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周易看手相可信吗(看手相可信吗)

周易看手相可信吗(看手相可信吗)

看手相为什么能从众多算命法中脱颖而出且延绵不绝?它真的不靠谱吗?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6期,原文标题《看手相靠谱吗?》

文 袁越

真心相信算命的现代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顶多把它当作饭桌上的谈资而已。但有一种算命法例外,那就是看手相,因为有很多科学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据统计,仅在最近这20年里就能检索到1400多篇关于手相的论文,且都是在正规期刊上发表的。

这里所说的手相指的是食指和无名指的长度之比,以下简称2/4指比。最早发现这个比例有猫腻的是一位德国解剖学家,他在19世纪70年代首次撰文指出2/4指比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要比女性小一些。但那篇论文发表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很快就石沉大海了。

最早让这件事变得家喻户晓的是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约翰·曼宁(John Manning)教授,他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时和利物浦的一家生殖诊所合作,研究胎儿的左右对称性与子宫内荷尔蒙含量的关系。他隐约记起曾经在哪里看到过2/4指比的说法,便利用职务之便测量了一批利物浦当地人的右手2/4指比,结果发现女性的平均值为1,男性为0.98,确实存在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异。

曼宁教授又测量了男性顾客们体内的睾酮含量,发现2/4指比越低的人睾酮含量越高,这个结果似乎说明造成2/4指比差异的原因就是雄激素。他又去测了孩子们的2/4指比,发现两岁大的小孩的2/4指比就已经能看出性别差异了,说明睾酮的影响肯定从子宫里就开始了。

1998年,曼宁教授将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轰动。人类本来就热衷于算命,颅相和面相算命法曾经在欧洲红极一时,日本人则发明了血型算命法,也红过一阵子。这些都属于人体的生理特征,听上去似乎要比生辰八字之类的靠谱一些,可惜后续研究证明这些算命法都不靠谱,公众的兴趣也就渐渐消失了。

2/4指比法测的同样是人的生理特征,而且此法方便易测,结果明确,背后的科学道理似乎也挺靠谱,于是此法迅速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从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到不同的性格特征都有人研究过。体育圈还用它来筛选运动员,有好几篇论文证明2/4指比小的人更有体育天赋。

甚至连考古界也来掺和了一下,有人专门去研究了史前人类留在洞壁上的手印,希望能依靠2/4指比计算出手印主人的性别。

那么,手相算命真的靠谱了?且慢!美国资深科普作家米奇·莱斯利(Mitch Leslie)在2019年6月7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指出了手相算命法的三大疑点。

首先,莱斯利收集到了多篇相关论文,发现2/4指比在不同的族群当中差别非常大,远比性别的差异要大得多,这说明被算命者的遗传背景极大地影响到了测量结果。相比之下,2/4指比和性激素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其次,因为抽取胎儿血的难度太大,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实验室能够直接比较胎儿在子宫内接触的睾酮浓度和2/4指比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动物实验来寻找间接证据。佛罗里达大学的一家实验室曾经拿小鼠做过实验,证明子宫内的睾酮浓度确实和小鼠的2/4指比有关联,但这个结论很快就被另一家实验室所做的类似实验给否定了。

再次,一些生物统计学家认为,凡是用某种比值来作为性状指标的研究方法都不太可靠,因为这个方法很容易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位美国生物统计学家道格拉斯·库兰-埃弗里特(Douglas Curran-Everett)就曾经指出,男性的2/4指比之所以比女性的小,原因很可能在于男性的手掌比女性的大。当一个人的手越长越大时,无名指增加的长度很可能会比食指更多些,其结果就是两只手指的比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道格拉斯·库兰-埃弗里特运用数学方法把手掌大小的影响排除掉之后,男女之间的差异就消失了。

总之,那些想靠看手相来算命的人,还是先缓一缓吧。

看手相为什么能从众多算命法中脱颖而出且延绵不绝?它真的不靠谱吗?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6期,原文标题《看手相靠谱吗?》

文 袁越

真心相信算命的现代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顶多把它当作饭桌上的谈资而已。但有一种算命法例外,那就是看手相,因为有很多科学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据统计,仅在最近这20年里就能检索到1400多篇关于手相的论文,且都是在正规期刊上发表的。

这里所说的手相指的是食指和无名指的长度之比,以下简称2/4指比。最早发现这个比例有猫腻的是一位德国解剖学家,他在19世纪70年代首次撰文指出2/4指比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要比女性小一些。但那篇论文发表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很快就石沉大海了。

最早让这件事变得家喻户晓的是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约翰·曼宁(John Manning)教授,他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时和利物浦的一家生殖诊所合作,研究胎儿的左右对称性与子宫内荷尔蒙含量的关系。他隐约记起曾经在哪里看到过2/4指比的说法,便利用职务之便测量了一批利物浦当地人的右手2/4指比,结果发现女性的平均值为1,男性为0.98,确实存在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异。

曼宁教授又测量了男性顾客们体内的睾酮含量,发现2/4指比越低的人睾酮含量越高,这个结果似乎说明造成2/4指比差异的原因就是雄激素。他又去测了孩子们的2/4指比,发现两岁大的小孩的2/4指比就已经能看出性别差异了,说明睾酮的影响肯定从子宫里就开始了。

