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洛河图数字图解(洛河图)

洛河图数字图解(洛河图)

洛神守护的洛河,给洛阳带来了什么?

最近,河南卫视凭借节目《洛神水赋》,

再次刷爆全网,惊艳国人,

让很多人大呼“绝了”“见到真仙女了”!

▲河南卫视《洛神水赋》表演。图源/网络

美轮美奂的水下舞蹈创意十分新颖,

表演难度非常大,将其搬上荧幕十分不易。

节目原名叫《祈》,后改称《洛神水赋》,

它的出现并非突发奇想,

而是源自于一个发生在洛阳的美丽故事。

▲河南卫视《洛神水赋》表演。图源/网络

古往今来,

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早期的文明也大都发生在大河流域,

对于水与河流的崇拜自古深刻在人们心中。

在中国,

每条上规模的河流都会受到当地人们的崇拜,

也会诞生一些关于“水神”“河神”的传说。

洛神,即为河南洛阳附近洛河的守护神!

▲洛河与黄河交汇处,一清一浑。图源/网络

洛河,古名雒水、洛水,

发源于华山南簏,

在河南境内崤山与熊耳山之间广纳百川,

穿过丘陵地带后,与伊河双剑合璧,

在今巩义附近注入黄河。

洛河全长只有447公里,

是黄河的一条支流,

在中国众多河流中并不算出众,

然而,她却与长江、黄河等一起

成为古代官方祭祀的河流之一。

▲伊洛河畔的龙门石窟,人们来此旅游参拜。图源/网络

《战国记·楚书》中记载,

“洛水仙气,为游龙之所,

凤翔飞处,当为我龙脉。

是以每年上巳之时,

必有在位楚王率王室与洛水祭祀,

以瞻仙仪”,

洛水视为龙脉,帝王每年要率众亲临祭祀,

并希望一睹洛神芳容。

洛河能成为国之龙脉,

与“河图洛书”的传说息息相关。

《易·系辞上》记载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是黄河,洛即古洛水。

相传上古时,洛阳东北黄河中浮出龙马,

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演成八卦,

后为《周易》来源。

▲河图洛书。图源/网络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边洛河中浮出神龟,

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划天下为九州,

又制定治理社会的九章大法,

流传下来即为《尚书·洪范》。

不管是“河图”还是“洛书”,

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洛水的地位由此奠定,

成为堪与黄河平起平坐的根脉之河。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图源/网络

如此重要的河流当然需要一个守护神。

“洛神”最早出现在春秋《国语》一书中,

洛神与邻近的谷水之神争风吃醋,暴涨相斗。

屈原在《离骚》《天问》中也提到了洛神,

称其为“宓妃”,并揭示了她的身份——

她是伏羲的女儿,溺洛水而亡后化为洛神。

西汉时期辞赋家司马相如与张衡,

对洛神的外在形象进行了更细致的描述,

她成了一位美艳动人又超凡脱俗的女子。

但洛神成为人们传颂不已、念念不忘的女神,

还要等待曹植的到来。

▲河南卫视《洛神水赋》表演。图源/网络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

曹植被贬迁为鄄城王。

黄初三年(222年),

曹植从封地去洛阳朝拜,

回程途中经过洛水,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

在想象中与洛神展开了一场旷世之恋,

但终因人神相隔无法团聚。

回去后,曹植落笔成文,即为《洛神赋》。

曹植描述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形容她翩然若惊飞的鸿雁,

蜿蜒如游动的蛟龙。

又说她“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双手背展像鹤一样单腿站立,

踮起脚尖好像要飞起来一样。

这些文字成了《祈》表演得直接灵感,

你看那美丽的舞者,不正是洛神的再现吗?

▲河南卫视《洛神水赋》表演。图源/网络

洛河能成为中华文化的龙脉,

诞生影响至今的“洛神”,

并非只靠几个传说和文学家的想象而成,

这里有实打实的干货。

洛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河洛平原,

孕育了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王城,

并铸就了十三朝古都“洛阳”!

▲历经沧桑的洛阳老城。图源/网络

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许多文化聚落,

很多起起伏伏都相继衰落了,

而洛河沿岸的文化繁荣却愈演愈盛。

终于在公元前1700年,

在伊洛河交汇处二里头出现了巨大的宫室群,

后被考古学家们确立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由于是东亚大陆最早的王权国家遗存,

这里也被称为“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图源/网络

为何“最早的中国”会出现在洛河流域?

与暴躁而浑浊的黄河不同,

洛河显得更加温和、清澈与美好。

古时洛河流域比今天更加温暖湿润,

上游山地森林苍翠,

中游丘陵矿产丰富,

下游平原平坦肥沃。

洛河中上游流经山区森林茂盛,

河道附近岩层坚硬,

河水含沙量少,清澈甘甜。

冬季不会因冰冻断流,加之支流繁多,

为下游平原提供了充足水源和优越生态,

自古便有“温洛”之美誉。

▲肥沃的河洛平原。图源/网络

另一方面,河洛平原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区,

土壤均匀易碎,土质肥沃,疏松易耕,

古人使用石铲、木耒等简陋的工具就可耕耘。

加上这里日照充足,雨热同期,

因此成为中国农业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地带。

在二里头遗址中,

人们发现了黍、粟、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痕迹。

从更广阔的角度看,河洛平原处于四方之中,

南有熊耳山、伏牛山,

东有嵩山,北有黄河天险,

在四围高山与高原环伺之下,

河洛平原如同黄河伸出的一个温暖的臂弯,

为华夏先民提供了坚实依靠与繁衍家园。

▲洛河与河洛平原地形示意图。图源/网络

正是有了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夏朝之后,

商、东周、汉魏、隋唐等相继在此建立都城,

在东西绵延三十多公里的范围内,

考古学者们先后发现了

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

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遗址,

被称为“五都荟洛”。

洛阳成了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

时间最长的古都之一,上下持续三千年。

▲洛阳标志性建筑之一:天堂与明堂。图源/网络

汉魏洛阳城因洛河水而成护城河,

隋唐洛阳城跨洛河而建,城内沟渠纵横,

塑造了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

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以黄河与洛河为基础,

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隋唐洛阳城遗址植物园。图源/网络

到了唐代时,洛河上“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洛阳附近的含嘉仓成为“天下第一粮仓”。

洛阳成了极其繁华、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日本京都便仿照隋唐洛阳城修造,

因此常被人称为“洛阳”。

▲洛阳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图源/网络

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底蕴,

洛阳继续扮演着中华文明中枢生产者

和传播者的角色。

儒道在此碰撞,魏晋玄学在此发光,

佛教在此首次落地并向四方传播,

宋明理学由此发端.......

