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甘露寺之变百度百科(甘露寺之变)

甘露寺之变百度百科(甘露寺之变)

引爆司马昭之心的大事件:甘露寺之变

|品论|引爆司马昭之心的大事件:甘露寺之变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典故——甘露之变,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的出处

话说在三国时期,司马懿高平陵之变以后,魏国的政权已全部落在司马氏手中。就在公元254年(正元元年),司马师废掉魏国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 改元“正元”;曹髦年幼,只是一个傀儡,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司马师曾问钟会曹髦的能力,钟会回答:“文同陈思,武类太祖”。但随着小皇帝的长大,曹髦日渐对司马昭产生不满。曹髦擅长写诗文,不久他写了一首《黄龙歌》,司马昭发现,也有了戒备之心。

曹髦也感觉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于公元260年(甘露五年)一天夜里,他命人在陵云台部署甲士。他对众人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受到废黜的耻辱,今天我要亲自和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这时候有位大臣说:“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卫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去打败他?您这样一来,不但不能除去疾病反而会使病更厉害。祸患恐怕难以预测,应该重新加以详细研究。”曹髦这时就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朕就已经决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这时已经有人跑出去告诉司马昭。

随即拔出剑登辇,率领殿中卫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曹髦的军队,曹髦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都吓得逃走了。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对战,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贾充军将败,手下人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他们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弑杀于车下。

司马昭闻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曹髦死后,陈泰和司马孚当即跑到现场,倒在地上,枕看曹髦尸体号哭尽哀。不久,司马昭也来到现场,见此情景,便问陈泰:“玄伯,天下人当怎么看我?”陈泰说:“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以谢天下。”司马昭又说:“你再考虑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陈泰回答:“难道还能让我说别的话吗(指杀点司马昭以谢罪于天下)?”司马昭便默不作声了。不久,司马昭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等借口杀死了曹髦的心腹王经。

很多人谈起这段历史,都会称赞曹髦一番。比如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在谋诛尔朱荣时曾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可是如今不少人引却不这么认为,曹髦有雄才大略,却不懂得忍辱负重的道理。历史上和他有同样遭遇的皇帝还有康熙。康熙八岁即位开始,鳌拜通过各种手段把持朝纲,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里。当康熙准备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时,却一直没有露出声色。直到有一天,上演了一出智擒鳌拜的好戏。那一年,康熙皇帝仅仅十六岁。可见,与康熙相比,曹髦少了一点隐忍之心,最终酿成悲剧。

作为开启晚唐的标志性事件,甘露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史学界把唐朝历史划分为四块,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中唐过渡到晚唐的代表性事件,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甘露之变。

按照正史记载,甘露之变就是唐文宗(唐宪宗之孙)不甘心继续被宦官掌控,和亲信(李训、郑注等人)谋划诛杀宦官的行为,最终功败垂成。

为什么称之为甘露之变呢,是因为策划这起事件的官员说皇城的某个地方天降甘露,希望皇帝组织大家一块参观,而他们的真实意图,就是等宦官首脑齐聚这里时,让伏兵出来把他们一网打尽。

这个计划一直进行得好好的,但是在最关键时候却出了问题,因为参与计划的两支军队,竟然有一支没有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这支军队突然掉了链子,它难免会泄露相关计划的。更主要的是,就算他不泄露相关计划,准备好的计划也已经出现了漏洞。

但是开弓已没有回头箭,计划进行到了这种阶段,如果突然中止,后果更可怕,所以策划者只好硬着头皮去继续做下去。

更要命的还在于,因为计划在实施中出了重大意外,所以参与者一时非常紧张。已经走进埋伏圈的大宦官仇士良,突然发现迎接自己的禁军将领紧张的有些不正常,于是马上率众逃出险地。

计划执行到此时,朝臣集团更是只能硬着头皮上,但是终于功败垂成了。

接下来,就是仇士良率领宦官集团,对密谋者来了个大反杀。这一通大反杀,把朝臣集团杀了个一片狼藉,因为参与者实在太多了。

这个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争议,也没有太多详细介绍的价值。但是因为相关历史是朝臣集团写的,所以我们有一种错觉,那就是皇帝全程参与了这起事件。

换而言之,朝臣集团密谋清洗宦官集团,完全就是皇帝的意思!其实,这是标准的一面之词。

从利害关系上讲,大唐皇帝就不可能清洗宦官集团。

皇帝可能会打击某些宦官,也可能会适当削弱宦官集团,却绝不可能产生清洗宦官集团的念头,因为真把宦官集团清洗了,当时的大唐皇帝除了当傀儡,好像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在当时背景下,构建成熟官僚政治的客观基础并不成熟,所以面对强大的朝臣集团,皇帝需要宦官集团协助管理;当然了,面对强大的军人势力,皇帝也需要宦官集团协助管理。

经过多少年的反复博弈,这一切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所以从唐玄宗开始后,大唐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没有一个皇帝会真正削弱宦官政治,相反都是有意无意的扩大宦官政治。

因为类似的原因,宦官政治从唐玄宗开始后,那是一代比一代完善;一代比一代更组织化、系统化、制度化。

因为宦官集团可以随便打压皇帝、甚至杀皇帝、拥戴新皇帝,所以我们难免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宦官的势力已凌驾于皇帝之上了。

其实呢,宦官集团可以这样干,主要是因为各方力量都希望宦官集团这样做。否则,宦官敢动皇帝,皇帝分分钟钟就可以灭了他,就算他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也会很快被清算的。

对此,我们只要看看甘露之变中的主角仇士良就可以知道了。

在甘露之变时,仇士良是坐头把交椅的大宦官;而且在甘露之变后,仇士良一副想杀谁就杀谁的样子,更把政府高级官员杀了个一塌糊涂。

在各种云遮雾罩的历史细节中,皇帝已被仇士良控制了。

问题是,仇士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面对皇帝的猜忌,吓得提前退休了。然后,他的家还被皇帝抄了!

