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道”究竟是什么?老子和孔子的一个故事,说出了本质

道家思想的道究竟是什么?它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庄子说“夫道,窨yìn然难言哉!”,道是深奥难言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所说的道,不是真正永恒的道,那道究竟是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庄子·知北游》,这是《庄子》外篇的最后一篇,也是非常有名的一篇,这一篇里面,也有很多耳熟能详的金句,比如:“外化而内不化”、“至言去言,至为去为”、“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等等。

今天我们重点聊聊道家思想的道究竟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道?老子在《道德经》一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可以说是道家思想流程最为广泛的一句,老子说: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永恒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真正永恒的名。“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不仅如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意思是说,在天地存在以前,就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它无形、无体、无声;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摸不着。它不生不灭,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周而复始,不觉倦怠,又无所不在。世上一切的事物,都要靠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就是万物的母亲。这样玄妙的东西,我实在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不得已,只好叫它做“道”。如果要勉强给它起个名字的话,也只能称它为“大”。

其实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在他们的《道德经》和《庄子》中,对“道”进行了很多论述,但是始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不仅仅是道家的老子,佛家思想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在著名的佛家经典《禅外说禅》中说,在佛教的最大宗派禅宗中,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能问“禅是什么”。有一个禅宗的故事说:只要小和尚问“禅是什么”,老师父就举起棍子打他的脑袋。因为参禅追求的是终极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讲述,甚至不能用语言传达。所以禅宗有个说法,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背后的含义,就是最高的智慧是“不可说”的。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样,最高的智慧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意会或者说领悟是古人获得智慧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之为“负的方法”,意思是说,老子和庄子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道是什么”,而是告诉了我们“道不是什么”。是通过反面来论证一个道理,这种方法称之为“负的方法”。当然,有“负的方法”就有“正的方法”。

冯友兰先生说,西方哲学思想常常是采用“正的方法”,也就是通过逻辑和实证告诉我们“是什么”,所以西方哲学中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样的区分,讲究“因果论”,任何事物之间都有某种因果的逻辑关系,并且试图通过逻辑分析去理解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东方哲学更偏“直觉”或者“感性”,而西方哲学更偏“理性”。

在这一篇《知北游》里面庄子通过老子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告诉了我们,关于道的理解。有一天,孔子请教于老子说:“今天闲来无事,我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至高的道?”老子说:“你先得斋戒静心,再疏通你的心灵,清扫你的精神,破除你的才智!大道,深奥神妙难以言表,不过,我可以给你说个大概。”

老子接着说“明亮的东西产生于昏暗,具有形体的东西产生于无形,精神产生于道,形体来自于精气。然后万物全都凭借形体而代代相生。道,来无影,去无迹,没有门径也没有房间,四面通达,无所不包。领悟道的人,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聪目明,运用心思不会劳累,顺应外物而不拘一格。天没有它,不会高;地没有它,不会广;日月没有它,不会运行;万物没有它,不会昌盛,这就是道。

庄子所说的:“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不可以被听见,能被听见的就不是道了;道不可以被看见,能被看见的就不是道了;道不可以述说,能被述说的就不是真正的道了。而且,道可以蝼蚁中、在稊稗[tí bài]中、在瓦甓[pì]中、在屎溺中等等,总之道无处不在,又无法言说。这就是道家思想对于“道”的论述。

庄子说“夫道,窨yìn然难言哉!”道是深奥难言的,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是类似的意思,道是宇宙万物背后的规则和法则。但是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蝼蚁有蝼蚁的生存之道,稊稗[tí bài]有稊稗的生存之道,创业有创业之道、生活有生活之道,说话有说话之道,而所有这些道的总和,就是道家思想的:“道”。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道既是不变的,也是千变万化的。道在每一种事物中表现不一样,每一个具体的道,都是道的一种呈现和外化,而根本的道是不可知的,这也许就是“道”之所以迷人的地方吧。

好了,庄子的内篇和外篇就分享完了,接下来,我会继续分享几篇庄子杂篇的内容,其实杂篇的内容也很精彩,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和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影响数千年的道家思想十大精髓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

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

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

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

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

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

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

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

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

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

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

“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

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几千年前,老子不会知道,他在《道德经》中对道的阐述,会演绎形成影响中华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思想流派,开辟了道教这一具有浓郁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悠久的影响。

中国的民族文化实际上就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对此有过精彩阐述: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讲究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佛教文化是塔顶,核心思想是\"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超越轮回\"。难怪古人曾云,\"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

对道教的定义与理解

在探寻道教文化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道教。道教分广义与侠义两个概念。广义的道教以西汉以前的道家为母体,以道家文化为统领,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狭义的道教有茅山、天师、全真等宗教系统,随着时间流转,天师道和茅山道合流为正一派,与全真派并列,共为道教两大派系。

