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

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

王一博成为洛阳博物馆推广大使,盘点洛阳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

来源:【河南广电-映象网】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这天,洛阳博物馆正式官宣,洛阳出生洛阳长大的王一博成为了洛阳博物馆推广大使。消息登上热搜后,不少网友纷纷“跑”来恭喜王一博。

作为13朝古都,河南洛阳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素有“东方博物馆之都”之称。而认识一座城市,博物馆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媒介”。

盘点:洛阳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

1、白玉杯

洛阳博物馆公布的五大“镇馆之宝”中,曹魏白玉杯虽然体量较小,却光彩照人,堪称玲珑,以完美无瑕的美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最受关注、最受喜爱的馆藏文物之一。

白玉杯,高11.5厘米,口径约5厘米。1956年出土于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以纯白和田玉琢成,玉质莹润细腻,通体光素无纹,曲线流畅优美,是该时期艺术水平极高的玉器珍品。

唐代有“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通过白玉杯,观众不难看出古人对自己不断“超越”的自我要求,这是一种高于生活的精神追求。进入展厅,“金戈铁马”、“风云际会”的气势让观众领略到三国恢宏;站在白玉杯前,方又感悟到“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黑釉三彩马

洛阳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唐三彩黑釉马,高73、长84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全身黑色,唯马面、鬃、背、尾、蹄为白色,间施酱黄色花斑,马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背垫褐色釉的革带为饰,革带系绿色或棕色的圆形骑马浮雕垂饰15枚。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并且,唐三彩黑釉马膘肥雄浑,造型雄健有力,鞍鞯俱全,体态雄健,气势雄伟,色泽质感及姿势神态均取得了力与美的和谐统一,华丽的装饰与黑色相配更加显得醒目明快,处处都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

3、铜爵

青铜爵作为一种常见的饮酒器,流行于夏商时期。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爵,当属这件1975年发现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夏代乳钉纹铜爵。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倒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柄,下有三足。夏代乳钉纹铜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窄长流、尖长尾,针状双柱矮小,细腰、瘦腹,扁带状扳,三棱锥状足。腰腹正面装饰一排乳钉,共5颗,夹在两道凸弦纹之间。乳钉纹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这件乳钉纹铜爵,前有长流,后有尖尾,宛若一位轻盈舒展、迎风而立的窈窕淑女,周身散发着俊巧清逸的气息。

4、东汉石辟邪

收藏在洛阳博物馆的东汉石辟邪是国家一级文物,质地为石,总重7800公斤,长290厘米,宽120厘米,高190厘米,辟邪为东汉陵墓神道石刻,是帝陵规制的产物,身若虎豹,头类狮子,张口锐齿,长舌外伸,身生双翼,昂首怒目,长尾拖地,双角直竖,似有腾空欲飞之感。这件石辟邪系一块完整青石雕成,身体比例、神态、肌肉线条恰到好处,整个形象浑厚凝重、神气十足,创作富有想象力,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升仙思想,体现出了汉代的石雕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5、金丝楠木塔

金丝楠木塔造于清代初期,现藏于河南洛阳博物馆。木塔周身深棕色,重量近4吨,高约6米,八面三级重檐,周身有304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洛阳博物馆所藏金丝楠木塔,属于典型的榫卯结构样式。何谓榫卯结构?即通过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坚固耐用使用周期极长。大名鼎鼎的紫禁城古建筑群,采用的就是经典的榫卯结构,整个建造过程,不使用一颗铁钉,全凭工匠丝丝入扣的榫卯结构方式建造。

金丝楠木塔的具体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艺术性的过程。历经数百年时间,依旧坚挺如初,可想而知榫卯结构的无穷魅力。因而,前往洛阳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只要到了这里就会被金丝楠木塔的独特工艺所折服。

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洛阳正着力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聘请王一博担任洛阳博物馆推广大使,将进一步提升洛阳厚重历史与时尚活力并重的城市气质,持续增强洛阳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助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文字综合自:洛阳网、洛阳晚报、新华网、洛阳博物馆

责编:赵惠

本文来自【河南广电-映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那些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能要换地方看了

到洛阳旅游,有几个地方是必须要去的,洛阳博物馆是其中之一。得益于十三朝古都洛阳深厚重的文化底蕴,洛阳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精品要比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多而精,何况还有常年设展的故宫文物展助攻,所以洛阳博物馆常年在游客喜爱的名单中名列前茅。

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常年展出的有一万五千件之多,其中许多文物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国宝。这些宝贵的文物也成为了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比如东汉石辟邪、曹魏白玉杯、唐三彩、黑釉马等。

而其中的一些宝贝再想看到,恐怕要移步到其它地方才可以看到,比如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铜牌饰、乳钉纹青铜爵等。为什么这么说?远的不说,今年暑假前曾经两次去洛阳博物馆,在二楼珍宝馆都没有发现刚才提到的两件文物。怎么会这样?

