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蛇大战滕蛇,谁更胜一筹呢?#一起追剧
民间故事50。
女孩在祭坛捡到一颗蛇蛋,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很快便孵化出一条赤蛇。为了让赤蛇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刘雪梅带着住进了深山老林,每天准时给赤蛇喂上99只母鸡,30年后刘雪梅变成了刘婆,而赤蛇也变成了一条通天巨蟒。
老话常说见蛇者大吉大利,此时点亮爱心,留下一句好运连连,接下来都会顺风顺水,一家平安发大财。随着赤蛇越来越大,每天提供的99只母鸡再也满足不了赤蛇的胃口。刘雪梅为了让赤蛇能够茁壮成长竟把主意打在了上山探险的游客身上。这天一伙下山的探险者想找刘婆要碗水喝,刘婆假惺惺的将他们带回家中。
二话没说便放出赤蛇,很快几人便成了赤蛇的腹中之餐。而刘雪梅之所以如此这般善待赤蛇,还要从30年前说起。原来她的母亲不幸遇难,刘雪梅为了救活母亲不惜用腾蛇来充当祭品,不成想这场祭祀以失败告终。而她的母亲也在一瞬间灵魂出窍进入了蛇蛋之中,随即便变成一条赤色小蛇破壳而出。
刘雪梅见此情景深信赤蛇就是母亲的化身,于是就带着赤蛇住进了这深山老林,发誓永生护佑赤蛇周全。而自从赤蛇尝过了人的味道再也没有动物能够满足她的胃口。
随着一个个游客相继失踪,在这蟒山之中,蟒山有怪物吃人的消息便传了出去,而报社为了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于是组织了一支探险队来到了莽山。然而他们刚踏上这片土地,还没走两步,一条红色的千年蜈蚣精就朝他们袭来,好在一名女子及时相救才得以脱身。几人二话没说继续动身前往林中探险,很快他们又发现了一张巨大的蛇皮。
就在众人研究这张蛇皮之时草丛中突然唰唰的传来奇怪的声音,众人胆怯的一看才发现竟是两只兔子,这才让他们松了一口气。殊不知一场危险即将降临,只见一个巨大的黑影笼罩在众人上方。众人急忙转头,一条巨大的赤蛇正在死死的盯着他们。笙哥见状赶紧呼叫大家向山洞跑去,而赤蛇也在他们身后穷追不舍。赤蛇游过地面发出的摩擦声吓得众人七魂丢了六魄。
好在众人腿脚利索很快便逃进了一个山洞,众人纷纷沾沾自喜以为躲过了赤蛇的追击,殊不知这个山洞竟是赤蛇的老巢。这时一对情侣正在打情骂俏,突然赤蛇张开血盆大口向他们袭来。
就在他们即将成为快餐之时一个女孩从天而降救下了他们,随后便把众人带回了自己的家中。原来女孩乃是腾蛇的守护者世代守护腾蛇,直到他们到了五百年化身成龙。众人这才相信莽山的传说便答应女孩保守这里的秘密。
众人听完也觉得此地不宜久留,于是收拾好行李便开始下山,途中看到一间亮着灯光的草屋,笙歌提议众人暂住一晚休息好在起身回城。殊不知一场浩劫正在等着他们,原来这里竟是刘婆的住所,有人自投罗网,刘婆自然高兴的合不拢嘴;二话没说将众人安顿了下来,等到天黑刘婆见时机成熟便将丽娜捉住准备让赤蛇饱餐一顿。还好申哥及时发现吸引了赤蛇的注意力。
同时另一名同伴救下了丽娜,申哥一边跟赤蛇斗智斗勇一边掩护众人逃离此地。可申哥毕竟是肉体凡胎,根本不是赤蛇的对手。没一会便被赤蛇紧紧的缠绕住,只见赤蛇将两人高高托起准备送入腹中。突然一条黑色的腾蛇从天而降,一个瞬咬便将赤蛇击退。随之而来的还有腾蛇的守护者,刘婆见状赶紧轻轻施法指挥赤蛇进攻。
然而几个回合下来完全不是腾蛇的对手。眼看赤蛇被咬的奄奄一息,刘婆却胸有成竹,只见她取下发簪划破自己的手掌将鲜血滴落在刻有赤蛇图案的图腾上。下一秒图腾发出了万丈光芒,赤蛇身上的伤瞬间恢复。
原本奄奄一息的赤蛇变得异常凶猛,很快就把藤蛇咬的倒地不起,女孩见状也丝毫不慌,略施法术便让藤蛇振作起来。只见藤蛇长出了一对翅膀振翅高飞,战力瞬间飙升,打的赤蛇毫无招架之力,接着喷出三味真火将赤蛇烤成了烤串,刘婆也随即倒下了盒饭。
而此时的腾蛇在天空发出阵阵的嘶吼,伴随着一道道的闪电在九天雷劫之中成功化龙。
山海经:四个神秘“黑人”国度,他们并非僵尸,为何能长寿不死?