周公在此演绎曲水流觞,

班固在此写《汉书》,

司马光在此写《资治通鉴》.......

▲天下第一寺:洛阳白马寺。图源/网络

一代代歌者继续在洛水河畔写下美丽的诗篇,

刘禹锡写“闲游站得嵩山色,醉卧高听洛水声”,

孟郊写“洛水春度阔,别离心悠悠”......

而洛神的故事在曹植写下《洛神赋》后,

被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成《洛神赋图》,

让世人更加幡然心动,

洛神成了千百前来无数文人墨客创作的对象。

▲洛阳应天门前,芳草萋萋。图源/网络

这次河南卫视创作水下舞蹈《洛神水赋》,

初衷是传递源远流长的河流祭祀文化,

人们祭河神而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无意中成了对《洛神赋》最好的现代版演绎。

细看河南卫视“奇妙端午游”的其他节目,

也会发现每一个都古风悠长又时尚青春。

这已不是河南卫视今年第一次出圈,

很多人惊叹为什么河南卫视能做到,

了解了洛河的地位与厚重后,

只想说这是厚积薄发,

几千年来积攒的家底忍不住要登场了。

▲蒸蒸日上的洛阳新城。图源/网络

- END -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与后台联系。文字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伏羲和大禹,当年看到了啥?以至古人视“河出图,洛出书”为祥瑞

伏羲和大禹,当年看到了啥?以至古人视“河出图,洛出书”为祥瑞

上古奇幻巨著《山海经》一书中,记录了许多古人认为的祥瑞神兽,如麒麟、青龙、凤凰、仙鹿、鸾鸟、喜鹊、玄鸟等传说中神奇虚实的动物。

当这些祥瑞之物一旦,在某些时刻、某些地点意外出现时,就被人们视为是可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祥瑞之兆”。

但在上古时期,“源易缘”还注意到,古人还将黄河出现的龙马和神龟背部的2种图案——“河图”和“洛书”,两个“怪物”的出现,被古人同样视为“祥瑞之兆”,且延续至今。

那么,什么样的图案,被古人称为“河图”?什么样的图案,又被古人称之为“洛书”?“河出图”与“洛出书”,又有怎样的典故传说,与哪两位历史人物有关?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易经》、《山海经》等国学经典,今天,“源易缘”就来谈谈这个话题,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河出图”、“洛出书”的神话传说

上古神话传说中,九河神女华胥氏,在河滩上足踏巨大脚印,触感而生下伏羲圣人和女娲娘娘一对兄妹后,伏羲和女娲受承天命,含羞结为夫妻,开创了人类世界,并用姻缘的方式,来延续人类的香火,薪薪相传。

两位“人祖”,始创婚姻制度后,为人类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发明和贡献,比如,发明先天八卦,制造乐器琴弦、结绳为网等。

先天八卦的创造发明,自古至今,都被人们视为一个创举!被视为,宇宙间,无所不包的“无字天书”。

圣人伏羲开创先天八卦的初衷,是因为黄河里的一个“怪物”——龙马。很久以前,河南孟津地区的黄河岸边,河里的一头龙马经常从河中跑出伤人害人,家畜更是不宁。

在龙马的不断伤生下,人口渐渐稀少,田地更是荒芜,当地的百姓们吃尽了苦头。伏羲圣人,得知龙马害人的消息后,带着宝剑,将龙马降伏。

当时,伏羲圣人,正对如何将天下万物,进行归类划分时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感谢羲皇的不杀之恩,龙马从河中,背着一块儿铸有黑色小点和奇怪的图案,进献给了伏羲圣人。

相似的故事,出现在大禹治水时期。作为部落的首领,大禹和父亲鲧,都想早些把泛滥的河水治理好。

父子间采用的方式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大相径庭。鲧,主要采取的是堵的方法,却无法阻拦滔滔的水势,历时9年,治水失败,遭到天帝惩罚,化成了悲壮的治水英雄,民间就有了“尧帝令祝融杀鲧于羽山”的神话传说。

父亲遇难后,大禹帝承载起治水的大任,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但还是收效甚微,难以如愿!

直到,他在洛阳龙门的洛河边看到了一个足有磨盘大的神龟从河中出现。大禹的手下看到大龟,挥剑就要砍伤,被大禹急忙制止,后又令人放生。

神龟为了报答大禹恩情,从洛河中背出一块金光闪闪的玉版图,呈现给了大禹。经过反复揣摩,大禹帝成功整理出了包括历法、种植、立法等内容的一本天地大法、科学法典——《洪范篇》。

二、龙马与神龟背负的神秘数字和图案

龙马向伏羲圣人献图的故事,被称为“河出图”;神龟向大禹帝献图的故事,被称为“洛出书”;两个故事传说,也成功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阅资料,“源易缘”发现,当年神话传说中的“河图”,被古人称为先天本体宇宙图,或称为“广义的宇宙图”。其中的“河”字,就是银河、星河、宇宙!寓意为极多极广,玄妙无穷,深奥无尽……

