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楞严经全文及译文下载(楞严经全文及译文)

楞严经全文及译文下载(楞严经全文及译文)

《楞严经》(卷八)原文及译文,佛门极要经典与破魔宝典

卷八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後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婬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婬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婬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婬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後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於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於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婬。於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译文】阿难,这些众生一一在这十二类中又各各具有十二种颠倒。就像揉捏眼睛,所见的是眼睛里生出的乱花一样,颠倒了的妙圆真净明心,全部充满的是这样的虚妄乱想。你现在修证佛的正道,对於这本初因地所有的虚妄,须有三个渐次的步骤,才可以将其除灭。就像从一个器皿里除去毒蜜,须先装上水,再参上香灰,将其洗涤乾净,最後才能贮装甘露。什麽叫做三种渐次呢?一是通过修习,除灭助因,二是经过真修,挖掘出正性,三是努力增进,背逆种种现前的造业。什麽叫做助因呢?阿难,这世界中十二类众生,不能够自己成全自己,而须依靠四种食而存在的。即所谓的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因此佛说一切众生都是依靠食而存在的。阿难,一切众生,摄食甘美的东西,便能生存,摄食有毒的东西,便会死去。所以这些众生,若追求正等正觉三摩提,就应当断绝食用世间的五种辛菜。这五种辛菜,吃熟的便使人生发淫欲,吃生的使人增添忿怨。因此,这世界上摄食五辛的人,即使能宣讲言说十二部经,但十方的天仙,还是嫌弃他的臭秽,都远远地离开他。只有那些饿鬼们,会随著他摄食这些东西,而去舐舔他嘴巴。因此他就经常同饿鬼在一起,这样福德便会一天天的减少,长此以往是没有好处的,这些摄食五辛的人修持正等正觉三摩地,菩萨和天仙以及十方的善神,都不会来为他守法护持。只有那大力魔王,便会乘此机会来占到便宜,在他身边显现佛的样子,为他说法,由此非难毁弃种种戒律,称赞淫欲,助长怒忿、痴迷等等恶业。结果他在命终之时自然就成为魔王的眷属,享尽了魔的福份之後,便堕入无间地狱去受苦。阿难,修菩提道的人,必须永远断食五辛。这叫做第一增进修行渐次。什麽叫正性呢?阿难,这些众生要修道进入正等正觉三摩地,须先严格地持守清净戒律,永远断绝淫心,不吃食酒肉,要食用经火煮熟的乾净食物,不要吃生食。阿难,如果修行之人不断绝淫欲和杀生,不能够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他是没有希望能修行成功的。应当视淫欲如同毒蛇,如同见到怨贼一样。修行人首先须持守声闻四弃八弃戒律,做到执身不动,然後践行菩萨清净律仪,执著於尘物的心不起。能完成禁戒,这样,世间就永远没有相生相杀的造业,如此业恶之间不起偷劫,就不会有相续不绝的牵累,也就不会有世间偿还不尽的种种宿债,这样清净之人,修行正等正觉三摩地,用父母给予的肉身,而不必用天眼,自然就可以观见到十方世界,亲眼见到佛和亲耳听到佛法、亲自承领佛的圣旨,从而获得大神通,能自在遨游於十方世界,种种宿世恶业一一除灭而为清净,由此而能於一切事物作为有大无畏,能无所阻碍,这叫做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什麽叫做现业呢?阿难,像这样清净持戒的人,心里没有了贪淫,对於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便不会有过多流逸在上面。因为心不飘流放逸,自然就归根返本,既然不攀缘六尘,六根就不会生其对境,尘境不起,从流转不息中返逆六根归於圆通,从而六根分别妄用就不生起。十方国土对於他来说,自然是皎然清净,就像琉璃一样内中悬挂明月,从而身心愉快,妙圆平等,获得安忍不动心的大安稳,这时,一切如来深藏圆融纯净的妙心,都显现在其中,这人立即获得无生无灭而能安忍不动心之圣法,从这里渐次修行,随他所发心修行之处,便能安立圣位。这就叫做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译文】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欲爱之心已然乾枯,六根不生对境,浮现於前的那些残缺不纯的东西,已然不再继续生发。此时,心中虚空明净,生出纯粹精妙的智慧,慧性明朗圆融,透莹照彻了十方世界。这时的智慧仍是枯慧,叫做乾慧地。要想修习佛法,初初到达这乾慧地境界时,还没有能够与相继不绝如流水的如来法相接应起来,那麽,就应当以这修习之心中不断流出如来法水浇灌枯慧之地,从而便能圆妙开启展衍,跟从真正妙圆本心,重新生发真妙,真妙信心便能常住不失,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从而能够持道不偏,守持住真正纯净的佛法,这叫做信心住。真妙信心明朗了然,一切便趋圆通,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便都不能阻碍妙心的流行,这样乃至过去、未来无数的劫世中,不论是舍身、受身,还是一切的积习烦恼都显现在前,这样的善男子,在此真妙心中都能够忆念起一切过去未来之事而没有遗忘,这叫做念心住。心地妙圆纯真,本真精神发化流行,无始久远以来的积习烦恼,都圆通精明,以此精明心而能进趋真妙净明,这叫做精进心。心体精见微觉显现於前,纯然只是智慧,这叫做慧心住。执持智慧的妙明心,盈遍十方,湛然寂静,如此寂静妙明常凝不动,这叫做定心住。寂定之中智光发明,如此明性深入广远,只有精进而无退缩,这叫做不退心。心能精进而安然不乱,保持著固守而不失落,同十方如来气氛交接,这叫做护法心。觉见妙明,保持不失,能够以妙力回向佛的慈光,向著佛而安住不动,就像两面镜子,光明相对相接,其中的妙影,重重叠叠互相涉入,这叫做回向心。心光频繁地回向,擭得佛常凝不动的无上妙明清净心,安住在无为之中,没有遗失,这叫做戒心住。住在戒中,自自在在,能够畅游於十方世界,能够随愿而往,这叫做愿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译文】阿难,这样的善男子,用真正的方便法,发明出这十种心。心体精微发挥,虽然涉入了十种用途,但终究是一个圆通不二的心,这叫做发心住。心中生发出光明,如洁净的琉璃,中间显现出精纯,用前面的种种妙心,铺设成为种种心地境界,叫治地住。这些心域所涉及知觉认识,全部都能够得到明白了然,能够游历十方没有滞留挂碍,这叫修行住。行为与佛同一,接受佛的气氛薰染,处在这种心地之中五蕴聚积能够自己生发,一路长入如来种之中,这叫做生贵住。如来种子已种下,道胎已然结成,也就是承接上了无上觉慧,如此道胎结成,如来之相也就成立,这叫做方便具足住。容貌如同佛一样,心也同佛一般,叫做正心住。身与心都成立为佛圣之相,并且日益增长,叫做不退住。十身灵圣之相,一时具足圆满,叫做童真住。如此形相成立,也就成就了菩萨之身,叫做法王子住。如此菩萨之身生长壮大,就好比国王将各国事委任给太子那样,该是给法王子授记灌顶,令其可以住持佛法了,这叫做灌顶住。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则於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译文】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成就了佛弟子以後,就具足了无量的如来妙德,从此十方世界都能随顺无碍,这叫做欢喜行。佛弟子的善念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就叫做饶益行,自己觉悟也使他人觉悟,没有违抗拒绝的事,这叫做无瞋恨行。能够出入於一切众生之中,穷尽未来的一切,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有分别,十方世界通达周遍,这叫做无尽行。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圆通,无有区别,就叫做离痴乱行。能够在同一之中显现种种异样,每一个异相一一看起来又是同一物,这叫做善现行。这样乃至於十方虚空之中的所有微尘,每一尘中显现十方世界,这显现的尘和显现的界不相互挂留阻碍,就叫做无著行。种种显现於前的,全部都是无上智慧的照见世界,这叫做尊重行。这种圆融境界能够成为十方诸佛的轨则,这叫做善法行。如此种种境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皆是真纯唯一,不生不灭,真性本然,这叫做真实行。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盘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译文】阿难,这样的善男子,圆满具足了神通,成为佛之後,纯洁精真,远离各种滞留患难,就应当救度众生,灭除各种应当救度之相,回向无为心,回向涅盘路,这叫做救护一切众生离家生相回向。让该损坏的损坏,远离一切应当远离的,这叫做不坏回向。本心妙觉湛然,妙觉同齐佛觉,叫做等一切佛回向。心精本真发明,心地就是佛地,叫做至一切处回向。一切世界本来即是如来,相互涉入,不生任何挂碍,叫做无尽功德藏回向。与佛同住圣地,地中各各生出清净本因,依此因地发扬挥洒,从而趋向涅盘道,这叫做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妙根性既已成立,十方世界的众生,皆成就我本性,根性圆满成就,从而不遗失众生成沸的机会,这叫做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依凭一切法,离弃一切相,但是依凭与离弃,都不足以执著,这叫做真如相回向。获得如此本真心性,十方世界必无阻碍,这叫做无缚解脱回向。如此心性功德圆满成就,一切法界尽皆灭除,这叫做法界无量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译文】阿难,这些善男子,全部成就清净四十一心之後,须再成就四种妙圆加行。这就是用佛的妙觉,发用为自己的心,此心将出而未出之时,就如钻木取火,其火将起未起之时,就叫做暖地。另外以自己的心,完成佛的实践,此时情景似是非是,如同登高山,身体沉入虚空之中,脚下却仍有微细障碍,就叫做顶地。本心即佛心,恰当而又得体,好此安忍著什麽事情去洽融待人,既不怀藏不出,又不现示显发,这叫做忍地。没有一切事物的数与量的差别,没有迷惑觉见与道的差别,这叫做世第一地。

