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千年老二的意思贬义(千年老二的意思)

千年老二的意思贬义(千年老二的意思)

“孔子千年老二”的来历

我们再来看孔子,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竹简上的牛皮带子,“韦编三绝”就是这么来的,可见他对《周易》的痴迷程度。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推测当时在民间可能连山、归藏易之类的已经找不到了,或者是已经不全。所以孔子研究的一定是《周易》和周朝相关的经世治国制度及相关的人文文化(比如孔子毕其一生都坚持推行恢复周礼),那么他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也都是从《周易》和周礼而来的。孔子一生删诗书修礼乐,作春秋,但是他对周易却是一字未改,为它作了十翼,并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可见他对《周易》的尊敬程度。孔子在韦编三绝之后,终于发掘出易经中形而上的终极原理,就是孔子在《易传》中(周易.系词上)所说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虽然只有寥寥七个字,却凝聚了《易经》的最高智慧。亦即阴阳之道。所谓阴阳之道,亦即是生生之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亦是哲学上的最高智慧。

至圣先师

《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其中的《序卦传》作为孔子所撰的《易传》十翼之一,是对《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关系的总括。它依据卦名的含义,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个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联系序列而加以诠释。从天地万物说起,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来说明乾坤两卦居于首位。然后以万物生长的过程、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物极必反、相反相生的运动规律等解释其它各卦的相互关系,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以“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来解释最后一卦“未济”卦。借助已有的经传文字,或取卦象,或取卦义,以两卦为一组,用对立统一思想,试图将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关系链。在《序卦传》中,作者严格依照阴阳相依相对的原理,以卦理推演宇宙间、人事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其对卦名的处理有两种方式:如卦名直白容易理解、其所反映的“卦时”与其推衍在逻辑上无矛盾的,就不予释义;否则,便加以释义。如,“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其中,《讼》、《小畜》、《履》三卦便无释义。

荀子曾经说:“善为易者不占;道生万物,一阴一阳为之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泰极否至。”学易更多是了解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去认识自然,修身养性,学习易理及卦变的哲学思维逻辑,理解和学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盲目的占卦预测。就像老子和孔子曾经将不同的易经版本,使用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他们追求的道一样,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系统而全面的弘扬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道。既然他们都在讲道弘道,那又该如何理解“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这句话呢?孔老二之说据说由唐朝开始,在唐朝,道家为先,儒家为次,佛教为末;有人说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来历,而孔子只能屈居第二,故被反对者称为“孔老二”。 另外孔子叫孔仲尼,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所以孔子排行第二也是有原因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不管孔子排第几,肯定有他的师傅!这也是智慧!甘心做个千年老二!这些说法乍一听都有其合理之处,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多为后世一些好事之徒牵强附会的戏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家之影响力岂能如此儿戏就一一排定的。本着实事求是、以史为据的态度,我们还需从历史事件和相关资料中去寻找答案,据有史可查的史料记载孔子曾数次问道和问礼于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但其中孔子的年龄记述差异极大。《孔子世家》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时,仅有十七岁至二十岁,而《天运》中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已年五十有一。

孔子问礼老子

孔子问礼时年龄差异如此巨大,使不少学者对孔子问礼一事产生怀疑。加之老子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无怪乎虽然多种文献中均有“孔子问礼”的记载,但是晚近一些学者仍对这一事件抱有怀疑的态度。但其实这种记载的差异也很好理解,那就是孔子曾在不同时期多次拜访过老子。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孔子入周问礼

《史记》所载基本上是可信的。这里的老子对孔子所说的“深藏若虚”、“容貌若愚”、“去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与《老子》书中的一一贯思想是一致的。

在先秦典籍中,道家学派的《庄子》、儒家学派的《礼记》和综合各家学派的《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史实。

《庄子》中提到老子的共有十六条。这十六条中有八条是记述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的。在这八条中,《天地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至道”的问题;《天道篇》记述了孔子与老子谈《诗》、《书》、《易》、《礼》以及“仁义”等问题;《天运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求道、仁义、古代典籍(六经)以及“三皇五帝治天下”等问题;《田子方》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道”(宇宙论)问题;《知北游》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地万物的自发性的问题。《庄子》一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其寓言部分,“除完全架空的人物以外,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则从无紊乱”。这里所说的“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当属所谓“重言十七”吧!

并且,细查《庄子》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记载,如关于孔子与其弟子颜渊、子路、冉求,孔子与叶公子高,孔子与楚狂接与,惠子与庄子,公孙龙子与魏牟,管仲与齐桓公等等相互关系的记载,其中在时代上绝对可能与大概可能的问对或交往有七十九次之多,而在时代上绝对不可能者只有两次。这就是说,《庄子》书中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并非凭空杜撰。

有关老、孔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典籍记载,见于儒家学派的《礼记》中的《曾子问》。《曾子问》中有四则记载了孔子说到老子之事。其中三则是“吾闻诸老聃日”。另一则还说到“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在内容上,都是在某一非常情况下,孔子从老聃那里所得到的教示。

徐复观教授认为:《曾子问》中的故事“在内容上,与《庄子》及其他诸子中之传说,并不相同;这系传自儒家的自身,完全属于另一系统,但在孔老的关系上,却大体仍可互相印合,便可能承认此故事是真的。”他还说:“《礼记》编定于汉朝,儒道两家的对立,已甚为明显。著《曾子问》中的四个故事,非传自先秦儒家之旧,则汉初儒家,又何肯将其杂入。以长他人的志气呢?

先秦的三大不同学派都共同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此外,在排斥百家、独尊儒学的学术气氛下的汉儒作品,如《韩诗外传》也记载了“孔子学于老聃”,《孔子家语》也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所有这些古代典籍都证明,“孔子学于老聃”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历史记载当孔子回到鲁国时,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