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义阳三关·九里关篇
九里关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很多帝王传说故事在这里源远流长,朱元璋参禅悟天,赵匡胤抽中上上签等。据《明史·艺文志》记载,朱元璋带兵经过大悟县东北的大胜关时,朱元璋时期的九里关,叫做“大胜关”,见美景如画,就留下了一首《咏大胜关》:
咏大胜关
两岸夹耸大胜关,古今人民自往还。
涧下寒泉声沥沥,路边衰草色斑斑。
白云出岫随风舞,黄叶穿林任鸟翻。
美景一时观不尽,好将描入图画看。
朱元璋用他的心和笔,捕捉了这种诗情画意。笔墨挥洒处,还流露了节节胜利带给他的喜悦心情。
华夏九大关之一九里关居三关之东,在信阳罗山县西南3公里的铁铺镇,毗邻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三里镇,是因关隘幽深绵长而得名。九里关与武胜关、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在历史上也是战事频繁。关南擂鼓台、关东观阵山,相传为杨八姐悬羊击鼓、作战观阵之处。1970年后,在九里关筑坝建水库,这里便成为一座面积为8000公顷的人工湖。
如今的界碑水库,一库跨两省,河南人称她为九里落雁湖。她依山临水、风光秀丽,她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不投入她的怀抱,就听不到她古老的心跳,不走进她的世界,就很难理解九里关的险要.....
而九里关,两侧山岭蜿蜒,层峦叠嶂,海拔在300 至 827 米。西有灵山、黄毛岭,东有观阵山、陡山宝,北起小石门,经大石门险塞至关,形成 15公里的峡谷,险如喉,势如袋,古以“车不方轨,马不并骑”来状其险阻崎岖。春秋时为汉东通楚隘道,因侯国互征伐而以险设关。后因关南控湖广黄州府,近岘山,所以又作广岘、黄岘关,也有叫百雁、白雁关的。宋黄震曰营石门以抗黄岘即此。今作九里关,因鄳故城距此关九华里而得名。
九里关离罗山古县城不到十里,千年古刹——灵山寺亦坐落在关口附近,关隘周围崇山峻岭,郁郁葱葱。
九里关不仅地势险要、历史悠久,而且人文佳话颇多。相传,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由楚至陈、蔡等国,偕徒从此经过,留下千古故事‘子路问津’。还曾有一位不留姓名的饱学之士,游览了这古雄关风光后,本打算写一幅对联来表达他的赞美之情,然而,不知他又因何故改变了初衷,只留了一个上联:“河南南湖北北雄关九里”。也许那位学士是卖弄,量后人不能对出下联!也许那位学士是在揭示,让后人仔细观摩这古雄关的个性之处,对出他不愿吐出的绝妙好句来。
朋友们,你们能对出下联吗?
历史上的义阳三关到此篇就为大家全部介绍完了。“三关”通过历史的演变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上的兵家之地现在都成为了中国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保存着古代的箭楼、烟台和近代的碉堡、战壕,记载着千百年来的战争烽烟。参考文献:《鸡公山文化》2019年第1期 山翁
来源:鸡公山景区
鄂北豫南义阳三关—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多图)
义阳三关,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三关均为南北来往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因信阳在南北朝时为义阳郡治,故有“义阳三关”之称。三关均有古代箭楼、炮台和近代碉堡、战壕等建筑。
地理位置信阳市,古称义阳,地处大别山、桐柏山两大山脉会合处,自然形成三个险要隘口。东为九里关,西为平靖关,中为武胜关。又由三关为豫楚分界,与信阳互为首尾,东西呼应,因此得名“义阳三关”。
义阳三关是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三关均为南北来往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因信阳在南北朝时为义阳郡治,故有“义阳三关”之称。其后三关之名各有变化。三关均有古代箭楼、炮台和近代碉堡、战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关已布满松杉林、果树园、竹园和茶园。
平靖关又名行者关、恨这关,在今信阳市西南,为天下九塞之一。有大小石头门,凿山通道,形势险要。
武胜关又名武阳关,处三关之中,为关中之关,在今信阳南与湖北省交界处,是京广铁路通过,是南北交通的咽喉。
黄岘关又名百雁管、冠岘关、九里关,在今罗山县西南。三关地当南北要冲,南襟江南,北蔽中原,与郡城势如首尾,自古为南北兵争的首夺要隘。
三关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古代的箭楼、炮台和近代的碉堡、战壕,记载着千百年来的战火烽烟。
