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歌后邓丽君入棺现场,电视台全程直播葬礼全过程,场面震撼
邓丽君一个名字如此熟悉而又富有神秘感的名字。她是华语流行乐坛的传奇,一位永远的歌后,她的声音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然而,她的突然离世让无数人心痛。今天,我们将一起目睹这位传奇歌后的葬礼,电视台全程直播,让我们重温邓丽君的光辉岁月。
阳光洒落在邓丽君葬礼的现场,一片庄重而肃穆。庄严的长街两旁排满了莲花和白菊,花香弥漫。那是邓丽君最喜欢的花,也是她音乐中永恒的化身。在这个温暖的秋日,天空湛蓝如洗,仿佛为邓丽君送行准备了一席最美的天堂盛宴。人们的哀思弥漫在空气中,火红的葬车缓缓驶来,葬礼正式开始。那是一辆宝石般的葬车,车身镶嵌着珍贵的红宝石和钻石。那些宝石熠熠生辉,仿佛邓丽君的音乐灵魂在其中跳动。葬车上还陈列着邓丽君生前最珍贵的收藏品,唤起了无数人对她美好回忆的深深怀念。随着葬车缓缓前行,人们的目光投向天空。无数只白鸽飞翔在蓝天上,那是为了向邓丽君建筑一座通往新的旅程的桥梁。白色的羽翼在阳光下闪烁,仿佛是安抚众人内心的真正使者。
人们的泪水滑过脸颊,温暖的阳光轻轻地拂过他们的脸庞,似乎在告诉他们:邓丽君的美丽旋律将永远陪伴着大家。葬礼进行到高潮,邓丽君的灵车停在了她生前最钟爱的地方——琉璃殿前。这座传统的殿堂宛如梦幻般的宫殿,珠光宝气,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那是邓丽君童年时代最喜欢弹琴的地方,她的琴声曾在这片空间中盛开过最美丽的音符。人潮涌动,观众们全情投入地凝望着邓丽君的灵车。花雨洒落伴随着哀乐的旋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神秘而又庄重的氛围。灵车的门缓缓打开,一个华丽的棺木亮相。那是一座纯金铸成的棺木,镶嵌了无数珍贵的宝石和珠宝。金光闪闪,散发着宝藏般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邓丽君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
随着棺木被抬起,葬礼进入了最后的环节。众人默默地凝视着,百感交集。人们的心中,也许留下了一丝不舍,但更多的是对邓丽君音乐传承的祝福。邓丽君,华语乐坛的传奇,她的音乐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虽然她已经离开了,但她的声音将永远在大家的记忆中回荡。今天,我们在她的葬礼上见证了这位音乐巨星的辞世。她的一生并不完美,但她的音乐永远不朽。邓丽君,愿你在天堂中继续唱响美妙的旋律,永远的歌后!邓丽君,一代歌后,众人心中的永恒传奇。她的一生充满了辛酸与苦楚,却也点缀了无数动人的旋律,将她的灵魂深深地刻在了亿万人心中。如今,当这位音乐艺术的巨星入棺时,电视台全程直播葬礼全过程,将她的告别之际悲喜交加的一刻传递给了所有热爱她音乐的人们。
直播画面一打开,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静默。无数万家灵魂凝视着屏幕上画面,仿佛只有邓丽君一人存在。庄重而肃穆的氛围弥漫在整个会场,哀思弥漫在每个人的心间。原本欢快的节奏此刻已成为了那承载着无尽哀乐的逝者曲。邓丽君的入棺现场,仿佛是一幅静人的画卷。白色的鲜花,如雪般洁白无瑕,点缀在她的棺材旁。花香弥漫在空气中,寓意着她音乐的永恒。无数的明星和音乐界的大腕聚集在这里,都是为了告别这位音乐史上的传奇。他们或许无法剖析她音乐背后的感伤,但他们却都能感受到那种超越时空的力量。邓丽君的家人全都来到了这里,她的妈妈泪流满面,悲痛万分。她陪伴邓丽君度过了无数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惯常的笑容此刻已被悲痛所掩盖。无数个时刻,在舞台上闪耀的女王,此刻却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个体。
电视画面切换至邓丽君的音乐作品展示,旋律如梦似幻,引人回忆起往日的场景。那悠扬的嗓音,那动人的旋律,依然能够触动万人心弦。她的音乐细腻而纯粹,流淌在耳边,让人心被感染,灵魂被震动。邓丽君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记录着个人与时代的碰撞,她的音乐超越了繁华世界的喧嚣,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葬礼全过程落下帷幕,但邓丽君的音乐永远在我们心中,那氤氳的诗意与留恋不禁让人痛苦。她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在我们的生命中,即使她与我们擦肩而过,却也能带来一丝温暖。她的歌声,她的音乐,是她给予这个世界的最美的礼物。
