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下葬后要做百日祭和周年祭,可提前不可延后,3个细节需注意
农村是一个仪式感非常强的地方,农民们更遵循传统礼仪,一些习俗也在农村得以延续。
尤其是丧葬礼仪,在农村非常重视。
而人去世后,家属需要给逝者做百日祭和周年祭,之后才能常规祭祀。
不懂这些规矩的人,做错事情会被村里人笑话,也不能很好地教导后代,带来不好的影响。
所以今天就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百日祭和周年祭的一些知识。
什么是百日祭?百日祭也叫烧百日,就是人去世100天后需要举行的一个祭祀仪式,这个葬俗大多在汉族家盛行。
人去世100天后,其家属需要买上香火、纸钱,祭品果实等去给其上坟祭祀。
内容大致有点蜡烛(明烛),一般是一天,不同地区可能规定不一样,我老家是一天,就是从白天到晚上十二点。
还需要点香,在坟堆前面烧纸钱,用祭品供逝者等,有时还需要放鞭炮或礼炮。
周年祭周年祭是祭奠礼仪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不过各地方说法不一样,去世一周年叫一周年祭,大部分地区,都祭祀一周年和三周年。
一、周年祭需要准备哪些祭品?周年祭需要准备供案、香炉、冥币、纸钱等,以及猪头肉、羊头、馒头、水果等祭品。
这点看各地方的习俗准备,比如有的地方选择逝者生前爱吃的食物作为祭品,有的地方则选择和生活有关的物品。
但大部分地方,周年祭都离不开猪牛羊肉,需要有一种肉食。
食物在摆放格式上,需要以三或三的倍数关系摆放。
而且水果摆放也有讲究,至少一个盘子里的水果是三个,或六个、九个、十二个成倍数摆放,忌讳一个盘子摆放一两个!
上供的盘子也遵循这个规律,在盘子数量还是三个,需要放三盘,比如一盘水果,一盘点心,一盘肉之类的,不能只放一盘。
一些比较讲究的,还要在坟头供奉一杯酒,四个菜肴,需要有猪肉、鱼肉,豆腐青菜只额里的,还有一碗饭。
祭品大致上就是这样,大家可以再补充!
二、周年祭是否需要准时?一般来说,不管是周年祭还是较为简单的百日祭,都是按阴历计算的。
比较详细的有三天圆坟上梁、烧头七、烧三七、烧五七、烧七七、烧百天、烧头周、烧三周等。
这里面只有三天是从下葬开始计算的,下葬当天算一天,其他仪式都是去世那天算,当天算一天。
而按照农村的习俗,百日祭或周年祭可以提前,就是如果家里有什么大事情耽搁,那么只能选择提前,但不能延后推迟。
至于为何,可能和农村“桑不会补”的习俗有关吧~~
三、周年祭细节注意首先,一些地方有居丧制度,大多遵守的是守孝三年,就是逝者家属需要在这三年里遵循一些制度,比如禁止婚假、办喜事之类的。
有的地方比较严格,参加婚礼和葬礼都不允许,平时也不可以穿金戴银、穿红戴绿,夸张打扮,着装保持黑白灰比较合适。
甚至吃肉喝酒等也不可以,春节也不能贴对联,要贴挽联。
其次,周年祭时,不能给坟墓填土或挖土,农村觉得这样会破坏墓地的生气聚集,不好,这点遵循的是“新坟三年不动土”的规矩,和三年后清明培土整理墓地不同哦·~
最后就是,三周年祭是大祭司,需要格外注意,最好别推迟祭祀时间,该有的仪式也需要有哦。
祭祀完一周年祭和三周年祭后,才算完成完整的祭祀,换句话说,才算是完整的送完一个人离世,之后的祭祀没那么多讲究。
人们可以在忌日时给墓地清理杂草,培土之类的,都没有问题,因为三年后的坟墓就不是新坟了。
新坟的规矩比较多,也比较严格,但三年后就简单许多,清明正常扫墓,忌日正常祭祀,过程也简单许多。
家属可以穿红戴绿都没关系,正常嫁娶、办喜事之类的,也就是三年守丧期过了,一些禁忌也都解除。
其实不管是百日祭还是周年祭,都是活着的人对去世者的一种尊重,以及依依不舍的爱,以及孝道的延续。
不知道大家还知道哪些类似习俗呢?欢迎留言交流哦~·
母亲去世三周年祭
徐庆举
不久前,我和妻子去了华山,然后转道西安。妻子第一次到西安,兵马俑是必须去看的。因兵马俑我已参观多次,便没有再花那份钱,只让妻子一个人去参观了。在等候她的时段,我在挨着景区的秦俑村转转。见路边一家正办丧事,从这家人穿的孝服和摆放的一些祭品来看,很隆重。我以为这家是有老人刚刚去世,不想,旁边的村民告诉我,这是这家老人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按照当地的风俗,老人去世三周年,一定要举行最隆重的祭奠活动。上午人们着重孝,气氛凝重,下午则把孝服脱掉,晚上还要摆席,气氛就变得喜气洋洋了。在他们看来,三年是一个重要结点,故去的亲人才算真正的安息,对失去亲人的伤痛就此消减。这样的祭奠风俗我还是第一次知道。
今年的9月8日是我母亲去世三周年,大姐说,咱妈去世第三年,祭日那天我们几个要去墓地悼念,三年以后就不用去了。看来,亲人去世三周年,在各地都是备受重视的。我也常听人说:亲人去世三年悲。我的理解,这句话是说亲人去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悲伤的程度会逐渐减弱,三年是一个缓解期吧。
