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些的偏旁是什么(止的偏旁是什么)

些的偏旁是什么(止的偏旁是什么)

《说文解字》第214课:细说“止”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14课,只讲一个汉字,即《说文解字》“止”部的部首汉字“止”。“止”是《说文解字》540部部首汉字之一。又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现代字典201部仍然有“止”部,部中的字多与脚或走路有关系。“止”字详解如下:

止。读zhǐ。《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徐灏的《说文注笺》称:“凡从止之字,其义皆为足趾。许以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识·父丁卣》有足迹,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与手之形多略不过三同例。”

“止”是象形字。因此先考察字形。“止”字的字形发展如图:

(止字的字形发展)

在甲骨文里,或写实,或勾出轮廓,就是脚掌的象形文,像人的脚丫子,上半部是脚趾头,下半部是脚掌。古人以三代表多,所以用三趾代替五趾。这个构字概念跟“手”的构字概念相同,也是用三指手代替五指手。

止的本义是足,引申指脚趾,当“止”字当作“停止”讲以后,又造了形声字“趾”和作为脚的“止”区分。这种现象,语言学界称之为“本字后出”。

(石头摆出的脚丫子形状)

但正如徐灏所言,许慎并不是这样解释的,许慎认为止的本义是地基,亦指足部,也指出它是象形字,但解说时,认为“象艸木出有址”就象艸木长出的地方是固定的,上面是树的枝桠,下面是根基。这似乎并不正确,后世学者大多从甲骨文文字角度,认可徐灏的说法,止的本身就是足的象形。

止作本义讲,就是足;脚。后作“趾”。《广韵·止韵》:“止,足也。”《仪礼·士昏礼》:“御衽于奥,皆有枕,北止。”郑玄注称:“止,足也。”胡培翚《仪礼正义》:“北止,趾向北,首向阳也。”《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颜师古注称:“止,足也。”在这些例子里,止就是足,脚之义。

随着语言的发展,止字发展出来很多意义,比如:

(1)至,临。《字汇·止部》:“止,至也。”比如《诗经·鲁颂·泮水》:“鲁侯戾止,言观其旂。”《毛传》:“止,至也。”这句诗的大意是,鲁侯的大驾已经到达,看那大旗绣着龙纹。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怪术》:“群龙凡一十四处,皆化为老人,应召而止。”又指截止。比如:今年的国庆假期,从10月1日起至10月7日止。

(国庆假期截止)

(2)停止。如:止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广韵·止韵》:“止,停也。”如《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

(3)静止。《字汇·止部》:“止,静也。”《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这是孔子的话:“人没有在流动的水里照自己的,而是在静止的水里去照。”又比如《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孔颖达《疏》:“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动也。”

(4)处所;居处。《墨子·非攻下》:“九鼎适止,妇妖宵出。”九鼎迁移处所,女妖夜晚出现。再比如唐代皮日休《静箴》:“居不必野,唯性之寂;止不必广,唯心之适。”居处不必山野,只要性情寂静;居处不必宽广,只要心态安适(即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5)居住。《玉篇·止部》:“止,住也。”《广韵·止韵》:“止,息也。”比如《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领土辽阔上千里,人民居住在这里。又比如辛弃疾《六州歌头·晨来问疾》:“晨来问疾,有鹤止庭隅。”用的也是居住的意思。

(6)停留;逗留。《广雅·释诂二》:“止,逗也。”《广韵·止韵》:“止,留也。”比如《孙子·九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搜神记》:“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

(7)留住;拘留;俘虏。比如《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老人留子路住宿。又比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辂秦伯,将止之。”梁由靡驾韩简的战车,虢射作为车右,迎战秦穆公的战车,将要俘虏他。

(影视剧中的秦穆公)

(8)聚集。《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郭象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虚至静也。”

(9)禁止;阻拦。《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少师回去,请求追逐楚军。随侯将要答应,季梁劝阻。

(10)除灭;医治。《广雅·释诂四》:“止,灭也。”《集韵·止韵》:“止,已也。”《吕氏春秋·制乐》:“无几何,疾乃止。”高诱注:“止,除也。”没有多久,文王的疾病就治好了。

(11)减省。《周礼·地官·仓人》:“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郑玄注:“止,犹杀也。”孙诒让《周礼正义》:“止犹杀也者,犹廩人杀邦用之杀,谓减省之也。”