《山海经》所记载海外异国,时常会令人脑洞大开,比如其中记载的“黑人”,有人就会立马联想到现在的非洲国家,从而将《山海经》世界的地域范围瞬间扩充千万里。
实际上,如果仔细看这4条记载,就会发现原来关于“黑人”之事,或许另有深意。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一)山海经里的“黑人”关于“黑人”在《山海经》中可以找到五条记载,巧的是正好对应着4个神秘的国度,分别是《海外南经》的“不死民”,《海外东经》中的“黑齿国”、“雨师国”以及“劳民国”!
而这里的“黑”则主要是对于五个国度之民众皮肤颜色的描述。
《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手,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海外东经》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
《海外东经》: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
不死民 僵小鱼
其中引人注意的是,“不死之民”的黑,是与“长寿”和“不死”联系在了一起,原因后述。
而“黑齿国”的黑,则可能来源于其“黑色的牙齿”,在《异物志》中载:“西屠染齿,亦已放此人”,另外,在《楚辞集注·招魂》中也提到:“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所以说,黑齿国民的黑齿,极有可能就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染齿”习俗的一种反应。
至于雨师国和劳民国为什么黑?可能正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民众,正处于日出之地“汤谷”附近(实际上黑齿国亦是)的缘故:
黑齿国位于汤谷以南,雨师妾位于汤谷以北,而劳民国则位于雨师妾以北。
当然,位于日出汤谷附近,并不是说他们三个国家的人皮肤黑,就是因为被火辣的太阳晒的。而是在于日出“汤谷”所代表的的象征意义。
(二)他们为啥这么黑?前文介绍了五个神秘黑人国度的基本情况,那么为什么《山海经》中要特意费笔墨去描述,这些国家民众皮肤的颜色?又为什么一定要是黑色?
实际上,这与“黑色”在古人眼中的象征意义有颇多渊源,主要原因则是,黑色与生死有关。
古人认为,人死之后便会进入墓穴之中,而墓穴则是黑暗之地,永无光明之所。正是这个原因,人们首先便将“黑色”与“死亡”联系起来,而死过的人,自然也就不能再死一次,是为不死。
《山海经》中著名的一条河流即“黑水”就是典型例证。黑水,发源于幽都之山,而幽都之山则是古人勾勒的冥界世界,所以不仅有黑水发源于此,而且其上生物也尽皆“黑色”,比如玄鸟、玄蛇、玄豹等。这里还有大玄之山和玄幽之国。使得整个冥界都笼罩在一片“黑色”的氛围之下。
但黑水,不止是一条“死亡之水”,同时也是一条“生命之水”,它是一条从死亡与黑暗之国出发,流向生命与光明的河流,因为它的终点是若木,若木正是太阳所生之树的故乡所在。
所以,它跨越了生与死、冥界与天堂的界限,因此“黑色”便具备了“生死”这一对立统一的双重属性,反映在《山海经》中,便是对于“不死之国”的描述:其为人黑色,“寿”以及“不死”
“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不死之山”——《海内经》
而黑齿国、雨师妾和劳民之国,虽然没有黑水流经这里,但是如前文所说,这三个国家却都处于日出之地“汤谷”附近。
“汤谷”一般象征着日出、生命复苏之意,但也是黑水注入的目的地,所以这里便具备了死亡、复苏,生命往复循环的象征意味。
因此,这里的黑齿国、雨师妾以及劳民之国,才具备与“不死国”同样的肤色“黑”,因为“黑”既可以代表“长寿”又可以代表“不死”!
考古学之眼,看山海经世界,欢迎关注!
