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安史之乱时,李亨夺了父亲李隆基的皇位,李隆基为什么不抢回来?
常说"成王败寇"。而若是这较量双方都是帝王,甚至还是父子,那局面就不仅仅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么简单。而要为此寻个例证,那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便是一对典型。
在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宗自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被处死之后便一蹶不振。故而他不仅接受了儿子李亨在未征得自己同意的情况下便在别处称帝的现实,还亲自为其举行了册命。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十二,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省银川市境内)称帝,改元至德。此时李亨虽把身在蜀地的唐玄宗尊为了上皇,却没有因此得到朝野的认可:他手下的文武官员加起来不到三十人;登基没有按照礼制组织规模恰当的仪式;就连河西节度使接到他的命令,也"缓师以观变"。
所以李亨无奈,在称帝当天就南下去找唐玄宗,希望得到他的正式认可。
而此时身在成都的唐玄宗,还对儿子的作为并不知晓。因为身边围绕着四位宰相和百司,还有许多政事要处理,所以唐玄宗如常颁布了《命三王制》。这份平叛部署自然也提到了李亨,且还是用"太子亨"称呼他。而这恰好也说明了唐玄宗至此还是记得自己帝王的身份,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
不过在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一事后,唐玄宗还是做出了让步。
八月十六,他下达《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但这个让步,毫无疑问,是极其有限的。
唐玄宗给了唐肃宗有关军国事务的处理权,但要求其在事后必须向自己汇报;要求各地在向唐肃宗奏请军政事务时必须让自己也知晓;自己仍保留以"诰旨"处理全国各类事务的权力。
唐玄宗还强调,自己和儿子一样关注平叛事务,所以双方的指令要多"通气"。至于自己什么时候放弃这些权力,唐玄宗只模糊地说了个"克复上京以后",也就是等自己回到长安以后。
因为自己实力尚弱,父亲又掌控着作为平叛大后方的山南、江淮一带,所以李亨尽管很不满,也不得不接受唐玄宗在《即位诏》里开出的这些条件。也正是双方各自妥协,唐玄宗才在八月十八日又颁布了《肃宗即位册文》。
不过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这份册文实际上颁布于八月十八,在文中却写的是七月十二,也就是唐肃宗称帝的那天。所以这就在承认唐肃宗合法性的同时,把事实篡改成了是唐玄宗命令唐肃宗即位,让唐肃宗被唐玄宗压了一头。
其二,按照惯例,册文中应该有奏册行礼的宰相名单。但在唐玄宗给出的这份册文里,却全然不见任何一人。因而这份册文,追究起来并不正式。
故而在以唐玄宗为核心和以唐肃宗为核心的"二元"政治成型初期,唐玄宗才是掌控着主动权的那一位。而因为双方当时的重点都是平叛,所以唐玄宗也没有趁机将这个不孝子"打死"。
但随着平叛事业的推进,唐玄宗和唐肃宗二帝并存,甚至存在一定对立的格局自然需要被解决。
为了成为真正的大唐天子,李亨在平叛时就将两京作为重心,以期将来以此为砝码收回唐玄宗还有的权力。且在唐玄宗不断派人渗透进肃宗政权时,唐肃宗也在努力打压为唐玄宗效力的臣子。
而在唐玄宗方面,他先前所有的那些权力,其法律依据都是《明皇令肃宗即位诏》。所以待到长安被收复,唐玄宗回到都城之后,"二元"格局在法律层面就已经瓦解。
不过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皇帝,唐玄宗要交出权力多少还是有点不甘心,才经历了战乱的百姓们也有点不开心。所以唐肃宗随后采取了一些更温和的手段,一面暗中监视唐玄宗,一面蚕食其势力。待到玄宗发觉身边人多非故人时,一切已为时已晚,反复吟诵李白的《傀儡》一诗便成了必然。
而即便唐玄宗已经放弃了权势,唐肃宗还是对父亲不放心。在贬走了唐玄宗的左膀右臂陈玄礼和高力士之后,他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唐玄宗的监视力度,让这位太上皇彻底沦为深居宫闱的孤家寡人。
百无聊赖,过往成烟,郁郁寡欢的唐玄宗便很快与世长辞。不过十三天以后,"不孝子"李亨也因病去世。
战争催生"二元"格局,"二元"格局的瓦解又紧跟二帝的西归。这一茬接一茬,大抵也是造化弄人吧。
李隆基后面的皇帝是谁?
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是家喻户晓,那么李隆基后面的皇帝是谁呢?今天小编带领大家来了解一下李隆基后面的皇帝是谁.