邓丽君一代歌后,她的传奇就在音符间回响,她的灵魂一直穿梭在我们的心中。她离开了,但她的音乐永远陪伴着我们,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个懵懂的少女,怀念她剖开心扉的歌声,怀念那个在人海中抖落一身才华的女人。她就像一颗耀眼的星辰,点亮了每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相信音乐的力量,相信美好的存在。邓丽君,你就是一串神奇的音符,点亮了华夏大地上的每个角落。即使岁月荏苒,时光已逝,但你的音乐永远不会被遗忘。犹如那从不凋谢的花朵,你的音乐将长存于世,让后人铭记,直至永恒。就让我们沉浸在邓丽君的音乐中,让那最绚烂的旋律继续奏响在身边。衷心祝愿邓丽君一路走好,愿她在天堂继续唱响那美妙的歌声。愿她的音乐永远在我们心中萦绕,给予我们无限的温暖与力量。
时光悄然流转,岁月如梭,一代歌后邓丽君在我们身边歌声深深烙下了她的痕迹。然而,在我们正享受着她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温馨时,我们却被一个消息震撼了——邓丽君入棺现场,葬礼的全程将在电视台全面直播。如此令人感慨的时刻,使我们不禁回忆起了这位音乐传奇的辉煌一生。人们常说,邓丽君是走进心灵的天使,她的音乐如同潺潺小溪一般,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流淌。她的独特嗓音和温情演绎,使她的歌曲赢得了亿万人们的喜爱。从《但愿人长久》、《甜蜜蜜》到《月亮代表我的心》,每一首歌曲都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令人陶醉在其中。邓丽君的歌声宛如柔风般轻拂心扉,唱出了每个人的情感。
对于如此具有影响力的音乐传奇的离世,人们无法置之不理。邓丽君的葬礼选择了电视台全程直播,这也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她的影响力和音乐才华。这场葬礼并非只属于邓丽君本人,更是代表着一整个时代的结束,一个音乐传奇的永远告别。这一刻,我们心潮澎湃,期待着见证这段历史。葬礼场面庄重肃穆,整个电视台直播间笼罩在静谧中。舞台上,邓丽君的遗像身穿白色盛装,优雅端庄,仿佛仿佛还活在世上一般。鲜花的海洋将她的周围包围,犹如是为了怀念她一生所奉献的音乐事业。每一个到场的人,都用心地为邓丽君送上最后一程,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慨。
葬礼现场,邓丽君的亲朋好友依次发言,回忆她曾经的点滴,向她表达最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他们讲述着邓丽君的音乐价值,她为世人带来的美好,以及她没有言语表达的孤独和付出。邓丽君的独特个性和对音乐的骨子里的敬畏,使得她与众不同。她以自己的音乐点亮了无数人的生命,与世界建立起一座通往心灵的桥梁。人们纷纷表示,邓丽君将永远活在他们的心中和音乐世界里。随着葬礼的进行,邓丽君的歌曲回荡在整个电视台直播间,悠扬的旋律萦绕在我们的耳边。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片段,令人回忆起无尽的回忆。每一个音符都是邓丽君为我们编织的温暖,每一个字句都是她赋予的希望。她的音乐穿越了时光的长河,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记。
邓丽君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传奇。她的离世是整个音乐界的巨大损失,然而她的音乐和精神却将永远存留在我们的心中。邓丽君的葬礼全程直播使我们足不出户,都能亲身见证这个伟大女歌手的最后一程,纪念她的卓越成就和不灭的音乐魅力。愿邓丽君在天堂继续歌唱,奏响永动的旋律。她的音乐将永远陪伴我们,带领我们前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邓丽君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她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然而,就在某个雨水霏霏的日子里,一代歌后邓丽君因病去世了。这个消息如一颗惊雷般传遍世界各个角落,无数人心痛,无尽的思绪从心头涌上,仿佛一条无尽的河流汇聚成泪水。
