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一生道,二生三,三生万物下一句(三生万物下一句)

一生道,二生三,三生万物下一句(三生万物下一句)

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通行本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天地之始,先生出了“一”,浑然一体的整体(道的有形存在或某个点)。

然后“一”生出来“二”,即天和地(或阴和阳)。

后来“二”生出来“三”,就有了这个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基础物质或细胞)。

再后来“三”生出万物,世界出现了千千万万不同的物体和物种。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交融,最后和谐一体。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君王却用这些字词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行天下的人死无其所,我将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逐句解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就是一,表示整体。

“道”是无,也是宇宙一切的本根,混沌初开时生出来“一”,也就是“道”具象的存在,天地万物浑然一体。随即“一”分为“二”,即天和地(或阴和阳)。有了“二”,也就有了“三”,即大千世界的基本元素,化学元素或细胞生命,是万物的基础。有了“三”,也就形成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通“盅”,为虚、空。也可理解为冲撞交融。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交融,达到均衡和谐的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不毂:不谷,不善,不得养,帝王谦称。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君王却用这些字词来称呼自己。说明君王应该身处低下,保持谦卑。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所以对于一切事物,减损它会使其受益;而增益它反而使其减损。这就是“反者道之动”的例子,事物会不断对立转换。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强梁:强暴凶横。

教父:宗旨、指导思想。

过于强大,而不能保持柔弱的人,下场会很惨,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做宗旨。

心得总结:

本章是《道德经》非常重要的一章,老子指出了“道”生万物的路径,也再次强调了“道”的规律在于用弱不用强,告诫人们应该保持谦卑和低下。

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释众多,版本不一,没有哪一个观点敢说完全正确。其实老子也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一”、“二”、“三”,各种理解也都是后人增添上去的。也可能老子只是列举数字而已,并无他意。因此,我们不要死抠什么是“一”,什么是“二”,过于执拗于字眼。

从“道”到世界万物,老子指出要历经好几个演化步骤。首先“道”也就是无,生出“一”这个整体,表示从“无”到“有”。“一”是一种混沌初分,天地一体的状态。后来“一”分为“二”,“二”就是天地(或阴阳)。“二”衍生出来“三”,“三”代表这个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然后“三”生出来千千万万的物种。这跟宇宙大爆炸和进化论有点像,当然这只是硬扯关系,老子那个时候是不可能想到现代科学的。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句是之前篇章的“反者道之用”的例证,即事物不断朝对立面转换。你不断减弱,它却增强,你不断增强,它却减弱。这跟哲学里面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有相同的思想,都是认为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且会对立统一转换,最后会得到一个升华。老子告诫人们应该看到事物的对立面和矛盾性,这样就不会片面和狭隘。

最后老子告诉我们,“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这是说为人尤其为君不要过于强横,而是应该保持谦卑和柔弱,过于强大、过于豪横的人不会得意太久,最后可能死无其所。

附帛书版: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阅读

理解《道德经》

如何理解《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道德经》: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

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通行本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天地之始,先生出了“一”,浑然一体的整体(道的有形存在或某个点)。

然后“一”生出来“二”,即天和地(或阴和阳)。

后来“二”生出来“三”,就有了这个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基础物质或细胞)。

再后来“三”生出万物,世界出现了千千万万不同的物体和物种。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交融,最后和谐一体。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君王却用这些字词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行天下的人死无其所,我将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逐句解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就是一,表示整体。

“道”是无,也是宇宙一切的本根,混沌初开时生出来“一”,也就是“道”具象的存在,天地万物浑然一体。随即“一”分为“二”,即天和地(或阴和阳)。有了“二”,也就有了“三”,即大千世界的基本元素,化学元素或细胞生命,是万物的基础。有了“三”,也就形成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通“盅”,为虚、空。也可理解为冲撞交融。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交融,达到均衡和谐的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不毂:不谷,不善,不得养,帝王谦称。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君王却用这些字词来称呼自己。说明君王应该身处低下,保持谦卑。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所以对于一切事物,减损它会使其受益;而增益它反而使其减损。这就是“反者道之动”的例子,事物会不断对立转换。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强梁:强暴凶横。

教父:宗旨、指导思想。

过于强大,而不能保持柔弱的人,下场会很惨,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做宗旨。

心得总结:

本章是《道德经》非常重要的一章,老子指出了“道”生万物的路径,也再次强调了“道”的规律在于用弱不用强,告诫人们应该保持谦卑和低下。

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释众多,版本不一,没有哪一个观点敢说完全正确。其实老子也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一”、“二”、“三”,各种理解也都是后人增添上去的。也可能老子只是列举数字而已,并无他意。因此,我们不要死抠什么是“一”,什么是“二”,过于执拗于字眼。

从“道”到世界万物,老子指出要历经好几个演化步骤。首先“道”也就是无,生出“一”这个整体,表示从“无”到“有”。“一”是一种混沌初分,天地一体的状态。后来“一”分为“二”,“二”就是天地(或阴阳)。“二”衍生出来“三”,“三”代表这个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然后“三”生出来千千万万的物种。这跟宇宙大爆炸和进化论有点像,当然这只是硬扯关系,老子那个时候是不可能想到现代科学的。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句是之前篇章的“反者道之用”的例证,即事物不断朝对立面转换。你不断减弱,它却增强,你不断增强,它却减弱。这跟哲学里面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有相同的思想,都是认为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且会对立统一转换,最后会得到一个升华。老子告诫人们应该看到事物的对立面和矛盾性,这样就不会片面和狭隘。

