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2023年巳日是哪一天(巳日是哪一天)

2023年巳日是哪一天(巳日是哪一天)

地球史上最热的一天!2023年7月3日创纪录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7月3日成为地球历史上最热的单日之一。这一天,全球各地气温飙升,打破了历史记录,引发广泛关注。

据悉,当天全球平均气温比正常水平高出约4摄氏度,部分地区甚至超过5摄氏度。这一惊人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愈发严重,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小孩通过广场喷泉水来降温

在这场全球高温浪潮中,美国西部地区首当其冲。加州、亚利桑那州等地连续多日出现极端高温,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一度达到50摄氏度以上。此外,欧洲、非洲、亚洲等地的许多国家也遭受了严重的热浪袭击。

被烈日晒干的鱼

面对这场罕见的全球高温事件,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总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调集资源全力抗击高温灾害;欧盟则呼吁成员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地球极端气温图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研究应对策略。他们表示,虽然目前尚无法完全阻止全球变暖趋势,但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总之,2023年7月3日的全球高温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地球史上最热的一天!2023年7月3日创纪录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7月3日成为地球历史上最热的单日之一。这一天,全球各地气温飙升,打破了历史记录,引发广泛关注。

据悉,当天全球平均气温比正常水平高出约4摄氏度,部分地区甚至超过5摄氏度。这一惊人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愈发严重,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小孩通过广场喷泉水来降温

在这场全球高温浪潮中,美国西部地区首当其冲。加州、亚利桑那州等地连续多日出现极端高温,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一度达到50摄氏度以上。此外,欧洲、非洲、亚洲等地的许多国家也遭受了严重的热浪袭击。

被烈日晒干的鱼

面对这场罕见的全球高温事件,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总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调集资源全力抗击高温灾害;欧盟则呼吁成员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地球极端气温图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研究应对策略。他们表示,虽然目前尚无法完全阻止全球变暖趋势,但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总之,2023年7月3日的全球高温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2023年不一般,黑兔年遇上双春闰二月,有啥说法?看看农谚就知道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干支”指的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按照固定的顺序结合,就形成了干支纪年法。

每60年为一周,循环记录,从甲子年还是,到癸亥结束。根据算法来说,2023年为癸卯年,民间又被称为“黑兔”年,另外,2023年还是双春年,同时,还是闰二月,多种因素加在一起,2023年“不一般”。

本篇内容,笔者就详细说说2023年到底哪里不一般?黑兔年遇上双春闰二月有啥说法?好不好?农谚怎么说?针对这些问题,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2023年是“双春年”

“双春年”指的是一年之中有2个立春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来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所以,不会出现2个立春节气的情况。而阴历则不一样,由于存在闰月的情况,立春节气对应的阴历,则会存在同一年中。所以,“双春年”的判断,要看当年立春节气阴历对应的时间,是否在同一年。

2023年立春时间是2月4日,对应的阴历时间是正月十四,2024年立春节气是2月4日,对应的阴历时间是腊月二十五,阴历时间在同一年(不看阳历时间),因此,2023年被称为“双春年”。

2023年是闰二月

闰月的计算方法,结合了阴历和阳历,当前采取的是 “十九年七闰” 的置闰法,也就是十九年里有7年是闰年。

具体闰哪个月份,需要结合“节气”和“中气”来决定,我们现在所说的二十四节气,其实,按照以前的说法,单数称为“节气”,双数则称为“中气”,一年十二个月,一共二十四节气,一个月有2个节气,分别是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份,只有“节气”,没有“中气”,那么当年就是闰年,而该月就是上个月的闰月。

按照历法来说,2023年第三个月份,只有一个清明节气,没有中气,因此,第三个月份为上个月的闰月,也就是二月份的闰月。所以,2023年是闰二月。

2023年是黑兔年

上述已经提到,按照干支纪年法来说,2023年是癸卯年。“卯”是代表兔年,而“癸”则属水,根据五行来说,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不同的颜色,其中,水代表的是黑色。因此,癸卯年就有了“黑兔年”的说法。

除了“黑兔年”之外,还有“金兔年”的说法,根据“六十甲子纳音表”来说,六十个干支中,每一个都对应了一个纳音,而癸卯对应的是“金箔金”,再加上是兔年,所以,有了“金兔年”的说法。

那么2023年到底是“黑兔年”还是“金兔年”呢?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存在不同的答案,而民间大多数以“黑兔年”的说辞较多。

2023黑兔年遇上双春闰二月,有啥说法?“双春黑兔年,春秋难见天”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是双春黑兔年,那么春天和秋天难见到好天气,有2种解释。

其一,当年没有春天和秋天,换句话说,春天该温度回暖的时候,一直保持着冬天的寒冷,而秋天该凉爽的时候,却一直保持着夏天的炎热,春天和秋天被夏冬所代替了。

其二,春天和秋天期间,晴朗的天气相对较少,以阴雨天气居多,“难见天”的意思是很难见到有太阳的天气。

不论上述哪一种结束,都可以看出,如果当年是双春黑兔年,天气都不好,不论对于日常生活,还是农业种植来说,都是不利的。

“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双春年遇到闰二月,当年的春天比较寒冷,秋天比较干旱,大概意思和上述谚语有类似之处,如果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春天严寒不利于庄稼的返青生长,而秋天干旱,则不利于庄稼的抽穗灌浆等,整体来说,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黑兔夜走青龙月,欲去不尽不敢说”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黑兔走进了龙所在的地盘,即便受到危险,也不敢说一些秘密,有不自量力的说法。延伸一下,黑兔年可能会发生一些较大的事情,尤其是属兔的人,需要特别注意,凡事要谨慎,远离可能发生的危险,也要注意身边小人从中作梗。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2023年是“黑兔年”,也是“双春年”,同时还“闰二月”,按照民间的说法,这三者相逢,2023年并不是“好年份”。

