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陈景润简介(陈景瑞)

陈景润简介(陈景瑞)

数学天才陈景润,47岁娶29岁女军医,唯一儿子如今过得怎么样?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要是放在现在,陈景润别说当数学家了,就连大学他都考不上!”

这是搜索陈景润时评论区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虽说有些刺耳,但是这句话也的确有些道理。

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修边幅、除了数学其他学科一塌糊涂、与小自己20岁的女子结婚,这些标签一个个拼凑在一起,拼出了一个特立独行、不甘于臣服于世俗的天才数学家陈景润。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科学家都是犹如在云端般高高在上的,他们仿佛是不可触摸的神。相比于这些科学家高深莫测的研究成果,民众对他们的感情生活反而更津津乐道。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他在世界物理学领域可以和牛顿、爱因斯坦比肩,但是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他娶了小自己50岁的女学生翁帆。

华罗庚数学奖得主陈景润,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然而普通人更为好奇的是陈景润的私人生活,他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他为何会在47岁时与一个20多岁的女子结婚?他们的感情生活是怎样的?他唯一的儿子如今又过得怎样?

47岁数学家和29岁女医生的爱情和婚姻

物理学家杨振宁的感情生活一直是众人谈论的焦点。1940年左右,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就读,他和同为西南联大学生的杜致礼两情相悦,二人灵魂相惜,最终于1950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这对夫妇相濡以沫,携手度过了种种困难。2003年,杜致礼突发重病,不治身亡,当时杨振宁陷入巨大的悲伤中。

曾经和杨振宁夫妇有过交集的女大学生翁帆听闻这一消息后,给杨振宁寄去了一首慰问信,自此之后,杨振宁和翁帆的交往密切了起来二人的关系也由老师和学生发展成一对恋人。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向不满30岁的翁帆求婚,这对忘年恋结为夫妻,有人祝福,也有人质疑,年龄相差迥异的夫妻之间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爱情?身为物理学家却和一个能当自己孙女的女子再婚究竟合不合伦理?

相比于杨振宁,陈景润和妻子虽然也有很大的年龄差,但是他们的婚姻相对而言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

陈景润除了研究数学什么都不会,这是周围人公认的事实。1980年,陈景润已经47岁了。同龄人的孩子都已经上中学了,但是他依旧孑然一身。

“老陈啊,你也该讨个老婆成家了。”

周围人每次这样说,陈景润总是一笑而过“不急,不急,还早。”

在过往的二十多年间,陈景润的生活中只有数学,他的住处到处都堆满了草稿纸,算术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

也有不少人给他介绍过相亲对象,但是陈景润都拒绝了,没有感情的婚姻是无趣的,和一个志趣不合的异性生活一辈子,这简直是一种折磨。

“跟谁过不是过,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找个老婆给你洗衣做饭,总比你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好。”周围人总是这样劝他。

陈景润表面没有反驳,但是内心里却十分不认同。如果找不到一个真正合适的人,他甘愿和数学相伴一生。

47岁那年,由于太过劳累,陈景润身体不堪重负,最终住进了医院,正是在医院这个圣洁的地方,陈景润遇到了自己纯洁的爱情。

陈景润在医院就诊时,被面前的这位女医生所吸引,这位女医生名叫由昆,她皮肤白皙,带着一副框架眼镜,认真的看着手中的病例,并仔细询问陈景瑞的病情。

由昆身上表现出的睿智和沉稳,让陈景润很是着迷,曾经他心中的理想伴侣还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幻影,此时终于有了具象。在那天开始,陈景润就对由昆展开了笨拙又真挚的追求。

追女孩对已经年到半百的陈景润来说太困难,他研究了一辈子数学,对如何才能追到女孩束手无措。

几天后,陈景润来到由昆家楼下,想要见由昆一面,但是他实在想不出一个合理的理由去拜访,也怕自己的唐突会吓到由昆,于是陈景润就在楼下徘徊了两个小时之久。

夏天的天气阴晴不定,刚刚还晴空万里,突然之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陈景润瞬间就被淋成了落汤鸡。

由昆打开窗户收衣服时,才终于看到浑身湿透的陈景润,看着这个在数学界是天才、在感情方面却是呆子的他,由昆原本抗拒的内心也开始融化了。

1983年,两人成为了夫妻,陈景润的生活中除了数学,也凭添了不少的快乐的幸福。

不久之后,他们的孩子降生了,陈景润为他取名为陈由伟,将自己和妻子的姓融合在一起,这个孩子就是他和由昆爱情的结晶。

陈景润结婚的消息在社会上传开,许多不明就里的民众产生了疑惑:陈景润是谁?他既然是一位数学家,那他又有哪些成就呢?

在阴郁童年中长大的数学天才

在数学界,陈景润的名字早已经是人尽皆知,但是在圈外,却鲜为人知。

1978年,徐迟发布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不仅让当时的中国社会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学问题,也让陈景润这个名字走进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视野,人们也因此认识了这个与众不同、对数学研究有杰出贡献的数学天才。

陈景润出生于1933年的福建,他诞生在一个贫穷至极的家庭,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邮政局职员,母亲是没有工作整日为家庭操劳的家庭妇女,家中一共有12个孩子,但由于生活艰苦,其中6个孩子未能存活下来。

陈景润在家中排行第三,他天生身材瘦弱,长了一副病殃殃的模样,因此母亲曾经一度认为这个孩子也活不长,迟早要和其他病逝的孩子一样早夭,对陈景润也没有倾注过多的关心。

爹不疼娘不爱,时局混乱,家庭贫困,陈景润的童年注定不会快乐,他孤僻、寡言、阴郁,时常充满着惊慌和迷茫。

在学校中,陈景润也是最不受欢迎的学生,他一副窝囊样子让他和同学们格格不入,他经常会被同学们欺负,挨打,却从不会求饶。

阴暗的童年生活让陈景润过分敏感,他对社会上的人和事早早便丧失了热情,却独独爱上了数学。

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在他的眼中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它们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数学不会让陈景润感到任何的失落和痛苦,只要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就一定可以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在学校,陈景润无时无刻不在做数学题,不管是上什么课,他的桌子上永远都摆着数学草稿纸。

陈景润对语文课丝毫没有兴趣,学习语言和文字是需要感性的,然而陈景润却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在他看来,语文是虚无缥缈的,远不及数学那般迷人。

1950年,此时他的母亲已经因为肺结核去世,父亲也已经再娶,陈景润也已经升入高中。

他的数学成绩依旧是十分傲人,但是其他学科的成绩却差强人意。那个年代的中国,科研人才十分紧缺,为了大力培养数学、物理等专项顶尖人才,多个大学开始在各地寻找天赋异禀的学生。

厦门大学的数学教授来到了陈景润所就读的高中,看着历次考试的成绩单,教授对排名前几的同学不甚留意,却一眼看到了排名中等的陈景润,因为他的数学成绩次次满分。

数学教授找到了坐在教室里验算数学题的陈景润,他捡起了一张掉在地上的草稿纸,看着上面的验算过程,教授大吃一惊,陈景润解题的方法完全超出了一名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教授在陈景润身上看到了无穷的潜力,陈景润就是教授要找的数学天才。