1998年,曼宁教授将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轰动。人类本来就热衷于算命,颅相和面相算命法曾经在欧洲红极一时,日本人则发明了血型算命法,也红过一阵子。这些都属于人体的生理特征,听上去似乎要比生辰八字之类的靠谱一些,可惜后续研究证明这些算命法都不靠谱,公众的兴趣也就渐渐消失了。

2/4指比法测的同样是人的生理特征,而且此法方便易测,结果明确,背后的科学道理似乎也挺靠谱,于是此法迅速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从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到不同的性格特征都有人研究过。体育圈还用它来筛选运动员,有好几篇论文证明2/4指比小的人更有体育天赋。

甚至连考古界也来掺和了一下,有人专门去研究了史前人类留在洞壁上的手印,希望能依靠2/4指比计算出手印主人的性别。

那么,手相算命真的靠谱了?且慢!美国资深科普作家米奇·莱斯利(Mitch Leslie)在2019年6月7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指出了手相算命法的三大疑点。

首先,莱斯利收集到了多篇相关论文,发现2/4指比在不同的族群当中差别非常大,远比性别的差异要大得多,这说明被算命者的遗传背景极大地影响到了测量结果。相比之下,2/4指比和性激素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其次,因为抽取胎儿血的难度太大,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实验室能够直接比较胎儿在子宫内接触的睾酮浓度和2/4指比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动物实验来寻找间接证据。佛罗里达大学的一家实验室曾经拿小鼠做过实验,证明子宫内的睾酮浓度确实和小鼠的2/4指比有关联,但这个结论很快就被另一家实验室所做的类似实验给否定了。

再次,一些生物统计学家认为,凡是用某种比值来作为性状指标的研究方法都不太可靠,因为这个方法很容易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位美国生物统计学家道格拉斯·库兰-埃弗里特(Douglas Curran-Everett)就曾经指出,男性的2/4指比之所以比女性的小,原因很可能在于男性的手掌比女性的大。当一个人的手越长越大时,无名指增加的长度很可能会比食指更多些,其结果就是两只手指的比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道格拉斯·库兰-埃弗里特运用数学方法把手掌大小的影响排除掉之后,男女之间的差异就消失了。

总之,那些想靠看手相来算命的人,还是先缓一缓吧。

街头算命骗术大公开,别再被假大师唬了自己

算命行业,有德高望重的大师,在兢兢业业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当然也有浑水摸鱼滥竽充数之辈,为这个行业抹黑。骗术再高,总有败露的时候。

本文揭露一些骗人伎俩,也算公开让大家知道一下。同时给这个行业某部分人敲个警钟。

街头上,寺庙前有的打着《周易》幌子的看相,有的根本就不懂周易八卦,只凭三寸不烂之舌骗人钱财,让真正用神圣心态研究《周易》的人都觉蒙羞。

此文的目的绝不是说所有算命都是骗人,有些能给人指点迷津的大事还是有相当本事的。

但是很多江湖术士略懂皮毛,就以此行骗,甚至蛊惑众生,假大师和真大师之间的区别。

看相

先说说手相的奥妙,我们暂且不说这些有科学根据的东西,单论某些人骗人的技巧。

某日,一个26岁左右的的女子和相仿年龄的男子来看手相,首先要判断的是两人的关系,照理两人的年龄,女子的体态是生过小孩子的,也就是说两人假如是夫妻就是老夫老妻了。

而两人亲昵的程度又不象正常夫妻,这些需要敏感的视觉和细心的推理,断定他们不是夫妻之后,拿起手还是要装模作样的说几句的,工作职业可以从穿着打扮上估计,经济状况也可以看出来,职业就可以从手上的老茧的部位估计得八九不离十。

判断了他们不是夫妻不能直截了当的说,因为推理之后还是要小心求证。怎么求证?

让我仔细叙说:看手相者先是要求帮男的看手,正常情况应该要先帮男的看,如果是一家人,男人是户主,事业财运以男人为主,没有道理先算女人的事业。但是那两人竟然是要求女人先看!这是一个信息,在外人根本不会注意,但对于算命看相的人来说对于自己的判断又增加了一分胜数。

是否胸有成竹,还要继续求证。说到婚姻时,要先问求测者的年龄,配偶的年龄。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第一有时候女子回答的时候,假如看了同来的男的,说明他们很可能是夫妻,为什么?因为问他丈夫的年龄她会下意识看她的丈夫。第二:根据她提供的年龄可以判断她的丈夫是不是同行的这个人。这个很是微妙,假如有人看了这篇文章还想试验算命看相不妨一试,肯定会使许多应验如神的大师翻身落马。

再继续算这个命例。问了配偶年龄之后,假如明显了他们不是夫妻,就直接说她这两年有外遇,还不能判断就试探的说:你命生得不错,天生丽质,这两年想你的人多,爱你的人多。说这话的时候,要看那位男人的表情,至于夫妻的反应和情人的表情我想大家都是可以判断的吧!至于这一件事对了,其它的事都在囊中了,即使差一点,她也就不会计较。即使两人是夫妻,这种话说出来也不至于无法挽回。

至于再算男人,自然是行桃花运之类。我想两人一定会心满意足,因为觉得婚外恋是理所当然。这也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为我觉得这是算命对于社会造成的不稳定的因素,假如算命看相的人有社会公德心,

