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之禹是何意思,周朝金文揭开谜团,难怪大禹会叫大禹
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疑古派代表顾吉刚认为大禹是一条虫:
“至于禹从何来?……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
当时,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虎视眈眈,“禹为虫”的观点无疑是对中华民族自信心的重大打击,因而引起谴责之声竟一浪高过一浪,既说他亵渎中华民族起源,也“非圣无法”,以至他编写的《中学用——本国史教科书》被禁用。1935年,鲁迅在小说《理水》中,塑造了一位坚韧不拔、埋头苦干、公而忘私的民族脊梁大禹形象,同时还塑造了一批躲在文化山上的空谈文人,其代表就是嘴边总挂着“禹是一条虫”观点的“鸟头先生”,鲁迅显然是在映射现实的局势,也是讽刺顾吉刚。
平心而论,顾吉刚(见下图)的诸多观点固然让人读之不快,但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只是从学术角度推测“大禹是一条虫”,而且后来又修正了观点,逐渐放弃了“禹为动物,出于九鼎”的观点,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的假说。但可惜的是,世人并不关注顾吉刚的推理过程,以及后来的修正观点,而是将“大禹是一条虫”与顾吉刚捆绑了起来,直至今天。
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已经进一步推翻“大禹是条虫”的观点,但又出现一个新问题,既然大禹是历史人物,那么为何取名为大禹?
01迄今为止,在甲骨文中还没有找到“禹”字,最早的禹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金文中的禹字(图1或图A),头、足、尾分明,象形的意味非常浓厚,让人一见了然,就是某种爬虫之形。随着时代的发展,禹字逐渐线条化,至汉朝时象形意味几乎完全消失,从字形上几乎看不出爬虫之形。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禹,虫也,从厹,象形。”所谓厹(róu),《说文》中解释为“兽足蹂地也。”甲骨文中,虫是蛇形,即虺(huǐ),是一种毒蛇,后为“虫”的简体。
可见,单纯从文字上看,禹就是一条虫。
由于大禹之父鲧,本义为鱼,加上先秦文献中对大禹的认知是先为神、后为人的过程,因此顾吉刚推断出大禹本是一条虫,先秦古人逐渐将它人格化,进而大禹慢慢就成了一个历史名人。
《商颂.长发》记载“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意思是遥想那洪荒时代洪水茫茫,大禹治水施政于天下四方,这里的大禹是神仙一般的存在,究竟是不是人不好说。直至鲁僖公时,大禹才拥有普通人格,《鲁颂·閟宫》中赞扬大禹辨五谷,懂得根据节令播种各种农作物。史书中的大禹,逐渐从神向人转化。
真理越辩越明,顾吉刚起初有此推断不足为奇,随着诸多学者参与讨论大禹话题,以及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基本可以确定大禹是一个历史人物。
0220世纪20年代,根据当时已经出土的文献秦公簋和叔夷钟铭文,王国维指出“春秋之世,东西二大国无不信禹为古之帝王,且先汤而有天下也。”
2002年,文物专家偶然在海外发现西周青铜器遂公盨(见上图),距今大约有2900多年,即西周初期铸造,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遂公盨上铸有铭文98字,记载了大禹治水,让万民能够重新定居于平原之德政,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
遂公盨部分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
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夏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艺术源于生活,神话源于生活,无论多么夸张的记载,往往都有真实的历史原型,更何况2900多年前周朝灭商之后统治地位已经逐渐稳固,也没有必要完全虚构一位历史人物。因此,通过各种文献记载可以基本确定,大禹是一位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或一群历史人物的代表,而不是一条虫。
然而,纵观中国上古名人,燧人、伏羲、黄帝、帝尧、帝舜、帝喾、伯益等,鲜有以动物为名的,而禹字本义即为虫类生物,那么治水的这位英雄为何会取名为大禹?
03从夏初到周初,中间相隔1000余年,因此后人对大禹必然存在诸多的想象、虚构与神话,但仅仅因为一些想象与神话的记载,就否定大禹的存在无疑不够严谨。治水的这位英雄是不是叫大禹,如今很难百分百确定,但如果他就叫大禹,那么人们顶礼膜拜的这位治水英雄,为何以某种虫子的名称为自己的名字?