在河图中,龙马背上的神奇黑白点共有55个,又代表着“天地之数”。

其中,白点为阳数,为单数,为天数,数字分别为:“1、3、5、7、9”;黑点则为阴数,为双数,为地数,数字分别为:“2、4、6、8、10”;

除了河图中的阴阳之数,古人还将数字中的前5个数字,也就是当选字“1至5”,称为“生数”;将数字“2至6”,称为“成数”。

从而传统文化《易经》中,所说的“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成,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与“河图”有所区别的“洛书”,被称为“后天宇宙图”,亦称为“狭义的宇宙图”。“洛书”是表述天地空间变化脉络的“脉络图”。

“洛书”共有1至9个数字。其中单数,又称奇数,象征天道:为一、三、五、七、九;双数,又称偶数,象征地道,为二、四、六、八。

“洛书”所蕴涵的精义主要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其腹,洛书数也。

古人认为,代表天数的4个数字,一、三、九、七叫“四正”之数,代表着一年四季中的春分(东)、夏至(南)、秋分(西)、冬至(北),或天地的东、南、西、北方位;

而二、四、六、八,则叫“四维”,代表着:立春(东北)、立秋(西南)、东南(立夏)、“立冬”。

剩下的5数则居中央,象征着天地之和。

三、为何古人视河图、洛书为祥瑞之兆?

所谓的祥瑞之兆,指的是古人认为,吉祥之物一旦出现,就会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天意所归、国富民安的治世预兆。

古人为何将“河图、洛书”视为祥瑞,是因为两个经典图案,分别呈现出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和地理方位图,后被中外,圣贤人士运用到了各个学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同时,河图洛书,还智慧地反映出了天道、地道的运行规律。也就是说,天道的阳气,由北方(子)位开始生发,然后按顺时针向左旋转,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一阳初生”、“三阳开泰”、“九阳极盛”、“夕阳渐衰”。

而地道的运行规律则是:阴气由西南方(二)始旋转,然后逆时针向东南方(四)运转,到了东北方(八),阴气达到极盛,而当转至西北方后,阴气逐渐消失。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料:《山海经》、《中国神话》、《易经》、《中国传统文化》等;

什么是河图洛书?

关于河图洛书,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诞生于西周的文献《尚书·顾命》篇中就已经提到了河图。《论语·子罕》篇也记载了孔子的话,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意思是说:凤鸟也不来了,河也不出图了,我是不是要不行了呢?可见,至少在孔子的时代里,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已经非常明确的出现了。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文献《周易·系辞》更是明确地说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系辞》将《周易》的源头追溯到了河图洛书。

根据传说,在伏羲的时代里,一匹龙马从黄河之中驮出了河图。在大禹的时代里,又有神龟从洛河之中驮出了洛书。河出图处被认为是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的龙马负图寺。而洛出书处则被认为是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的洛宁县。

孟津黄河岸边龙马负图寺中的龙马

当然,所谓的河出图、洛出书,都只能是传说,而不能把传说当成信史来看待。但是,这些传说的背后,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先民正是在河洛地区接受了自然的启示,从而开启了中华文明伟大的历史征程。

关于河图洛书,可靠的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并没有记载下来河图洛书的内容。有一部分汉代学者认为,河图就是周易,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到了汉代,谶纬流行,谶纬之中有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但是,谶纬的内容普遍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到了后世,尤其是隋朝以后,朝廷大力查禁谶纬,谶纬也就逐渐失传了。关于谶纬中所记载的河图洛书的内容,后世的学者有辑佚本,我们今天也只能是看到一些吉光片羽而已。

传到今天的河图洛书,是在宋代以后出现的。而这个河图洛书,应该说是道教徒们从创造。它和先秦时期的河图洛书并不一回事。关于宋代传下来的河图洛书,人们众说纷纭,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而先秦时期最早出现的河图洛书,已经没有谁能说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中华古典玄学之“河图洛书”其奥义所在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太极阴阳四象五行八卦九宫皆可追溯于此,被誉为“宇宙魔方”。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 图

河 图

(一)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二十八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图之数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三)河图之理

1.河图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图象形之理: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3.河图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园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5.河图先天之理: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遂无穷。

洛 书

(一)洛书之象

洛书本为彩图,但古时印刷困难所以仍用黑白点作图。将河图四方的八个数旋转而排成八方而显八卦,每方一个数纳地支十二气象,就是洛书之图了。只不过将火的2、7数与金的4、9数交换了位置,同时土五为中显用而寄八方,故为九星,土十则不显而藏于用。这样成:戴9履1,左3右7,4、2为肩,8、6为足,5居中央,九个数纵横交叉皆为十五数,尽显五行之妙,将先天之体化为后天之用了。其图如下:

北方:一白点(白),地支子,卦象坎;

南方:九紫点(白),地支午,卦象离;

东方:三碧点(白),地支卯,卦象震;

西方:七赤点(白),地支酉,卦象兑;

东北:八白点(黑),地支丑、寅,卦象艮;

东南:四绿点(黑),地支辰、已,卦象巽;

西南:二黑点(黑),地支未、申,卦象坤;

西北:六白点(黑),地支戌、亥,卦象乾;

中间:五黄点(白),随时运而游八方或不动,无定支,无常象,统化八方也。

以上乃洛书之象。(黑)、(白)、表示阴、阳。

(二)洛书之数

1.五行之用数:洛书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阴阳和为四十五数,乃五行之用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是卦象占筮体用之数。大衍之数五十,去五行之体数五,其用四十五为五行万物之用数也。此乃大衍五行之体用,显五行万物生死存亡之数也。

2.三才之运数:五行之数为五,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阳数合为九,阴数合为六,故卦爻里阳爻称九,阴爻谓六也。阳阴合为十五数,乃三才五行之数也。三才者”天、地、人”。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人有五行,合之为十五数也。故纵横交叉,上下左右,四方八面,皆难逃三才五行之数也。