地理真传秘诀(上部)
地理峦头知识
《葬书》有云:“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内,以荫所生之法也就是:埋葬要选择有生气的地方,即所谓风水宝地,有生气才有万物。人是气的产物,人体骨格就是气凝结而成。人死了,气也散了,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机的尸骨。如果尸骨埋葬在有生气的地方,就会枯骨逢春,灵魂得到升华。是人都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树,父母是“本”是树干,子孙则是父母在世间的“树枝”。父母的尸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气,“本”就会生机盎然,与“本”一脉相连的“枝”也会大大受益,枝繁叶茂,福泽绵长。
《葬经》一书相传为晋代风水鼻祖郭璞所著。在古代的风水书中,就阴宅来说,《葬经》堪称代表之作。此书对后世风水术的影响很大,故尊称为“经”。明代缪希雍高度评价《葬经》,说:“……其文全,其义备,虽圣人复起,不可改矣。”与他同时代的地学大师徐试可,也说《葬经》“语简而精,辞古而劲,地理包括殆尽,大非泛滥成文者比,览者须细玩,方知其味。” 气感篇
葬者,乘生气也。
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了葬法最基本、最核心、最隐秘的问题。各家葬法,任说千言万语,都莫如“乘生气”这三个字说得那么到点到位。
所谓“生气”,就是大自然孕育万物之气,包括阳光、空气、水份和电磁场等。相对于物质而言,气是一种虚物质,或者说是物质场。“生气”表现出来,就是生命力,活力。
地球上鸢飞草长,鱼跃马奔,可谓充满生气;月球上草木不生,死寂一片,可谓了无生气;少年儿童活崩乱跳,可谓充满生气;病弱老人卧床不起,可谓缺乏生气。
葬法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得生气。曾求己《青囊序》云:“先看金龙动不动,次察血脉认来龙。”这“金龙”即为至动之气,也即旺盛之生气也。龙要“飞鸾舞凤”,方有生气;水要“生蛇出洞”,方有活力;穴要“山环水抱”,才聚生气;砂要“清秀丰满”,才显生气;土要“坚实色润”,才蕴生气;向要“当运乘时”,才纳生气。占易卦要注意动变之爻,看风水要注意动变之物,有生气的第一标志就是能动力、有活力。
五气生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所谓“五气”,系指金、水、木、火、土这五种流行之气。注意:金、水、木、火、土,谓之“五行”,“行”者,流行也,类型也,并非是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而是五种类型的流行、变化之气,用现代术语说就是五种类型的能量流。这五气遍布宇宙,交杂作用而产生万物。行于天,则生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行于地,则生山石草木,溪河湖海;行于天地之间,则生人马牛羊,鸟兽虫鱼。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阴阳二气,互为其根,相互交感,相互依存。正电子与负电子,正质子与负质子,正粒子与负粒子,都是相互依存,交互作用的。可见的物质,与不可见的物质场,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活着为阳,为正,死后为阴,为负,这阴阳正负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能量的交互作用。现代科学虽然还没有证实这一点,但其原理应该是没错的。
汉朝皇宫里的铜钟,某日无故自鸣,皇帝问大臣东方朔原因,“必然是西蜀的铜山崩塌了”,东方朔这样回答他。不久,果然有人凑报西蜀的铜山已崩塌。皇帝再问东方朔何以先知此事,东方朔解释说:因为皇宫里的铜钟,是用西蜀铜山的铜打造的,它出身于铜山,身上带着铜山的气,所以能感受到铜山的崩塌而自鸣,正如人体受生于父母,就常常可以感受到父母的信息一样。
