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碑最高的10部“抗战剧”,《雪豹》第9,《亮剑》仅排第2
许多观众对“抗战剧”有误解,他们把“抗战剧”和“抗日神剧”划上了等号,觉得看抗战剧要么是上一堂枯燥的思想课,要么是看一些“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的雷人剧情。
恰恰相反,中国在过去20年里拍了很多经典的抗战剧,这些剧要么有着深邃的思想深度,要么有着丰富的趣味性,要么有着鲜活的人物,要么有着感人细腻的剧情。
今天皮哥给大家推荐十部豆瓣口碑评分最高的“抗战剧”,希望大家抽空能看一两部,消除对国产抗战剧的偏见。
看看这十部剧,有没有你喜欢的——
—10—
《中国远征军》
2011年丨豆瓣8.0分
国内少见的反映远征军抗战的电视剧力作,全剧大咖云集,黄志忠、张丰毅、柯蓝等实力派演员在剧中均有出色发挥。
整部剧筹备了整整5年,讲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国际格局发生变化,中美英结成同盟,中国远征军奉命进入缅甸。
本剧的主角是韩家三兄妹,长子韩绍功是戴安澜将军麾下的一名上校团长,其弟韩绍勋是跟随孙立人将军的少尉排长,妹妹韩绍英则是我党滇西支委的重要成员。
韩家兄弟俩参与了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野人山大撤退、滇西大反攻,见证了中国远征军的辉煌历程。
本剧在云南拍摄,剧中有大量战争和爆炸场面,但酷暑和蚊子给了剧组演职人员极大的考验,拍摄时正值云南雨季,演员在拍摄时经常被石头绊倒或被树枝划伤,主演之一的刘小宁还因此摔伤骨折,剧组等了他整整45天。
同样是讲远征军的故事,这部剧在开播前的宣传语是要超越《我的团长我的团》,看完整部剧能感觉主创的用心,全剧试图勾勒出滇缅战争的全貌,对远征军也是采用了主旋律电视剧中正面歌颂的手法来表现,它的开拓意义大于电视剧本身,这也是大家给它打高分的原因。
不过就电视剧本身来说,整部剧过于求全,反而不够精致了,从情节的设计到人物的塑造都乏善可陈,出演本剧的全都是大咖,但本剧却没有成为他们的代表作,而且剧中的细节处理也欠缺严谨。
总的来说,《中国远征军》虽然差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一个档次,但也是一部难得的勇气之作。
—9—
《雪豹》
2010年丨豆瓣8.1分
演员文章出事前的代表作品,这部剧一经播出就在全国大火,之后经常重播,和《仙剑2》、《爱情公寓》是十年前的“轮播三巨头”。
本剧讲述了文章饰演的富家公子哥周文弃笔从戎,改名周卫国,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之后被派往德国学习,期间认识了日本好友竹下俊,中日战争爆发后,周卫国回国,和昔日的好友在战场上成为对手,周卫国经历了战友牺牲、未婚妻自杀、南京大屠杀后,北上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中国首支特种作战部队,与竹下俊的日本特战队狭路相逢,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剧改编自网络小说《特战先驱》,看剧就像网络爽文一样,主角自带光环,不断打怪升级,有观众吐槽《雪豹》应该叫《卫国无敌》才对,主角光环太强了。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主创在写剧本时花了一番心思,观众获得爽感的同时也不会感觉到剧情太过突兀,还能获得共鸣,这也是这部剧如此受宠的原因。
演员文章最开始差点和这部剧失之交臂,后来在投资方协调下才出演了本剧,剧中主角周卫国精通英语德语和日语,而文章则全部“真声”出演,表演上也是火力全开,使得整部剧呈现的气质和他本人那种龙傲天气质非常契合。
周卫国这个角色虽然能力值爆表,有些脱离实际,但总的来说也是有血有肉,充满了一身的横,不按常理出牌,有点年轻李云龙的意思,受到了观众的喜欢。
看完《雪豹》你就会发现,文章或许不是个好父亲和好丈夫,但确实是个好演员。
—8—
《民兵葛二蛋》
2012年丨豆瓣8.3分
黄渤拍过的电视剧里最高光的一部,当年在CCTV黄金强档播出,黄渤不仅贡献了精彩的表演,还演唱了片尾曲《正道之光》。
这部剧改编自真实故事《“另类民兵”葛二蛋》。
