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和林格尔的意思是什么(尔的意思是什么)

和林格尔的意思是什么(尔的意思是什么)

西安历史迷,内蒙古巴彦淖尔有何历史?“淖尔”是什么意思?

有人将内蒙古的十二个地级行政区就知名度大小做了一个分档,认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呼伦贝尔名气最大,巴彦淖尔、赤峰、兴安盟等次之。今天,我们就讲讲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是什么意思呢?

“淖尔”在当地语言中是湖泊的意思,巴彦淖尔其实是指富饶的湖,也就是吉兰泰盐湖。

巴彦淖尔正北是蒙古国的南戈壁省和东戈壁省,正西是内蒙古阿拉善盟,正东是内蒙古包头市,正南是黄河“几”字型的那一“横”。巴彦淖尔的地形非常有特色,可以称为两原夹一山。

所谓两原,是指北部的乌拉特草原和南部的河套平原,两原之间是呈东西走向的阴山,“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在历史上的知名度非常大。巴彦淖尔的面积约有6.4万平方公里,略小于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的宁夏。

巴彦淖尔地区在古代是塞外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界处之一,尤其有阴山的存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以西汉为例,西汉与匈奴的边界基本以阴山为界,双方在这里展开激烈斗争。

秦朝为防御匈奴,在今天的河套平原地区设置了九原郡。到汉武帝时,朝廷拆分了九原郡,九原郡的西部设朔方郡,九原郡的东部设五原郡。三国时大名鼎鼎的吕布就是五原郡九原县人。

南北朝时期,北魏虽然不是传统上的中原农耕文明,但依然经过多轮汉化,与雄踞大漠的柔然以阴山为界对峙。出于防御北敌的目的,北魏在北部与柔然交界处设置著名的六镇,后世明朝的九边可以说是北魏六镇的放大加强版。

六镇从西到到分别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沃野镇的位置就约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附近,也就是河套平原的西段,北倚阴山,南靠黄河,为兵家必争之地。

唐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北魏的放大加强版,至少从北线防御的角度上看是如此。所以,唐朝依然非常重视北线防御,巴彦淖尔地区在唐朝的地位并没有多少下降。

喜欢唐诗的朋友一定喜欢李益那首《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七绝名篇。其诗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为防御北方突厥,唐朝在北线设了三座受降城,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县附近,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主城区西南,西受降城则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西北的乌加河附近。三座受降城皆在黄河以北,三城互为犄角,又兼在阴山与黄河、大漠之间,是唐朝北线防御的重要区域。

巴彦淖尔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巴彦淖尔市成立的时间并不算长。1956年,巴彦淖尔盟成立,这是因为巴音浩特州和额济纳自治州从甘肃回到内蒙古,故设。然后经过各种区划上的变迁,2003年,巴彦淖尔撤盟建市,临河县也变成临河区,成为巴彦淖尔市唯一的市辖区。

除了作为主城区的临河区,巴彦淖尔市还辖有磴口县、五原县、杭锦后旗,以及三个乌拉特旗,就是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由于巴彦淖尔的地形情况相对较好,北有乌拉特草原,南有肥沃的河套平原,人口相对较多,有约170万人。巴彦淖尔的西邻阿拉善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但由于沙漠面积太大,人口只有约25万。

巴彦淖尔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包括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纳林湖生态旅游区等,非常值得一看。

来源:地图帝、国家人文历史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鄂尔多斯市的召你知道多少?

鄂尔多斯市在2001年前叫伊克昭盟,“召”蒙古语就是“庙”,伊克昭就是“大庙”的意思。所以,鄂尔多斯市就有大大小小很多“召”。鄂尔多斯的召,指的是藏传佛教的寺庙,当地的蒙古族习惯上叫做“召庙”。据记载,鄂尔多斯地区的召,最早建立于明代阿拉坦汗时期。是内外蒙古各部中所建召庙最多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到解放时,伊克昭盟共有召庙254座,实际数目可能略大于此数。这些召庙分布在鄂尔多斯七旗的各个地方。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达拉特旗的王爱召,准格尔旗的准格尔召,杭锦旗的沙日召。这三个召庙在历史上号称是鄂尔多斯的三大母召。此外还有乌审旗的乌审召,鄂托克旗的新召,伊金霍洛旗的公尼召等。到鄂尔多斯市,就需要了解鄂尔多斯市的召庙文化。下面将鄂尔多斯市比较有影响的召逐一介绍给大家,看看这些召你知道多少。

准格尔召:在准格尔旗西端,东距沙圪堵镇63公里,北距东胜市27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9°35,东径110°08。因处旗之西部俗称西召,藏名“嗒登沙地普尔齐林”,蒙古名“额尔德尼·布利社·苏莫”,明赐:“宝藏寺”,清赐:“宝堂寺”。是鄂尔多斯高原最早建筑的三大寺庙之一,也是准格尔旗历来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