李隆基后面的皇帝是唐肃宗,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李亨,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在756年登基为皇帝,玄宗为太上皇。下面我们就聊一下唐肃宗的一些事情。
李亨
李亨是在711年出生的,刚开始的名字叫做李嗣升,生母是元献皇后杨氏,但因为杨氏的等级太低,所以是李亨是由太子妃王氏抚养的,两岁时被封为陕王。在715年,李亨的次兄李嗣谦被册立为皇太子,而他在第二年,被拜为安西大都护。
在开元十五年,也就是727年,李亨被封为忠王,改名为浚,在开元二十年,李亨率诸将大破奚、契丹等部落的兵马,被加封为司徒,在开元二十三年,改名为李玙。
在开元二十六年,也就是738年,太子被废杀,在六月庚子,李亨被立为皇太子,在开元二十八年,又更名为绍,在744年,更为为李亨。当上皇太子的李亨却没有安逸的时间,首先是宰相李林甫,后来的杨国忠等。在天宝五载也就是746年,李林甫向唐太宗奏报,称韦坚、皇甫惟明等"欲立太子",唐玄宗得到奏报后,就下诏书审讯,李林甫得到旨意后,就让手下罗织罪状,想将李亨牵扯进来,但唐玄宗却不想轻易的涉及到太子,所以给了韦坚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并未有针对太子亨之处,然后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亨关系比较密切,所以这一次事件,李亨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
唐肃宗李亨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韦坚出事后,他的弟弟替韦坚鸣冤叫屈,还引太子亨作证,这样就招来了唐玄宗的震怒,太子亨极度恐慌,为自己辩解,并和韦妃离婚,李亨这一方法让他度过了这次政治危机,而李林甫对韦坚一事,大肆株连,逼死了很多人。
后在年底,李亨的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又惹上了一起政治案件,又牵扯到李亨,虽然案子是由柳勣搞鬼,但因为李林甫从中作梗,所以使案情一下子扩大,有废太子李亨的趋势,但是唐太宗态度谨慎,并没有废太子亨,但两次大案,两次婚变,让李亨身心受到了巨大创伤,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后续娶了张良娣。
在天宝十一载,李林甫死后,李亨少了一个政敌,但是杨国忠仍旧是李亨的死对头,后来也是明争暗斗,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李亨才找到了反击的良机。
唐肃宗李亨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率领妃嫔逃亡马嵬驿时,发生了兵变,首先是杨国忠被布置周密的禁军乱刀砍死,割下首级,他的儿子和韩国夫人也被杀死,后李亨又密谋杀死杨贵妃。
在天宝十五载,也就是756年,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上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改年号为至德,唐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至此唐玄宗李隆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的儿子李亨登上了皇位。
现在应该知道李隆基后面的皇帝是谁了吧,李隆基后面的皇帝是自己的儿子李亨唐肃宗。想了解更多的历史资料就关注转发王二三在此吧。
李亨夺了李隆基的皇位,李隆基为什么不举兵讨伐叛乱的李亨
李隆基无疑是中国古代,最留恋皇位的皇帝之一。
李隆基究竟有多么留恋皇位,我们来说几个事实。
其一,李隆基和他父亲李旦抢皇位。本来李旦皇帝当得好好的,但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了起来,争得不可开交。看到李隆基咄咄逼人的气势,李旦干脆把皇位让了出来,给了李隆基。也就是说,李隆基给李旦造成一种感觉,这个皇位,是李隆基发动政变,帮李旦抢回来的。因此,李旦必须尽快把皇位给李隆基。
(李隆基画像)
其二,李隆基和他的哥哥李成器抢皇位。李旦的嫡长子是李成器。本来,李旦如果想传位,就应该传给李成器。虽说李隆基在李旦夺位的过程中有功。但是有功也不应该成为继承皇位的理由啊。否则的话,嫡长子制在古代就失效了。但是李成器及时表示,自己不当皇帝,让李隆基来当皇帝。因此李隆基上台后,把李成器封为“让皇帝”。李成器为什么要及时让位?就是因为他看出李隆基的咄咄逼人,看出他对皇位的渴望。还有,李隆基封李成器为“让皇帝”,一个“让”字,也就给李成器定性了。意思是说,皇位是你让出来的,你别惦记啊。
其三,李隆基和他的太子李瑛抢皇位。由于武惠妃的谗陷,李隆基把李瑛的太子之位给废了。废了就废了,毕竟是自己儿子啊,犯不着让他死啊。当年李承乾确确实实造反了,李世民尚且没杀他呢?而且为了保护他,还坚决不把皇位给李承乾的竞争对手李泰。李隆基为什么后来竟然把李瑛杀掉了呢?可见,他多害怕有人夺他的皇位!