本剧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鬼子屠村后,葛二蛋(黄渤饰)、麦子(高虎饰)和苗子(方慧饰)侥幸逃生,三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葛二蛋加入了八路军,苗子成为了国民党特务,而麦子投靠日本人成为了汉奸,三人用三种不同的抉择只为了完成相同的使命:复仇。
黄渤在剧中饰演了一个另类的抗战英雄,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点混不吝,但性格直爽,敢为人先,最终走上了一条沧桑正道。
而高虎饰演的麦子和葛二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麦子本性善良,却阴差阳错地给伪军当了卧底,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
这悲剧把抗战期间小人物的遭遇镶嵌进了主旋律的叙事中,在抗战剧中融进了喜剧和悬疑的要素,没有丑化日军,不落窠臼。
而方言的应用与细节的雕琢也让本剧的故事更加接地气,为抗战剧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模板和方向。
—7—
《四十九日·祭》
2014年丨豆瓣8.4分
本剧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是《金陵十三钗》的电视剧版,由著名导演张黎执导,张嘉益、宋佳、胡歌和黄志坚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出演。
当年日本人在南京屠城六周,九州悲恸,本剧的故事就是从事发前一周开始讲起,一共七周49天。而49天正是中国传统中人去世后灵魂超度的节点。
电视剧向我们展现了当年日本人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反映了绝境之下闪耀着的人性光辉。
这部剧投资高达1.2亿,是一部品质卓越但皮哥不轻易推荐别人看的剧,因为南京大屠杀是所有中国人的痛点,要用46集来回顾这一幕惨剧,许多人承受不住这样的压抑。
而且相比于张艺谋的电影版,本剧去掉了风花雪月的修饰,将惨烈的氛围拍摄得更加真实。
胡歌坦言本剧是他拍过的“最脏的戏”,张可佳因为入戏太深常常做噩梦,张嘉益希望导演能多加一些脏话,因为很多戏演的情绪到了,只有脏话才能代替心中的情感。而宋佳拍这部剧时每天有十几场哭戏,拍完剧后她休息了8个月才缓过劲儿来。
这部剧提醒我们,南京大屠杀的痛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6—
《长沙保卫战》
2014年丨豆瓣8.6分
本剧故事取材于长沙会战,编剧是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钱林森,为了写好剧本,他翻阅了大量长沙会战的资料,请教了权威专家,最终还原了铁血将军薛岳的真实面貌,张丰毅在剧中饰演了薛岳。
本剧堪比一本军事教科书,用宏大的视角全方位还原了长沙会战,对战双方从外交到谍战,从粮草辎重到军事装备,从地形到气象,新墙河抵抗、文夕大火、草鞋岭苦战、营田争夺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接踵而来的剧情向观众呈现了真实的战场,把三次会战的思路讲得深入浅出。
看完这部剧你就明白,抗日战争是几百万军人靠着严明的军纪和坚定的意志打下来的,它对于重塑观众的历史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5—
《生死线》
2009年丨豆瓣8.7分
著名编剧兰晓龙写的“战争三部曲”都拍成了电视剧,其中《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可谓家喻户晓,唯独第三部曲《生死线》关注度不高。
《生死线》是在《团长》播出半年后于2009年9月与观众见面的,由张译、廖凡、杨烁和李晨主演。
这三部曲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团长》里的龙文章和《生死线》里的龙文章穿着同样的衣服,而《团长》里的孟烦了手下的那个团就是《士兵突击》里的钢七连原型。
《生死线》作为三部曲的收篇为啥没火起来呢?