阿难。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译文】阿难,像这样的善男子,处於大菩提之中,完善地获得通达之心,觉悟通达如来,究尽了佛的境界,这叫做欢喜地。一切相异的圆入相同之中,一切相同的也全都除灭尽净,这叫做离垢地。清净之至极而生出澄明,这叫发光地。澄明之至极而令觉见圆满,这叫做焰慧地。一切相同的与相异的都不能生出,这叫做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这叫做现前地。周遍一切真如境地,这叫做远行地。唯一无上真如心,就叫做不动地。真如之心发用无碍,这叫做善慧地。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自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译文】阿难,这些众菩萨们,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将此地叫做修习位。如来慈悲如妙云一般,荫护著涅盘海,叫做法云地。如来圣法逆转了无明流转,这些菩萨则法而行,觉慧之中进入圣道,叫做等觉菩萨。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译文】阿难,从乾慧心到等觉,这个觉慧就获致金刚心。从最初的乾慧地,不断重复种种十地、十心境界,才能真正究尽妙明觉慧,成就无上觉道。这种种的境地,都是以金刚心所观见到的如幻如影的十种境地来作比喻的。在奢摩他中修行,用这种种如来的观见,引导著清净修证,从而能够渐次地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译文】阿难,这些都是因为三种增进,才能完善地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这样的观见,叫做正观,若是作别的观见,就叫做邪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译文】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从座上起身,对佛行了大礼然後对佛说:用什麽样的名来称呼这部经?我和众生们该如何去奉持它?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译文】如来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这部经名叫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也叫做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又可名叫大方广妙莲花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又可名叫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你们应当好好奉持。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译文】如来说完这些话,当时阿难以及诸大众得了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并且听闻了这部经的根本义及其名目,顿时悟入禅那,修持进入圣位,以及无上增进的妙理,心中的思虑全然拔出,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立即从座上起身,对佛深行大礼,合掌恭敬地对佛说:大威大德的世尊,慈悲的声音没有遮拦,善於解开众生大大小小的困惑,使我们今天身心得大快乐,得大利益。世尊,如果这妙明真净妙心本就是周遍圆融的,这样乃至於大地、草木,一切大大小小的动物,以及一切有灵性事物,原本就具有如来真性,本来即是成佛的真体。佛体是真实的,为何又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这六道呢?世尊,这六道是自己本来就有呢?还是众生妄惑积习而生出来的?世尊,比如说,宝莲香比丘尼,在持菩萨戒时,私下暗自有淫欲行为,还妄说行淫不是杀生,不是偷盗,不会有业报的。她这话才说完,就先从她的阴部生出大猛火,然後那猛火一节一节地将她烧毁,最後她堕入了无间地狱。又有琉璃大王和善星比丘这两个人,琉璃大王是做了诛杀瞿昙族姓的事,善星比丘则是妄说一切法空。结果他们陷入了阿鼻地狱。这些地狱是本来就有的?还是自然而然依自己造的业报而各自具有的?唯愿佛垂大慈悲,发明开启众生的昏昧,让一切持戒的众生们听闻根本要义,欢喜顶戴领受,保持谨慎,纯洁而不犯戒。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译文】佛对阿难说道:痛快!这问题问得真痛快,能使众生不入邪见。你现在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阿难,一切众生本来确实是真正清净的,因为他们有了妄见,有由於妄见而带来的积习,因此有内分和外分这种分别心。阿难,所谓内分就是众生自己内部的分别心,由於各种爱欲薰染,而生发出妄乱的情,这些情积集而不能休止,就能够生出爱水。因此当众生心中忆念起美味可口的东西,口中就分泌出口水,心中忆念起以前的亲人、朋友时,或是恨或是爱,眼中便充溢著泪水。心中贪求财宝,心中便生出贪爱的分泌物,这时全身都发出一种光亮,心中执著在男欢女爱上,男人女人的生殖器自然便流出液体。阿难,这种种的爱,虽然是有所差别的,但流转轮回於六道之中的根结是相同的。润湿的东西不能上升自然就往下坠,这叫做内分。阿难,外分就是众生外部的分别心,由於各种渴望,生发出种种虚妄的想,种种乱想积集而不能休止,就会产生好胜之气。因此众生心中持守禁忌戒律的,全身都清爽轻松。心中持诵咒印的,顾盼之间显出雄毅之气。心中想著生活在天上,各种梦想便纷纷飞扬。心中存念佛国,那些神圣的境象就暗中浮现於心。从事善知识的,对自己的肉身性命便看得较轻。阿难,这种种的想虽然有差别,但飘渺轻举的飞升之状是相同的。飞升运动而不沈坠沦落,自然就是超越,这叫做外分。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於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於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於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若沈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译文】阿难,世间一切生和死是相续不断的,生跟从积习而来,死跟从变化流去,到生命终结的时候,在还没有完全舍去对暖的触受时,一生积习的善和恶全部顿时显现。死逆生顺,这一种积习相互交涉,纯粹的思想就飞升了,而且必是生往天上,如果飞驰的心中兼有福慧,并伴著清净的愿望,自然的心便会洞开,现出十方世界的佛和一切净土,随其愿望而往生其间。情少想多的,飞升不远,即成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等等,遨游於四天,所去之处没有障碍。在这之中如果有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护持禁戒跟随持戒人,或跟随持咒人护持神咒的,或是护持禅定,保护法忍的,这些人就能亲自住在如来的座下。情和想一样多的,不飞升也不坠落,就生於人间,其想见明了聪慧,其情怀幽永笃长。情多而想少的,流转坠入横生的畜生类。其重者成为有毛的群类,轻者成为有羽族类。七分情三分想的,向下沉入水轮,或生於火中,承受热气和猛火,或身为饿鬼,常常被焚烧,但却又不能饮水,这样不吃不饮地经历千百劫时。九分情一分想的,下沉到风洞中的火轮里不能逃遁,身陷风与火相交之地。轻的生在有间地狱,重的生在无间地狱。那纯粹的情即沉入阿鼻地狱。如果沉没的心中有毁谤大乘,破坏佛禁戒,狂妄说法,妄贪信士的布施,滥去接受别人的恭敬供奉这五种逆行者,更是随著所造的恶业生往十方阿鼻地狱。虽然这些都是自己招来的业报,但这众多的不同之中,都本有其根源产生的地方。阿难,这种种都是那些众生自己业报所感应,造成下十习因,所受到的六交报应。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婬习交接。发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二者。贪习交计。发於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於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三者。慢习交陵。发於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四者。瞋习交冲。发於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梱。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五者。诈习交诱。发於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六者。诳习交欺。发於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七者。怨习交嫌。发於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沥。柙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於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临毒壑。九者。枉习交加。发於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十者。讼习交諠。发於藏覆。如是故有监见照烛。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译文】什麽叫十因呢?阿难,一是淫习交接,因而有了相互磨擦,研磨不停止,因此就有大猛人光从中发动。就像人双手互相摩擦,产生了暖热的现象一样,两相摩擦而起猛火,所以就有铁床铜柱这等事情。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把行淫这一类的事,统称为欲火。菩萨见到淫欲,如见火炕一样赶快回避。二是贪习交计,因而有了相互吸取,吸取不止,这样因此有了积集的寒气坚冰於其中冻冽。如同入用口吸缩风气,就有冷的感触一样,两相抵触而生起寒气,所以就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情。所以,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把多求这一类的事,统称为贪水。菩萨见到贪欲,如见到瘴毒的海洋一样赶快避开。三是慢习交陵,生发出相互对恃,如此奔驰而流动不停止,这样就有了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同人的口舌自相咂味,因而生发出口水一样。如此两相鼓动而生出波涌,因此就有血河、灰河、热河、毒河、融铜灌吞诸种恶杀之事。所以,十方的一切如来,把我慢这类事,叫做饮痴水,菩萨见到我慢,如见到大水一样赶快避开。