历史沿革三关相峙,使人有一种“苍茫云海间”的感觉。两侧巍峨峻岭,峰峦耸峙,林木荫翳,怪石嶙峋,车不弓轴,马不并行,最为险要,是豫南之天然屏障,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古时黄帝和蚩尤,曾争夺三关。
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借此以霸中原,楚襄王以险关为屏障,抵御了秦兵进犯,才得以建立郢都。历代有史书记载的大小战争,在这里发生过六十多次。
雄关天险,战争连绵。“义阳三关”记载着不少的战争冲突。武胜关东南边的“将军寨”,曾是穆桂英屯兵点将处,至今尚有遗迹。大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大将军牛皋镇守过三关,抗击金兵入侵。
公元八七六年至八八0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黄巢曾两次过三关,夺取义阳。
明末义军将领李自成、张献忠会合后,星夜破关,进军鄂州,吓得明将左良玉拔营逃窜。
到了近代,义阳三关的军事意义分毫未减。一九二七年八月,地处武胜关、平靖关交界的四望山地区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
一九三八年八月,日寇为避开武汉会战背腹受敌的局势,曾以主力从安徽出兵沿淮河攻柳林,侵占武胜关,从而得以“迅速沿京汉线南下”,侵占武汉后,第五战区曾以一部东击武胜关,为一九三九年五月初进犯随州、枣阳、桐柏、唐河、新野创造了条件。
一九四七年下半年,刘邓大军遵照相关指示,为实现战略展开,千里跃进大别山,第十纵队为掩护我军,企图沿关西进,造成进军桐柏山之势,从而调动了敌军四个整编师,成功的完成了牵制任务,我军得以依托大别山发动若干战役,为全军南下渡汉奠定了基础。
“季汉屯田处,雄藩又此关,孤城青峰抱,连栈白云环。”清朝郭鉴庚这首诗道出了“义阳三关”特有的壮丽景色。紧靠三关的鸡公山,报晓峰以雄鸡傲立,昂首啼鸣,被人们称为“云中公园”。
平靖关下的南湾湖,云腾漫漫,天水相连,碧波荡漾,是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国道107线,京深高速公路,信应公路,京广铁路,宁西铁路,穿三关而过,火车、汽车贯穿大江南北。
旅游要点大别山和桐柏山,横亘在豫鄂边境,在地质上它们属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形成的山系,海拔一般在500至1000米。由于地质变化使东西走向的桐柏山、大别山脉形成了一些南北向的天然通道。义阳三关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
义阳三关
“三关”东为九里关,西为平靖关,中间是武胜关,因在河南信阳南部,南北呼应,信阳古代又属义阳,所以称“义阳三关”。自古以来,南北争衡,北上中原,南下湖广,“三关”都是必争之关隘。三关两侧,崇山峻岭,透迤连绵,犹如一道千里屏障。
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鸡公山下,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武胜关居三关之中,有“关中之关”的美誉。古人留下:“雄关高抱楚峰稠,峡树溪泉气色幽,地展平坦分两界,天留铁锁壮中州”的诗句。三关之中,武胜关居中,地位尤为重要,所以又称关中之关。武胜关又名武阳关,为两山夹峙,关隘雄伟。
春秋时期称直辕,礼山,秦朝统一中国后,更名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三关之中,它是关中之关,居中支撑,左右相顾,地势尤为重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名武阳关,南宋时易为武胜关。两山之间筑有城垣,是商旅行人必经之路。关城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南北各设一门,门外有吊桥,城内有重兵把守。关城内还有供行人商贾居住、购物的旅店、商店。关南有将军寨遗址,相传为穆桂英屯兵点将之处。南宋时岳飞的主将牛皋曾镇守武胜关,阻击金兵。明末李自成也由此破关斩将,进军鄂州。1938年,日本侵略军攻占武胜关,整个关城被火焚烧,当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如今公路从上穿关而行,火车从下钻洞而过。武胜关由古时的行兵用武之地变成了沟通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咽喉锁钥。关隘周围,林木葱郁,茶山层层,栗树遍布,有广阔宜牧草场。山中有雉鸡、山鹰、野猪等野生动物。
平靖关
