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必居其一的意思(二者必居其一)](/d/pic/x/2525.jpg)
《中华成语故事》“二者必居其一”典故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在出游列国时,曾多次到过齐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齐威王在世之时,这次大概由于没有受到威王的重视,不甚得志,所以连齐威王赠送给他一百镒上等金,都没有接受;后来他又到了宋国,宋王偃赠他七十镒却接受了;而后离开宋国又到薛,薛君送他五十镒,也接受了。对此,孟子的学生陈臻觉得难以理解,便问孟轲说:
“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馈(音 kuì 愧):赠送;兼:好;金:古时所谓的“金”,不是今日的“黄金”,一般都是铜;镒: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薛:这里的“薛”,并非春秋时的“薛国”,因春秋时的薛国已亡于齐,故有的学者考证,孟子所在的薛,乃田婴的封邑,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这段话的意思是:过去在齐国,齐王送您上等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后来在宋国,宋君送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薛君送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今天的接受便错了;如果今天的接受是对的,那么以前的不接受便不对了。老师,您在这两者之间,一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孟子回答说:这都是正确的,没有错的。接下去,他解释说:当时在宋国,因为我准备远行,宋君送了点路费,我怎么能不接受呢?在薛,当时听说路上有危险,须要戒备,因之薛君送我点钱买戒备的武器,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就没有什么理由要送给钱。没有什么理由却要送些钱给我,这就等于用贿赂收买我。作为一个君子来说,怎么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后来,“夫子必居一于此矣”被简化引申为“二者必居其一”这个成语,说明两者当中必定占有一样,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中华成语故事》“二者必居其一”典故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在出游列国时,曾多次到过齐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齐威王在世之时,这次大概由于没有受到威王的重视,不甚得志,所以连齐威王赠送给他一百镒上等金,都没有接受;后来他又到了宋国,宋王偃赠他七十镒却接受了;而后离开宋国又到薛,薛君送他五十镒,也接受了。对此,孟子的学生陈臻觉得难以理解,便问孟轲说:
“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馈(音 kuì 愧):赠送;兼:好;金:古时所谓的“金”,不是今日的“黄金”,一般都是铜;镒: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薛:这里的“薛”,并非春秋时的“薛国”,因春秋时的薛国已亡于齐,故有的学者考证,孟子所在的薛,乃田婴的封邑,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这段话的意思是:过去在齐国,齐王送您上等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后来在宋国,宋君送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薛君送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今天的接受便错了;如果今天的接受是对的,那么以前的不接受便不对了。老师,您在这两者之间,一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孟子回答说:这都是正确的,没有错的。接下去,他解释说:当时在宋国,因为我准备远行,宋君送了点路费,我怎么能不接受呢?在薛,当时听说路上有危险,须要戒备,因之薛君送我点钱买戒备的武器,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就没有什么理由要送给钱。没有什么理由却要送些钱给我,这就等于用贿赂收买我。作为一个君子来说,怎么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后来,“夫子必居一于此矣”被简化引申为“二者必居其一”这个成语,说明两者当中必定占有一样,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二)判断(2)联言判断与选言判断
(三)联言判断
1、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共存的判断。
联言判断由两个以上的联言肢和联结项构成。
联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P并且Q。用符号∧(读为“合取”)表示是:P∧Q。
联言肢——组成联言判断的肢判断;
联结项——把各个联言肢联结起来,并表示它们之间是并存关系的概念。和、同时、也、既...又...、不仅...而且...、并且、但、而等等。
并列关联词:
并且(他知识渊博并且多才多艺);
既……又……(他既有胆又有识,既有刚又有柔);
一方面…另一方面…、首先…其次…
递进关联词:
不但……而且……(他不但足智多谋,而且胆大心细);
转折关联词:
虽然……但是……(他虽然有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
逻辑特征:一假则假,同真则真。
联言判断的语言形式比较复杂,常用的联结项也是多种多样的。
联言判断反映的是同一种事物的多种属性共存,或者是多种事物的同一种属性共存,或者是多种事物的多种情况并存;总之,反映的是多个真实判断同时并存。
联言判断的所有联言肢都是真的,它才是真的;只要有一个联言肢是假的,它就是假的。
P∧Q⇒P,即:(P∧Q)真⇒P真;
P∧Q⇒Q,即:(P∧Q)真⇒Q真;
P,Q⇒ P∧Q,即:P真,Q真⇒(P∧Q) 真。
备注:“∧”读为“合取”;“⇒”为推出符号。
例如:曹操是文学家;曹操也是政治家。
2、联言判断的负判断叫做负联言判断:并非P且Q。(也可表示为“P且Q”是假的)也就是说,联言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一个相应的选言判断。
“并非这次事故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就是说,“这次事故或者不是天灾,或者不是人祸”。
四、选言判断
1、选言判断,是断定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
组成选言判断的各个判断,叫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有两个选言支。
又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1)相容选言判断用相容选择关联词“或者…或者…”“可能…也可能…”等做逻辑联结词,至少要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该选言判断才是真的。
逻辑形式:P或Q记为:P∨Q;V,合取;
连接词有P和Q至少有一个;
或者P,或者Q;可能P,可能Q;也许P,也许Q;
相容选言逻辑特征:一真则真。
P | Q | P∨Q |
真 | 真 | 真 |
真 | 假 | 假 |
假 | 真 | 假 |
假 | 假 | 假 |
【例题】若"李宁能考上北大,或者王路能考上北大"为真,且李宁没考上北大,那么下面哪项判断为真?
