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古代几岁结婚生子(古代几岁结婚)

古代几岁结婚生子(古代几岁结婚)

中国古代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少?

史籍中关于结婚年龄的记载,所涉人物最早的,可能要数《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载:“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由此可见,上古的两位先王舜和禹都是三十岁结婚。舜三十岁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女英,禹三十岁娶了涂山氏女娇。如果男子三十岁还不结婚,就与制度不合了。不过上古之事,多半是传说,不可考证。史籍中比较确切的关于结婚年龄的记载,是从先秦开始。

先秦:三十而娶,二十而嫁

《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也就是说,西周与春秋,男女的法定婚龄分别在三十岁和二十岁。《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而《谷梁传》传说为孔子弟子子夏口头传给谷梁赤,谷梁赤将它记录下来,但实际上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这也与同样成书于两汉的《史记》和《吴越春秋》中舜和禹“三十而娶”的描述相吻合。

事实上,“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仅是礼法上的理想状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法定婚龄,往往更低。《国语·越语上》记载越王勾践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这里只规定了结婚年龄的上限,而没有下限,这显然与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向吴国复仇的国策有关。而《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提到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与管仲商议后“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齐国男女的法定婚龄也比《周礼》的规定分别小了十岁和五岁。

战国时期,墨家提倡早婚,《墨子·节用上》:“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也就是说,墨子主张,男二十女十五就应当成婚。这种理论,无疑也是为了适应当时交战各国繁衍人口的需要。

秦朝:身高不够,别想结婚

中国历史上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最特别的要数秦朝。根据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举行冠礼,行冠礼后方可结婚;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定为成年,成年后许嫁。也就是说,能不能结婚,与年龄无关,完全取决于身高。这规定够奇葩!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秦朝也有婚姻登记制度,结婚必须去官府登记才有效。秦朝的官方法律解释《法律答问》中就有这样的案例:“有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也就是说虽然没达到结婚条件,但如果官府登记了,也予以承认。不登记,婚姻当然无效。

两汉: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到了汉朝,《汉书·惠帝纪》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征收五倍赋税。即汉朝的第二任皇帝要求女子十五岁前必须结婚,这同样是出于西汉初年迅速增加人口的需要。

汉代无论皇家还是民间,早婚现象都很普遍。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汉文帝十五岁生汉景帝,据此推算结婚年龄则更小。而《后汉书·灵帝纪》:“建宁四年四月癸丑,立贵人宋氏为皇后。”灵帝建宁元年十二岁即位,建宁四年十五岁结婚。民间如,收录汉魏晋石刻的《隶释》卷十五《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碑文:“年十八,娶妇徐氏。”以上为男子,女子如《后汉书·班昭传》:“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更为夸张的是《汉书·上官皇后传》:“诏召安女入为婕妤……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汉昭帝的上官皇后结婚时竟然只有六岁!真是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根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中的研究,汉代结婚年龄多为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汉代早婚之俗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后世,自汉以后,历朝历代多奉行早婚。

三国两晋南北朝:十三当爹,三十当爷

三国时期,王肃在《疏》中说:男十六而精通,女十四而能化,自此以往,便可结婚。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观念,认为男十六女十四身体成熟达到结婚条件。

《晋书·武帝纪》载,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十月颁布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也就是说,西晋女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官府就要进行干预,勒令出嫁。《周书·武帝纪》建德三年正月诏:“自今已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已上,爰及鳏寡,所在军民,以时嫁娶……”即北周武帝规定,无论军民,包括丧偶者在内,男子年满十五,女子年满十三都要及时嫁娶。

举个比较有名的例子。《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二八就是十六岁,十六岁的貂蝉先许吕布后嫁董卓,致使二人反目。貂蝉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而三国历史上另一确有其人的美女——文昭皇后甄氏,在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时就已是他的妻子了,而甄氏据考证生于183年,也就是说她的结婚年龄在十七虚岁之前。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例子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也就是热播剧《锦绣未央》男主的父亲。根据北魏皇帝世谱,拓跋晃生于428年,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生于440年,拓跋浚的儿子拓跋弘生于454年,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宏生于467年,拓跋宏的儿子元恪生于483年。拓跋晃虚岁24岁病卒,假如他一直在世,虚岁13岁当爹,27岁当爷爷,40岁当太爷爷,到56岁就已五代同堂了。北魏早婚之风可见一斑。