对于这些个事件采取一种告诫的语气,用命运中不应该这么做阻止事态的发展,那还算有良心。算命看相起到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那社会上对于算命看相一定会采取稍微宽容的态度。这在算命看相中还是算道德的,我再说不道德的。

一个中年妇女给儿子算命。由于儿子没有来,自然不能看手相面相,但可以根据八字来算。

我们来看一个根本不懂甲乙丙丁的人怎么算?这个人就问了生日,就说:"今年XX岁,属X,性格怎么怎么,成绩不是太好,至少说是有上运没有考运。"什么叫有上运没有考运?就是平时成绩很好,但到考试(大考)时成绩不好,因此这话出来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他都不会错,成绩不好,他是对的。

成绩很好他还是对的,因为你还没有考试(具体看算命时间。如果过了考试时间,他考得好,就很少可能来算命)算了几句不得要领,突然间那妇女问:"你看我这个孩子适宜做什么工作?"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头脑中要有一个推理过程,这个年龄,应该上学,但来问工作,就是成绩不好,想要工作,说明没有重读的可能,在之前判断性格时要套出性格的内向还是外向。可以估计出这个孩子应该是顽皮还是文静。

恰巧这个孩子是外向,因此他顺理成章说这个孩子不好好读书,整天打架斗殴,惹是生非,果然言中。对于中年妇女,最相信算命,又不信自己孩子变坏,只道是受人诱惑。因此,骗她解囊解灾最为方便。我就看到那位算命先生说:妳的孩子遇到"白虎煞",做事不动头脑,不解灾的话在今年X月一定在劫难逃。耸人听闻之后,做妈妈的怎么会无动于衷?自然花钱消灾了。

盲人

有些盲人确实是传下来的盲派高人,但有些也顶多是个骗饭吃的盲人。

既然有残疾,骗也是一种谋生,我们也该大度些,救济一下。

算命里盲人是主力军。人们相信盲人,因为大家认为,盲人看不见,只凭一个生日,就可以判断吉凶,实在是神奇的。但只要仔细来推敲,还是可以理解一些神奇背后的必然。在五年前,我就写了一篇短文说:因为一个当官的短短几句话暴露了官腔而被盲人算出是官员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盲人眼睛看不到,而其他方面必有过人之处。

下面是一个算命的实录,在关键地方我加上注解,大家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在以后,你假如还忍不住要去算命,用我的方法,必定可以少让自己上当。

这是一个中年人,妻子来为丈夫算命,盲人开口就是推日主,就是背出根据求测者提供日子的日干支,甲子乙丑之类。这是一个盲人的基本功,也是推命的基础。

但其实许多事情盲人还是在八字以外来诳骗。撇开盲人推出的八字,盲人开始问了:"假如是卯时上三刻先克母,卯时下三刻先克父。寅卯搭界父母双亡,先克的谁?""都在""那是卯时正三刻算命。父母都在"(这是每个找盲人算命都会遇到的情况,我们追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的漏洞:明年这个人父亲死了,出生时间会变成卯时下三刻?后年父母都死了就变成寅卯搭界?这只是一种骗人的套路,扫除自己的难题,假如盲人确定了时间之后,你问他父母谁先死他就陷于被动境地了。其它套话下文专门介绍。)

再往下算:"他兄弟姐妹姐妹不应该太多,最多只该三个,兄弟几个?""五个""再多就要上人家去招,或把人家抱。""没有""多了难养得住有矛盾,关系难相处"。这里盲人蒙了三次,前两次错了,但也有推理过程,以前兄弟多一些,三四个是正常的,假如多了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很可能上人家去找,或给人家抱。谁知遇到特殊情况。第三次很可能对,但关系好坏难有标准,错的机会小得多。"他今年49,是本命年。今年是不适宜外出,外出要注意破财……有没有外出?""没有。""没有好,今年如果出去会......"

如果回答出去就会有防止阴人勾结之类的话。我想求测者会感到幸运吧!对于事业已经确定是在本地,就顺水推舟说注意破财,接下来只有身体了:"42岁到51岁走XX运,这个运是......身体要有灾磨病折,这里不疼那里疼......"如果求测者感兴趣,就是求测的问题关键所在,骗她几十块没有问题,如果还不是也没有关系,因为到51岁还有几年,况且四五十岁的人难免是有大大小小的毛病。所以盲人的话还是蛮"灵"的!

套话

套话是算命的关键所在,一个命局,靠的是套话应付。

不仅能让一个人物在算命先生的嘴中活灵活现,还可以让求测者产生共鸣。

比如:一个五六十岁的中年妇女来算命,由于这么大年纪身体大多是发福了,算命先生就说,看起来你象个福太婆,其实在家里是老奴,家里十桩九桩到,一桩没有做还睡不着觉。仔细推敲一下,中年妇女这么大,往往有了孙辈,家务自然繁重,而且是当仁不让。

而听者自然会想,哎!我就是应该这个劳碌命,很容易被打动。现在一些时髦青年人用手拿大哥大,脚踏摩托车,出门坐汽车。赚的钱动担挑,花起钱来雪花飘。往往也能应验。小孩子用细虽细,一肚子鬼主意,小虽小,聪明点子不少。这些话,套在适合的人身上,都会觉得是这么回事,但仔细推究其实什么也没有说。

