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孔明灯寓意是什么意思(孔明灯寓意)

孔明灯寓意是什么意思(孔明灯寓意)

元宵“放天灯”,寿宁这个村竟有个这样的传说……

放天灯

我的家乡寿宁县平溪乡源佳墩村,距城区50多公里,童年曾步行返乡探望祖母多趟。兴许是路途较远的缘故,自工作后数十载未曾回去过,所幸的是,在前些年,我到平溪乡工作一段时日,帮助父老乡亲了却了修公路的心愿,也勾出了我对家乡“点火把、放天灯”年俗的记忆。

当年春节,路坯掘通,家乡人在俗称“元宵节”的正月十五,又痛痛快快地闹了一次已歇停二十多年的元宵活动。这次的娱乐风俗,就是幼年在家乡时村人每年必玩的“点火把、放天灯”,印象中家乡人的这种年俗与寿宁县各村镇迥然不同,翻阅地方史料也未见记载。

“点火把、放天灯”从元宵节下午开始筹办,一时村人齐聚,各司其职,一切办妥后,待夜色全暗,就开始放天灯,直至深夜或第二天天明,此起彼消,彻夜不绝。邻村与家乡人有亲戚的青年男女也会前来观赏,呈现祥和、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追本溯源,天灯又称孔明灯,相传是三国时期孔明发明的。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升空漂浮的纸灯笼。里面扎着求救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传承了放天灯的做法。家乡分上、中、下和衣裳店四小山庄组成,昔日小有财富,曾被他乡人称为“银家村”,李氏宗先名声在外,常遭盗匪打劫,便仿效孔明以“放天灯”作为互报匪情与召集乡民的讯号。日久后,“放天灯”便被赋予娱乐、祈福的功能,逐渐成为家乡人元宵夜的一种固定的民俗活动。

放天灯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寓意,据长辈讲与孔夫子有关。自古以来,人们把孔夫子看作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盏光焰万丈的明灯。孟子曰:“天不生仲尼,万古犹如长夜。”孔子学说历史之悠久,影响之广大,举世无二。家乡人尊称孔子是“文曲星”,说他是“魁星下凡”“主管文事”。家乡人认定乡贤辈出是玉皇大帝派来的孔子的功劳。所以,在祭祀至皇元君的上元之夜,“点火把、放天灯”,禀报玉皇大帝,表示家乡人以奇风异俗的祭祀礼节以报答。世间最讲究一个“诚”字,百姓祭天,至诚之至。火把灿烂、天灯闪烁,与明晃晃的月光交相辉映,人间天上,尘寰碧空,令人难分。

靠热气升腾的天灯

家乡人制作火把、天灯技艺十分娴熟。火把是用尺把长竹筒捆扎一根木棍,尔后在竹筒中塞满棉絮加入煤油而成。一般情况下为十八把,最多时三十六把,视放天灯的规模而定。天灯制作工艺则较为繁琐,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两部分,支架要用毛竹破成篾、扎成灯身呈圆周形或四方形,高约一米至两米不等、宽六十至八十厘米的灯架,底部制成一直径约二十厘米的点灯口,点灯口中央置放一削成薄罐、内塞满棉絮的竹筒,主体部分用白色宣纸粘糊而成。糊扎天灯首重平衡,否则升上天空即刻就会燃烧起来,化为乌有。家乡的天灯利用燃烧产生的热力,使之升空。放天灯的地点,通常选择在村内开阔的坪上。放前需检查待放的天灯,纸张粘糊的是否密不漏气,每盏天灯放时由四位青年人平平托起,一人小心翼翼地将煤油倒入竹筒,旁人点亮火把围成圈,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将火源递给放灯的年轻人点燃竹筒。此时天灯便会徐徐而升,犹如一个个闪烁的火球,与夜空中的繁星融为一体,一直到消失在高高的天空中,妙不可言。人们更相信,天灯放得愈高,运气就愈好。点燃天灯前人们都要在灯的周围许着心中的愿望与祝福,与天灯一起冉冉升向苍穹,以祈求心愿能实现,据说所许的愿还是相当灵验的。因此,天灯放得高的青年,倘若未婚,就成了少女们极为关注的人物。听家乡人讲,“点火把、放天灯”这一娱乐活动所以特别受青年人欢迎,与此密切相关。不少美丽的姑娘,在“点火把、放天灯”时觅到了自己的心上人。(通讯员 李 安)

来源:闽东日报

大家都误会了,孔明灯原本并不是用来许愿的,它有一特殊作用

孔明灯原本并不是用来许愿的,它有一特殊作用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代放孔明灯)

长城、火药、火器、弓弩、孔明灯……都是张艺谋执导影片《长城》里运用的“中国元素”,其中“孔明灯”给观众印象深刻。从史料来看,孔明灯为中国人发明的一大名灯,是古代的一种“黑科技”,与“四大发明”一样曾为国际惊叹!