当时也没有像博物馆工作人员求证。我分析大概率是因为位于偃师的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开馆的原因。众所周知,二里头夏都博物馆于2019年10月19日开馆,当时因为使用夏都二字是否合适,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

而洛阳博物馆展出的一些文物,如刚才提到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乳钉纹青铜爵等就是在二里头出土的,因其具备的历史价值,成为了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所以我的觉得这几件珍贵的文物以后可能要在二里头展出常态化,回到洛阳博物馆的可能性不大。

除非再有重要的活动,否则就在二里头夏都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了。而通过这些文物精巧的做工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数千年前古人的技艺之精湛。虽然这些宝贝很难再和洛阳博物馆续缘,但洛阳博物馆里宝贝何其多,洛阳这块风水宝地,地下的宝贝又何其多,随便出土几样都让世人惊艳。从金村流失到世界各地的青铜器,又有哪一样不是所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虽然到洛阳博物馆已经不能看到这几样宝贝中的宝贝蛋,洛阳博物馆依然有足够的魅力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何况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还有很多,比如出土于洛阳关林、全国只有两件的三彩黑釉马。另一件,如果去过国家博物馆的朋友应该会有印象,三彩黑釉马也代表了典型的唐代三彩艺术美。

对于洛阳博物馆里的馆藏文物,还有一件藏品让我印象深刻深刻,建议去的朋友们着重看一下。这件藏品就是有着“东方蒙娜丽莎”之称的北魏永宁寺泥塑佛面造像,虽然从上扬的嘴角可以看出,有着如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般迷人的微笑,但因为是造像的一部分,残缺了许多,所以众多网友将她的美和断臂的维纳斯相提并论。

当然,官方介绍说得如鼻子、嘴角上扬的嘴角、丰腴的脸颊,可以看到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时代(北魏、唐)的发展而本土化,进而也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等等。

到洛阳博物馆还有一定要看的,就是故宫文物展厅里的珍品,能在除北京之外看到这么多故宫文物,绝对值得详细参观。希望到洛阳旅游的小伙伴在博物馆一定不要走马观花,不然错过太遗憾!

图文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商用。

更多原创旅游图文,欢迎关注我,带你看不一样的风景。

洛阳博物馆的五大镇馆之宝—青黄赤白黑,哪件能上《国家宝藏》?

前言

洛阳博物馆位于洛阳市洛龙新区,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建筑外形如大鼎屹立,寓意“鼎立天下”,体现了古都的历史底蕴。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洛阳市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首批一级博物馆,其中馆藏文物数量40余万,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位列全国第四。累积展出文物1.5万件,其中包含国家一级文物508件,其展出文物之丰富,为全国地级市之首。

在如此底蕴深厚的的洛阳博物馆中,有哪些文物可以称得上镇馆之宝呢?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接下来飞渡就为大家隆重介绍一下洛博的五大镇馆之宝——“青黄赤白黑”。

洛博的五大镇馆之宝根据文物外表的主体颜色,刚好分为青黄赤白黑五种,因此又被馆友戏称为“五色重宝”。

“青”贵显要——乳钉纹青铜爵

“青色重宝”乳钉纹青铜爵,于1975年洛阳偃师二里头出土,经考古专家判定其年代为夏朝的饮酒器。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各个国家博物馆出土的酒具也是灿若繁星。在夏商周时代,青铜爵是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

《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禄位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意思是天子根据他们的禄位制造相应的酒器,这就表明酒器可以代表当时王公贵族的社会地位,所以后来人们通过酒器辨别他们的贵族等级,以至于最后直接用爵(酒器)与他们的禄位相结合称呼他们为公爵、侯爵、伯爵、男爵、子爵。