一,以所征服的对象名称为名
中医中有“以形补形”的理论,而文献中也有古人以所征服的对手名称为名的例子。相传,方相在古代神话中为逐疫驱鬼之神,而方相之名所驱逐的大病疫鬼伯强;赤黄父擅长吞食鬼邪,黄父鬼是传说中的鬼名,赤黄父之名就来源于黄父鬼。因此,大禹之名可能也来源于他所征服的对象。
古史中的大禹功绩,一是治水,二是逐杀水神共工与其手下相柳。按照先后顺序是,共工与相柳引发洪水,《淮南子》中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史记》记载的是帝尧时期爆发洪水,然后才有大禹之父鲧治水,鲧治水不成被杀,大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
根据《山海经》记载,共工是“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柳是九首人面蛇身,食人无数,共工与相柳联手作恶,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变成禽兽不能栖息、人民不能居住的一片汪洋。所谓大禹治水,首先就是要除掉共工与相柳,解决掉爆发洪水的源头问题。
众所周知,蛇龙互化,龙能行云布雨,蛇也有此能力,所以古代文献中经常把蛇龙与洪水相联系。东汉王充在《论衡·吉验》中记载:“洪水滔天,蛇龙为害。尧使禹治水,驱蛇龙,水治东流,蛇龙潜处。”共工与相柳是蛇身是水神,大禹想要治水成功,就必然要除掉这两者。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愚昧,不知道洪水怎么出现的,可能会将洪水归咎于某种生物作乱。上古时期,古人或许认为洪水始于蛇神,一旦成功治水,就认为驱杀了蛇神。即便到了封建王朝后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雨之形成过程,而经常祈龙王下雨,或龙王不要再下雨。
回头再看大禹的禹字,本义为某种虫类生物,但其中一个含义就是代表蛇。禹与共工、相柳虽是敌人,但在名字的本义上却有相通之处,显然不太可能是偶然。
笔者认为,大禹时期的思维逻辑可能是征服了恶敌,就以恶敌名称或相关的图形命名,以表示征服恶敌之功,或表示继续镇压敌人。记得在商朝始祖介绍中,简狄吃了玄鸟之蛋,而后孕育而生商契;之后商人另一位祖先王亥,留下“双手操鸟、方食其头”的怪异举动,恢复了商人玄鸟图腾地位。简狄孕契的方式,王亥的怪异举动,其实是商人的思维逻辑,即从图腾中获取力量。因此,大禹之名的由来或许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禹是部落图腾
史书上的上古名人,未必是某一个具体人物,而可能是一个部落之名,以上古信息传播而言,记住一个部落名称相比一个人更容易、更重要。最典型的是黄帝、炎帝,可能不是某个人,而是部落酋长固定的名称,黄帝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可能性实在不高,如果是整个部落的发明创造就比较合理了。《史记》中记载,炎帝世衰之后,黄帝崛起取而代之,因此神农炎帝或是某个具体君王,但炎帝却是部落酋长固定的名称。
回到大禹的问题上,禹可能是部落图腾,其部落酋长即为禹。如果禹是部落图腾的话,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鲧与禹是两个部落,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史书强行将他们捏合在一起,甚至鲧是否存在都很难说,毕竟鲧是突然出现在战国时期,二是禹之图腾来历,可能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以所征服对象形象改进而来,之前部落图腾为鲧,无论鲧、还是禹,从图腾上看都善水,因而帝尧、帝舜才让这一部落去治水。
作为夏王朝的开创者,公天下的终结者,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大禹身上充满了谜团,带有诸多神话传说,这是远古时代的必然,今天已经不可能百分百的解开大禹真相了。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大禹究竟如何已经不再重要了,经过二千多年的塑造,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不朽的精神象征。
大禹之禹是何意思,周朝金文揭开谜团,难怪大禹会叫大禹
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疑古派代表顾吉刚认为大禹是一条虫:
“至于禹从何来?……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
当时,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虎视眈眈,“禹为虫”的观点无疑是对中华民族自信心的重大打击,因而引起谴责之声竟一浪高过一浪,既说他亵渎中华民族起源,也“非圣无法”,以至他编写的《中学用——本国史教科书》被禁用。1935年,鲁迅在小说《理水》中,塑造了一位坚韧不拔、埋头苦干、公而忘私的民族脊梁大禹形象,同时还塑造了一批躲在文化山上的空谈文人,其代表就是嘴边总挂着“禹是一条虫”观点的“鸟头先生”,鲁迅显然是在映射现实的局势,也是讽刺顾吉刚。
平心而论,顾吉刚(见下图)的诸多观点固然让人读之不快,但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只是从学术角度推测“大禹是一条虫”,而且后来又修正了观点,逐渐放弃了“禹为动物,出于九鼎”的观点,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的假说。但可惜的是,世人并不关注顾吉刚的推理过程,以及后来的修正观点,而是将“大禹是一条虫”与顾吉刚捆绑了起来,直至今天。
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已经进一步推翻“大禹是条虫”的观点,但又出现一个新问题,既然大禹是历史人物,那么为何取名为大禹?