平靖关,居三关之西。春秋时称为冥扼关,宋朝时称为行者坡,行者关。相传三国时关羽率兵破曹,经此遇阻,恨此隘口,后来称为“恨这关”。平靖关在《吕氏春秋·有始览》和《淮南子·坠形训》中都列为“天下九寨,冥扼其一也”。它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人称为“淮汉兵争要害”。古人有诗叹曰“楚关申戊郁茫茫,野草春沙更断肠,山头僧居何年寨,山下人耕古战场。”平靖关又名行着关、恨这关,位于信阳县南、桐柏山脉与大别山脉的衔接处、因在武胜关、九里关之西,所以也称“西关”。平靖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冬,吴国曾联合蔡、唐两国攻打楚国,就是从“义阳三关”通过的。吴将孙武等出其不意,连续进攻,最终占领了楚都郢城。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及捻军、太平军都曾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平靖关有大小关门,凿山而开的5公里长的通道被称作“一线天”。过去,平靖关不仅有巍峨的城垣,附近还有宏伟的庙宇和许多建筑,后来毁于白朗讨袁之战。平靖关一带风景秀丽。在关南10多公里处的高桂山峡谷中,依次排列三座天然石潭。“高桂三潭”喷水腾雾,是别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九里关
九里关居三关之东,又称黄岘关、百雁管、冠岘关,春秋时称大隧塞,宋以后始称九里关,在信阳市罗山县西南,是因关隘幽深绵长而得名。九里关与武胜关、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在历史上也是战事频繁。关南擂鼓台、关东观阵山,相传为杨八姐悬羊击鼓、作战观阵之处。1970年后,在九里关筑坝建水库,这里便成为一座面积为8000公顷的人工湖。
义阳三关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古代的箭楼、炮台和近代的碉堡、战壕,记载着千百年来的战火烽烟。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楚塞三关隘,云峰入望重·义阳三关前言篇
桐柏山和大别山主脉东西一线展布,有众多关隘和山峰。鸡公山有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三个隘口呈三角形护卫。春秋——北宋,信阳为义阳,故称“义阳三关”,为中国九大要塞之一。
义阳三关均为南北来往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 信阳市,古称义阳,地处 大别山 、 桐柏山 两大山脉汇合处,自然形成三个险要隘口。 东为九里关 , 西为平靖关 , 中为武胜关 。又由三关为豫楚分界,与信阳互为首尾,东西呼应,因此得名“义阳三关”。三关均有古代箭楼、炮台和近代碉堡、战壕等建筑。在历史上,“义阳三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每个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著名诗人何景明诗云:
三 关
明·何景明
楚塞三关隘,云峰入望重。
何年戎马地,空有昔人踪。
积水沉秋堞,长烟带古烽。
乾坤当夫据,饕餮任群凶。
此诗道出了古战场的景象。 由此,鸡公山得以扼三关之隘,控武汉门户,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今,关隘周围松杉密布,百鸟争鸣,水流潺潺。 果园、茶园和竹园遍布,郁郁葱葱,景色壮丽。
武胜关,是“义阳三关”之一,也是“中国九大雄关”之一。又称武阳关、礼山关,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中国古代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重要隘口。武胜关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风水宝地,地质学上为秦岭褶皱山系东段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的东西交界处,中国南北地理的中点。武胜关发生的战事,最早追溯到黄帝与蚩尤的争战,春秋以后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有60多次。
平靖关,古称冥扼,又名恨这关、憾这关、石城山,为古代义阳三关之一,天下九塞之一。位于武胜关西,鄂豫交界处。这里地势险要,两侧群山对峙,道路狭窄险阻。历代为中原战略要地,南北交通要道,曾在此设驿站或巡检司。自春秋以来,这里战事频繁。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军事家孙武曾率吴兵经此,夺关南下,随后占领郢都,“楚失三关,而后失江山”。这一战后,差点让楚国遭受灭顶之灾。
九里关,古称大隋关,又称黄岘关、广蚬关、百雁关,也是一处著名关塞,湖北北大门。北宋杨家将曾屯兵于此,抵抗金兵外侮;宋宝裕末,蒙古忽必烈等分道南侵,自光山会军渡淮,入灵山驻九里关;明末清军攻至,明将田国忠、田国用兄弟战死于此;抗战时,李先念多次来此地,九里关地区是新四军重要抗日据点。此外,杨家将中的杨八姐在这里大战王和尚,赵匡胤在此抽中上上签,朱元璋也曾在九里关参禅悟道。
何景明的诗道出了鸡公山古战场上一幅幅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战争画面。
上古时期,炎黄二帝联兵经武胜关追击九黎族首领蚩尤于鸡公山下......