每当春天来临,百草千树都在拔节生长之时,深藏于室内的粟米种子,也会感到春天的气息,生长出新的萌芽来。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阴阳二气交感流行,产生风云雨雪,在地中流行则孕生万物。这种生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根据地理来推求。先察龙穴砂水,次审缓急沉浮,再看气运得失,务使各乘生气,方合法度。《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术最核心的秘密,就是乘生气;最核心的技法,就是藏风聚气。山环则可以藏风,使气聚之不散;水抱则可以聚气,使气行之有止。风水书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就是说的这些子。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山体静而为阴,水体动而为阳,动者为先,静者为后,风水术先重生动之气,故以得水为上。再说,水既有截止生气的作用,也就有聚气的作用,所以平原无山只看水,因为有了水就能聚气使之不散,藏不藏风也就无所谓了。廖精金说过:“翻身转面去当朝,不怕八风摇。”意思就是,只要有水曲折来朝,就不怕八风吹穴。可见,风水之法,首贵得水。城市以路为水,则首贵得路。 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为什么要强调以得水为上呢?因为水不像山,山之来势虽远,但其余气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水就不一样,水自发源分派,千流万涧,虽一溪一沟之余气,也有截止生气的作用,虽一池一塘零散破碎之水,其深者也有聚气的作用。杨公说:“巽水一勺能救贫。”可是没有人说哪方有个小土包就能致富,所以风水术要以得水为上。 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为了获得生气,埋葬的深与浅,也有很大关系。凡穴在墩高土厚之地,即为涸燥,其气浮于上,葬之则宜浅;凡穴在一坦平洋之地,即为坦夷,其气藏于内,葬之则宜深。 一般情况下,北方土厚宜深葬,南方土薄宜浅葬;堂局宽大者宜,其气必深厚,宜深葬以乘之;堂局狭小者,其气必浅薄,宜浅葬以乘之。 这都是**则,具体方法可参阅赖太素《七十二葬法》。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生气本来是没有形体的,行之于天,就以日月星辰为形体;行之于地,就以山河草木为形体。但土是蕴藏生气的最佳场所,生气可以通过土来孕育生长万物,从而体现出生气的作用来,所以,可以把土看成是生气的形体。 水是由气体凝聚成雨露霜雪而成的,因此,气是水之母体。 气之轻轻上浮者为天,天之云气产生雨水,故曰:天一生水。 气之重浊下沉者为地,地之生气成就万物,故曰:地六成之。 生气在水,谓之外气,随水而横流;生气在土,谓之内气,随土而生物。 邱垅之骨,风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 邱垅指高山,骨为高山之石;风指山脊,阜为平岗。意思是说,气是随着山形的起伏而行走的,无论是高山石壁,还是山脊平岗,都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籍土而生的万物,都是如此。也正因为土中有生气流行,万物才得以生长。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成者,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阴所生之法也。 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正所谓:“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也。气凝结在人体中的精华,就是骨头。人死气散,肉体腐烂,独留一把枯骨,很久都不会烂掉,这枯骨中所藏之气,仍然和活着的亲人存在着某种感应联系,只要把这枯骨葬在可纳生气之处,那么,就可以荫生还活着的亲人。 当然,这只是古人解释葬坟为何能影响后人命运的一种说法。道理是否正确,我们都不知道。但大量的实例可以证实,先人阴宅的风水,的确能影响后人的命运。至于其中的道理,就留给科学家们去寻找吧,总有一天是会找到的。