更夸张的还在于,最后让仇士良如此恐惧不已的皇帝,竟然还是仇士良一手扶植上位的皇帝。

唐文宗死后,皇太子李成美、安王李溶、颍王李瀍,谁该继承皇位呢?

按法理说,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因为有皇太子,自然是皇太子应该继承皇位啊!所以普遍朝臣都认为,应该让太子李成美继位。

但是仇士良认为皇太子年幼,所以力挺皇弟颖王李瀍继承皇位;还有一些人力挺皇弟安王李溶继承皇位。

最后,在仇士良的力挺下,颖王李瀍继承了皇位,他就是唐武宗。

从这层意义上,唐武宗就是仇士良一手扶植上位的。而且在此过程中,因为有太多的朝臣都拥戴皇太子李成美、安王李溶,所以与唐武宗有太多的隔阂。

简单的思考,唐武宗拿什么与仇士良相争呢?

问题是,在宦官集团、朝臣集团、军人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里。仇士良再牛,也就是皇帝的家奴。

唐武宗上位后,表面上对仇士良非常尊敬,但是他对仇士良的猜忌,谁也能看出来。最后仇士良越来越来惶恐,只能选择递交辞职报告。

面对这种事实,如果有人真相信,宦官集团当时已凌驾于皇权之上,也未免把宦官集团想得太神奇了。

这就好像史书中说起魏忠贤有多了不起,而实际上呢,无非是因为他的主子一直信任他、重用他;换个主子不信任他、不重用他,他当时就啥也不是了。

唐武宗上位后,看到曾与自己竞争皇位的太子李成美、安王李溶,那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害怕,于是就把他们都杀了;并把支持安王李溶的杨妃也杀了。

当然了,这三个人的死,后来就成为仇士良权倾天下、无法无天的主要罪证之一。因为这意味着仇士良曾杀死两个亲王,还杀死一个皇妃。其实呢,这三个人都是唐武宗要杀死的。

当然了,当唐武宗不信任仇士良的时候,仇士良马上看不到出路了。

总的来说,在宦官、朝臣、军人势力构成的稳定平衡关系的格局,宦官想与皇帝斗,通常是看不到出路。不论宦官怎么权倾朝野,也无法摆脱他依附于皇权之上的事实。

在此前,仇士良可以杀众多朝臣,表面上是仇士良非常了不起。其实呢,这是因为太多的人都希望这些朝臣赶紧去死。

对此,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当仇士良派人押着即将被砍头的宰相游街时,吃瓜群众那是一片喝彩声,甚至还有人拿砖头瓦块扔向囚车中的宰相。因为在吃瓜群众眼中,这些朝臣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吃瓜群众看到宰相被杀,可以痛快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在野的官员呢?对此通常只能没事偷着乐!

要知道,吃瓜群众看到这些人被杀,通常只是满足一些廉价的快感罢了。而在野的官员,却会因此得到货真价实的利益。因为这些人被杀,他们就可以迅速替补进去。

甘露之变的主谋郑注、李训都极力排挤当时大名鼎鼎的牛李二党,所以牛李二党的骨干成员大都处于在野的状态。郑注、李训把牛李二党排挤的有多惨,我们只要看一下史书这句话就可以知道了。

“这时,郑注和李训对他们所厌恶的朝官,都指斥为李德裕和李宗闵的党羽,每天都有人被贬逐。上朝时,百官的班列为之一空,朝廷上下人心恐惧。”

仇士良屠杀在朝的官员时,牛李二党的官员会是什么心情,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因为史料有限,我们也不知道仇士良靠什么得到了军人势力的支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军人势力借此大作文章,仇士良当时就翻船了。

事实上,甘露之变后,只有一个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窜下跳反对仇士良,即使如此,也把仇士良吓得一个劲退缩。因为刘从谏上表中央政府时说,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随时可以带着军队去干掉仇士良!

要知道,就一个节度使这样表态(而且绝非什么牛X闪闪的节度使),都能把仇士良吓住;如果众多节度使都这样大呼小叫,仇士良当时还怎么玩呢?

