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拿的部首(合的部首)

拿的部首(合的部首)

汉字也精彩:偏旁讲解二:手、扌、爫、攵、攴、又、廾

偏旁讲解之一:手、扌、爫、攵、攴、又、廾

资料来源:汉典网站、《康熙字典》、段玉裁注许慎著《说文解字》、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等。文字解释部分主要参考援引自网络工具书及专著,所以本讲义只供帮助学生理解汉字,辨析字形字义之用。

偏旁讲解之一:手、扌、爫、攵、攴、又、廾

此七部都与“手”及手的动作有关,赋予汉字以持握、击打等手的动作之意,其中“手” 、“扌” 、“爫”较容易掌握,“攵”与“攴”同源异形,意义一致,大概属于简化过程中的残余吧,无任何区别,但“攵”与“夂”不易区分,极易出错。又“廾”与“丌”也极易混淆,需要重点关注。下面逐一讲解以便区分。

一、手

《说文解字》: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例字:

承、拜、挛、拿、拳、挚、挲、掰、掣、掌、摩、擎、擘、攀

承:说文:奉也。受也。从手从卪从。许慎以篆书字形分析字义,实误,承字甲骨文作

,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后引申为承受、承载。

拜: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拿:旧作“拏”,《 说文》:拏,牵引也,从手奴声。今“拿”字实为会意,合手为拿,意为握持。

拳:形声,从手龹声,卷手为拳。

挚:形声,从手执声。

挲:形声,从手沙声。

掰:这个字比较特殊,并不属于手部,但是因为与手有关,所以一并讲解,“掰”字属形声字,从分,拜声,用手将物体分开。

掣:形声,从手制声,本意为牵引,拉。

掌:形声,从手尚声,手心为掌。

摩:形声,从手麻声,本意摩擦。

攀:形声,从手樊声,《说文》:引也,从反廾,误。

擎:形声,从手敬声,《康熙字典》:举也,拓也,持高也。

二、扌

同“手”,用作偏旁,俗称“提手旁”。所用汉字都与手的动作有关。

例字:推、拉、打、扎、抡、提、扫、抗、扣、抠、投、折、抄、扯、拧、拍……

此部较常见,一般无疑问,不再赘述。

三、爫

同“爪”, 一般称为采字头。居汉字上方时作“爫”,在左右作“爪”。《说文解字》释“爪”:丮也,覆手曰爪,象形,凡爪之属皆从爪。

例字:采、舀、稻、受、爰、爱、爵。

采:会意,甲骨文字形下为木,上为手,意为用手采集树木上的果实,引申为采集、采摘、收集。

舀:《说文解字》段注:从爪臼,会意。上爪下臼,象伸手掏取之形。本义:用瓢勺取物。

稻:形声,从禾舀声。

受:会意,甲骨文字形作

,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这个字出现了与手有关的两个偏旁:“爫”和“又”,同义异形。

爰:为“援”字初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相援引,中间一画表示瑗玉。本义:引,援引。

爱:形声,从夂㤅声,本义:喜爱。这个字属于汉字演化过程中的异源同形,与“爫”无关。

爵:象形,与“爫”无关。

四:攵、攴

“攵”与“攴”二字完全一致,无任何区别,甲骨文象手持木棍击打,所以带有这两个偏旁的汉字都与击打有关。

例字:改、教、敲、收、放、攻、敏、效等。

改:会意,左边的“己”象跪坐孩童,右边为一手持木棍作教育训责状,意为手持木棍教育儿童改正错误。

教:会意。左上角为爻,象算筹,左下为子,右为手持木棍,整个字意为长辈手持木棍教育孩子学习演算,引申为教育。

敲:形声,从攴从高。

收:形声,从攴丩声,收捕之意。

放:形声,从攵方声。

攻:形声,从攵工声,攻打。

敏:形声,从攵每声,意为迅速。

效:形声,从攵交声,《说文》:效,象也。模仿之意,引申为致力、尽力。

“攵”极易与“夂”混淆,“夂”,《说文》:从後至也,象人两胫後有致之者。所以从“夂”的汉字都与到达、行走有关,往往引申出结束、终了之意,如“冬”字,从仌从夂,《说文》:四时尽也。又如“麦”,本为“来”字,表示到达。

如何区分“攵”与“夂”,除了理解字义之外,还可以从使用位置上去辨别,“攵”只用在左右部分,“夂”只用在上下部分,记住这一点就不会再混淆。

五、又

“又”部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象手之形,一种是偏旁减省过程中用“又”这个既不表音也不表意的纯符号代替原有偏旁,最后一种是由“攴”减省而来。

(一)象手之形例字:取、友、双、反、受、叔、叙

取:会意,以手割取敌人耳朵,引申为获取、获得。

友:从二又,象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引申为友好等。

双:繁体字为“雙”,会意,象以手持两只鸟,本义为一对。《说文》:雙,隹二枚也。

反:从又从丆,象手掌翻转,《说文》:反,覆也。

受:见第三部分“爫”部“受”字。

叔:会意兼形声,从又,尗声,尗为“菽”初文,指豆苗,“叔”字意为拾取豆苗之意。因与“俶”读音字形相近,时常假借,故引申出“俶”字所表示的开始之意,再引申为少、小,《白虎通·姓名》:叔者,少也。表示辈分的伯仲叔季中的“叔”也是少小的意思。

(二)简化符号:鸡、仅、权、观、劝、汉等

汉字在不断简化的过程中,部分形声字的偏旁被简单的记号所取代。常用的简化替代记号主要有“又”“乂”“乚”“卩”“几”“卜”“力”“夕”“不”“井”“文”等等,这些笔画简单的汉字,在用作替代原字复杂的形旁、声旁时,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字意,既不象形,又不表音,仅仅起到补充字形、区别字意的作用,裘锡圭先生称之为“记号”。其中“又”最为常见,所替代的偏旁主要有“奚”、“雚”、“堇”、等,如鸡:雞、权:權、观:觀、劝:勸、汉;漢、仅:僅。

(三)“攴”减省:变、叙

变:篆书作

:《说文》:更也,从攴䜌声。

叙:篆书作

:,《说文》:叙,次弟也,从攴余声。引申为秩序、次序。

六、廾

“廾”象两手捧举之形,含有此偏旁的字多数与手有关。但是部分字为其他字形演化成的同形现象,如 “葬”字的“廾”应为“艸”, “弊”字本从犬,讹作“廾”。

例字:异、弄、弃

异:甲骨文象双手托举一人,《说文》:异,举也,从廾㠯声。因与表示奇怪的 “異”同音,段玉裁谓异为異之假借,无疑是正确的,故字义由托举变为“奇怪、奇特”。

弄:形声兼会意,从玉从廾,廾亦声,《说文》:弄,玩也,从廾持玉。本义为玩耍、把玩,弄璋、弄瓦即采本义。

弃:会意字,甲骨文象以手持簸箕将逆产的婴儿丢弃,本义沿用至今。

“廾”极易与“丌”混淆。丌,象形,指放置物品的台案,从“丌”的字多数与放置有关,如典字,从册从丌,意为郑重保存的重要文献典籍,又如“畀”,从甶从丌,意思是将给予别人的东西放置在案子上,“鼻”字即从自,畀声。

但是,让人头疼的是部分“丌”旁是由“廾”讹作而来的,如“兵”字,从廾,从斤,指的是双手握着斧头,本义为兵器。这类现象完全就是汉字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