四是瞋习交冲,因而有相互抵触,抵触抗争不停息,心热发生,铸气为金,这样就有刀山铁橛、剑树刃轮、斧銊怆锯。如同人含冤屈,杀气就会飞动一样。如此两相攻击而生出杀截,所以就有了宫割、斩斫、剉剌、槌击种种残忍的事情。因此十方的一切如来,把瞋恚这一类事情,叫做利刀剑。菩萨见到瞋愤,避之如同避诛杀一样。五是诈习交诱,生发於相互间的调和诱引,这调引绵绵不休止,这样就有了绳木绞校,如同水浸润田土,草木就会生长一样,如此两相延荡而生纠缠,所以有枢、枷、锁、鞭、杖、槌、棒种种酷刑之事。因此,十方一切如来,把奸伪这类事通称为谗贼。菩萨见到奸诈,如避豺狼一样。六是诳习交欺,生发於相互欺罔,诬罔不停止,动荡的心便造出奸诈,这样就有了尘土、屎尿等等污秽不净。如同尘土随风,各无所见。如此两相交加而堕落,所以就有沉没淹溺、腾掷、飞坠、漂沦种种的酷刑之事。因此,十方一切如来,把欺诳这类事统称之为劫杀,菩萨遇见诳妄之事,如踏到虫蛇一样赶快避开。七是怨习交嫌,生发於相互的怨恨,这样就有飞石投砺、匣贮车槛、瓮盛囊补。如同阴毒的人心中怀藏野蛮的恶毒,如此两相吞吐而生出抛投,所以就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等酷刑之事。因此十方的如来,把怨家这类事叫做违害鬼,菩萨遇见怨毒之事,如见毒酒一样赶快弃之。八是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种种业报,生发出违背抗拒,产生种种违背相反之事,这样就有了王派来主吏,澄清辨析生死簿籍,如同行路人,往来相见一样。如此两相交见生出审判,所以就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司管善恶的童子,手拿生死文簿,辩析澄清推判这些凶险之事。因而十方一切如来,把恶见这类事通称之为见坑。菩萨见到这些虚妄偏执,如同陷入毒坑中般赶快离开。九是枉习交加,生发於诬谤,这样就有山石的碾磑耕磨,好比谗贼之人,威逼枉害良善之人。如此两相碾磨而生出枉害,所以就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等种种惨事。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把怨谤这一类事统称之为谗虎。菩萨见到诬枉,如同遭遇到霹雳一样赶快躲避。十是讼习交谊,生发出掩藏遮盖,这样就有了鉴察照烛,如同在中午的阳光下,没有影子可藏。如此两相争夺而生出讼诉,所以就有业镜里的火珠,披露出宿世积业的种种恶谊,由此而对验各种事情。因此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如来,把覆藏这一类事统称之为荫贼。菩萨观见如此藏覆,犹如顶戴著高山行走在大海中一样,避之犹恐不及。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烊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茅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沈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踊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於地。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沥击碎身体。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茅。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译文】什麽叫做六报呢?阿难,一切众生,由六识而造作起恶业,所招来的恶的果报,都是从六根中生出来的。而为什麽一切恶报都是从六根里生出来的呢?一是见报招引的恶果,这见业的交报,则是在生命临终的时候,先是看到猛火升起,烧遍十方世界,死者的幽灵,在火中化为烟子飞坠而进入无间地狱。见报有二种相状,一是明见,在这明见中能够清楚地看到种种的恶物,从而生出无量的畏怖。一是暗见,寂然而不能够视见一切,从而生出无量的恐惧。像是见到的大火,猛火燃烧著即成为镬汤洋铜。猛火烧在息上,成为黑烟紫焰。烧在味上,成为烧焦的铁丸、铁水。烧在触上,成为热灰炉炭。烧在心上,能生出星火迸洒,煽烈鼓动空界。二是闻报招引的恶果,这个由听闻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在临终时先见到波涛淹没了天地,死者的幽灵,在大水注中升降沉浮而流入无间地狱。如此闻有二种相状:一是开听,听到了种种的吵闹,令精神昏乱。二是闭听,寂静中一无所听,令幽魂沉没。像这样听闻波涛水注,这波涛水注冲击在听闻上,则成为斥责,成为诘问。冲击在见上,则成为雷,成为吼,成为恶毒的气息。水注冲击在息上,则成为雨、雾,以及各种毒虫爬满身体。水注冲击在味上,则成为脓,成为血,和种种的杂秽腥臭。水注冲击在触觉上,则成为畜生,成为鬼怪,成为粪屎。水注冲击在意识上,则成为雷电,成为冰雹,摧破击碎心魄。三是嗅报所招引的恶果,这个由嗅闻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在临终之时,先见到毒气弥漫在远近之处。死者的幽灵在这充满毒气的地上踊出而进入无间地狱。嗅报有二种相状:一是通闻,被各种的恶气薰蒸而使心灵烦乱。二是塞闻,嗅不到任何气息,气被憋塞不通,闷绝於地。这种嗅闻积气冲击著气息,则能成为质,成为履。冲击著见,则成为火,成为炬。冲击著听,则成为淹没,成为沉溺,成为大水,成为沸汤。冲击著味,则能成为馁,成为爽。冲击著触,则能成为绽,成为炫,成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怪物无厌地咬食著这肉山。冲击著思,则成为灰,成为瘴,成为飞沙、砺石,击碎身体。四是味报招引的恶果。这个由嚐味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临终之人,先看到铁网笼罩的一切世界在猛火烈焰之中,死者的幽灵,其身子挂在铁网上倒悬著头进入无间地狱。味报有二种相状:一是吸气,吸进的气冻结成寒冰,冻裂身上的骨肉。二是吐气,吐出的气飞扬为猛火,烧炫骨髓,这个嚐味,嚐味时则能成为承,成为忍。嚐到见时,则能成为燃烧著的金石,嚐到听时,则能成为锋利兵刃。嚐到气息时,则能成为大铁笼,弥漫覆盖在国土上面。嚐到触时,则能成为弓,戊为箭,成为弩,成为射击。嚐到思时,则能成为飞扬的热铁从空中如雨一般落下。五是由触报所招引的恶果。这触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临终之时,先看见大山从四方合拢过来,没有逃路。死者的幽灵见到大铁城,那些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马面、妖魔鬼怪手执枪矛,驱赶著幽灵冲进城门。在无间地狱中,触报显现出二种相状:一是合触,合拢过来的山驱逼身体,使骨肉成为溃烂的血水。二是离触,刀剑触击身体,五脏六腑被分割屠裂。这合触,历经触尘,则能成为道,成为观,成为听,成为案。历经见尘,则能成为烧,成为煮。历经听尘,则能戊为听,成为撞,成为击,成为倳,成为射。历经息尘,则能成为括,成为袋,成为考,成为缚。历经尝尘,则能成为耕,成为钳,成为斩,成为截。历经思尘,则能成为坠,成为飞,成为煎,成为炙。六是思报招引的恶果,这个思所造作的恶业交报,则是在临终之时,先见到恶风吹坏了的国土。死者的幽灵被吹上空中,随风乘旋,然後堕入无间地狱。思报显现为二种相状:一是不觉,迷糊之极就穷荒不已,奔突走动不会停止。二是不迷,觉知到的只是苦,无尽的煎烧,深痛难以忍耐。这样的邪思,结上思尘,则能成为方,成为所。结上见尘,则能成为鉴,成为证。结上听尘,则能成为大合石,成为冰,成为霜,成为土,成为雾。结上息尘,则能成为大火车,成为大火船,成为大火槛。结上尝尘,则能成为大叫唤,成为悔,成为泣。结上触尘,则能成为大,成为小,成为一日之中有万生万死,成为仆,成为仰。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圆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婬。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由是众生别作别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译文】阿难,这就叫做地狱的十因六果。这都是众生迷痴妄惑所造作的。如果这些众生种种恶业一同造作,那就会堕入阿鼻地狱,遭受无量的苦,经历无量苦劫。如果六根各自造业,以及他所造作恶业所兼涉的根和境,这人则堕入八无间地狱。如果身、口、意这三种业,造作起杀、盗、淫,这人则堕入十八层地狱。如果不是三业兼备,其中或只是杀、盗,则这人堕入三十六地狱。如果只是六根中的一根,并且只是犯恶在一业之上,那麽这人则入一百零八地狱。虽然这些众生是种种分别的造作,但是他们在世界之中,所受恶报全然相同,都是在一样的因地之中,妄惑乱想的发生,并不是本来就具有的,都是以上十因所生的恶果。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盘。诸余杂业。历劫烧然。後还罪毕。受诸鬼形。若於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乾。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译文】还有,阿难,众生如果破坏律仪,违犯菩萨戒,毁坏佛涅盘,那麽这些种种杂业经过历劫燃烧不息,迨到其恶业盈满之时,就会聚形成为鬼魅。不同的恶业本因,均会致使聚形为不同的鬼魅。那些因为贪物而造下罪业的众生,在恶业盈满之後,便会遇物而成形为怪鬼。众生中如果是因贪色欲而造下罪业的,那麽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风而成其形,这叫做魃鬼。如果是因贪妄惑而造下罪业的,那麽当这人的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畜生而成其形,就叫做魅鬼。如是众生是因贪怨恨而造作罪业的,那麽这种人的恶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虫而成其形,这叫做蛊毒鬼。如果是因贪恋忆想而造下罪业的,那麽这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衰败的东西而成其形,叫做厉鬼。如果众生是因贪傲而造下罪业的,那麽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会遇到气息而成其形,这叫做饿鬼。如果是因贪罔而造罪的,那麽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幽暗而成其形,这叫做厌鬼。如果因贪明而造作罪业的,那麽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见精灵而成其形,这叫做魍魉。如果因贪恋成功而造罪业的,那麽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到明而成其形,这叫做役使鬼。如果因贪恋结党朋而造罪业的,那这种人罪业盈满之後,就会遇人而成其形,这叫传送鬼。阿难,这些人都是因为系於情惑而堕入地狱的,被业火烧乾後,升出地狱而成为鬼魅。这些都是自己的妄惑乱想的恶业造作所招引的恶果。如果觉悟到菩提,那麽则是妙圆明净心体,根本不会有这一切的。

