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四川话里的特色词汇都消亡了,以后还有四川话吗?
方言之所以为“方言”,是因为和普通话存在不同之处。具体来说,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一般表现在语法、词汇、读音、声调四个方面。
川渝地区的方言(可以理解为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四川话”),作为官话的分支,语法和普通话差别不大,主要特色表现在词汇、读音、声调这三个方面。然而在信息化时代,四川话的特色正在急剧减少,只有声调(调值)由于特色比较鲜明,还保留较好,但是大量特色方言词汇下一代人都不会说了,已接近失传。
任何语言或者方言,其词汇都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从而给不同时期的语言带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打个比方,移动电话上世纪还叫“大哥大”,而现在都叫“手机”了,大概不会再有人说自己的手机是“大哥大”。再比如拿人名来说,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名字叫“卫红”“向东”,那他多半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如果叫“梓涵”“昊轩”,那多半是00后。
四川话也是这样。有很多四川人曾经耳熟能详的方言词汇,而今正在逐渐走入历史,年轻一代已经很少听说了。
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本来都有极具四川特色的表达方式,但现在已经慢慢被普通话词汇代替了。
四川方言词语墙,摄于成都市青羊北路
比如一些常用的动词——
biè:四川话常用来表示“裂开、迸开”,比如“豌豆熟了,都biè开了”。
jú(有些地方读成jió):指用嘴用力吸。
pēn:倚靠,比如“我pēn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
cuān瞌睡或者zuāi瞌睡:即“打瞌睡”。
ngěn:硌,比如“床垫下有颗豌豆把公主ngěn痛了。”
záng:打,比如“他záng了他一坨子。”
tāng:遇、碰,比如“他tāng到这个事了。”
qiá:迈、跨,比如“他才qiá了一步就倒下去了”。
bà:垫,比如“把这张报纸bà在下面。”
搣(miě):把长条物体掰成两段。
潽(pū):指液体沸腾后溢出,比如“稀饭都潽了!”
搌:挪动,比如“把椅子搌一下。”
默:思索,比如“我默倒应该是这样。”
经佑:照顾、照料、看管。
屙痢:拉稀、拉肚子。
理麻:收拾。
号卷:(老师)改卷子。
再比如一些以前常用的名词——
化油:就是猪油,也作猪化油。猪油作为一种动物脂肪,虽说吃多了不健康,但炒菜、下面放点猪油确实是香惨了!
灰面:灰面不是灰色的面,而是四川人对面粉的称呼,现在也只有中老年人才会把面粉说成灰面了。
碓(duì )窝儿:舂米的工具,一般为石制的,也有木制的。有个歇后语:河里面安碓窝儿——中江县,估计年轻人已经听不懂了。
箢兜:一种竹编的工具,现在就算在农村也不多见了,城里娃儿更是闻所未闻。有个歇后语:狗座箢兜——不识抬举。
烟锅巴:即烟头。
白墨:即粉笔,虽然快失传了,不过这个翻译还挺形象的。
还有老一辈四川人经常说的“洋” 系列:火柴叫洋火,肥皂叫洋碱,煤油叫洋油,自行车叫洋马儿。这是这些新鲜事物才传入国内时的叫法,现在当然没人用了,不然你喊人骑个“共享洋马儿”试试?
再比如一些以前常用的形容词——
落轿(落教):来源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把抬着的轿子,安安稳稳地落在地上,让人感到踏实;另外一种是指加入袍哥会就叫“落教”。形容一个人守规矩、懂礼节,有耿直厚道的意思。
金包卵:指非常值钱的、宝贵的东西,多带有调侃的意味。
苏气:形容一个人漂亮、打扮得体,据考证“苏”是指苏州,因为苏州古时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所以用“苏气”来形容。
散眼子:指自由散漫的人。
开花开朵:指衣服破烂,棉花都露出来了。现在基本上没人会穿破烂衣服了,所以这个词也快失传了。
绵或者蠕:形容拖沓、动作慢。
甘贵:宝贵的意思,很少用了。
敦笃:形容人长得粗壮,拽实。其实是个很古老的词,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瓤:形容软、耙,比如这张纸太瓤了不好写字,或者:今天身上瓤得很,没精神。
旺相:秤杆上扬,形容东西重,分量多,也有人考证应该写成“望向”,指秤杆望天的意思。
颤翎子:指爱显摆的人,来源于川剧里面角色背后插了两条长长的羽毛道具(翎羽),有一个动作叫颤翎子。
其实有一些貌似新潮的词语,在四川话中也能找到对应的传统词汇,只是现在很少有人说罢了。
比如:
AA制,四川话叫“打平伙”。
分手,四川话叫“砍草帘子”。
迎宾,四川话叫“知客”或者“知客士”。
插队,四川话叫“qia轮子”。
T恤,四川话叫“架架儿”。
老铁,四川话叫“哥老倌儿”。
垫底,四川话叫“吆鸭儿”。
这些方言词汇,对于上了年纪的川渝地区的人,用起来都是得心应手,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脱口而出,而对年轻一代来说,即使知道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也几乎不会用了。
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一个事实:随着国内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普通话的推广,四川方言的造词能力正在变弱,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都是直接从普通话中移植而来,很难再产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词汇了。
长此以往,当老派四川话的特有词语都消失后,或许四川话就真正成了“变调的普通话”了。——其实现在很多小朋友说的四川话就已经是这样了,除了调值还是四川话的,词汇和读音都是从普通话里拿来的。
这当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同时也给四川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失去了越来越多的方言词汇之后,四川话还会继续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吗?