邓丽君的离世,无疑使全球的音乐界陷入了一片悲戚之中。然而,离世的邓丽君并没有真正远离我们,因为它们都被用电视台进行了全程直播,现场的葬礼全过程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一个寒冷的冬日,那是一个昏暗而沉寂的日子,电视台的摄像机迅速转动,广播的声音传遍了大街小巷。入棺现场,悲戚的气氛凝固了整个世界。那些对邓丽君的音乐情深意切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目送着这位一代歌后的离去。她的音乐,是无数人心灵中最温暖最美好的一抹阳光。葬礼当天,鲜花排山倒海而来,犹如彩云缭绕。那些向邓丽君表达敬意的人们,轻轻撒下托瓦区域一片世界上最柔情的粉色。雨水像眼泪一样,在悲伤的胸膛里喟叹,划落在那一片花海之中。而邓丽君的歌声,却仿佛在大地上悠悠回响,她的音乐,将会是永远的。
在直播画面中,邓丽君的长眠处被幽幽地点亮了。一朵盛开的莲花镶嵌在她的殡棺上,这是她生命中最后的绚烂。而她的音乐,将永远在人们的心中绽放。她那悠扬、抒情的嗓音,像一缕温暖的微风,吹拂过每个听众的心弦,让他们的灵魂共舞。在电视机前,无数的粉丝们泪眼朦胧,目送着自己心中永远喜爱的那位女子走向永远。邓丽君,她的音乐越过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成为青春岁月里最美妙的记忆。她的歌声,是岁月如歌的见证。邓丽君,独一无二、永不磨灭的偶像,用她音乐中的温柔哀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唤起了人们对爱与陪伴的渴望。面对电视台镜头下的邓丽君,我们只能默默祈祷,祈求她在另一个世界依旧幸福快乐、继续唱响她心中的旋律。
世界是不完美的,人生是一连串离别的旅程。当那一抹来自音乐的温暖被时光抹去,我们始终无法抗拒邓丽君给予我们的感动。她的歌,像一串串明珠,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她的歌声,就像一双透明的翅膀,让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希望,在孤独中看到温情。邓丽君不再,生命的绚烂如花,将给人们带来何种想象?她的音乐是否会在时光的岁月里变得苍老?也许我们无法得知,但我们不能忘记她给予我们的全部感动。她的音乐,将永远在空气中继续飘荡。邓丽君,你已经离去,那如水的年华,成为世界上最美的旋律。然而,你的音乐将永远在人们的心中回响,成为永远的传世之作。吟唱着那些曾经属于你的歌曲,我们将铭记你的美好,珍藏你的音乐。
田野花香(八十年代故事之四)
暑期到来,这对于马路村的二位应届高中毕业生马志远和路嫚嫚来说,简直成了一个苦夏,他俩不幸都落榜了。
进入九月,毕业于马路中学高三理科的马志远认命似的又联系好复习单位,默默地回母校复习,准备明年再考大学。他的家庭条件好,复习重考对他家来说并非一件负担不起的事。而嫚嫚就不同了,她毕业于高三文科,一向好幻想,且多愁善感,有点神经质,心性那么高,跌得这么惨,当得知自己高考落榜后,简直不知怎么办好了。家中兄弟姊妹众多,父亲多病,母亲操劳过度,身体也不好。她作为长女,是别无选择的,考不上只有回家务农,像她的父辈一样种好责任田。
嫚嫚过了沉闷而又烦躁的暑假,快要精神崩溃了。而这个假期已经无所谓假期了,她的假期将无限延长下去。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无颜去见老师同学,更听不得别的同学考上了大学或复习了的消息。志远与她本来很友好,他家住在学校附近。然而,嫚嫚连他的面也不敢照了,同住一个村子,每次上街,她都绕着道儿走,不敢走近那所中学,更不敢路过他的家门。这种自卑心理的形成,把她的一切行动都约束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了。她每天只知去田间劳动,每夜便在家中闭门思过,醒时比睡时多,可醒着并未看到什么希望啊!
国庆节到了,往年的国庆节嫚嫚都在学校里参加庆祝活动,可今年她却奋战在劳动第一线上,没黑没白地跟妈妈去田间劳作;手上磨出老茧,茧子破了,疼得钻心,她不叫一声痛,只默默地干着那干不完的活儿,下学三个月不到,她竟由一个柔弱的女学生变成了一个坚强的劳动者了。
夜幕降临,明月东升。嫚嫚还在责任田里埋头苦干,她坚持拔完了一趟花生才离开责任田,低着头无精打采地往家走。
月光下,她家的篱笆墙外站着一个英俊少年,他是马志远,这位白面书生也是默默地站在这儿好半天了。他傍晚来找嫚嫚,听说她去了责任田里,就犹豫不决地在这篱笆墙外徘徊着等她回来。嫚嫚她妈请他进屋坐会,他笑笑拒绝了,此来本意劝嫚嫚去复习,不知嫚嫚能否答应。
“嫚嫚。”志远看见嫚嫚回来了,心情有点儿激动,声音不稳地喊她。
嫚嫚猛抬头,发现是他,禁不住悲喜交集,轻唤一声:“志远,你来啦?”