为畜生。酬其宿债。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枭类。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咎徵。一切异类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於世间。多为狐类。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於世间。多为毒类。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於世间。多为蛔类。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食类。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服类。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於世间。多为应类。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於世间。多为休徵。一切诸类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於世间。多为循类。阿难。是等皆以业火乾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译文】还有,阿难,当鬼魅恶业已经报尽,那麽,情惑与想妄都将成为空无,这时就会在世间与最初负下这些恶业的人,以怨对怨,以恶转恶,其身将转为种种畜生,以酬报过去所遗下的恶业宿债。这其中,遇物而成怪鬼的,当其物形消灭,恶报现尽,就会投生於世间,但多半成为枭鸟之类的动物。聚风而成为魃鬼的,当其风灭,恶报现尽,投生於世间,就多半会成为精灵之类的生物。遇畜而成为魅鬼的,当其畜死灭,恶报现尽,投生於世间,多半成为狐狸之类的生物。遇虫而成为鬼的,当其蛊毒消灭,恶报尽现之後,投生於世间,就多半成为毒虫之类的生物。遇衰坏而成为厉鬼的,当其衰坏穷尽,恶报尽现之後,转生在世间,会多半成为蛔虫之类的生物。遇瘴气而成为饿鬼的,当其瘴气消毁,恶报尽现之後,投生世间,就会多半成为虎豹豺狼等之类的生物。遇幽暗而成为厌鬼的,当其幽怪消灭,恶报尽现之後,转生於世间,就会多半成为山颢、祸鸟一类的生物。遇精怪而成魍魉鬼的,当其精灵逝尽,恶报尽现之後,投生於世间,就会多年成为应时节而去留的候鸟一类。遇明而成为役使鬼的,当其明灵灭去,恶报尽现之後,转生於世间,就多丰成为祥麟嘉凤之类禽兽。附人形而成为传送鬼的,当其人形死灭,恶报尽现之後,投生於世间时,就会多半成为猫狗等循良家畜之类。阿难,这些都是由其业报之火焚烧乾枯,从而酬还其从前的业债,傍落为畜生的,这些也都是从自己的虚妄造业所招引而得的业果。如果觉悟菩提,那麽,这些虚妄恶缘,根本上就不会有的。正如你所说的,宝莲香以及琉璃王、善星比丘等人的例子,这样的恶业确实是从自己生发显明出的,并非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从地上冒出的,更不是人为施予,而是从自己的虚妄恶业所招致而来的,因此还得自己来承受这些业果。这一切在菩提本心之中,都是由於浮虚妄凝结而成的。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於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於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彼咎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於庸类。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很类。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於文类。彼休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於达类。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於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译文】另外,阿难,当转生为畜生道中,从而酬还其从前的业债之时,如果这些被酬还的人过分多取所酬还的财物和形命,那麽,这等众生就会还复为人身,反徵其应酬之外,剩余部分,一一索还。如果返还业债者有业力,并且也有福德,那麽,这等众生就会在人道中之中住留为人形,从而以此来酬还业力。如果返还业债者没有福分与德力,就会沦还为畜生之类,以此来偿报他所造作的恶业。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果用钱和物来替代业债,或者劳役其业力,偿债就到此为止,自然停息下来,偿债就到了头,如果是居於众生之中并且杀害自己的同类,或者食用自己同类的肉,这样就会在微尘那样多的劫时里,轮转在六道之中,并且相食相杀,没有休止的时候。除非在正定离尘寂静止定的奢摩地中,或者有大慈悲的佛出世救度,否则这生死轮转是不可能停息的。你今天应当知道,那些枭鸟之类的东西,其酬报业债足够之後便会恢复其形,投生於人道中,参合在愚顽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精怪之类的生物,业报酬还足够之後恢复其形,投生在人道中,便是参合在怪异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狐狸之类的生物,业债酬还足够而复原其形,生往人道中,参合在庸碌之辈那一类人之中。那些毒虫之类的生物,业债酬还足够而复原其形,投生於人道中,亦是参合在凶狠残暴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蛔虫之类的生物,业债酬报足够而复原其形,生往人道中,则是参合在卑微那一类人之中。那些食伦之类的生物,业债酬报足够而复原其形,生往人道中,则将参合混同在柔弱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山颢之类的生物,业债酬还足够而复原成形,便生往人道中,参合混迹在劳苦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候鸟类的生物,业债酬报足够而复原成形,生往人道中,往往参合混同在文思之辈那一类人之中,那些现瑞象兆吉祥之类的生物,业债酬报足够而复原成形,生往人道中,往往参合在聪明的那一类人之中。那些循良驯顺猫狗家畜之类,业债酬报足够而复原成形,生往人道中,参合在通达的那一类人之中。阿难,这些都是由於从前的业债酬还完毕复原成形而投生在人道中的,他们都是从无始以来,便作业颠倒的,他们相互滋生相互残杀,如果没遇到如来,没听闻正法,那麽,他们将在尘世的劳苦之中无尽的流转沉沦。这些众生才真叫可怜悯者。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於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阿难。是等皆於人中链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於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译文】阿难,又有众生身在人道之中,但不依据正等正觉修持三摩地,而是别修妄念,心中欲想在六道中系牢自己的形体,从而游隐在山林以及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样的众生中有十种仙。阿难,在那些众生之中,有为健身而服食不得休息的,他的饮食之道圆满之後,成为地行仙。有为延命而寻药养生不止,当他的药道圆满之後,成为飞行仙。有为长生而食药服丹不休止的,当他的丹道圆满之时,成为游行仙。有为强生而锻炼筋骨却不休止的,当其气精圆满成功之时,成为空行仙。有为健生而吞津咽液而不休止的,当其丹液之功圆满成功之後,成为天行仙。有为保命而握固禁色而不休止的,当其吐纳功夫圆满成功之後,成为通行仙。有为卫生而持戒诵咒而不休止的,当其法术之道圆满成功时,成为道行仙。有为永生而观想意念不休止的,当其忆想之道功成圆满的时候,成为照行仙。有为超生修房中术而不休止的,当其男女感应之道圆满成功之时,成为精行仙。有为化生而坚定其志,固执在思悟变化之道没有休止的,当其觉悟圆满成就时,成为绝行仙。阿难,这些众生之流,都只是在人道之中修炼他的心志,但都不修持正觉正定智慧,而是别开妄道去获取生命的道理,欲求其命有千岁万岁之寿,於是他们在深山中或海岛上,以及人迹罕见的地方隐遁修道,这也是轮回妄想的流转沉沦。如此并不修持正觉三昧,业债报尽仍要复来,从而只能散入这种种的恶趣之中。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後。邻於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婬爱微薄。於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於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後。於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於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後。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译文】阿难,如此世间的人,他们不追求常生不老,未能舍弃妻妾的恩爱,但是在男女行房这种事中,其心思不放逸流乱,而是保持著澄莹生明的状态,那麽,在其命终的时候,其将能够得以与日、月为邻。像这一类的众生,叫做四天王天。那些虽有妻房,但淫爱不多,淡泊恩爱的,在清净居住之时,净心不纯,时有念起,禅思不得全味,其命终之後,便能超过日、月的光明,而居住在人间天顶之上。向这一类的众生,叫做忉利天人。那些逢到淫欲之爱时并不回避,但只是暂交而已,过後不再思忆淫欲的,在人世间生活中,少动多静。其命终之後,便能在虚空之中,朗然安住。虽然日、月的光明向上照不到他们,但这些人自己能生光明,这一类则叫做焰摩天人。那些在任何时候都安安静静,顺应感受行事并不著意乖戾的,其命终之後,上升成为精明微妙之物,从而不必同下界各种人天境地有任何的相接。既使诸有情世间和器物世间都毁坏了,那火灾、水灾、风灾都不会波及到他。这一类叫做率兜陀天人。那些没有任何欲望之心,行事顺应而巳的人,即使种种事物横陈在前,对他来说只是味同嚼蜡,无动於衷,当其命终之後,便能生往越化地。这一类则叫做乐变化天人。那些并没有世间的心念,只是不著心地仍与世间各种事务打著交道,依事而与世间相交涉而已的人,能够了然超越没有任何挂碍,当其命终之後,随时随地便能出入於超化无化境地。像这一类,叫做他化自在天人。阿难,像这六种天,他们的形体虽然已经出脱了妄动,但是心迹仍然与世间有交往。如此前所叙述的种种,就叫做欲界。