原来《生死线》原名叫《战地三部曲》,全剧故事分为三个篇章:“战地1938”、“战地1941”和“战地1945”。
张译、廖凡、杨烁、李晨在剧中的角色组成了抗日组织“四道风”,听起来像个组合的名字。这也是《生死线》失败的地方。
整部剧就以“四道风”中的四个男子合作和友谊为主线,用三个年代剖面讲述了一段平民的抗战传奇。
全剧跨度时间长,剧情也是跌宕起伏,制作也很精良,但过分夸大了“四道风”的作用,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使得本剧在前期高能的情况下后期沦为了一部典型的抗日神剧。
不过它的拉胯是相对于《士兵突击》和《团长》来说的,这部剧本身的质量还是过硬的,豆瓣8.7分就是最好的证明。
—4—
《永不磨灭的番号》
2011年丨豆瓣8.8分
10年后再看这部剧,多少有些唏嘘。主演黄海波已经离开了公众视野,主演王雷空有一身演技也没有真正大红大紫。
而剧中的主角也像这些演员的表演一样,越耀眼,越无名。
本剧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县城,一群走投无路的穷人聚集在李大本事(黄海波饰)身边,组成了一支杂牌军队。
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用戏剧舞台上“孙膑斗庞涓”、“岳飞大战金兀术”、“火烧赤壁”的方法智斗日军,牵制了华北的日军,掩护了八路主力转移。随后他们又用地雷战打跑了杀奔而来的伪军。
这样的草台班子,却屡立战功,先后挫败了日军细菌战的阴谋,打败了日军的“治安战”,挡住了鬼子的精锐之师,粉碎了日军对八路军的合围。
然而,李大本事带着乡亲们打了很多胜仗,却迟迟无法赢得一个永不磨灭的番号。
整部剧故事新奇,不可避免多了很多抗日神剧的影子,比如手雷炸飞机、赛貂蝉与亲王同归于尽、混进日军医院偷药等,不过整体的剧情还是经得起推敲的,而且剧中这支九路军在历史上也是有真实原型的。
本剧的结尾也是一大泪点,“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把许多人听哭了。
—3—
《战长沙》
2014年丨豆瓣9.1分
这部剧看名字血气方刚,可实际上没啥大的战争场面,主要就讲述抗战中长沙一家人的日常琐事。
抗战剧中以小见大的典范,导演用一个家族的抗争史给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全剧都在说战争,可是主题却是反战。
整部剧呈现的众生相十分精彩到位,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勇敢和怯懦。
德国军校毕业的军官,一辈子只打了几场遭遇战;智勇双全的男子刚上战场就被子弹带走温度;胡家无心恋战,却在颠沛流离中成为了抗战英雄家庭。
前半段铺垫很长,胡家每个角色都刻画得很深刻,可是到了后半段节奏突然加快,一集死三个,看得人十分戳心。
我们常常也会陷入疑问,如果国家卷入战争,我们作为凡人是否有勇气拿起武器走上战场,看完这部剧你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2—
《亮剑》
2005年丨豆瓣9.4分
《亮剑》是一代人心中难以逾越的经典。
2005年一经播出就引发收视狂潮,最高收视率达到了13.7%,压过了《武林外传》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
16年过去了,它在人们的心中地位仍然不倒,全剧除了曲折的剧情、鲜活的人物,还诞生了无数台词金句和梗,是网友心中的表情包资源库和金句批发商。
很多90后甚至是00后还在网上反复刷着这部剧,剧中很多桥段大家都已经烂熟于心,去年到今年,本剧的豆瓣评分从9.3分涨到了9.4分,这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神剧。
过去的英雄人物都是唇红齿白式的高大上人物,李幼斌成功饰演了一个带着匪气的另类英雄,这也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影视剧创作,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角几乎都带一些无伤大雅的弱点,这样人物更加真实鲜活,这基本是都是从李云龙这个角色中得到的灵感。
不过一味的模仿也会误入歧途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亮剑3:雷霆战将》这样的电视剧就是东施效颦,让抗日战士抹发胶住别墅,惹了众怒。
就是为了痞帅而痞帅,就像小孩模仿大人说话一样,看了让人想笑。
《亮剑》中的李云龙率性而为,后面抗战剧里的另类英雄是拙劣的模仿,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亮剑》的经典不可复制,这是一部宝藏剧。
—1—
《我的团长我的团》
2009年丨豆瓣9.5分
《士兵突击》火了之后,原班人马集结拍摄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其中王宝强因为拍摄《我的兄弟叫顺溜》错过了这部剧的拍摄,只是在剧中友情客串了两集,结果播出时全都被删减掉了。
相比《士兵突击》的正能量,《团长》色调昏暗,节奏缓慢,台词晦涩,精神萎靡,观众看得很不得劲儿,《团长》在首播扑街后再也没在电视上重播过。