隋唐:十三豆蔻正好,十五老大不小

隋朝未查到明确的法定婚龄,只能通过史实加以描述。《隋书·独孤皇后传》:“文献独狐皇后,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也。信见高祖有奇表,故以后妻焉,时年十四。”明确记载了独孤皇后十四岁嫁给隋文帝杨坚。《隋代墓志铭汇考》所辑500余方墓志,直接记载女子出嫁年龄的22例中,十三至十五岁成婚者8人,十六至二十岁成婚者11人,二十岁以上成婚者3人。

唐代第一次规定男女法定婚龄是唐太宗贞观元年二月:“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新唐书·太宗本纪》)即男二十女十五为结婚年龄上限,如果年满未婚,官府就要帮其结婚。唐太宗诏令一百多年后,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唐玄宗又下诏:“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唐会要·嫁娶》)即男十五女十三为结婚年龄下限。

唐人的婚嫁年龄,我们不妨通过唐代杰出的艺术形式——唐诗略做管窥。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虽写青楼女子,却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十三岁是女子最好的年华。李白《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明确写了女子十四岁嫁人。李商隐《无题》诗:“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十五岁还未嫁人,那女孩自己都伤心不已了。可见早婚观念在唐朝是多么深入人心。

两宋:晚婚新风尚

宋代的法定婚龄沿袭唐开元年间的规定,辑录宋代官吏办案判词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有:“在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不过,宋人似乎并不热衷于这么早婚。比如北宋名臣司马光就认为早婚有弊端,提出“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皆可成婚(《司马氏书仪》卷三)。南宋大儒朱熹也赞同司马光的观点,并在《朱子家礼》中加以引用。

《宋史》所记许多名臣,结婚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上,甚至还有花甲之年才成家的。大才女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建中辛巳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而李清照生于1084年,结婚时已虚岁十八了。若是放在汉唐,这样的年纪不是要被罚款,就是要被强制官配了。

宋代晚婚之风从文学作品中也可看出一二。以北宋末年为背景的小说《水浒传》,第六回鲁智深初见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第七回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前与丈人告别:“自蒙泰山错受,将令爱嫁事小人,已经三载……”可见林冲是三十岁后才结的婚。再如南宋陆游诗:“尝闻邻家女,及笄不思春。”及笄也就是十五岁,这与李白笔下“十五泣春风”的唐代女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据统计,宋代男女的平均婚嫁年龄推迟到十七八岁,虽然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仍属于早婚,但在普遍奉行早婚的古代社会,有宋一代可以说是开了晚婚的新风尚。:男年十六,女年十四

《明史·嘉礼三》:“洪武元年定制用之,下令禁指腹、割衫襟为亲者。凡庶人娶妇,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规定,明代的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十六,女十四。乾隆《钦定大清通礼·嘉礼》:“许男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皆可行右议婚。”清朝也明确规定,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十六,女十四。

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在紫禁城坤宁宫大婚的皇帝——正统帝,就是十六岁结婚。那位从湖北入主紫禁城的嘉靖皇帝也是十六岁大婚。而正统帝之子成化帝十八岁大婚,成化帝之子弘治帝,也就是明朝唯一一位一夫一妻的皇帝也是十八岁大婚。而明代后妃的结婚年龄,如成化帝选后时,皇太后谕礼部:“榜谕京城内外,于大小官员民庶有德之家,务择其父母贤善,素有家法女子,年十五至十八……令其父母送来,吾将亲阅焉。”(《明宪宗实录》卷三)再如,天启元年三月,十七岁的天启帝要大婚,诏选天下十三到十六岁的淑女,最后选定十五岁的张嫣为皇后。

