。最抢眼的要数“洋炉子”,崭新的铸铁炉子摆成一排,厚重结实,铮亮的炉身透着温暖。一袋子“耐火土”很沉,我俩连拉带抬一路挪回家,累得几近脱力,是我很难忘的记忆。

奶奶带我经常去的“门市部”还有一家,买暖壶、纸篓、肥皂盒、毛巾等物品。印象深刻的是奶奶在这里给我买了一个洋气的保温杯,样子和现在的不锈钢保温杯完全不一样,是分内、外胆的那种,外胆是塑料的,内胆是玻璃的,双层材料起到保温的作用。我自是爱不释手,经常用来盛热水喝。有一次偶然听人说保温杯还能保冷,于是,我就将冰棍儿“”头朝下”放进保温杯里,再用勺子一点点戳下冰碴,妄想做成刨冰,这样杵来杵去,只听“砰”的一声,我眼前一花,银晃晃的玻璃碴子嘣得满脸满身,连睫毛都没放过,吓得我目瞪口呆,心脏要跳出来了,从此留下“保温杯恐惧症”,保温杯爆炸事件之后,我再也不敢使用,甚至在别人用时,我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殃及池鱼”。

八十年代初期,“新华书店门市部”在水上公园曾举办过“书市”,我还被父亲带去凑热闹,简直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各种各样的书籍汇聚成知识的海洋,我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眼花缭乱的。

新华书店成立的红领巾门市部

弹指一挥间,不知几何时“门市部”已经消失在天津的街头,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各种商品也日渐模糊,“门市部”陪伴我走过一段美好的生命旅途,定格在回忆深处。写到这里,忽然一句歌词涌上心头“我怀念的是无言的感动,我怀念的是绝对炽热”,我怀念的还有默默无闻的门市部。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