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37年:谢晋立军令状,揭露六大问题!如今全解决
写在前面我始终认为,将来再也不会拍出像《高山下的花环》如此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它是时代背景、良心编剧、热血导演等多方因素综合下才可以造就的绝版作品。
有人竟然敢拿《芳华》和《高山下的花环》做对比,我听了立刻哑然失笑,都懒得去辩驳,只想问问这些人:谢晋导演的格局和家国情怀岂是一般人可比的?
毫无疑问,导演的思想性决定影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导演的鉴赏力决定作品的艺术高度,导演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决定作品的批判强度和态度。
倘若读者赞同万元个人的三个标准,那么就不妨拿两者作一下对比,高下立见。
无论是思想深度、艺术高度,还是批判强度上,冯小刚的《芳华》都不能相提并论,因为电影《芳华》就是冯小刚致敬自己的青春岁月,在思想高度和格局上就差了很多。
有个假设,我想用不了100年,倘若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在百年后记住一个导演的话,或许大概率就是谢晋。
虽然如今他已经驾鹤西去,但他执导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一大批优秀的天花板级作品,仍然会在百年后大放异彩,因为作品中蕴含的深邃思想会洞穿百年的历史沧桑,发出令人折服的耀眼光芒。
这,就是经典艺术作品的强大魅力和穿越时光后的超强生命力。
我之所以给这部电影如此之高的评价,是因为每当我过几年看一次,就会随着本人年龄的增长、思维水平和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又重新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当然,给予它如此至高的评价,主要原因是这部电影对历史的批判性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在未来的时光穿梭中还很可能成为后无来者。
来,咱们一起看看它有多大胆,到底揭开了哪六个社会深层次的痛点。
痛点之一:革命老区还很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井冈山、沂蒙山、大别山……这些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成长的摇篮。
正因如此,才可以说老区人民在中国革命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更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但是,这部电影却用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来自于沂蒙老区的连长梁三喜牺牲后还留下了巨额欠账单,可见老区的人民并不富裕。
那张带血的欠账单,就像一把锐利的钢针一样,深深刺痛了整个社会的神经,真是痛彻心扉啊!
梁三喜烈士来自于革命老区,他的先辈们为了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可是到了几十年以后的八十年代,还仍然没有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我现在写出这些“问题”的文字,都不一定能通过头条的审核,可是这部电影却用如此强大的批判精神,敢于揭开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仅仅这一点就很难能可贵。
事实上,在当年剧本送审的时候,有关部门坚决要求删除“欠账单”这个情节,认为有映射“上面”的意思,但是谢导和李存葆据理力争,最后才得以保留。
为此,李存葆还第二次奔赴云南前线的基层部队采访,又了解到很多留下欠账单的烈士事迹,这些人大多数都来自于革命老区,家乡的经济条件仍然很差。
当李存葆再次把采访手记递上去,这个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欠账单”剧情才得以保留下来。
当观众在电影院看到梁大娘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拿出卖猪的70元钱和烈士抚恤金550元、凑够了还债的620元以后,整个电影院里发出了一片哭声。
这个剧情,具备强大的人性穿透力。
痛点之二:与南方“邻居”关系在电影中多次提出这一问题。
“他们的枪口早就对准了我们!”在战前侦察时,连长发现越军在边境修筑了大量永久性工事,有许许多多的暗堡射击孔都是冲着我们的方向。
面对“邻居”的狼子野心,我们却始终在物力、财力上给予了长达几十年的无偿援助,而这只白眼狼在吃饱喝足以后却对它的恩人露出了狰狞。
电影中还通过靳开来的牢骚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对越关系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200个亿,喂不熟的狼崽子!”“我就不信200个亿,换不回他两捆甘蔗!”