“进屋说话吧。”妈妈热情地把两个孩子邀请到院内,志远这才腼腆地跟嫚嫚走了进去。
嫚嫚见了多日不见的老同学,心情激动得吃不下饭,她换上一身干净衣服,从闺房中走出来,又恢复了往昔女学生的装束打扮。她笑意盈盈地走近坐在院中沉默不语的志远,低低的问:“放假啦?”
志远点点头,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里充满了柔情,注视着她,低声说:“你快去吃饭吧,吃过饭,我们出去走走。”
“我不饿,这就出去吧?”
“也好。”
嫚嫚告诉妈妈一声,不吃饭了。妈妈也不多问,就由她陪志远出了家门。
他们踏着月光来到村外的小路上,两人并肩向田野深处的天马河滩走去。这儿如同一个梦幻世界,明媚的月光洒在河面上闪闪发亮,河滩上是泛黄了的柔软的青草,走在这一大片草甸子上,好比走进了梦境。放眼望去,田野、树林都沐浴在乳白色的月光中,如梦如幻。嫚嫚甚觉心旷神怡,好久没有这么心情舒畅了,感谢马志远,把她带到这奇妙的地方,让她受压抑的心儿舒展开来,眼角眉梢也有了笑容。她深深地呼吸一口河面上的新鲜空气,由衷地对他说:
“平日里只顾埋头干活,真没发现这里的夜色如此迷人。”
“嫚嫚,你瘦多了。”志远面向她,专注地看着她,说出这句怜惜她的话,竟使她鼻中一酸,想对着他大哭一场。
“复习,紧张吗?”她强忍内心的酸楚轻声问。
“不怎么紧张。”
“你的基础好,通过一年复习,明年定能考上。”
“嫚嫚,你的基础不好吗?你甘心劳动一辈子吗?”
“有什么办法呢?我别无选择呀!”
“你让我都无法专心复习呢,我们两个人从小一块儿上学,相互竞赛着过来,我都习惯了那些上学的日子,一下子少了你,我心里总觉缺少了什么似的,一个人,没劲。你,为什么踩也不踩进学校大门了呢?”志远无不感叹地说出这些令嫚嫚吃惊的话,同时又让她感到喜悦、欣慰,原来他还想着她。
“我刚干活时也不习惯,可慢慢的,咬咬牙也干过来了。”她看着河面,声音柔和地告诉他,“我不是不想去找你,而是怕耽误你的学习。”
“一点都不耽误。你知道吗嫚嫚,我常常想念你呢,你考虑一下能不能与我一起再拼搏一年。”他注视着她的侧面,心切切地说道。
嫚嫚转向他,摇摇头,内心生出些许柔情。她是羡慕他的,一向喜爱他,虽说他小她一岁,可她从不敢小看他。这时,听他亲口告诉她的一番思念她的话,又这么殷切的希望她去复读,就坦率地告诉他:“志远,我也常常想你,可就是不敢去找你。我觉得自己没脸去见过去的老师和同学,特别是你,见了你就会让我想起那一去不复返的校园生活。我的心性你明白,不管做什么都想做得最好,做梦也没料到会落到这么可悲的境地。”她说到这里,埋下头,心酸落泪,不敢看他。
“嫚嫚。”他向她跨近一步,轻轻地拉住她的手,颤声说,“你本来是很自信的呀!千万不要失去自信。”
“我知道,我现在非常自卑,有些抬不起头了。谢谢你能来看我,给我鼓励。”她反握住他的手,泪眼婆娑地看着他。
志远激动得浑身颤抖,站在她的面前,感觉到她手心的温暖,闻到她身上散发出的芬芳体香,他舍不得抽出让她握住的手,心想,要能让她握一辈子那该多好!没有她的日子,他简直六神无主,复习也不能专心,想不到她这么容易接近,这样的温婉柔和、坦然大方。
“我希望你回学校,不要和我分开。”志远低声求嫚嫚,“我们再作竞赛好吗?”
“志远,我真的回不去了。你好好努力吧,努力一下也就上去了。”她轻声对他说,不再流泪。目光一变为清澈地注视着他那张月光下显得更加白皙、俊朗的脸孔,动情地告诉他,“我们虽然不在一起求学了,但心还连在一起,我不会麻木地生活着的,在任何环境中我都会与你作着竞赛。”
“可是,你怎能让我放心,真地没办法了吗?”