01迄今为止,在甲骨文中还没有找到“禹”字,最早的禹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金文中的禹字(图1或图A),头、足、尾分明,象形的意味非常浓厚,让人一见了然,就是某种爬虫之形。随着时代的发展,禹字逐渐线条化,至汉朝时象形意味几乎完全消失,从字形上几乎看不出爬虫之形。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禹,虫也,从厹,象形。”所谓厹(róu),《说文》中解释为“兽足蹂地也。”甲骨文中,虫是蛇形,即虺(huǐ),是一种毒蛇,后为“虫”的简体。
可见,单纯从文字上看,禹就是一条虫。
由于大禹之父鲧,本义为鱼,加上先秦文献中对大禹的认知是先为神、后为人的过程,因此顾吉刚推断出大禹本是一条虫,先秦古人逐渐将它人格化,进而大禹慢慢就成了一个历史名人。
《商颂.长发》记载“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意思是遥想那洪荒时代洪水茫茫,大禹治水施政于天下四方,这里的大禹是神仙一般的存在,究竟是不是人不好说。直至鲁僖公时,大禹才拥有普通人格,《鲁颂·閟宫》中赞扬大禹辨五谷,懂得根据节令播种各种农作物。史书中的大禹,逐渐从神向人转化。
真理越辩越明,顾吉刚起初有此推断不足为奇,随着诸多学者参与讨论大禹话题,以及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基本可以确定大禹是一个历史人物。
0220世纪20年代,根据当时已经出土的文献秦公簋和叔夷钟铭文,王国维指出“春秋之世,东西二大国无不信禹为古之帝王,且先汤而有天下也。”
2002年,文物专家偶然在海外发现西周青铜器遂公盨(见上图),距今大约有2900多年,即西周初期铸造,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遂公盨上铸有铭文98字,记载了大禹治水,让万民能够重新定居于平原之德政,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
遂公盨部分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
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夏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艺术源于生活,神话源于生活,无论多么夸张的记载,往往都有真实的历史原型,更何况2900多年前周朝灭商之后统治地位已经逐渐稳固,也没有必要完全虚构一位历史人物。因此,通过各种文献记载可以基本确定,大禹是一位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或一群历史人物的代表,而不是一条虫。
然而,纵观中国上古名人,燧人、伏羲、黄帝、帝尧、帝舜、帝喾、伯益等,鲜有以动物为名的,而禹字本义即为虫类生物,那么治水的这位英雄为何会取名为大禹?
03从夏初到周初,中间相隔1000余年,因此后人对大禹必然存在诸多的想象、虚构与神话,但仅仅因为一些想象与神话的记载,就否定大禹的存在无疑不够严谨。治水的这位英雄是不是叫大禹,如今很难百分百确定,但如果他就叫大禹,那么人们顶礼膜拜的这位治水英雄,为何以某种虫子的名称为自己的名字?