所以,不论仇士良怎么玩,他也必须得让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得尊重朝臣集团的既得利益;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央政府是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否则,地方军人趁乱闹事,宦官集团作为臭名昭著的一种力量,当时就有可能被清洗出局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甘露之变后经过一系明争暗斗,最后还得恢复到旧轨上,而一旦回到旧轨上,仇士良就知道自己的前途实在不妙。

于是,仇士良就选择了主动退休。

仇士良这样做的意思非常明显,那就是他此前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稳定,绝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意思,更没有领导宦官集团要反天的意思。

面对仇士良的这种退缩,皇帝暂时非常满意,而且也不敢轻易动他,所以就批准了他退休,并给了他优厚的退休待遇。但是一年之后,皇帝就对他反攻倒算了,幸好仇士良死的比较及时,所以也算寿终正寝了。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的宦官、朝臣、军人集团三角平衡关系非常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仇士良再风光无限,他的权力也非常有限。

首先,宦官集团再强大,也无法打破朝臣集团对他的制约。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把朝臣集团杀了个一塌糊涂,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朝臣集团换了一拨人上来,而换上来的这拨人,还是继续与仇士良作对,关键是仇士良还奈何不了人家。

其次,宦官集团再强大,也无力打破军人势力对他的制约。

作为军人势力,不要说宦官集团了,就是皇帝加上宦官集团,再加上朝臣集团联手。

更主要的是,有上述两种力量制约,宦官集团再牛逼,也不敢真正凌驾于皇帝之上。

因为他们真正敢凌驾于皇帝之上,这两种力量打着保卫皇权的旗号清君侧,宦官集团恐怕都不够当盘菜吃!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仇士良一度风光无限,最终却只能在皇帝的猜忌下选择主动退休。

据史书所说,仇士良退休前,给送行的宦官们讲了一番至理名言。

你们以后一定想办法成为皇帝的最佳损友,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长久的享受荣华富贵。换而言之,你们必须得想办法让皇帝喜欢吃喝玩乐,绝不能让皇帝关心国家大事。

面对仇士良的这种教导,送行的宦官纷纷点头称是。

这种内容,几乎被所有的史书所引用。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它是政治宣传的内容。

因为中晚唐的宦官政治,就是一种制度化的东西。宦官拥有巨大的权力,绝不是源于他们善于讨好皇帝,更不是简单的因为皇帝昏庸。

在这种背景下,宦官想拥有巨大的权力,就是得时刻用事实证明,他们是最忠于皇帝的力量,他们是与皇帝利益最密不可分的一股力量。只要能做到这一点,皇帝自然会不断加强他们的权力。

否则,他们再会教皇帝吃喝玩乐,也是没有价值的。

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越来越强大,主要是因为事实证明,宦官集团是皇帝最可以信赖的力量。所以,皇帝才会让宦官的权力不断系统化、制度化。

宦官给皇帝当最佳损友,所以拥有了巨大的权力。那不过是标准的政治宣传结果。在这种宣传中,宦官自然是邪恶变态的化身,而信任宦官的皇帝也都一个个脑袋跟骗踢过一样。

关键是,仇士良在退休时对着众人说出这种话,就是自己给自己整砍头的材料罢了。因为只要这件事坐实了(他曾说过这些话),都不用找他别的罪行,就可以把他拉出去杀头了。

因为你一直这样祸害皇帝,祸害国家,临走时还教你的狐狗友继续这样祸害皇帝、祸害国家。你说你该死不该死?

甚至而言,对你这种教导点头称是的宦官,也都可以拉出去杀头了。因为你们这是计划以后要干什么啊?

这种内容,在各种政治宣传的段子中,没准真会出现。问题是,谁敢相信一个正常人会说出这种话呢?

唐朝甘露寺之变

甘露寺之变

公元835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唐文宗:

唐文宗李恒,其父唐穆宗;唐文宗和先前的唐敬宗、以及之后的唐武宗同为唐穆宗李恒的儿子,一家出了父子四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皇权的无上地位与千般荣耀,引得多少皇室成员觊觎染指,在腥风血雨的宫廷内斗中,宦官成了举足轻重的力量。安史之乱之后,盛唐国运急转直下,多位唐朝皇帝为了重振朝纲,恢复中央集权,消灭藩镇割据,进行了一系列朝政改革,包括建立中央禁军、为前朝被废黜的皇室成员平反、倚重宦官集团与地方军阀进行斗争,让宦官担任监军,掌管禁军,致使宦官势力一步步坐大,尾大不掉,直至左右朝政,能够掌握皇帝废立生死。

历史上唐宪宗和唐敬宗都是被宦官所杀,可见宦官势力猖獗到何种程度。有些皇帝即使没有被弑,但也是提线木偶,成为宦官手中的傀儡。唐文宗就是这样一位皇帝。

唐文宗即位之处,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他的哥哥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在复杂的内廷争斗中,皇帝和太子水火不容,宦官为了自身前程,不惜站队搏命,王守澄就是这样一位太监,他历经三代唐主,岿然不动,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便在身边物色敢死之士,以便剪除宦党。这时,李训、郑注便进入文宗视线。

郑注:

郑注医术高明,曾在藩镇节度使李愬手下供事,结识了监军宦官王守澄。王守澄入朝知枢密,专擅朝政,把他带到京师。因其反复无常,玩弄阴谋诡计,名声不太好,见恶于文宗。

文宗7年,患了风疾不能说话,王守澄推荐郑注由任上来京为其治病,文宗"饮其药,颇有验,遂有宠 "。

郑注善医术、棋艺、有文采、口辩佳、敏悟过人,但政治头脑低下,夸夸其谈,并无实际应变局势的能力,利用文宗急于重现贞观之治局面,不切实际,一再怂恿文宗诛戮宦官。当时,宦官专权,官僚朋党,藩镇跋扈,财政困难,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天下太平谈何容易。

李训:

李训,进士及第,叔父李逢吉曾任宰相,早年曾入河阳幕府,因罪流放,后来投奔郑注,相谈甚欢,得到权阄王守澄的推荐,引入禁中,为唐文宗讲解《周易》,日益交心,待遇日隆,官至成为宰相。

