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爆竹的由来和寓意(爆竹的由来)

爆竹的由来和寓意(爆竹的由来)

中国春节放爆竹,有何来历,为什么

中国春节放爆竹,有何来历,为什么

文/@成长新视点

春节放爆竹,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民俗,它使团圆祥和的春节,变得更加热闹,增添无限欢乐。

春节放爆竹,与贴春联、桃符一样,源于古人与自然做斗争中的一种祭祀行为,最早都是用来驱除妖魔鬼怪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增加喜庆、营造节日氛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一、燃放爆竹的来历。

古人在与各种自然现象做斗争时,遇到不能科学解答和处理的问题,往往会归于神鬼妖魔等虚幻。

他们从太阳升起光照大地,万物复苏、焕发生机,引发联想,认为火、光、红色和声音等是最为神圣和能力强大的东西,可以战胜一切邪祟,驱邪避祸。

出于这种理解和思想,人们在祭祀时,就把一些芦苇、松树和竹子等放在一起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并带有火光,借以辟邪驱鬼,图个吉利。

宋代袁文《瓮庸闲评》中记载:“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西汉时期著名方士东方朔的《神异经》中有“爆竹可惊恶鬼”的说法。

在出现火药之后,鞭炮逐渐代替了竹子,并沿用至今。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习俗,春节放爆竹是一种热闹、一种喜庆,也是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与爆竹有关的“年兽”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东南沿海一带,人们曾频频遭受一种叫“年”的凶猛野兽袭击。每到除夕,“年”便会从大海里出来,闯入附近村庄,伤害人们吞食牲畜,百姓们就叫它“年兽”。为躲避“年兽”侵害,在除夕之前,人们便会躲入深山。

一年除夕,村子的百姓又出去躲避“年兽”,这时村子里来了一个逃荒生病的老人,他受到了村中一个老妇人的关照,给吃给穿。老人听说“年兽”的故事,为了报恩,许诺老妇人帮助他们驱赶。他就在老妇人家的院内门上贴满了红纸,点了许多火光。

这时,“年兽”又来到这个村庄,看到其他人家都没有亮光,就来到老妇人院子前,看到里面有光亮,就推门进去。恰在此时,老人点燃了院子内的竹子,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并用锅铲敲打铜盆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

“年兽”看到满院子的红色、光亮,听到“劈劈啪啪”的声响,顿时吓得浑身发抖,狼狈逃离。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村民们听说了这个事情,欣喜若狂,纷纷换上新衣服,张灯结彩,互相道贺。

此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会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点燃火烛,在敲锣打鼓中通宵守夜,迎接新春的到来。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和放鞭炮的寓意还有注意事项,建议收藏

一、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鞭炮是爆竹,即燃竹而爆。过年放鞭炮来源于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兽,非常凶猛,并且每到除夕这一天就会出来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用在家门口燃烧竹节(或者用红色的物品贴在房外),年兽就会被吓跑。从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便成了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放鞭炮的寓意

1、放鞭炮是年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形式,它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人们常在过年的时候烧爆竹,而爆竹又有驱魔、辟邪、消灾的寓意,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守岁放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代表喜庆和欢乐。

2、在中国,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所以,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三、放鞭炮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1、不要在室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储物仓库、化工原料厂、电线密集、绿化带、地下窖井、下水道、化粪池等地,放鞭炮应该选择尽量人少、建筑物少、无易燃易爆物的空旷场所,不要在野外、山林、气候干燥的地区燃放。

2、不要让小孩和心理素质差的人单独燃放,以免燃放过程中惊慌失措,造成意外。

3、不要用鞭炮惊吓牲畜,尤其是狗、牛之类的动物,以免受到惊吓失去理智伤害到人。

燃放烟花爆竹的由来

可能许多人都还不太清楚燃放烟花爆竹的由来,这历史很久远了。

民间传说版

据说,年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年~”的声音,故名“年兽”。时日一久,人们渐渐发现年兽害怕三样东西,即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于是,后来的人们在除夕年兽将要到来的时候就会聚到一起,贴红纸(后来逐渐改为贴桃符或贴红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等,目的就是为了赶走年兽。当年兽被赶走以后,人们总是会高兴地互道:“又熬过一个年了。”慢慢地,就有了“过年”的说法,也由此出现了“过年”的习俗。

网图:年兽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版本,但也可以从中看出我们祖先寓于其中的一些美好的向往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年兽是没有的,但一些生活中的细菌和病毒是真实存在的,过年时分位于秋冬,冬春的过渡阶段,往往是各种流感病毒的高发季节,烟花爆竹中的含有的硫磺成分,可以对环境起到一定的消杀作用,很可能无形之中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所以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含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禁止。

