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农村老人常说:“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是什么意思?
今年的惊蛰节气是2020年3月5日,也就是农历二月十二。惊蛰节气是我国第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节气的到来也预示着我国南北各地气温逐渐回升,而北方地区下雪的情况基本逐渐减少。每年惊蛰到来都会伴随着春雷,我们常听到一句老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代表着什么意思?它说的有道理吗?
编辑搜图
我们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节气命名也很影响,惊蛰顾名思义就是惊醒蛰伏在冻土中的昆虫。按照我国历来流传的数九歌而言,惊蛰时期依然是我国数九中的九九阶段。虽然三九四九冻死狗的寒冷天气已经过去,但是往往在气象前面到了九九天的阶段里,天气依然会寒冷一小段时间。
特别是惊蛰前后春雷轰鸣,万物复苏,但是作为埋伏在土壤中昆虫还是不会出来,而如果在惊蛰这天天气比较反常,气温回升很快,土壤中的冻虫陆续爬出,那么人们也就认为这反而会导致后续气温寒冷持续,直到五月中。
编辑搜图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惊蛰时期没有冻怕害虫,那么有可能到了后面的一两个月会出现倒春寒天气。这样的天气对于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倒春寒会是本来处于春天生长的农作物被低温冻坏、冻死。这次这也是农村劳动人民的长期劳作得到的总结。同时人们还常说“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惊蛰天气变化对于后续农业或许有一定的影响。
编辑搜图
还有几天就到了惊蛰节气了,这时候雨水逐渐增多,而春雷也会比较频繁在这个季节发生。春雷惊动了蛰伏在土中的各种昆虫,鸟语花香的季节也逐渐来临,惊蛰惊春,人们都会期盼这一天的到来能够给来年有一个好的收成。因此在以前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这种依靠节气变化判断后续天气的谚语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农村老人常说:“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是什么意思?你们那里有这样的说法吗?
惊蛰--需防“惊蛰病”
2020年3月5日是惊蛰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天气逐渐回暖,春雷开始响动,蛰伏在泥土中的冬眠动物和各种昆虫感到春季的温暖,震惊而出,称为“惊蛰”。它是反映自然生物在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是“复活节”,万物复苏但万病也起发,春芽、病毒、细菌同时均会复活。惊蛰时期气温变化幅度很大,是一段疾病多发的日子。
惊蛰前后,多发老百姓熟知的“倒春寒”的现象,中老年人不但要防感冒,更要注意预防防心脑血管、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及加重。
惊蛰需防“惊蛰病”
早春时节冷暖变化无常,昼夜气温温差较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春季气温并不稳定,气压变化也很大,气候比较干燥,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流动速度慢,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血管硬化,难以适应环境中的温度变化,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的患者,甚至还会诱发心肌梗死、脑溢血、中风等。原有心脏病患者若不注意,可能出现原有疾病加重的情况。
预防措施: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做好防病的心理准备,多学习防治知识,或寻求专业医师的建议,如遇气候突变感到身体不适时,首先要静心,及时服药,防止旧病复发或加重。家中务必提前备好急救用药,出门时随身带好急救药品。
特别提示:由于近期新冠肺炎的疫情,患者若新发出现胸痛、胸闷、头晕、肢体感觉活动障碍等等不适症状,或者原有症状加重,口服药物亦无缓解,建议患者做好防护的同时至医院专科就诊明确原因,切勿因为惧怕新冠肺炎的传染而耽误了最佳的心脑血管病的诊疗时机。
惊蛰养生注意事项
惊蛰是24节气中唯一一个不讲究“补”而讲究“防”的节气。
忽冷忽热多变化 防寒保暖防感冒
惊蛰阳气渐生,但由于北方冷空气仍强,天气变化多,且早午晚的温差大,冷暖变幻无常,因此“春捂”特别重要,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体弱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者务必做好自我防护,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口干舌燥勤喝水 清淡饮食勿贪嘴
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当鼻咽部干燥时容易遭受细菌病毒的袭击而罹患各种疾病,所以保持湿润,多喝白开水很重要。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另外,若有咳嗽的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适度运动很重要 运动之前要热身
冬季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僵硬:身体各器官如内脏、肌肉的功能都处于较低水平,骨骼和韧带更是僵硬得很,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家居家不外出,活动量很少,切勿冒然弯低身体、高踢脚尖,甚至是扭腰、跳绳,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尤其是从事剧烈运动前,“热身运动”更是必不可少,这是为了预防肌肉和骨骼遭受损伤。
(心脏外科 陈兴华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0年惊蛰时间几点几分?今日惊蛰有哪些特殊习俗和禁忌 惊蛰朋友圈祝福语/吃什么最养生?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是二月节令,在惊蛰的时候气候春雷乍动、雨水增多,农民们在这时也要开始忙于春耕了,那么在2020年惊蛰是哪一天几点呢?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那些蛰伏的惊喜,终将破土而出。早安!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春雷响,万物长。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2020年惊蛰时间几点几分:
2020年3月5日10:56:44,星期四
阴历日期:二〇二〇年二月十二,星期四
惊蛰民间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关于惊蛰吃梨有几种说法:
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陈皮茯苓茶
陈皮味苦、辛、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效果。做药用时可缓解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而茯苓味甘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效果,用于水肿尿少,脾虚食少,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将陈皮和茯苓清洗干净,加入适量的热水冲泡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喝了,在初春湿度增加而气温反复无常的季节里,喝一杯陈皮茯苓茶有很好的健脾暖胃效果。
最后,精神调节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春季应该注重养肝,肝的养生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建议大家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注意调节情绪,学会适度宣泄,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积聚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现在疫情还没结束,仍然不主张大家出门活动,所以大家可以在家里听听音乐,做一些室内锻炼,少吃生冷的食物,注意通风,出门注意佩戴口罩,勤洗手。
小结:惊蛰三候分别是桃始华;黄鹂鸣;鹰化为鸠,在惊蛰的风俗事物有“炒虫”和生梨,是开始春耕的时候。
惊蛰禁忌
惊蛰时节,春雷乍响,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开始新的一年。此时,大地回温,春雨滋润,这个时节的大自然,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进入了旺盛的生命期。小麦返青,桃花盛开,百鸟啼鸣,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满目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色。
惊蛰日及惊蛰日之后有响雷是正常的,主年景好,五谷丰登。然而民间却忌讳在惊蛰之前响雷。江苏一带有谚语云:“未蛰先蛰,人吃狗食。”就是说如果在惊蛰日之前听到雷声,就预兆这一年是凶年,粮食会歉收。还有些地方忌讳在惊蛰日有雷声。湖北、贵州一带有谚语说:“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人们认为,惊蛰日闻雷,则夏季毒虫必多。因此,很多庄家人会在惊蛰前一天的傍晚用火灰在地面撒一幅类似弓箭一样的图案,称为“射虫”,以防毒虫。听闻效果不错。
俗以为惊蛰是开始有雷鸣的时节。
惊蛰日及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主年景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但忌讳惊蛰日前响雷。江苏一带谚云:“未蛰先蛰,人吃狗食。”即是言惊蛰前闻雷声,兆凶年的。又有惊蛰日忌雷声的说法。贵州一带,有谚云:“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俗以为,惊蛰日闻雷声,则夏季毒虫必多。
惊蛰绝美诗句
惊蛰,是万物新发的一天,阳光、雨水、空气和心情,都是新的。
在这个全新的开始,愿你的心里装一个桃花源,无论怎样的境遇,都对生活充满热爱。
今日惊蛰,亦恰逢花朝节,
即便百花生日已鲜有人知,
但当你抬头看那繁花竟放,
自也会目光温柔。
我深信美好总会伴花开而来,
愿你我共闻花香,相伴四季,
一路顺遂,一生喜乐,
往后余生,皆为花期~
1、拟 古
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2、奉和法筵应诏诗
庾信
五城邻北极,百雉壮西昆。
钩陈横复道,阊阖抵灵轩。
千柱莲花塔,由旬紫绀园。
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
星窥朱鸟牖,云宿凤凰门。
新禽解杂啭,春柳卧生根。
早雷惊蛰户,流雪长河源。
建始移交让,徽音种合昏。
风飞扇天辩,泉涌属丝言。
羁臣从散木,无以预中天。
阙阙遥可望,终类仰鹍弦。
3、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
唐乐府
缇幕移候,青郊启蛰。
淑景迟迟,和风习习。
璧玉宵备,旌旄曙立。
张乐以迎,帝神其入。
4、春雨早雷
张说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
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
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
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5、初年乐城馆中卧疾怀归作
孟浩然
异县天隅僻,孤帆海畔过。
往来乡信断,留滞客情多。
腊月闻雷震,东风感岁和。
蛰虫惊户穴,巢鹊眄庭柯。
徒对芳尊酒,其如伏枕何。
归屿理舟楫,江海正无波。
(综合媒体报道)
3月6日4时36分惊蛰:轻雷惊春桃花开 灼灼芳华景色荣
央视网消息:明天(3月6日)4时36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标志仲春时节开始。此时节,桃红柳绿,春水初涨,大地春回,韶光弥漫。
古籍中解释,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实际上,蛰虫之所以醒来主要还是温度变化的结果。惊蛰之后,春风送暖,气温回升,到处呈现生机萌动的绿意,春耕生产也逐渐忙碌起来。
来源: 央视网
(图表)[节令之美·惊蛰]3月6日4时36分惊蛰:轻雷惊春桃花开,灼灼芳华景色荣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3年3月4日
(图表)3月6日4时36分惊蛰:轻雷惊春桃花开,灼灼芳华景色荣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北京时间3月6日4时36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标志仲春时节开始。此时节,桃红柳绿,春水初涨;春雷乍响,蛰虫初醒;大地春回,韶光弥漫。
新华社发 王威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