徐秀明│文化演进与传承辨析 ——以“宋韵文化”研究为个案

2023年第5期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文化演进与传承辨析

——以“宋韵文化”研究为个案

徐秀明

杭州师范大学 艺术教育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某种简单、静态的文化遗产,而是几千年来国人探索社会发展模式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其中,宋代文化因重视商业发展与社会和平,对时下中国社会最具借鉴意义,但亦须剔除其中的政治腐败、风气颓废等弊端。“宋韵文化”这一概念,应从强调传统文化传承要重视精髓而非形式的层面理解,目标应是经过现代视野辨析后,实现朝向未来的“文化复兴”。

关键词

宋韵;中国文化;文化演进;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

杭州师范大学2022年服务杭州(社会)发展项目“宋韵文化的审美精神、生活方式及其价值意义”的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中国国势日盛,国人看到了中华民族再度辉煌的希望,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随之水涨船高。这本是大好事,但学术问题一旦成为社会性潮流,就容易出现问题。许多人附庸风雅而谬托知己,连“文化”是什么都不清楚,就一哇声地嚷着要弘扬传统文化,结果造成许多混乱和误解,如“国学”被简单化地理解为“儒学”,传统文化则被珍视得近于文物保存,不容丝毫引申拓展……在世界各国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下,此类做派是否能给传统文化带来积极影响值得商榷。时下的文化热点——“宋韵文化”研究精芜杂陈的现状,充分体现了观念正确与否的差别。