对于学生,小孩,适合恋爱的年纪,要找工作的年纪,估计结婚的年纪,估计住房问题,官司问题,算命先生都有种种套话,两方面的都有。

好的一面是如何,坏的一面又是如何?他都有应付的话,可以说从你报八字的时候算命先生就已经估计了一件你求测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的法则来小心求证。即使说错,也不会有原则性的错误。

因为每句话总会有挽回的余地,至于说做生意尽量不要和别人合伙,不要借钱给别人等等社会的常识,在算命先生嘴里好像成了金口玉言,大家奉之为瑰宝。

没有这些套话,算命就会干巴巴的,要是只说断语,XX破财,XX年结婚,XX年生子,今年工作变动,明年住宅变动,我想九成九的算命先生该改行了。但照算命先生的吹嘘是该如此的呀!我劝不了大家以后不去算命,但要照刚才的要求去要求算命先生,受骗的机会会少些。在一本书算命高手的经验之谈中说:言辞高傲,近来必是顺途,说话殷勤,近来必非佳境…..

解灾

算命的目的是趋吉避凶,假如算到灾害,不能给人家去掉,岂不让人增加烦恼?所以算到最后的结果有灾就要解灾,就好象你到医院去检查,查到病岂有不看的道理?而解灾是赚钱的所在。往往不能在街上解,一则是街上人多,你一言,他一语,往往会坏了好事。况且在街上算命,人家手上没有多少钱。

我就说我看到的一次解灾的过程。

因为知道人家婚姻不好,要想挽回,就是利用符咒之类,据算命先生说,保证符到事谐。具体过程如下:事主焚香拜罢,算命先生拜:我为XX婚姻不顺求解,求解人愿意供奉一年香火钱,一天一块钱,如果可以解,请发上上卦。何谓上上卦,就是手上的爻杯,合起来象牛角的,丢下来后,假如是一正一反就是上上卦。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一正一反的概率是二分之一。

你假如问,如果不是上上卦怎么办?回答是那就是神嫌香火钱少,灾大难解,加一倍香火钱,再不行,再加一倍。如果再不行,就不能解,你给再多的钱我都不会解,解不了呀!仔细想一下,连续三次不出现上上卦的概率是1/8,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当时你的心情肯定也是希望出现上上卦,谁会希望事情无法挽回呢?

所以钱终究还是会进算命先生的口袋的。至于一些"小灾",可以在街上解,用几张符咒,面授机宜,也或者领到有交情的纸烛店,帮忙买冥纸,香烛说起来不要钱,暗中拿点回扣。至于解灾的结果,只有上天才知道吧!

结束语

写了这么多,对于骗术只是揭露了冰山一角。作为大师,打铁还需自身硬,有真功夫是做长久的根本。若一味糊弄,骗术再高,也总有败露的时候。

——————————————————————————————————

作者:天渊子

测运势、测姻缘,“网络占卜”你信过吗?

2020 年几近尾声,对于即将到来的 2021,相信很多人都充满期许。而就在此时,各种\"网络占卜\"服务纷纷上线,美其名曰帮大家测测来年\"运势\"。可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测运势测姻缘

网络占卜花费几何?

记者登录某短视频平台,以\"占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综合排名第一的是一条用塔罗牌预测未来情感走势的短视频,一共收获了 31.5 万个点赞,6.3 万条评论,还有 2.2 万个转发。

记者继续随机查询另外一个用塔罗牌测姻缘的短视频账号,该账号发布的其他短视频还包括帮你预测何时能升职加薪,以及预测来年运势如何等,每一条都关注度颇高。但是想占卜,要先掏钱。

比如预测来年运势,需要支付 348 元。而当记者表达出想发财的意愿后,视频发布者称这需要购买\"招财黄水晶\",价格 368 元,并直接发给了记者收款二维码。

收费环环相扣

慢慢掏空你的钱包

记者随机点开一个名为\" AI 手相面相分析\"的微信公众号,按照提示提交了一份面部完整无遮挡、五官清晰无眼镜的照片,开始体验所谓的人工智能\"相面\"。

类似于普通的人脸识别,仅用不到 30 秒钟,页面就显示\"报告已生成\"。但想要获取,需要支付 9.9 元。

而这只是付款的第一步,这份报告中还包含很多单项报告。

想要获取\"鼻相解析\"报告,需支付 2.9 元;

获取\"事业运程报告\",需支付 19.8 元;

想要获取\"情感运程报告\",需支付 19.8 元。

\" AI 手相面相分析\"账号 运营者:面相是 9.9 元,之后很多人都会测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最高一个人可以测 60 多元。

记者:一天能测多少?