春秋战国,吴国名将孙武、伍子胥率大军自东向西奔突而来,取九里关,挥师南下......
三国蜀将关羽镇守荆州,陈兵于此,恨不能过平靖关,直取中原......
宋朝岳武穆于兴安寨内习武屯田,抗击金兵......
和静砦上,清军组织团练,修筑圩寨,以御匪患......
山下名关古寨,已逾千年,依旧巍然屹立于桐柏、大别山间,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延绵千里于江淮之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雄伟磅礴之势呼之欲出......
(山翁)
鄂北豫南义阳三关—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多图)
义阳三关,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三关均为南北来往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因信阳在南北朝时为义阳郡治,故有“义阳三关”之称。三关均有古代箭楼、炮台和近代碉堡、战壕等建筑。
地理位置信阳市,古称义阳,地处大别山、桐柏山两大山脉会合处,自然形成三个险要隘口。东为九里关,西为平靖关,中为武胜关。又由三关为豫楚分界,与信阳互为首尾,东西呼应,因此得名“义阳三关”。
义阳三关是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三关均为南北来往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因信阳在南北朝时为义阳郡治,故有“义阳三关”之称。其后三关之名各有变化。三关均有古代箭楼、炮台和近代碉堡、战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关已布满松杉林、果树园、竹园和茶园。
平靖关又名行者关、恨这关,在今信阳市西南,为天下九塞之一。有大小石头门,凿山通道,形势险要。
武胜关又名武阳关,处三关之中,为关中之关,在今信阳南与湖北省交界处,是京广铁路通过,是南北交通的咽喉。
黄岘关又名百雁管、冠岘关、九里关,在今罗山县西南。三关地当南北要冲,南襟江南,北蔽中原,与郡城势如首尾,自古为南北兵争的首夺要隘。
三关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古代的箭楼、炮台和近代的碉堡、战壕,记载着千百年来的战火烽烟。
历史沿革三关相峙,使人有一种“苍茫云海间”的感觉。两侧巍峨峻岭,峰峦耸峙,林木荫翳,怪石嶙峋,车不弓轴,马不并行,最为险要,是豫南之天然屏障,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古时黄帝和蚩尤,曾争夺三关。
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借此以霸中原,楚襄王以险关为屏障,抵御了秦兵进犯,才得以建立郢都。历代有史书记载的大小战争,在这里发生过六十多次。
雄关天险,战争连绵。“义阳三关”记载着不少的战争冲突。武胜关东南边的“将军寨”,曾是穆桂英屯兵点将处,至今尚有遗迹。大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大将军牛皋镇守过三关,抗击金兵入侵。
公元八七六年至八八0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黄巢曾两次过三关,夺取义阳。
明末义军将领李自成、张献忠会合后,星夜破关,进军鄂州,吓得明将左良玉拔营逃窜。
到了近代,义阳三关的军事意义分毫未减。一九二七年八月,地处武胜关、平靖关交界的四望山地区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
一九三八年八月,日寇为避开武汉会战背腹受敌的局势,曾以主力从安徽出兵沿淮河攻柳林,侵占武胜关,从而得以“迅速沿京汉线南下”,侵占武汉后,第五战区曾以一部东击武胜关,为一九三九年五月初进犯随州、枣阳、桐柏、唐河、新野创造了条件。
一九四七年下半年,刘邓大军遵照相关指示,为实现战略展开,千里跃进大别山,第十纵队为掩护我军,企图沿关西进,造成进军桐柏山之势,从而调动了敌军四个整编师,成功的完成了牵制任务,我军得以依托大别山发动若干战役,为全军南下渡汉奠定了基础。
“季汉屯田处,雄藩又此关,孤城青峰抱,连栈白云环。”清朝郭鉴庚这首诗道出了“义阳三关”特有的壮丽景色。紧靠三关的鸡公山,报晓峰以雄鸡傲立,昂首啼鸣,被人们称为“云中公园”。
平靖关下的南湾湖,云腾漫漫,天水相连,碧波荡漾,是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国道107线,京深高速公路,信应公路,京广铁路,宁西铁路,穿三关而过,火车、汽车贯穿大江南北。
