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辟土服远是什么意思(辟土)

辟土服远是什么意思(辟土)

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有姓氏“辟闾”说“辟”的规范音义

辟闾 辟 1. bì。1)帝王;圣上。(1)君主。《汉书·五行志》:“辟遏有德。”注:“天子也。”(2)皇王。《诗经·大雅·文王有责》:“(周武王)维辟。”即“复辟”。2)官吏。《礼记·坊记》:“厥辟不辟。”《周书·武顺》:“三卿一长曰辟。”3)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举(征召和荐举)。4)排除,如:辟邪。5)通“避”,回避;躲避。

2. pī。辟头,同“劈头”。如:劈头盖脸。

3.pì。1)透彻,如:精辟。2)驳斥或排除,如:辟谣。3)法;法律,如:大辟(古代指死刑)。《说文解字》“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4)辟,法也。5)罪;罪行。《汉书》:“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6)〈动〉。(1)从门,辟声。指打开;开启。《说文解字》:“辟,开也。”如:辟门,即开门。辟头,即开头;起首。辟道,即开道。(2)辟阖·辟翕,皆开合。后比喻广开贤路。如:开辟;开天辟地;辟土,即开拓疆域。7)驳斥,如:辟驳。8)开垦,如:辟田、辟除(开垦)。8)开阔;;宽广。《徐霞客游记》:“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9)通“僻”。偏僻。10)辟闾 pì lǘ。(1)古剑名。《旬子·性恶》:“恒公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2)复姓。春秋卫文公曾孙楚丘,经营辟闾里,其后人因以为姓。据考,在滑县东60里。如:《晋书·刘琨传》:“晋有辟闾嵩。” 历史上还有“东晋刺杀刘敬宣的辟闾道秀”一说。

论语学习笔记(310) 辟世辟地,辟色辟言

【原文】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时总会多过如意之时。顺境谁都喜欢,但逆境总会不期而遇。本章孔子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诫人们身处逆境时的处世之道。辟:同“避”,逃避。贤者辟世,是说贤能之人要懂得躲避动荡不安的社会而收敛自己的行止。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孔子接着连用了三个“其次”: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这个可以理解为人分四等:懂得避世的贤者是第一等的,次一等的是懂得“辟地”之人,也就是“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再次一等的人懂得“辟色”,会察言观色,当政者没有好脸色就要马上离开。孔子在《颜渊》篇中也讲过要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再次一等的人会“辟言”,听得懂弦外之音,懂得对方话中之话,或者在对方食言之时就应该抓紧离开,免于受辱。

四种逃避方式虽有次第,但无优劣

这个“四避”也可以理解为是贤人的四种际遇场景,四种不同的场景需要马上离开,而不是分为四种划分人的等级。

朱熹注,辟世:天下无道而隐,若伯夷太公是也。辟地:去乱国,适治邦。辟色:礼貌衰而去。辟言:有违言而后去也。程子曰:“四者虽以大小次第言之,然非有优劣也,所遇不同耳。”程子的意思是四种逃避(辟世、辟地、辟色、辟言)不是说境界上有优劣或者高低之分,而是所遭遇的机缘不同。避世:贤能之人一看到乱世自然会避开,甚至可以预见到世道将要变坏而提前离开。辟地,那些可能对自己不友善的地方,那些有危险的地方都不应该去。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讲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辟色,能看出邦国的君主,当权的大夫对自己的脸色都变了,不赏识自己,不信任自己,不礼遇自己了,那就得赶紧离开。辟言,当政者对自己失礼,语言傲慢,说话不客气,得赶紧离开。“四避”是指贤者所遇到的应该马上离开的四种情况。但凡出现这四种情况之一就应该果断离开。

圣人的避世之道是在世而出世

孔子赞成一般的人为了自保而应该避世、辟地、辟色、辟言。但也多次表明他自己不能也不会避世。他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来形容自己的“在世而出世”。江谦先生说:“辟世,谓在世而出世。辟地,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辟色,谓同居一地,而不相见。辟言,谓常常相见,而不与之言。若圣人则自他不二,无能辟所辟。故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在世而出世”的境界就是圣人境界。不离开世间而又出世。就是说身虽在世,但心已出世。修行就在眼前的生活之中,在日常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论语》中多次谈到各类隐士,孔子有时候表示赞同,有时候表示反对。孔子总是站在“在世而出世”的高度来看待这些往往都自以为是的隐士。《微子》篇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是比较知名的隐士,这本身就是个笑话,隐士就该好好隐着,还要故意显露出自己的存在而成为一个“知名的隐士”。他们很不客气地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天下到处都像洪水一样动荡不安,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子路回来后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叹息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之人打交道我们还能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就不需要我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这就说明孔子是不苟同于这些隐士的。我如果不与这些世人同群还跟谁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人各有其道,我就不必与他们相为改易,只要大家依道而行就好了。所以孔子的发心是要帮助社会,挽救世道,自己又能出污泥而不染,做到不跟世人同流合污。跟那些隐居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隐士贤人相比,这就是圣人之道的高明之处。

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就应该学会“四避”。《论语》中孔子一直都在提倡“邦无道”就应该隐藏起来,可是,我们发现子路、冉求、冉雍、子羔、子游、子夏、子贡这些大弟子都没有选择隐居逃避,而是纷纷出来做官。这就是儒家思想,不去抱怨,不去逃避,到困难之中去解决困难。把自己变成一个心生傲慢,指手画脚,自以为是的避世者并非儒家的真谛。

哪些人能做到四避呢?