\" AI 手相面相分析\"账号 运营者:一天好几千人。我们一天差不多有五六千的收入。

账户资料显示,截至记者调查当天,该账号已注册运营 15 个月。

其页面数据显示,仅所谓的\"事业运程报告\"就有 12301 人购买,按单价 19.8 元计算,该项收入超过 24 万元。

而所谓的\"情感运程报告\"则有 18532 人购买,收入超过 36 万元。

另外,想要获取这些分项报告,前提是花 9.9 元购买所谓的总体\"面相报告\",累计计算,该账号的收入又要增加少则 12 万元,多则 18 万元。

仅此三项,该账号 15 个月的收入就多达近 80 万元。

不满足于\"算命\"钱

拉\"合伙人\"继续吸金

除此之外,此类网络占卜账号还通过招代理继续敛财。

\" AI 手相面相分析\"账号 运营者:我们给你开通合伙人权限。你拉一个人进来测,我们就给你分钱,最高我们可以给你 90% 的分成。

想要获得更高比例的提成,就要从\"普通会员\"升级为\"高级代理\",或者是\"合伙人\",相应需要缴纳 99 元或 199 元的\"升级费\",这部分钱也是此类网络占卜账号的主要收入来源。

值得警惕的是,该类账号所发布的如《旺夫命和克夫命的面相辨别》等营销文章,大多套用所谓女德和宿命论等内容,充满对女性的偏见与贬损。而账号运营者表示,这样的营销文章,其实由专门的写手负责制作。

记者:公众号里的那些,都是自己编的是吗?

\" AI 手相面相分析\"账号 运营者:对,我们这边有专门的人写,就是自己在网上找了一些类似的东西。

记者:编得越像样就越能赚钱是吗?

\" AI 手相面相分析\"账号 运营者:对,还有就是曝光量。看的人越多,操作测试的人越多,就越赚钱。

当记者第二天查看时,发现该账号已被封号。

微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此类违规账号,微信一直在通过机器识别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打击和发现,发现一个就会封一个。

\"算命\"并无科学依据

为何依旧有人乐此不疲?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表示,无论哪种形式的算命,都是为了满足算命者的一些心理需求。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张昕:心理学当中有概念叫掌控感,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规避。我们的很多情感或者生活压力,就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另外,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也常常被算命者利用。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张昕:他可能就是给你一个很模棱两可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却让你最容易对号入座,所以能让你觉得可信。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新闻

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方梦之与应用翻译学

【求索】

作者:黄忠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教授);佟颖(天津外国语大学欧语学院副教授)

学人小传

方梦之,1935年生,浙江嵊县人。上海大学教授,翻译家。1957年毕业于大连外语专科学校(今辽宁师范大学)。早年从事科技信息的翻译、研究和编辑工作,1978年转任教职。创办《上海翻译》杂志并长期任主编,2014年起任名誉主编,国际生态翻译研究会学刊顾问。曾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中国译协理事。倡导中国应用翻译研究,出版《中国译学大辞典》等编、译、著45种,发文210余篇。先后获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上海市外文学会和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终身成就奖。

方梦之(右前)与应用翻译界同人在一起图片由作者提供

“小黄,你好,我是方梦之。你今天发言的文章能给我们《上海科技翻译》吗?”一位长者来到跟前,说“黄”字时带有“Wang”音!时间:1991年4月,地点:无锡太湖边。

“谢谢方先生。可文章已被《中国科技翻译》约了,这是我硕士论文的一章,我再从中拆一篇给您,可以吗?”后生赶紧答道。他硕士毕业仅半年有余,首次与会,就受到学界前辈约稿,顿时受宠若惊。

先生和颜悦色道:“先发来看看。”第二年,所约论文顺利刊出。无形中,先生的平易与垂爱为我这个译学研究的后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多语的种子

1944年秋,日占时期的上海,小学生方梦之被迫学了一年日语,日本投降后又改学英语。为学好英语,父亲让正读初三的他寒暑假去表哥家补习。在这里,他读原版著作,接受一对一辅导。1951年,方梦之考入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毕业后,保送为大连外语专科学校的调干生,后因品学兼优被留校,读助教进修班,又经历了两年俄籍教师原版教材密集授课的“洗礼”,几乎读遍了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等俄苏名家的名作。

对语言的浓烈兴趣,他与生俱来。他曾回忆道,“只要有闲隙,弯弯曲曲的外文字母就会像‘寄生虫’一样爬上我的心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至山东一家厂矿企业。此前苦心孤诣学了三年多的俄语仍“纠扰”于他的梦际,挥之不去。休息日,他常到大明湖畔山东省图书馆读外文报刊。所学语种与时俱增,“文革”期间自学德语;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每周利用业余时间去南京工学院听两三次日语课,还曾译校过日文专业文献。

对翻译家而言,双语就是“双枪”。儿时的国文课上,他默写,朗读,五言或七言短诗更是反复诵读,受到了基本审美熏陶。稍大些,父亲为他订购了四大名著,他还自购《少年维特之烦恼》《大众哲学》,甚至是《少年机电工程师》等。兴之所至,不分文理,书读多了,也就萌发了创作欲。1959年他在《前哨》发表了处女作《我的苏联老师》,感恩外教;《矿区晨歌》1964年刊于《雨花》。“文革”中,他阅读外文科技报刊简报,捕捉到苏联科研机构受体制变化影响有转型的迹象,遂写长文《“苏修”科学技术的衰落》。

图片由作者提供

翻译意识萌芽

小学时,做生意的父亲常督促他练习珠算。初中起,方梦之先是喜欢观察思考生物,后来迷恋上了组装矿石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三年中专,他理论与实践并重,学过铸造、钳工、刨床、钻床等,又下厂实习,“血液里淌着工匠的基因,乐于触摸机器”。

