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六祖坛经全文多少字(六祖坛经全文)

六祖坛经全文多少字(六祖坛经全文)

《六祖坛经》全文、译文—心行平直,自性清净,即到西方极乐世界

六祖真身舍利

《坛经·疑问品》原文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师又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译文

惠能大师说:“善知识!如果想修行,在家中也是可以的,不一定必须到寺庙里。如果在家中也能坚持修行,恰如身处东方的人却能心存善行;即使身在寺中却不奉行修行,那就如同身在西方极乐却心存恶念。只要内心清净,就是在自性中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韦刺史又问:“在家又怎样修行呢?希望能给我们教化指授。”

大师说:“我给大家说一个《无相颂》,只要依照这个颂修行,就是经常和我在一起。如果不依照这个颂修行,即使剃度出家为僧,其对于修道又有什么用处呢?”

颂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大师又说:“善知识!大家都必须依照偈颂修行,各自识见获取本性,直接成就佛道。佛法修行不可拖延,大家就这样先散了吧,我这就回曹溪山了,大家如果有疑问,就来问我好了。”

当时,韦刺史与官员们,大法会上的善男信女们,都有所开悟,对惠能大师的教法深信不疑,遵守奉行。

源自陈秋平、尚荣居士

108字无相颂,何以光照千年 | 六祖坛经中的中国智慧

在佛教中,只有佛的言说才称为“经”,但《六祖坛经》是唯一的例外。

《六祖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中国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这部经典以惠能大师讲经为核心,其弟子依据其言行开示汇集而成。其中108字的无相颂,字字抵金,智慧如海。

六祖一生说法三十七载,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今天,让我们再读《六祖坛经》无相颂,智慧观照,成就般若。

108字无相颂,全文如下: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文/弘恩法师

01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参禅

前面这两句大家一定不要会错,这里说的是究竟义,就是持戒的究竟义。

持戒就是为了防止我们种种的贪染,种种的损害众生、损害自己的法身慧命。

那么众生为什么会贪染?

就是因为心不均平,于境界上妄生分别,所以才会贪染,所以持戒真正的究竟义就是心平,于诸法平等,你就不会强分彼此、强分是非善恶,而去取著贪染。这就是持戒的究竟义。

参禅的究竟义就是行直,心口如一,不离自心,这就是行直。

真正参禅的妙用就在这里,时时不违法性,不违背祖师大德和诸佛菩萨的教导,止于道而不是趋于道,这就是行直。

02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这就又回归到我们脚下的功夫。学佛的人首先要知恩报恩,要懂得孝养父母,恭敬众生,尊师重道。义则上下相连,遵从道义的话,就是要怜悯一切的众生,要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03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行礼让的话,大家都会和睦。如果遇到事情能修忍辱,就不会出现不和合,出现争论,所以中间这四句讲的是基本的人伦道德,一个人如果做不到这一些,修人天乘的法都得不到受用,更何况是修无上顿教最上乘的法。

04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钻木出火就比喻精进,锲而不舍地精进,如果能够这样精进地修行,那么淤泥定生红莲,就在五浊恶世当中,我们像一朵红莲一样,不染于世间,超胜于世间。

05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我们可以看到六祖大师说的这些偈颂,都特别平实,特别容易理解,但是对我们来说也特别难行,为什么?

因为众生就是这样,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种种颠倒炽盛。苦口的是良药,但我们未必愿意喝;逆耳的是忠言,但我们未必愿意听;改过必生智慧,但我们不太容易改;护短心内非贤,但我们经常容易护短。

06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古人闻过则喜,今人大多都是闻过则怒,不愿意听别人说我们不好,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这样就没法修行了,我们时时把一个“我”放在前边,怎么修行呢?