(12)容止,礼貌。《广雅·释言》:“止,礼也。”比如《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矣?”请看老鼠还有齿,这个人行为没有容止,既然行为没容止,还等什么不去死?这里的容止,其实是节止,控制奢欲,使行为合乎礼。

(相鼠有齿)

(13)乐器。击柷(zhù,古代打击乐器,像方匣子,用木头做成,奏乐开始时敲打)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郭璞注称: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柷与止)

(14)用作副词。相当于“仅”、“只”。比如:止此一家;不止一回;比如唐代柳宗元《黔之驴》:“技止此耳。”

(15)助词。杨树达《词铨》卷五:“止,语末助词。”《诗经·齐风·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高亨注:“止,语气词。”既然已经嫁为人妇,为啥你还想着他?这里的止,只是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16)地基。后来写作“阯”或“址”。王筠的《说文句读》:“《阜部》‘阯,基也,或作址。’是许以止为阯之古文也。”许慎之所以认为止是下基也,即认为止是阯的古文写法。比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岰间有颓垣遗构,为玉峰寺废止。”

(徐霞客像)

(17)通“沚”。水中的小洲。清代朱珔《说文假借义证》:“《水部》‘湜’字下引《诗》‘湜湜其止’,《玉篇》及《集韵》、《类篇》皆作‘止’,此《毛诗》旧本也,《传》亦用止义。今《诗》作‘沚’,《笺》云:‘小渚曰沚,喻君子守初如沚然不动摇。’则以止为沚之省借矣。“

(18)通“之”。这个用法我们在篆刻中经常遇到。王襄《簠室殷契类纂》:“古止与之通。”有两个用法:其一,作指示代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止犹之也,作指事之词也。《诗·车辖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释文云:‘仰止本或作仰之。’……宋本《史记·孔子世家赞》引《诗》‘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三王世家》云:”高山仰之,景行响之。‘是‘止’与‘之’古通用,故‘止’可训‘之’。”其二:往。《荀子·不苟》:“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

(19)通“豸”。无脚的虫。《庄子·在宥》:“祸及止虫。”俞樾《平议》:“止虫即豸虫也。”

此外,止还是姓氏。《潜夫论·志氏姓》:“止氏、朝氏……皆子姓也。”明代杨慎《希姓录》卷三:“止氏,微子之后。”

止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止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14,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一类生字+二类生字的注音部首组词汇总表

进入7月份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结束了本学期的课程。不少粉丝私信想要二年级上册的语文生字表学习资料,本来是在六月底就应该发布的。

但是因为今年数学教材插图问题,数学教材肯定会有变动,会不会波及到语文教材,这个不好确定,最终还是得等到新教材发下来才能确定。所以小编只能说,目前在整理二年级上册资料,但等到下学期开学后才能发布,希望各位粉丝理解。

不过,小编在网上搜集了一份去年的生字总结表,包含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的音节、音序、部首和组词,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份资料,可以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另外,有粉丝问我,暑假该学些什么内容。我个人建议:关于语文,可以学学练字、阅读理解和看图写话。字的重要性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平时课程就很紧,阅读理解和看图写话这些内容大概率老师是没有时间单独讲解的,但这却是考试的必考内容,而且占比最大。所以趁着假期,多学习这两方面的内容很有必要。关于数学,可以做做数学思维、奥数之类的,锻炼孩子的数学思考能力。

所以暑假期间,小编发布的资料应该以好词积累、阅读理解、看图写话为主。

如果需要更多电子版练习资料,可以私信“资料”两字,是私信,不是评论留言哈!!!

《说文解字》的部首排列规律

无论初学者还是还是能熟练使用《说文解字》之人,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其部首的分组与排列规律产生思索的心思。但注定让现代人失望的是,他们不可能就现在所见的版本窥见许慎的建部分组智慧。因为今本《说文》在唐、宋时经过两次窜改,已非许书原貌:

南唐徐锴重订《说文》作《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又据唐孙愐的《唐韵》,作《说文解字篆韵谱》五卷,用唐李舟的《切韵》次第。因为李阳冰好以私意说文字,不守许慎原说,徐锴作《祛妄篇》(《说文解字系传》里的一篇)专祛李氏之妄,驳李氏臆说五十多条。

