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文言知识训练(教师版)
《陈情表》文言知识训练(教师版)
一、课内文言知识梳理
臣密言:臣以( 因为 )险衅,夙( 早时)遭闵( 通“悯” ,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生孩六月,慈父见( 弃我而死去 )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零丁( 通“伶仃” ,孤独的样子 )孤苦,至于成立( 直到成人自立 )。既无伯叔,终鲜(没有 )兄弟;门衰祚( 福分 )薄,晚有儿息( 子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内(在家里 )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 ),形影相吊( 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而刘夙婴(绕)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停止侍奉 )。
逮(到了)奉圣朝,沐浴清化(蒙受清明的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考察和推举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臣以(因为)供养无主( 主持),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 授予官职 )臣郎中,寻(不久 )蒙国恩,除( 授予官职 )臣洗马。猥以微贱( 我凭借低微、卑贱的身份),当( 担任)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报答)。臣具以( 把 )表闻(使……听见 ),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 比 )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一天比一天 )笃( 严重);欲苟( 暂且 )顺私情,则告诉( 申诉 )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 俯伏思量 )圣朝以( 用)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 怜惜 )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何况我孤苦伶仃,特别严重 )。且臣少仕( 做官 )伪朝,历职郎署,本图( 希图)宦达,不矜(自夸)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现在我是亡国后卑贱的俘虏,最渺小最鄙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 ),有所希冀( 希望,企图,非分之想 )!但以刘日薄西山( 只因为祖母刘氏的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 不能)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因为自己的私情不能放弃奉养祖母而远离她 )
臣密今年四十有(又 )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这样)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不只是蜀中人士以及二州的长官所看见的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察)。愿陛下矜( 怜恤 )悯愚诚,听( 准许、成全)臣微志,庶( 或许 )刘侥幸,保卒( 终 )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尽 )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拜上表章)以闻( 使……听见 )。
二、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9、犬马:臣子自谦。
10、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三、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 密 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 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B.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C.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D.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答案】选B “吴人”指“吴国之人”,中间不可断开;据本文前后的语境可知,李密是不愿应晋朝皇帝的任命的,这就表明,被任命是发生在蜀亡之后,故“蜀平”后应断。据此确定选B。正确的断句应为: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注释,解释。它与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等均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还指奏章。文中指上奏章。
B.迁:是古代官职变动的专用词语。用来指职务的调动、变动,一般指升官。
C.阕: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或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旧时还指服丧期满。文中指李密为祖母刘氏服丧期满。
D.从事:为古代官名,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后从事改为参军。文中指李密做温县县令时的下属官吏。