有“我”就不能解脱。“我”是一切惑业颠倒的根本。所以六祖大师的话,虽然平实、虽然简单,但对于我们修行来说,却不是这么容易做到。

07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我们日用当中常常想着要自利利他,要做佛事。什么是佛事?佛事不是找师父们念念经、洒洒净、开个光,叫佛事 。真正的佛事就四个字:自利利他。

就是以法自利 ,以法利他。这就是常行饶益。

如果离开了法,就只有善行而没有智慧,不能智悲双运。这样带来的利益,也仅仅像梁武帝所修的福德一样,仅仅是人天有漏的小果。

所以,大乘菩萨的行持要智悲双运,要识得根本,要不离法、不离法性、不离法义,才能做到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成道不是看你布施了多少钱,做了多少事。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修道不是在增加什么,修道是在做减法,损的是烦恼、是无明、妄想、执著,这是一个修行的方向。

08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修行不是我增加了多少——我有多少名声、我有多高地位、我有多少财富、我有多少信众,这些东西恰恰是系缚之法。

就是这些东西把我们绑住了、捆住了,我们就是因为贪著世间的名闻利养,所以生死不了。

此大家要知道怎么样才叫成道,成道要修功德,功德在法身当中,功德不在相上,因此成道非由施钱。

09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大师也很谦虚,讲了这么多,最后话锋一转,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修行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谈玄说妙,修行就是老老实实地反观自心,调伏自己的习气、妄想,反省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改过必生智慧,智慧是这么生起来的。

不改正过失,虽然你很聪明,但是不叫智慧,那都是我执、我见的颠倒。

内容来源丨山东大灵岩寺

图片来源 | 十愿

《六祖坛经》原文、译文—念佛经悟得经文旨意,不能觉得了不起

六祖真身舍利

《坛经·机缘品》原文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

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译文

僧人法达,洪州人。七岁时出家为僧,常常念诵《法华经》。他来礼拜六祖惠能大师,行礼时头却不触到地面。

惠能大师斥责他说:“行礼头不触地,还不如不行礼。你心中肯定执著着一个事物,平时都修行什么?”

法达说:“我念诵法华经已经达到三千部了!”

六祖惠能大师说:“你如果念到上万部,得悟经文的大义,却仍然不以为了不起,那么你可以和我一起修行。你现在以这个事业自负自傲,都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听我的偈吧。”偈说: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惠能大师又说:“你叫什么名字?”

法达回答说:“我叫法达。”

惠能大师说:“你名字叫法达,你哪里通达佛法了?”又说个偈道: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法达听了偈后,后悔不已,向惠能大师谢罪说:“从今以后,我应该对一切保持谦恭的态度。弟子念诵《法华经》,并没有体解佛经大义,心中常常生起疑惑。大师具有无边广大的智慧,希望大致为我讲说经文义理。”

源自陈秋平、尚荣居士

《六祖坛经》原文、译文—念佛经悟得经文旨意,不能觉得了不起

六祖真身舍利

《坛经·机缘品》原文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

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译文

僧人法达,洪州人。七岁时出家为僧,常常念诵《法华经》。他来礼拜六祖惠能大师,行礼时头却不触到地面。

惠能大师斥责他说:“行礼头不触地,还不如不行礼。你心中肯定执著着一个事物,平时都修行什么?”

法达说:“我念诵法华经已经达到三千部了!”

六祖惠能大师说:“你如果念到上万部,得悟经文的大义,却仍然不以为了不起,那么你可以和我一起修行。你现在以这个事业自负自傲,都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听我的偈吧。”偈说: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惠能大师又说:“你叫什么名字?”

法达回答说:“我叫法达。”

惠能大师说:“你名字叫法达,你哪里通达佛法了?”又说个偈道: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法达听了偈后,后悔不已,向惠能大师谢罪说:“从今以后,我应该对一切保持谦恭的态度。弟子念诵《法华经》,并没有体解佛经大义,心中常常生起疑惑。大师具有无边广大的智慧,希望大致为我讲说经文义理。”

源自陈秋平、尚荣居士

《六祖坛经》全文、译文、解读——凡夫与佛,自性平等无有差别

行由品第二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人虽有南北,佛性无有差别。

译文

惠能安置好老母亲后,便辞别老母北上奔赴黄梅。不到三十天的时间,便抵达了黄梅,见到了五祖弘忍大师并向他致礼参拜。

五祖问道:“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求得什么?”

惠能答对道:“弟子我是岭南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师父,只想觉悟成佛,别无他求。”

五祖大师说:“你是岭南人,又是未开化的獠蛮,怎么能成佛呢?”