李训得宠后,揣知文宗心意,便在文宗面前指斥宦官擅政。唐文宗见李训才辩纵横,认为可以与他共谋大事。同时,李训、郑注都是王守澄所引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唐文宗于是以实情相告,李训、郑注慨然应诺。他们为唐文宗筹划太平之策,认为应首先诛除宦官,其次收复河湟失地,再清除河北藩镇。

李训、郑注在宫内朝夕计议,密图大计。时人只知李训二人倚仗宦官的权势擅作威福,却没有察觉二人与文宗的密谋。

剪除阉党:

李训拜相后,便着手诛除宦官。

首先是襄阳监军陈弘志,此人前朝弑杀宪宗,唐宪宗是中唐时期较有作为的君主,他继位后,发动一系列平藩战役,任用裴度、李愬平定西川、淮西等地,到了晚年,任用宦官,喜食丹药,性情嗜杀。820年太监王守澄、陈弘志发动政变,杀死宪宗,拥立太子李恒继位。李恒的母亲郭贵妃,郭子仪的孙女,势力遍布朝野,王守澄搭上顺风车,拥立新皇有功,在朝廷地位更为巩固。

李训借文宗名义,将陈召还,历数其罪状,杖杀在青泥驿。不久,李训借助其与太监仇士良的矛盾,巧使离间计,改任王守澄为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罢其禁军兵权,又将他鸩杀。李训、郑注本是通过王守澄得到提拔,却密谋将其诛杀。时人虽为王守澄被杀而拍手称快,同时也对李训、郑注的阴险狡诈非常厌恶。

李训步步得手,声威日盛,每每朝堂凑对,百官同僚都能逢迎其意,宦官、禁军见其噤若寒蝉,毕恭毕敬,加之李训启用一些耿直名士,利用他们的声望为朝廷效力,一时间,唐朝内外,安定太平,一派新朝气象,

定下计谋:

李训因郑注引荐得以重用,但他拜相之后,与郑注已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他以内外呼应为名,任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

郑注出镇时,与李训约定:待郑注到风翔上任后,挑选几百名壮士,每人携带一根白色棍棒,怀揣一把利斧,作为亲兵。待宦官王守澄在浐水下葬时,由李训奏令神策营宦官中尉以下都去送葬,郑注奏请以亲兵护丧,届时,郑注下令关闭墓门,命亲兵用利斧砍杀宦官,全部诛除,一举消灭朝中阉党,匡扶李唐王朝。

李训利欲熏心,前期的胜利让他产生骄横心理,为争夺功劳,私自改变计划,决定提前发动。李训对亲信王璠说:“如果计划成功,那么,诛除宦官的功劳就全部归于郑注,不如你和郭行余以赴宁、河东上任为名,多招募一些壮士,作为私兵,同时调动韩约统领的金吾兵和御史台、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郑注一步,在京城诛除宦官,随后,把郑注除掉。”

宁节度使郭行余、河东节度使王璠、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京兆少尹罗立言和御史中丞李孝本,都是李训所信用的官员,自然李训什么说,他们什么做。李训只和这几个亲信以及宰相舒元舆密谋,其他朝廷百官都一概不知。

甘露之变

835年11月21日晨,唐文宗御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昨晚发现有甘露降临。李训、舒元舆等建议: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皇帝宜亲往一看。唐文宗表示同意,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先往观看。百官退下,列班于含元殿等候。过了很久,李训奏报说,疑非真甘露,不可匆忙向全国宣布。文宗随即命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

宦官走后,李训急忙召集郭行余、王璠,说:“快来接陛下的圣旨!”王璠紧张得两腿发抖,不敢前去,只有郭行余一人拜倒在含元殿下接旨。这时,二人招募的私兵几百人都手执兵器,立在丹凤门外等待命令。李训已经先派人去叫他们来含元殿前,接受唐文宗下达的诛除宦官的命令。结果,只有郭行余率领的河东兵来了,王璠率领的宁兵竟没有来。

仇士良率领宦官到左金吾后院去察看甘露,韩约紧张的浑身流汗,脸色十分难看。仇士良奇怪,问:“将军为什么这样?”过了一会儿,一阵风把院中的帐幕吹起来,仇士良发现很多手执兵器的士卒,又听到兵器的碰撞声音。仇士良等人大惊,急忙往外跑,守门的士卒正想关门,被仇士良大声呵叱,门没有关上。仇士良等人急奔含元殿,向唐文宗报告发生兵变,被李训看见。李训急呼金吾士卒上殿保护文宗。李训真是大意,诛杀宦官,皇帝身边竟然没有亲兵护卫,让宦官钻了空子,几十个宦官簇拥着文宗,冲断含元殿后面的丝网,向北奔去,李训跟在后面大声疾呼,挽留文宗,情势紧急。

罗立言率领京兆府担负巡逻任务的士卒三百多人从东边冲来,李孝本率领御史台随从二百多人从西边冲来,一齐登上含元殿,击杀宦官。宦官血流如注,死伤遍地。

宦官拼死簇拥文宗的软轿,一路向北进入宣政门,李训拉住软轿不放,势单力孤,呼喊更加急迫。文宗又惊又怕,以为事又不济,转而大声斥责李训,宦官郗志荣乘机挥拳奋击李训的胸部,李训被打倒在地。大门随即关上,宦官都大呼万岁。