广义道教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传承,老子通过提出道的概念和论述,最终目的是要告诉世人,如何做人办事。狭义道教更多体现的是教义、教团组织和宫观道场,有自己的师承关系、门派流传,以及符箓[lù]、丹鼎、科仪等,甚至还发展出了自成体系的音乐和美术。由祖天师张道陵、茅山祖师茅盈、全真祖师王重阳等正式创立,最早的茅山道派距今已有2100多年。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流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文明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大文豪鲁迅就曾言\"中国根柢[dǐ]全在道教\"。

道教思想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深远。唐代道教重玄学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是当时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宋明时代兴盛的道教内丹心性论,是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等重要思想著作中也可以看到道教思想的影子。道教经典名著《阴符经》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道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更是渗透到方方面面。中国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便有大量以道教为题材或涉及道教内容的。如魏晋时期文坛便盛行的游仙诗,志怪小说《搜神记》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唐诗中描写道教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宋词的《临江仙》《女冠子》《望仙门》《献仙音》《潇湘神》等都与道教神仙故事有关系;元曲大家马致远现存的七种杂剧中,神仙道化剧就有四种;明清小说《封神演义》《东游记》《韩湘子全传》等也深受道教思想影响。

道教的繁荣还促进了中国艺术的繁荣。无论是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方面,道教都对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家所熟知的《二泉映月》,就是无锡道士华彦钧(阿炳)创作的。现在非常出名的纳西洞经音乐也是道教音乐。道教神秘主义文字观以及在此文字观影响下进行的写经活动,对文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与国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历代绘画名家,根据道教题材,创作了许多名画。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列仙图》、《洛神赋》,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绘的《天尊像》、《列圣朝天图》等。道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北京白云观、苏州玄妙观、嵩山中岳庙,都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山宫观建筑群,更是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道教注重对生命的养护和疾病的防治。道教的养生如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主流。历代道士在继承中国传统医学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在医药学方面卓有成就,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道医\"形象和道教医学流派。道教主张多样化的治疗方法。除了药物疗法外,还可以应用针灸疗法、物理疗法、气功按摩疗法、精神疗法等。运用多种疗法,既可以减少药物对人的毒负作用,也有利于疾病的有效治疗。

泱泱几千年来,丰富繁荣的道教文化广泛地渗透到了民众的生活中,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习俗乃至民族心理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前我国提倡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保护中,道教文化中的精华与积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圆萝卜头

道家思想主张什么?其实概括起来,也就两句话八个字

有人说,老子的道家,脱胎于《周易》。从伏羲氏一画开天,推演出阴阳八卦,到文王演易,由八卦演化出六十四卦来,再经过老子道德五千言的阐述,天地万物,宇宙洪荒,便都包罗在一起了。

道家的文化和思想,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或许也正是因为与生俱来,所以尽管对我们如此重要,反而却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很多时候是感觉不到的。

有时候人的感知,就是这么奇怪。

很多我们觉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其实并不值一提。而一些我们觉得,并不值一提的东西,却往往关系着我们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道家的文化和思想,为什么如此重要?不在在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就要搞明白,道家思想到底主张的是什么?

道家思想的主张,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八个字。

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在介绍什么是“道”之后,进而提出的一个观点。具体就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就是说,人是遵循地而生存发展的,地是遵循天而发挥作用的,天是遵循道而变化运行的,道则是遵循自身的状态和规律,也就是自然而然。

那么,道的状态和规律,又是什么样的呢?

老子说是这样的: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就是说也不见有什么外力去推动,反正道就那样周而复始的运行着,没有什么改变,也不会有丝毫懈怠。更神奇的是,这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囊括在道的里边,并且也跟着它一起,周而复始的循环。

因此,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大智慧,那就是生也不必欢,死也无须惧;荣也不要喜,辱也不用忧。我们来这世上一遭,只不过是道这个大循环里,其中的一个小循环而已,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以和为贵

这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只不过,或许有一些朋友不是很清楚,到底什么是“和”?而“和”为什么“贵”,也就是很重要呢?

其实,“和”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中的“三”。

换言之,“和”是由阴气和阳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也被称为和气。有了和气,这世上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然后我们人类也才会诞生,这就是“三生万物”。

由此可见,没有和气,也就没有万物,更不会有人类。这就是以和为贵的原因。

那么,阴气和阳气是怎么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出和气来的呢?

老子是这样描述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和气,是由阴气和阳气相互冲突,相互碰撞,最后达到一种相互交融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就是和气。

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这世间的好与坏、善与恶等等,必然是相互冲突,相互碰撞的。但这种冲突和碰撞,不是为了谁消灭谁,而是为了和谐共存。

否则,就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一片死寂。

从这两个主张中可以看出,为什么说道家的文化和思想,对我们中国人如此重要?

就因为它如同阳光一样,让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都能看得到光亮;如同空气一样,让我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世态,都能顺畅地呼吸,还能说:

可以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本文为“索彦聊诗词”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