因势篇 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气行于地中,人不可见。可见者,只有山势。山势灵动则地气旺,山势枯滞则地气衰。山势奔走则地气流行,山势盘旋则地气凝结。葬法就是要看清山势的来龙去脉,了解地气的起和止,并根据山势的缓急起伏高低反侧,采用盖粘倚撞等方法来承接其生气。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南或北。 平夷之地,以土脊为脉;山高之地,以石脊为骨。要细察地脉的走向,注意山势的来去,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或起而断,断而起,穿田渡水,闪侧屈曲,草线灰蛇,不可大意。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千尺言其高远,即山脉高远则成势。百尺言其低小,即山势虽小有其形。龙穴砂水聚会之地,即是形止之处,谓之全气。全气之地,即是葬人的好去处。 欲进而委婉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全气之地,山势如龙委婉屈曲而来,抑扬顿挫,生动有力。山势止处,或如狮踞,或如虎卧,端然不动,有君临天下之气象。周围砂水拱卫重叠,如百官觐帝,万佛朝宗。众山齐来拜会为止,众水齐来会合为聚。山为阴,水为阳,山水聚会,即是冲和阴阳。阴阳冲合之地,必是土高水深、郁草茂林、充满生机的风水宝地。龙象尊严啊,犹如帝王出征,千乘战车簇拥而行;或如巨富出门,百十奴仆相随而止。 《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山水会聚之处,即是生气蓄发之处。因为这里藏风聚气,所以是孕育新生命的最佳之地。也是葬人的上乘之地啊。审穴之贫富贵贱
若识富贵与贫贱,于穴中仔细辨,先看来水与去水,次审龙形定的端。
富穴:
十个富穴九个窝,恰如大堂一暖阁。
八面凹风都不见,金城水绕眠弓案。
四周八方俱丰盈,水聚天心更有情。
入首气若龟盖形,富比陶朱塞上翁。
贵穴:
十个贵穴九个高,气度昂昂压百僚。
旗鼓贵人分左右,狮象禽星带衙刀。
眠弓案山齐胸下,临官秀峰耸云霄。
三吉六秀并天马,贵如斐杜福滔滔。
贫穴:
十个贫穴九无关,砂水飞直不湾环。
水御斜流龙虎反,簸箕水去退田庄。
扦莹误人犯诸煞,世代寒贫似范卡。
贱穴:
十个贱穴九反弓,桃花射肋直相冲。
子午卯酉为沐浴,掀群舞袖探头形。
更有抱肩斜飞类,翻花扯浅假公卿。
尤防离兑与巽位,砂水反背秽家声。
1、文贵贵器---
状元(五凤楼台、五角金星、状元笔、狮象把门、二童攻书);
翰林(金签、玉检、玉几、金炉、禽兽星塞水口);
大学士(玉椅、香炉);
一般文人(文笔联珠并展诰、印浮水面、笔架、文笔、顿笔、三台等)诸类。
2、武贵贵器---
分带左旗右鼓、令箭、令签、刀枪剑戟、棍棒诸类;
3、巨富贵器---
分带仓、库、柜、大江朝局、大湖静聚储蓄等诸类;
附富诀:
一富明堂宽大,二富两耳插腰,
三富虾须蟹眼,四富仓库齐全,
五富朱雀悬钟,六富四水归聚,
七富山山转脚,八富岭岭圆丰,
九富龙高抱虎,十富水口重重关;
4、贵地贵器---
以五凤楼台、五角金星、御屏驸马、北辰、金签玉检、玉椅香炉、旗鼓印剑、衙刀交剑、文笔、笔架、砚台、文笔联珠、贵人、青龙双拥、白虎高耸、覆钟、满床牙笏、席帽、二童攻书、二仙传道、印浮水面、白虎挂印、猿狲捧印、赤蛇绕印、元猪拱印、仓库、罗星、眠弓案、马山、银瓶盏注、弯弓牛角、蝉翼等等诸贵重之器为用之龙为贵;
附贵诀:
一贵青龙高耸,二贵白虎双拥,
三贵砚台笔架,四贵官诰覆钟,
五贵文笔连珠,六贵玉椅香炉,
七贵金签玉检,八贵满床牙笏,
九贵御屏驸马,十贵席帽模糊,
十一贵青龙转案过穴[为回龙顾祖],
十二贵白虎头眠转案[为捶气顾主],
十三贵青龙背上马托人,十四贵白虎峰耸入云霄,
十五贵案有签筒、二童攻书、五角金星、五凤楼台、狮象把门[水口], 十六贵白虎背上马托人,十七贵前官后鬼, 十八贵前山御屏案,十九龙有起伏、雌雄交度,有过峡且峡短而细---但不断脉/脱脉为贵;