李训见唐文宗已入后宫,知道大事不好,换上随从官吏的绿色官服,骑马而逃,出宫单骑走入终南山佛寺中。正在含元殿上朝的百官都大吃一惊,四散而走。宰相舒元舆、王涯、贾餗、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文宗召见。

事变失败

宦官挟持文宗退入内殿后,立即派遣神策军五百人,持刀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死者六七百人。仇士良等宦官知道唐文宗参予了李训的密谋,十分愤恨,在唐文宗面前出语不逊。唐文宗羞愧惧怕,不再作声。此时,内城已经乱作一团,神策军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李训组织起来的几百人都是乌合之众,交战不久,死伤惨重,李训逃走后,余众惊慌不已,很快被神策军砍菜切瓜般杀散。

临近午时,王涯等宰相在政事堂正要吃饭,忽有官吏报告说:“有一大群士兵从宫中冲出,逢人就杀!”王涯等人及内廷官吏士卒一千多人争相外逃。不一会儿,追兵赶至,大门被关上,尚未逃出的数百人全被杀。

仇士良下令分兵关闭各个城门,搜捕贼党,血洗长安,朝廷各部门官衙的官员以及正在里面卖酒的百姓和商人一千多人全部被杀,尸体狼藉,流血遍地。

王涯乘乱躲在一个茶馆,被禁兵搜出,押送到左神策军中。王涯这时年迈已七十多岁,手铐脚镣,遭受毒打,只好承认和李训一起谋反。宰相舒元舆换上民服后,骑马从安化门逃出,被骑兵追上逮捕。

京城的恶少也乘机报平日的私仇,随意杀人,抢掠商人和百姓的财物,甚至相互攻打,以致尘埃四起,漫天蔽日。

大搜捕大屠杀持续了两天两夜,熊熊大火,竟日不灭,街市上尸横遍野,断垣残壁,一片破败凄惨之像。京城内街坊和集市中的剽掠仍未停止。朝廷命左、右神策军将兵五百人分别把守街道的主要路口,敲击街鼓加以警告,同时斩首十几个罪犯,这才安定下来。

23日晨,百官开始上朝。宫中传话说,百官每人只准带一名随从进门。里面禁军手持刀枪,夹道防卫。到宣政门时,大门尚未打开。这时,由于没有宰相和御史大夫率领,百官队伍混乱,不成班列。唐文宗亲临紫宸殿,问:“宰相怎么没有来?”仇士良回答:“王涯等人谋反,已经被逮捕入狱。”唐文宗悲伤气愤,几乎难以自持,但又无可奈何,只有听任仇士良等处置。

尘埃落定

李训向来和终南山的僧人宗密关系亲近,于是前往投奔。宗密想为李训剃发,装扮成僧人藏在寺院中。他的徒弟们担心受牵累。李训只好出山,打算前往凤翔投靠郑注。

中途被逮捕,押送到京城。李训恐怕到神策军后被毒打污辱,走到昆明池,对押送说,你们把我送到京城,功劳恐为禁军夺走,不如取我首级去换取富贵。押送他的人表示同意,于是,割下李训的头送往京城。

李训落网后,左右神策军各出三百人,牵引王涯、王璠等一干人,闹市游行示众,命京城百官和百姓前往观看,在京城独柳树下把他们腰斩,首级挂在兴安门外示众。李训等人的亲属不管亲疏老幼,全部被杀。妻子女儿没有死的,没收为官奴婢。事发时,郑注正率亲兵五百人赴长安,中途知事败,返还凤翔,也被监军张仲清杀死,上述诸人都遭族诛,更多的人被牵连而死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列几乎为之一空。

失败原因

首先宦官的势力经过安史之乱之后,进一步得到加强,到唐文宗的时代已经变得非常的强大,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其次天时不给力,在甘露之变的关键时刻,唐文宗在甘露寺两侧的伏兵,被宦官和神策军的重要将领们发现,功败垂成。

再者唐文宗所托非人,本来唐文宗的计划是比较完善的,却因为李训个人争功之心而没能实施,改变计划,仓促起事,导致局势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让宦官得以逃脱。

甘露之变后,朝廷重臣被宦官杀戮一空,唐文宗也彻底被架空,开始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处处受制于宦官,最终忧郁成疾,郁郁而终。直到数十年后,朱温入长安大杀宦官,才彻底地解决了宦官的问题,只是唐王朝业已油尽灯枯,寿终正寝。

引爆司马昭之心的大事件:甘露寺之变

|品论|引爆司马昭之心的大事件:甘露寺之变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典故——甘露之变,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的出处

话说在三国时期,司马懿高平陵之变以后,魏国的政权已全部落在司马氏手中。就在公元254年(正元元年),司马师废掉魏国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 改元“正元”;曹髦年幼,只是一个傀儡,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司马师曾问钟会曹髦的能力,钟会回答:“文同陈思,武类太祖”。但随着小皇帝的长大,曹髦日渐对司马昭产生不满。曹髦擅长写诗文,不久他写了一首《黄龙歌》,司马昭发现,也有了戒备之心。