这件乳钉纹青铜爵,高22.5厘米,宽31.5厘米,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流折处有两钉形短柱。腹部一面有凸线两道,两线之间横列五枚乳钉装饰,不但表明使用者为第一等公爵的贵族身份,而且其器壁甚薄,同时也向世人们展现了当时高超精湛的技艺水平。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乳钉纹青铜爵不但是现今出土年代最早并且保存最完好的公爵,而且其古朴拙美的造型使它在众多青铜爵中出群拔类,有着“天下第一爵”的称号。

乳钉纹青铜爵在洛阳博物馆各种文物展示目录上均为首位,置于洛阳博物馆珍宝馆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重宝”。

富丽堂“黄”——三重金丝楠木佛塔

“黄色重宝”三重金丝楠木佛塔,原藏于北京慈宁宫大佛堂,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洛阳地委,先归于泽潞会馆,后归于洛阳博物馆至今。

羚羊去洛博时佛塔出国展出,故借此图

这座由极为珍贵的金丝楠木雕刻的佛塔于清代早期制作而成,高约6米,八面三级重檐,重量将近四吨。我国民间素有“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的说法,而楠木更是乌木中的珍品。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楠木树直节少,木质较细,纹理顺而不易变形,经千年不腐不蛀;而且它含芳香精油,弹性好,木材本身还能渗透出排列有序的“金丝”,异常高贵华美。在明代,凡宫殿及重要建筑,其栋梁必用楠木,到了清代楠木已成为皇室专用之材。

三重金丝楠木佛塔的塔座为仿砖石结构的叠涩须弥座式,座的束腰中刻有精美高浮雕什花卷草纹,四角有圆形角柱等;塔座上下弧面雕翻卷式大瓣莲花,上下边刻香草连续图案。

三级重金丝楠木佛塔周身有304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整个佛塔为深棕色,雕刻手法多样,层次多变,厚重古朴,虽经300余年仍保存完好。

羚羊去洛博时佛塔出国展出,故借此图

三重金丝楠木佛塔全部采用榫卯工艺,整座塔比例匀称、造型富丽、宏伟华美,是佛教艺术和古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艺术珍品,置于洛阳博物馆宫廷文物馆之内,是中国当时高水平艺术的直接体现。

一片赤诚——泥塑人面像

“赤色重宝”泥塑人面像,1980年出土于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塔基遗址。

羚羊去洛博时她去欧洲了,据说明年才能回来,故借网友图

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于北魏熙平二年完工。寺中心有标志性建筑永宁寺木塔,这座木塔共九层。据《水经注》记载,木塔高四十九丈,折合成今天的尺度为136.7米。但在永熙三年,也就是公元534年,这座佛塔不幸毁于雷电所引起的火灾,大火持续燃烧了整整三个月,昔日高耸入云、宝铎和鸣的佛塔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原本供奉在永宁寺木塔中的佛像也随着佛塔的覆灭而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对残存的永宁寺塔基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也出土了一大批塑造精美的造像,为研究古代美学和佛教造像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而我们看到的这件泥塑佛面像则是永宁寺塔基遗址中出土最精美的一件,它原本是一躯完整的佛的立像,但经过大火的洗礼,佛像不仅只留下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这些部分,而且原有的彩绘也损失殆尽,但这些却丝毫没有影响她的美丽,每当我们看到这件妙像庄严的佛像,瞬间会心生欢喜。

她的两个嘴角微微上扬,这个笑容是如此的神秘而又美丽。佛家的圆融、宁静、慈祥和大度尽显无余。同时也契合道家的思想,大圆若缺。

羚羊去洛博时她去欧洲了,据说明年才能回来,故借网友图

如果说残缺也是一种美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相信,是这场大火为这件佛像带来了涅槃,也恰恰是这场大火,使这件造像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巧然天成。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泥塑人面像置于洛阳博物馆珍宝馆内,被誉为“中国版蒙娜丽莎的微笑”,经常受邀赴往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展出,是洛博文物中海外知名度最高的,因此也顺理成章地作为洛博宣传册的封面文物。