3.九星之数:河图为四象十干之数,洛书为九星八面之数。九星之数为逆行:九紫、八白、七赤、六白、五黄、四碧、三绿、二黑、一白……,每年一星,一直运行到现在。当年所在之星的卦象,就是当年出身之人的风水命卦,至今仍适用。此数与吉凶关系密切,故多用紫白九星测吉日。

4.体用周天之数:洛书之数九,取一为体,八为用,是九星用八卦也。运数十五,周流八方为一百二十数,共三才而合之即360数,为周天之数。同理,其用数45,周流八方亦得周天之数360也。

5.地支之数: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为地支之数。由天干河图之数根据地理演化而成,故子水1、寅木3、辰土5、申金9、午火7,各取河图五行之阳数也,主五行地支之化数。而十二月令之数则是:寅1、卯2、辰3、已4、午5、未6、申7、酉8、戌9、亥10、子11、丑12,主万物存亡之顺序了。

(三)洛书之理

1.右旋相克之理:河图天道左旋而生,洛书地道右旋而克。故1、6西北克西南2、7先天之火;2、7西南克东南4、9先天之金;4、9东南克东北3、8先天之木;东北3、8克中5先天之土;中5之土克西北1、6先天之水;皆右旋而克先天之数也。

2.右旋相耗之理:洛书五行乃五行之用,故有相耗之理。坎一之水消耗乾六之金;兑七之金消耗坤二之土;离九之火消耗巽四之木;震三之木消耗艮八之土;艮八之土消耗坎一之水;故五行八卦右旋相耗也。

3.相对冲克之理:由于中土显用于八方而不自守中,故洛书五行八方相对冲克。坎一之水克离九之火;乾六之金克巽四之木;兑七之金克震三之木;坤2死土冲艮8生土。同理,地支则子水冲克午火;酉金冲克卯木;申金冲克寅木;亥水冲克己火;辰、戌阳土湿燥相冲;丑未阴土寒热相冲。相对冲者,其数皆合而为10,为土之成数,乃阴土之数也,阴为静,静极生动,故10不自显,而显于九宫八卦12支之动也。

4.八方阴阳之理:河图四方四面,洛书八方八面。任一平面皆东西南北为四正,阳数一、三、五、七、九、居之;四隅为偏,阴数二、四、六、八、居之。洛书将河图的四面化为八方,五行数位也动而变之:一仍是水,六化为金;三仍是木,八化为土;二化为土,七化为金,四化为木,九化为火;五仍为中,显用而游寄八方;十为体显于合用之数而不自显。故河图之数为十,以一为体九为用,其用为洛书;洛书九宫,中五为体显用以八卦,乃阴阳用于万物与人也。

5.紫白九星之理:洛书九星又称紫白九星,皆落于九宫。九星按一定规律轮回,既可以用于元运,又适用于年运及个人风水命卦,还可以每日一星测吉日。九星用于元运上分上下二元,共180年,每星管20年。五黄星的20年前10年寄上元四碧星,后10年寄下元六白星。(若按60甲子起运则分上、中、下三元,仍是180年,运数亦与九星合。)九星之理用于风水命卦,则是上元甲子男起一白星顺行;女起五黄星逆行,同元运一样永恒推移。如今年2004甲申年为下元八白艮运第一年,人事风水命卦为:男二黑坤卦,女一白坎卦。

6.洛书与先天八卦数理:洛书九数,相对之和为十,为河图之用数,乃人与万物之用数也;先天卦八数,相对之和为九,为洛书之用数,乃人通天彻地之数也。故邵氏梅花易数,用洛书之图,用先天卦数也,乃尽人通天彻地之能也。

河洛之象,人人皆可视之,河洛之数,识者皆可推之,河洛之理则深妙无穷矣!故,得象可会其意而推其数,得数可忘其象而思之理,得理者”象数皆荃蹄”也。又:洛书为圆,主动。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象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二十八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象,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河图》奥义

相传上古时,洛阳东北孟津地段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叹为“两仪未泄之秘”,并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易经》来源。

河图之象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白点和黑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白点表示奇、阳,黑点表示偶、阴。此一白一黑,既含阴阳、天地运行之道,又寓五行、四象变化之理。

一六在后,象北方壬癸水,玄武星象;三八在左,象东方甲乙木,青龙星象;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朱雀星象;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白虎星象;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表示时空奇点;而中间五点,又象太极含四象;中一点,又象太极含一气。

传说中,依河图之象,伏羲通神明之德以画八卦:正南纯阳方位画乾,正北纯阴方位画坤,正东画离象阳中有阴,正西画坎象阴中有阳。四正既定,再配以四偶。东北阳生阴下画震,西南阴生阳下画巽,观阳长阴消画兑于东南,观阴盛阳微画艮于西北。

阴阳由微至著,先天循环无端,内含生生之机,此皆混元一气之妙用,太极主宰之神功。 河图之象,既是体道、悟道的入手处,也是大道修炼必须慎行的内在里程。

河图之数

河图共有十个数,其中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如《易·系辞》所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河图之数,乃天地万物生成变化之定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可成。

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变化,虽系元气作用的结果,然以木火土金水为生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故有五行之生数,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三天两地。天一生水,先天元育之气,此所以有始;地二生火,先天炼化之气,此所以显形;天三生木,先天生发之气,此所以立身;地四生金,先天沉降之气,此所以固命;天五生土,先天调和之气,此所以有成。五行之数“位天地、育万物”,实为道之德化。一三五为阳,其和为九,所以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其和为六,所以六为阴极之数。阴阳之数合而为十五,故《洛书》之后天变化,纵横相加皆是十五。

有小衍之数,就有大衍之数。大衍之数五十,即五行乘土之成数十。天地之数五十五,减去小衍之数五,得大衍之数五十。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体用之数共同构成五行运化的数理逻辑。内丹修炼有“火候”之说,就是对这种数理所揭示的内在生机的观察与把控。