【答案】选A A项,“文中指上奏章”错,应该为“奏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答案】选D 首先到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仔细甄别选项与原文异同,尤其是一些关键词的意思。D项“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内转”,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才作诗发牢骚说“不如归田”,此乃言不由衷。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译文】(李密)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译文】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细碎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他的另一个名字叫李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于是因(此)生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为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李密)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书说:……(《陈情表》原文,省略)
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人,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对。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做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他死在自己家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泷冈阡表(节选)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始吾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注] 本文是欧阳修在其父下葬六十年后所写的一篇追悼文章。泷(shuānɡ)冈(今江西省永丰县)是地名,阡是墓道,表就是墓碑。阡表是记叙死者事迹、褒扬其功德的文体。文成之后,刻在坟前的墓碑上,以供后人瞻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克:能够
B.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 归:出嫁
C.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志:记下
D.其居于家无所矜饰 矜:怜悯
【答案】D 解析:矜:矜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定乎内外之分
C、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长于臣
D、后档以我语告之\去以六月息者也
【答案】B 解析:B.结构助词,的。A.①动词,做;②介词,替。C.①介词,在;②介词,比。D.①介词,把;②介词,凭借。
3.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明“汝父之能养”的一项是( )
A.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B.毋以是为我累
C.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D.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答案】A 解析:B项是表现其父的清廉,C、D两项都说审判案卷的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的父亲在公堂审理刑事案件“屡废而叹”,表现了他在执法中既怀仁德之心,又严格依法办事。
B.欧阳修的父亲为人乐善好施,不留余财;奉养父母很孝顺,在父母去世后还常涕泣感念;对孩子寄予厚望,叮嘱夫人将来要把自己留下的话告诉孩子。
C.欧阳修的母亲在年轻时就失去了丈夫,她在贫困中抚养教育欧阳修,常把丈夫生前事讲给他听;在他为官后仍不忘母亲教育他的为官处世的正确态度。
D.欧阳修能够成为宋朝名臣、文学家,是与他经受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炼,以及母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答案】A 解析:“在公堂审理”错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译文】母亲发誓守节,生活贫困,自己操持生活,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
(2)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4分)
【译文】我的儿子在世上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他人,节约俭朴,是为准备过将来患难的日子
【参考译文】
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而是因为有所等待。
我不幸,生长到四岁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发誓守节,生活贫困,自己操持生活,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做官,清廉自守却喜欢帮助人,又喜欢接待宾客。他的俸禄虽然微薄,也常常不让它有余。 他说‘不要因为这财物使我受累’。所以他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一处房屋,一块田地可以依托维持生活。我靠什么能够自己守节呢?对于你父亲,我略微知道他一点,因此对你有所期待啊。我自从做了你欧阳家的媳妇,没有赶上侍奉我的婆婆,可是我知道你父亲能孝养父母。你没了父亲,年纪又小,我不能知道你必定有什么成就,但是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 我刚嫁过来的时候,你父亲服完母丧才过一年。逢年过节祭祀,就总是流着泪说:‘祭祀时再丰厚还不如在生前供养微薄呢!’偶尔用些好酒好饭菜,就又流泪说:‘以前常不足现在却有余,可是怎么来得及奉养父母呢!’我开始看见几次,以为他新近免除丧服,偶然这样罢了。后来经常这样,直到他去世,没有不是这样的。我虽然没赶上侍奉婆婆,却凭这一点就知道你父亲是能孝养父母的。你父亲做官时,曾经晚上点灯烛,批阅案卷,屡次停下叹息。我问他,就说:‘这是死罪的案子,我想寻他的生路却办不到啊!’我说:‘可以给死囚寻生路吗?’你父亲说:‘想寻生路救活他却做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没有遗恨了;况且确实有想为他求生路而能够找到生路的。 因为有求到生路的情况,所以便知道不为他求生路而被处死的人有遗恨啊。 常为死囚求生路,还有失误被处死的,可是世上有的人却总是想方设法把人处死呢。’那时你父亲回过头来,看见奶妈抱着你站在旁边,因而指着你,叹息着说:‘算命的人说我在戌年就要死去。如果他的话说对了,我就来不及看见儿子自立成人了,今后应当把我的话告诉他。’他平时教育其他的晚辈,也常用这些话,我听熟了,所以能够记得很详细。他在外做的事,我不能够知道;他住在家里没有一点虚假做作的地方,所做的事情都是这样。这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啊!唉!他的心是十分仁道的啊!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的原因。 你可要用这些勉励自己。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最重要的是孝顺;对人有利的事虽然不可能遍及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里重视仁道。我没有什么教导你,上面说的这些是你父亲的期望呀。”我流泪记住了这些话,不敢遗忘。