然则何谓“文化”,究竟怎样对待才符合其自身规律?各国学者的研究中可资借鉴的不少,形形色色的文化概念有一百多个,其复杂度在英语语境中可排前二三名。据特里·伊格尔顿统计,其中“四种主要的含义更为突出:(1)大量的艺术性作品与知识性作品;(2)一个精神与智力发展的过程;(3)人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习俗、信仰以及象征实践(symbolic practice);(4)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不过多数民众没有如此清晰深刻的认知,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使用,基本是第一、第三两种含义的混淆;而时下中国各种文化乱象的产生,也恰恰源于对第二、第四两种含义的忽略或无知。其实长期被忽略的这两种含义更为重要。

中华文化:

曲折中的演进

先从文化是“一个精神与智力发展的过程”说起。文化如同大江大河,都是一路蜿蜒曲折、因地赋形而成,没有任何一个是笔直向前“从一而终”的。文化若一成不变或自我重复,本身便是缺乏活力的表现。很多一度辉煌的古代文化如今只余断壁残垣,就是因为僵化死板,无法适应周遭变化所致。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数千年,发展演进亦非毫无波折,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文化之间,区别有时相当明显。早在1941年,国学大师钱穆就开始打破单个朝代限制的研究模式,认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时,应侧重研究其发展方式与方向改变。在他看来:中国文化可分四期,“秦以前为第一期,秦以后到唐为第二期,唐以下到晚清为第三期,现在则是第四期开始”,并且认为“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在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的时期,莫过于汉、唐。而文学艺术的普遍发达,则在唐代开国以后”。民国时期,国家处于风雨飘扬之间,故钱穆着重谈中华文化的几个发展巅峰来振奋国人精神。如今海晏河清,国内学者回看历史时,应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华文化几次明显的历史转折之上。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究竟哪些方面才是左右中华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学界未有定论,但“政体结构”“学术思想”与“军事征服”,至少各居其一。

(一)政体结构方面

从先秦到秦汉,中国的行政构架“从分封到集权”,是中华文化内部的一大转折。先秦哲人立意高远,为中华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被雅斯贝尔斯誉为“轴心时代”的历史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既有哲学高度,又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般可能,为中华民族日后数千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世提供了有力借鉴与灵感源泉。此后历朝历代,国人遇到各种社会难题、文化困境时,都会先到诸子典籍里寻找灵感,再结合现实状况反复斟酌试错,确定最终的解决方案。“人类靠当时所产生、所创造、所思考的一切生活到了今天。”然而,跟“轴心时代”其他几个文化中心一样,先秦末期的惊人繁荣、力量发展与财富积累,最后以暴力征服、支配一切的强大帝国告终。秦始皇以法家学说扫平六国后,“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不惜严刑峻法甚至焚书坑儒,完成了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定于一尊”的巨大转变,结果遭到政治、文化的双重反噬,二世而亡。汉初施行“黄老之治”,一度纠正了秦朝失误,但后来汉武帝表面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经学为学术正统,而实际上,因儒家政治思想中存在一些“理想国”式的空想成分,此时运用了许多务实的法家措施,开“外儒内法”治国之先河。其他诸子传承多半中断,中国文化就此丧失了一些重要侧面。张岱年曾不无遗憾地指出:战国时代擅长逻辑学、物理学的名墨两家的消亡,是中国没有产生自己的近代实证科学的原因之一。故而,从先秦到秦汉,中华文化内部这次由多元而集中的剧变,影响极其深远。

(二)学术思想方面

东汉末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带来的冲击颇大,而中华文化也就此补上了对逻辑思辨、超越感的追求。中国自古以务实为上,历来被推为“官学”“国学”的儒家崇尚脚踏实地——“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至今仍代表着多数国人对待“超验”的态度。而佛教文化源自邻国印度,建立于一种将现世繁华视为梦幻泡影,力图通过苦修达到往生救赎的学说之上,实际上是一种对彼岸的超越性追求。为了破除眼前虚幻、心里魔障,需要练就一双慧眼。从这个意义来说,佛学是一种助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训练。赖永海说“佛法具有极高的思辨性,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讲求的是一种多元、立体、动态的思维方式。一件事物在任何一个角度看来,它都可能是对的,甚至两个相悖的观点,都可能是对的”。这与中华文化历来“一元论”为主的思维方式大相径庭,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曾遭到各方反对,佛教徒为自身传教的合法性不停与各派学者展开激烈辩论。中华传统文化中,与佛学相近的,主要是强调抛开眼前利益、追求心灵自由的老庄玄学,二者在抛开功名利禄等世事表象,直抵社会人生本质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道家也因此成了佛学在中国的最大知音与竞争对手。不过老庄起初无意开辟道家学说,故著述不多且崇尚微言大义,从不细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只能靠才智之士自行感悟。佛学则为广传佛理而因材施教:既有以生动离奇的寓言故事阐释禅意来吸引无知无识的百姓的著作,如《百喻经》;又有围绕论题反复论证的精巧思辨,或从身边小事开始抽丝剥茧,以层层深入的严密逻辑来折服博学多识的士人的著作,如《金刚经》和《楞严经》。故而佛学在争取信徒方面占优,逐渐站稳了根基。后来,佛学与老庄玄学经过漫长岁月的相互借鉴与彼此磨合,融合成了好打机锋的中国佛学——禅宗。禅宗创始人惠能最初崭露头角时吟的著名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身就是与神秀论辩之作。其弟子法海集录的《坛经》的最大特点便是思辨,其中的“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三十六对法”等,都有强烈的思辨色彩。中华文化原本纯粹务实的价值取向,因此有所改变。两晋产生了“重玄”之风:“重”即重复,“重玄”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类似西方哲学中“形而上”之意。概言之,中华文化在嫁接思辨精巧的佛学思维后,才真正形成了对超越感的追求。

(三)军事征服方面

元、清两朝的野蛮屠杀与文化戕害,是对汉文化刚健风骨之风的沉重打击,甚至可说是近代中国一蹶不振的历史根源。元朝时忽必烈的辽阔版图、清朝时康乾盛世的文治武功,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他们最初作为凶悍残暴的异族侵略者,在征服中原过程中的酷烈屠杀,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极为罕见。两朝建国均以杀人、屠城闻名:公元1122年(宋末),全国人口9347万,到1274年(元初),剩887万,损失率高达91%;清廷入关时,整族不过几十万,自觉统治数千万汉人难度太大,于是一次次疯狂屠城,如“扬州十日”(80万)、“江阴三日”(17万)、“嘉定三屠”(50多万)等等,桩桩件件惨绝人寰。然而,中华民族并未就此沉沦,而是忍辱负重后重新爆发,不仅推翻异族统治,还将其整族同化。因此,文化之高低、国运之存续,不完全以武力强弱为转移。元朝能以武力横扫宋朝,亦可覆灭于“孱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明朝时有所恢复,但清廷时期又遭沉重打击。清廷灭明后,忌惮于汉人反抗之猛烈,又有元朝覆灭殷鉴于前,采取武力震慑、怀柔政策并用的策略:一边主动亲近中华文化,一边利用图书编修、文字狱等手段扼杀中华文化刚健的一面。如康熙朝编《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朝编《四库全书》,固有“稽古右文”之功绩,但编纂过程中,对“违禁”书籍大肆销毁、删改:如记录清军入关后屠城杀戮的书籍,宋朝人谈到辽、金、元,提倡民族大义的书籍……单在《四库全书》编辑过程中查禁、销毁的书籍,就达2400余种,总数10万部以上,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大浩劫”。清廷使用此种“武力高压+文化阉割”的强力手段,统治中国近300年,表面看极为成功;但从精神层面来看,输得也相当彻底,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无远弗届、不分彼此的精神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着所有成员的心灵世界。清廷统治者在中国社会全力制造、散播奴性文化时,自己亦无从幸免,八旗子弟的朝气血性流失极其严重。19世纪末,西方列强入侵时,本应骁勇无畏的八旗权贵们,或鲁莽无知进退失据,或奴颜婢膝丧权辱国,最终还是因中华文化根基深厚,保留了些许精神元气,因缘际会打破清廷的文化枷锁后逆境崛起,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重建国家。