地理峦头诀
凡到一地,先观水口。城门四周关拦,内有真龙结作。罗星龟蛇狮象守口,必藏上格之龙。华表捍门日月镇守,定结富贵之地。北辰镇塞禁口,必有大贵之龙。王侯之门狮子石柱,贫贱之家破墙倒壁。若有王侯居此,城门定锁千重。见有水口罗星,则可跟踪寻宗问祖。
贵龙重重开帐,出脉中抽;贱龙拥胀,无星牵连贯顶。真龙行度必有获带蝉翼,假出者枝脚直硬,脉长而僵,似鹤项鸭头拥胀粗顽,此脉勿观。脉细短缩,乃为极贵之龙。贵龙带案带禄,富龙带仓带库。大地无廉贞作祖,为官总不过三公。龙楼出王侯,御屏御坐宰辅文臣。紫气、太阳、金水、巨门、印浩为文贵格,五星、九星聚构理学名贤,太阳覆金土星总是巨富之辈。文曲水星行度一生邪淫,若问水火土金反成富贵。五星入庙必食千秋之禄,若间御屏王侯宰辅。联珠逆生必出翰范文宗,五星归垣定出贤圣夫子。星穴克制少祖乃是大贵之龙,祖宗来克星窝满门孤独。太阳金水出科甲之人,宝盖御屏翰范声名锦长。贪狼星秀乃是顶甲之龙,玉尺、金水、芦鞭、定产神童才子。屏帐俱全状元及弟。祖宗持连,开帐穿心有贵人,定产大尊之贵。五脑梅花科甲连登,帐翼直包五十里世代公卿,开睁换屏数十丈为官极品。三台宝盖父子必定同科,九脑芙蓉兄弟连科及弟。此乃真龙须当寻,过峡跌断必可追。送少迎多行必远,来高去小结穴近前。
小地如红娼妓女穴多尽结,大地如闺中嫩女定缩腰间。硬直不可安插,饱满不可下手。清奇定有结果,秀嫩断不虚成。窝钳定有弓脚球瘠,乳突必须开腮界水。骑龙定宜回抱,两手掩耳铺毡为真。逆局定要砂拦,横局下臂关收为妙。远山观重,四应近护取其情。顺局只忌倾斜,交牙关拦为妙。龙真穴的,不论山谷平洋局紧气聚,定然催富催贵。穴坐少祖当代登科,穴下铺毡也能速发。莫嫌旱局无水,能发巨富之才;莫执高山,定发人丁千百。有人无财,须寻仓库之龙;有财无丁,莫下孤寒之穴。地之盛败出之龙身,旺弱兴衰应在气运。龙身节节为佳,定然久享。
龙入首的识别
1、直龙人首格,此格最吉。龙从后入首,顶对来脉而结穴,这种撞背龙结穴发福最快,这种格式气势雄大,必有余气为毯、为唇。
2、横龙入首格,龙从横边来,横脉入首而结穴,或从左来,或从右来,但一定要穴后有乐,有鬼,才有真穴,这种穴不宜元辰直长。
3、飞龙入首格,即是上聚仰高而结穴,其势高而昂,故曰“飞龙”,必须四应皆高,立耸上聚,仰势受穴,方为真结,此穴力量最大,主贵重富轻,主要是来水不聚,必有交牙关锁。
4、游龙入首格,龙气撒落平地而结穴,叫潜龙、必须要平而有凹、平而有凸,或有开开面,水势环绕,方为真结。
5、回龙入首格,翻身顾祖而结穴,叫回龙。经云:“宛转回龙似挂钩,未作结穴先作朝,朝山皆是宗与祖,不拘十里远迢迢。”其它还有大回龙,小回龙,及盘龙空等格。
一、尽龙
穴不必掏泥于尽龙。愚初看地,见一枝龙或十节或五节,定跟至尽乃止,以为穴在是矣。不知尽龙则星体凡多散漫,龙虎多不包裹,明堂阔无衬砂,变为空旷,全无好地。疑龙经云“君如寻得尽龙穷,两砂不关又不拦,风吹水劫不是穴,须知此处是疑龙。”又曰“大地不在大穷大尽之处”,又曰“余气不去数十里,断然不是王侯地”,又曰“脉尽处须防穴尽绝”,此之谓也。譬如人身,有心腹则必有手足;譬如屋宇,有厅堂则必有廊廓。善一相别者也,当自知之。愚覆大家祖坟,腰结者甚多。愚近取诸山,腰结者亦居十九总多。又云,馀枝多结地,亦如小官衙之比大官衙,纵有衙丈部曲,究是拱服于人而已。
二、龙虎钳口
穴不必掏泥龙虎钳口。地之有虎龙,如人之有手足护卫,熟能废之?亦有不尽然也。每见大地,多下手一边兜转,或有龙无虎,或有虎无龙,或边短边长,或架左架右,或外山周迥,无不可者。惟庸师俗眼,坭于钳口,一见钳口若龙虎之状,不论龙虎有无砂水顺逆,只于此处点穴安葬。所以,古今许多吉地多遗在龙虎之旁,彼既以钳口取穴,其不对钳口者,穴尚宛然,非明师莫识。愚切以俗眼之害,惟钳口为第一。愚又观今世葬地,多有龙虎均停,明堂阔大为万人悦,慕者无不立见败坏。能剪下手一边,在此点穴,若无下砂水,大非人情。所能堪者,无不发福。愚非切去旧习而千余处,断不敢为骇俗之言也。此风水之生死笫一关也。学者过此一关,乃有上进之路,不然则终身随于坑坎之中耳,何地理之足云?且又非愚之臆见也。古人曰:两宫齐到,忌当面之倾流;一穴居中,防两边之尖射。又曰:两宫齐到人皆道好,却主杀伤反生烦恼。又曰:君如识穴不识怪,只要左右抱者住。左抱右回未必吉,分明异穴生贤良。皆是钳口之患也。又曰:也有形好不好者,也有形怪不怪者,穴缺不齐之天地奇,皆言虎龙不必登对也。学者于此断悟,能豁然贯通,始有安着脚处。惟哲人之大观,自当不言而愈也。岂牡牡骊黄之可眩惑哉?三、两水合襟