“真的。我渐渐的也会习惯劳动的。”
“看你……”他爱怜地伸手去抚摸她的脸颊,声音哽咽道,“你吃苦了。”
“我的脸晒黑了吧?”她复又抓住他伸过来的手,将他紧握,笑笑说,“你还是个白面书生。”
他不好意思地笑笑,双手握在她软和的手里,心儿也捧给她一般,不加掩饰地说道:“晒黑了也好看,我就爱看你。”
她赶忙放开他,摆摆手,制止他说下去,郑重地告诉他:“志远你要安心学习,别为我分心啊!”
他有点难为情地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尖,手儿不知往哪儿放好了。
嫚嫚见他不大自然,心里却更加喜爱。她打破尴尬的气氛,告诉他:“我不光劳动,还有一个爱好呢。”
“是吗?你爱好什么?”他抬头惊喜地问。
“文学呀!我喜欢读文学著作,还喜欢写,我相信自己有这个毅力去做。”
“对呀!你学的本来是文科,对你的爱好一定有益。”他为她高兴起来。
“文科的知识只能作基础,我还要学习系统的文学知识,参加自学考试,一样能拿大学文凭。”
“相信你会成功的。”他兴奋地说。
“预祝我成功吧,志远,我要做个乡土作家,写乡土文章,劳动生活只是我的创作体验。”
“你真这么想就好了,我也不用为你多担心了。”
“放心吧,我说到做到。”
这一切皆是嫚嫚刚刚产生的念头,她本人也说不清为什么一见到马志远就爆出这么多思想火花,而且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立下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她呀!她的自卑迅速地消失,取而代之的又是那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志远,说老实话,我应该谢谢你的到来,你今天能来看我,是我求之不得的,你的到来还启发了我,我再不会自卑、消沉、抬不起头了。”
“你不用谢我,即使我不来看你,你迟早也会振作起来的,因为你从不甘落人之后。”
“谢谢你这么了解我。”
“快别说谢字,我只不过忘不了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罢了。”
“我也是,总忘不了,做梦也梦见那些日子。”
说罢,两人相视一笑,沿河边漫步向前。边走边谈,愉快的心情溢于言表。他们都知道自己正年轻,还有许多大好时光可去努力进取,只要不浪费光阴,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能出成绩。
走出河滩,爬向河堤,经过一间小小茅屋,那是看青人废置在林中的小房子。茅屋的门开着,像为他俩准备着似的。志远站下来,指着小茅屋说:
“嫚嫚,你爱写东西,这小屋即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把你的笔下主人公安排在这里,其灵魂必然会兼容天地灵气和光华,大自然的种种秉性和美质便雨雾一样附着在他身上,其生命便具备了童话美德。像作家叶辛一样,你将写出生趣和特色来。你看,月光不是静静地照进小屋了吗?”
嫚嫚听他说出这番含有哲理的话,惊喜不已地说:“啊,志远!你简直不像一个理科学生,怎么说出的话文绉绉的,像个哲学家。请问,你读过叶辛的书吗?还读过哪些好书?”
“读过叶辛的《蹉跎岁月》,他写的瓜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一些乡土文学,只要有茅屋的,都很吸引人,或许作者都是故意把主人公安排在神秘的环境中吧?诱发人的好奇心也未可知。”
“是吗?我也读过那本书,的确不错,将来我要超过他,贴近大自然最芳香的气息,写出感人肺腑的作品。”
“你只要有决心,一定能的。”
她浅笑笑,弯腰进了小屋。月光从门外照进来,小屋里显得很亮堂也很干净。她转身冲他招招手,说道:“志远,进来呀,让我体验一下这里面的奥妙。”
他笑了笑,弯腰进去了,和她面对面站着。
嫚嫚突然激动起来,想接近他又不敢。志远的呼吸也有点急促,这更让嫚嫚不安了。她靠在墙边,站在月光照不到的地方,尽量离他远点。只听他颤声说:
“嫚嫚,这小屋里有鬼了。不,不是鬼,是一种神奇的魅力,它在推动我向你靠近。”
她一阵颤栗,轻声说:“不要,志远,你别瞎说。”
“要不然,是我心里有鬼。”他自嘲道,往她面前靠了靠,低声问,“你听见我的心跳吗?”
“你心里有什么鬼?”她小声问,避而不答他的问题。
“谁知道呢,它在一个劲怂恿我去冒险呢,我快要把持不住自己了。嫚嫚,你讨厌我吗?害怕我心里那个鬼吗?”