旅游要点大别山和桐柏山,横亘在豫鄂边境,在地质上它们属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形成的山系,海拔一般在500至1000米。由于地质变化使东西走向的桐柏山、大别山脉形成了一些南北向的天然通道。义阳三关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
义阳三关
“三关”东为九里关,西为平靖关,中间是武胜关,因在河南信阳南部,南北呼应,信阳古代又属义阳,所以称“义阳三关”。自古以来,南北争衡,北上中原,南下湖广,“三关”都是必争之关隘。三关两侧,崇山峻岭,透迤连绵,犹如一道千里屏障。
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鸡公山下,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武胜关居三关之中,有“关中之关”的美誉。古人留下:“雄关高抱楚峰稠,峡树溪泉气色幽,地展平坦分两界,天留铁锁壮中州”的诗句。三关之中,武胜关居中,地位尤为重要,所以又称关中之关。武胜关又名武阳关,为两山夹峙,关隘雄伟。
春秋时期称直辕,礼山,秦朝统一中国后,更名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三关之中,它是关中之关,居中支撑,左右相顾,地势尤为重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名武阳关,南宋时易为武胜关。两山之间筑有城垣,是商旅行人必经之路。关城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南北各设一门,门外有吊桥,城内有重兵把守。关城内还有供行人商贾居住、购物的旅店、商店。关南有将军寨遗址,相传为穆桂英屯兵点将之处。南宋时岳飞的主将牛皋曾镇守武胜关,阻击金兵。明末李自成也由此破关斩将,进军鄂州。1938年,日本侵略军攻占武胜关,整个关城被火焚烧,当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如今公路从上穿关而行,火车从下钻洞而过。武胜关由古时的行兵用武之地变成了沟通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咽喉锁钥。关隘周围,林木葱郁,茶山层层,栗树遍布,有广阔宜牧草场。山中有雉鸡、山鹰、野猪等野生动物。
平靖关
平靖关,居三关之西。春秋时称为冥扼关,宋朝时称为行者坡,行者关。相传三国时关羽率兵破曹,经此遇阻,恨此隘口,后来称为“恨这关”。平靖关在《吕氏春秋·有始览》和《淮南子·坠形训》中都列为“天下九寨,冥扼其一也”。它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人称为“淮汉兵争要害”。古人有诗叹曰“楚关申戊郁茫茫,野草春沙更断肠,山头僧居何年寨,山下人耕古战场。”平靖关又名行着关、恨这关,位于信阳县南、桐柏山脉与大别山脉的衔接处、因在武胜关、九里关之西,所以也称“西关”。平靖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冬,吴国曾联合蔡、唐两国攻打楚国,就是从“义阳三关”通过的。吴将孙武等出其不意,连续进攻,最终占领了楚都郢城。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及捻军、太平军都曾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平靖关有大小关门,凿山而开的5公里长的通道被称作“一线天”。过去,平靖关不仅有巍峨的城垣,附近还有宏伟的庙宇和许多建筑,后来毁于白朗讨袁之战。平靖关一带风景秀丽。在关南10多公里处的高桂山峡谷中,依次排列三座天然石潭。“高桂三潭”喷水腾雾,是别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九里关
九里关居三关之东,又称黄岘关、百雁管、冠岘关,春秋时称大隧塞,宋以后始称九里关,在信阳市罗山县西南,是因关隘幽深绵长而得名。九里关与武胜关、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在历史上也是战事频繁。关南擂鼓台、关东观阵山,相传为杨八姐悬羊击鼓、作战观阵之处。1970年后,在九里关筑坝建水库,这里便成为一座面积为8000公顷的人工湖。
义阳三关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古代的箭楼、炮台和近代的碉堡、战壕,记载着千百年来的战火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