穴不必泥两水合襟。愚初看地,只要两水合襟,求务期得穴,以为当然不易者,后见每覆古坟,遍观山川情意,乃知有大谬不然也,每两水合襟在前,则山咀必尖,流神必直,龙虎必长,真气荡然,无一不可者。除是合于右则转左以出,而得右砂稍拦;合于左则转右以出,而得左砂稍拦,庶畿穴尚可裁。若不论龙穴结作,只于合襟为期,则送龙枝脚,三条五条亦有合者,行龙挠棹,长或三节五节亦有合者,此皆可作穴乎?又有大龙结作,边长边短,福余之中,登穴只见峰峦簇簇,而分毫不见田水,不作合水之论。乎古人云:也有真龙无朝水,只要案山为近侍,案外一水暗循环,此格亦非中下地。又曰:两水合处莫当中,流神倾泻最为凶;翻身逆转微来脉,发福绵绵为三公。又曰:两水合处莫当中,不在右边在左边;仙人倒丈须横作,下手纵宽也进田。夫坐空以下宽为堪舆家大忌,然宁居于此而不居于合水之直处,古人语意可推矣。愚切以钳口合水为初学风水魔障,缠绕十余年不能解脱,非得知人之指示不自省觉,到省觉解脱时又是一种人物矣。
四、顶正星峰
不必泥顶正星峰。古人云:若是正龙需正下,若然架折两边安。又曰:情倾左右穴居两边。又曰:龙从左来,穴从右出;龙从右来,穴从左出。又曰:误葬皆因贪正面,神仙多是下偏坡。又曰:左乃为南右乃为北,扁大临弦出粗雄。向例多皆言。捉穴之法,穴有正有侧,不必拘泥于顶正也。盖穴法之有正有侧,自古皆然,此而不悟,亦刻舟求剑之流耳,岂可舆哉?愚谓山川之宜侧葬者有二:其一审视来龙,其一裁度砂水。风水之小者,可正下;顶之平者可正下;脉之缓者可正下;又微高微突者可正下。以其龙身无煞,且美意停息不窜,走左走右不以顶正为嫌,至于山形稍粗雄硬直,稍是倾泻,不分阴阳,为煞当头,直下必致伤人。龙之有不善者,宜姑置之。若来龙特达,砂水秀异断不可舍者,宜于旁边龙虎臂上,细阅其稍平,恍惚高低远抱处,此美意所锺,宜于此处图之。凡此皆审视来龙之意也。至于砂水,亦有不可不逢山总可以正下。然砂水太直,岂敢敌煞当中?宜挨左挨右扦之,剪着去水一边尤善。若左砂有煞点于右,右砂有煞点于左。拘泥于顶正乎?必致乖舛。凡此又裁砂之义也。稽之古云:龙有真的,明跳墙虎之脉穴、飞天龙之耳穴、太阴金之角穴、太阳金之角穴、凤形鹅形之眼角与支翅、蛇之耳窝、下水龟之肩井,皆可下也。致于龙身粗硬,断不可正下。两边出有龙虎者,又宜于龙虎臂上动处求。如凤形当面太直,则点在翼阿,人当面太直,则点在肩井,以为咬虱穴。咬虱之下为鼠肉穴,鼠之下为曲池穴。倘臂上太直,点于尽头处为堂心穴。臂若飞扬如舞袖之状,则点略平坦处为袖口穴。今之俗师,每见峰峦端正,只当头下穴,不论是非,以至误人十常八九。
五、阔大明堂
不必掏泥阔大明堂。夫明堂于风水关系甚大,所以聚后龙之气,界穴前之水,皆须此也。葬经云:气乘风则散。明堂太阔,风不乘气以散吾真气乎?又曰:水界正明堂,太阔何所凭,籍以正界来脉之水乎。尝览公卿大地,俱有来脉之界水,以翕聚堂气,堂气既聚,则真气自凝,人才无不并进。风乘气散,堂气荡然,便如万将统疲弱,杂呼之声不应,荣之不前,万事垂兰折足,贩坯使山聚拱,堂气周密,即如勇士武友,听令于大将之前,叱咤可生风云,运动能驱山海。凡有所茔,废无不遂汝成功也,此皆应如影响,非臆莫语也。又常见大家之山,千岗万顷,必拱于前,下不见田水而气象轩昂,寝寝然发盛。以阔大明堂例之,彼何之有也?若有阔大明堂,必得一砂紧拱,内局自成家务,乃可舆哉。所谓汪汪万顷明堂水,内局周围如转环也,非有内局而水**锁完固,亦可无虞。但发福稍迟,不如内局尤善耳。所谓明堂容万马,水口不通舟也。外此者,总后有清贵龙,穴前有秀异朝山,亦主贫穷孤寡五六代后乃能发福然,或暂贵而不富,或有官而无禄,或暂时富贵而不长久。盖真气既散,力量自减,定主有头无尾,得一失三。若龙穴不真,明堂太荡,又无内局水口,则破败涂地也。今之俗师,以庸省主人,一见明堂阔大,视之是宝,极力图谋,即贩之踵至,犹倦不省,殊可矜也。时师又曲说曰,以宽主人之忧。又曰:明堂朝山远,则发福必迟,更要三十余年,食出外三阳则大富贵矣。又改歌曰:明堂容万马,富贵传天下,久之终须发福。彼身去后,发与不发何与哉。知者自当执持,不可茫然听其鼓动,而贻伊戚也,慎之慎之也哉!!!
作品收集整理不易,喜欢厚道作品的朋友们最大的鼓励就是关注我,并点赞转发,谢谢大家。
蛇为什么称“小龙”、 为什么叫长虫?