一,以所征服的对象名称为名
中医中有“以形补形”的理论,而文献中也有古人以所征服的对手名称为名的例子。相传,方相在古代神话中为逐疫驱鬼之神,而方相之名所驱逐的大病疫鬼伯强;赤黄父擅长吞食鬼邪,黄父鬼是传说中的鬼名,赤黄父之名就来源于黄父鬼。因此,大禹之名可能也来源于他所征服的对象。
古史中的大禹功绩,一是治水,二是逐杀水神共工与其手下相柳。按照先后顺序是,共工与相柳引发洪水,《淮南子》中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史记》记载的是帝尧时期爆发洪水,然后才有大禹之父鲧治水,鲧治水不成被杀,大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
根据《山海经》记载,共工是“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柳是九首人面蛇身,食人无数,共工与相柳联手作恶,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变成禽兽不能栖息、人民不能居住的一片汪洋。所谓大禹治水,首先就是要除掉共工与相柳,解决掉爆发洪水的源头问题。
众所周知,蛇龙互化,龙能行云布雨,蛇也有此能力,所以古代文献中经常把蛇龙与洪水相联系。东汉王充在《论衡·吉验》中记载:“洪水滔天,蛇龙为害。尧使禹治水,驱蛇龙,水治东流,蛇龙潜处。”共工与相柳是蛇身是水神,大禹想要治水成功,就必然要除掉这两者。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愚昧,不知道洪水怎么出现的,可能会将洪水归咎于某种生物作乱。上古时期,古人或许认为洪水始于蛇神,一旦成功治水,就认为驱杀了蛇神。即便到了封建王朝后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雨之形成过程,而经常祈龙王下雨,或龙王不要再下雨。
回头再看大禹的禹字,本义为某种虫类生物,但其中一个含义就是代表蛇。禹与共工、相柳虽是敌人,但在名字的本义上却有相通之处,显然不太可能是偶然。
笔者认为,大禹时期的思维逻辑可能是征服了恶敌,就以恶敌名称或相关的图形命名,以表示征服恶敌之功,或表示继续镇压敌人。记得在商朝始祖介绍中,简狄吃了玄鸟之蛋,而后孕育而生商契;之后商人另一位祖先王亥,留下“双手操鸟、方食其头”的怪异举动,恢复了商人玄鸟图腾地位。简狄孕契的方式,王亥的怪异举动,其实是商人的思维逻辑,即从图腾中获取力量。因此,大禹之名的由来或许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禹是部落图腾
史书上的上古名人,未必是某一个具体人物,而可能是一个部落之名,以上古信息传播而言,记住一个部落名称相比一个人更容易、更重要。最典型的是黄帝、炎帝,可能不是某个人,而是部落酋长固定的名称,黄帝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可能性实在不高,如果是整个部落的发明创造就比较合理了。《史记》中记载,炎帝世衰之后,黄帝崛起取而代之,因此神农炎帝或是某个具体君王,但炎帝却是部落酋长固定的名称。
回到大禹的问题上,禹可能是部落图腾,其部落酋长即为禹。如果禹是部落图腾的话,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鲧与禹是两个部落,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史书强行将他们捏合在一起,甚至鲧是否存在都很难说,毕竟鲧是突然出现在战国时期,二是禹之图腾来历,可能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以所征服对象形象改进而来,之前部落图腾为鲧,无论鲧、还是禹,从图腾上看都善水,因而帝尧、帝舜才让这一部落去治水。
作为夏王朝的开创者,公天下的终结者,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大禹身上充满了谜团,带有诸多神话传说,这是远古时代的必然,今天已经不可能百分百的解开大禹真相了。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大禹究竟如何已经不再重要了,经过二千多年的塑造,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不朽的精神象征。
禹
今古齐观
■田东江
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实地走访了石磨、映秀、绵虒诸镇。后者号称大禹的故乡。当然,那是见诸典籍的。比如《元和郡县图志》就说了:“禹本汶山广柔人,有石纽邑,禹所生处,今其地名刳儿畔。”唐之前,绵虒属汶山郡广柔县;唐初,归为汶川县,改隶茂州。一种观点认为,那个石纽邑,就是今天绵虒镇高店村新店组与羊店村相交的那座高山,去看过的人说,山上有不知何时镌刻的“石纽山”三个大字。“5·12”大地震后,援建绵虒的珠海着力打造“大禹故里”品牌,还于某处半山腰上新建了大禹祭台,拾级而上,气势恢弘。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朝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禹则是夏的奠基者。