多年后互联网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观众在网上看到了这部剧才给它重新翻案。
最经典的评价是:《团长》是国产战争剧的巅峰,说它是中国版《兄弟连》那是抬举了《兄弟连》。
其实《士兵突击》和《团长》是风格完全不同的两部剧,观众带着看《士兵突击2》的心态看这部剧自然会大失所望。
本剧讲述的是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呈现的是真实残酷的历史,它的题材注定了它的曲高和寡。
导演康洪雷和兰晓龙是去了云南烈士墓园,了解了远征军的故事,两人当场落泪,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拍摄的这部剧。
张译读完了剧本痛哭到凌晨六点,段奕宏在拍完剧后常对着剧照流泪,张国强在十年后回到拍摄地,给远征军的墓碑上洒了48瓶白酒。
而在拍摄时,剧组也历经各种困难,烟火组组长被弹片炸穿胸膛不幸去世,拍一场戏时桥梁坍塌,数十名群众演员受伤,剧组一度散伙,是导演康洪雷含泪给大家三鞠躬保住了这部戏。
《团长》就是戴着双重镣铐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的,观众很难第一时间领略到这部剧的真正风采。
不过就像陈年酒一样,初尝味道因人而异,放几年再尝就很香,这几年随着弹幕文化流行起来,许多人一边看这部剧一边在弹幕里交流这部剧的精妙,使得《团长》的内涵被大家逐渐接受,这部剧的口碑也逐渐好了起来。
豆瓣评分达到了9.5分超过了《士兵突击》的9.4分,成为了评分最高的国产战争剧,如今10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一部剧能和它在思想深度上相媲美。
好了,以上就是十部经典的抗战剧,希望大家能在百忙之中看一看国产抗战剧,接受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吧!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亮剑》手游,李云龙不充648也打不过鬼子
文/小蛙
关注游侠网朋友,大概没人不清楚《亮剑》这部电视剧的人气。
它的火,火在各种意义、各种层面。
之前有数据统计,从播出的2005年算起,各大小卫视,总计重播了超过3000次。
在B站,播放量则超3000万次(这还是在去年版权过期的情况下)。
弹幕一度凶残到让视频卡顿。
就算是抖音短视频,“他娘的意大利炮”一拉出来,就纯纯是比美女辣舞更无敌的男生减速带。
有时候我就在想了,这么经典的IP,怎么就没人改编成游戏呢?
巧了,在上个月20日,由上海星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37互娱代理发行,号称拥有原著作者都梁的“正版授权”,一款“重量级手游”《亮剑》正式公测了。
一看游戏介绍还确实挺吸引人,游戏动画宣传片,把《亮剑》里的各种“名场面”都翻拍了一遍,宣传片里李云龙的配音还真挺像李幼斌老师。
不多说了,放下刚刚暖热的《星穹铁道》,这就亮起剑来!
进入游戏后,首先会看到一则以《亮剑》的主题曲制作的小短片,恢宏大气的音乐,明亮干练的画面,最后还给来个“中国军魂”的敬礼..
龟龟,这一下子带着回忆在我脑子里炸开,小时候偷摸追剧的日子浮上眼前。
但这游戏,也就这么一点点闪光点了。
不过这游戏能吐槽的敌方实在太多,让我们一个一个来。
让玩家们喷的最狠的,就是游戏的宣传从里到外都“抗日救国”的,但是游戏从始至终,就连开始的这段cg短片里,压根就没有“日军”——敌方的军旗变成了一面看不出哪来的白色旗帜,就连“日军”的字样都用“侵略者”“敌军”来代替。
更牛的是,游戏里我军的装备非常豪华,不止是步枪机枪迫击炮随随便便就能掏出来,连1942年才真正意义上走上了人类的战争舞台的导弹,抗日战争期间的李云龙同志就已经缴获了不少了,而且还能列装出一个叫做导弹兵的部队...
至于一款抗战背景的游戏,游戏货币竟然是“原石”就完全不知所谓了...
游戏用了抗日战争当题材,但又竭尽全力地和现实撇清关系。玩来玩去就给人一种极其荒唐的感受,就比如说鱼香肉丝里没有鱼,大家也就是乐呵乐呵,但是抗日战争游戏没有“日”的话,抗的到底是哪门子东西?
至于这张“邀请QQ好友炮轰平安县城”的宣传图,这就更辣眼睛了。就算是思考了半辈子各种抗日方式鬼点子的李云龙同志,也绝不会想到“好友帮砍”这种拼夕夕式线下拉人拼团抗日...
尤其是秀芹被鬼子抓住当人质了,我军向她开炮这么壮烈的场景还弄个第二炮必暴击,真是让我眼前一黑...
游戏玩起来的体验也非常拉跨。
游戏的战斗模式类似于一个究极简化版的战棋,比如在游戏一开始提供的地图中,会有几个日军模样的敌人在摧毁当地的建筑,这时候点击日军就可以就开始一场小型的战斗。
——然后选择好你的将领,把他们安排上去逐个通关就行了,全程你能做的就只有挑选合适的将领,然后点开自动战斗。
说是将领有技能可以使用,但实际上就是战斗中自动触发,和我们的操作基本没啥关系。
整个战斗过程也没什么亮点,动画制作可谓是相当潦草,机枪扫射就是个动画,小炮管里能射出比人还粗壮的炮弹,一炮就能把鬼子的碉楼直接从屏幕里轰消失;
而某些场景下步兵短兵相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十几年前横板清关游戏里那种,你跑过来扎我一枪,我反手还你一刀的朴素来回,至于打击感,连小霸王学习机上的盗版魂斗罗都远远不及..