简言之,文化是“一个精神与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华文化绝非某种简单、静态的文化遗产,而是一个以汉文化为主流,始终变动不居,不断融入外来因素的多元文化综合体。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碰撞较量,短期靠武力,长期看文化。历史上中国并非长盛不败,但“亡国”与“亡文化”不同。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保留自身精神内核的同时,不断汲取外来养料自我更新,每每在即将覆灭之际重新焕发惊人的生命力。即便偶尔有战败亡国之险,中华民族也会因此凝聚齐心、东山再起。“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此种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尽劫波而不绝的根本原因。

文化何为:

历史朝向未来

另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文化含义,文化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乃是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之一,语出其代表人物雷蒙·威廉斯:“文化是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

耐人寻味的是,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频繁、治乱循环不已,而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并无明显变化。这是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古中国没有真正历史的根本原因。黑格尔曾批评中国始终处于“历史的幼年时期”——“这部历史,在大部分上还是非历史的,因为它只是重复着那终古相同的庄严的毁灭。那个新生的东西,凭借勇敢、力量、宽大,取得了先前的专制威仪所占的地位,随后却又走上了衰退的老圈子。这里所谓衰退,并不是真正的衰退,因为在这一切不息的变化中,还没有任何的进展。”他认为,这些王朝交替只是原地踏步,并无真正的文化进步。

其实,王朝交替的循环与文化进步与否,并无必然联系。中华文化的特点在于既保有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又能根据社会变化与时俱进。如前所述,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有过几次明显的文化转折,每次转折后具体形态都不尽相同,而且各有各的精彩。只不过西方大体呈线性发展态势,极少走回头路,进步颇为显豁;中国则属于螺旋式发展,现实与历史时时纠缠夹杂,“进”“退”与否,有时一目了然,有时则短期内难以判断,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才能确定。其间的差异对远在德国的黑格尔来说难以辨别,对熟悉中国社会历史的钱穆而言,却昭然若揭:“中国文化之特别伟大处,并不在推翻了旧的,再来一套新的。而是在一番新的之后,又增添出另一番新的。以前的新的,不仅不须推翻,而且也不能推翻。而以后仍可有另一番新的兴起。而以后的另一番新的,仍然有价值,仍然是不可能推翻的,那才见中国文化之真实伟大处。”

古代文化乃是古人的生活留痕,照搬到当下既不可能、亦无意义。现代人研究古代文化,原因无非两种:或整理先贤列祖丰功伟业,或寻找解决时下难题的方法或灵感。那么,在“烈商、礼周、暴秦、强汉、雄隋、盛唐、富宋、蛮元、刚明、奴清”的历史画卷中,究竟哪个朝代的生活方式,对当代中国最具参考价值、最值得效仿?

最理性客观的答案,并非国人念念不忘的“强汉”“盛唐”,而是曾被长期视为“积贫积弱”的宋代文化。为什么?这牵涉到如何重新认识古代社会历史的问题。“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地变动。”近代以降,中国内忧外患,人们比较各朝代优劣时,主要看政治军事表现:汉武帝有打败匈奴的骄人战绩,唐太宗曾被众多异域小国公推为“天可汗”,是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巅峰;新世纪以来,承平日久、经济为先,评价标准便开始向民众的精神状态与生活水准倾斜,历史上那些承平世代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宋代,正如不久前热播的古装偶像剧《梦华录》所示,实实在在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祥和、文化优雅的盛世。陈寅恪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近年来,日本、美欧的汉学家,普遍倾向于把宋代置于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下给予新的评价——“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前者概括了宋文化“承前”的一面(承接中华传统文化而大成),后者则揭示了其“启后”的一面(拉开中国社会近现代化转型的序幕)。

相较于其他朝代,宋文化明显更具近现代气质:首先,统治者高度重视、鼓励并扶助商业,使宋代成为我国公认的“传统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期”。自战国到明清,中国历朝历代普遍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唯独宋代因国土狭小、外患频仍,军费岁币数额巨大,高度重视商业发展。在所有封建王朝中,宋代“国土面积是最小的,但其却是最有钱的,并且在当时,宋朝还是城镇最多的”,“根据数据显示,唐朝最鼎盛的时候,每年的铸币量最高是三十二万贯;而宋朝时期每年的铸币量最高达五百零六万贯,整整翻了十五倍还多”。北宋打破了隋唐“坊(住宅区)、市(交易区)”分离的制度限制,《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当时“市”分散于城中,面街而设,“街市”满城的繁荣景象;南宋则因北方战乱频仍、重点发展南方的海外贸易,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海上贸易繁盛的王朝,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与海外交流日益密切,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开始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演进。另外,宋代还打破了隋唐时期“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的歧视。宋太宗淳化二年(991)三月十一日,诏曰:“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五)。这相当于直接开启了商人之家获得显赫政治地位的大门。商人名利双收渐成社会常态,吸引了大批读书人参与其中,形成了宋代士大夫的经商风气:“官大者”则“交赂遗,营赀产”;“官小者”则“贩鬻乞丐,无所不为”(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九)。即便高谈重义轻利的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也在开封和全国许多郡大搞长途贩运,发财后还以此为荣,经常向人夸耀。此种社会现实,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变革。与其他朝代格外重视“道统”不同,宋代或许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商业思潮占据社会主流的朝代。

其次,宋代自建国起就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施行“右文抑武”、积极防御而睦邻友好的基本国策。在宋太祖“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基调下,士大夫群体普遍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宋代皇帝与拥有儒家政治思想的士大夫阶层在国家利益层面达成良好共识。柳诒徵评价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有宋一代繁荣安宁达319年之久,主要原因在此。“右文抑武”亦非蓄意打压武人,只为预防唐末藩镇割据之弊,并非无原则地削减军队战力。宋代外患严重,为巩固边境从不吝惜军费支出,始终厉兵秣马,维持着庞大的军队。故而宋军虽然生不逢时,对阵几可世界称雄的辽、金、蒙古铁骑,依然有声有色地坚持了300多年。此等战果,绝非“积弱”之兵所能为。作为武将建国的朝代,宋代不乏统一中原的雄心,但太祖、太宗和孝宗等几代帝王的锐意北伐,均以劳民伤财、铩羽而归告终,其他皇帝审时度势,自觉群狼环伺、“安全”第一的居多。高宗赵构即因靖康年间受过金兵搜山检海之苦,毕生心有余悸,不惜一切代价维系两国之间哪怕最脆弱的“和平”。“若敌国交恶,天下受弊,朕实念之。今通好休兵其利博矣。士大夫狃于偏见,以讲和为弱,以用兵为强,非通论也。”具体措施便是“以岁币换和平”:每年送金、辽等国一大笔岁币,来换取双方停止边境征战,随后通过榷场互市把钱赚回来。纯从经济角度考虑,此种策略确实可行,因为南宋的文化、科技水平整体远高于辽、金等国,贸易顺差颇大:“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都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无论赵构基于何种动机,在他的强势主持下,南宋这种军事上积极防御,但始终以政治和平、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策本身,客观上对国计民生的安定繁荣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故而后世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有功有过、功大于过的人物,总体上应该予以肯定”。