河图之理

左旋之理:河图之象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顺时针旋转,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

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五行左旋相生,中土自旋,乃万物相生之理。此由元气的滋润而湿暖生一,从而蕴藏无限生机。天一为阳,得五成水;地二为阴,得五而成火。元气的滋温,代表由水化生火;暖蒸湿从,代表由火化生水。水化生火,其气为木,所以木成而火复丽;火化生水,其精为金,所以金成而水复生。水火同源是为太极混沌,由太极而分两仪,列为四象,化生八卦。天地造化之道,不过一个阳五行,一个阴五行,一生一成而已。

阴阳之理:造化虽分五行,而实为阴阳之运用、一气之来往。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木火阳升,金水阴降,分别抱阴土阳土于中,则是太极生两仪。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两仪四象之理。故河图者,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

先天之理:先天者,以天为天,人受天制,人是天之属,此时之天为先天。先天之理,五行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五行左旋动而相生,故先天之理,左旋而生。五生数统五成数,表明生数在内而成数在外,此所以万物内生而外成。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

二、《洛书》奥义

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洛书》之象

《洛书》中白点黑点其义与河图相同。

奇数:一在下象北,三在左象东,九在上象南,七在右象西,五居中象太极。偶数:二在右肩象西南,四在左肩象东南,六在右足象西北,八在左足象东北。一九、二八、三七、四六皆处于相对方位,四正之奇数生乾、坤、离、坎四正卦,四隅之偶数生兑、震、巽、艮四隅卦。所配之方位皆与河图所生之八卦方位相同。古人云“洛书九数,而虚其中五,以配八卦”。中五象太极,又有太乙行九宫之说(即八卦对应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节,八节又与八风相应,加上中央就是九宫)。

《洛书》与《河图》互为经纬,八卦九宫更为表里。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主静,《洛书》主动;《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河图》形圆,阴阳合一,五行一气,无为顺生自然之道;《洛书》形方,阴阳错综,五行克制,有为逆运变化之道;圆以象天,一气流行,浑然天理,无修无证,从太极中安身,所以了性;方以象地,两仪变化,天人合发,有增有减,在阴阳中造作,所以了命。

《洛书》之数

《洛书》共有九个数,其排列微妙,纵横交错加起来均为十五。如以《河图》之数为先天参照,当发现《洛书》之数的后天变化在于返还先天,即“错中有综”,三五合一之秘:北一为水,西南二为火,东三为木,东南四为金,中五为土。木生火为一家,积数二三为一五;金生水为一家,积数一四为一五;土居中央为一家,积数自为一五。然三五合一,不过一阴一阳而已,木火一五为阳,金水一五为阴,此二五之精,真阴真阳,皆调和于中土。此中妙合后天返先天之玄机。

《洛书》之数,火二七、金四九阴阳错位,水一六、木三八阳不动而阴错,是谓火金逆克而使水木顺生之气收敛。克之正所以全生,逆之正所以成顺,故外错克而中综生。错者,阴阳错乱于外而相克也。综者,阴阳综整于中而相生也。

《洛书》之理

逆克之理:《洛书》之理重在提示阴阳错综、五行逆运的变化规律。按书中之数逆时针转去,地六阴水克阳火,地二阴火克阳金,地四阴金克阳木,地八阴木克阳土,而“书”无地十者,寓阴土错外去克阳水。以克为主,收敛成就,全赖金火之德。火以炼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宫,陶熔转化。

返还之理:后天返先天之道,即于阴五行中返还阳五行,复归于一气,此即三五合一之妙。三五合一后,木火一五化为阳火,金水一五化为阳金,此即丹家所谓二玄之气。阳火七居金位,火运金而入库返真;阳金九居火位,金遇火而生明还元。火返真,后天之气悉化。金还元,先天之气逆回。此逆运妙理,生生不息。金丹有为之道,全以逆运,故曰七返九还、金液大还丹。其实质,金木水火归于中土。五行攒簇为一,《洛书》已返还《河图》矣。

后天之理:后天者,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此时之天为后天。后天之理,五行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洛书》之理,五行逆运以阴克阳,故后天之理右旋而制。错中有综,借阴复阳,此乃有为变化归复之道。

《洛书》之象、之数、之理,与《河图》先后天合一,无论是无为自然之道,还是有为逆运之术,天然浑沦,妙化有序。

《河图》先天,以道全形之事;《洛书》后天,以术延命之事。《河图》《洛书》,以先后天之象,演先后天之数,“理者数之本,数者理之验”。是以有志于大道修炼者,能“体用俱备,理数兼赅,性命双修之道,无余蕴矣”。

《河图》、《洛书》修真要义

固一气之本

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大道修炼的首要任务,是固一气之本。如何固本?“河洛”皆以太极之象教人“穷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此“面目”即是⊙,一气混然,太乙含真。

太极原本含阴阳,只是阴阳浑沦未分。世人皆知太极生两仪,实则阴阳分而化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生”,乃“包含”、“孕育”之意。天地一太极,人身一小天地,故也是一太极。内炼者能以太极之理执简驭繁,自然知晓一气运化之天机。

黄老之道,一言以蔽之,曰“长生久视”之道。此道最重“深根固蒂”。根者性根,元神也(即“河洛”木三火二为一五之象)。蒂者命蒂,元息也(即“河洛”水一金四为一五之象)。此元神元息即人身小太极所包育之真阴阳、真水火。修炼过程,就是以真意(即“河洛”土五自成一五之象)调和神息相依,进而神息相忘、大定真空,即是“得一”,万事毕矣。其它一切如取坎填离、和合四象、攒簇五行、七返九还等,皆是强名,无须理会。

如此神息相依,阴阳交感而元气生,即“天一生水”,此性命之根,万物之灵也。元始曰:“其本为水,乃金石之精气”;《历代神仙通鉴》曰:“此非五行之水所同,乃元气之真水,故能凝结,所谓天地生于水而成于水也”;《入药镜》曰:“水乡铅,只一味”。