清朝早期,皇帝后妃的结婚年龄多早于乾隆《钦定大清通礼》的所说的十六岁和十四岁。比如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后就是十三岁嫁给皇太极。而孝庄之子顺治帝则是十四岁迎娶自己的表妹。再如康熙帝十二岁大婚,迎娶了同样十二岁的赫舍里氏。而乾隆之后,清朝皇帝的大婚年龄多在十六至十八岁。而清宫后妃的重要来源——-选秀女制度,则是遴选年十三至十七岁的八旗女子。

结 语

综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男女的法定结婚年龄(上述均为虚岁),从西周的三十二十降至春秋战国的二十十五,到汉唐又降为十五十三,至明清又稍有提高至十六十四,大体呈一个反向的J型曲线分布,而并非很多人印象中的朝代越早婚龄越小。至于《大戴礼·本命》所说的太古之礼“男五十而室,女三十而嫁”,姑妄听之,不必当真。

古代的女子,为何还没有发育成熟,就在十三四岁时出嫁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男婚女嫁已经成为了现代青年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法律规定,男子结婚必须年满22周岁,而女子则需要年满20周岁。在科学观念较为普及的今天,这样的结婚年龄显然是最为适合成婚并生养后代的。

不过,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代人成婚的年纪,却要提前很多。尤其是古代的女子,她们往往在十三四岁时便要出嫁。小小年纪,便褪去了天真和稚气,开始承担起了妻子甚至是母亲的角色。

(影视中的古代新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古代形成了女子小小年纪便要出嫁的风俗呢?

一、古代女子地位低下。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向来推崇“男尊女卑”的观念,甚至直到近代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着“重男轻女”的思想。

在古代,男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承香火。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旦男子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还会被人扣上“不孝”的帽子。而除了传承香火以外,古代的社会生产力绝大部分都是由男子承担,因此在古代人的观念里,男子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他们的地位尊贵是理所当然的。

相比之下,女子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在古代人眼里,女子仅仅只有传宗接代一个用途。毕竟像农耕、战争、读书这些事,普通人家的女子根本无法参与。

因此女孩到了十三四岁之后,父母认为她们已经有了独自生活的能力,理应嫁到别家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更有甚者,还有人把女儿当成攀龙附凤的工具。为了一己私利,将女儿推入火坑的大有人在。

(古代战争)

二、解决人口的问题。

在古代,每个王朝的建立,都会牺牲掉很多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由于古代基本都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战斗,因此每次战争,总会造成人口的急剧减少。就算不是王朝初建时期,由于古代为了维护皇权政治的绝对统治,因此出现的战争也比较多,这样也就造成了人口无法快速增加。

古代人口数量比不上现代,像汉朝这样强盛的朝代,也最多只有6000多万人口,而唐朝也只有8000多万。除开妇女和老幼,男子还能剩下多少呢?因此在古代战争中死伤数十万,已经算是非常严重的伤亡了。而男子在战争中的严重的伤亡,将会直接造成国家生产力的急剧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女性的成婚年纪就被无限的提前了。为了替国家增加战斗力和劳动力,很多女孩在十三四岁刚刚发育之后,就会被要求嫁人。

三、国家政策支持。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政策规定,才是女孩十三四岁嫁人最重要的原因。

《汉书》记载:“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子如果超过十五岁还没有嫁人,那么这家人的赋税将会以五倍来计算。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就算是女儿残疾或者奇丑,恐怕父母都会千方百计地找媒人托关系,拼命将女儿给嫁出去。毕竟五倍的赋税,可不是闹着玩的。

到了后来,这种政策又发生了改变,比如《晋书》记载:“致女子十七不嫁者,使长吏配之。”这句话是说,如果有女子十七岁还没有嫁人,那么当地的父母官就要安排单身男青年与之配对。换言之,这种情况就是国家负责安排婚姻。既然是国家安排,那就不论好歹美丑了。所以,一般的人家,绝不会让自家女儿长到十七岁还嫁不出去。