“白玉无瑕”——曹魏白玉杯

“白色重宝”曹魏白玉杯,1956年出土于洛阳市西工区正始八年曹魏墓葬。采用一块完整的和田美玉琢制而成,杯体抛光细润,线条流畅。虽没有任何装饰,却给人以美在天然的感受。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玉器中公认的玉杯最难雕琢,玉雕师中有句行话为“方易圆难”,这样“天然去雕饰”的白玉杯,即使当代最顶尖的玉雕师也很难雕琢成,更不用说这玉杯的材质本就价值连城。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而且白玉杯的“天然去雕饰”的风格与魏文帝曹丕极力推荐简朴的社会风气极为吻合,且这件玉器精品出土有确切纪年的墓葬,虽曾遭到盗扰,但处于角落的玉杯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是目前中国出土的唯一一件曹魏时期的白玉杯。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值得一提的是,上古时期玉器一般是作为礼仪和丧葬的用品出现,但我们看到的这个白玉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食器。后经考古专家检测发现,这个白玉杯是墓主人多次使用的一个酒杯,也以此可见墓主有多喜爱它。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不仅墓主人喜爱白玉杯,游客们也非常喜爱白玉杯,是大多数人来洛博珍宝馆的首览之物,也可以说是洛博最广为人知的镇馆之宝(羚羊也特别喜欢,所以多角度拍了很多张,哈哈)。

“无双黑马”——唐三彩黑釉马

“黑色重宝”唐三彩黑釉马,高73厘米,长84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全身黑色,唯马面、鬃、背、尾、蹄为白色,间施酱黄色花斑,马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背垫褐色釉的革带为饰,革带系绿色或棕色的圆形骑马浮雕垂饰15枚。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

并且膘肥雄浑,造型雄健有力,鞍鞯俱全,体态雄健,气势雄伟,色泽质感及姿势神态均取得了力与美的和谐统一,华丽的装饰与黑色相配更加显得醒目明快,处处都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

这匹“四蹄踏雪”的“龙种神驹”1981年出土于洛阳安菩夫妇墓。

公元664年,安菩在今天的西安去世,时隔40年,他的妻子何氏在东都洛阳病逝。他们的独生子安金藏为了孝敬父母,把安菩的尸骨迁到洛阳与母亲合葬,建造了安菩墓。安菩就生活在盛唐时代,他是唐朝政府特封的五品定远将军。安菩骁勇善战,率领军队纵横大漠,为保卫唐朝边疆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是唐朝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将军。

洛阳一带古墓众多,自古就是盗墓者垂涎三尺的目标。千百年来盗墓贼在这里疯狂地搜寻盗掘,绝大部分古墓都被他们光顾过,只有安菩夫妇墓却逃过无数劫难,千百年来墓主人独享清净。安菩墓是洛阳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墓。

唐三彩黑釉马在造型上遵循着“圆方圆”的传统构成法则,它四足挺立,头小,领长,膘肥体壮,结构准确,骨肉均匀,色彩纯正。马的身体看起来很肥壮,但腿部细长,着力于肌腱和骨骼的表现,正是这骨与肉的变化对比,使得它浑圆而不臃肿,矫健而不失俊雅。完美的造型,高贵的气质,体现了泱泱大唐帝国的风范,是唐代艺术美的典型。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唐三彩黑釉马反映了唐人对美的理解与感悟,成功地诠释了古典现实主义艺术的真谛。唐代艺术家不仅以高超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创作了跨越千年而不朽的艺术佳作,而且还将大唐盛世的欣欣向荣凝固在了永恒的瞬间。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多彩釉陶器,唐三彩中的“三”并非实指,事实上其釉色很丰富,但黑釉色三彩极为罕见,黑釉色三彩马就更为罕见,在全世界只有两件。

其中一件1972年出土于洛阳关林,高66.5厘米,长84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本图为羚羊飞渡用小米手机拍摄

还有一件就是我们刚才介绍的洛阳博物馆的“黑色重宝”,因为洛博这件唐三彩黑釉马高73厘米,长84厘米比国博那件大,所以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唐三彩黑釉马,故被馆友们称为“无双黑马”。

此外,在“五色重宝”之外还有一件“洛博秘宝”——七孔大玉刀

1975年,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刀背部钻有七孔,因为有锋利的刃部,故名“七孔大玉刀”,经考古学界鉴定后认为是夏朝中晚期的玉器。

长65厘米,最厚处为0. 4厘米。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线的七个圆穿。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案。

此图为网络配图并不符实,羚羊问过洛博讲解员,他说他也没有见过

但此玉刀的用途,人们纷纷进行了猜测。有人认为是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辱仪杖器,也有的有的认为是当时行刑用的刑具,至今没有定论。