宋太宗雍熙三年,徐铉(字鼎臣)又承诏和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详参众本。正误补阙;又因篇数过繁,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

因此,今本《说文》在唐、宋时经过两次窜改,已非许书原貌,南宋孝宗时,李焘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三十卷,起东终甲,而偏旁各以形相从

那么,今本《说文》还保留多少许书原貌,我们能否从今本《说文》重新推理出《说文解字》部首排列规律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说文》建部的基本框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后汉书·儒林列传》

今本《说文》虽分为三十卷,但仅部首分篇而言,仍然是十四篇:末两卷为后记后叙之类,前二十八卷其实就是十四篇,只因徐铉重校《说文》时认为每篇内容过繁而分之为上下卷。既然分篇一致,那么我们大体可认为每篇的内容基本一致。

虽然内容基本一致可能性很大,但次序却不一定了。虽然许慎生活的年代已经出现了“蔡侯纸”,但作为一部经典,传抄者极可能还是使用更耐久的竹简。这就极大的提高了篇次混乱的可能。同时,使用竹简还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分卷错乱的问题,即某一篇幅过长被迫分成两卷或更多的时候,分卷出现错乱。

许慎自叙中提到了《说文》的建首分类思想:

汉·许慎《叙》:“其建首也,立一为耑(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於亥,知化穷冥”

该叙明确提到了开篇与终篇,中间十二篇并没展开阐述。后人分析《说文》的部首排列,多倚重其中“据形系联”一条,对“共理相贯”一条基本熟视无睹。而区区以为,“共理相贯”恰恰才是《说文》分篇的依据(至于“据形系联”更可能是每篇内部次序的规则)。为何?因为许慎首先是一名经师(经学家):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所著除《说文解字》外,还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佚。

经学的内核为阴阳五行思想,因此《说文》之分篇极可能会体现五行思想。因为《说文》自序“始一终亥”的说明,其始末两篇是不会出错的,末篇开篇第一个部首就是“金”,因而我认为该篇之共理为“金”。

不过我想很多人看到这个论断要反驳说,该篇半数以上的部首篇幅是干支,天干地支又如何与“金”共理?我想问一句:坚贞不破算不算“金”之理。而干支之用延续数千年,将来还会继续沿用,此种情况算不算干支之理坚贞不破?而《说文》以“金”篇结尾,我认为此显示了作者对其建首理论的强大自信。

五行思想里,土生金,而《说文》第十三篇恰好就有“土”,只是其位置在中偏后,这种情况下,可能性就比较多,暂且先按下。

再往前,《说文》第十二却与五行无关,且先按下。《说文》第十一以“水”部为首,《说文》第十中前位置为“火”部。

五行思想中,水火相克,因此,正常情况下,作为人称“五经无双”的一名经师,许慎不可能将“水”“火”两篇并列放置。

再考察“木”部篇章为《说文》第六。而在五行皆全的情况下,将五行篇章散乱分布于全书,这对一个东汉的经师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许慎故意为之)。因此,在最后一篇确定无误的情况下,末五篇的顺序极可能是水-木-火-土-金的次序。

假若如今所见的《说文》部首次序是许慎故意为之,那么《说文解字序》中的标目就是许书原本就有的,然而按目前《说文》十五上的上下文内容,其标目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不过,《说文》第十五分上下篇,是宋代才开始的事。那么将《说文》第十五的上下篇合并一起看,看看能不能重新整理出《说文》最初的序言。

细心的读者,多数能注意到《说文·第十五下》开篇约三百字处那一个明显的空格。若将空格前的内容与《说文·第十五上》合并,那么标目的上下文如下: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赌,靡不兼载。厥宜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标目省

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一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穷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 于时大汉,圣德熙明,承天稽唐,敷崇殷中,遐迩被泽,渥衍沛滂,广业甄微,学士知方,探啧索隐,厥谊可传。粤在永元,困顿之年,孟陬之月,朔日甲申。 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缙云相黄,共承高辛。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于许,世祚遗灵。自彼徂召,宅此汝濒。窃卬景行,敢涉圣门。其弘如何,节彼南山,欲罢不能。既竭愚才,惜道之味。闻疑载疑。演赞其志。次列微辞,知此者稀。傥昭所尤,庶有达者,理而董之。

如此,《说文》原本的自序中,明显是包含部首分篇之标目的。

那么五行篇的篇次错乱,明显与《说文》自序中提到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分篇思想相互冲突。