读大连外专时,学校专设“工业俄语”课程。方梦之的翻译意识也正是萌芽于那个时代。大连外专的翻译教学颇具特色:老师常身带一卷纸,每张一例,挂在黑板中央,汉俄语上下对应。老师逐词逐句讲解,两堂课讲解一种译法,理明义精,诱导他不断领悟翻译的真谛。

1957年年末,俄语助教进修班停办,方梦之遂以中专时所学专业分至济南,任省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加工厂技术员、负责锅炉运行和全厂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用非所学。1958年年初,他被“委以重任”——筹建炼铁车间,三层楼高的小高炉拔地而起,全由他一人设计组建!业余除读书之外,他还爱手脑并用,摆弄器物,敲煤油炉,打柜子,修家具,既充实生活,又保持了与科技的接触。

双语能力奠定了基础,科技爱好为其科技翻译插上了翅膀。到济南工作后,出身于自行车生产经营之家的方梦之不经意间发现了俄文版《双座自行车》,试译几页投给人民体育出版社,竟被接受发表。1959年译著面世,这时方梦之年方24岁!在大连造船厂同窗的协助下,他又译了《船用蒸汽锅炉的自动控制》,仅隔一年,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工厂劳动之余,翻译给了他精神慰藉。20世纪60年代初,他开始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的《机械制造文摘(动力分册)》译校文稿,每月万字左右。校译稿都出自他所在矿山锅炉旁的汽包房,大炉间既是工作间,也是翻译室。左边放着词典,右边摊着稿件,“噗——噗——噗”的蒸汽冲水声仿佛是他沉潜译事的伴奏。两种转换一并进行:锅炉房在能量转换,他在语际转换。嘈杂的环境练就了他心态平衡、思绪稳定的功夫,锅炉房成其避俗遁世之所;所译与所学契合,他诗意地栖居着,翻了数十万字的科技资料。

1964年,矿山领导问他是享受政策调回上海与家人团聚,还是按专业特长调入江苏省冶金研究所做专职译员。他志在事业,不图安逸,未多加考虑,就选择了南京。一到任,他便扎进梦寐以求的文字海洋,尽情“啃噬”,犹如老鼠入了米缸。

三年工科基础,四年外语科班,六年工矿摸爬滚打,汉译英、德、俄三语文献近百万字,刚一转为职业翻译,他就成了能手:任《冶金动态》季刊编辑,常为重要科研项目做定题咨询服务,收集、翻译、研究和整理情报,摘译、编译文献,还定期做英、俄、日、德等多语多国文献专题综述。1975年,参加广交会的英译;1976年,应邀编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金属材料实用手册》的“进口钢材”部分。他下足编辑功夫,对国外信息去粗取精,颠倒附益,归纳调整,突出重点,注释背景,译稿几无翻译痕迹。当下国内最需要的外译与变译,他都践行过。2013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多年浸润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翻译实践经验寸积尺累,科技新知日有所进,科学思维潜移默化,科研方法耳濡目染,创新思辨涌动于心。”

著名学者王佐良给方梦之的信图片由作者提供

走向应用译学

学人必具理论素养。读中专时,方梦之上过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制造工艺学等理工基础课,兼及部分大学课程。他对速算法情有独钟,曾撰文投刊,虽无回音,独立专题研究却由此而发轫。上大学时,多数人认为俄语语法枯燥难懂,20岁的方梦之却因三轮语法学习而悟到理论课的理趣。他进一步研究,滋生了初窥堂奥之感。读助教班期间,他忙里偷闲泡图书馆,翻阅《文艺报》《文史哲》《文艺评论》等报刊,还与同好发起文艺理论学习小组,两周讨论一次。

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领域的开拓始于汉外对比与教学。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开始系统引进,方梦之以之为理论基础,凭借着多语功底与丰富的互译实践,本能地对比汉外语,见其异同,得出规律,进而深入理解翻译的实质与原则;领悟翻译真谛之后,他开始由微观进入宏观译论研究与译才培养。寸积尺累的翻译经验使他明白实践可充实教学,使理论引证更为自然,也可验证翻译理论。

“科研的思想和方法确已流淌在我的血液中。”面对应用译学研究,方梦之是一步步迈进而迈近的:从语言到科技、从科技到应用、从应用到理论。他发现用语言科学认识译论,分析实践,许多具体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特别有助于翻译方法和转换层面的研究,这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主旋律下学界的主要论题之一,也是他跻身译学研究前沿的敲门砖。而科技翻译涉及科技文体,又成其最佳切入点。1989年他推出了首部学术专著《科技英语实用文体》,反响良好,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教授称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国内似尚无第二本”,中国海洋大学杨自俭教授肯定该书是1983—1992年“取得突出成绩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可以说,这本书的问世突破了当时国内科技翻译理论研究的瓶颈,使该领域研究在中国大地破土;1998年该书又全面修订为《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入世”,各类应用文体翻译层出不穷,科技翻译难以概而统之,方梦之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变化,以文体为切入点,出版了系列文集、教材和专著,致力于建立应用翻译学。浙江大学郭建中教授称他为“中国当代译学发展的先行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他立足中国实际,用热切且冷静的目光注视着新思想、新成果,用理性的省思诠释着古今中外的译学观、哲学观和话语体系,突破了霍尔姆斯翻译学谱系图对译学的界定,明确提出“应用翻译学”这一学科,搭建了中国译学体系和译学建设的方法论体系,他的研究反映出纵横时空的二维进路和一分为三的“用中”思想。其中,三分法是方梦之翻译思想的独特之处,以“一体三环”论和“宏—中—微”论最为典型。