这两句牢骚话是靳开来说的,他用骂骂咧咧的口气表达了自己的愤懑,谢导力求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给整个社会带来进一步的反思。
反思什么?反思过去几十年来对它的关系问题,在我们自己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情况下,是否值得无偿援助它。
在电影中有个镜头很扎心,我们的官兵都没有足够的大米吃,却在敌人的阵地上发现了很多袋大米,而米袋子上却赫然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中国大米
面对如此尖锐的问题,电影都没有模糊处理,而是用最直观的艺术手法,用大写的镜头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让我不得不叹服编剧和导演的巨大勇气。
痛点之三:高干子弟“曲线调动”这个问题简直是一针见血。
这部电影上映于1984年,而且首映式就在云南的老山脚下,当时和越南的关系还处在战争状态,双方的拉锯战又零零星星打了好几年才彻底结束。
正因为是战时,电影中出现的高干子弟赵蒙生的“曲线调动”才更敏感,弄不好还很容易引发阶层对立,其造成的后果和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是不敢想象的。
因为,那时候还在战时状态,军人之气可鼓不可泄,任何影响一线官兵作战情绪的因素都应该被坚决杜绝,而《高山下的花环》就敢直面“曲线调动”的问题。
当然,最终赵蒙生通过雷军长的摔帽子骂娘、靳开来的牺牲、梁三喜替他牺牲这三个无比动人心弦的外因,让赵蒙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内因变化,从而激发了他作为一个军人的血性和担当,让他也蜕变成一个像连长那样的优秀指挥员。
电影剧终前,赵蒙生为了靳开来的立功问题奔走呼号,为了替连长还债而抱着梁大娘痛哭流涕,都是在体现赵蒙生实现了人生蜕变和破茧成蝶。
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爆燃,让现场观影的战士们感受到来自影视艺术的震撼力,而且没有产生任何负面的情绪对立,这不得不承认是导演艺术手法的高明之处。
那么,有没有在战时搞“曲线调动”的高干子弟呢?我没有找到原型,李存葆也没有明确说过,但有没有原型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电影中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很立体,都是我中华好男儿。
痛点之四:军备废弛电影中有个剧情,就是战士“小北京”雷凯华的牺牲过程。这是一个痛点,也是映射出来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
因为两枚出产于1974年“批林批孔”时代的臭弹,那个英俊帅气、风华正茂、喜欢读《战争论》并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座右铭的“小北京”壮烈牺牲了。
连长梁三喜看着弹药箱上的特殊时间标识,只能用满腔怒火发泄着自己对多年来搞“运动”的不满,因为这会导致军备废弛,会让军工产品造假成风。
于是,梁三喜爆发了:“批他奶奶的”
你想想,连长梁三喜是一个隐忍不发、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不善言谈甚至没发过牢骚的连队干部,在雷凯华牺牲后竟然爆了粗口,可见他已经忍无可忍。
痛点之五:战时群众纪律问题当九连攻上敌人的阵地以后,因严重缺水问题导致处于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这时候还要不要遵守群众纪律,在战时状态下能不能先以保障我军官兵的生命安全为第一标准,当这一标准和违反群众纪律相矛盾时,能不能先照顾人的需要?
当然,在战争开始前我军确实有过“在战时,也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战时群众纪律要求,这就导致我军攻入敌人区域后无法及时获得补给,因为处处受到该纪律的掣肘和制约。
在作战前期,哪怕是在越南老百姓家中发现吃的,我们在拿走时也都留下了相应的钱,但是有些临时紧急补给,还无法在遵守纪律的情况下快速、顺利完成。
比如砍甘蔗,应该把钱留在哪里?如果向上级请示也来不及,想征得越南群众的同意再砍甘蔗也找不到人协商,再没水的话伤员就会牺牲,接着就是全连官兵……
幸运的是,当把这些问题及时向上反映以后,很快就修订了群众纪律,但电影中仍然把这个问题指出来,不得不说是在对历史负责。
痛点之六:谁不愿听真话?电影中一针见血指出的六个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一个比一个有深度,发人深省。
靳开来喜欢发牢骚,结果是当了八年的炮排排长不能提拔,临上战场前才给了个“送死的官”副连长,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至少说明有些人不愿意听下面的牢骚话,只喜欢听歌功颂德的假话套话。
靳开来牺牲后,连个三等功也不给,从表面上看是违反群众纪律的原因,但深层次原因还是靳开来热衷于发牢骚,尽管他的牢骚话都是实事求是,但有些人就是不喜欢听真话。
电影中有个情节,就是雷军长说过“我们有些人,不喜欢听真话,只喜欢听歌功颂德的话……如果不给靳副连长立功,天理难容!”