喇嘛教传入鄂尔多斯后,继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达拉特旗境内王爱召建成以后,当时跃居左翼地区首领之一的明盖青岱和洪台吉东日布主持下,先派员从西藏请来萨达

特·吴巴达尼大师,把庙址选定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虎豹出没、蟒蛇盘踞的原始森林地带--即现址乌力吉图乌拉山。于林丹汗二十年,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建成。庙内主要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雕像。清代,又由准格尔旗第五代王爷、伊盟盟长、扎萨克貝勒那木扎勒多尔济主持扩建了大经堂,增建了喇嘛住宅100多间,并从西藏请来提萨、罗布庆桑、却坚尼玛做大活佛。于民国九年至十一年(公元1920年至1922年),准格尔旗扎萨克阿勒坦瓦其尔,代理扎萨克镇国公那森达赖等各界集资三万多银币,动用大批劳役,重修了主要大殿,增建了双阁及僧侣房等。

从明、清以来三百多年不断扩建整修,规模日趋可观。先后建成稍克庆大经堂四十九间,稍克庆正殿十六间,稍克庆旁殿两座各为三间。以上殿堂均仿照呼市大召、北京雍和宫建筑,全为黄绿两色琉璃瓦二层三阁蒙汉式建筑群。还有拉僧经堂三十五间,拉僧正殿十间,讲经院(包括殿堂、天井)四十间,舍利经堂十五间,拉木寺三座各三间,转经寺三间,堪布喇嘛寺两座各三间,赞行庙十五间,赞行正殿五间,北京喇嘛寺三间,敖特其药王庙三间,观音寺七间,东米德寺三座各三间,增德舍利殿三间,无名殿堂六座各三间,寺庙办事机构大常署二十七间,二常署十间,诺颜商十二间,活佛商十九间。喇嘛住宅一般保持二百多间,常住喇嘛三百余人,参加唪经喇嘛六百多人。香火鼎盛时期喇嘛住宅达到三百多间,住庙喇嘛500多人,唪经喇嘛上千人。至民国后期兵灾匪祸,喇嘛活动也逐渐萧条,截至解放时,召内喇嘛减少至一百多人。解放初期,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保护下,除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外,支持年轻喇嘛还俗参加生产,组织在庙喇嘛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出资入股办供销合作社等。但从1958年大跃进始,庙内的陈设和部分建筑逐渐遭到占用、私分和拆除,至“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庙内的佛像全被捣毁,不少殿堂,喇嘛住宅被拆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妥善解决了老年喇嘛的生产问题,各级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召内的重点建筑进行了维修。现在稍克庆大经堂,稍克庆正殿,拉僧经堂、正殿等主要建筑整修复原。恢复了喇嘛的宗教活动和传统的庙会。

新召:位于蓿亥树湾乡驻地西南15公里处。蒙古语名:高勒音召,清赐“广福寺”,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因原庙建在黄河边,被洪水湮没,于1889年在现址重建,故名新召。建筑面积0.2平方公里,曾有喇嘛120人。于1934年被日本侵华军烧毁。

公尼召:在伊旗公尼召乡驻地。藏名:宝音尼坡格根齐,赐号:“缓福寺”,因由清封郡王旗辅国公色布登诺尔布主建,俗称公尼召。建于1784年,曾有喇嘛200多人,为郡王旗旗庙。

扎萨克召:在新街西5公里处。藏名:格登热西达德盖郡尼岭,民国二年赐号“那仁伊给古勒格其苏莫”。因庙由伊克昭盟盟长、扎萨克旗王爷恩和巴雅尔主建,故称扎萨克召。建于1849年,曾有经堂130多间,庙塔8座,僧室200多间,喇嘛70多人。原属扎萨克旗召。已毁。

王爱召:在王爱召乡境内。西距树林召镇20公里。藏名“沙木拉普全克尔岭”,蒙名“乌罕巴达如拉格齐苏莫”,清赐“广慧寺”,俗称王爱召。明万历三十四年(1607)鄂尔多斯领主博硕克图济农遵循三世达赖喇嘛旨意,开始兴建,历时七年建成佛殿两座,一名伊克召(即大佛殿,内供释佛十二岁等身银像),一名巴嘎召(即小佛殿,内供释佛八岁等身像和各式雕画像,以及济农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人坟塔和遗物)。其孙额璘臣归附后金,被清封那王后,对寺院进行了扩建。逐渐成为伊盟三大寺庙之首。庙占地50亩,计269间,即:中部建有正殿49间,独瓜81间,两旁两座钟鼓,山门口建有四大天王殿,系两层楼18间;南有奶奶庙、观音庙、五道庙:北有十殿阎君、药王庙等。中部正殿后有白塔3座,四面为长方形砖墙。院外北有9间坟庙,另在庙南、北各有佛爷商有喇嘛房282间。喇嘛最多达300多人。于1941年被日本侵华军烧毁。

