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搬荤油坛子禁忌有哪些(搬荤油坛子禁忌)

搬荤油坛子禁忌有哪些(搬荤油坛子禁忌)

读历史 爱盘锦:搬荤油坛子

正月十五过去,回老家过年的人差不多都陆续回来了,其中一些人还憋了点火儿,苦笑自己被“整”了。这些人男女都有,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大而未婚,也就是当嫁未嫁,或者当娶未娶。所谓的被“整”之事,统统发生在年三十儿晚上,通常是妈妈喊他们帮忙,去了却不过是把个瓶子或罐子由厨房拿到客厅,或者由案上放到柜上之类。

听说了几个事例,觉得有趣,又意外。

这显然就是“搬荤油坛子”的老年俗了,没想到现在仍然鲜活,可以想象这些大龄的未婚青年都已把自个儿的父母给急到了什么份儿上。

听老人们讲,早年间人们家里若出现了适龄而未能婚配的子女,年三十儿晚上就会让他或她去搬挪一下荤油坛子,意为“动荤”,更深的意思就是“动婚”了。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事项,即当事人必须是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无意中“动”了“荤”。据说主动去“动荤”的不算数,冥冥中的那位月下老人不买账。

此俗的效力当然难断,能断言的是这适龄而未婚的男女无疑古今不乏,为此着急上火也向来都是当爹妈的。为落实此俗,如今的为人母者显然还要更劳一层心神,要现上轿现扎耳朵眼似的临时准备出一只荤油坛子来。

早些年的荤油坛子几乎家家都有,坛子里也几乎常年都有存货。那往往是腊月里的那口年猪炼下来的油,这还保证了年三十儿晚上的荤油坛子是一年当中最丰满的时候,也最沉,属实要用“搬”字才能形象表明那个挪移的动作。现如今我们早已很少再吃荤油,装荤油的坛子也老早就不再是厨房必需品了,这样的事实害得当妈的不得不事先买块板油或肥肉炼些油出来,再装入根本不能称之为坛的瓶瓶罐罐甚至保鲜盒里。事情的好处在于,这样的“滥竽充数”或许也能蒙混过关,因为那些需要“动婚”的年轻人大多都不知荤油坛子长啥样儿。

这样的劳顿一番,年三十儿就过去了。

接着,正月十五也过去了。

然后,当妈的望着那只装满了荤油的瓶或罐发愁,想着该如何消化它;当儿女的回了公司,也望着那日益逼近的2月14日眼晕,想着该如何在那一天笑得真……

来源:盘锦辽河口文化研究会

除了除夕夜端荤油坛子,看中国古代还有多少解决婚姻和生育的智慧

1.

按照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2020年人口出生总数又达到了最低,而且,看不到提升的理由,2021年,人口出生这件事儿,会好吗?

国家负责人口生育的部门,费劲巴力的放开了二胎,预测中的出生高峰没有到来。打脸了,这招儿根本没管用。

很多人吐槽,连婚都结不了,一胎都生不出来,还谈什么二胎呀。

这些出台政策的部门不食人间烟火,拍脑袋想出来的一些政策注定会让社会继续付出代价。

年初,很多城市都出台了2021年的各种民心工程计划,不出所料的是,没有一个城市出台鼓励大龄男女结婚、促进二胎、三胎出生的具体政策。

其实,这已经是很大的民心问题了。

2.

我姥姥小脚,去世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有一年,我家一个哥哥岁数很大了,还没有结婚。

我姥姥说,五天黑家搬搬油坛子,荤油(婚姻)动,管用呀。

“五天黑家”是我们这里的土语,除夕夜的意思。不是自己的亲外甥,也跟着操心,这是中国老人的优良传统,喜欢看肥猪满圈孩子多。

大年三十儿晚上不看春晚(说心里话,现在的春晚也真是没法看),抱着荤油坛子转三圈儿,能够促进婚姻成功。据说这是很多地方的风俗,所以,今天晚上,做父母的一定要督促家里大龄未婚的孩子,抱着油坛子(油盆)晃荡晃荡,以此来帮助负责人口增长的部门没有完成任务。

倘若要是管用呢?