(影视中的婚嫁)

​四、古代人寿命短。

由于生活条件差,医疗条件不好,古代人的寿命普遍比较短。一般到四五十岁,似乎就已经是老人了。因此,虽然十多岁的女子在今天看来,年纪还很小,但是,在古人看来,已经不算小了。如果再大还不出嫁,那就没办法把孩子养大就要去世了。因此,古代认为,十三四岁实在是女孩最佳的出嫁年龄。

总而言之,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女孩十三四岁出嫁,渐渐成为了古代人的固有观念。这种观念也一代一代流传了下去,直到近代才发生改变。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百科全书》《汉书》《晋书》)

古代的女子,为何还没有发育成熟,就在十三四岁时出嫁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男婚女嫁已经成为了现代青年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法律规定,男子结婚必须年满22周岁,而女子则需要年满20周岁。在科学观念较为普及的今天,这样的结婚年龄显然是最为适合成婚并生养后代的。

不过,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代人成婚的年纪,却要提前很多。尤其是古代的女子,她们往往在十三四岁时便要出嫁。小小年纪,便褪去了天真和稚气,开始承担起了妻子甚至是母亲的角色。

(影视中的古代新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古代形成了女子小小年纪便要出嫁的风俗呢?

一、古代女子地位低下。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向来推崇“男尊女卑”的观念,甚至直到近代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着“重男轻女”的思想。

在古代,男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承香火。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旦男子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还会被人扣上“不孝”的帽子。而除了传承香火以外,古代的社会生产力绝大部分都是由男子承担,因此在古代人的观念里,男子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他们的地位尊贵是理所当然的。

相比之下,女子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在古代人眼里,女子仅仅只有传宗接代一个用途。毕竟像农耕、战争、读书这些事,普通人家的女子根本无法参与。

因此女孩到了十三四岁之后,父母认为她们已经有了独自生活的能力,理应嫁到别家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更有甚者,还有人把女儿当成攀龙附凤的工具。为了一己私利,将女儿推入火坑的大有人在。

(古代战争)

二、解决人口的问题。

在古代,每个王朝的建立,都会牺牲掉很多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由于古代基本都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战斗,因此每次战争,总会造成人口的急剧减少。就算不是王朝初建时期,由于古代为了维护皇权政治的绝对统治,因此出现的战争也比较多,这样也就造成了人口无法快速增加。

古代人口数量比不上现代,像汉朝这样强盛的朝代,也最多只有6000多万人口,而唐朝也只有8000多万。除开妇女和老幼,男子还能剩下多少呢?因此在古代战争中死伤数十万,已经算是非常严重的伤亡了。而男子在战争中的严重的伤亡,将会直接造成国家生产力的急剧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女性的成婚年纪就被无限的提前了。为了替国家增加战斗力和劳动力,很多女孩在十三四岁刚刚发育之后,就会被要求嫁人。

三、国家政策支持。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政策规定,才是女孩十三四岁嫁人最重要的原因。

《汉书》记载:“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子如果超过十五岁还没有嫁人,那么这家人的赋税将会以五倍来计算。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就算是女儿残疾或者奇丑,恐怕父母都会千方百计地找媒人托关系,拼命将女儿给嫁出去。毕竟五倍的赋税,可不是闹着玩的。

到了后来,这种政策又发生了改变,比如《晋书》记载:“致女子十七不嫁者,使长吏配之。”这句话是说,如果有女子十七岁还没有嫁人,那么当地的父母官就要安排单身男青年与之配对。换言之,这种情况就是国家负责安排婚姻。既然是国家安排,那就不论好歹美丑了。所以,一般的人家,绝不会让自家女儿长到十七岁还嫁不出去。

(影视中的婚嫁)

​四、古代人寿命短。

由于生活条件差,医疗条件不好,古代人的寿命普遍比较短。一般到四五十岁,似乎就已经是老人了。因此,虽然十多岁的女子在今天看来,年纪还很小,但是,在古人看来,已经不算小了。如果再大还不出嫁,那就没办法把孩子养大就要去世了。因此,古代认为,十三四岁实在是女孩最佳的出嫁年龄。