就这样,陈景润凭借着数学特长来到厦门大学就读,在这所学术氛围浓厚的高校,陈景润开始了自己研究之路。

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完全不同,周围都是一群和自己一样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他的不合群而嘲笑他、欺负他,他超群的数学天赋甚至让他成了被同学敬仰的大神级人物,陈景润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黄金岁月。

勇攀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

四年之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学校不想流失人才,便安排他留校任教,教授数学。但是以陈景润沉默寡言的性格,哪里能当好一个老师,因此他的教学情况十分不尽人意,于是学校便解聘了他。

但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却始终认为陈景润是最难得的人才,他不顾其他成员的反对,坚持让陈景润回到学校。王亚南给了陈景润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位,但是却不让他负责任何工作,只让他继续搞研究。

慧眼识人的王亚南早已看出,陈景润在科研方面是中流砥柱,但是却并不适合教书,每个人擅长的方面各有不同,只有让他们各司其职,才能发挥出他们全部的才能。

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陈景润把华罗庚的《数论导引》和《堆垒素数论》彻底钻研了一遍,并写了一篇数论方面的文章,寄给了刚刚回国的华罗庚。

看到这篇文章后,华罗庚震惊不已,很少有人能够把他的书研究的如此透彻,听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只有二十多岁时,华罗庚更是难以置信,一边赞叹,一遍感慨“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呐!”

随后,华罗庚把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就是在这个岗位上,陈景润解决了一个困惑世界顶级科学家已久的数学难题。

1742年,数学家哥德巴赫曾提出了一个数学疑问。但是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人能够解答。这个数学难题就像一坐陡峭无比的山峰,百年来无数数学学者对它跃跃欲试。

但是这些学者要么刚刚走到山下,就被山的陡峭给吓退;要么爬到半山腰,实在是精疲力竭,无法继续。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在两百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大的突破。

自从进入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就如同终于回到大海中的鱼,畅快游动,为了不辜负华罗庚对自己的赏识,他决定向这个世纪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前进。

百年来无数数学家都没有收获,一个年轻小伙子就能研究出什么大名堂吗?

从做出这个决定开始,陈景润就把全部身心都倾注在哥德巴赫猜想上。

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走在路上、躺在床上、上厕所时、吃饭时、洗澡时,陈景润都在思考,因为身体过于劳累、自身免疫力下降,陈景润因此甚至患上了肺结核,但是这依旧未能阻止他前进的步伐。

在攀登这座高峰时,陈景润的双手被磨破了,双脚痛得失去了直觉,抬头望看不到顶,往下看是万丈深渊,陈景润只有不断往上爬。

爬到山顶或许还要几十年,或许永远都无法到达山顶,又或许下一步就会掉入万丈深渊尸骨无存,但是陈景润没有丝毫畏惧,每一步都走得那样坚定与无畏。

1966年,陈景润证明出了这个命题,并写出了长达几十万字的论文。这篇文章发布在《科学通报》期刊上,使整个数学界都为之一颤。谁也不相信,这个困扰了世界两个世纪的难题,竟然被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证明出来了。

自此以后,陈景润名声大噪,他也在47岁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儿子陈由伟也继承了父亲的天赋和母亲的沉稳,他取得了商业和数学的双硕士学位,不仅如此,他比父亲更加灵活,也更爱创新,在硕士毕业后,陈由伟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开辟着一条属于他自己的光明道路。

陈景润是一个不合群的怪孩子,是一个严重偏科的中等生,是一个面对姑娘手足无措的单身汉,也是一个破解出世纪难题的天才科学家。1996年,这个数学伟人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63岁。

陈景润的丰功伟绩没有人可以用言语准确描述,他是我国的骄傲,是世界数学界的伟人。对于数学,他永远有着诚挚的热爱,对于感情,陈景润又有着永远的忠诚,他是怪咖,更是天才!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坎坷的数学家陈景润:病逝27年,妻子由昆现在怎样了?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陈景润与妻子由昆、儿子陈由伟

陈景润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数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哥德巴赫猜想”困扰数学界近3个世纪,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往前推进了一步,激励着无数数学家向着真理的彼岸前行。

陈景润人生坎坷,经历了很多磨难。1980年,他与妻子由昆在北京结婚,次年诞下儿子陈由伟。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如今27年过去了,由昆的人生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01

青年陈景润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城门镇胪雷村(当时属闽侯县)。陈景润的父亲是邮政局职员,母亲没有工作。

陈家父母一共生了12个孩子,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由于家里孩子多,陈家很穷,陈景润小小年纪经常跟着妈妈去野外挖地瓜根和地瓜残片充饥。

陈景润天资聪颖,很多东西看一遍就能记下来,1946年他考入三元县立初级中学(今三明市第一中学)。

该校档案馆至今还记录他初二时的考试成绩:代数99分,几何83分,国文92分,英文89分,化学88分,音乐85分,体育80分,劳作75分。

可以看出,陈景润中学时代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青年陈景润

1948年,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中学读高中。他体弱多病,中学期间住过6次院,还动过3次手术。

高三上学期,他因为交不起学费,休学半年在家自学。但1950年,陈景润高中毕业时还是考入福建厦门大学数学系。

不久抗美援朝爆发了,全国人民掀起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

为了保家卫国,陈景润报名参军,相关部门觉得国家发展需要科技人才,没有批准。于是陈景润将自己舍不得穿的新皮鞋捐了出去,以表达自己的心愿。

陈景润班上只有4个大学生,但配备了4名教授1名助教。

王亚南(1901—1969)

1953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因为时代原因,学校不给他安排工作,陈景润身无分文,连一把牙刷都买不起。

当时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邀请陈景润回母校,在数学系的资料室当管理员,这样陈景润总算有了一口饭吃。

回母校时,陈景润几个月没理发了,头发快到肩膀上了,王亚南掏钱给他理发。

陈景润没有教学的压力,专心致志研究数学,他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吃透了,然后写了一篇关于华林问题的论文。

1952 年成立时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清华园内)

厦门大学数学系李文清教授一看,觉得很有见地,便将论文寄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觉得陈景润是数学奇才,建议将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

1957年,陈景润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再次来到北京工作。

02

陈景润是书呆子,一心一意研究数学,对生活琐事一点不上心。他经常忙得忘了吃饭,袜子破了还穿。

陈景润(右)与恩师华罗庚

由于他心里只装着数学,陈景润不懂人情世故,有人欣赏他,也有人非议他。因为他工作太痴,没人给他介绍女朋友。陈景润在工作中接触过一些异性,却没有一个让他动心。

1964年,陈景润31岁了,依然未婚单身。特殊年代开始后,陈景润由于家庭出身,在单位遭受不公正待遇。单位的后勤人员骑在陈景润的头上,多次打他,逼他写检查。

还有人给陈景润扣上了“剥削者”“白痴”“废物”的帽子。陈景润生性耿直,与对方进行理论,驳得那些人哑口无言。

这样一来,那些人更疯狂地迫害陈景润,他身上经常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有一次,有人用铁棍打陈景润,他的衬衣都被鲜血染红了。