嫚嫚听出他的弦外之音,明白了什么意思后,她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好奇,感情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快要将她理智的大堤冲垮了。她由羞怯不安到热情奔放,猛地抓住他的手,对他说:“志远,我什么也不怕,什么也不怕!而且,一点都不讨厌你。”
“是吗?我也不怕。我想,我们应该有个圆满的结果,不要半零半落。”
“这就是结果,很圆满的结果。志远,我们是好同学、好朋友,只要不影响你的学习,我们以后可以常到这里走走,我真的什么都不怕。”
志远反握住嫚嫚的手,将她拉近些,脸儿几乎贴着她的脸,告诉他:“不会影响我的。嫚嫚,你不知道,这许多年来,我一感到学习吃紧就去寻找你的微笑,你给了我多大的鼓舞和促进啊!”
“我不知道我在你心里还有这些分量。”
“我的心里装着你呢,装得满满的。”
“那知识放什么地方呢?”
“在我的脑海里。”
她禁不住“噗哧”一笑,在他的白皙宽广的前额上印上轻轻的一个吻,然后拉他出了茅屋,站在月光下,侧目看他一眼,羞涩地低下头去。
“怎么啦,嫚嫚?”志远紧紧抓住她的手,含笑问。
嫚嫚平静下来,抬头仰望空中的明月,轻声说:“志远,刚才我太冲动了,咱们忘了刚才那一幕吧,只当做了一场好梦。”
“好梦使人醉。但愿我们不要醒来。”
“不,志远,听我的,忘了它,不然我们不会有出息的。要想出人头地,就要放弃儿女情长。”
“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我怎么能忘记这美好的夜晚呢?嫚嫚,你后悔出来吗?”志远挽住她的手,含笑问道。
“不,不后悔。”她微微一笑,接着说,“下一次,等你考上大学再出来。”说罢,轻轻抽出自己的手,理了理耳边头发。
“那么,好吧。愿你每一刻时光都洋溢着欢欣与喜悦。”
“你也一样,祝你成功!”
说罢,两人击掌明誓,心照不宣,一笑分开。
夜深了,他俩有说有笑的,沿着田间小路愉快地往回走着。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含笑注视着他们,仿佛在祝福这两颗年轻的心儿。青春是美丽的,年轻的心不需要多大风力,便能满满地鼓舞起来。
——写于1984年10月1日
陌上花开杭州忆——怀念袁鹰师
【文坛述往】
作者:徐刚
9月1日早上7点43分,袁鹰师走了,享年九十九岁。次日便是天上愁云重叠,继之,秋风秋雨中落叶飘零。这是适合怀师追往的场景。
我回忆的一幕,在1982年6月,杭州西湖。
袁鹰要去杭州养病一周,行前嘱我:“你与老姜出差去南方组稿,我们可在西湖小聚。”6月初,我与袁鹰师会合于大华饭店,并约了上海的刘征泰、赵丽宏同往。晨起漫步于西子湖畔,过断桥,到“柳浪闻莺”处小坐,听袁鹰说西湖典故。这是我第一次在非工作状态下与师父相处。不再是人民日报文艺部走廊里那个总是步履匆匆、桌上堆着书稿文件、永远忙不完的师父了。他闲适、散淡地讲西湖边上的历史,言者从容,听者动容焉!
郭红松绘
我们去了西泠桥南端的秋瑾墓,花岗岩砌成,正面嵌孙中山题“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所作之《鉴湖女侠秋瑾墓表》。这是秋瑾原葬地吗?袁鹰告诉我们,这是秋瑾墓十迁之地。1981年10月,秋瑾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端。两方碑石均为原墓被毁被迁时,有识之士所留存。墓之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像,头梳髻,上身大襟唐装,下着百褶裙,左手抚腰,右手仗剑。袁鹰瞩目雕像,久久不易,轻声吟哦秋瑾诗句:
万里乘风去复来,
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
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风秋雨愁煞人”啊!