至于像是卡帧了的动作设计,智商为负的敌人AI就不谈了,完全是下水道的水平...
偶尔在游戏流程里填充的小游戏的体验也是非常僵硬,不如没有。
实际上,我想游戏玩多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款《亮剑》手游的底色其实就是养将领数值的抽卡“游戏”,拼的就是一个“战斗力”。
胜负完全取决于出战将领的质量,而玩家想要获得将领方法却只有一个,对,就是氪金。
游戏玩法相当落后,几乎就是早年间的页游水平,各种充值礼包倒是和当代手游接上轨了。
比如招募将领的方式分为高级招募、职业招募,前者基本只能招募到三星和四星的将领,而五星将领的爆率极低,爆出的也都是些战五渣将领。
在“招募将领”系统里,你能看到游戏厂商费尽心思把电视剧里的人物安排进游戏里,想要得到李云龙、赵刚、秀芹这样的顶流五星,只有通过职业招募才可以。
比如在招募李云龙的警卫员魏和尚的环节里,一脸正气的魏和尚会对玩家说,“等什么时候俺确定你有真本事了,到时候俺肯定跟著你”。
至于什么叫做“真本事”,游戏里的弹窗说得明明白白:“首充赠礼,任意充值即送魏和尚”。
谁氪金最猛,就能得到属于氪金第一大佬的奖励,她是我们气质与可爱兼具的冯楠同志,也就是赵刚的老婆。
我哭死,明明是可以直接抢钱的,但是却偷摸送一个别人家的老婆
不过要不充个百八千的,大概也甭想抽到“李云龙”。
再加上,首页上各种充值入口,什么月卡、礼包、限时活动、签到礼包等等,摆明了就告诉你,只剩下一条路能爽,那就是充钱。
玩家想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抗日救国“诚意”,那你得先看下你的支付宝或者微信的余额。
总之就是一句话,你不充一发648,怎么打过鬼子?
曾经,电视屏幕里充斥着各种花式打鬼子的抗日神剧,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无知到啼笑皆非的地步,而现在,这款《亮剑》手游,呈现出来的“氪金”抗战也许更加没有底线。
这样的游戏总有人看不下去的
也许是时候,让二营长的意大利炮,对准这些没有底线的资本,炮管杵在他们的脑门上,狠狠地来上一炮了。
将军赶路不打小鬼
[cp]郭威把自己放在一个巨大的不确定上。
李渊唾面自干,阿Q精神。
韩信从容地钻过屠夫的裤裆。
我的命可以押给项羽,刘邦甚至吕后但不应该是一个屠夫。
不要挥霍我们的愤怒,避免在无聊的事情上,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不确定中。
将军赶路不打小鬼
瓷器不碰瓦罐
狗咬你一口,最好是快点去打狂犬疫苗 [/cp]
怒打日本鬼子的电影 推荐4部值得一看的战争片
打日本鬼子的抗日电影近几年来拍的不多,但拍出来了的很多都是精品,让我们一起看看近年来热播的十大抗日电影排行榜,排名不分先后哦!看看你喜欢哪部。
【集结号】战争的惨烈之余给人一丝人性的曙光
集结号开场是一场巷路攻坚战,晃动和紧凑的剪辑模拟出了战场的紧张和粗旷,谷子地率领营战士以较多的牺牲的代价换取了一场小型战役的胜利,这点在与我们习惯的美式大片以小数英雄奇迹似的拦截疯狂扑来的貌似没有思维的肉弹的套路完全不同,一排排的战士在炮火无情的嘶吼下无论是慌忙无措还是偶然犯错都是导致这个伤亡名单上增加的基数因素,战争的残酷被更加野性的镜头暴露出来,可以说,开头的战争场面绝对可以说是国际水准的,可以说有一种美式大片所没有的粗糟质感。
【紫日】
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我却只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唯美的画面语言。从艺术角度来看,冯小宁身兼多职打造的这部影片,完全可以打上“a film of xiaoning feng ”要不是这部片,冯小宁可能只留给我《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等无聊的清宫剧。 想说的是,这部片让我看到第五代初期的那种艺术的纯粹、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