陈景润

残酷的折磨,让陈景润患上了眩晕症,他多次休克。一次陈景润遭人殴打,结果他眩晕症发作,从二楼摔到楼下的草地上,人事不省。没有人理他,更没有人将他送医。

陈景润昏迷了一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得知自己还活着,陈景润热泪盈眶。

1975年,陈景润恢复了工作。在参加人代会时,他与敬爱的周总理分在一个小组。周总理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他学好外文,将来好与国外打交道。

陈景润内心热浪滚滚,眼里涌出了激动的泪水。他将总理的教诲牢记在心,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跟着收音机学外语。

陈景润举行讲座

几年下来,陈景润掌握了英国、法国、苏联、德国、日本5个国家的文字。此后出国讲学,陈景润不用带翻译,自己就能与外国人交流。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大数学家,陈景润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仅次于华老。“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已困扰数学界两个多世纪,是数论领域最久的未解难题之一。

为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的演算草纸用麻袋装。当时他宿舍里没有空调,室内温度接近40度,陈景润热得没有办法,就在脚下放一盆凉水,过一会就用毛巾擦汗。

劳累加上温度高,陈景润几次热得晕了过去。

03

闵嗣鹤(1913.03.08-1973.10.10)

早在1966年,陈景润就证明了“1+2”,被称为“陈氏定理”。

最终“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证明“1+1”,显而易见,陈景润已走在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前沿。

北京大学著名数学教授闵嗣鹤,为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氏定理(1+2)论文的写作和审阅,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陈景润(右)和博士生张明若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图书馆

多年来,陈景润多次去闵教授家请教。特殊年代里,闵教授也遭受不公正待遇,被折磨得躺在床上,还在为陈景润审稿。

1973年10月,闵教授不幸离世。陈景润的身体也被折磨垮了,穿着棉衣去参加闵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

由于悲伤过度,加上身体虚弱,一进闵教授的家门,陈景润就晕倒在地。恩师去世后,每年春节陈景润都要去看望师母,哪怕下大雪他也要赶过去。

1979年春天,徐迟(左)与巴金在法国

1978年1月,著名作家徐迟创作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发表,引起巨大的轰动。一夜之间,陈景润成为家喻户晓的数学家。

因为这篇报告文学和陈景润,全国掀起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热潮。很多没有受过正轨教育的数学爱好者,也投入到研究中。

中国科学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每年都要收到几麻袋论文或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来信来稿。

1978年,在数学理论和应用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的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陈德泉(从左至右)

1978年,陈景润在北京309医院住院,一个名叫由昆的女军医让他怦然心动。

由昆1951年出生于湖北,比陈景润小18岁。她1969年入伍,两年后考入湖北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武汉156医院工作。此时她被单位派到北京309医院进修,陈景润由此认识了她。

那时因为徐迟的报告文学,陈景润大名鼎鼎,由昆得知陈景润在309医院住院,便与几个小姐妹偷偷去看他。

陈景润躺在床上看书,主动与她们打招呼。此后,陈景润多次在走廊里,病房里遇到由昆,每次他都主动问好。

由昆

由昆说一遍自己的单位和住址,陈景润就牢牢地记住了。其实,陈景润在见到由昆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但他不知道由昆是否有男朋友,是否结婚了。

也许今生有约。一个月后,由昆被安排到陈景润的病室当值班医师。陈景润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与她闲聊,套出了由昆还没有男朋友的消息。

陈景润非常激动,准备向她求爱。可他又担心自己比由昆大18岁,对方不会接受,这让陈景润很苦恼。

由昆追求上进,每次查完房后就坐在阳台上学英语。陈景润英语很好,便经常去阳台上陪她一起学英语,还不时给予由昆指导。

20世纪70年代,陈景润在工作

一天,陈景润教完由昆英语后,突然抓住她的手,语无伦次地说:我爱你,想与你生活在一起。

由昆脸涨得通红,慌乱地将手抽出来,然后跑了出去。陈景润以为由昆讨厌自己,心里很难过。

04

几天后,他找机会向由昆道歉,请求她原谅。由昆说:你是鼎鼎有名的数学家,怎么会看上我这个小女子?

的确,陈景润成名后很多人给他张罗对象,有的女孩给他写求爱信,还有的女孩去单位找陈景润。含蓄的陈景润不喜欢太直接,没有心思理会。

而今遇到由昆,陈景润结结实实地爱上了她。他对由昆说:你如果不接纳我,我这辈子不会结婚。

陈景润与由昆

由昆告诉他:其实我已经给家里写信了,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

陈景润惊喜激动,颤声问:那你同意了?由昆娇羞地点了点头。

当天下午,陈景润就跑回中关村的数学研究所,遇到同事他就宣布:我有女朋友了!

陈景润恋爱的消息迅速传开了,很多人想知道他找了什么样的女朋友。陈景润说:她叫由昆,现在309医院进修,人漂亮又温柔。

随后,309医院也传遍了陈景润恋爱的消息,一波波病友和工作人员来看由昆,将她的生活彻底打乱了。

陈景润

由昆很生气,跑到陈景润的病房,本想将他数落一顿,但看到陈景润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由昆的气顿时消了。

10多天后,由昆收到了父母的回信,双亲欣赏陈景润,同意女儿与他恋爱。

两个月后,陈景润出院了,由昆的进修也结束了,返回武汉。随后,陈景润被安排到美国、英国等国家讲学。

美国相关部门要求陈景润留在美国,许诺给他金钱、美女、别墅,但陈景润不为所动。他在英国讲学时,一位名校的校长对该校实验室的几位女博士说:谁能够留住陈景润,谁就是学校的功臣。

陈景润

于是3位金发碧眼的漂亮女博士,向陈景润发起爱情攻势。陈景润拒绝道:我有未婚妻了,马上就要结婚了。

1980年6月,陈景润回国了。随后,他给由昆写了一封信,要她来北京结婚。

由昆的家人、同事、朋友、邻居全知道了,纷纷给他们送上祝福。

听说陈景润要结婚,单位给他分了房子。然而当由昆从武汉赶到北京时,陈景润因为要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最后的难关,又决定不结婚了。

由昆结婚的事传开了,现在突然出现这么大的变故,让她承受巨大的压力。大家知道后,纷纷为她担心。

20世纪70年代,陈景润(左)和他的两位老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中)、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沈元

