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徐兰英 张荣(徐兰英)

徐兰英 张荣(徐兰英)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徐兰如(扬州江都邵伯镇)

徐兰如(1918-2019)江都邵伯镇人,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徐兰如,出生于邵伯的一个望族之家。祖辈曾受到过乾隆帝的召见。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因为常年生病,早已家道中落了。

但是,徐兰如的父亲本是一名中学教师,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尽管家中生活拮据,他还是请了蒙馆的先生到家中来教徐兰如他们读书。非但如此,他还另外请了一位高中生来教他数学与英语。这就使没有上过一天正规小学的徐兰如,不仅有了较为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数学与英语的基础,得以顺利地考入江都县中与省立扬州中学。

在扬州中学,徐兰如和一班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在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中,一起上街游行,支持北平的学生运动。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后,抗战爆发,他又随校内迁至重庆。1938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招收兵噐制造人才,满怀抗日激情的他,毅然报名,从此走上军工生产之路。

1941年毕业后,徐兰如被分配到陕西兴平31兵工厂,从事枪炮和手榴弹等轻武器的修理制造。1944年又被派往美国阿伯丁兵工学校学习,成了少有的见过导弹的中国人,不仅开阔了眼界,也使他下定了富国强兵的决心。

1945年,日冦投降后,徐兰如调到南京国民党兵工署火箭科担任“技正”。解放前夕,他拒绝了撤往台湾的命令,投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械处,编制了《兵噐手册》,作为接收国民党留下来的武器弹药装备的指导性文件。后就随二野进军大西南,接受重庆兵工厂,开始生产无后座力炮和马克重机枪,为进藏部队进行武器装备的补给。

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徐兰如调至沈阳747厂,研制反坦克火箭弹。经过上百次试验,其中,曾冒着生命危险两次亲赴朝鲜前线,用被打残了的美国坦克进行实地试验,历经三个多月时间,终于在1951年4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成为我志愿军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无比威力,曾荣获国家工兵总局一等奖。

1956年,我国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所正式成立。徐兰如成了钱学森亲自点名的42名骨干之一。1957年,两枚苏制导弹样品秘密运抵中国后,徐兰如在和同事们对样品进行测试与测绘后,又与从事焊接,化学分析等技术人员一起,组成材料工艺研究室,寻求新型材料。

在中苏关係恶化,苏联撤走专家以后,他们更是憋足了一口气,决心自己动脑动手,一定要把这“争气弹”研制成功。功夫不负有心坚持的科研人,终于在1960年11月5日,由徐兰如亲手签发了“准出证”(出厂合格证),一次试射成功,后被命名为东风一号。这标志着,我们国家从此已经掌握了导弹制造的技术,也为后续的火箭研制奠定了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徐兰如也激动地写下了一首七言诗《导弹发射场上》:“娇儿台上乘风摇,着意经营着意调。心事茫茫连广宇,亿民翘首盼冲霄。”

紧接着,又开始了东风二号的研制工作。徐兰如带领设计人员下厂跟产,针对设计与生产的转换,衔接等问题,总结,提出并编制了一整套管理办法,开创了航天科学管理的先河。可惜,遗憾的是,1962年3月东风二号却试射失败。徐兰如与同志们一道又开始了认真总结,终于摸索出大系统工程的管理规律,为后续型号的研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1965年,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为确保国防尖端科技工业生产的安全,徐兰如又投入三线基地建设,他先后到过陕甘川青几省的38个县,跋山涉水,行程万里,提出了三线建设的规划与总体布局,直到在大山沟里也造出了新型远程战略导弹。就这样,一干就是二十年。后于1983年回到北京,任航天部一院科技委委员,1989年离休。

徐兰如在航天系统三十多年的工作中,不计名利,甘当配角,多次变换工作岗位,变更工作内容,但是,只要是国家需要,他都无条件服从,曾先后荣获航天创业荣誉奖,航行一院创业金质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徐兰如当之无愧是中国火箭与导弹的开拓者与先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