2.历史由来

除夕夜燃放爆竹,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

最早在西周已成风俗:《事物纪原》道:"爆竹燃草于庭燎"所谓庭燎就是正月初一夜;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畋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到了宋代,火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时候,民间出现了用纸包裹火药的火药卷,人们发现点燃它能够发出巨大的声音,由此,划时代的产物--爆仗出现了。至此,越往后发展,花样越繁多,一直流传至今。

鞭炮燃放图

千年历史,过年和鞭炮的渊源你知道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烟花鞭炮声中度过一年,应该是很多人关于过年最深的记忆吧。

近日,山东东营、滨州两地明确表示,在全市禁燃禁放区域内,可以燃放烟花爆竹,过年燃放的时间共有7天。这一消息引起了网友的支持和点赞,不少网友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放鞭炮过年的场景,表示“放烟花鞭炮才有年味儿”。

事实上,在我国过年和烟花爆竹的联系非常紧密,早在隋唐时期,火药就发展成了专供娱乐欣赏的烟花了。

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图源网络,下同)

烟花自火药中盛开

虽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至今没有人写出关于中国烟火的准确历史。”不过结合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我们还是可以推测出烟花爆竹大致的起源。

关于爆竹,最早的记载是起源于先秦。《周礼·春官》篇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

“爆”的意思就是烧,但是要烧出声响。当时人们发现竹子在燃烧时会因受热炸裂而发出很大的响声,就用竹子来燃烧祭祀,于是“爆竹”就流传开来。

在火药发明后,人们就慢慢用火药代替了竹子,不过“爆竹”的名字还是保存下来了。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医学家孙思邈在《丹经》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火药的成分和性质。

李畋雕塑

后来,相传唐朝一个叫做李畋的人向孙思邈学习了火药的技术,并用小竹筒装硝(火药的原料矿石),导引点燃,这就是最早的烟花雏形。当时的烟花爆竹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因为当时灾害连年、瘟疫盛行,李畋用硝烟驱散山林中的瘴气,减少了瘟疫的流行。

到了现代,李畋被奉为烟花爆竹业的祖师,现在花炮主产区的湖南浏阳、醴陵,江西的上栗、万载均对其进行祭祀缅怀,有些地方还修庙供奉。

爆竹声中过年关

烟花爆竹最早并不是庆祝祈福的习俗,而是用来驱邪避祟的。

汉代东方朔的《神异经》中有这样一种怪物:“山臊”。它是一种模样像人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又名“山魈”。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后来人们所说的“年兽”,也是由“山臊”演变而来的。

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隋唐时期,过年燃放爆竹的习俗逐渐兴起。唐代诗人元稹在《生春二十首》中有一句“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张说在《岳州守岁二首》中也有一句“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到了宋朝,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烟花爆竹广泛流行。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皇帝御驾宝津楼时用烟花爆竹辅助唱戏的场景;宋代诗人陈与义在《除夜二首其一》中写:“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当然还有王安石《元日》中最著名的一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末元初,还出现了将单一爆竹连接在一起的鞭炮以及危险性降低专供小孩子玩的“纸炮”。

之后,烟花爆竹和过年的联系更紧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驱邪避祟,祈福传情

随着烟花爆竹的发展,其主要功能从最早的实用价值,如减少瘟疫、驱 “山臊”等,逐渐转向迎新送福、传情达意等文化价值。

唐宋以后,烟花爆竹驱邪避祟已经不再指驱赶的具体山鬼怪兽,更多的指抽象的坏运气、晦气等。古人由于科技水平不发达,常常将发生的不幸归因于鬼邪作乱,就像爆竹驱赶野兽一样,人们希望在除夕等节日中燃放烟花爆竹来驱散自己和家人身上的邪气,以保平安顺遂。

明 唐寅《岁朝图(传)》局部

同时,人们也在烟花爆竹上寄托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和过年的春联、年画一样,过年燃放烟花也是希望通过烟花传递自己的美好祝愿。清代诗人顾太清在《乙未元旦》中所写“声声爆竹散林鸦,烟火春城千万家”之句,就描述了当时人们争相用烟花爆竹庆祝祈福的场景。

除了驱邪祈福,烟花爆竹在古代还被用来寄托感情,传情达意。唐代薛能的《除夜作》里有一句:“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邻里闹矛盾不好意思直接说开,理亏或者示弱的一方就以爆竹来道歉求和。同时,迎接贵客、将士出征、亲友乔迁升职等喜事,皆以爆竹相贺,表示庆祝恭喜。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烟花爆竹早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春节燃放烟花不仅是重要的民间习俗,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人们抱怨如今“年味儿”越来越少的今天,山东东营、滨州两地过年“限燃”的做法,帮助我们在平衡传统文化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树立了一个典型。

最后,请大家欣赏几首诗歌,提前感受一下在爆竹声中过年的喜庆。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鹧鸪天·丁已除夕

宋 赵师侠

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春见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赠放烟火者