总而言之,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女孩十三四岁出嫁,渐渐成为了古代人的固有观念。这种观念也一代一代流传了下去,直到近代才发生改变。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百科全书》《汉书》《晋书》)

历史上古代晚婚就是罪?女孩十三四岁就出嫁,为何男人这么着急娶

文 ▎天奕观史

编辑 ▎天奕观史

14岁嫁人生子,三十出头就儿孙满堂,这样的年纪嫁人在我们看来,似乎匪夷所思,但在古人看来却是再平常不过。

那么为什么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就要出嫁?难道古代男人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婚姻的那些事。

一、古代成年礼

古时候女子的成年礼叫做及笄,是古代女子15岁的成年礼。

在咱们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古代女子就已经算作成年,到了适宜婚嫁的年纪;而反观男子,20岁加冠,比我们现在的成年期还要晚了两年。

所以古代男子在成年之后所娶的妻子,往往也就在十三四岁左右,当然也和男人喜欢娶年轻女子多多少少有点关系,但这不是主要的。

二、古人早婚早育的原因-医疗条件

古代男人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古代的新生儿死亡率极高。

一个是古代医疗条件不行,宫外孕、胎儿畸形等情况无法查明。一旦发生大出血,根本没有止血的药物。

另外因为当时的医疗手段落后,导致大多数女性常常难产,导致一尸两命。

就算新生儿侥幸生下来,也会因为脆弱的免疫力感染上传染病。就算尊贵如帝王家,能平安活到成年的也寥寥无几;普通家庭的情况只会更加凄惨。

而选择让女子十三四岁结婚生子,就是因为这个年纪正是年轻的时候,受到创伤身体恢复快。

可对于女子来说,这个年纪嫁人就非常的不利,十三四岁正是发育的阶段,在这个年纪生育,会对女性的身体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伤害。

因为肚子中的胎儿会和正在发育中的女子抢身体中的营养,孕妇需要营养,而女性本身也是需要营养的。那么既然结婚那么早会有这么多危害,古代女子为什么还要这么早嫁人呢?

三、古人早婚早育的第二个原因-当时政权的硬性规定

首先说明一点,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是在十三四岁就嫁人的。

在《周礼》中记载,女子的结婚年龄为20岁,可见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时期,女人的结婚年龄还是比较晚的。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强制女性早婚早育。

比如春秋后期的霸主越王勾践,规定了女子结婚的年龄为十五岁;到战国时有的国家降低到十四岁,其中秦国更是规定,女子身高达到一米三就必须要结婚。

到了汉代,汉惠帝则规定了女子的结婚年龄为十三四岁;在宋仁宗时期,规定了女子可以结婚的年龄是十三岁;明太祖规定女子的结婚年龄为十四岁。

我们可以看出,在汉代以后女子的结婚年龄普遍都是十三四岁。所以我们会说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就嫁人了,这也是一种大体的说法。

在历朝历代,肯定会有不是那么早结婚的人,没人生咋办?各代君王为了人口也是操碎了心。

越王勾践就规定,如果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却不结婚,就要受到处罚。女子到了十七岁还不嫁人,那么他们的父母也是有罪的,也就是“连坐”的惩罚措施。

汉惠帝下诏,如果女子到了十五岁以上还没有嫁人,就要罚款六百钱。这笔钱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一整年的口粮,一般家庭还真承受不起。

西晋时期,晋武帝规定,女子如果到十七岁还不结婚,那么官府就会出面将她嫁出去,直接国家包婚配。

不过这种方法对女子就非常惨了,因为你不知道将会嫁给一个白发老头,还是脾气不好的高壮大汉。负责这事的官吏可不会管你满不满意,直接看谁顺眼就连连看,凑成一对是一对。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连寡妇都不放过,就算是寡妇也要赶紧再嫁再生。据说,唐太宗时还规定,女子十五岁以上未成亲,那么就会让当地的官员把她娶回家。