曹髦也感觉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于公元260年(甘露五年)一天夜里,他命人在陵云台部署甲士。他对众人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受到废黜的耻辱,今天我要亲自和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这时候有位大臣说:“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卫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去打败他?您这样一来,不但不能除去疾病反而会使病更厉害。祸患恐怕难以预测,应该重新加以详细研究。”曹髦这时就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朕就已经决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这时已经有人跑出去告诉司马昭。

随即拔出剑登辇,率领殿中卫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曹髦的军队,曹髦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都吓得逃走了。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对战,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贾充军将败,手下人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他们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弑杀于车下。

司马昭闻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曹髦死后,陈泰和司马孚当即跑到现场,倒在地上,枕看曹髦尸体号哭尽哀。不久,司马昭也来到现场,见此情景,便问陈泰:“玄伯,天下人当怎么看我?”陈泰说:“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以谢天下。”司马昭又说:“你再考虑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陈泰回答:“难道还能让我说别的话吗(指杀点司马昭以谢罪于天下)?”司马昭便默不作声了。不久,司马昭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等借口杀死了曹髦的心腹王经。

很多人谈起这段历史,都会称赞曹髦一番。比如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在谋诛尔朱荣时曾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可是如今不少人引却不这么认为,曹髦有雄才大略,却不懂得忍辱负重的道理。历史上和他有同样遭遇的皇帝还有康熙。康熙八岁即位开始,鳌拜通过各种手段把持朝纲,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里。当康熙准备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时,却一直没有露出声色。直到有一天,上演了一出智擒鳌拜的好戏。那一年,康熙皇帝仅仅十六岁。可见,与康熙相比,曹髦少了一点隐忍之心,最终酿成悲剧。

唐朝甘露寺之变

甘露寺之变

公元835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唐文宗:

唐文宗李恒,其父唐穆宗;唐文宗和先前的唐敬宗、以及之后的唐武宗同为唐穆宗李恒的儿子,一家出了父子四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皇权的无上地位与千般荣耀,引得多少皇室成员觊觎染指,在腥风血雨的宫廷内斗中,宦官成了举足轻重的力量。安史之乱之后,盛唐国运急转直下,多位唐朝皇帝为了重振朝纲,恢复中央集权,消灭藩镇割据,进行了一系列朝政改革,包括建立中央禁军、为前朝被废黜的皇室成员平反、倚重宦官集团与地方军阀进行斗争,让宦官担任监军,掌管禁军,致使宦官势力一步步坐大,尾大不掉,直至左右朝政,能够掌握皇帝废立生死。

历史上唐宪宗和唐敬宗都是被宦官所杀,可见宦官势力猖獗到何种程度。有些皇帝即使没有被弑,但也是提线木偶,成为宦官手中的傀儡。唐文宗就是这样一位皇帝。

唐文宗即位之处,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他的哥哥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在复杂的内廷争斗中,皇帝和太子水火不容,宦官为了自身前程,不惜站队搏命,王守澄就是这样一位太监,他历经三代唐主,岿然不动,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便在身边物色敢死之士,以便剪除宦党。这时,李训、郑注便进入文宗视线。

郑注:

郑注医术高明,曾在藩镇节度使李愬手下供事,结识了监军宦官王守澄。王守澄入朝知枢密,专擅朝政,把他带到京师。因其反复无常,玩弄阴谋诡计,名声不太好,见恶于文宗。

文宗7年,患了风疾不能说话,王守澄推荐郑注由任上来京为其治病,文宗"饮其药,颇有验,遂有宠 "。

郑注善医术、棋艺、有文采、口辩佳、敏悟过人,但政治头脑低下,夸夸其谈,并无实际应变局势的能力,利用文宗急于重现贞观之治局面,不切实际,一再怂恿文宗诛戮宦官。当时,宦官专权,官僚朋党,藩镇跋扈,财政困难,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天下太平谈何容易。

李训:

李训,进士及第,叔父李逢吉曾任宰相,早年曾入河阳幕府,因罪流放,后来投奔郑注,相谈甚欢,得到权阄王守澄的推荐,引入禁中,为唐文宗讲解《周易》,日益交心,待遇日隆,官至成为宰相。

李训得宠后,揣知文宗心意,便在文宗面前指斥宦官擅政。唐文宗见李训才辩纵横,认为可以与他共谋大事。同时,李训、郑注都是王守澄所引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唐文宗于是以实情相告,李训、郑注慨然应诺。他们为唐文宗筹划太平之策,认为应首先诛除宦官,其次收复河湟失地,再清除河北藩镇。

李训、郑注在宫内朝夕计议,密图大计。时人只知李训二人倚仗宦官的权势擅作威福,却没有察觉二人与文宗的密谋。

剪除阉党:

李训拜相后,便着手诛除宦官。

首先是襄阳监军陈弘志,此人前朝弑杀宪宗,唐宪宗是中唐时期较有作为的君主,他继位后,发动一系列平藩战役,任用裴度、李愬平定西川、淮西等地,到了晚年,任用宦官,喜食丹药,性情嗜杀。820年太监王守澄、陈弘志发动政变,杀死宪宗,拥立太子李恒继位。李恒的母亲郭贵妃,郭子仪的孙女,势力遍布朝野,王守澄搭上顺风车,拥立新皇有功,在朝廷地位更为巩固。

李训借文宗名义,将陈召还,历数其罪状,杖杀在青泥驿。不久,李训借助其与太监仇士良的矛盾,巧使离间计,改任王守澄为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罢其禁军兵权,又将他鸩杀。李训、郑注本是通过王守澄得到提拔,却密谋将其诛杀。时人虽为王守澄被杀而拍手称快,同时也对李训、郑注的阴险狡诈非常厌恶。