国家“九五计划”启动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2000年已经结项,确定夏朝的时间为公元前2070-前1600年,自禹之后的启立国,共14代17王,凡470年。比较遗憾的是,目前还比较缺乏夏朝存在的实物佐证。刘莉、陈星灿新著《中国考古学》云,1959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大型青铜时代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前1500年,和夏朝部分重叠,大多数中国考古学家坚信二里头文化和夏朝晚期存在直接联系。即便如此,中期夏朝尚无法实证,遑论早期了。因而关于禹,还仅仅停留在神话传说阶段。上世纪40年代,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询问顾颉刚先生,禹的生日可考与否。顾回答,禹是神话中人物,尚不必有其人,何从考他的生日?循此逻辑,禹的故乡原本也无从说起。不过,顾先生又说了:“在川西羌人住居的松、理、茂、汶等地方,他们以六月六日为禹的生日,祭祀很热闹,这是见于那些地方志的。”那么,对禹的故乡的厘定,不妨也但信志书。
禹,我们都知道以治水闻名。用《左传·昭公元年》中刘夏的说法:“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就是说,大禹治水的功劳太伟大了,否则的话,人早就都成鱼虾了。自此之后,“微禹”也成为颂扬功德的套语。如《宋书·武帝纪下》有个诏曰,“夫微禹之感,叹深后昆,盛德必祀,道隆百世”云云;又如《陈书·衡阳献王昌传》有个百僚上表,“故以功深于微禹,道大于惟尧,岂直社稷用宁,斯乃黔黎是赖”云云,诸如此类。
禹之治水,曾经“上会稽,探禹穴”的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有过系统梳理:“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结果,“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尧又求到了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呢,因“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然后“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天下于是太平治”。在“道九川”的过程中,司马迁有“汶山道江,东别为沱”的说法,然如今绵虒大禹祭台前的一块大石上,却分明凿着“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八个大字,搞不清原因为何。
前秦王嘉《拾遗记》,则对“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的片段,说得活灵活现。当其时也,禹“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禹乃负火而进。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烛。又有青犬,行吠于前。禹计可十里,迷于昼夜。既觉渐明,见向来豕犬变为人形,皆着玄衣。又见一神,蛇身人面。禹因与语,神即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版之上”。这个神就是羲皇,其“探玉简授禹”,禹也正是“执持此简,以平定水土”。刘邦的谋士张良,大抵也是这么得到的兵书。
关于禹,众所周知还有顾颉刚先生“大禹是一条虫”的公案。《顾颉刚自述》云,1923年,顾先生在“讨论古史时,曾引《说文》的‘禹,虫也,从禸,象形’及‘禸,兽足蹂地也’,疑禹本是古代神话里的动物。这本是图腾社会里常有的事,不足为怪”。然上世纪四十年代,“陈立夫屡次在演讲里说:‘顾颉刚说,大禹王是一条虫呢’,博得听众的一笑”。不过,稍微了解一下历史的人都知道,鲁迅先生早在1935年11月所作的《理水》里已经这样说了:文化山上聚集着许多学者,其中“鼻尖胀得通红”的“鸟头先生”说:“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且“鸟头”二字,正来自“顾”字的繁体——“顧”。《说文解字》云:雇,农桑候鸟;頁,头也。则顾先生把这笔恶搞账算到陈立夫的头上,有拣软柿子捏的嫌疑吧。
即便是神话传说,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无疑也占有重要地位。《左传》中的“美哉禹功”,是周景王使刘夏“劳赵孟于颍”时所云,《汉书·五行志》中亦有收录。刘夏以这四个字为铺垫,旨在规劝赵孟:“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颜师古注曰:“言今服冠冕有国家,何不追绩禹功,而庇荫其人乎?”刘夏的意思是说,因为禹之治水,我们不仅没有成为鱼虾,而且还当了官,那就该像禹一样造福百姓啊。刘夏的话,今天听来不是仍然振聋发聩吗?
作者系南方日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