我父亲小时候便死了父亲,勤奋读书,在咸平三年考中进士,做过道州的判官,泗、绵两州的推官,又做过泰州的判官,终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冈。我母亲姓郑,她的父亲名叫德仪,世代都是江南地方有名的大族。我母亲恭敬勤俭,宽仁慈爱,待人有礼,起初封福昌县太君,后来进封号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在我家贫穷的时候,她勤俭节约地持家,后来总是不让超过这个限度,说:“我的儿子在世上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他人,节约俭朴,是为了准备过将来患难的日子。”后来我被降职做夷陵县令。我母亲谈笑自如,她说:“你家里本来贫穷,我过习惯了。如果你觉得安适,我也就安适了。”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盼》重点知识点+课件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袖:xiù(领袖、衣袖、袖子)
篷:péng(帐篷、篷子、斗篷)
缩:suō(缩写、缩短、缩水)
疯:fēng(疯子、疯狂、发疯)
瓦:wǎ(瓦片、瓦罐、瓦房)
柜:guì(柜子、衣柜、鞋柜)
喧:xuān(喧闹、喧哗、锣鼓喧天)
甩:shuǎi(甩开、甩掉、甩卖)
嚷:rǎng(叫嚷、吵嚷、大嚷大叫)
酱:jiàng(酱油、果酱、花生酱)
唇:chún(嘴唇、红唇、唇齿相依)
蹦:bèng(蹦极、蹦跳、活蹦乱跳)
楼:tī(楼梯、电梯、梯田)
多音字
兴:xīng(兴办) xìng(高兴)
嚷:rǎng(大嚷大叫) rāng(嚷嚷)
累:lèi(劳累)lěi(积累)léi(果实累累)
近义词
喧闹——热闹 周围——四周 兴奋——激动
担心——担忧 遮盖——掩盖 嘟囔——嘀咕
逗引——逗弄 不声不响——不言不语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 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反义词
打开——关闭 喧闹——安静 加快——放慢
兴奋——失落 凉爽——闷热 遮盖——公开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不声不响——大喊大叫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
理解词语
斗篷: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预报:预先的报告(多用于天文、气象等方面)。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满满当当:形容很满。
逗引: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句子解析
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
“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
4.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盼望变天已经盼了很久了,“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放慢脚步表现了“我”希望看到雨滴,盼望雨滴洒落下来,表现了“我”盼雨的急切心情。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默读课文,想想“我”盼的是什么。
“我”盼着下雨,盼着穿上新买的雨衣,盼着体验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感觉。
3.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
(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酱油。
(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
(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4.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呢?试着写一写。
手不用缩在雨衣里,想接雨滴就接雨滴,想拍水花就拍水花:胳膊也不用抱在雨衣里,想学鸟儿扇动翅膀就学鸟儿扇动翅膀,想学飞机起飞就学飞机起飞……
5.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是什么作用,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此处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意不连贯。刚进门的“我”是想出去的,又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这里的省略号运用巧妙,体现了“我”此时的内心世界,所以不能去掉。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妈妈送给“我”一件雨衣,“我”迫不及待地穿上试试。
第二部分(3-15):写“我”盼着下雨,结果真的下雨,妈妈却不让“我”穿着雨衣出去。
第三部分(16-17):写晚上雨停了,“我”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