再联系若五行篇真按五行次序排列的话,十四篇部首就余下九篇了,九五之数,在古代仅皇家能用。如此,许慎故意将《说文》分篇打乱,目的就是避讳了。但总篇数十四加上比较明显五行篇,九五之数其实昭然若揭。

再加上其自序指出“同条牵属,共理相贯”的分篇思想,但实际分篇时,有些篇章内部却明显“不共理”。其中比较明显的是《说文》第九。

若真的如区区猜测那般,《说文》分篇是许慎故意打乱的,而故意打乱的《说文》都能流传至今。这说明许慎打乱《说文》分篇,其实是故意为之的“神物自晦”行为。

许慎塑像

而如今再非当年之大环境,《说文》的真正分篇面貌,正宜大白于天下,为复兴我漢文化添砖加瓦。

除去五行篇,余下九篇,我们先来看看其共理,以区区观之:

说文第一首部为“一”,所谓一画开天,其理为天地关系(?),或为天地之总理,因为“玉”“王”“气”等,皆其自身领域之至上者。

说文第二之首部为“小”,其特点单独不好判断。细察其余部首,以“据形系联”观之,得到以下特征明显的几个次首部:“八”“牛”“口”“止”等,其共同特点是对称成双。

说文第三之首部为“(四口)”,此字基本上不曾独立使用,其特点自然不好判断。细察其余部首,得到以下几个特征明显的次首部:“十”“廾”“臼”“又”等,其共同特点是束结挤握,对动作对象而已,能产生“混合”即“和”之结果。再比照其余“舌”“丩”“言”“臣”“用”等部,亦颇含“和”之特征。

说文第四之首部为“(目+攵)”,此字过去也非常用字,现在基本废弃,其特点自然不好判断。连续三篇的首部特征不清晰,对比说文第一篇与五行篇中的“金”“水”“木”三篇,疑似某些篇章的首部因为迎合“据形系联”的规则而篡改了。

细察其余部首,得到以下几个特征明显的次首部:“目”“羽(鸟)”“冎”“刀”等,其共同特点是平面状。再比照其余“盾”“羊”“放”“肉”等部,亦颇含“平面”之特征。

说文第五之首部为“竹”, 其比较明显的特征为“中空”。细察其余部首,得到以下几个特征明显的次首部:“工”“豆”“井”“来”等,其共同特点为皆关于“中”。再比照其余“甘”“曰”“皿”“会”等部,皆与“中”相关。

说文第六为五行之“木”篇,末几篇中,唯有说文第十二与五行无关,且将其提前至第六。该篇之首部现在也是不用的。细察其余部首,特征明显的次部首有:“户”“耳”“手”“女”“戈”等,其共同特点为皆关乎独立空间。其余“至”“亡”之类,关乎空间位置转移,“民”“氏”之类关乎独立组织(类独立空间)之构成。

说文第七之首部为“日”,单独看此字,其构型犹如天上一个发光的窟窿,抽象特征为某物有缺口可穿透(盛装)他物。细察篇内其余部首,“月”“束”“東”“鼎”“宮”“穴”“网”等部皆含类似意思。其余“瓜”“巾”等内可容物;“有”“录”等表示持有某物。以上各部共同特征为“容”,有容之根本为缺角(端)。

说文第八之首部为“人”,篇内大部分部首构形直接就与“人”相关。其理不好单独把握,须结合其他八篇方可判断。许《叙》中之“同牵条属”或为篇幅关系之注解。

说文第九之首部为“頁”,此字之构形为突显头部之人体,其构形本义大体就是人头。结合篇内其余部首如“文”“司”“印”“彖”“易”等,可判断该篇主体为人之思想文化相关(有灵)。以此观之,说文第十部首“火”之前诸部相当可能错篇,因马犬鼠熊之类皆有大灵性,而与“火”之属关系不甚明显。(至于本篇内「山」、「厂」、「石」之类的部首,与本篇其他部首完全“不共理”,很可能不属于本篇。更有甚者,这其实是许慎故意留下的大破绽,以提示分篇错乱)

以上大致分析了一下《说文》除五行篇之外的其余九篇之成篇共理。

表面看,似乎还是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但以区区所分析的《漢字一到十表示数量的由来》看,