如是体悟“河洛”固本之旨

一、洞晓阳生之道。此道先天循环无穷、由微至著,且浑然有序而以太极为主宰。故修炼者当知后天返先天,向虚空中采取先天虚无一气,以固性命之本。

二、把握阳生之机。先天一气生化万物,有生数亦有成数。生之势与成之状,便是内丹修炼的“火候”天机。生与成,皆要本于自然,合于数术。此乃《阴符经》之要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三、明了内静外动之理。万物内生而外成,内生者,如《阴符经》所言“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所以修炼者得一气、固本源,不可背离内静之旨;外成者,亦如《阴符经》所言“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所以修炼者当以自身阴阳与天地阴阳虚空交感,以招摄先天虚无一气,促使生命返本还元。

概说固本之道,本来至简至易,即古来丹经所传之“凝神入气穴”。气穴者,虚而中,实为人身之小太极。然神是活泼泼的,要入得气穴,就要神息相依,让自己的生命场与宇宙能量场高度和谐,如此方为“天人合一”。

通阴阳之理

《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河洛”以五行之象演天地万物生灭之数,总不外阴阳造化之理。阴阳之理,似玄实易。下手处,惟在知《河图》先天五行顺生及伏羲先天八卦之序,晓《洛书》后天逆克及文王后天八卦之变。内丹修炼之正途,只在循《洛书》返《河图》的路径,达后天返还先天之目的。返还的玄机,依“河洛”而成的“太极图”尽示其妙。

太极图东西坎离相对,水火交互于中,为阴阳升降之枢;南北乾坤阴阳升降,水火相济,为心肾既济成丹之理。乾坤坎离四正,配震巽艮兑之四隅,足以表达阴阳消长之理。《易图明辨》曰:“阴极于北,而阳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入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中黑中白点,即是阳魂,白中黑点,即是阴魄。东西正对,交注于中,此二用之气所以纳戊己也。举《参同》千言万语之玄妙,而括之以一图,微而著,约而赅,丹家安得不私之为秘宝,而肯轻出示人耶!”可见此图直揭阴阳之秘,生化之机,内炼者不可不了然于胸中。

白玉蟾曰:“时之妙,在于心传”。然“心传”亦须有把柄在手,方可有授受之机。这个把柄,一部《周易参同契》说得最为精要:“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又曰:“坎离匡廓,运毂正轴”。前者是先天本源,后者是后天流行。短短两句,道破“两重天地,四个阴阳”之秘。下两句“牝牡四卦,以为橐龠”,已将先后天和合为一,真丹道也。只这两句,胜万卷丹经。

如是体悟“河洛”阴阳之理

其一,阴阳者,道之自性使然。道至大至微,阴阳中有阴阳,阴阳外亦有阴阳,虽有内外,实则为一,周流六虚,周行不殆。故内丹修炼绝不是只修一己之孤阴孤阳,须将自身后天阴阳(坎离)与虚空先天阴阳(乾坤)合而为一,“四卦以为橐龠”,将身内身外尽皆放到虚空中去行持,修法身而兼色身,至先天后天融和,方可谓“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其二,阴阳者,同出而异名。名虽有二,实则一气之清浊、动静、升降的相互转换。故内炼者把握阴阳,须要得其时,顺其用,合其真。“河洛”示人以真阴阳,全在“三五合一”,即阳升之时,木三火二合一五,全其元神之用而得真汞;阴降之时,金四水一合一五,全其元精之用而得真铅。真意一五,四时居中调和,至三五归一而戊己合成“刀圭”。河洛妙理,“惟精惟一”,本元妙化,一切皆含生命秩序,因其道法自然,所以生生不息。

其三,阴阳者,有无之盈虚消长。古人云:主宰者理,对待者数,流行者气。理者,“无名天地之始”;数者,“有名万物之母”;气者,“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三此句简妙至真,即是内炼真火候。丹道玄功,无火不成锻炼。真火候,无外阴阳消长。于内炼之时,全赖神息相依。神息即阴阳,相交而感,自有造化,直可开启通往大道之“玄牝之门”。

合顺逆之数

世间万物,有顺生便有逆克。顺逆之间,妙合大道秩序。内炼者但能明顺逆之理,合顺逆之数,养生之道必有大成。

先言顺生。

顺生者,顺先天之生数,一三五不动。内丹之道,乃阳生之道。此道最重先天无为,至身心意寂然不动,自然感而遂通,使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而成就纯阳之体。若强名之,精化气之要在身不动,气化神之要在心不动,神还虚之要在意不动。然身心意、精气神,三者具是浑然一体,故炼化之道,惟在浑化浑忘,顺先天,合定数。《河图》《洛书》中一三五为阳,为精水、魂木、意土之生数,二四为阴,为神火、魄金之生数。此三阳两阴,阳五行缺火金,至身心意不全,须顺应天地之数,将火与金之成数七与九招摄返还,合金水一家以全其身、木火一家以全其心,方能身心意合一以全其真。是以顺生之道,先要逆克。

次言逆克。

逆克者,逆后天之克数,七返九还。内丹之道,又为返本还元之道。“本”者一气,“元”者先天,即要逆回父母生身之初。依“河洛”之理,就是通过阴五行返还阳五行而复归于一气。《洛书》五行逆运以阴克阳,一三五不动,先天主生发,元神元精用先天。二四错位,后天收敛,阴阳错杂而形成万物,气用后天。返还的关键,在于把握七与九,修真之人,采炼的就是这个阳气,以点化自身阴气,使后天返先天,成就五行纯阳。《洛书》七九互错其位,七为火,心火下降,返于中元再入下田而结丹,然木火之气本浮,下沉后经火逼金行,又自下而逆于上,称“七返”;九为金,为元阳之气,运行周天使阴息阳长,然金水之精本沉,上浮后经以火炼金,又自上而还于下,称“九还”。如此“一三五七九”五行全阳归位,方好行先天之事。

