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陈元方候袁公翻译和注释(陈元方候袁公翻译)

陈元方候袁公翻译和注释(陈元方候袁公翻译)

陈元方候袁公

南朝宋·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人物介绍

陈元方:名纪,(129年—199年)字元方,颍川(yǐng,秦朝设郡,汉晋沿用)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陈寔(shí,通实)长子,享年七十岁。与弟陈谌(chén,语言可靠)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闺门,宫苑、内室的门,借指宫廷、家庭;雍和,和睦的意思)。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

要说陈元方,得先说他的父亲陈太丘。“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shí)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应宰府招见的时候,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时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宰府,主人设宴招待他们,当时的八大名士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可见陈家父子所得到的礼遇是非常非常高的(见《德行》之六。

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陈老爷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应该是生了陈元方和陈季方这么两个才学见识都非常高明的儿子,并且这两个儿子又给他生了很出色的孙子,陈家可谓满门俊才。

袁公:袁绍(153年 — 202年) ,字本初,性别男.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门大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大势力.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监军沮授、谋士田丰劝其进屯黎阳,据守黄河,以逸待劳,遣精骑以骚扰曹军,俾不出3年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将领主张迅速决战.袁绍采纳后者的意见,五年,发布讨曹檄文,率10万大军进军黎阳.当年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主力7万多被消灭,只与其长子袁谭带800多骑败回河北.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世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爱好文学。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得到看重。13岁时,受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历任左仆射、江州刺史。

《世说新语》

刘义庆是这本书的编者,并不为作者。《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描述了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展示了“魏晋清谈”的风貌。

字词句子解释

1、候:问候,拜访 贤家君:尊称 称:称赞

2、何所履行:倒装句即“所履行何”

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介后句,强者以德绥(suí)之,弱者以仁抚之。绥:原意是古时候上车时拉的那根绳,引申为安抚、顺应;抚:安抚。

3、建极绥猷(jiàn jí suí yóu)是太和殿匾额上的四个字,是故宫恢复“康乾盛世”风貌规划维修时,故宫博物院专家依照清宫所存《清朝皇室写真》中1900年太和殿旧照片,历时一年,于2002年9月成功复制的。

建极绥猷的意思为: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建:建立、创设。

极: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

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

猷yóu:道,法则。

4、恣(zì)其所安:隐形被动句,恣,动词,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

5、益:更加 往:从前 尝:曾经 为:担任 法/师:效法,学习

6、周旋动静: 周旋交际应酬,打交道;动:繁体動,从重从力,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状态。静( jìng) 从青从争。本义:彩色分布适当。古同净。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坚持。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 引申为行为。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陈元方候袁公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日一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陈元方》有翻译和答案

小墨: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每日一练”是文言文阅读练习:《陈元方》。请同学们先根据原文来做题,看看自己能掌握多少?不会的话可以根据译文来做,最后再参照答案来查漏补缺!

陈元方【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练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

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翻译句子。

弱者抚之以仁

4、回答。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答案:

1、③

2、D

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小墨留给大家的话:

佛说:

执于一念,

将受困于一念;

一念放下,

会自在于心间。

陈元方候袁公

南朝宋·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人物介绍

陈元方:名纪,(129年—199年)字元方,颍川(yǐng,秦朝设郡,汉晋沿用)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陈寔(shí,通实)长子,享年七十岁。与弟陈谌(chén,语言可靠)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闺门,宫苑、内室的门,借指宫廷、家庭;雍和,和睦的意思)。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

要说陈元方,得先说他的父亲陈太丘。“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shí)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应宰府招见的时候,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时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宰府,主人设宴招待他们,当时的八大名士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可见陈家父子所得到的礼遇是非常非常高的(见《德行》之六。

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陈老爷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应该是生了陈元方和陈季方这么两个才学见识都非常高明的儿子,并且这两个儿子又给他生了很出色的孙子,陈家可谓满门俊才。

袁公:袁绍(153年 — 202年) ,字本初,性别男.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门大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大势力.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监军沮授、谋士田丰劝其进屯黎阳,据守黄河,以逸待劳,遣精骑以骚扰曹军,俾不出3年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将领主张迅速决战.袁绍采纳后者的意见,五年,发布讨曹檄文,率10万大军进军黎阳.当年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主力7万多被消灭,只与其长子袁谭带800多骑败回河北.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世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爱好文学。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得到看重。13岁时,受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历任左仆射、江州刺史。

《世说新语》

刘义庆是这本书的编者,并不为作者。《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描述了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展示了“魏晋清谈”的风貌。

字词句子解释

1、候:问候,拜访 贤家君:尊称 称:称赞

2、何所履行:倒装句即“所履行何”

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介后句,强者以德绥(suí)之,弱者以仁抚之。绥:原意是古时候上车时拉的那根绳,引申为安抚、顺应;抚:安抚。

3、建极绥猷(jiàn jí suí yóu)是太和殿匾额上的四个字,是故宫恢复“康乾盛世”风貌规划维修时,故宫博物院专家依照清宫所存《清朝皇室写真》中1900年太和殿旧照片,历时一年,于2002年9月成功复制的。

建极绥猷的意思为: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建:建立、创设。

极: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

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

猷yóu:道,法则。

4、恣(zì)其所安:隐形被动句,恣,动词,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

5、益:更加 往:从前 尝:曾经 为:担任 法/师:效法,学习

6、周旋动静: 周旋交际应酬,打交道;动:繁体動,从重从力,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状态。静( jìng) 从青从争。本义:彩色分布适当。古同净。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坚持。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 引申为行为。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