那么,秋瑾墓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风雨?袁鹰如数家常:1907年7月15日,葬绍兴卧龙山西北麓,始葬也;首迁于1907年10月,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二迁至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1908年12月1日,因清朝御史常徴告发,被迫迁葬绍兴城外,是为三迁;四迁于1909年秋,往湖南湘潭与丈夫王子芳合葬;五迁岳麓山,岁在1912年夏;1913年秋,还葬杭州西湖原址,是为六迁;七迁在1964年,迁葬于西湖鸡笼山;1965年初八迁,由鸡笼山迁回西泠桥,为圆丘墓,墓表石刻是冯玉祥题联“丹心应结平权果,碧血长开革命花”;九迁在1966年“文革”动乱中,秋瑾墓被拆除,遗骸再葬于杭州鸡笼山;十迁于1981年10月,还葬西湖,今墓也。
为什么袁鹰对这些历史如此关注?他说,他参加革命受很多人影响,秋瑾为其一。袁鹰还为童子时,秋瑾的诗词、传说,便已沸腾杭城、中华,向往秋瑾,向往革命,向往风云激荡,由此始也。
袁鹰在扇面上题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风景优美的西湖,人们所见所闻是西湖舟船、断桥红桃以及岸边的山与树、梅林鹤影、桂子飘香、鸟语百啭,大多看不见想不到地底下的英灵魂魄,他们是这风景之地的守护者。风景之地,即是花香鸟语之地,即是母亲与孩子的欢乐之地,即是历史让游人不时感叹之地。风景的稳固,在于地上的舒展,也在于地下的佑护,风景是自然和历史的结合。
袁鹰感慨道,我们眼见的每一事物,都是有根有源的,物也如此,人也如此,这就是历史。读史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诗性或有欠缺,但有厚重感;不知史的人,可以写花花绿绿的游记,但少了史的分量,略显轻薄。既有史性,又有诗性的文章就更难得了。他认为,近代以降,史性、诗性兼具的文章大家,首推梁任公和鲁迅兄弟。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说:“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如《理水》中大禹的故事,即随手拈来,又有对日军侵略中国的现实的批判影射。“至于梁任公,我做文学青年时就听说,在清华国学院,一个研究生跟他说:‘先生,我现在什么学问都想做,但不知从何着手。’梁任公正吸着烟写讲稿,他头也不抬,答道:‘史也!史也!’”袁鹰还说:“倘若把埋骨西湖的历史人物逐一整理出来,那不是风景有根吗?那不就是大块文章吗?”
次日,我们一起拜谒了岳飞墓。袁鹰说:“抗战军兴,当时的热血青年是一边诵读《满江红》,一边走向街头、走向战场的。”情不自禁,我们一起轻声诵读:“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袁鹰说,史有“西湖三杰”之称,是指湖山有幸,西子湖畔埋葬了三位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岳飞,南宋也;于谦,明代也;张苍水,明末清初也。“守望者的英魂代有相继,魂归一处,其为偶然?抑或必然?深入西湖这处风水宝地,有太多的故事,需细细道来。”
他说:“你们想不到吧,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之墓,也在西湖西泠桥头不远处。”这本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水浒传》《金瓶梅》都写了武松,然武松其人在《临安县志》《杭州府志》等史籍中有记载,是北宋杭州知府的一个提辖,武艺高超,为人仗义。1894年,杭州涌金门修城墙,挖出一具棺材,“武松之柩”六个贴金凸刻的大字几近清晰。起初人们以为是衣冠冢,但从朽木中窥见,尸骨犹存,于是复土回到原状。1924年,武松墓迁至西泠桥旁,出资人为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陈存仁著《阅世品人录》)。1955年武松墓被毁,2004年在原址上复建,今为西湖一景也。
孤山之侧的西泠桥头,显示着西湖风景的多样性、包容性。“这里还有苏小小墓。”袁鹰说。苏小小,六朝时南齐钱塘歌女,“貌艳青楼,才空士类”。她有自己的爱情追求,她向往自由。《玉台新咏》有《钱塘苏小歌》,或谓南朝民歌,或谓苏小小之作:“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宋时就有苏小小墓,墓前有石碑,碑上题字:“钱塘苏小小之墓”。墓极精致,上覆六角攒尖顶亭,曰“慕才亭”。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道:“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袁枚道:“钱塘苏小是乡亲。”2004年按原貌修复重建的苏小小墓,乃由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孟兆祯先生设计。苏小小年十九咯血而亡,她有“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的遗愿。
到得孤山北麓放鹤亭南,是林逋即林和靖之墓。林逋,北宋诗人、名士,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悠闲逍遥。或伺鹤,或读梅,或望月。就在西湖畔上,又尘嚣隔绝,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名句传世。