李训步步得手,声威日盛,每每朝堂凑对,百官同僚都能逢迎其意,宦官、禁军见其噤若寒蝉,毕恭毕敬,加之李训启用一些耿直名士,利用他们的声望为朝廷效力,一时间,唐朝内外,安定太平,一派新朝气象,

定下计谋:

李训因郑注引荐得以重用,但他拜相之后,与郑注已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他以内外呼应为名,任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

郑注出镇时,与李训约定:待郑注到风翔上任后,挑选几百名壮士,每人携带一根白色棍棒,怀揣一把利斧,作为亲兵。待宦官王守澄在浐水下葬时,由李训奏令神策营宦官中尉以下都去送葬,郑注奏请以亲兵护丧,届时,郑注下令关闭墓门,命亲兵用利斧砍杀宦官,全部诛除,一举消灭朝中阉党,匡扶李唐王朝。

李训利欲熏心,前期的胜利让他产生骄横心理,为争夺功劳,私自改变计划,决定提前发动。李训对亲信王璠说:“如果计划成功,那么,诛除宦官的功劳就全部归于郑注,不如你和郭行余以赴宁、河东上任为名,多招募一些壮士,作为私兵,同时调动韩约统领的金吾兵和御史台、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郑注一步,在京城诛除宦官,随后,把郑注除掉。”

宁节度使郭行余、河东节度使王璠、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京兆少尹罗立言和御史中丞李孝本,都是李训所信用的官员,自然李训什么说,他们什么做。李训只和这几个亲信以及宰相舒元舆密谋,其他朝廷百官都一概不知。

甘露之变

835年11月21日晨,唐文宗御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昨晚发现有甘露降临。李训、舒元舆等建议: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皇帝宜亲往一看。唐文宗表示同意,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先往观看。百官退下,列班于含元殿等候。过了很久,李训奏报说,疑非真甘露,不可匆忙向全国宣布。文宗随即命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

宦官走后,李训急忙召集郭行余、王璠,说:“快来接陛下的圣旨!”王璠紧张得两腿发抖,不敢前去,只有郭行余一人拜倒在含元殿下接旨。这时,二人招募的私兵几百人都手执兵器,立在丹凤门外等待命令。李训已经先派人去叫他们来含元殿前,接受唐文宗下达的诛除宦官的命令。结果,只有郭行余率领的河东兵来了,王璠率领的宁兵竟没有来。

仇士良率领宦官到左金吾后院去察看甘露,韩约紧张的浑身流汗,脸色十分难看。仇士良奇怪,问:“将军为什么这样?”过了一会儿,一阵风把院中的帐幕吹起来,仇士良发现很多手执兵器的士卒,又听到兵器的碰撞声音。仇士良等人大惊,急忙往外跑,守门的士卒正想关门,被仇士良大声呵叱,门没有关上。仇士良等人急奔含元殿,向唐文宗报告发生兵变,被李训看见。李训急呼金吾士卒上殿保护文宗。李训真是大意,诛杀宦官,皇帝身边竟然没有亲兵护卫,让宦官钻了空子,几十个宦官簇拥着文宗,冲断含元殿后面的丝网,向北奔去,李训跟在后面大声疾呼,挽留文宗,情势紧急。

罗立言率领京兆府担负巡逻任务的士卒三百多人从东边冲来,李孝本率领御史台随从二百多人从西边冲来,一齐登上含元殿,击杀宦官。宦官血流如注,死伤遍地。

宦官拼死簇拥文宗的软轿,一路向北进入宣政门,李训拉住软轿不放,势单力孤,呼喊更加急迫。文宗又惊又怕,以为事又不济,转而大声斥责李训,宦官郗志荣乘机挥拳奋击李训的胸部,李训被打倒在地。大门随即关上,宦官都大呼万岁。

李训见唐文宗已入后宫,知道大事不好,换上随从官吏的绿色官服,骑马而逃,出宫单骑走入终南山佛寺中。正在含元殿上朝的百官都大吃一惊,四散而走。宰相舒元舆、王涯、贾餗、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文宗召见。

事变失败

宦官挟持文宗退入内殿后,立即派遣神策军五百人,持刀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死者六七百人。仇士良等宦官知道唐文宗参予了李训的密谋,十分愤恨,在唐文宗面前出语不逊。唐文宗羞愧惧怕,不再作声。此时,内城已经乱作一团,神策军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李训组织起来的几百人都是乌合之众,交战不久,死伤惨重,李训逃走后,余众惊慌不已,很快被神策军砍菜切瓜般杀散。

临近午时,王涯等宰相在政事堂正要吃饭,忽有官吏报告说:“有一大群士兵从宫中冲出,逢人就杀!”王涯等人及内廷官吏士卒一千多人争相外逃。不一会儿,追兵赶至,大门被关上,尚未逃出的数百人全被杀。

仇士良下令分兵关闭各个城门,搜捕贼党,血洗长安,朝廷各部门官衙的官员以及正在里面卖酒的百姓和商人一千多人全部被杀,尸体狼藉,流血遍地。

王涯乘乱躲在一个茶馆,被禁兵搜出,押送到左神策军中。王涯这时年迈已七十多岁,手铐脚镣,遭受毒打,只好承认和李训一起谋反。宰相舒元舆换上民服后,骑马从安化门逃出,被骑兵追上逮捕。

