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德行?
什么叫人的德行?
德行是做人的根本。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一个人如果伪善、缺德,
那再怎么优秀、风光,
也垫不高他的品质与人格。
人活着,千万别欺骗别人。
因为你能骗到的人,
都是相信你的人。
信任如纸,一旦褶皱无法抚平。
人活着,千万别算计他人。
别以为自己很精明,
但别人谁都不傻。
做人太精,人缘肯定不好。
做人太精,朋友肯定很少。
真诚,是一个人的本性;
善良,是一个人的天性。
美丽的外表也许会打动别人,
但真诚的内心更能感动别人;
强势的语气也许会让人口服,
但善良的行动更会让人心服。
虽然这社会混乱,
善良的人依然不会改变。
虽然这人心难辨,
好心的人依然不改初衷。
不做作,不世故,
就是一个人的真;
懂包容,懂让步,
就是一个人的善。
不忘初心,不忘根本,
才能走得从容,站得稳定。
究竟什么是道德?做人又为什么必须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呢?
#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们大家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当中的,而不是一个人生活在真空里的,所以就必须严格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否则就会受到行为的限制和道德的谴责。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德呢?做人又为什么必须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呢?
所谓“道德”,指的是某种社会的某种意识形态,同时也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且,道德往往是通过社会舆论,对整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起到约束和干涉作用的。如果通俗一点来说,道德实际上就是人在工作、学习、生活等等各种行为当中,应该遵守的规矩,即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
关于“道德”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在他所写的《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其中的“道”,指的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和人世间形成共识的真理,而“德”则是指人的德行、品行、人格等等。可见,道和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当时,还没有“道德”这个词语。
把“道”和“德”二个字连起来使用,也就是说形成“道德”这个词语,是始于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写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学到了《礼》为止才算结束,这才可以称作达到了道德的顶峰。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他积极提倡和强调后天的学习与教育的作用,主张“学不可以已”,并把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归结为能够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那么,做人为什么必须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的,如此众多人口的一个大家庭,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地去做事,想说啥说啥,想干嘛干嘛,一点儿规矩都不讲究,岂不是要完全乱套了吗?所以,社会必须要建立行为的准则,制定道德的规范,而每个家庭成员,即社会的每一个分子,都必须受到行为道德规矩的约束,才可以让整个社会的生活井然有序,和谐发展。
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积极倡导道德规范,应该是思想意识领域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一把尺子,是人的思想,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指导和衡量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所在。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何事,做人永远都要讲究思想道德的修养和提升,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以德立身,以信立业。如果一个人不讲做人的道德,不守社会的公德,甚至行为失德或缺德,那么就必将会遭到整个社会的指责和抛弃,同时也是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和欠疚的。大家以为如何呢?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