展旦召:意为供檀木佛像的庙。因该寺庙当初供有檀香木刻制的释迦牟尼佛像,故名。在展旦召苏木展旦召嘎查境内,北距树林召镇15公里。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在今址西约10华里处的巴拉嘎孙唐给斯(王府驻地),同治年间因原址沙化而迁至今址。曾建有长81间的大独冈殿四座,小殿22座,小白塔108座,喇嘛住宅200余间,外围建高大红色围墙。庙宇顶部全用琉璃瓦镶成,曾有喇嘛100多人。该庙为旗召,管辖全旗大小召庙70多所。1941年被日本侵华军用飞机炸毁,后又重修25间一座独瓜殿。

阿什泉林召:在蓿亥图乡布日嘎斯太沟上游西岸。东北距树林召镇80公里。1587年西藏喇嘛来此传教,在牧民阿什的资助下,初在山洞上建一小庙,以“阿什”取名。“泉林”系藏语,意为经卷之中心。于1689年由第一世呼毕勒罕罗布藏丹津主持不断进行了扩建,成为度牒寺庙。清廷赐“浩特拉给脑木特哈格其苏莫”。曾建有苏古庆殿、迈达里佛殿、班智达殿等。两翼建筑有各种神佛庙和活佛仓十几座,还有供放阿什老人夫妇坟庙2座,佛洞2处,喇嘛塔40余座,其中的1座藏式佛塔通高108尺,塔座配有108个门形小眼;另外在寺院后山顶塑有3座坟塔,寺院四周有喇嘛住宅一千多间。有度牒喇嘛400多人。清同治六、七年间(1867年后)遭回民义军马化龙之部洗劫。1938年后,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几次将迈达里佛殿和班智殿炸为灰烬。其余建筑于六十年代全部拆除。

乌审召:在乌审召苏木政府所在地。曾为本旗最大寺院,统辖全旗各寺庙。“乌审召”意为乌审(旗)之佛寺。清康熙末,由西藏喇嘛囊素兴建,时称囊素音苏莫(庙)。乾隆初得到本旗第五任扎萨克喇什色棱的重视而开始扩建,并从青海塔尔寺请来一位朝日记学位喇嘛担任寺院掌师。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第六任旗扎萨克沙格都尔扎布奏请七世达赖派遣在拉萨的喀拉喀(外蒙古)喇嘛罗布生道尔计为本寺第一代活佛。因该活佛途经塔尔寺时带回两尊“展旦召”(檀木刻制的释佛像)供于主殿内,故有“召”庙之称(乌审召之名始于此时)。后来本寺派人去北京展旦召寺取来108卷甘珠尔经,正式定寺名为“德格庆达木朝卡斯勒林”(藏语),蒙译“甘珠尔脑门苏莫”,意为有甘珠尔经之庙。寺院内设三所扎仓(学院),即咱尼德扎仓,栋阔尔扎仓,纠得巴扎仓。共有殿宇24座,活佛住仓21间,主塔3座,附塔108座。另有分布于寺院四周的僧舍数百间,形成格局迥然,色彩缤纷的汉藏式建筑群。鼎盛时期喇嘛多达千余人。1949年仍有五、六百名。寺院的法式活动至1958年才终止。后来,建筑物逐渐被拆,最后只剩两座小屋和一座白塔。1985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由政府拨出专款,修复经堂一座,少数常住喇嘛定期举行经会。

新召:在新召苏木境内。原名锡尼乌素召,意为新水的佛寺。原建在今查汗淖尔苏木沙日布日都,一八二四年,由第九任旗扎萨克主持移建于现址,故名。后又由第十、十一、十二任旗扎萨克进行多次修缮和扩建。至解放时,喇嘛最多达500人,殿宇200多间。历为旗召,俗有鄂托克召之称,管辖全旗各庙。已毁。

沙日召:意为黄色召庙,因寺院内正殿(供释佛像庙)用黄琉璃瓦盖顶,故名。在沙日召苏木境内。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是由鄂尔多斯七旗王公共同倡导,由咯拉喀“庆苏言格图脑门汗”(经师)喇嘛诺日布希日布主持兴建的。乾隆年间由理蕃院赐号“广慧寺”,时为伊盟著名寺院之一。职位喇嘛均由七旗分别派遣,具体职位的分配是:达旗派掌印达德木齐(管政务),乌旗派副达德木齐(管教务),杭旗派度牒达喇嘛(执法)鄂旗派格比贵(管教规),扎旗派达脑木字德(管念经),准旗派达果尼尔(管教具)曾有喇喇二百多人。有大小殿字十余座。现已全部折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