因为七孔大玉刀保存得相当完好,并且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精美的饰纹者,且年代久远位于夏中晚期,这期间出土的玉器非常少,身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对于中国玉器发展史来说其研究价值不可估量,在专家与学者的建议下,为保证七孔大玉刀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将七孔大玉刀列入“禁止出国(境)展出文物”。

在“禁止出国(境)展出文物”中玉器类共有19件,而玉刀仅此一件,于是七孔大玉刀又被称为“中华玉绝”。目前虽藏于洛阳博物馆内,但鲜少展出,诸多游客难以目睹其真容,于是被馆友称为“洛博秘宝”。

8吨重的东汉石辟邪,成了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洛阳博物馆的这件东汉石辟邪,出土于洛阳的孟津县,它通高1.9米,身长2.97米,重达8吨,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刻而成。不仅是东汉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原地区最大最美的一件石辟邪。1993年3月,为配合“洛阳文物精华展”,这个石辟邪被运到洛阳博物馆。从此,它成了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东汉石辟邪虽体型庞大,但并不呆板。头像狮子,怒目竖眉,阔口大张,嘴侧的鬣毛上翘,身如虎豹,双翼向后高高扬起。体态雄健,整个身躯呈现一种S型,颈部、胸部雕有排列有序的筋腱,翼下微现几根筋骨,脊背凸出七个骨节。长尾、后肢、臀部平雕流畅对称的卷云纹。石辟邪昂首向前奔走,左前爪抓住一小兽,小石兽作仰卧翻滚状,整个姿态好像在挣扎着站起来,更添动感。

石辟邪的雕刻技法炉火纯青。圆雕、平雕、线刻自然融汇,点、线、面、体结合得天衣无缝。整个形象浑厚凝重、神气十足。

世间本无辟邪这种动物,而是依据传说中的翼兽发展来的,东汉时期,成为镇墓兽的“主角”。这尊威风八面的石辟邪,在为谁镇守陵墓呢?多数考古专家认为,因为它出土的位置距光武帝陵极近,推测其是东汉光武帝陵的镇墓兽。但也有专家认为,汉光武帝刘秀生平节俭,他临终前特意吩咐丧葬从简,像这尊石辟邪那样费工费力的东西,似乎与初衷不符。由于光武帝陵至今没有打开,这个谜团也就没有解开。

2004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走向盛唐》大型中国文物展。这件石辟邪因“个头”太大,搬运困难,洛阳博物馆曾建议换成小辟邪。但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说什么也不愿意放弃。“个子”大?没问题,派专机!易损坏?没问题,买高额保险!运费高?没问题,20万美金够不够?可以说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将它送到美国参展。

#头条创作挑战赛#

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白玉杯”

#天南地北大拜年#

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曹魏“白玉杯”却光彩照人,堪称玲珑,以完美无瑕的美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最受喜爱的馆藏文物之一。

白玉杯

1956年7月,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项目基建时,考古专家发掘了一座古墓。墓已被盗过,但幸运的是,墓前室角落里的白玉杯却保留了下来。用水洗一下,这只玉杯立即通体光亮,令人非常吃惊的是,虽经过一千七百多年竟然毫无残缺。

白玉杯现为洛阳博物馆收藏,杯高11.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厘米。玉杯呈圆筒形,直口,深直腹。白玉杯系新疆和阗白玉加工而成,杯身抛光极好,玉质莹润细腻,通体光素无纹,曲线流畅优美,是该时期艺术水平极高的玉器珍品,没任何纹饰。尽管如此素朴,但是放在岁月痕迹浓厚的文物中,它显得那么卓尔不群。

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辽宁岫玉和河南独山玉)。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真玉)。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美玉的描写,其中《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其中就有描绘美玉的词!

唐代有“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通过白玉杯,观众不难看出古人对自己不断“超越”的自我要求,这是一种高于生活的精神追求。进入展厅,“金戈铁马”、“风云际会”的气势让观众领略到三国恢宏;站在白玉杯前,方又感悟到“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与白玉杯一同出土的还有铁帏帐构,其中一件帐构上刻有铭文,专家据此确认,古墓为三国魏王曹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的墓葬,这也是洛阳目前所见的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曹魏时期墓葬。

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去洛阳博物馆观赏观赏!

白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