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祈福应该去“寺”还是“庙”?不要再搞混了,看完长见识了
现在的生意都不太好做,因此有些人就会去寺庙里上个香,想让神明保佑自己发大财。但其实这里所说的寺庙是一个笼统的词。寺和庙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对它们的区别不太清楚。有的人认为大一点的叫寺,小的就叫庙。但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有很多。相信大家看完文章后就知道祈福时,是去“寺”还是要去“庙”里了!
我们中国的寺一般都是佛寺。最有名的要属白马寺了。佛教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在东汉时期,政府就在这个地方给僧侣们提供了一个居住、修行的场所。但当初的白马寺可不是一个独立机构,它是由朝廷直接负责的。僧人们在这里要翻译经书,同时指导百姓们一同修行。
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到了隋唐时,政府就把职能收回去了,这样“寺”才变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一个专用名词。但是古时候的寺院和现在的氛围是完全不一样的。它里面会有很多佛经的经典收藏,人们都会在这里学习修行。而现在可能很多寺院多注重收一些香火钱。
“庙”的历史要比寺更早一些。在秦汉时期,庙是人们祭祀神灵的地方,也是人们供奉祖宗神位的一个屋舍。比如皇帝祖宗的宗庙、太庙,以及祭祀神仙的“土地庙,城隍庙,山神庙”等等。有时候,庙还有庙堂之意。因为在古代,皇宫的前殿就被称为庙堂,也借指朝廷。
有些人会问,大理寺是不是也属于佛寺的一种呢?它不是的,在佛教还没有传入我国之前,它已经是帝王的一个行政机构了,其职能就像现在的法院一样。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知道如果想祈福时应该是去寺还是庙了。不过大家也不要过分的迷信,想得到一个好的命运,可不是你去寺庙里多放一些香火钱,或者是烧几柱高香就能做到的。为人心存善念,不作恶事才是根本之道。大家说对吗?
常说“祭奠”,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何葬礼中用奠、而不用祭字?
西周时期,因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人们思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礼”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尤其是“五礼”体系彻底确立之后,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在为人处事方面都开始遵守礼法的规定。
天子登基、祭祀祖先、神明,以及婚丧嫁娶等都要依照礼法。“五礼”作为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其中,最庄重、肃穆的便是“凶礼”,作为和凶丧有关一系列礼节,已经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丧葬礼仪,便包涵于凶礼之中。
在举行丧葬仪式的时候,无论是棺材还是花圈上面,都会有一个大大的“奠”字。
既然古人有祭祀死者的礼节,那么为何不写“祭”,而偏偏写“奠”呢?实际上“奠”字在我国历史中,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奠”字起源及礼仪内涵“奠”字起源于西周晚期,但是在商代甲骨文中,也有比较类似的字形。这个字由“八”、“酉”和“大”组成。
最初的含义为将酒放置在几案上,作为祭祀神灵的祭品。现在大家看到的“奠”字,实际上是盛行于春秋战国的写法。
“奠”字的古字形象是,把酒樽放在祭坛之上,表示用酒祭祀的意思。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引申为放置、安放、确立、建立之意。
比如,“奠定”一词就有确立、建立的意思。如果将“奠”字写在棺材或花圈上,则意味着陈设祭品举行仪式向死者致祭。
以“祭”字作为祭祀死者的习俗,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丧葬习俗之一。无论是棺木还是花圈上的“奠”字,含义都是沉痛的“祭奠”。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既然“奠”也是“祭奠”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祭”字呢?
第二、丧葬习俗不用“祭”字的原因“祭奠”中的“祭”字,也有对逝者的悼念之意。“祭”也出自于商朝甲骨文,古字形像为手持酒肉供奉神主。
所以“祭”字本义是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所表达的情感则是崇敬、祈求保佑,后来才演变为对死者的追悼。
“祭”与“奠”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奠”属于“凶礼”, 强调的是悲哀、痛苦;而而“祭”则是吉祭中的荐馈活动,说白了“祭”属于“吉礼”范畴。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祭”是把死者当作鬼神来看,所以只是一种祈祷和祝福而已。
《檀弓下》云:“虞而立尸,有几筵。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孔颖达疏云:“此一节论葬后当以鬼神事之。礼,未葬,犹生事之,故未有尸;既葬,亲形已藏,故立尸以系孝子之心也。”;其实,说的就是“祭”的内容与含义。
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二者的区别,可以发现祭、奠针对的对象主体不同,“奠祭”是祭祀死者、鬼神,而“祭奠”则是悼念死者、逝者;
如果单纯的从含义上来讲,“奠”是献上酒食等祭祀死者、鬼神,“祭”则是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达的是哀悼的情怀。
从词性上进行分析,“奠”是一个感情色彩阴郁的中性词;而“祭”则是一个褒义词,体现的是一种“孝文化”,注重的则是“慎终追远”的情感。
最重要的是二者出处也不同,这也注定了所表达的礼仪不同。“奠祭”出自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遣大鸿胪监护丧事,朝夕奠祭。”。
而“祭奠”,则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祭奠之楷,宜恭且哀。”在“奠”的时候,死者儿孙称“哀子”、“哀孙”;而“祭”的时候则要称“孝子”、“孝孙”。
从这一点可以很清晰的区分出,“祭”和“奠” 之间的差异和区别。《礼记·杂记上》云:“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
孔颖达注疏:“祭,吉祭也。谓自卒哭以后之祭也。吉则申孝子心,故祝辞云孝也。丧称哀子哀孙者,凶祭,谓自虞以前祭也。丧则痛慕未申,故称哀也。”。
结 语“祭奠”属于我国的一种丧葬礼仪,但是祭和奠却有本质区别。“奠”的悲伤色彩更为浓重,而“祭”则一改沉痛的感情色彩,转而以“吉礼”表达祭祀之情。
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弄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弄混。
上坟与祭祀有何区别?