“一体三环”论中的“一体”指翻译的本体,包括翻译原理、策略、技巧和翻译史,“一环”是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二环”囊括翻译相关的交叉学科,“三环”指文化与翻译技术。苏州大学王宏教授认为“一体三环”论指明译学本体,以区别于其他学科,三分法切分出译学相关学科,彰显学科间的关系及其对译学研究的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发现“三环勾勒了多学科途径翻译研究所构成的内外结合的译学体系”。江南大学包通法教授指出“一体三环论是现当代哲学有关本体论、知识论的认识属性和知性构式在翻译研究中的创化”。

“宏—中—微”论是应用翻译理论的框架,摆脱了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极具创新性。在方梦之眼里,应用翻译研究尤重“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原理,而中观研究便是“顺木之天”的途径,它勾连起宏观译论与微观技巧。合肥工业大学韩江洪教授指出:中观层面的引入“不只是简单的术语的更迭,更是传统翻译方法研究在性质上发生的嬗变”,因为宏观理论关注应用翻译三原则和翻译活动三要素,将翻译主体(人)和客体(文本)统揽整合,使传统译论“落地”,使微观技巧研究“升天”,强调翻译的社会性,指明其个性化。中观聚焦翻译策略,涉及策略三要素和策略三元图,自上可由理论推演而得,自下可由翻译实践经验范畴化和集约化而出。微观探究语法、修辞和逻辑间的三位一体关系,将翻译技巧纳入理论范畴,深化了对技巧的认知。方梦之以实践证明“宏观理论需要中观理论的过渡才能向实践靠近,中观理论又是下层理论的媒介,微观理论对上层理论有反馈作用。三层理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了翻译之“道”“技”“艺”的融会贯通。

1955年,方梦之(左三)与同学、外教合影图片由作者提供

传播应用译学

方梦之以《科技英语实用文体》为应用翻译学奠了基,促进了翻译学的创建。同时,他又以各种身份推动着翻译学发展。身为教师,方梦之培养了一批批应用翻译人才和译论研究者。1978年,他进入上海工业大学,任大学英语教师,偶尔代代俄语课。80年代初,他开始为研究生开设翻译课。此时,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大行其道,方梦之以广博开阔的思想触角,吸收各派思想精华,重新思考翻译教学,成为国内较早研究语言对比与翻译技巧者,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方梦之不仅言传身教,将专职翻译之心得倾囊相授给学生,还将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所获编成教材,泽被其他院校的师生与后辈。自1992年出版《从CET-4到专业阅读》以来,已有10余套教材面世。每本教材的编写都秉承科学实用的原则,体例新颖、编排灵活,适用于教学与自学,成为众多高校相关专业教材的“标配”。

身为主编,他以《上海翻译》为平台,为研究者提供交流机会。1986年,《上海科技翻译》创刊伊始,方梦之被委任为副主编(实为常务主编)。大学时代主持办校报,后来在南京办科技信息期刊,练就了他过硬的编辑能力;他养成了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精神,任《上海科技翻译》主编期间更是将其光大。他始终立于学术前沿,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新思想,锚定学科发展的方向。2005年,刊物更名为《上海翻译》,栏目也顺时而变,因势而优,但办刊初衷与宗旨一直未变——瞄准应用翻译。他一贯主张且践行着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的办刊思想,保持刊物的学术性、应用性和可读性,坚持翻译、期刊和出版三界联动,推动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助力本土翻译理论的构建与传播。2013年,方梦之将这一学术平台的接力棒稳步交给复旦大学何刚强教授,现又传给了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

身为活动家,他多次组织召开会议,掀起国内应用翻译研究热潮。1985年年初,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立,方梦之担任学会领导,多次组织与参加全国翻译学术会议。在他的号召与组织下,全国举办了20余届大型应用翻译学术研讨会,正如中南大学贾文波教授所言:这些会议起到了“凝聚共识、壮大队伍、稳定方向、推陈出新、繁荣学术的重大作用”。另外,《上海翻译》编辑部还先后与国内外有关单位举办各种学术活动、翻译比赛、全国翻译教师暑期研习班等,以文会友,以会构建团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为译学建设贡献了力量。

身为辞典编撰者,方梦之促进了译学研究规范化,为确立翻译学的独立地位做出了贡献。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以译学发展为背景,参与、主编辞书7部,其中1991年版《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以人为主线,梳理中国科技翻译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科技翻译家辞典。2004年出版的《译学辞典》,根据术语的单义性、简明性、科学性、系统性原则整编,备受初涉译事的同行青睐,被多所院校列入考研参考书目。20世纪末,国外译论大量引入,新理踵出,新术语纷繁,业内人士应接不暇,且往往一头雾水,该辞典应需而出,将翻译术语搜罗殆尽,整理条陈,以助读者接收、理解、消化和接受。而2011年出版的《中国译学大辞典》专注“中国”,以“一体三环”为编撰基础和原则,突出学术性和史料性。2019年推出的《翻译学辞典》则与时俱进,收录很多新世纪发展较快的领域的新词,大小适中,繁简适宜,面向初入译学殿堂的读者。上述系列译学辞典的编撰充分展现了编者的胸中丘壑,既着眼当下起步,又瞄准未来远景,既务实,又有理论高度,助推了中国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方梦之如同一粒种子,在中国应用翻译这片土地上萌芽、秀穗、成长;同时,他又是一位播种者,拓荒、耕耘、呵护幼苗。即至今日,中国应用翻译学沃土繁花,硕果满枝。