由昆没有责怪陈景润,她在北京照顾陈景润一段时间后就回武汉工作。可回到单位,大家看由昆的眼光变了,有可怜,有同情,有担忧,还有其他内容。由昆哭了。

领导和同事得知陈景润出尔反尔,纷纷给他做工作。陈景润也意识到自己的书呆子气伤害了由昆,决定与她结婚。

1980年8月25日,陈景润与由昆在北京结婚了,婚后夫妻俩一直两地分居。

1981年12月,由昆要生孩子了,是剖腹产。担心出现意外情况,医生问陈景润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陈景润含泪说保大人,产床上的由昆热泪盈眶。

陈景润全家福

最终母子平安,陈景润给儿子取名陈由伟。

由昆坐月子期间,陈景润每天在外面排长队买鸡、鸡蛋给妻子补身体。

05

1983年9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由昆被调入北京309 医院工作。胡启立同志在一个星期内解决了陈景润的住房(五室一厅)和秘书问题,一家三口总算在北京团聚了。

1984年,陈景润骑车外出,被一个骑三轮的年轻人撞倒在地,他脑袋先着地,陷入昏迷。在医院接受治疗时,陈景润被查出帕金森症。

陈景润

1985年,陈景润挤公交车上班,又被人挤到汽车底下摔昏了。幸亏送医及时,才没有酿成大祸。

做了爸爸的陈景润身上多了几分烟火气息:以前他脑海里只装着“哥德巴赫猜想”;而现在他下班回家,会帮妻子分担家务,陪儿子一起玩。

在妻子的感染下,陈景润的性格也开朗了。

陈景润与儿子

1994年4月,陈景润在家骑健身车锻炼,不幸摔了下来,造成股骨骨折,在医院接受治疗。

此后 陈景润多种病情复发,只能吃点流食,直到1年多后才出院。

此时社会上出现谣言,说陈景润疯了,妻子与他离婚了。很多人不明真相,纷纷谴责由昆,这给由昆和儿子带来巨大的烦恼。

一家三口

1996年,陈景润病情出现反复,再次入院。由昆打算5月22日将丈夫接回家过63岁生日。谁知3月19日,陈景润病情恶化,不幸在医院病逝,享年63岁。

送别最挚爱的丈夫,由昆陷入巨大的悲痛中。15岁的儿子流着泪对母亲说:妈妈,你要坚强,爸爸走了还有我呢。

最悲痛的阶段过去后,由昆冷静下来了,丈夫临终前叮嘱她:一定要将儿子培养好。

由昆觉得自己必须坚强,不让丈夫在那边担心。她将泪和痛埋在心底,一心一意抚养儿子。

此后有人给由昆张罗对象,她担心儿子受伤害,婉拒了。为了儿子,由昆不打算再婚。

陈由伟

陈由伟高中毕业后,由昆将儿子送到加拿大留学,学习国际商务,后改学应用数学。

在加拿大,没有人知道陈由伟是陈景润的儿子,他与其他留学生一样,没有享受任何特殊照顾。

丈夫走后,由昆将儿子当成精神支柱,也将他当做家里的成年男人。家里有什么事情,她都会与儿子一起商量、拿主意。

2005年,由昆与儿子将陈景润的手稿,捐献给中国革命博物馆。

陈由伟身高1.82米,长相帅气,身材挺拔,集合了父母的优点。2007年,陈由伟留学归国,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医疗公司。

2006年4月4日,陈景润的夫人由昆女士在厦门大学与陈景润铜像合影。

他亲眼见证了母亲的艰难,支持母亲再婚。但由昆告诉儿子:我心里只有你爸爸,装不下其他人。

陈景润去世时,由昆才45岁,正处于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然而因为深爱丈夫,不让儿子受伤害,由昆经受着煎熬。

陈由伟尊敬孝顺母亲,现在他已结婚做爸爸了。逢年过节,他与母亲在一起团聚。平时即便工作再忙,他也要每天给母亲打问候电话。

由昆虽然是一个人,但生活并不寂寞孤单。

陈由伟

2023年2月,由昆72岁了,在北京一个人住。她有不菲的退休金,住着宽敞的房子,儿子孝顺,由昆的晚年安稳舒心。

虽然丈夫已离世27年,但由昆感觉他从来没有走远。她将陈景润的一部分骨灰放在家里,每年丈夫的生日和忌日,由昆都会对着丈夫的骨灰说话,向他讲述自己和儿子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他在那边安心。

陈由伟每次看到这一幕,热泪就会盈满他的眼眶。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数学天才陈景润的一生

陈景润从少年时代培育起来纯朴真挚的感情,一直贯穿在他生命的全程。

童年时代的陈景润,性格内向,不大说话。

玩捉迷藏的时候,陈景润的方式有点特别,他往往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待别人来“捉”他。

看着看着,他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他了。

内向到可以说是木讷了,可内向的孩子,往往内心都藏满善意与执着。

陈景润10岁那年,母亲突然病逝。

他大哭不已,不吃饭,也忘了吃饭。

当一脸悲戚的人们,把母亲放置到阴森恐怖的棺木中去的时候,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张已经变得青灰色的熟悉的脸,泪如泉涌。

小学念了二年,便开始跳级。

上初中后,陈景润最先受到一位语文老师的特别关注。

老师原本是位教授,曾在东北的大学教学,日本侵占东北后,他流亡到南方,在福州这所中学当了一名教师。

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

初中时,陈景润数学成绩始终全校第一,引起了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数学教师的注意。

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

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把自己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课本借给他看,还格外多给他讲一些数学知识。

他不爱说话,遇到同学也不会绷着脸,而是笑一笑,算是打招呼了。

长期看书,且爱躺在床上看,患了近视,戴着一副眼镜,一条眼镜腿断了,用一根线绑着,初看,有点滑稽,也显得“寒酸”,但他从不在意。

考入高中后陈景润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

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

沈老师注意到陈景润是在一次课堂上,当时他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

大家都不明白,陈景润却立即小声回答:“53人”。

沈老师惊呆了,因为这道题他曾给许多班出过,没人能够答上来。

沈老师非常高兴,接着,他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

他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

之后,哥德巴赫带着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这个故事被陈景润埋入心中。

1950年,陈景润高中尚未毕业,毅然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

与高中时期一样,他的成绩在全校依然名列前茅。

大学中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主要在教师中进行,偶尔也会“烧”到学生头上。

陈景润被“烧”着了,他到大会上去做“检查”,非常虔诚地检讨自己,并且向大家保证:今后一定讲卫生,天天洗脸刷牙。

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教书。

他平时很少讲话,表达能力很差,学生们听他讲课特别费劲,加上他一口的福州话,许多学生根本听不懂他的话。

因此,他到北京四中上了几节课后,学校就发现他不能胜任教学,不再让他登台讲课,而是让他给学生批改作业。

由于上课能力不足的内心煎熬,在四中陈景润更是经常生病。

学校见他多病,不能工作,于1954年让他“停职回乡养病”。

回到福州家中养病的陈景润没有了经济收入,工作和生活一度都陷入困境。

1954年的冬天,家里一天到晚弥漫着呛人的中药味,在家人的照顾下,陈景润的病情渐渐得到控制。

陈景润想出去找份工作,教书他显然不行,做体力活,他更不行。

苦闷中,他几乎每天都去书店看书,从这家书店换到那家书店。

渐渐地,家附近几家书店的营业员几乎都认识了这个只看书不买书的顾客。

终于有一天,他被撵了出来。

后来,陈景润的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可以摆个租书摊?这个活不累,还能一边守摊点一边看书。