最后老子告诉我们,“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这是说为人尤其为君不要过于强横,而是应该保持谦卑和柔弱,过于强大、过于豪横的人不会得意太久,最后可能死无其所。

附帛书版: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阅读

理解《道德经》

如何理解《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道德经》: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

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通行本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天地之始,先生出了“一”,浑然一体的整体(道的有形存在或某个点)。

然后“一”生出来“二”,即天和地(或阴和阳)。

后来“二”生出来“三”,就有了这个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基础物质或细胞)。

再后来“三”生出万物,世界出现了千千万万不同的物体和物种。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交融,最后和谐一体。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君王却用这些字词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行天下的人死无其所,我将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逐句解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就是一,表示整体。

“道”是无,也是宇宙一切的本根,混沌初开时生出来“一”,也就是“道”具象的存在,天地万物浑然一体。随即“一”分为“二”,即天和地(或阴和阳)。有了“二”,也就有了“三”,即大千世界的基本元素,化学元素或细胞生命,是万物的基础。有了“三”,也就形成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通“盅”,为虚、空。也可理解为冲撞交融。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交融,达到均衡和谐的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不毂:不谷,不善,不得养,帝王谦称。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君王却用这些字词来称呼自己。说明君王应该身处低下,保持谦卑。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所以对于一切事物,减损它会使其受益;而增益它反而使其减损。这就是“反者道之动”的例子,事物会不断对立转换。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强梁:强暴凶横。

教父:宗旨、指导思想。

过于强大,而不能保持柔弱的人,下场会很惨,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做宗旨。

心得总结:

本章是《道德经》非常重要的一章,老子指出了“道”生万物的路径,也再次强调了“道”的规律在于用弱不用强,告诫人们应该保持谦卑和低下。

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释众多,版本不一,没有哪一个观点敢说完全正确。其实老子也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一”、“二”、“三”,各种理解也都是后人增添上去的。也可能老子只是列举数字而已,并无他意。因此,我们不要死抠什么是“一”,什么是“二”,过于执拗于字眼。

从“道”到世界万物,老子指出要历经好几个演化步骤。首先“道”也就是无,生出“一”这个整体,表示从“无”到“有”。“一”是一种混沌初分,天地一体的状态。后来“一”分为“二”,“二”就是天地(或阴阳)。“二”衍生出来“三”,“三”代表这个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然后“三”生出来千千万万的物种。这跟宇宙大爆炸和进化论有点像,当然这只是硬扯关系,老子那个时候是不可能想到现代科学的。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句是之前篇章的“反者道之用”的例证,即事物不断朝对立面转换。你不断减弱,它却增强,你不断增强,它却减弱。这跟哲学里面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有相同的思想,都是认为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且会对立统一转换,最后会得到一个升华。老子告诫人们应该看到事物的对立面和矛盾性,这样就不会片面和狭隘。

最后老子告诉我们,“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这是说为人尤其为君不要过于强横,而是应该保持谦卑和柔弱,过于强大、过于豪横的人不会得意太久,最后可能死无其所。

附帛书版: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阅读

理解《道德经》

如何理解《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道德经》: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

《道德经》“万物抱阳负阴”就是对重叠结构世界非常形象的描述

这句话的出处是《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前半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要理解【万物负阴抱阳】的意思,必须理解上面这一整句话的内涵。

那么,上面这一整句话讲的是什么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都是建立在非常烧脑的【重叠结构世界】基础理论上的。

我们现在人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世界是【单一结构】的,看得到、摸得着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

但是,儒、释、道却认为,在人类感觉的范畴之外,还存在则一个真实世界。完整的世界是由两个全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的,真正的生命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中。

上面这一整句话,就是对【重叠结构世界】的描述。

【一】也是道的意思。但【道生一】的【道】是比【一】范围更大的道。就好比是在一个更大的道的范围内,划出一小块地方要造个重叠结构世界,这就是【道生一】。

【一生二】,这个【二】就是【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甲骨文中【二】就是天地的象形,并不代表数量。

【二生三】,重叠结构世界中缺少一样东西,这个世界中是没有万物的,这样东西就是【三】中间的一横。这一横就是【气】,后面的【冲气以为和】的【气】,这个【气】不是我们呼吸的气,而是真气。

重叠结构世界中间有了真气,就有了万物,所以说【三生万物】。

写到这里,老子怕人看不明白,又继续补充道【万物抱阳负阴,冲气以为和】。

大家看【抱阳负阴】不就是在描述重叠结构世界吗?如果还不理解,我们借助一下下面的图:

如果,你就是图中的【吾】,你现在身上所有的感觉都被电脑屏幕中的虚拟人物【我】的感觉所覆盖,你把【我】当做了自己,把虚拟现实游戏中的环境,当做了真实世界。【吾】的这种感觉,不就是【抱阳负阴】吗?

【冲气以为和】就是说重叠结构世界中有了真气,才有了万物。就像【吾】、【我】之间有了电,你才能看到屏幕中的【我】一样。

欢迎关注:心智玩家——还原中华源头文化、揭秘重叠结构世界、体验心智系统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