京剧名家盖叫天的墓,在杨公堤旁。有一山门,上书“学到老”。过山门,拾级而上,便是盖叫天墓碑,上书“艺人盖叫天墓”。墓地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他自选的生圹。有一段故事:巴金于1961年到西湖写稿,每天晚饭后散步,在盖叫天的生圹墓道折回,晩霞绿荫,夕照西湖,美极,静极!巴金《随想录》记道:
马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光线十分柔和,我们走在绿树丛中,夜在我们四周撒下网来。我忘不了这样愉快的散步。盖老当时还活着,他经营自己的生圹好多年了。有一次时间早一点,我走进墓道登上台阶到了墓前,石凳上竟然坐着盖老本人,那么康健,那么英武,那么满意地看刻着他大名的红字墓碑,看坡下的景色,仿佛这里就是他的家,他同我谈话好像在自己家里接待客人。我们一路走下去,亲切地握手告别。
我们看名胜,读风景,谈历史,自然也说文学。但那不是讲课,有讲稿,而是随口说出来的,是不经意便会随风而逝的言说。比如“风景有根”“史性和诗性”等,都影响了我后来的写作。我们各抒己见,在“三潭印月”一边饮龙井茶,一边谈感想。那真是“自由谈”了,袁鹰和我们三人的各种差别,如职级、名望、辈分等,一概忽略,大家都沉浸在各自对西湖历史、人物、风景的思索中。
“若有杭州史、西湖史,那将是一本大书。”“吴越的第一个王叫钱镠,主政杭州时,体恤民生,兴修西湖水利,史书有赞。”“《百家姓》开头是‘赵钱孙李’,赵,皇姓,钱,次之。”“吴越钱氏,近代以降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等,千载名门望族。”“秋瑾是为国献身的女杰,而苏小小有凄凉之美。”“所有的风流人物,内心都有拂之不去的孤独感。”“风景的伟大在于:让游人可得休闲,让灵魂可得安宁。”“对风景的认知,不应只是平面的美丽,它是立体的,是自然赐予的,也是人物托举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历史所造就,历史所保存,风景亦然。”“后人珍惜历史,应包括珍爱自然,珍惜风景。”……
我们一起感叹,眼下的诗与散文,写风景的越来越少了。“是风景不值得写?那是大错特错!”“刘白羽、秦牧、杨朔都是写风景的好手。”“还有袁鹰的《井冈翠竹》。”“‘风景’一词的出现耐人寻味,‘风’为空气流动,‘景’为日光,指光线。《说文解字》:‘景,光也。’中国文字史料说,先有‘风’后有‘景’,而最早出现单一词组的‘风景’,是在陶渊明的诗《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中:‘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袁鹰特别提到:“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一百年,一个世纪。陶渊明躬耕田亩,读书写诗,但当时社会更多的是不解:‘何故自苦如此!’人,一个诗人,要自找苦吃,虽千万人吾往矣,才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才有好诗。你写了好诗,又要有时间的检验。陶渊明去世后一百年,深爱陶诗的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选编其诗八首、文一篇。意犹不足又编《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始被历代文人墨客推崇,至今犹然。陶诗中有诗人的人格力量,有独特襟抱,有风景,有泥土气,且直抒心境。一般来说,对某一诗作爱读,那是因为它耐读;之所以耐读,是因为质地深厚,境界独特。”
换了三杯茶,已是月上中天时分。西湖静极,杭州已入梦乡。“三潭印月”中冰轮清晰,林荫道上车辆稀少,唯有几只可能是失眠的蝉,偶尔鸣叫几声,把我们送到了下榻处。
袁鹰宅心仁厚,温文尔雅,善待他人——包括业余作者和他的“小朋友”。我们一同从杭州返沪,他手持三把折扇,扇面上有他苍劲有力的题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落款为五行小字:“一九八二年六月,与徐刚、征泰、丽宏三同志幸会西湖,书此留念。袁鹰”。又嘱我在扇子另一面作小文,以记其盛。我稍加思索,以“戌闰四月,时值西湖盛夏,玉兰花开,柳浪莺啼,游人纷纷,画舫如织,吾辈与袁鹰师幸会杭城”开头,以“岁月蹉跎,流水不返,忘年之交,得乎难哉”为结语。于是作别,在黄浦江畔。
夏去秋来,冰雪过后便是陌上花开。是时也,地上天上,桃李缤纷,结队相伴我师魂魄。所去何方?天路迢迢,且行且回首,我师心有不舍也,不时俯瞰大地:此紫禁城也,此淮安故地也,此黄浦江也,此西子湖也,此崇明岛也……弟子徐刚不作《秋风辞》,以师父所著《花儿朵朵向太阳》句,捧鲜花,向长空,洒泪相送:
你看那万里东风浩浩荡荡,
万里东风浩浩荡荡,
你看那漫山遍野处处春光,
漫山遍野处处春光,
青山点头河水笑,
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春风吹春雨洒,
娇艳的鲜花吐着芬芳……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5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