随着母亲去世三周年祭日的临近,思绪常常飘向母亲。不断回忆她一生走过的路,回忆她留在我记忆中的一个个生活片断,回忆她是怎么面对生活的,怎么与外人交往的,又是怎么与子女和孙辈们相处的。昨天,我和妻子开车回市里,路上,说到了我母亲,妻子说:"我昨天还想呢,老太太是一个很让人敬佩的人。她不管生活多难,总是那么积极向上,从不消极,勤劳一生,想尽办法把日子过好。老太太与人为善、待人热情、周到,到哪都能打成一片。老太太在教育你们几个子女方面也是非常成功的,你们都像老太太那样勤快、善良、热爱生活。"说实话,从一个儿媳妇的嘴里说出这样对婆婆的评价,我是有些惊讶的。那一刻,我很感动。
一个人,如果故去了,还能不断让后人回忆他(她),品味他(她),并从他(她)的言行中学到一些宝贵的东西。那这个人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在母亲下葬后,连续28天的早上,每天写一篇小文,记述母亲的生活点滴,最后结集成一本《怀念母亲》的小书。我当时出了600本,现在后悔出少了。很多朋友到现在还常常提到这本书,想买、想要这本书,但我手头不多了,轻易不卖也不送了。
我想,为什么我能连续写出这么多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还不是因为母亲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回味的东西吗?其实,那28篇小文还不足以完全写尽母亲带给我的回味。这三年来,一些对母亲新的感受常常在脑海中出现,我也写到过,比如那篇《母亲留给我的三句话》就又一次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篇文章在全国性的题为"我的父亲母亲"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作家岩波先生还撰文重新解读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起不小的反响。我还常常想到晚年时母亲的一些举动,比如她都八十高龄了,但凡知道老乡亲里曾经帮过我们的人生病了,她一定要买上东西去看望。她常告诉我,千万别忘记人家的好处。其实,那些事情都过去几十年了。我有时嗔怪她,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不必这么周到了。但她不以为然。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我的老姨住到我母亲这里,给我母亲放下一千元钱。我最后见她的那个晚上,她特意告诉我回头把钱还给老姨。母亲的一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头绪都非常清晰。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回味,常常令我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眼里就涌出了泪水。
这三年,我挺庆幸我一口气写下的那28篇文章,让我舒缓了失去母亲的悲伤。我也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接受再没有母亲在身边的情形。但就在不久前,我有好几次恍惚间就想到了母亲,想到母亲夜里呼吸困难时的无助,想到那一刻她会不会害怕?想到人为什么在一瞬间就阴阳两隔?到这时,我才意识到,母亲真的走了,母亲再也回不来了。那一刻,我才知道再也见不到亲人的心痛有多难受。还是在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想到母亲时,一时失控,我把自己关在画室,任泪水长流。我在心里发问:不是说时间是治疗悲伤最好的良药吗?为何在我这失灵了呢?
今天早上,我去参加了三姐夫母亲的葬礼。亲娘和我母亲同岁,俩人的生日还在一个月里。亲娘的身体一直不好,这三年来几乎一直卧床,生命质量不佳。三姐夫是孝子,尽心尽力地服侍老母亲,但看到母亲的痛苦也不免难过。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母亲能活着。今天出葬辞灵,看着跪在母亲遗像前哭成泪人的三姐夫,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
我们姐几个常常以母亲走的突然又安详,没有如亲娘晚年这般痛苦而安慰自己。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仅仅是一种安慰。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父母既长寿、晚年的生活质量还高,但哪有那么多的天遂人愿!
今天下午,我预订了鲜花,明天和姐姐妹妹去父母的墓地和他们说几句话,我想告诉母亲,我们都好好的,您在天堂就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