元 赵孟頫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民俗故事:爆竹的来历

逢年过节,或者办喜事,少不了买几挂鞭炮噼啪啪放它个热热闹闹。可鞭炮从前叫“爆竹”,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哩。

古时候,在南方的山沟里住着个叫李数的人,很爱竹子。他弄来几棵竹子栽在屋前屋后。竹发鞭,鞭生竹,不几年,屋前屋后就成了竹林了。

冬天,他怕竹子冷,用绳子把竹子裹上:夏天,他怕竹子热,给竹子搭了席棚,别人都用竹枝做牛鞭,他宁肯爬山去砍榆枝,也舍不得折一节竹枝,并说:“人伤了手脚还疼呢!折了枝也会疼的。”

一次,他十四岁的儿子,见竹笋又肥又嫩,就剜下出来拿给李数看:“爹爹!好嫩的小笋笋,让娘给我炒炒吃……”

李数一个嘴巴打过去,说:“你割下我身上的肉我也不心疼,可这是竹呀,要长竹、发鞭的。竹发鞭,鞭生笋,哪里会有穷尽?你说,这一耳光该不该打?”村里人都说李数前世和竹子结下了姻缘。

村里的乡友有个媳妇,最近突然疯疯狂狂,又是哭来又是笑。这病很难治,好好的人,眼看着瘦下去了。乡友愁得没办法。乡友听人说,她媳妇的病最怕“响动”,可是什么东西能成宿地响,来替媳妇解灾去病呢!有人说:“李数的竹子要是折了会发生响动。”可是乡友知道李数爱竹如命,根本不敢去求他。可李数却告诉他,“听到响动你干万别出屋。”

有一天夜里,乡友守着媳妇坐在屋里,突然见院子里火光冲天,接着传来噼噼啪啪的响声。那疯媳妇听到响声,先是一惊,不一会儿就慢慢地安静下来。

院子里的响声直响到亮天,媳妇在房子中一直安安稳稳的,睡得十分香甜。

早上,乡友跑到院子里,才发现是李数把他家的竹子都砍了,背来烧掉,那噼噼啪啪响了一个通宵的就是烧竹声。原来,李数虽然爱竹,但对乡友们更是友爱。他听说乡友妻生病有响动能去邪,就偷偷砍了竹子来烧,那疯媳妇的病果然好了。

消息一传开,有病的人家都来找李数买竹子,烧竹驱鬼邪,李数没有不答应的。

一来二去,人们逢年过节,就烧竹子,噼噼啪啪好热闹,还给它取个名字,叫“爆竹”。

再后来,人们嫌烧竹子挺麻烦,就用纸包上火药,编成一串串,挂起来。一点火,噼噼啪啪响开了,人们就叫它为“鞭炮”。如今,你若来到鞭炮作坊,都能看到供李数的牌位,人们说,从爆竹——到鞭炮,发明人是李数。

结婚放鞭炮、盖红盖头、燎轿的来历

旧时,在一对新人结婚的时候,都是要蒙上一块大红布,俗称蒙头红,也叫红盖头。为啥要这样做呢,传说,这与商纣王有关。

商纣王活着的时候,是个暴君,他宠爱妲己,祸国殃民,他题诗调戏女娲娘娘,做了十恶不赦的事: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殷郊、殷洪,造炮烙,建鹿台,残忍杀害大臣,挖比干心,敲骨验髓,剖腹验孕。死后,被姜子牙封为喜神,专管民间的婚姻嫁娶。谁家结婚娶媳妇都得请他。可这个家伙老毛病不改,他去送喜时,看见哪个新媳妇长得好看,夜里就抢到他的神庙里睡几晚,过几天再送回去。

娶媳妇又不能不请喜神,他是神,老百姓又不能咋着他,就到姜子牙庙里求他来出个主意。

姜子牙就告诉大家:娶媳妇的时候,给新媳妇用红布蒙上头,用麻杆在花轿四面燃烧,然后就放鞭炮。

大家就按姜子牙说的办法去做,果然,商纣王一见花轿四面有火,新媳妇蒙着红布,鞭炮齐鸣,就吓得赶快回去。

他为啥害怕呢?原来,武王伐纣时,军队高举着一色的红旗打进朝歌,纣王死后脑袋又被挂在红旗杆上,打仗时又挨过姜子牙的神鞭,打得他抱鞍吐血。现在他一见火光,蒙头红,一听鞭炮声,以为姜子牙又打着红旗,用打神鞭来打他哩。吓得他立刻脚底下抹油——溜之大吉啦。

从此,红盖头,花轿四面烧火,燃放鞭炮,就流传下来,在流传过程中,由四面烧火演变为由两个喜婆各拿一把麻杆点上火,俗称“燎轿”,围着花轿一溜小跑一圈,然后再把新人接下来。现在,红盖头已消失,燎轿,燃放鞭炮保留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