A.王路考上了北大
B.王路没有考上北大
C.两人都没考上
D.不能确定
(2)不相容选言判断用“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做逻辑联结词,只有在一个选言支真的情况下,该选言判断才是真的。
逻辑形式为:要么P, 要么Q, 记为P∨Q(注:∨号上要加上 ▪,析取)
联结词有要么P,要么Q;或者P或者Q, 二者必居其一,不可兼得;不是…就是…;与其…不如…
不相容选言判断逻辑特征:有且只有一个为真,才真。
P | Q | P∨Q |
真 | 真 | 假 |
真 | 假 | 真 |
假 | 真 | 真 |
假 | 假 | 假 |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半个喜剧》找工作跟谈恋爱,都比拿北京户口难多了
2019年终岁末,一部名曰《半个喜剧》的作品撑起了贺岁档截至目前“唯一”的笑果。
尽管由笑料保障——开心麻花出品,但影片在“半部”喜剧成色背后,展现给观众的却是一出“北漂青年”困惑记:经历三年“复读”才由东北小城考入首都北京的孙同,在毕业之年面临着“哥们还是女友”二者必居其一的生存抉择。
当然,《半个喜剧》做出这样的现实选择并不令人意外。包括编导周申、刘露及主演任素汐在内的影片核心主创,均为三年前悲伤喜剧《驴得水》的原班人马。在《驴得水》的年代模型中,这些“舞台电影人”以一出笑着感伤的人性实验令观众对“开心麻花喜剧”有了不同感知。
《半个喜剧》:《驴得水》主创团队再出击
如果说《驴得水》在话剧转影像的过程中还端着寓言“架子”,那么仍从话剧思维延伸的《半个喜剧》则完全将舞台姿态留在“排练”阶段。卧室、餐厅、街巷,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成为幕布化区隔不再的天然舞台。
几重错位关系转换下,主要角色间捉对陷入纠葛的对峙争锋感,成为影片喜感的主要来源。从《驴得水》转接间的生涩到《半个喜剧》生活流般的顺畅,主创团队在镜头语言设计运用上的提升明显可见。眼镜店中男女主角猜心般试探彼此心意的“镜中换身”场景,更堪称2019中国银幕的华彩镜头之一。
你的言语,我的动作
在多个采访中,两位导演都曾明确表示,即便喜剧电影也应表达“真实”。映后,实际引发大众讨论的也是主创犀利如旧的情感探究。脱去《驴得水》的寓言盖头,《半个喜剧》将陷于情欲、财富纠葛中的都市青年,直接暴露于户口、工作、恋爱三线告急的现实窘境。
在多数观众的解读中,北京户口这一成为首都居民、拥有购房购车资格的金字招牌,是男主角与周遭构建矛盾的核心标的。孙同即将在毕业后得到的“绑定”北京户口的工作,由有着过硬门路的同窗“哥们”郑多多提供。而如果他要继续和曾与郑多多有瓜葛的北京女孩莫默保持恋爱关系,则必须放弃户口、工作、居所等现下享受的一切便利。
陷入两难
由需要“长点心”的“海燕”惊喜出演的男主东北老母亲,一顿劈头盖脸的卖老家房子、装病拆鸳鸯等操作,更令保住北京户口和儿子应尽的孝义直接锁死。儿子试图沟通讲道理时,一句经典的“我是你妈”言简意赅地把中式亲情之道摆得明明白白。
海燕这回心眼可不少
可就像很多明眼观众所指出的,即便男主放弃哥们“提供”的北京户口,与北京女孩的婚姻还是可以确保它的最终实现。依这一逻辑观照,整部戏立即成了出盲目的自愚;因为依片中极端理想的男女主人公甜腻程度看,若不出大岔,结婚只是时间问题。
可偏偏,这个大岔就像时而无解的生活一样出现了。在医院走廊,面对拆穿母亲装病事实的莫默,孙同终于爆发,“天上地下”“你这种人”“生下来什么都有了”的指责一股脑倾泻。
我们不一样
这个令老编周遭不少北京女孩不适的男默女泪情景,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超越了单纯的户口诉求。在求职环境严峻的当下,比起尚未被婚姻确保的爱情,能兼得户口的一份工作显然更具诱惑力。从由户口出发的这段嘶吼中也不难得见,真正令男主“自卑”的,其实是只能依附他人阴翳的碌碌无为。
而更令他意难平的,无非是终于觅得、却不得不低头放弃的真爱。作为爱情电影的《半个喜剧》,最为精准的一点在于令都市男女的典型情感困惑无处遁形。郑多多的不羁、莫默的愚勇、孙同的摇摆,无非当代情感症候群大赏。重重难题,绝非电影童话中获得或“放弃”北京户口就可以平息。
这份甜蜜,真的属于“北漂”的你吗?
作为半资深“北漂”,老编在观看这部朋友圈褒贬不一的麻花作品时心情复杂。一方面,真实的“北漂”经验在不断提醒我,男主放弃假兄弟、重回真爱旁的圆满结局只是属于理想的虚妄;另一方面,心中尚存的美好愿景又在奉劝着自己,求真求善值得一个“奇迹”作为奖励。
不过至少,奋斗与爱这两项在绝对价值上凭北京户口也难换的存在状态,依然值得为之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