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很大胆的,敢把矛头指向这里,可见谢导的底气所在和勇气可嘉,这一切都说明谢导对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充满了深深的担忧。
这六个尖锐的问题,撑起了《高山下的花环》精神内核中最厚重的部分,也体现了谢晋导演敢于向问题宣战的强大勇气,这正是我非常敬重谢导的原因。
谢导
当初,为了竞争到如此优秀的剧本,谢晋导演不惜向李存葆立下军令状:
如果我拍不好这部电影,我将永远离开这个行业,再也不拍了。
正是谢导的执着、自信和勇气,才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百转千回、永远怀念的经典之作。
如今37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社会存在的六大问题,到今天已经不再是问题,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告慰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们,这繁华盛世,如你所愿。
如果您对我的分析有看法,欢迎留下您的真知灼见,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经典永久流传下去,为我们的后人带来历史的启迪和警钟长鸣。#影视杂谈#
为什么现在世界主流国家里没有无产阶级革命了
1. 全球化带来的无产阶级外包。以前英国的小孩子在纺织厂每天工作14个小时织布。等到大家都受不了了,站出来说要求8小时工作日的时候,政府就同意了。然后推进全球化,让中国和印度的小孩子(好吧中国应该小孩子没有那么多,但是可以是成年人么)在纺织厂每天工作14个小时。虽然要多一点运费,但是因为人工便宜了所以总体来说还是提高了利润,而且与此同时国内就没有人工作14个小时了。国内再进行一定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转型来提供一些工作,提供一些最低工资限制等福利,于是发达国家就欣欣向荣了,前景一片大好。
可能有人会问说——全球化不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从前想象不到的更多的工作与更多的收入么?怎么就不好了?
其实对资本主义来说,完美的情况应该是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只能做劳动密集工种的状态,而技术、资本等等都由自己垄断。这样劳动密集工种生产的产品卖到发达国家形成的贸易顺差,就可以通过资本垄断与技术垄断再重新赚回来达到贸易平衡。
其实你回想一下,贸易大三角的时候,欧洲拿到美洲的原材料,做成外面做不成的工业制品再倾销出去。现在的对发达国家来说,理想情况是除了欧美都没有高科技,欧美拿到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商品,然后再通过高技术产品的垄断和资本运营来赚回来。技术升级了,手法灵活了,不代表其本质就改变了。
2. 武器力量自二战以来的长足发展,意味着现在的暴力革命只会越来越难。现在美国的宪法第二修正案只有一个象征意义。你指望着民兵对抗美国大兵么?
3. 生产力自二战以来的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可以通过越来越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来。当年的那句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而现在的现实是很多人谈不上寡,也就无所谓患不均。要记得无论多少次工业革命,人还是那个人,是没有变的。吃饭还是那二两,不会因为一亩地内生产出来的粮食翻倍了,就能吃进去四两了,也不会因为现在一个机器织布的速度更快了,原来要六尺的布现在就要穿十二尺了。
(这里要补充的一点是,有一个同学提到了需求增长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人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但是揭竿而起的阈值大体保持不变,大体上应该仍旧是我们例子里提到的两个馒头。毕竟,你看这年头有几个因为没有wifi就揭竿而起的?)