《花为媒》剧照

3.

婚姻需要媒介,婚姻也需要物质。

“丰年足酒容身易,世路无媒着脚难”、

“天上没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双”。

这都是在说媒介的重要,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评剧《花为媒》这样的民间婚姻介绍所外,还有官媒。

现在人们一提起“官媒”这两个字,是和“自媒体”相对的概念了,其实,在中国古代,“官媒”就是政府的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男女婚姻大事。

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即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管子·入国篇》中这样描述春秋战国时代的官媒:“凡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此之谓合独。”

管子里的这句“予田宅而家室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政府还要给他们房子和地,让他们成家过日子。

2000年国家住房商品化以前,是实行住房分配制的。

非婚没有分房资格,结婚了就可以向单位申请住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男女青年的婚姻。

两个月前听一位教授讲课,说我们国家不怕房地产崩盘,一旦崩盘,由国家买过来,以公租房的方式分给那些买不起房子的人。

听到教授这样讲,我都盼着那些大城市房地产崩盘。

4.

中国封建社会是集权社会,皇权高于一切,可以用行政手段促进、鼓励甚至强制人口增长。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曾下诏:“民产子,复,勿事二岁”。即免除产子户主两年的徭役,作为对增加人口的奖励。东汉章帝时不仅将免役时间延长到三年,并免除一年人头税,还增加了对孕妇的奖励。

用物质刺激鼓励多生,绝对是一个好的办法,可有些人用物质刺激也不结婚、不生孩子怎么办呢?

罚!重罚!

战国时,越王勾践曾规定国民凡男二十岁、女十七岁不嫁娶,父母要受处罚。西汉惠帝六年(前189年)还正式颁布法令:女子年龄在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还不出嫁者,按五倍征收算赋(人头税之一)。

前一段时间,网上也有这样的提议:三十岁还单身不结婚的收税,生二胎、三胎的奖励,与惠帝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晋武帝进而规定:女子满十七岁父母还不将其出嫁的,由官府配。北齐后主竟下令将“杂户”中二十岁以下、十四岁以上的未嫁女子统统集中起来婚配,家长敢隐匿者处死。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曾将男女的法定婚龄降至历史最低点,即男十五岁、女十三岁,并规定鳏夫寡妇也必须及时婚配。

唐太宗不但下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包括鳏夫寡妇在内都要及时婚配,还作为地方官奖惩的考核指标:“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配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

唐太宗就是英明,他知道这个板子该打到谁的屁股上。我们当年在“治理”超生多生的事情上,有过“一票否决”制。在促进大龄婚配和二胎上,也应该一票否决。

以上内容参照《中国人口史》第一卷89页,不是我瞎说的。

5.

养老难,养娃更难,不是不愿意生,是实在是养不起。

经常有人说,过去一家四五个孩子怎么怎么样,那是过去了。

社会越进化,问题越复杂,专家越多,事情就越难办。

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计划生育干部培训教材——《世界人口发展简史》,估计里面的观点也早就过时了,但有些内容还可以解释现在的婚姻和生育难题产生的原因。

现代人口学阶段后,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科性学科,包括统计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数学等,如果再细分,还包括生态学、流行病学、考古学和环境学等。

所以,专家们就会说,每一个问题,只从人口学单方面去解释,都不能完全而准确的找到合理的答案。

美国人口学者诺特斯坦1944年提出“人口过渡”理论:

任何落后的农业经济都会逐渐的过渡到城市工业经济,随着这种经济的转变,人口会由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过渡。

这句话就解释了为什么超生的都是农村的,而城市里的丁克越来越多。

人们为了维持既得的利益和生活水平,往往晚结婚甚至不结婚,从而使人口发展水平低于它应该达到的限度。

其实就是结不起、生不起。

美国另一位社会学家K·戴维斯在这一点上与诺特斯坦相同,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龄男女婚姻和生育困难,他说:

人们发现,生育率的继续上升将使他们失去由于经济发展而提供给他们取得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的机会。人口增长不仅成为他们生活改善的障碍,而且也成为他们的工作、事业继续前进的累赘。

把生活中的琐碎,上升到理论,这就是专家。

通俗地讲就是,一旦孩子出生,各种吃喝拉撒看病保姆费用、各种幼儿园、学校上学费用和专人接送,其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彻底的毁掉原本很幸福的两人世界。

《孩子,妈妈带你回家》

6.

前几天,这张图片又火了,新华社的标题是:

《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

不久前,当年那位母亲,轮廓越来越清晰: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人。

2021年春节前夕,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围坐在火塘旁,伴随着跳动的火苗,新华社记者周科终于结束了寻找,与11年前那名自己镜头里的年轻母亲相遇了。

不幸的是,照片里她抱着的二女儿回家后不到半年就因病去世。自此,她再也没有外出打工。2011年,她的第三个孩子在出生后10天也不幸离世。

2013年以来,她又生育了三个孩子,全部在县城医院免费出生。

巴木玉布木,现在四个孩子,生活的很幸福。

其实,巴木玉布木更感动中国的是在当今社会中还能义无反顾的生了六个孩子。

但不幸的是,在任何一座五线城市里,更多的普通人家根本养不起两个孩子了,更甭提北上广深了。

为什么不进行一下政府干预呢?

我建议:

“学制要缩短”,利于早婚;

普通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全部免费,减轻家庭负担;

儿童医疗免费,都是祖国的花朵,为了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的身体健康,为什么要收费呢?

育龄妇女实行弹性工作制,便于照顾孩子、接送学生... ...

工业化的流水线节省出来很多劳动力,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剩余价值,应该普惠大众。

最好,新年能有新气象,

祝孩子们早日找到另一半,早生贵子。

“动荤”寓意“动婚”,如何看待此类谐音梗?

据沸点视频报道:1月23日,河北石家庄,女子称年三十老妈扛出荤油坛子,还让自己搬着走动,因为“动荤”寓意“动婚,姻缘到了”。

这个谐音梗,是委婉吗?或许是吧。但换个角度,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仅仅是一个催婚的故事,而有它更大的文化内涵,就是所谓,喜欢“神秘莫测”,喜欢别人“心领神会”,彷佛显得自己高明,是自己“微言大义”。

这是在一个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喜欢玩的把戏,上行下效,下面的人,也喜欢玩一些拙劣的暗示、暗喻。因为显得“神秘莫测”,说话做事才需要别人“心领神会”,差不多就是“人在明我在暗”,能够全盘控局,又能随时全身而退,适时而进。

但是,这样的“微言大义”,往往里面既没有大义,更是无聊的“空言”,说到底,都是些“小聪明”。这里面的“小聪明”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拿“大智慧”和“小聪明”做对比,但这种对比本身就带了点小聪明的成分,何为小聪明?何为大智慧?不也单凭一张嘴夸夸其谈,让别人云里雾里吗?

而这则新闻是一个能让我们理解“小聪明”最合适的案例,那就是,如果没人能好好解释出这个谐音梗,从“扛坛子”到“姻缘到了”,这个等于号实在太跳跃了。也就是说,这其中的“微言大义”,实在太“微”了,以至于视频中所要传达的大义,根本毫无意义,也就说,你以为是在“微言大义”,人家那里根本是“莫名其妙”,没有实现“微言大义”的目的,这就是小聪明、自作聪明了,因为原本要达到的目的没实现,失败了。

装模作样、暗中观察、要求别人心领神会、自动听话,这其实就是一种“油腻”,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最直观的解释就是,油多了,没必要,每当想起这些自以为是的“微言大义”,才不禁感慨,很多时候的所作所为不就是一场没有任何意义的表演吗?

(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