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是字旁的字有哪些字!(是字旁的字)

是字旁的字有哪些字!(是字旁的字)

《说文解字》第225课:细说“是”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25课,只讲一个汉字:是。“是”是《说文解字》540部部首汉字之一。现代汉语201部部首检字法,已经没有“是”部,“是”字归入201部部首检字法“日”部,检字时要注意。该字的详细解说如下:

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读音有两个:

(一)sh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是,直也。从日、正。昰,籀文是,从古文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会意字。我们看“是”字的字形发展:

(“是”字的字形发展)

关地是字的字形及其理解,争论很多:

(1)郭沫若认为是是“匙”的本字(即象形汤匙之形);(2)马叙伦、戴家详等认为字像有矢箸之,上面的圆形像射鹄形(箭靶)(视西周第二个“是”字的字形理解);(3)张日升拿“是”和“萬”类比,认为“是”本为虫类。

(4)我们认为邹晓丽的《基础汉字形义释源》中的解说较为合理,即:“‘是’,从‘早’从‘止’。‘早’从‘日’从‘十’(‘甲’字的本义是裂缝)。即太阳冲破黑暗而出,故本义是‘破晓’,有光明的意思。光明遍及各地,故当‘正确’讲,这就是‘是’的本义。字形后来变成从‘日’从‘正’。许慎给的解说并不是它的本义。

(破晓)

(5)许慎给“是”的解释是:“直也”,即正,直(跟“曲”相对)。比如《易·未济》:“濡其首,有孚失是。”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是,正也。”(逸乐过度)将如小狐渡河被水沾湿头部,那是无限度地委信于人而将损害正、直之道。

以上五种解说,各有各理,未有定论(我们说过,越是简单的字,争论越多),大家可依据自己的判断取舍。

本义之外,“是”字还有其他用法,如:(1)法则。《尔雅·释言》:“是,则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则。”郝懿行义疏:“则者,《释诂》云:‘法也。’是者,徥之假音也……然则仪容行动,俱谓之徥,容止可法,故谓之则。”

(蜡像:《共商国是》)

又比如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二》:“庄王曰:‘善哉!愿相国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寡人岂敢以褊国骄士民哉!’”这里的“是”指的是国家的法则,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法则,即政策,大政方针。“共定国是”一词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共商国是”,指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因此,“共商国是”不同于“共商国事”。“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对,正确。与“非”相对。如:一无是处;自以为是。《玉篇·是部》:“是,是非也。”《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再比如陶渊明《归云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此义之下,也用来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如:实事求是;莫衷一是。

(3)肯定;认为是正确的。比如《荀子·非十二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即:不效法古代圣明的帝王,不赞成礼义。清代王夫之《庄子通·齐物论》:“是尧、舜,不非汤武。”用的也是这个意思。

(4)表示肯定判断,又有三种细分用法,其一:表示解释或分类。《孟子·告子上》:“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为什么呢?又比如王勃《滕王阁诗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也是这个用法;

(滕王阁)

其二:表示存在。比如:满身是汗;山上全是树;宿舍前面是花园。比如崔灏《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其三:“是”前后用相同的词语(两词以上),连用这样的格式,表示严格区分,绝不含糊。比如:敌是敌,友是友;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

(5)匡正;订正。比如《国语·楚语上》:“昔雍子之父兄谮雍子于恭王,王弗是,雍子奔晋,晋人用之。”韦昭注称:“是,理也。”理就是匡正的意思,旧时雍子的父兄向恭王说雍子的坏话,恭王不加以匡正,雍子投奔了晋国,晋人重用了他。

(6)用作代词。其一: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广雅·释言》:“是,此也。”比如《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歌咏了。孔颖达的解释更具体:“言孔子于是日闻丧,或吊人而哭,则终是日而不歌也。”

(孔子)

其二:表示确指,把宾语提在谓语之前。比如:唯你是问;唯命是听;唯利是图。《诗经·大雅崧高》:“于邑于谢,南国是式。”赐封于谢建地建立新都,南国诸侯以他为榜样(模范、标准)。

(7)表示加重或加强肯定语气。比如:是谁告诉你的;是边防战士日日夜夜地保卫着祖国。在加强肯定语气中,又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比如:这天气是热。这本书是好。

(8)表示凡是,任何。比如,是活儿他都肯干。比如杜甫《归雁》:“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他看到所有的大雁,想到的都是兵难,是战场。

(《归雁》诗意)

(9)用在选择问句、是非关句或反问句里。比如:你是吃凉皮还是吃面条?你是累了不是?他不是走了吗?