于是每天早晨,陈景润推着装满书的小推车离开家,小推车“吱吱”叫着穿过小巷,停在热闹的街边。

他摆开摊子放上书,将写有“租书”的牌子摆放好后,就坐下来看随身带来的数学书。

不言而喻,生意很清淡。

前来租书看的大多是孩子,他们花2分钱就能租一本小人书看。

陈景润收下钱,递上书,又低头看他的数学书。

直到街上的路灯都亮了,他才收摊回家。

这样一天下来能有几角钱收入,陈景润勉强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一天下午,书摊冷冷清清的,一个顾客也没有,陈景润坐在小板凳上看书。

父亲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他手里拿着厦大送来的信函,喜气洋洋地说:“景润,景润,王校长让你去厦门大学工作哩。”

原来是不忍陈景润的数学才华被浪费,所以调他到厦大图书馆管理数学系图书资料阅览室。

为了给自己挤出时间,陈景润几乎从不去校外,足迹就在宿舍、食堂、图书馆之间。

当陈景润得知华罗庚对“哥德巴赫猜想”有一定研究后,便把华罗庚的数学专著全部找来,认真研读。

他在巩固大学所学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演算数学题,他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1956年,陈景润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写成一篇题目为《塔内问题》的论文。

数学系的李文清老师看后击节叹赏,决定推荐给华罗庚。

华罗庚读后非常惊喜,“这个年轻人很好!他很有想法!很有培养前途!”

当时华罗庚正在筹备全国数学讨论会,赴会代表早已经确定,不能再增加名额。他决定,以自己个人名义请陈景润作为特邀代表到北京来参加数学讨论会,并请他到会作报告。

会议结束后不久,华罗庚就决定把这个没有和自己说过几句话的年轻人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他派人千里迢迢到厦门,与厦门大学商调陈景润,又派人和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多方协调。

终于在第二年,将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工作。

这是华罗庚平生惟一亲自点名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人员。

陈景润一生把华罗庚当作自己的恩师。不善于言辞的他,在参加学术会议前都要到恩师家去拜访。

华罗庚逝世后,1985年6月,在八宝山举行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

长期患重病,已经不能自主行走的陈景润不听医生劝阻,偏要去参加,他是被别人背下楼去的八宝山。

在仪式的40分钟时间里,他在三个人搀扶下一直坚持站立,始终在流泪。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可以说是个怪人。

他平时极少出门,也极少与人交往,整天关在屋子里读书、演算。

有一天,陈景润去理发,理发的人多,要排队。他就拿出一个小本计算起来。

忽然有所启发,心想排到我理发,时间还很长,便跑到图书馆去查资料。

查过资料回来路过外文阅览室,他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到天色已黑才想起理发的事。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研究,陈景润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

1965年冬季的一天,陈景润交给王元一篇论文,简称“1+2”,论文共有50多页。

1972年底,他正确解答了“哥德巴赫猜想”,并且写成了长达100多页的论文。

但他考虑到论文不好发表,发表反会被批斗,便藏了起来。

1973年2月,陈景润病得很重,不得不到医院看病,途中遇到了时任中科院数学所业务处处长的罗声雄。

陈景润似乎觉得自己活不长了,论文有被湮没的可能,他告诉了罗声雄。

罗声雄和朋友商量一番后将这件事情直接捅到中国科学院去了。

随后,陈景润的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科学》英文版16卷第2期上发表了。

论文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经过200多年的漫长岁月,有多少数学家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地钻研它,最后都失败了,而陈景润成功了。

从此,陈景润处境大变。

1975年1月13日,陈景润作为科学界的代表,去北京出席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

接到参加会议的通知后,他早早地起床,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把被子、脸盆、洗漱用具一一带好。

当他“全副武装”出现在设施豪华的北京高级宾馆时,接待人员全都忍不住笑了。

1979年法国出版了古今1000多位大数学家的传记,陈景润位列其中。

那年,美国科学院副院长来华访问时,惊问陈景润:“是什么力量和毅力,使你大力推进了如此之难的哥德巴赫猜想呢?”

英国数学家赫晋黎在写给陈景润的信中惊叹道:“啊,你移动了群山!”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1984年的夏天,一位德国的数学家访问中国,他慕名找到陈景润。

他们谈得很投机,陈景润英语水平很高,不必借助翻译,双方可以坦然相谈。

他们一起讨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问题,说着说着,陈景润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

德国数学家只是静静坐在一旁。

陈景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且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抵抗力很差、很差。

1978年秋天,陈景润住进病房。

一天,他正斜躺在病床上,拿起纸和笔,快速地写着一些数学的运算公式。

正在这时,几个医护人员来查房,陈景润突然一抬头,撞到了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

那个有着大而明亮眼睛的人叫由昆。

几乎就在那一瞬间,陈景润萌发出生命中唯一一次恋情。

一次陈景润偷偷踱到值班室和由昆聊天:

问道:“你爱人在哪里呀?”

由昆说:“你瞎说什么呀,我没有爱人。”

陈景润又问了:“那你男朋友呢?”

由昆又说:“男朋友也没有。”

这下陈景润放心了,心里乐开了花。

在医院后面有一个僻静的小平台,陈景润经常喜欢把衣服放在这里来晒,正在学英语的昆则把这个地方称作她收听英语的课堂。

他俩经常就在平台相遇。

一天,陈景润看到由昆在学英语,他便鼓起勇气率先打破了沉默:“以后一起学吧。”

由昆立马拒绝:“不行的,我们院里有规定,不准打扰你。”

见由昆没同意,陈景润并没有放弃,他依旧每天到小平台去,只是希望能多一些和她接触的机会。

由昆见陈景润总是晾衣服啊小帽子什么的,还想是不是南方有这个习惯。

后来陈景润又提出一起学英语的提议,由昆心想要一起学的话也还可以,互相帮助嘛。

这天两个人又在一起学习,陈景润突然情不自禁地说:“我们如果能在一起生活就好了。”

这话把由昆吓了一跳,连忙说:“这不可能的。”

陈景润沮丧极了,由昆当时吓坏了,一边说“算了不学了”,一边慌忙而逃。

从那以后,由昆有好几天都不去学英语了。

几天之后,陈景润看到由昆又独自值夜班,再一次鼓起了勇气,走进了值班室,对她说:“我们还是学英语吧。”

由昆想起上一次尴尬的场景,冷冷地对他说:“我在写病历。”

陈景润一时语塞,过了一会儿,他又慢慢地说:“已经开始了,还是学吧。”

经过这个事件之后,由昆内心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看着陈景润那个认真的态度,由昆的内心不由软了下来,说道“好吧”。