但是这只是指最低婚嫁年龄,却没有明确规定女子婚嫁年龄的上限是多少。就是说只要你想,生下来就嫁人也不是不行。

正是有了这种强迫女子结婚的法律,才不会有女子很晚才结婚。而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封建社会,女性根本没有话语权,所以也根本没有拒绝这一说。

虽然这种法律最初可能也是为了增加人口,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了很多光棍找不到媳妇的问题。而在国家的推波助澜下,当属那些权贵们和皇帝对这件事最积极。

哪个皇帝不是后宫佳丽年年更新?40岁的唐太宗都能再纳13岁的武则天,51岁的雍正还娶了正值15岁的谦妃。

皇帝都如此下面也是争相效仿。

一如苏东坡的好友张先,80岁还娶了个18岁的当红姑娘为妾;再比如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20来岁就嫁给六十来岁的老头儿钱谦益。

但这在男权社会下是合理且合法的,可不会有谁觉得老夫少妻是错的。

不少古代有权有势的男子,娶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妾。从自己十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娶15岁的妻子,到自己七老八十还在娶15岁的妻子,真的是将老牛啃嫩草演绎到了极致。

这些人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允许,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不是有句话叫“男人不管多大都喜欢18岁”吗。当代有钱人终成眷属的情况比比皆是,只要条件足够优秀,头发花白也能再当回新郎。

总的来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子们早早便嫁人生子。但让这些统治者们都费尽心思让女子早婚的另一重要原因却是战争。

四、古人早婚早育的第三个原因-战争

由于古代战争十分频繁,在战争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最重要的是还会有很多壮丁死于战争。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只有男人才会拿起刀剑上战场。但是战争就意味着会有兵员数量消减。

据相关资料统计,到清朝灭亡大约4500年的历史中,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共3700多次,没有录入文字的战争更加不计其数。

长平之战,秦军一次就坑杀了赵军45万。这样的人员消减让统治者们不得不想着法子扩充人口。

越王勾践、汉惠帝、晋武帝、唐太宗等他们制定的法律法规,都是经过了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

战争往往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人口数量,也就有了女子较早结婚的法律规定。

因为在一个国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口基数,人口数量多,国家军队中的士兵也会多。

在冷兵器时代,兵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保障。最后,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使得国家繁荣富强。

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说,人口基数的扩大,除了可以用来打仗也表示拥有更多的税收,统治阶级可以剥削更多的人口。

在古代时期由于生产力较低,很多土地需要开垦。而人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只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才能开垦更多的土地,创造更多的财富,国家才能更富强。

五、古人早婚早育的第四个原因-寿命短

再加上古代还有自然灾害和瘟疫,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规模瘟疫就有700多次,没有疫苗和抗生素的古代,一旦感染大部分人只能绝望地等死

无休无尽的战争、瘟疫以及自然灾害,使得古代的平均寿命低的离奇。

夏商时期平均18岁、周秦时期平均20岁、汉代平均22岁、唐代平均27岁、宋代平均30岁、清代平均33岁。

那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中国的平均寿命是77岁,这两相一对比真是非常扎心了。

那么这就又绕回了我们原本的话题-早婚。

古人的平均寿命就决定了必须早婚,既是为了补充战后人口,更是为了“家族的传承不能断后”的信仰。

我们都听过一个词语“人丁兴旺”,所以古代女子早早嫁人,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繁衍后代,为了保证人丁兴旺,因为一个家族要后继有人。

总的来说,古代倡导早婚早育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

只有人口总量上去,才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灾难和战争。而最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女子在尚未成年之前就结婚生子,提前女子生育的时间。

因为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十分盛行,只要女子们能够早一点生孩子,就可以有效保障男丁的输出,他们根本不会顾及女子身体安危。

这其实也是封建制度的一个弊端,阶层上的不平等让他们不得不遵从。所以严格地来说,古代男人能够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儿,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