京城的恶少也乘机报平日的私仇,随意杀人,抢掠商人和百姓的财物,甚至相互攻打,以致尘埃四起,漫天蔽日。

大搜捕大屠杀持续了两天两夜,熊熊大火,竟日不灭,街市上尸横遍野,断垣残壁,一片破败凄惨之像。京城内街坊和集市中的剽掠仍未停止。朝廷命左、右神策军将兵五百人分别把守街道的主要路口,敲击街鼓加以警告,同时斩首十几个罪犯,这才安定下来。

23日晨,百官开始上朝。宫中传话说,百官每人只准带一名随从进门。里面禁军手持刀枪,夹道防卫。到宣政门时,大门尚未打开。这时,由于没有宰相和御史大夫率领,百官队伍混乱,不成班列。唐文宗亲临紫宸殿,问:“宰相怎么没有来?”仇士良回答:“王涯等人谋反,已经被逮捕入狱。”唐文宗悲伤气愤,几乎难以自持,但又无可奈何,只有听任仇士良等处置。

尘埃落定

李训向来和终南山的僧人宗密关系亲近,于是前往投奔。宗密想为李训剃发,装扮成僧人藏在寺院中。他的徒弟们担心受牵累。李训只好出山,打算前往凤翔投靠郑注。

中途被逮捕,押送到京城。李训恐怕到神策军后被毒打污辱,走到昆明池,对押送说,你们把我送到京城,功劳恐为禁军夺走,不如取我首级去换取富贵。押送他的人表示同意,于是,割下李训的头送往京城。

李训落网后,左右神策军各出三百人,牵引王涯、王璠等一干人,闹市游行示众,命京城百官和百姓前往观看,在京城独柳树下把他们腰斩,首级挂在兴安门外示众。李训等人的亲属不管亲疏老幼,全部被杀。妻子女儿没有死的,没收为官奴婢。事发时,郑注正率亲兵五百人赴长安,中途知事败,返还凤翔,也被监军张仲清杀死,上述诸人都遭族诛,更多的人被牵连而死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列几乎为之一空。

失败原因

首先宦官的势力经过安史之乱之后,进一步得到加强,到唐文宗的时代已经变得非常的强大,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其次天时不给力,在甘露之变的关键时刻,唐文宗在甘露寺两侧的伏兵,被宦官和神策军的重要将领们发现,功败垂成。

再者唐文宗所托非人,本来唐文宗的计划是比较完善的,却因为李训个人争功之心而没能实施,改变计划,仓促起事,导致局势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让宦官得以逃脱。

甘露之变后,朝廷重臣被宦官杀戮一空,唐文宗也彻底被架空,开始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处处受制于宦官,最终忧郁成疾,郁郁而终。直到数十年后,朱温入长安大杀宦官,才彻底地解决了宦官的问题,只是唐王朝业已油尽灯枯,寿终正寝。

引爆司马昭之心的大事件:甘露寺之变

|品论|引爆司马昭之心的大事件:甘露寺之变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典故——甘露之变,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的出处

话说在三国时期,司马懿高平陵之变以后,魏国的政权已全部落在司马氏手中。就在公元254年(正元元年),司马师废掉魏国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 改元“正元”;曹髦年幼,只是一个傀儡,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司马师曾问钟会曹髦的能力,钟会回答:“文同陈思,武类太祖”。但随着小皇帝的长大,曹髦日渐对司马昭产生不满。曹髦擅长写诗文,不久他写了一首《黄龙歌》,司马昭发现,也有了戒备之心。

曹髦也感觉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于公元260年(甘露五年)一天夜里,他命人在陵云台部署甲士。他对众人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受到废黜的耻辱,今天我要亲自和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这时候有位大臣说:“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卫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去打败他?您这样一来,不但不能除去疾病反而会使病更厉害。祸患恐怕难以预测,应该重新加以详细研究。”曹髦这时就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朕就已经决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这时已经有人跑出去告诉司马昭。

随即拔出剑登辇,率领殿中卫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曹髦的军队,曹髦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都吓得逃走了。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对战,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贾充军将败,手下人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他们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弑杀于车下。

司马昭闻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曹髦死后,陈泰和司马孚当即跑到现场,倒在地上,枕看曹髦尸体号哭尽哀。不久,司马昭也来到现场,见此情景,便问陈泰:“玄伯,天下人当怎么看我?”陈泰说:“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以谢天下。”司马昭又说:“你再考虑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陈泰回答:“难道还能让我说别的话吗(指杀点司马昭以谢罪于天下)?”司马昭便默不作声了。不久,司马昭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等借口杀死了曹髦的心腹王经。

很多人谈起这段历史,都会称赞曹髦一番。比如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在谋诛尔朱荣时曾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可是如今不少人引却不这么认为,曹髦有雄才大略,却不懂得忍辱负重的道理。历史上和他有同样遭遇的皇帝还有康熙。康熙八岁即位开始,鳌拜通过各种手段把持朝纲,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里。当康熙准备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时,却一直没有露出声色。直到有一天,上演了一出智擒鳌拜的好戏。那一年,康熙皇帝仅仅十六岁。可见,与康熙相比,曹髦少了一点隐忍之心,最终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