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24节气歌(24节气)

24节气歌(24节气)

二十四节气顺序为何会变?

“二十四节气”,《续汉书·祭祀志下》称作“二十四气”。有学者曾发现,其先后次序在汉代发生过变动。宋代学者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五《仪礼》中指出:“汉始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太初以后,更改气名,以雨水为正月中,惊蛰为二月节,迄今不改。”“又按《三统历》:谷雨三月节,清明中。而《时训》《通卦验》清明在谷雨之前,与今历同。”

现今“雨水—惊蛰”“清明—谷雨”的次序,曾经是“惊蛰—雨水”“谷雨—清明”。这与当时的气候较现今温暖有关。 宋元之际学者金履祥曾经推定周秦两汉时的气温可能比宋元时代高。秦嘉谟编《月令粹编》卷二三分析,“金氏履祥疑下者阳气特盛,启蛰独早。”“启蛰”就是“惊蛰”。清人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又以花期比较各地气候,由此推论古今气候差异。他说:“今历本亦载七十二候,本之《月令》,乃七国时中原之气候也”,而“今之中原,已与《月令》不合”。“阳气特盛”导致“惊蛰”先于“雨水”的认识,竺可桢考察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时,曾经有所参考(《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来源: 光明日报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对应时间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用来指导农事和生活。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其对应的时间。

·立春:每年2月3日或4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雨水:每年2月18日或19日表示降雨增多,雨水开始充沛。

·惊蛰:每年3月5日或6日意味着春雷初鸣,冬眠动物苏醒。

·春分:每年3月20日或21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平分。

·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表示天气晴朗,适宜祭祖扫墓。

·谷雨:每年4月19日或20日意味着雨水滋润谷类作物的成长。

·立夏:每年5月4日或5日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小满:每年5月19日或20日表示五谷开始丰收,但尚未完全成熟。

·芒种:每年6月4日或5日意味着麦类作物成熟,开始收割。

·夏至:每年6月20日或21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小暑:每年7月6日或7日表示天气开始炎热,但还不算是酷暑。

·大暑:每年7月22日或23日天气最热,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立秋:每年8月7日或8日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处暑:每年8月22日或23日表示酷暑逐渐过去,天气稍凉。

·白露:每年9月7日或8日意味着天气转凉,露水增多。

·秋分:每年9月22日或23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平分。

·寒露:每年10月8日或9日表示天气更加寒冷,露水结冰。

·霜降:每年10月23日或24日意味着天气更冷,开始出现霜冻。

·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小雪:每年11月22日或23日表示天气更冷,开始下小雪。

·大雪:每年12月7日或8日意味着天气更冷,开始下大雪。

·冬至: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小寒:每年1月5日或6日表示天气非常寒冷,但还不算是大寒。

·大寒:每年1月20日或21日表示天气最冷,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这些节气的划分对于农事、气象和生活习惯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十四节气口诀

二十四节气口诀

一、阳历纪年

太阳历简称阳历。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分为12个月。

二、阴历纪年

中国的农历是阴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年的时间来计算。

我们都知道,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月球绕地球转一圈是一个月时间。月球绕地球转12圈(耗时十二个月)就是一年时间。

阴历纪年为每月30天,每年360天。

三、24个节气。

一年360天,分为24个节气,每一个节气15天,24×15=360。

四、24个节气口诀

二十四节气口诀为: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将,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一个季节3个月,每一个月2个节气,一个季度6个节气,4个季度24个节气。

五、春季的6个节气

春季的六个节气为:春雨惊春清谷天。

按顺序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六、夏季的6个节气

夏季的6个节气为:夏满芒夏暑相连。

按顺序依次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七、秋季的6个节气

秋季的6个节气为:秋处露秋寒霜降。

按顺序依次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八、冬季的6个节气

冬季的6个节气为:冬雪雪冬小大寒。

按顺序依次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九、24个节气与赤道和回归线之间的关系

地球以赤道(纬度为0度,南北地球分界线)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北半球为0度到北纬90度,南半球为0度至南纬90度。看地图或者地球仪,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太阳在南回归线(南纬23.5度)和北回归线(北纬23.5度)之间移动。

1. 当太阳到达赤道0度时,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春分(此时南半球为秋分),春分就是将春天一分为二的意思,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

过了春分,白天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到夏至那一天时,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2.当太阳从从0度开始向北移动至北纬23.5度时,此时北半球为春季和夏季。共有6个节气,春季的2个节气清明和谷雨,夏季的4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3.当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北纬23.5度)时,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此时南半球为冬至),夏至就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过了夏至,白天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到秋分时,白天黑夜一样长。

4.当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北纬23.5度)之后,就开始回归了,不再向北,又开始向南移动。当太阳从北回归线(北纬23.5度)向南移动至赤道0度时,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和秋季。共有6个节气,夏季的2个节气小暑和大暑,秋季的4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5.当太阳到达赤道0度时,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秋分(此时南半球为春分),秋分就是将秋天一分为二的意思,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

6.当太阳从赤道0度开始向南移动至南回归线(南纬23.5度)时,此时北半球为秋季和冬季。共有6个节气,秋季的2个节气寒露和霜降,冬季的4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

7.当太阳到达南回归线(北纬23.5度)时,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冬至(此时南半球为夏至),冬至就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过了冬至,白天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到春分时,白天黑夜一样长。

8.当太阳到达南回归线(南纬23.5度)之后,开始回归了,不再向南移动,又开始向北移动。当太阳从南回归线(南纬23.5度)向北移动至赤道0度时,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和春季。共有6个节气,冬季的2个节气小寒和大寒,春季的4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十、特别说明

南半球的四季春夏秋冬和北半球的四季恰恰相反。北半球为春夏秋冬时,南半球刚好为秋冬春夏。

就这样周而复始,就有了每一年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也有了24个节气的循环往复。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吧!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歌诀

【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解释】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和大暑)。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时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初六和二十一,下半年是初八和二十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雨水:雨水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二个节气,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惊蛰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4、春分: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5、清明:清明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

6、谷雨: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9、芒种:芒种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10、夏至:夏至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11、小暑:小暑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13、立秋:立秋指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4、处暑:处暑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白露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18、霜降:立降时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20、小雪: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22、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23、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