因为害怕由昆再次离开,陈景润便没有提及以前的话题,由昆也渐渐感受到了陈景润对她的心意,不由得在心中有了一丝甜蜜。

这个时候陈景润说:“我知道,我们俩在一块对你不公平。但是我也想过了,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的话,我这一辈子都不会结婚了。”

听到陈景润真诚而沉重的告白,由昆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她向陈景润坦陈了自己的想法:“我脾气特别不好。”

陈景润说:“没关系的,我大你这么多,我让着你。我不会和你吵架的。”

“我什么也不会做,饭也不会做。”

“没关系,我们吃食堂。”

“我衣服也不会做,毛线也不会打。”

“没关系的,你穿军装,我就穿随便一些,你剩下的军装我也可以穿。”

1979年底,由昆结束北京进修,返回武汉。

随后,陈景润也去美国、英国、法国讲学。

尽管两地相思,陈景润给由昆写了不少真挚动人的情书。

1980年8月25日上午,相恋两年的由昆和陈景润来到中关村办事处,在结婚证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早晨洗脸,陈景润能有多快就多快,把水一撩,擦一下就完了。由昆在家的时候,一定要帮他好好洗一下,陈景润特别开心。

由昆逗他一下,更笑得不得了,嘴一张开把牙膏都喷出去了。

当时的理发店特别少,每次理发都要排很长时间队,由昆就说:“那我来帮你理发好不好?”

陈景润一听很开心,忙说“好呀好呀”。

可是由昆哪会理发呢,她立刻上街买了理发的推子,就拿着推子剪呀推呀,剪完以后陈景润的头发像狗啃了似的。

后来别人一看:“陈教授你的头发在哪理的?怎么理成这个样子?”

陈景润腼腆说:“我在很小的理发店理的。”

陈景润对由昆呵护备至,不管由昆做什么,他总是欣然接受,最后还不忘鼓励一下她。

在陈景润的心中,“由”的地位排在最前面,“由”的分量最重。

由昆生孩子的时候需要做剖腹产手术,陈景润却半天不在手术单上签字,他让医生一定要保证手术不要对妻子的身体有任何影响。

极不情愿签了字以后,医生问他万一手术出现问题,你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陈景润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保大人!”

1981年12月,他们的儿子出生。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的重伤。

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

陈景润生病之后,为了能使他早日康复,单位决定保留由昆的职位,让她全心照顾陈景润。

然而却遭到了陈景润的强烈拒绝:“我走了你就成全职家庭妇女了,你什么都不会,你自己怎么过?”

随后,又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帕金森氏综合症被认为是医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在世界上尚没有攻克它。

1996年3月,陈景润的病情再次恶化,高烧不退。

3月18日,陈景润血压突然测不到,一度为零,并出现了心衰、休克。

医生采取紧急措施,抢救治疗后血压恢复。

陈景润微微张着嘴,已不能说话。

3月19日,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

据说,陈景润一旦决定做一个方向了,那其他数学家都不用再做这个方向了,即使你一个组有三四个专业数学家,也基本上做不过陈景润一个人。

被时人称为天才数学家。

但陈景润并不是万能的,他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盔甲与软肋,有着自己的软弱与勇敢。

但陈景润终其一生,都像一只执拗爬行的蜗牛,不论顺境困境,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前进的方向与步伐。

天才也罢,常人也好,恰如托尔斯泰所说:为其所应为,这样的人才是勇敢的。

步步前行的人,自会收获生命的馈赠。

精彩热文:

她是北大才女,可天妒英才,“卖米”一文看哭了无数人

他哈佛硕士毕业,20年资助2.3万名艾滋遗孤从富变穷

她是最神秘的中国奇女子,曾轰动全世界,却消失了

他是卑微的中国文盲,失踪百年全世界寻找他

和所有父母、学生一起成长,点击最上方头像关注“教育行动”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数学天才陈景润的一生

陈景润从少年时代培育起来纯朴真挚的感情,一直贯穿在他生命的全程。

童年时代的陈景润,性格内向,不大说话。

玩捉迷藏的时候,陈景润的方式有点特别,他往往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待别人来“捉”他。

看着看着,他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他了。

内向到可以说是木讷了,可内向的孩子,往往内心都藏满善意与执着。

陈景润10岁那年,母亲突然病逝。

他大哭不已,不吃饭,也忘了吃饭。

当一脸悲戚的人们,把母亲放置到阴森恐怖的棺木中去的时候,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张已经变得青灰色的熟悉的脸,泪如泉涌。

小学念了二年,便开始跳级。

上初中后,陈景润最先受到一位语文老师的特别关注。

老师原本是位教授,曾在东北的大学教学,日本侵占东北后,他流亡到南方,在福州这所中学当了一名教师。

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

初中时,陈景润数学成绩始终全校第一,引起了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数学教师的注意。

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

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把自己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课本借给他看,还格外多给他讲一些数学知识。

他不爱说话,遇到同学也不会绷着脸,而是笑一笑,算是打招呼了。

长期看书,且爱躺在床上看,患了近视,戴着一副眼镜,一条眼镜腿断了,用一根线绑着,初看,有点滑稽,也显得“寒酸”,但他从不在意。

考入高中后陈景润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

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

沈老师注意到陈景润是在一次课堂上,当时他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

大家都不明白,陈景润却立即小声回答:“53人”。

沈老师惊呆了,因为这道题他曾给许多班出过,没人能够答上来。

沈老师非常高兴,接着,他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

他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

之后,哥德巴赫带着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这个故事被陈景润埋入心中。

1950年,陈景润高中尚未毕业,毅然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

与高中时期一样,他的成绩在全校依然名列前茅。

大学中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主要在教师中进行,偶尔也会“烧”到学生头上。

陈景润被“烧”着了,他到大会上去做“检查”,非常虔诚地检讨自己,并且向大家保证:今后一定讲卫生,天天洗脸刷牙。

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教书。

他平时很少讲话,表达能力很差,学生们听他讲课特别费劲,加上他一口的福州话,许多学生根本听不懂他的话。

因此,他到北京四中上了几节课后,学校就发现他不能胜任教学,不再让他登台讲课,而是让他给学生批改作业。

由于上课能力不足的内心煎熬,在四中陈景润更是经常生病。

学校见他多病,不能工作,于1954年让他“停职回乡养病”。

回到福州家中养病的陈景润没有了经济收入,工作和生活一度都陷入困境。

1954年的冬天,家里一天到晚弥漫着呛人的中药味,在家人的照顾下,陈景润的病情渐渐得到控制。

陈景润想出去找份工作,教书他显然不行,做体力活,他更不行。

苦闷中,他几乎每天都去书店看书,从这家书店换到那家书店。

渐渐地,家附近几家书店的营业员几乎都认识了这个只看书不买书的顾客。

终于有一天,他被撵了出来。

后来,陈景润的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可以摆个租书摊?这个活不累,还能一边守摊点一边看书。