“七返九还”以大衍易数来比喻内丹之道,其实无外乎身、心、意三家。身系乎精,心系乎气,意系乎神。返此三者而道行,还此三者而复真。三全合真,乃曰还丹。虽说有顺生逆克之数,然顺中逆运天机,实为顺理而行,逆中之大顺也。

守中和之道

《河图》《洛书》,一先天一后天,一主静一主动,一顺生一逆克,皆以五为中,此“中”,蕴含着中华生命文化生生不息之大根本——中和之道。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是以中宫之土和合四象,从中而始,从中而终。中者,和也、一气也,总是太极也。故《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修炼者能守中处和,自是一气浑然,五行归于中黄太极,复见父母未生以前面目。古来修真成道多门,但千经万卷,皆不离“中和”。《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黄帝之师广成子亦“守一处和”,修身“千二百年而形未常衰”。

如是体悟“河洛”中和之道

一要识“心”。心者,“精诚”也。《通玄真经》曰:“精诚形乎内而外喻于心,此不传之道也”。这里讲的“不传”,非圣人不愿传,实乃无可传。精为气之灵,诚为信之真。无灵无真,皆是虚妄。如此讲心,实乃先天一气之至灵、至信、至真者也。此心为道宗,妙乎“空空”,如何传得?故《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或天性,或受教,要因人而异,更须太极运化、冲虚天机,“其中有信”,惟精诚可通。

二要识“鼎”。鼎者,“器用”也。《周易参同契》曰:“以无制有,器用者空”。老子亦云:“不失其所者久”,“当其无,有器之用”。此鼎“器用”,即是产药施火之所,内炼载体,在丹经中异名甚多,如乾坤鼎器、坎离匡廓、太乙神炉、混元丹鼎等等,总不外“黄庭”之中空、玄关窍之别名尔。

三要识“真意”。真意者,“黄婆”也。《悟真篇》曰:“黄婆自解相媒合,遣作夫妻共一心”。又曰:“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内丹修炼之“坎离交”、“饮刀圭”等,尽数真传之秘,全凭真意为媒促元神元精交媾,戊己和合使金情木性归一。然真意之用在无意,修炼者能大定真空,七返九还皆不须人为安排,此正是真意之功,真土之道也。

四要识“玄牝”。玄牝者,“根基”也。《悟真篇》曰:“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玄牝不开,阴阳阻隔,便无造化之灵根,亦无修真之道路。开启玄牝之门的途径,唯在神息相依以“钻杳冥”,待真息无息,静极生动,自然天心洞现。当此之时,神潜其中而化真意,方是真正的“凝神入气穴”,金丹大道始有根基。然而,这只是人体小天地的根基,若要大道有成,尚须当一回吕洞宾仙师所谓之“回道人”,与天地之大玄牝合而为一,方为大要妙。

先师云:“神乃身心主,身心即地天。造物无意必,故人秉世权”。

《河图》、《洛书》,先后八卦,一以贯之,浑然太极,万象归空,阴阳混化,无声无臭至矣。此非大道,又是什么?

有意无意,谓之真意。倘能感通“河洛”,当知修真奥旨,尽在其中。妙哉!

读书:《河图》读后随笔

河不出图后的圣贤

东夷昊

“河图”这两个字颇耐人寻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至今没有人能够说清其由来。《易·系辞上》中就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将河图洛书提高到了文明肇始的地位,是圣人必由之道,也就是万古不易之道。在这方面我的知识储备不多,不敢妄议其是天文还是地理是科学还是神秘,只能就事论事,来谈一下作家常芳的这部叫做《河图》的小说。

关于书的名字。作家选择这两个字作为书名一定有自己的道理,我最初的揣测是,它是当古老的中华文明不得不向现代文明转型时的一个隐喻,也就是古人所言的“变天”之际,朝代鼎革、文明更替,出现的新的现象和图景。不过我在书中虽然看到了会说话的老鳖以及暧昧不清的星象等描写,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想象中“河图”的“实像”载体,这一点和书中那些民间传说以及插叙的海外故事一样,似乎与主旨的结合度不够,而使人有一种疏离之感。

史实方面的缺憾。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我最大的兴趣点是评论家们指出的“山东独立十二天”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但实际上这部小说更大的侧重点是人物塑造而非非虚构的历史写实,这是我感到遗憾的第二点。作为文学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谷友之这一乱世英雄,通过非常手段和非常之野心,悉心经营乘势而为,实现了底层的逆袭;但作为历史小说来说,在历史材料方面则显得相对孱弱了一些,十二天内的所有事件,都是以“局外人”的立场叙述的,没有展现那种波澜壮阔的冲突,甚至没有交代清楚“独立”具体的来龙去脉和关键人物的作用、关键节点的发展等等,过于侧重于一家一族,缺乏一种大历史的审视。作为日照人,我其实很想看到丁惟汾等人在那个大时代里出场、奔走、运动时的形象,及至想了解孙宝琦、袁世凯等达官巨僚在其中的掌控、运作时的内幕。有的评论者说这部小说有点像《百年孤独》,也许从家族史的角度来说,任何家族史都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依托历史题材的小说,让我联想到的不是《百年孤独》,而是想起了略萨的《世界末日之战》,对照略萨的那种全景式的描写、那些文明的冲突和人性的对决的寻微探幽,这本书虽然在厚度上并不逊色,但在深度上仍然略差一筹。所以当我看到有个报道讲这部小说是“最像名著的作品”时,我觉得“像”还是不够的,而且说“像”,总有点模仿的意思在,似乎在旁证作家未达到风格上的成熟、思想上的独到、“这一个”的唯一性——虽则这未免吹毛求疵,或者有着读者不会明白的原因,例如因题材或内容的敏感性导致的删改等等。不过我还有一种感觉就是,山东独立十二天的历史档案(包括电报、文件、书函、报道等等)应该是存世不多的,一则当时没有档案记录和保管的习惯,二则世道纷乱即便有记载也流失严重,导致后来的作家甚至历史学家都不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据第一手资料。资料及素材的缺失、断层,使得作家只能发挥文学想象,去找一个小的切口来创作。