宋朝国小势薄、强敌环伺,但统治者并未因此穷兵黩武,而是长期坚持文化导向,鼓励工商业、和平发展,才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辉煌篇章。这是一种难得的政治智慧,即便放到当今世界亦不过时。此种文化“立足当下、朝向未来”的特征非常明显。时下世界形势纷繁复杂,正处于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谓“文明的冲突”的高峰时段,新冷战、核战争的阴云久久不散。在此关键时刻,1000多年前的宋人智慧仍可给国人以思考与启迪。

宋韵传承:

重“神”不重形

凡事都有两面性,宋代文化确有极高的价值,但亦有许多陈腐的弊端,比如奸相专权、冗员冗费等。不过最严重的,还是赵构、秦桧君臣所营造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社会氛围。

前文所述“以岁币换和平”的战略国策,短期内或许经济有效,长期坚持则是取死之道。一来,军国大事绝不止利益权衡,朝廷宁愿苟且忍辱也不敢开战,军队自然士气低落、训练懈怠,战斗力会持续锐减。而两国相争,能战才能和。如果南宋弹指可灭,“主和派”即便拿出再大诚意“议和”,亦无济于事。正是因为岳飞等“主战派”将领统率三军英勇奋战,金兵屡屡受挫,双方才有止戈谈和的可能;二来,岳飞并非不懂利益取舍,而是更为深谋远虑。他是少有的军事天才兼经营奇才,据史料记载,南宋朝廷筹措军饷困难,允许军队自主经营贴补军用。而岳家军各种生意一年收益158万贯,相当于整个军队3个月钱粮,收益颇为丰厚。因此岳飞坚决主战,也是反复衡量过利害得失的:主战,不只因“汉贼不两立”,更因为“王业不偏安”——南宋偏于一隅,没有马场,单靠步兵与精于骑射的游牧民族相抗,如何能够长久?金兵凶悍,但人数偏少,擅长野战而拙于攻城,南宋才得以暂时苟安。倘若金国统治南方时日一久,通过怀柔政策获得南方汉族平民效忠,得到源源不断的军力补给与攻城技艺后,岂是文弱保守的南宋所能抗衡?因此,必须赶在南方百姓故国情怀尚未消失前,尽快收复失地,否则大势无可挽回。史实也确实如此:虽然金人始终没能征服南方民心,但后起的蒙古人做到了,“蒙古铁骑”和“汉族火炮”的结合在当时所向披靡,一度繁华的宋朝终于訇然落幕。

一般来说,历代王朝建国之初,都是该朝代最好的时候,君明臣贤、上下齐心,一派锐意进取之气。然而南宋不然。赵构是铁了心的“议和派”,全力打压不同意见,为此可说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岳飞乃是他一手提携、亲授兵权的心腹大将,绝对的忠心耿耿、威名赫赫,只因政见不合,就惨遭构陷杀戮,酿成千古奇冤。此案前后牵连了许多“主战派”的中坚力量,对南宋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士气民心与文化精神摧残极大。眼看主政者倒行逆施、忠臣名将含冤至死,朝野上下悲愤痛惜之余,也看透了朝廷的政治暧昧、军事姿态。纵是志向远大之士,在忠君爱国大于一切的当时,深知建功立业无由、收复故国无望,也只能徒呼奈何,纵情酒色麻痹自我。而南宋朝廷为防止热血青年追随“主战派”闹事,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有意无意地纵容甚至怂恿此种风气。所以南宋明明只是偏安一隅,宴饮成风、纸醉金迷的程度却相当有名。在此历史语境下来看,林升那首著名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几近写实。

因此,宋代并非完美,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作为昔日南宋都城所在地,浙江杭州大概是最迫切希望再现昔日宋都繁华盛景之处。不过杭州城市发展“志向高远”,其未来目标并非重现文化古都,而是“中国创新之都”“东方休闲之都”的完美结合。杭州自古精英荟萃,非常明白文化传承重“神韵”而非“行迹”的道理。浙江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徐吉军指出:“挖掘宋韵,不是说要机械恢复宋人的生活场景,而是要汲取宋朝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古为今用。”“宋韵文化”之说,强调的是追求宋代历史文化韵味,而非原样重现当时历史风物。然而,“宋韵到底是什么呢?是斑驳的老城墙、鼓楼回荡的钟声,还是薄暮晚烟在山水画里弥散开来的雅致?是两宋文化具化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进步思想、高尚情操和美学观念,还是整体浸润在宋式生活里的文人风骨、艺术修养与包容气质?”杭州《钱江晚报》答曰:“宋韵是一种符号,一种全面延续至今并照向未来的态度符号,包括上面那些,又不限于那些。”此说失之笼统,但暂时也只能如此,因为这个问题尚无定论,众多杭州主流媒体、专家学者,对此均无明确说法。

近年来杭州对“宋韵文化”的探索、宣传,从学术研究、宫室修复,到开发推广“南宋有约”等宋韵研学游,可谓全面展开、不遗余力。期间有研究者“反弹琵琶”,为高宗赵构做翻案文章。好在很快得到纠正,王淼有言:“赵构的故事可以讲……但是对赵构这个人物,对这个投降派要批判。”可谓一语中的。宣传宋韵文化,理应聚焦于真正令人高山仰止的历史人物身上。宋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黄金时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文天祥、陆游、辛弃疾、陆秀夫,等等,他们平时优雅从容,参战时风骨铮铮,堪称中国士大夫精神气质的完美演绎。这些文化英雄,哪一个不胜过赵构?赵构的执政策略,客观有功于南宋的稳定繁华,但其历史贡献与人物品格,不应混为一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要全面客观,又要考虑当下的舆论宣传效应。

这里牵涉到了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现代人如何全面认识、客观重估传统文化?一般来说,个人学术争鸣可以自由不羁,城市文化建设则需更多考虑社会影响与公众导向。时下我国国势渐隆,正值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文化自信之际,必须慎之又慎、冷静辨析传统文化,去其糟粕而存其精华。“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了几千年,其生成语境与今天有很大的时空间隔,不可能全部适用。就像时尚青年偶尔cosplay一下宋代衣冠感觉很好,但不可能将其作为日常生活服饰。然则如何才能正确地研究、探索宋韵文化?最重要的是,不可止步于表象模仿,而是逐步深入,由外在而内在、由皮相而骨髓、由器物而精神。具体一点来讲:始于风物、习俗,中经艺术、建筑,逐步深入到精神、气质,最后实现文化复兴。而文化复兴亦非简单狭隘的复古运动,而是博采中外、兼容古今又面向未来的新式中华文化。

秉承以美育人理念,发扬艺术精神,倡导人文关怀

投稿邮箱:myxkzz@163.com

推送排版时可能存在部分删减,请以原刊论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