不知是许慎的曲笔还是巧合,其诸篇共理之次序与内涵,基本与汉字一到九的含义相对应:

“一”“二”大概无需细说,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均分平面之极限为四(二维定位)。交剪固定平面立,六合立方成,交架横断屋(六)塌角(加一)。

均分空间之极限为八(三维八象限),在没有自由掌握更多维度前,三维空间就是我们所知的全部世界,是以,八为均分之极限。而人,是目前所知最具灵智的生物。又或者说,掌握八卦思想的唯有人。

九本“究”也,“究”者,灵智是行为也。

上述九种引申变化,或可简称为九变。如此《说文》的部首分篇规律可称为为九变五行。

至于篇内排列规律,就是许《叙》所谓之“据形系联”。

第三章:汉字的偏旁部首通解:横区(31-35)

30. 韦(委wěi )的甲骨文是画两足于口上下,但是楷化后没有足的痕迹,说明韋并非绕城巡视,这个上下足是织布机上左右足上下踩踏,来分离经线出现中空,所以两足中间是个横口,便于储存纬线的梭子穿过。从笔画释义中可以证明“韋”非围城巡逻。“韋”的上面“”斜竖“丨”为纵线(经线);折“���”表示圆或弧,这里表示纬线缠绕经线;一横“一”指示纬线最后要横至于开口的经线内;中间的横口“”表示经线分开两层的中间开口,是线梭子穿梭的口;下面“”是上面“”的反形,说明左右足的上下踩踏,和梭子的左右穿梭,是对称的,方向相反的。“韦”的简化也是按纬线来简化的,非常有道理。竖“丨”指示纵向线(经线);“”是三和弯钩“���”的合体笔画,“三”表示多,纬线远长于经线,一根纬线缠绕经线织布到底,常说“伟大”理由来源于纬线远远长于经线,折弯钩“���”表示纬线相对经线缠绕。后加归类符号繁化为“纬”。借“委”声来说明纬线随线索委随运行。

纬的本义为织布用的横纱又叫纬纱,织物的横丝 ,它与经纱交叉,与“经”相对,如纬经、纬编针织物。引申为1.缠捆,系束,如纬狗(拴狗);2.组织,如纬文(安排组织文章);3.治理,如纬世(治理天下)、纬武经文(指人文武兼备)、纬地经天(治理国家); 4.东西向的道路或土地,如纬途(东西大道);5.行星的古称,如纬象(星象)、纬星(行星的总称);6.琴徽,系琴弦的绳子,如‘挟人筝而弹纬’;7.地球上与赤道平行的南北分度线,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以南的叫南纬,如‘国中九经九纬’;8.“纬书”的简称,神学附会儒家经典的书,如纬谶(趁chèn )(纬书与“论语谶”、“河图”、“洛书”

31. 木(母mù 冒覆切)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楷书中中间一竖“丨”表示树的垂直的树干和主根;撇“丿”和捺“”表示树根,分布于主根的周围;一横“一”表示地平面。借“母”声表示木生火,木为火之母。上古用钻木取火,母也是,女结婚生子为母。在中国的五行说中,东方属木,木生火。又说读音为冒(mào )和覆( fù )的切音(mào + fù )寓意冒地而生,长大覆盖土地。“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因树木种类繁多,所以由木作偏旁部首的很多,如末、未、本、术、札、朽等;还有木中竖“丨”改为“亅”表示相对之意,如杀、杂、条、亲、弑、寨等。

本义为树木,如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引申1.木头,如枣木、榆木、檀香木;2.棺材,如棺木、行将就木;3.质朴,如木讷;4.反应迟钝,如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5.麻木,如两脚冻木了;6.姓。

33.支(指zhī )是由又和十组合而成的字。又是指示手;十表示人有十个手指。总体会意为手上分别十个不同的手指。从支的篆书看应该是两只手,并非是手持半竹的象形。隶变楷化更印证了支为人的双手有十个不同手指。借“指”声指示为人的手指。支作偏旁的字有翅、鼓、歧、岐、技、枝、肢等都与手指有关

支的本义为人的十个手指。引申1.撑,如支帐篷、把苇帘子支起来;2.伸出、竖起,如两只虎牙朝两边支着、支着耳朵听;3.支持,如支援、支应、体力不支、乐不可支;4.调度、指使,如支配、支使、把人支走;5.付出或领取(款项),如支出、支取;6.姓;7.分支、支派,如支流、支队、支线;8.用于特定量词等,如一支军队、一支文化队伍、两支新的乐曲、几支纱、一支枪、三支钢笔、一支蜡烛;9.地支。