4. 从第三点也就回到了资本主义的让利。以前一个资本家雇十个工人造100个馒头出来,明明每人俩够吃,资本家每人给一个自己拿走90个,于是就容易革命。现在十个工人能造200个馒头出来,那资本家每人给三个自己也能拿走170个。工人吃饱了还能剩下来一点,于是就不造反了,甚至不认为自己是无产阶级了。于是也就有了中产阶级。当然这一点还要归结到那句话——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切·格瓦拉
5. 无形资产的兴起——以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的新科技带来的资产重组、新生与新一轮的跑马圈地,以及其未来的逐步资本化。
写了一下,不过第五点比较复杂,头一次写,写的不怎么好。大家多多批评。
传统产业中,生产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一斤麦子打八两面,还是一斤铁打100个钉子,都是有数的。技术的革新只能提升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减少边角废料),提高生产资料的制造速度(提高开矿速度与单位种植产量)等等。这里所讨论的,往往是1%的提升也很困难的这样一个过程。
直到计算机的出现,直到软件行业的兴起。突然之间,你会编程,一台电脑就够你赚钱的;突然之间,造一个windows出来,刻在光盘上就能卖千万套。这就是无形资产啊。在当年从零开始到上亿的市场面前,这个市场几乎是没有边界的。与此同时带来的算力与处理能力的提升,也是为生产力带来了数倍的提升。这个生产力提升的过程带来了
1)软件产业本身的诞生,一个几乎完全建立在无形资产之上的全新的产业
2)处理能力的提升对其他行业的生产力的释放。
这个过程中的红利,相当一部分都由这一批科技人才近水楼台地拿走了。于是也就有了以科技为基础的一批资本,而且甚至强大到可以与传统行业资本分庭抗礼,甚至偶尔还能更胜一筹。于是就形成了新一轮的资产重组,新一轮的上升通道,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接着说一下这一轮生产力科技提升的逐步资本化——说白了,从前两三个人在车库里能写出来的windows现在要一整个部门,从前几个人能琢磨出来的药品现在要一个公司了。在相关的这棵参天大树上,低处的果子都摘的差不多了,越高的果子越难看到,也越需要梯子去采摘了。而这个梯子的重要的部分就是资本。对资本要求的逐渐增高也就逐渐减少了原来被打开的资产重组、上升通道与跑马圈地的几个过程的剧烈性。
至于下一步可见的破坏性科技革新,无人车、电池革新、新能源、基因工程、量子计算机,都是需要大量资本的。因此除非新的破坏性科技出现,我们又会重新回到原来的老路上。下一步可见的可能性是人口基数的进一步提升。除非人工智能短期之内能够有长足的进步,否则在各国都大力鼓励生产力的过程中,之前每个无产阶级能分到3个馒头的日子会重新回到每人只能分到一个馒头的老日子去。当然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1)科技提升的力量带来的生产力的提升能够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尽可能保证你有多少人,我就有多少三倍的馒头来分
2)阶级矛盾被转移为其他的矛盾,比如宗教与国别之间的矛盾——你们没有馒头不是因为我们拿的多,而是因为(比如trump说:中国)拿了你们的馒头
3)拿一个人口基数足够大的群体来祭旗,缓解矛盾——干掉2/3的人,大家就又有3个馒头了
否则的话,就应该是回到当年的老路了。
~~~~~~~~~~~~~~~~~~~~更新分割线~~~~~~~~~~~~~~~~~~~~~~~~
临睡觉前来看了看留言,大晚上的说两句实在的。
首先我不是马的信徒。资本论还没看完呢,你好意思叫,我还不好意思当呢。
其次这类问题讨论的时候目光要长远。这不是三年五年的趋势,也不是十年二十年的趋势。我们是在面对着现有的一切条件来讨论三代人五代人的未来。会不会有错?一定会的。这要是啥啥都预言对了我就是地球第一法师了。但是要讨论,有讨论就有思考,有思考就会进步。
最后我的答案里对资产阶级抨击颇多,但是并不代表我有任何批判资产阶级的意思。一个阶级有一个阶级的趋向性与局限性。我只是希望去讨论这个阶级所带有的特性与其相应的行为。至于说抨击,我要是到了那个位置上我是否能够去做的不同,我自己都不知道。人是人,到了社会里,人就变成了社会人。脱离开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去讨论一个人的行为与思维模式,就会变成盲人摸象,不明就里。一个人的阶级也和他的社会关系息息相关。
再多一句嘴——不要过分去相信很多看似金科玉律的准则。毕竟很多词用出来仅仅是为了表意,而不是为了去站队。更何况你所以为的金科玉律,往往也仅仅是各个团体与利益之间角力的妥协之作。最简单地来说——私有制是很多人所坚信不疑的一条金科玉律,仿佛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全然不思量私有制的存在来源于更深层次的人性动机。可是拿掉这个人性动机呢?私有制的存在基础是不是仍旧是你以为的那么牢固呢?一旦它存在的基础没有那么牢固,那也就无所谓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