上坟是祭扫坟墓,对死者表示悼念。
祭祀是陈设供品向祖先或神佛等致礼,表示尊崇并祈求护佑的行为。
从祭祀祖先的角度看,上坟和祭祀都是为了缅怀先人,表达后人的孝敬之心和思念之情。然而,这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举行的场所和目的不同。上坟,也称扫墓,主要是指在逝者的坟墓前祭拜,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感恩。而祭祀则是指在宗庙、祠堂等场所,由家族或社会共同进行的一种仪式,旨在向祖先神灵祈福消灾,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恩。
其次,活动内容和时间不同。上坟的习俗主要包括摆放祭品、烧纸钱、放鞭炮等,其目的是为了向逝者传达后人的孝敬之心和思念之情。而祭祀的习俗则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摆放祭品外,还可以包括歌舞、戏曲等表演形式,以表达对祖先神灵的敬意和感恩。此外,祭祀的时间也较为固定,多在祭日进行,而上坟的时间则较为灵活,既可以在清明节、中元节、春节进行,也可以在大多数时间进行。
再次,意义不同。上坟主要表达的是亲情和友情,是后人对逝者的一种怀念和感恩,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而祭祀则更多地体现了家族和社群的情感表达,通过共同参与的仪式,强化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例如,在清明节期间,许多家族都会组织上坟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而在特定日子,许多地方则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以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比如古代的祭祀天地,近现代的祭礼黄帝。
另外,对人的启示与影响不同。上坟让人们明白生命的短暂与宝贵,珍惜当下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它提醒我们要及时行孝,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要珍惜友情,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祭祀则让人们意识到家族和社群的凝聚力的重要性。它教导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忘根本。
祈福应该去“寺”还是“庙”?不要再搞混了,看完长见识了
现在的生意都不太好做,因此有些人就会去寺庙里上个香,想让神明保佑自己发大财。但其实这里所说的寺庙是一个笼统的词。寺和庙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对它们的区别不太清楚。有的人认为大一点的叫寺,小的就叫庙。但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有很多。相信大家看完文章后就知道祈福时,是去“寺”还是要去“庙”里了!
我们中国的寺一般都是佛寺。最有名的要属白马寺了。佛教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在东汉时期,政府就在这个地方给僧侣们提供了一个居住、修行的场所。但当初的白马寺可不是一个独立机构,它是由朝廷直接负责的。僧人们在这里要翻译经书,同时指导百姓们一同修行。
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到了隋唐时,政府就把职能收回去了,这样“寺”才变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一个专用名词。但是古时候的寺院和现在的氛围是完全不一样的。它里面会有很多佛经的经典收藏,人们都会在这里学习修行。而现在可能很多寺院多注重收一些香火钱。
“庙”的历史要比寺更早一些。在秦汉时期,庙是人们祭祀神灵的地方,也是人们供奉祖宗神位的一个屋舍。比如皇帝祖宗的宗庙、太庙,以及祭祀神仙的“土地庙,城隍庙,山神庙”等等。有时候,庙还有庙堂之意。因为在古代,皇宫的前殿就被称为庙堂,也借指朝廷。
有些人会问,大理寺是不是也属于佛寺的一种呢?它不是的,在佛教还没有传入我国之前,它已经是帝王的一个行政机构了,其职能就像现在的法院一样。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知道如果想祈福时应该是去寺还是庙了。不过大家也不要过分的迷信,想得到一个好的命运,可不是你去寺庙里多放一些香火钱,或者是烧几柱高香就能做到的。为人心存善念,不作恶事才是根本之道。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