惠能说:“虽然人有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别,但人的佛性却没有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我这个獦獠之身虽然和大师不一样,但我们本自具有的佛性却有什么不同呢?”五祖还想和惠能继续交谈下去,因为看到众多弟子围在左右,便让惠能和大家一起先去干活。

惠能说:“惠能禀告大师,弟子内心常生出智慧之念,认为不离自我本性便是成就福田,不知道大师还要让我干什么?”

五祖说:“想不到你这獦獠根基很不错,禀赋很高!你不必多说了,先到后院马棚里干活去吧。”

惠能退下来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分派惠能干劈柴舂米的活。

如此,惠能一连干了八个多月,一天,五祖突然看到惠能,便说:“我考虑到你的见解是很可用的,恐怕有坏人嫉妒而要加害于你,所以那天没有与你深谈,你明白我的用意吗?”

惠能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心,所以从来不敢到前堂大殿上去,以免被别人察觉,”

千年古寺—南华禅寺:六祖真身安放于此,遇见就是结缘。

解读

惠能与寡母一直相依为命,他的母亲常常身体患病。惠能要走,母亲不让他走,母亲说:“如果你要走的话,就要把门口的巨石磕拜出裂缝来。那样,我也就不难为你了。”哪知道惠能只是一拜,那石头就裂开了,母亲只好让他走了。“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开宗明义,只要作佛,惠能对别的不感兴趣。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你是岭南蛮荒之人,凭什么作佛?五祖相传是栽松道人转世,他能做到入胎出胎都不迷,定功非常深。禅定殊胜,其神通肯定是超出常人的。所以,他肯定知道惠能的根基,有一点玩笑似的,也有一点怜惜似的问这些问题。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就是祖师的风范,一见面是以佛法相见,以禅法相见,不是以琐碎的繁文缛节来相见。师徒之间就是所谓的机教相扣,马上有了心灵的默契。

同时也要看到,六祖在这里的机锋相见中还没有彻悟,他只证得了“空”的这一面。“性空”的一面在他听客诵《金刚经》时已完全明了,但是“缘起”,“有”的这一面还没有体会到。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那么什么都不作为也可以吗?所以,在这里“空”和“有”两者的不二还不够圆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五祖一听,这獦獠好厉害,别说了,去槽厂干活吧。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行者就是预备出家的人,这时大师也是行者的身份。

“差惠能破柴踏碓。”五祖寺在山上,没有水碾,一定要用人力把米舂开再煮饭。舂米的设施,是中间固定在支架上的悬杆,一头绑紧一块石头,石头下面有个槽,米就放在槽里;另一边要人扶着一个扶手,脚踩着杆头一下一下地舂米。六祖个子矮,力量小,他为了加重他这边的力量,就在腰上拴了石头。这样就显得协调,干起来方便。

经文之中说“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恐有恶人害汝”,大家就很是奇怪了,怎么佛门修行人中还有如此不善的人啊?怎样来看待这个恶呢?这个善恶又如何对待呢?从五成十善的标准来看,修五戒的就是善人,不修的就是俗人;从二乘教法来看,修五戒十善的人还是有恶的一面;从菩萨法来看,二乘人仍是停留在恶的不圆融上;如果以佛眼观之,菩萨仍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仍然还有恶法。所以这里所说的恶是超越了善恶对待的那种恶,也即是说他的见、他的行还不够圆满。这样来理解就好了。

在整部《六祖坛经》中,要看到专门要来谋害六祖性命、抢夺衣钵的事情就有三处。

“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从这里看五祖真是厉害。常说,徒弟找师父学禅难,而师父个可以传授衣钵的徒弟更是难上加难。

惠能大师说:法师您讲的《涅槃经》就明示了佛性是佛法的不二之法。譬如经中高贵德王菩萨问佛说:犯了四重禁、做了五逆罪及一阐提等人,是不是就断了善根佛性呢?佛回答说:善根有两种:一种是恒常的,另一种是无常的,佛性既不是恒常也不无常,所以不断,这就叫做不二法门。一种是善,一种是不善,而佛性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所以叫做不二法门。又像五蕴和十八界,愚迷凡夫看到的是两种分别相,然而有智慧的人了达诸法实相知道他们的本性是无二无别的。这无二的本性就是佛性。

源自邵士梅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