于是每天早晨,陈景润推着装满书的小推车离开家,小推车“吱吱”叫着穿过小巷,停在热闹的街边。

他摆开摊子放上书,将写有“租书”的牌子摆放好后,就坐下来看随身带来的数学书。

不言而喻,生意很清淡。

前来租书看的大多是孩子,他们花2分钱就能租一本小人书看。

陈景润收下钱,递上书,又低头看他的数学书。

直到街上的路灯都亮了,他才收摊回家。

这样一天下来能有几角钱收入,陈景润勉强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一天下午,书摊冷冷清清的,一个顾客也没有,陈景润坐在小板凳上看书。

父亲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他手里拿着厦大送来的信函,喜气洋洋地说:“景润,景润,王校长让你去厦门大学工作哩。”

原来是不忍陈景润的数学才华被浪费,所以调他到厦大图书馆管理数学系图书资料阅览室。

为了给自己挤出时间,陈景润几乎从不去校外,足迹就在宿舍、食堂、图书馆之间。

当陈景润得知华罗庚对“哥德巴赫猜想”有一定研究后,便把华罗庚的数学专著全部找来,认真研读。

他在巩固大学所学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演算数学题,他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1956年,陈景润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写成一篇题目为《塔内问题》的论文。

数学系的李文清老师看后击节叹赏,决定推荐给华罗庚。

华罗庚读后非常惊喜,“这个年轻人很好!他很有想法!很有培养前途!”

当时华罗庚正在筹备全国数学讨论会,赴会代表早已经确定,不能再增加名额。他决定,以自己个人名义请陈景润作为特邀代表到北京来参加数学讨论会,并请他到会作报告。

会议结束后不久,华罗庚就决定把这个没有和自己说过几句话的年轻人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他派人千里迢迢到厦门,与厦门大学商调陈景润,又派人和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多方协调。

终于在第二年,将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工作。

这是华罗庚平生惟一亲自点名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人员。

陈景润一生把华罗庚当作自己的恩师。不善于言辞的他,在参加学术会议前都要到恩师家去拜访。

华罗庚逝世后,1985年6月,在八宝山举行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

长期患重病,已经不能自主行走的陈景润不听医生劝阻,偏要去参加,他是被别人背下楼去的八宝山。

在仪式的40分钟时间里,他在三个人搀扶下一直坚持站立,始终在流泪。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可以说是个怪人。

他平时极少出门,也极少与人交往,整天关在屋子里读书、演算。

有一天,陈景润去理发,理发的人多,要排队。他就拿出一个小本计算起来。

忽然有所启发,心想排到我理发,时间还很长,便跑到图书馆去查资料。

查过资料回来路过外文阅览室,他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到天色已黑才想起理发的事。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研究,陈景润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

1965年冬季的一天,陈景润交给王元一篇论文,简称“1+2”,论文共有50多页。

1972年底,他正确解答了“哥德巴赫猜想”,并且写成了长达100多页的论文。

但他考虑到论文不好发表,发表反会被批斗,便藏了起来。

1973年2月,陈景润病得很重,不得不到医院看病,途中遇到了时任中科院数学所业务处处长的罗声雄。

陈景润似乎觉得自己活不长了,论文有被湮没的可能,他告诉了罗声雄。

罗声雄和朋友商量一番后将这件事情直接捅到中国科学院去了。

随后,陈景润的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科学》英文版16卷第2期上发表了。

论文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经过200多年的漫长岁月,有多少数学家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地钻研它,最后都失败了,而陈景润成功了。

从此,陈景润处境大变。

1975年1月13日,陈景润作为科学界的代表,去北京出席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

接到参加会议的通知后,他早早地起床,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把被子、脸盆、洗漱用具一一带好。

当他“全副武装”出现在设施豪华的北京高级宾馆时,接待人员全都忍不住笑了。

1979年法国出版了古今1000多位大数学家的传记,陈景润位列其中。

那年,美国科学院副院长来华访问时,惊问陈景润:“是什么力量和毅力,使你大力推进了如此之难的哥德巴赫猜想呢?”

英国数学家赫晋黎在写给陈景润的信中惊叹道:“啊,你移动了群山!”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1984年的夏天,一位德国的数学家访问中国,他慕名找到陈景润。

他们谈得很投机,陈景润英语水平很高,不必借助翻译,双方可以坦然相谈。

他们一起讨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问题,说着说着,陈景润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

德国数学家只是静静坐在一旁。

陈景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且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抵抗力很差、很差。

1978年秋天,陈景润住进病房。

一天,他正斜躺在病床上,拿起纸和笔,快速地写着一些数学的运算公式。

正在这时,几个医护人员来查房,陈景润突然一抬头,撞到了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

那个有着大而明亮眼睛的人叫由昆。

几乎就在那一瞬间,陈景润萌发出生命中唯一一次恋情。

一次陈景润偷偷踱到值班室和由昆聊天:

问道:“你爱人在哪里呀?”

由昆说:“你瞎说什么呀,我没有爱人。”

陈景润又问了:“那你男朋友呢?”

由昆又说:“男朋友也没有。”

这下陈景润放心了,心里乐开了花。

在医院后面有一个僻静的小平台,陈景润经常喜欢把衣服放在这里来晒,正在学英语的昆则把这个地方称作她收听英语的课堂。

他俩经常就在平台相遇。

一天,陈景润看到由昆在学英语,他便鼓起勇气率先打破了沉默:“以后一起学吧。”

由昆立马拒绝:“不行的,我们院里有规定,不准打扰你。”

见由昆没同意,陈景润并没有放弃,他依旧每天到小平台去,只是希望能多一些和她接触的机会。

由昆见陈景润总是晾衣服啊小帽子什么的,还想是不是南方有这个习惯。

后来陈景润又提出一起学英语的提议,由昆心想要一起学的话也还可以,互相帮助嘛。

这天两个人又在一起学习,陈景润突然情不自禁地说:“我们如果能在一起生活就好了。”

这话把由昆吓了一跳,连忙说:“这不可能的。”

陈景润沮丧极了,由昆当时吓坏了,一边说“算了不学了”,一边慌忙而逃。

从那以后,由昆有好几天都不去学英语了。

几天之后,陈景润看到由昆又独自值夜班,再一次鼓起了勇气,走进了值班室,对她说:“我们还是学英语吧。”

由昆想起上一次尴尬的场景,冷冷地对他说:“我在写病历。”

陈景润一时语塞,过了一会儿,他又慢慢地说:“已经开始了,还是学吧。”

经过这个事件之后,由昆内心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看着陈景润那个认真的态度,由昆的内心不由软了下来,说道“好吧”。

因为害怕由昆再次离开,陈景润便没有提及以前的话题,由昆也渐渐感受到了陈景润对她的心意,不由得在心中有了一丝甜蜜。

这个时候陈景润说:“我知道,我们俩在一块对你不公平。但是我也想过了,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的话,我这一辈子都不会结婚了。”

听到陈景润真诚而沉重的告白,由昆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她向陈景润坦陈了自己的想法:“我脾气特别不好。”

陈景润说:“没关系的,我大你这么多,我让着你。我不会和你吵架的。”

“我什么也不会做,饭也不会做。”

“没关系,我们吃食堂。”

“我衣服也不会做,毛线也不会打。”

“没关系的,你穿军装,我就穿随便一些,你剩下的军装我也可以穿。”

1979年底,由昆结束北京进修,返回武汉。

随后,陈景润也去美国、英国、法国讲学。

尽管两地相思,陈景润给由昆写了不少真挚动人的情书。

1980年8月25日上午,相恋两年的由昆和陈景润来到中关村办事处,在结婚证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早晨洗脸,陈景润能有多快就多快,把水一撩,擦一下就完了。由昆在家的时候,一定要帮他好好洗一下,陈景润特别开心。

由昆逗他一下,更笑得不得了,嘴一张开把牙膏都喷出去了。

当时的理发店特别少,每次理发都要排很长时间队,由昆就说:“那我来帮你理发好不好?”