第四部分(18-21):写第二天雨停了,“我”如愿以偿,高兴地穿着雨衣去上学。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大自然的心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十、教材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1)走在放学路上盼着变天。(2)放学回家时天上下了几个雨点儿,盼着出去买酱油。(3)继续寻找借口出门,盼着雨别停。(4)吃过晚饭,没有机会出门,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没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 (1) “每天在放 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一段心理描写既生动又有趣,非常具有孩子气,反映了儿童天真、可爱的特点。“我”为了能穿上新雨衣,便日夜盼望下雨,可天偏偏和“我”作对。于是“我”便撒起娇来,责怪起太阳和天气预报,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让人读来既感觉亲切,又觉得好笑。
(2)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这一段心理活动是在“我”的原本以为能穿上新雨衣了,却未能如愿,但“我”并不甘心,仍心心念念着第二天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我”又担心今天把雨都下完了,明天没有雨可下,那么自己的愿望便又不能实现了,所以“我”祈祷雨能停下来。“我”为了能穿上新雨衣可谓煞费苦让人感觉既可怜又可爱。
图文解读
《说文解字》532课:“鬲”是什么,跟“鼎”有啥区别?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汉字,就是“鬲”部的部首汉字“鬲”。“鬲”在现代汉语不是常用汉字,但它在古代却是生活离不开的汉字,我们现在学习青铜器知识,辨记青铜器物,常常会用到这个汉字,因为鬲是博物馆中的常客,由此这个汉字也算重点汉字,其详情如下:
鬲。读音有三个:
(一)l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鬲,鼎属。实五觳(读hú,古代的一种量具)。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属皆从鬲。䰛(读lì),鬲或从瓦。㽁(读lì),汉令鬲从瓦厤声。”象形字。本义是鼎类的空足炊具。《说文》里的这段话需要解释,我们结合字形来说:
(鬲的字形演变)
鬲是一种古代的炊器。圆口,三足中空。《说文》说它容积有五觳大,一斗二升叫作一觳。(中间的X)象腹部交错的纹饰,(下面的小)象三只脚。䰛是鬲的异体字。在汉代鬲曾经出现过“㽁”这种形声字写法,后来“㽁”已经不再通行,消亡了。
(鬲的样子)
鬲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商周时期陶鬲与青铜鬲并存。
(商代陶鬲)
“鬲”是古代烧水煮粥的一种器皿。王筠《说文句读》:“《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封禅书》:‘其空足曰鬲。’《索隐》云:‘款者空也。言其足中空也。’”
鬲在博物馆常常被误认为是鼎,其实鬲与鼎在内部区别明显,鼎和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鼎的三足是实心的,而鬲的三足是空心的。而且鼎可以明显的分为腹与足两部分,鬲的腹与足不易分开,足壁与器壁相连,足壁也就是器底。
(鼎)
因为鬲的特殊构造,它的足部中空可以灌入水或汤,因而与火的接触面积增大,加热时可以迅速升温。《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其空足曰鬲。”大禹收集九州牧守的金属,铸造了九鼎,……其中足中是空的就叫鬲。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鬲也指古代丧礼用的一种瓦瓶。《礼记·丧大礼》:“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孔颖达疏:“陶人,作瓦器之官也。重鬲者,谓县重之罂也,是瓦瓶,受三升。”
(二)gé。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法较多:
(1)鬲(膈)俞,针灸穴位名。在脊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止眩,佗针鬲,随手而差。”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俞穴,应手而愈。
(膈俞穴位置)
(2)通“隔”。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鬲,假借为隔。”《古今韵会通要·陌韵》:“隔,通作鬲。”用法有二:[1]《汉书·武五子传》:“群邪错谬,是以亲戚之路鬲塞而不通。”颜师古注:“鬲,与隔同。”一帮小人颠倒是非,致使亲人之间有了隔阂不得沟通。[2]古代的战备设施。《墨子·备梯》:“二十步一杀,杀有一鬲,鬲厚十尺。”城墙上每隔二十步设置一个“杀”,备有一个储放投掷物的“鬲”,“鬲”厚十尺。
(3)通“膈”。人和哺乳动物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洪武正韵·陌韵》:“膈,胸膈心脾之。通作鬲。”《素问·五藏生成论》:“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膈的位置)
(4)通“槅”,大车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部》:“槅,《考工记》作鬲。”《周礼·考工记·车人》:“徹广六尺,鬲长六尺。”孙诒让《周礼正义》:“鬲即槅之借字。《释名·释车》云:‘槅,枙也,所以扼牛颈也。’”大车即牛车,所以这里的扼牛颈就是指的大车轭。
(5)县名。汉代所置,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南。《切韵·麦韵》:“鬲,县名,在平原。”《史记·曹相国世家》:“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回军平定济北郡,攻打著县、漯阴、平原、鬲县、卢县。
此外,鬲读这个音时,还是姓氏。《广韵·麦韵》:“鬲,姓,殷末贤人胶鬲之后。”《水经注·河水》:“应劭曰:‘鬲,偃姓,咎繇后。’”
(胶鬲像)
(三)è。读音出自《集韵》。用法有三:
(1)同“軶”。车上系在辕前架于马颈的部件。《集韵·麦韵》:“軶,《说文》:‘辕前也。’或作鬲。”
(2)同“搹”。把,握住。朱峻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鬲,假借为搹。”
(3)通“厄”。困厄。《祀三公山碑》:“蝗旱鬲我。”即遭受蝗虫干早之灾。
(祀三公山碑中的鬲字)
“鬲”的小篆写法如图:
(鬲部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3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