学人忆往

“大跃进”的飓风刮过后,全国星罗棋布的小高炉偃旗息鼓。因缘际会,我入职矿山。这是一个露天白云石矿,分两部分:总部和矿区。总部在长江边上,有行政楼、机修车间、碎石车间、专用码头、仓库和职工宿舍等设施。矿区离长江约3公里,是地势较高的宁镇山脉的余脉,山高约百米,植被浅薄,便于露天开采。

我初时在总务科打杂:挨家挨户抄电表、卖饭票、刻蜡纸油印(相当于现在打印文件),发薪日为财务员“保驾护航”,骑三轮到镇上银行提取麻袋装的现金。总之,人无定岗,终日碌碌,今日不知明日事。终于,有一天人事突然通知我到离总部3公里的采矿区烧大炉。锅炉属特种设备,按规定,操作工人需经劳动局培训并考取执照,我中专学的是锅炉制造,属于免考人员,调动或许也因此。我们这一代人满脑子“螺丝钉”精神,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当然随时听候调遣。不过我学的是电站锅炉,与即将面对的生活锅炉——俗称炮仗锅炉(因其形状而得名),大相径庭。这种锅炉是立式的,3米多高,原理简单,仪表和辅助设备极少,一目了然。我虽没有操作经验,但胸有成竹。

矿区离“山下”总部工会阅览室较远,为方便矿工借阅图书,矿区设图书借阅处。筒子楼宿舍一般四人一室,我与室友两人的房间兼做阅览室,室内有一个大书架和一张阅览桌,藏书多为文艺类图书,由室友负责,每星期开放三次。阅览室人来人往,是信息汇集之地,工友们喜欢到这里交流,既谈矿里的家长里短,也论读书心得。

人们对烧大炉的印象是又黑又脏活又重,我在矿山操此营生却颇感舒展。铁锹与笔杆兼握,劳作与文思交融,于人生萧瑟中呈现出孤清不群的意态。在空灵辽阔的矿山中,这可说是最适合我的岗位。炉边译写、炉边学习成了我走出低谷的一个阶梯。

锅炉房位于生活区北端拐角之一隅,与浴室和开水房连成一体,除了工作日定时洗澡及打开水,平时人迹罕至。翻译需要僻静,需要独处。对我来说,大炉间既是工作间,也是翻译室。

锅炉房分内外两间。外间正中,高大的立式锅炉迎面矗立,里间有钢架把一个直径1米、长3米的供开水的汽包托向房顶,另一边靠墙放着工作台,也是我的写字台。工作台有两个抽屉:一个放螺丝刀、扳手之类的工具,另一个放我的稿子、书籍和文具。

每日劳作是间歇性的,很有规律。就像学校上课那样,甚至可以准确到分。60年代初,我经同学介绍,给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的《机械制造文摘(动力分册)》(第八分册)译校文稿,每月万字。时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力维艰,工薪微薄,这稿费无异于雪中送炭,为小家庭聊补不足。诚然,更重要的是翻译给了我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慰藉感。校译稿都出自锅炉旁的汽包房内。汽包房毕竟不是为读书写字设计的,高敞而昏暗,北墙上方开一溜小窗,虚弱的光线照亮汽包,照不到工作台,白天也得开灯。我一边放着词典,摊开稿子,对着原稿,时而疾笔奋书,时而冥心钩考,所译与所学专业相当,句比字栉,甚少语阻。

对着熠熠燃烧的炉膛舞锹添煤,干煤遇烈火,在鼓风机的助力下,火借氧威,炉膛中火星飞溅,火苗升腾,熊熊地直冲炉壁。有时,添煤后关炉门不及,炉膛的火苗贴着炉门外壁蹿出,一阵热浪扑面。随之,炉温提高,蒸汽压上升。这就是我一天中不足两小时的烧大炉的工作状态。此外,少不了运煤、出灰、清炉、放气、补水等辅助工作,以及开水房、浴室保洁等。工作顺序和心态在于自身的控制和调节,烧炉时,专心操作,一心不二用。在给浴室水池或汽包送汽时,伴着蒸汽冲水“噗噗噗”的击拍声。有节奏的音响并不妨碍凝思默虑,仍可沉潜于译事。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似乎练就了心态平衡、思绪稳定的功夫。

锅炉房既是煤的化学能转化为蒸汽热能之地,也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之所。火、汽、水在这里交互,知识、思想、语言在这里碰撞。锅炉房成了我避俗遁世之所,既是劳作之地,也是阅读、翻译、备课之所。领导和同侪足迹罕至,任我独占一处。我手脑并用,锻炼了体力,增进了知识,完成了数十万字的翻译。两年多后,由此走上了专业翻译的岗位。

——摘编自方梦之《译林碎影》,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2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