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迎元宵|舞龙舞狮,将节日庆祝气氛推向高潮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每逢元宵节,许多地方都少不了锣鼓喧天的舞龙、舞狮表演,将元宵热闹和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古人为什么要舞龙呢?据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民俗学家徐艺乙介绍,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所以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舞龙传统。
舞龙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但和元宵相结合要到宋代以后。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自此,渐渐形成春节舞龙、元宵舞龙灯的习俗。
舞龙和舞龙灯有什么区别呢?原溧水县文化馆馆长邱德仑告诉记者,以前舞龙是在白天,舞龙灯则在晚上,且是元宵节的民俗。舞龙多为布龙,用竹篾白布制作,龙身绘有龙鳞,表演时可作弧形运动。龙灯则在龙的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区别并不太明显了。
邱德仑表示,溧水民间龙灯十分普遍。据初步调查,溧水共有传统龙灯30余条。主要分布在石臼湖沿岸的和凤、孔镇、渔歌、石湫、明觉一带。其中又以石湫最为突出,石湫街道共有龙灯21条,其中桑园蒲一个村就有4条。一个街道有这么多龙灯,真可谓“龙灯之乡”了。石臼湖边的骆山村,是个有300多户人家的大村,这里玩龙灯的习俗世代相沿,骆山大龙号称“江南第一大龙”。
1月26日,骆山大龙起舞。朱红生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今年1月26日,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锣鼓齐鸣,鞭炮震天,彩旗招展,一条长约百米的巨龙在村里巡游,周围几十里的人都赶来观看。随后,这条巨龙来到广场,伴着动人心弦的配乐,飞舞的巨龙在队员默契配合下,时而腾起,时而俯冲,蜿蜒翻腾,让人目不暇接,现场观众喝彩不断。
记者在骆山村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骆山大龙)代表性传承人杨木海。“骆山舞龙民俗是来源于一则传说。”据介绍,明代万历年间,骆山村考取了一名进士名叫杨培庵,曾先后出任过漳州知府、江西省和河南省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晚年告老还乡,避雨庙中,曾救过一条受到惩罚的小白龙。杨培庵心生怜悯,代其向执法的张天师求情,还将小白龙带回了骆山村,让其行云播雨,造福百姓。从此,骆山村便有了舞龙的习俗。
“每年春节到元宵之间都会舞龙表演,不仅有青壮年,也有8至12岁的小孩,每家每户都要派人参加,最少一人,总共有500多人。分别承担掌旗、掌灯、吹喇叭、舞龙、跳珠、跳云等任务,这样才能把一条大龙舞得气势磅礴,好像能呼风唤雨。”杨木海说。
骆山大龙起舞 朱红生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据介绍,舞龙主要分为跳珠、跳龙、跳云三部分。跳珠:是由掌珠人在前面引导龙首前行。跳龙:掌珠人手持火红龙珠,百般引诱挑逗,大龙在掌珠人的引导下,高低起伏跳龙,其阵式有巨龙摆尾、一字长蛇阵、盘旋阵等。跳云:由66名8岁至12岁男童表演。他们身着彩衣、彩帽、脚穿绣鞋,每人分别手持两块绘有云彩的云板。他们在龙身围起的空场中进行表演,分为图阵和字阵两种。图阵有“双龙出水”“满天星”“三角形”“五角形”等各种阵式,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雄狮拜佛笑盈盈,拜望乌字进漆门……”伴随玩狮子民谣的传唱,溧水经济开发区沙河行政村甘家庄的舞狮名气也越来越大。
甘家庄舞狮队的领队陈新告诉记者,舞狮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在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进入中国,大多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表演。
甘家庄舞狮队的表演 朱柏林摄
“甘家庄秦氏舞狮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当时秦家是河南罗山一带专门从事舞狮艺术表演的一个家族,小有名气,民国期间由于逃避战乱,先祖秦化龙带领族人举家迁于今溧水甘家庄定居至今。”陈新说,“为维持生计,每逢元宵等节日都进行舞狮表演,先祖秦化龙去世后、后辈们继承衣钵,还获得了‘北狮王’称号。”
舞狮有南北之分,北派舞狮以表演“武狮”为主,以狮子的腾翻、登高、奔跑、踩滚球等各种动作来表达其凶猛的习性;南派的舞狮,用布和装饰都比较华丽精致,小巧玲珑,表演时以“文狮”为主,用狮子的搔痒、抖毛、舔毛等各种动作表情来逗人喜乐。秦家舞狮属于北派狮舞,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者学着狮子的模样翻滚、跳跃、打坐、眨眼、翻跟头、爬高等各种姿势。
甘家庄的舞狮表演 朱柏林 摄
甘家庄舞狮队有20多人,秦善敏是成员之一,“我16岁就开始学习舞狮,今年60岁了,已经舞不动,更多的是从事指导工作。”据秦善敏介绍,舞狮首先是技术活,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因为要跳到桌上表演,一旦不慎摔下来,很容易受伤;其次是体力活,他们一次表演在20分钟到半小时。“每次观众都觉得看不过瘾,鼓掌让我们多表演,但表演下来太累了,全身是汗,为了保护队员的安全,并不能够长时间表演。”
90后的朱柏林是年轻队员之一,舞狮已经5年左右。“我有自己的工作,业余时间来参加舞狮的训练。虽然平时也比较忙,但舞狮是我们村优秀的民俗文化,我觉得不能丢,一定要传承下去。”朱柏林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