我们说孔子同意贤能之人懂得避世,也建议一般之学士哪怕只能够做到“邦无道,免於刑戮”也是可以的。邦无道,就不要去做官,要危行言孙,甚至要装疯卖傻。但孔子内心最真实思想却是“在世而出世”。

子曰:“作者七人矣。”李氏曰:“作,起也。言起而隐去者,今七人矣。不可知其谁何。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论语集注》)朱子引用了李氏的话说,那些真的去做了隐士的贤人有七个。但不知道是谁,如果能论证到底是谁就能证实孔子的想法。李氏是南宋学者李郁,字光祖,理学家杨时的弟子和女婿。

有些学者说七人是指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理由是《微子》篇中记载: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篇中这不正好记载了七个知名的隐士吗?孔子还对这七个人一一加以评价。孔子虽然表达了对这些人一定的认同,但最后强调说,我跟这些人就不同了,没有什么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孔子“无可无不可”的境界也正说明他已经修行到了“在世而出世”的圣人境界。

道客村曰:

辟世辟地辟色言,能作之人堪称贤;

圣人在世而出世,身负天命苦为甜。

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有姓氏“辟闾”说“辟”的规范音义

辟闾 辟 1. bì。1)帝王;圣上。(1)君主。《汉书·五行志》:“辟遏有德。”注:“天子也。”(2)皇王。《诗经·大雅·文王有责》:“(周武王)维辟。”即“复辟”。2)官吏。《礼记·坊记》:“厥辟不辟。”《周书·武顺》:“三卿一长曰辟。”3)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举(征召和荐举)。4)排除,如:辟邪。5)通“避”,回避;躲避。

2. pī。辟头,同“劈头”。如:劈头盖脸。

3.pì。1)透彻,如:精辟。2)驳斥或排除,如:辟谣。3)法;法律,如:大辟(古代指死刑)。《说文解字》“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4)辟,法也。5)罪;罪行。《汉书》:“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6)〈动〉。(1)从门,辟声。指打开;开启。《说文解字》:“辟,开也。”如:辟门,即开门。辟头,即开头;起首。辟道,即开道。(2)辟阖·辟翕,皆开合。后比喻广开贤路。如:开辟;开天辟地;辟土,即开拓疆域。7)驳斥,如:辟驳。8)开垦,如:辟田、辟除(开垦)。8)开阔;;宽广。《徐霞客游记》:“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9)通“僻”。偏僻。10)辟闾 pì lǘ。(1)古剑名。《旬子·性恶》:“恒公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2)复姓。春秋卫文公曾孙楚丘,经营辟闾里,其后人因以为姓。据考,在滑县东60里。如:《晋书·刘琨传》:“晋有辟闾嵩。” 历史上还有“东晋刺杀刘敬宣的辟闾道秀”一说。

诗经·每日一篇丨周颂·桓: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于以四方

【注释】

绥(suí)万邦,屡(lǚ)丰年。天命匪(fēi)解(xiè),桓(huán)桓武王。保有厥(jué)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wū)昭于天,皇以间(jiàn)之。

万国和睦,连年丰收,全靠上天降福祥。威风凛凛的武王,拥有英勇的兵将,安抚了天下四方,周室安定兴旺。啊,功德昭著于上苍,请皇天监察我周室家邦。绥:和。万邦:指天下各诸侯国。娄:同“屡”。匪解:非懈,不懈怠。桓桓:威武的样子。保:拥有。士:指武士。于:往。以:有。有四方,即征服四方之国而拥有天下。克:能。家:周室,周王宗室。於:叹词。昭:光明,显耀。皇:皇天。间:通“瞷”,监察。

【简析】

  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周颂·桓》是《大武》中的一个乐章的歌辞。《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之时,当时只有三成。《周颂·桓》诗即为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可知《桓》是乐舞《大武》六成(第六场)的歌诗(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见《周颂·我将》一诗的鉴赏文字)。据《礼记·乐记》,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作有如下说明:“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按,旧读“崇”下断句,非)。”郑玄注解“六成”为“六奏象兵还振旅也”。而《毛诗序》云:“《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孔颖达疏云:“《桓》诗者,讲武类祃之乐歌也,武王将欲伐殷,陈列六军,讲习武事,又为类祭于上帝,为祃祭于所征之地,治兵祭神,然后克纣,至周公、成王大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则所述与《礼记》所引孔子之言不合。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此篇文字又有“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之句,表明周王朝已经统有四方,则毛序孔疏谓此诗为武王伐殷讲武类祃之乐歌与原诗文本不合。今按:《大武》六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带成王东伐奄国之后,回到镐京,大会四方诸侯及远国使者,举行阅兵仪式,即所谓“兵还振旅”,以扬天子之威的史实,《桓》诗即为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

  诗的前三句,是以“绥万邦,娄丰年”来证明天命是完全支持周朝的。“娄丰年”在农耕社会对赢得民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姓对能致物阜年丰的王朝总会表示拥护;而获得农业丰收,在上古时代离不开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娄丰年”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天意的象征。中间四句歌颂英勇的武王和全体将士,并告诉全体诸侯,武王的将士有能力征服天下、保卫周室。叠字词“桓桓”领出整段文字,有威武雄壮的气势,而“于以四方”云云,与首句“绥万邦”上下绾合,一强调国泰民安,一强调征服统治,而都有周室君临天下的自豪感。最后两句是祷告上苍、让天帝来作证,以加强肯定,同时也是对第三句“天命匪解”的呼应。诗的核心就是扬军威以震慑诸侯,从而达到树立周天子崇高权威的目的,其内容正与《尚书·周书·多方》一致。诗名为《桓》,“桓”即威武之貌,正点明了主题。诗的语言雍容典雅,威严而出之以和平,呈现出一种欢乐的氛围,涌动着新王朝的蓬勃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