(10)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或“作数”的意思。如:走一步是一步。比如《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

(87版《红楼梦》里的贾宝玉)

(11)表示应答的词。这个用法很常用,不再举例。

(12)用作副词。有两个用法,其一:表示承接,相当于“则”、“就”、“便”。《管子·君臣上》:“非兹是无以理民,非兹是无以生财。”郭沫若等《管子集校》:“盖理民者道也,非道则无以理民。生财者道也,非道则无以生财。”

其二:表示范围。相当于“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今的孝是指能奉养,人们对狗马都能有所饲养,不恭敬,以什么来区别呢?“

(13)用作连词。有三种用法:其一:表示前后相关,相当于“于是”。比如《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其二: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比如《史记·吕后本纪赞》:“刑罚罕用,罪人是希。”其三: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影视剧中的吕后)

(14)同“试”。尝试。元代乔吉《金钱记》第一折:“贺知章云:‘我是猜咱。’正末云:‘哥哥试猜’”

此外,“是”还通“甚”,通“寔”,通“视”各通这些字的本义,内容相对较枯燥,不再细讲。另外,是还是姓氏,《通志·氏族三》有载。

(放大的月亮)

(二)tí。读音出自《集韵》。月边。《集韵·齐韵》:“是,月边也。”《公羊传·僖公十六年》:“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何休注称:“是,月边也。鲁人语也。”

是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是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25,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学所有本身是部首的字,家长再也不用担心孩子找错部首了!

偏旁和部首不一样吗?

不一样,偏旁是合体字的构件。

部首主要是用于查字典。

这篇文章告诉你:部首查字法如何找部首?家长都收藏了!

但是,有些字本身是部首,所以需要记住。

下面这份练习是我从新华大字典的部首检字表里面筛选出来的小学阶段生字。

不少生字是一二年级学过的了。

有些部首本身字形就比较复杂了,比如:鼎、鼓、鼠、鼻这几个字,带有该部首的字就更加复杂了,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查字典,看看带有该部首的还有哪些字。

其他的部首因为是学过的生字,所以要求先用该生字组词。有些是带有该部首的生字学过了,但是部首没学过。

如果孩子看了参考答案还不认识的字,需要自行查看字典,把该生字的读音补上!

礻部旁是什么字变化的?

《说文解字》第11课:带“示”的汉字,都有这些意思

我们读《说文解字》,提纲是540个部首,今天已经到了11课,我们还停在“示”部,这是《说文解字》的第3个部首,“示”部的汉字一般与祭祀鬼神以求福佑有关系,大致“示”部汉字可以分为四类:1、祭祀的名称:比如禘、祃、祔等;2、鬼神的名称:比如社、祇、神等;3、祭祀的仪式:比如祭、祀、祝等;4、吉凶、祸福等,比如祥、禄、福等。

有朋友留言说,是不是汉字里带“示”的都跟神明有关呢?答案是,不绝对,“示”也有作为音符构成形声字的字,比如视、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字跟神明并无关系。

好了,我们继续解说《说文解字》的6个汉字,它们是:

(今天要解说的6个汉字)

1、祳。读作shèn。《说文解字》释作:“社肉,盛以蜃,故謂之祳。”就是祭祀用的生肉,只是用蜃来盛装,所以叫“祳”。那么,理解这个字,就一定要理解“蜃”,《说文解字》称蜃为:“雉入海,化爲蜃。”它的本义是一种大蛤,另外的引申意义还较多,这个字在在作为祭器这个意义时,就是指“腹部画有蜃形的漆尊”。用这种漆尊来盛装祭祀用的肉,所以这种肉叫“祳”。它的小篆字形是:

(祳的小篆)

2、祴。读作gāi。《说文解字》释作:“宗廟奏祴樂。”《说文解字注》称:“宗庙中宾醉而出,奏《祴夏》,故字从示”。这里的所谓《祴夏》,是音乐的一种,也作《陔夏》,是《九夏》之一。九夏分别是《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在祭祀的过程中,每个不同的祭祀事件,要配以不同的音乐,“祴夏”是其中的一种,是在“宾醉出”时演奏的音乐。

(祴的相关演变)