34.犬“犭”(拟声 quǎn),大指大人,人;在大的右上角加一点,“丶”指示什么?指示我们常见的犬。说明这种兽类,通人性,效忠主人,经常跟在主人或猎人的身边,人与犬同行时,犬在前面引路,像警犬。所以就把这个点丶,点在了大的右上角。它的读音来历是模拟犬奔跑时的喘息声。作偏旁用“犭”更确切地描述了犬的体型特征。“犭”中的两撇“”表示这类四踢动物走动时总有两腿同步向下向后运动,弯钩“”表示这类爬行动物体形特征,身体脊背的相对向上向外凸起的特征

犬的本义是和人最亲近、最忠实的动物。1.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如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狗和羊);犬马(狗和马)、犬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犬牲的官员)、犬服(古代车上用犬皮制成的兵器袋);2.旧时常用为自谦或鄙斥他人之词 ,如犬妇(对人谦称儿媳妇)、犬马之齿(谦称自己的年龄)、犬儿(犹言小奴才)、犬马(旧时臣子对君上的自卑之称;喻小人);3.称自己的儿子(谦称),如《红楼梦》中“这是第二小犬,名叫宝玉。”

我们大家都知道“犬”还有个名字叫“狗”,为什么又造了这个“狗”字来描述这种动物?犬这种动物还有个明显特征,在交配时勾连在一起,就依据这个特征,就用犬科动物的归类符号“犭”和句结合会意组成的这个字。一般分大的叫犬,小的叫狗,狩猎的叫犬,看家护院的叫狗。

狗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裂脚亚目、犬科动物。中文亦称“犬”,狗属于食肉目,分布于世界各地。狗与马、牛、羊、猪、鸡并称“六畜”。有科学家认为狗是由早期人类从灰狼驯化而来,驯养时间在4万年前~1.5万年前,发展至今日。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现如今是饲养率最高的宠物。其寿命约十多年。在中国文化中,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一,在十二生肖中的第11位。

35.歹(毒dǎi)的甲骨文字形,象有裂缝的残骨。这样的判断是不确切的。在甲骨文时期歹字可能还没有产生,就不要去刻意去推断它是什么。隶变楷化后作“歹”,从歹的笔画释义来分析,歹是由一横“一”和“夕”组成的字,“一”指示地平面;“夕”指示太阳落山,夕阳西下;歹表示夕阳已经落于地平面以下,寓意天已暗了。借“毒(dài)”声表示黑暗中遭人陷害,暗箭伤人为歹毒。“歹”是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如死、列、夙、歼、残、殊、殉等。

歹的本义为借天黑恶意陷害别人。引申为1.坏。与“好”相对,如:莫怕!莫怕!我们不是歹人,我们是取经的和尚。—《西游记》;2.指“身体”不健康的,如:秦氏有几日好些,也有几日歹些。—《红楼梦》;3.在道德方面严重腐败的,如歹徒(坏人、恶棍);4.带有险恶特点的,如歹毒(阴险狠毒);5.奸细,有异心的人,如:“歹”者,北以是名反侧奸细之称。—文天祥《上江淮诗序》;6.不端行为,如为非作歹;7.无论如何,如:好歹你得去一趟。

歺(愕è)是歹的衍生字,歺省形为歹。歺由上的省形“”和夕会意而成的字。夕指夕阳,上“ ”指上面。字形会意就是夕阳还在地平线上面。也就是天快黑了,还没有黑,就开始伤人。读音应该是忽然发现惨烈的场面发出的惊愕声。歺也是汉字的部首之一,如餐、粲、粲等。

解字参考《中华字通》

紧、紫两个字的部首“糸”怎么读?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习了部首查字典,前几天孩子们在学习“紧”这个字的时候,我讲个这个字的部首读“绞丝底”,并且发了个视频,一时间很多人说读错了,应该读“糸”mì字底。

“糸”这个字单独读的时候确实读mì,可是在部编版配制给学生的专用工具书——《新编学生字典》上,它作为部首的时候读“绞丝底”,所以我们在给孩子讲部首的时候就应该读“绞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