或许这个问题,只能让时间来回答了。
#成都头条##四川##四川话#
一生财运好不好?看了这个,自己都会知道
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财运如何。自古以来,财就是养命之源,所以财运的好坏与自己现实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笔者今天分享的话题就是关于财运的好坏。
先看第一个名词:日主。命理学中以出生日的天干代表本人,这个日干就是日主又叫日元。再看第二个名词:财星。日干五行所克的那种五行就是财星。
例如日主为木,木克土,土为财星;日主为土,土克水,水为财星;日主为水,水克火,火为财星;日主为火,火克金,金为财星;日主为金,金克木,木为财星。
如何知道八字中财星旺不旺呢?再看第三个名词:月令。命理学中将出生的月份叫月令,令为掌权司令之意,主宰着整个八字中,包括日主和财星在内所有五行的强弱旺衰,如果财星居于出生的月令上就很旺。
例如财星为土,生于辰戌丑未土旺之月;财星为水,生于亥子水旺之月;财星为火,生于巳午火旺之月;财星为金,生于申酉金旺之月;财星为木,生于寅卯木旺之月。这是八字先天财旺的格局。
再看第四个名词:大运。命理学中把人一生的运势划分为,每十年一个阶段,这就是大运。如果八字先天财星不旺,但若行在财运上,那么这十年期间的财星也很旺。
例如木命人,行天干为戊己的大运;土命人,行天干为壬癸的大运;水命人,行天干为丙丁的大运;火命人,行天干为庚辛的大运;金命人,行天干为甲乙的大运。这就是后天的财运。
财星旺和行财运,并不代表财运好能发财。再看第四个名词:日主旺衰。就是代表命主本人的日干强弱,这需要根据整体的八字综合分析,但我们可以知道财运何时好坏的原理。
八字以我克者为财,财就是泄日主之气。财需要力气搬回家,才能成为自己的私人财产。日主旺的人好比有大把力气把财搬回家。这种情况下财星自然越旺越好;如果八字中财星不旺,行财运或财星年份肯定会发财。
一般情况下财星旺者,日主被财耗气大多身弱而不能胜财。就是财太重了没有力气搬动,反而为财所累变成负担。此时不喜欢财星和行财运,反而喜欢生日主和与日主同类的五行。在这种生扶的力量下变得有力气来搬动这个财,如此才能发财。
所以八字财星旺或走财运并不代表财运好,而是要根据八字分析判断需要什么五行,这样就能知道自己每年财运的好坏。例如以下这位女士曾找过很多命理师,但看运势都没有看准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凌通说易:
代表她本人的壬水日元生于巳月,坐下午火,年支未土,年月日支组成巳午未三会南方火,日时二支又午戌半合火局,使戌土中暗藏的辛金无力生水,整个命局一片木火旺相,时干庚金之力似乎也被相克殆尽。按理说应为假从财格,取木火为喜用。
若按此论,其格局虽好但大运糟糕:从27岁开始一直到晚年,三十年西方金运加三十年北方水运,大运一路金水旺相而成破格。命主一生都没有好运,穷困潦倒。这是很多命理师共同的结论,也是她百思不得其解之处。
但笔者却认为此造妙处在于:
时干庚金非但不是无气,还能生扶日主,应当以普通身弱格局论之,宜取金水为喜用,以印比之力生扶日主。命局中最大的用神庚金坐于戌土財库之上,必能发财得富。
如此再判岁运完全相反:
27岁前两步南方火运,自幼家境贫寒。27岁后转西方金运和北方水运,喜用五行到位定经商发迹。但2015乙未年为本命年,干支组合为伤官见官,必主口舌官非。
2016丙申年和2017丁酉年:此二年天干丙丁之火皆为财星透出,地支申酉之金其喜用印星生扶日主,事业财运较前几年处上升阶段。命主听后感觉豁然开朗:这样就能与她的现实经历一一对应。
并主动反馈:
自幼出生于普通的农户家庭,因母亲一直多病,家境窘迫。很小辍学南下深圳,因学历不高在工地干体力活。上世纪90年代初就和丈夫创业做工程,那时深圳的城市建设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做工程很好赚钱,迅速累计上亿资产,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这几年期间运势不佳。
2015年确因工程欠款与人打官司。去年开始运势又上升转好,事业风生水起。最后笔者提醒其2018戊戌年:七杀旺相且透干无制,地支戌土与大运原局三戌相会刑未土,要以守为主防损财,并注意身体健康。
欢迎关注本头条号,本文作者凌通说易,严禁抄袭,只准原文转载,更多易学知识点击头像到主页底部菜单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