“孔明灯”,一说到这个名词,有人可能就会问,是不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其实至今没有发现诸葛亮发明孔明灯的史料,从字面来理解,“孔明”二字也非由其字而来,而是因为这种灯的透光和使用方式特别,四周要围挡起来,从孔洞泄光。

孔明灯古称“飏灯”,因为升扬在空中,又称“天灯”;燃料后来多用松脂,也叫“松脂灯”。早期多用于夜间军事活动传递信息,又是“信号灯”。在现代,人们则把这种灯视为“许愿灯”,多用之来祈愿。

孔明灯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发明之一,具体是何人何时发明的,目前很难说清楚。如果从孔明灯原理的发现上来说,中国早在秦汉时应该可以做出孔明灯的。

(鸡蛋壳,古人能让之飞)

据《太平御览·羽族部十五·鸟卵》 引《淮南万毕术》:“艾火令鸡子飞。”这句话的意思是,将燃烧的艾火放进鸡蛋壳里,可以让鸡蛋壳飞起来。东汉高诱就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内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

鸡蛋壳为什么能飞?现代热学已可清楚解释这一现象:受热气体膨胀向下排出,推动物体上升,孔明灯就是利用了热功中的浮升力(一说反冲力)。这对现代人来说很简单,现代载人“热气球”就是这一原理,但在2000多年前发现这一原理,堪称“黑科技”。

但是,古人弄不清这其中的热学原理,称之为“术”。在古代,“鸡子飞”术一直作为一种秘术流行,如北宋苏轼《物类相感志》 便记载了一种“鸡子飞”新玩法: “鸡子开小窍,去黄白了,入露水,又以油纸糊了,日中晒之,可以开起,离地三四尺。”

(孔明灯原理)

值得一提的,古人可以让鸡蛋壳飞起来,但现代的科学家却做不到,试验屡屡失败,至今未见谁能试验成功。有些中学物理老师也曾给学生做此试验,同样也飞不起来。古人让鸡蛋壳飞起来到底还有何秘笈?至今弄不清楚。

《淮南万毕术》由西汉时淮南王刘安主编,可见西汉时人们已知道了“孔明灯原理”。但当时是否真的出现了孔明灯?目前并无明确记载,也没有考古发现。

但从当时做孔明灯必须的材料——纸、固体照明燃料(蜡)均已出现的情况来分析,不能排除在汉朝已出现孔明灯的可能。至于汉后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否利用孔明灯从事军事活动,其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明灯原本并不是用来许愿祈福的。

孔明灯发明以后,最早并非用于民用,而是军用,一直到晚清,孔明灯都是指挥作战和传递情报的重要工具,起着特殊作用。如明将戚继光,便用孔明灯(灯笼)来指挥抗倭,其《纪效新书》记载:“夜营应备中军大将旗鼓,上各黄油纸、铁丝灯一盏,俱粗四寸、长一尺五寸;五方旗十面,十盏……”除黄色灯,还有白、兰、黑、红等颜色,可组合出不同的指挥信号,“为莫测之巧也”,敌人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意思。

(古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的孔明灯)

孔明灯在唐宋时已出现并被成熟运用,是可以完全可以肯定的。由于造纸术的进一步发现,人们已使用蜡纸来制作孔明灯,这种纸可阻燃、防雨淋,还聚气。诗人陆游《灯笼》即称:“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

古代孔明灯的制作方法,与现代差不多,一般是用竹篾扎成个球形灯架,上方不留出口,糊上纸勿令漏气。灯下点燃松脂,灯内充满热空气,即可冉冉升空。

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年便看到苏州(吴中)人在元宵节放孔明灯的情况,其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中写道:“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映光鱼隐见,转影骑纵横。”

如果喜欢阅读,请关注本头条号——博客时代就火起来的“梧桐树下戏凤凰”。文章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微信公众号jsnjn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