陈景润一听很开心,忙说“好呀好呀”。

可是由昆哪会理发呢,她立刻上街买了理发的推子,就拿着推子剪呀推呀,剪完以后陈景润的头发像狗啃了似的。

后来别人一看:“陈教授你的头发在哪理的?怎么理成这个样子?”

陈景润腼腆说:“我在很小的理发店理的。”

陈景润对由昆呵护备至,不管由昆做什么,他总是欣然接受,最后还不忘鼓励一下她。

在陈景润的心中,“由”的地位排在最前面,“由”的分量最重。

由昆生孩子的时候需要做剖腹产手术,陈景润却半天不在手术单上签字,他让医生一定要保证手术不要对妻子的身体有任何影响。

极不情愿签了字以后,医生问他万一手术出现问题,你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陈景润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保大人!”

1981年12月,他们的儿子出生。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的重伤。

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

陈景润生病之后,为了能使他早日康复,单位决定保留由昆的职位,让她全心照顾陈景润。

然而却遭到了陈景润的强烈拒绝:“我走了你就成全职家庭妇女了,你什么都不会,你自己怎么过?”

随后,又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帕金森氏综合症被认为是医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在世界上尚没有攻克它。

1996年3月,陈景润的病情再次恶化,高烧不退。

3月18日,陈景润血压突然测不到,一度为零,并出现了心衰、休克。

医生采取紧急措施,抢救治疗后血压恢复。

陈景润微微张着嘴,已不能说话。

3月19日,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

据说,陈景润一旦决定做一个方向了,那其他数学家都不用再做这个方向了,即使你一个组有三四个专业数学家,也基本上做不过陈景润一个人。

被时人称为天才数学家。

但陈景润并不是万能的,他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盔甲与软肋,有着自己的软弱与勇敢。

但陈景润终其一生,都像一只执拗爬行的蜗牛,不论顺境困境,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前进的方向与步伐。

天才也罢,常人也好,恰如托尔斯泰所说:为其所应为,这样的人才是勇敢的。

步步前行的人,自会收获生命的馈赠。

精彩热文:

她是北大才女,可天妒英才,“卖米”一文看哭了无数人

他哈佛硕士毕业,20年资助2.3万名艾滋遗孤从富变穷

她是最神秘的中国奇女子,曾轰动全世界,却消失了

他是卑微的中国文盲,失踪百年全世界寻找他

和所有父母、学生一起成长,点击最上方头像关注“教育行动”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陈景润穷尽一生,除了证明出“1+2”外,还有哪些数学成果

对于国人来说,陈景润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在那个国家尚处于建设之中的艰苦年代,陈景润住在狭小的房子里,对着煤油灯靠纸笔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几乎激励着每一位学子的科学探索梦想。

陈景润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数学成就,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这个成果虽然对于猜想的证明迈进了一大步,但离完全证实猜想还有很大距离。此后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没能完成猜想的最终证明。

那么穷其一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除了“1+2”成果之外,还有其它数学成果吗?

(埋头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一、立志破解猜想的少年。

陈景润对于数学的热爱,源于初中时的数学老师,那是一位30来岁的清华毕业生,学识渊博,讲课生动。在他的影响下,少年陈景润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当时的数学教材,他只用了两周就自学完成,这让老师非常惊讶,认为他在数学方面有极高天赋。于是因材施教,为他讲一些难度更高的数学知识。

高中时的陈景润数学成绩更加优异,同样让教数学的沈老师赞叹不已。一次上课时他对陈景润说:中国古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曾远超西方,希望你以后在数学上创造更大成就为国争光。比如破解当时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推动人类数学事业更上一层楼。

沈老师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这个少年的心,从此他以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陈景润旧照)

二、图书管理员的数学梦。

令数学人为之痴迷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提出的,其内容为:任一大于2的偶数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提出这一猜想的哥德巴赫却不能证明它,于是他向当时的大数学家们请求帮助。可两百多年过去了,仍然未能得到证实,这一猜想也被遗留下来,成了数学界的大难题。

20岁那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留校成为校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此后他一边饱览群书,一边在工作之余坚持对猜想进行验证研究。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自己对猜想的论证观点写成论文,寄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希望得到指导。华罗庚在看了论文后,对他的数学功底和才华颇为赏识,当他得知这个小伙子只是个图书管理员时,决定把他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让他专门从事其心爱的数学研究,从而人尽其用。

就这样,陈景润从一名图书管理员,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到了中科院数学所。在华罗庚教授的指导下,陈景润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证实研究中。

(陈景润旧照)

三、“1+2”猜想的重大进步。

有了华罗庚教授的指点,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劲头就更足了。可要想获得证明猜想更多的外国数学研究动态,就必须具备直接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于是陈景润开始学习多门外语,凭借惊人毅力,他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了英、俄、法、日、意、西等多国语言。

此后,陈景润在中科院一间六平米的办公室里,开始埋头研究。在历经十多个春秋之后,1965年,陈景润发表了一篇名为《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重要论文,在论文中,陈景润对于哥氏猜想中的“1+2”进行了有力证明。

论文立刻引起全世界数学界的关注,他的证明方法和观点得到一致认同。当人们得知这一成果只是在一间6平米的办公室,由一人一桌一笔一纸独立完成时,不由得对其赞叹不已。英国和德国的数学家还将这篇论文纳入大学教材,将其命名为“陈氏定理”。

当然,作为著名的数学家,以证明“1+2”而闻名的陈景润,在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的同时,在其它数学研究上也收获颇丰。

比如在早期,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他对塔里问题、华林问题、球内格点、圆内格点等数学理论,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重大改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此外他还成功将之前的最小素数从80继续推进到16。他所摸索出的筛选法,也成为最为有效的办法,为后人的数学研究做了铺垫。

凭借对哥氏猜想的研究贡献,陈景润三个字足以永远留在人类数学史上。他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甘于孤独献身科研的精神,理应成为人民群众的榜样。

(参考资料:《从哥德巴赫到陈景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