从字形上来说,左边的“示”不用解释,就是神明的意思,左边的“戒”,原本是双手持兵器的形状,双手持兵器,当然是为了防止敌人突击,引申为防备,使免除(危险)。显然,加上“示”字的“祴”也有警戒、防备的意思,《祴夏》也是一种有防备性质的音乐,那么为什么要在宾客喝醉出来的时候奏《祴夏》?当然是为了防止失去礼仪。

祴字还有另外两个意思,(1)堂下阶前砖砌的路,也叫祴;(2)古代西域有个部落叫祴(《新唐书.地理志下》有载)。

3、禡。读作mà。《说文解字》释作:“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出兵打仗,害怕这次行军得罪了神明,于是在行军途中(或者出发前,或者是到达了战场之后)进行的一种祭祀,叫做“禡”。仅从字形看,这个字也是跟马有关的。马的字形,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是一个马的形象,加上一个“示”字之后,就表示带兵马行军途中的祭祀。

(禡的字形相关演变)

《玉篇.示部》中称“禡,马上祭也。”显然,也是祭祀类型的一种。

4、禂。读作dǎo。《说文解字》释作:“禱牲馬祭也。”即为了使牲畜肥壮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本字之后附有另外一个写法,跟马有关,左边一个“马”,右边一个“寿”(如图)。说明这个字跟马的长寿(对于马来说,长寿的马一般是肥健的)有关,当然,也不止是马,还有其他牲畜,这是一项专门为牲畜特设的祭祀,郑玄说“为牲祭求肥充,为马祭求肥健”,求牛羊长得肥,求马匹长得健壮。

(禂的两种写法,后一种是常规的小篆)

5、社。读作shè。《说文解字》释作:“地主也”。这是个常用字,但其实来源并不简单,解释起来也不简单。《说文解字》上的地主,并不是指现代意义的地主,而是土地之神,我们看社的字形演变,甲骨文是土地发出的嫩叶形状,金文则直接描画从土地上长出的树木,而这个掌管土地生出植物的神明就叫做“社”。

(社的字形演变)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字又引申出来很多种意义:(1)土地之神的神主;(2)祭祀社神的场所;(3)祭祀社神的仪式;(4)祭祀社神的节日,比如社日;(5)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最早是25家为一社,后来方圆六里之内为一社,再后来到了元代,就50家为一社;(6)社仓、社学的简称;(7)某些集体组织、团体,比如印社、旅行社;(8)某些机构:如报社;(9)江淮地区的方言称母亲为社。(10)古代的地名;(11)一个姓氏。我们理解汉字,先理解基本意义,其他意义都跟基本意义相关,就容易记忆了。

6、禓。两个读音,1读shāng;2读yáng。《说文解字》释作:“道上祭。”很明显,这又是一种祭祀类型,就在在道路上祭祀称作“禓”。那么,从字形上,它的字源是一个“示”,一个“昜”,“昜”的本义就是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后来因为应用了加有表示城墙的“阝”而区别阴阳,“昜”即不在应用。昜的本义,《说文解字》称:“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彊者眾皃。”最原始的意思就是“播散、散开”,比如“场”是聚散之所;“杨”的种子带毛,可以乘风播散;固体食物可以在热水中化开,这就是“汤”;“疡”就是疮的溃烂(在皮肤上大面积溃烂也是一种“播散”);“糃”就是把碾过的谷粒朝空中扬起,风就会把谷壳吹散,留下的就是米;“暘”就是日光的发散、四射,等等。第三个意义“强者众儿”又指为强壮的人的众多的儿子。字的字形发展如图:

(昜及禓的字形演变)

明白了“昜”字,我们大致就可以理解禓的两个意义了,当“禓”读作shāng时,即指“强鬼”,就是遭遇横死的鬼,也指驱逐强鬼的祭祀,“禓”是强鬼的名字。用的是“昜”的“强者众儿”的意项;当“禓”读作yáng时,指的是“道上之祭”,就是走在道路上随时进行的路祭,这种祭祀主要是祭奠无主之鬼,所以也叫“祭殤”,就叫“禓”,古时,“殤”与“禓”通用,又指路神,而路是四通八达的,在这个意义上,用的又是“昜”的“飞扬”和“播散”的意项。

中华民族的历史足够悠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最好的入手点就是汉字,而了解汉字的入手点,无过于《说文解字》,但这部经典实在过于枯燥,希望我们的努力解读不仅能为学习篆刻的朋友一点帮助,也能为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播起到微小的作用。

(【说文解字】之11)

女字旁的字和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