蛇为什么称“小龙”中国民间,常把蛇称为“小龙”,生肖属蛇的人,也常把自己说成是属小龙。那么,蛇为什么有“小龙”之称呢?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遍生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平原、丘陵、山地和水泽之中。蛇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最早的蛇出现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蛇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形色怪异,行动诡秘,毒蛇可致人死命。蛇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春天萌动,夏天活跃,秋天收敛,冬天安眠,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同步,而且雨多蛇多,水多蛇多。这一切,使蛇具有神秘性,让古人既畏惧又好奇,成为神化和崇拜的动物之一。
中国的蛇崇拜早且普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小雅》篇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译成白话就是:“什么是吉祥的梦呀?梦见狗熊棕熊,梦见小蛇大蛇……梦见狗熊棕熊,是生男孩的祥兆,梦见小蛇大蛇,是生女孩的祥兆。”《山海经》有“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称,书中的许多神灵都是蛇身、蛇首或操蛇、珥蛇、践蛇,如《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福建省简称“闽”,《说文》:“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蛇种”可理解为以蛇为图腾。福建人崇蛇,省内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蛇王庙,且有以祈求蛇神保佑的种种民俗活动。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一部分为古代巴国所在之地。“巴”本义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说文》:“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在重庆市巴南区部分农村,广泛流传着“蛇祖”的故事。台湾高山族一支鲁凯人崇拜百步蛇,认为其祖先是由百步蛇所生,百步蛇是鲁凯人的保护神。
蛇是龙的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取材对象。
首先,从形象上看,蛇将悠长弯转,可以盘绕和伸展的躯体,以及覆盖鳞片的体表贡献给了龙。
《说文》将蛇作“它”,曰:“它,虫也。从虫而长,像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这则解释有两个关键字:“长”、“曲”,而这两个关键字也正好是龙的躯体特征。《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引:“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这里的“文”作“纹理”、“花纹”解释,那么全句的意思就是:蛇变化为龙,连其身上原来用鳞片组成的花纹都未改变。
其次,从功能上看,蛇将能隐能显、能静能动、能大能小、有善有恶和不断更新的性能贡献给了龙。
蛇类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之处,又时不时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可谓“能隐能显”。蛇有冬眠的习性,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又能在水中游、陆上行,快速地追赶、捕食猎物,此谓“能静能动”。蛇类中有体长达十多米的巨蟒,也有体长仅数厘米的盲蛇,可谓“能大能小”。蛇类中的多数是对人有益的可食、可入药的无毒蛇,但也有一部分属于能对人类造成伤害的有毒蛇(蛇毒亦可入药),可谓“有善有恶”。蛇一般每隔两三个月就要蜕一次皮,以适应成长的需要,可谓“不断更新”。“不断更新”使蛇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蛇的这些功能,能被龙所吸取,成为“龙性”的组成部分。
第
三,龙与蛇的“亲缘”关系也反映在古人的认识中。
一类说法是认为蛇可以变化为龙。如,《抱朴子》:“有自然之龙,有蛇蠋化成之龙。”《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虺是体型小且有毒的蛇。另一类说法是将蛇龙类同、混代。《洪范·五行传》郑玄注:“蛇,龙之类也。”同一个人物或神灵,有时说是“蛇身”,有时说是“龙身”。如轩辕黄帝,《山海经》说其是“人面蛇身”,《说郛》说其是“龙身而人头”。再就是将龙蛇视为同类予以并称,如,《易·系辞》:“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传·襄二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汉书·扬雄传》:“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蛇为什么叫长虫现在仍有不少地方把蛇叫做长虫。这有没有根据?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古时候“虫”的概念比现在大得多,它是一切动物的总称,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称为“虫”。就是古代的人,也是“虫”的一种。
《说文解字》上就说:“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当时世界上的动物就简简单单分作两类,虫和豸,有足的称虫,无足的称豸。
《尔雅·释虫》开篇总论中说:“虫者,裸毛羽鳞介之总称也。”就是说,天上飞的羽虫,地上跑的毛虫,水中游的鳞虫以及两栖动物介(甲)虫,还有没毛没羽没鳞没介的裸虫,都在“虫”的范围之内。
人,在古代,就是没毛没羽没鳞没介的“裸虫”。《吕氏春秋·览冥》中有“蛟虫死”之句,这里的“虫”就是泛指一切动物。《庄子·应帝王》:“而曾二虫之无知。”这里的“二虫”就是指鸟和鼷鼠,没有昆虫之义。
《辞源》中说“虫”是泛指所有动物,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裸虫。《辞海》里也说,“虫泛指动物”。同时,《辞海》还引用《大戴礼记·曾子大圆》里的话说:“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裸虫之精者曰圣人。”
人们常常把世间万物称之为“草木虫鱼”,看样子还是非常确切的。其实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地方在称呼动物时,依然遗留“虫”的痕迹。比如把老虎称作“大虫”,把蛇称作“长虫”,就连小鸟也称为“虫蚁子”,都是这个道理。
如今,随着汉语言词汇的丰富和发展,“虫”的范围越来越窄了。除了以上那些动物的称呼外,人们很少再用“虫”称呼昆虫以外的动物了。“虫”已被现在的昆虫所独享,除了部分动物还有“虫”字偏旁外,很多动物连“虫”的痕迹都荡然无存了。
人,更是与“虫”没有了丝毫关系。至于我们现在仍然把有些不劳而获的人称为“寄生虫”;把遭人鄙夷的人称为“可怜虫”;把随声附和的人称为“应声虫”……那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罢了,已经没有一点古代的“虫”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