结构和语言问题。以上说的都是个人觉得遗憾之处,但不妨碍这部作品的成功和精彩,好处大家自然都能看到,不必赘述。从结构布局上来说,有的读者说联想到了《云图》,但我恰恰没有联想到。而是觉得这种写法在运用上容易导致结构松散甚至交代不清,譬如第四章“成吉思汗”那段就有点“色彩跳脱”,不但前后文之间连贯性关联不够,而且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似乎也不大。在写作手法上,我的感觉常芳是一个传统作家,有着扎实的现实主义写作基础,完全可以不用这种叙述方式及手法来讲故事。这种文本交互的极致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这种叙事手法的极致是帕慕克,他们就像数学的高峰,很难再突破创新,而且中外语言差异导致的理解沟通更是一个大问题。中国作家一定要有中国式的叙事方式,要成为世界性的作家,就必须找到自己独有的而且有着鲜明族群文化特征的语言方式。

由几个人物想到的。书中第二章就说了工程师戴维同时是一名“人类学家”,这对很多读者来说可能是陌生的,其实从十九世纪初以来,西方人类学家光顾中国考察已不稀奇,国家图书馆就曾出版过一套大型系列丛书《亲历中国丛书》,其中就收录了一些人类学家的考察实录,譬如拉约什的《黄色的神祇,黄色的人民》既是一部考察实录,又是一部很有文采的散文集。西方人类学家来到中国自然研究的是中国人,语言文化传统习俗等等,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确实他们科学研究的客体。这是一门学问,其实更是一种不对等的文明审视,因为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可以去研究西方“文明世界”的人类行为。西方用枪炮和“文明”迫使一个衰老的帝国走进现代,但是谁也想不到,中国的现代之路历时这么久、历程这么长。

从人物的文化隐喻来看。谷友之,是一个未完全接受西方和东方教育的一个“怪胎”,他幼年接受了西方天主教的教育却被遗弃成“东方孤儿”,不得不在民间世俗中挣扎求生,更是成为中国正统文化的弃儿。但正是这种苦难磨砺出的文化混血儿,由于顽强的求生意志,却披着“鬼皮”一度成了那个时代的“新人”,使得象征了固守传统的南海珠和象征了全盘西化的南明珠以及生活在梦想中的南怀珠不得不屈服。正所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也许文明的历程并不只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二分法,还有着其中“螺旋式上升”的潜在规则。

革命派的南怀珠也好、石会长也好甚至咸小姐也好,在书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性色彩,而非单纯的革命“狂徒”,书中塑造了他们的急功近利、贪财好色以及懦弱畏怯,从人物的软弱性上影射了独立失败的必然性,但是这种典型与历史最终的发展并不对等,例如丁惟汾的人生履历就说明了革命并不来自于一时的狂热,而且信仰也并不是来自红酒和鱼的加持。大浪淘沙,时代总有一些坚定的东西会留存下来。并不一定都得像南珍珠等人“道不行,乘槎浮海”。当然我并不是为尊者讳或者“死者为大”避而不谈那些糟心事伤心事,而是过于细致的细节会让读者产生误解,乃至与悲剧结果相挂钩。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说,以上的观点都太随意而且不够系统,没有纲举目张一二三四,也没有正反对比和举出恰当的例子,说的也大概有些尖酸刻薄。能够经营这么一部大部头,非一般作家所能左右,这需要大力气和大情怀,需要看到事件的全貌也需要照顾到具体的细节,需要从每个人物的眼中去反复端详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这是很不容易的。

河不出图后的圣贤。“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夫子的悲鸣似乎早就在预示着古代的终结,文明的断层还在试探着融合,现代的中国正在行进当中。所以第四十二章只有两个字:中国。

在现代文明的播迁流变当中,河图真的是万古不易的遵循吗?

2023.05.03

壹点号东夷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什么是河图洛书?

关于河图洛书,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诞生于西周的文献《尚书·顾命》篇中就已经提到了河图。《论语·子罕》篇也记载了孔子的话,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意思是说:凤鸟也不来了,河也不出图了,我是不是要不行了呢?可见,至少在孔子的时代里,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已经非常明确的出现了。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文献《周易·系辞》更是明确地说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系辞》将《周易》的源头追溯到了河图洛书。

根据传说,在伏羲的时代里,一匹龙马从黄河之中驮出了河图。在大禹的时代里,又有神龟从洛河之中驮出了洛书。河出图处被认为是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的龙马负图寺。而洛出书处则被认为是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的洛宁县。

孟津黄河岸边龙马负图寺中的龙马

当然,所谓的河出图、洛出书,都只能是传说,而不能把传说当成信史来看待。但是,这些传说的背后,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先民正是在河洛地区接受了自然的启示,从而开启了中华文明伟大的历史征程。

关于河图洛书,可靠的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并没有记载下来河图洛书的内容。有一部分汉代学者认为,河图就是周易,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到了汉代,谶纬流行,谶纬之中有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但是,谶纬的内容普遍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到了后世,尤其是隋朝以后,朝廷大力查禁谶纬,谶纬也就逐渐失传了。关于谶纬中所记载的河图洛书的内容,后世的学者有辑佚本,我们今天也只能是看到一些吉光片羽而已。

传到今天的河图洛书,是在宋代以后出现的。而这个河图洛书,应该说是道教徒们从创造。它和先秦时期的河图洛书并不一回事。关于宋代传下来的河图洛书,人们众说纷纭,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而先秦时期最早出现的河图洛书,已经没有谁能说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