其四,李隆基和他的儿子李瑁抢皇位。武惠妃陷害李瑛,无非就是为了李瑁。当时李林甫也在极力推荐李瑁,还有其他大臣也在推荐。但是李隆基就是不把皇位给他。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看见李瑁有人推荐,害怕推荐人与李瑁合伙,害了他。不仅如此,他还把李瑁的老婆杨玉环抢过来,作为自己老婆,给予李瑁巨大的打击。
(杨玉环画像)
其五,李隆基和他的儿子李亨抢皇位。李隆基最后终于落实他的儿子李亨当太子。但是李亨当太子,李隆基没有少蹂躏他。本来他的养子王忠嗣是一员猛将,镇守着边关,很早就提出安禄山会造反。但是,由于王忠嗣和李亨关系亲近,李隆基不但不听王忠嗣的,还把他贬谪了。怕的就是害怕李亨联合边将,对他的皇位不利。此后还不断打击李亨,把李亨搞得做事犹豫不决,唯唯诺诺,没有任何决断能力。
从上面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李隆基,对皇位真的是太留恋了!
然而,这样留恋皇位的人,当李亨跑到灵武,登基称帝,并且遥尊他为太上皇的时候,为什么他却什么也没做就同意了,并且还派人把皇帝的玺印,立刻就给李亨送去,表示对这件事的支持呢?难道他不再留恋皇位了吗?
其实,李隆基当时还是很留恋皇位的,这个心,他一直没变。就算他年迈了,但如果让他主动交出皇位,他是绝对不干的。当他逃出长安的时候,曾有过要传位给李亨的想法。但是他最终没有落实。到马嵬坡的时候,他有过这样的表示,依然没有落实。为什么不落实?就是因为他很留恋皇位。
(李亨画像)
所以,李隆基承认李亨夺位,并且把玺印主动交给他,显然是不符合他的内心的。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承认李亨,而不是和李亨对着干呢?
其一,没人支持。
李隆基明白,李亨登基,不仅仅是李亨的想法,而是满朝文武,是天下百姓的想法。正是因为在他们的支持他,李亨才能登基成功。
李亨这个人的性格,李隆基再了解不过了。给他十个胆,他也不敢做造反的事情。但如果他被大家拥戴着,逼迫他上位,他也没有办法。
如果李隆基不答应,要和李亨对着干。那就是和满朝文武,和全国人民对着干。没有人再支持他,他能够干什么呢?
(安禄山)
其二,害怕负责。
李隆基当时对形势是比较悲观的。安禄山造反,最后把他逼得往四川逃跑,这一段他是经历过的。他认为唐朝是不太可能打败安禄山的。
如果唐朝最终失败了,安禄山统一了全国。那么,这个责任就得由李亨来负,而不是由他来负。安禄山要处罚,就只会处罚李亨,他的责任就小了。也就是说,李隆基这样做,其实是甩锅。
其三,不愿吃苦。
要带领唐军打败叛军,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别的不说,就是鼓动各地节度使,协调各大臣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让他大伤脑筋了。
李隆基前期把朝廷事务搞得一塌糊涂,就是这件事没有协调好。再让他来做这个工作,他确实觉得有些无能为力,也有些灰心丧气。所以,李亨想干这件事,正好让他干,自己落得清闲,还得了个好名声,他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武则天死后谁继位?
唐玄宗李隆基不仅高寿 还是罕见的五世同堂 见过至少七代人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先天元年(712年)即位,天宝十五年(765年)退位称太上皇,是唐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李隆基是唐睿宗第三子,在唐代帝王中,前期大有作为,重用姚崇、宋璟等正直之臣,开创了大唐开元盛世。
在位后期逐渐懒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臣,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得大唐日渐衰落。
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父皇李隆基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李隆基病逝于神龙殿,享年七十八岁。
唐代帝王寿命都很短,除了活到了八十二岁的武则天,最长寿的皇帝非唐玄宗李隆基莫属。
李隆基在位的时候,中国帝王史上出现了五世同堂、且五世都当了皇帝的罕见奇事。
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是唐肃宗李亨,李亨的儿子是唐代宗李豫,李豫的儿子是唐德宗李适,李适的儿子是唐顺宗李诵。
李隆基的四世孙是唐顺宗李诵。
李诵出生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这一年,太上皇李隆基还活着,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了,次年才病逝。
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五代人是否在一起聚会过,但是理论上讲,大约一年时间内,他们家存在五代人欢聚一堂的机会。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唐高宗已经去世,父亲唐睿宗李旦已经当了一年的傀儡皇帝。
而实际主宰江山的是他的祖母武则天,算上祖母和父亲,李隆基至少见过七代人,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