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方计量单位今解
来源:【中国医药报】
在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而颇有出入。方剂中常用的“两”就有很大的变化。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经现代研究确定,秦、西汉时期一两只有15.6克,东汉时一两变为约15.4克,魏、晋时期一两是17.7克,隋唐宋元一两多在40克以上,直到明、清两代才大体稳定下来,计量以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十钱,一钱为十分。一钱约为3.125克,故古方中的一两都换算成30克。
在古代医药书籍中,一些特殊计量单位也比较常见,如方寸匕、钱匕、刀圭、一字等。这些古代特殊的计量单位折合现代计量单位是多少呢?下面给大家做简要介绍。
方寸匕 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载:“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按照古今度量衡的换算,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钱匕 钱匕是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称为一钱匕,一钱匕的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约合一方寸匕的6/10~7/10,约今五分六厘,约合当今不到2克;半钱匕,则是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合一钱匕的1/2,约今二分八厘,约合不到1克;钱五匕,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合一钱匕的1/4,约今一分四厘,约合0.42克。
刀圭 刀圭是指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以此刀头的圭角做计量工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也就是说,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一字 古代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为一字,约合今之0.4克。
鸡子黄大 鸡子黄大是采用取象类比的思路确定用药分量的一种方法。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枚 为果实入药的计数单位,根据品种的不同,选择标准各异。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又如白果五枚,则可选中等个头的为一枚之标准。
握、把、束 是指部分草本类或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就是以手握拳取药为一握、一把;握紧拳头取药后,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片 亦为汤剂中常用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
盏、杯、碗、盅 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
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是指用药取较少的分量,一般仅有几克。
笔者建议,在对古代医籍中记载这些剂量进行换算时,可以此作为参考,但不可拘泥这些换算方法,还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按照治疗的要求,以现代临床经验为主要依据,辨证施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韩德承)
本文来自【中国医药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揭秘: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中国的货币历史悠久而且流通货币种类多种多样,从早期的贝壳作为货币,到现在的纸币,可以称之为是中华文明的一朵璀璨的明珠。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到了明代,白银才替代传统的铜钱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一直到了1933年国民党施行废银改元,使用2000多年的银两制度才被废止,白银也就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到现在只剩黄金是硬通货。白银价值是否在中国历代王朝更迭中保持不变,各个朝代的一两枚银币现在能值多少人民币呢?
唐朝是空前繁荣强盛的大朝代,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规模都比前代强得多。唐朝早期实行“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即铜钱和以帛为代表的丝织品是得到国家承认的法定货币,白银在唐代使用并不多见,一般在只有贵族之间进行大额交易的时候才使用。据后世专家考察和研究,唐代 1两白银大约可兑换1000到1500文钱不等,唐代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在太平日子里可以买到20石大米。
我们可以从米价入手来计算唐代1两白银在现代有多大的价值,以唐代称重单位计,20石大米即现代的1180斤,换句话说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当然这种计算方式过于粗糙也存在太多漏洞,但总体来说唐代一两银子购买力是可以相当于现在2000多人民币的。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已经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顶点,出现了早期的资本萌芽。在明朝时,铜钱地位下降,白银已经取代其成为了中国主要的流通货币。彼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经济现象,同等单位的白银价值远比同等单位的铜钱高得多,我们称之为“银贵钱贱 ”在在明朝的万历年间一两银子足以购买大米二石,一石大米重量大约为现在的94.4公斤,换句话说明朝一两白银可以买到377.6斤大米。
按我们当前市场价格,以中间价2.25元一斤大米计算,明朝一两银子大体上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849.6元,足以证明明代白银价值之高。《明史》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弱此者”,但此句话实际上是颇有毛病的,因为明朝最低的官员的年俸禄也有60石,也就是即使官阶最低也能得到至少11328斤大米,现代的人均粮食消费大约为735斤,就算是一个家庭是10口之家,也能完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明朝的白银价值量是颇高的。
到了清朝时,清朝前期白银价值大体能明朝一般,清朝中后期,海外白银疯狂涌入中国,因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清朝时的一两银子相当于283元人民币,从而清朝银两的购买值远低明朝。
总结了这么多不同的朝代同样的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白银属于比较稳定的货币,它的价值量在清朝中期前相当高。白银的购买力不仅仅取决于通货膨胀的关系,国家经济政策和商业环境也是对其有重要影响的。
参考文献:
《白银和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