但是,大家要明白一点,不论是“黑兔年”、“双春年”还是“闰二月”,都是人为设置的,而当年好不好?天气、温度、运势等,和这些说法是无关的,因此,“黑兔年”好也罢,不好也罢,都是古人们的说法,对于如今的社会,可能已经不适合了。

但是,也有朋友说,既然这些传统的历法以及农谚,能够流传到现在,就有存在的意义,即便放到现在,还值得我们借鉴。

对此,你怎么看呢?

2023年,为何叫水兔年,也叫黑兔年?一年产30只崽,能寓意什么?

公历的2023年已到,但根据我国天干地支纪年历法来算,只有到了农历的2023年,才能算是真正的兔年。

根据天干地支推算出,2023年属于癸卯年,癸属水,卯为兔,故有了“水兔年”的说法。

同时,在五行当中,白色-金、青色-木、黑色-水、红色-火、黄色-土,因此,“水兔年”也被唤作“黑兔年”。

那么,不管是“水兔年”还是“黑兔年”,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兔子作为“超能生”动物,一年就能生超过30只崽,作为兔年的2023,又有何寓意?

关于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我国祖先研究出来的,简称为“干支”,具体是何人提出,目前只能从相关甲骨文中发现一些端倪,无法定论。大概率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结果。

祖先通过观天象,认为天大于地,把天和地之间称为“天干”,地支起了天叫“地支”。天干地支在岁月的演变下,成了古人天象、方位、时间等的重要工具。

祖先研究出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则被称为十二地支。

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依次配对,成为了记日子的“法宝”。在古代,用地支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两小时,时辰再细分为刻,一刻十五分钟,一个时辰为六刻。

同时,祖先再将十天干转六圈,十二地支转五圈,设为一个时间循环来纪年。从两者开头的“甲子”组成首年,再到两者能对应的“癸亥”作为末年,期间可配成60对,周期结束后又重新从“甲子”纪年,固有了“六十一甲子”的说法。

我国历来都不是以一年公历的第一天为新年,而是以一年农历的第一天为新年,这是天干地支纪年的结果。在古代,甚至把“立春”作为岁首来看待。

为何说2023年叫水兔年?

古人为了方便普通老百姓记忆和理解,特引入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去配对十二地支。因此我们看到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又为何将老鼠排在最前,将牛、虎、兔、龙、蛇、马、羊等动物依次排到后边呢?其实,这是古人通过观测每种动物不同的习性,再总结出的一套形象化的结论。

子鼠的对应时间点为午夜十一时到凌晨一时的子时,这是老鼠最活跃的时段,因此称为“子鼠”,丑时牛正在反刍,故为“丑牛”。

以此类推,卯兔为卯时,卯时对应5点至7点, 此时刚破晓,旭日东升,月亮还未完全落下,月亮上的玉兔正忙于捣药,人间的兔子也开始活动觅食,故古人把兔子作为卯时的象征,才有了“卯兔”的说法。

根据天干地支推算得出,2023年属于癸卯年。同时,天干结合五行,“甲乙”属于“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故癸属水,在加上卯兔,所以才有“水兔年”一说。

如何定义2023年也唤作黑兔年?

在五行(金、木、水、火、土)配五色中,金为白色、木为青色、水为黑色、火为红色、土为黄色,因此,癸属水,水为黑,癸(水)卯(兔)年,也可以被唤作“黑兔年”。

黑兔年出现在2023年,显得很不一般,因为2023年是今后1260年才能出现一次的“阴差阳错”年。

翻看日历可发现,2023年有闰二月,众所周知,阳历和阴历很难在同一天,阴历时间一般比阳历晚一些。古人为了解决阴阳季节合拍和时令一致的问题,特意在阴历上增设闰月来防止农历脱节,这样若干年后就会出现一年中有13个月的现象,故为“阴差阳错”年。

而2023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和腊月二十五,都为“立春”,年头和年尾形成“两头春”,故2023年又被称为双春年、孤鸾年。

黑兔年遇上闰二月的双春,这种三合一的年份,从2023年计算,需要等到1260年后的3283年才会出现,可见不一般。

一只兔子一年内可生30只幼崽

别看兔子呆萌可爱,人畜无害,一副弱不惊风的样子,其实它身含“超能力”,即“超生技能”。一只雌兔属于受孕体质,只需和雄兔短暂接触5秒,就可能怀孕。

同时,兔子是拥有双子宫的神奇物种,导致它的妊娠期只有一个月左右,当天生产完,第二天另一个子宫就能接着受孕,堪称无缝连接。

照此计算,一只雌兔在第一年里,就可以怀孕4~8胎。别看兔子个头小,一般在3~5公斤左右,它单胎就能产下4~12个崽,一年就能产下16~96个崽。说它一年内生30只幼崽,简直是常规操作。

兔子繁殖强悍这一点,曾经让澳洲头疼不已。原来澳洲本没有兔,来的人多了,就有了兔。1859年,24只欧洲穴兔跟着英国人来到澳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60多年间,24只兔子就摇身变为100亿只。

澳洲为了对付百亿兔子,相继引进过狐狸,野猫等动物,无济于事。又建围挡,堵洞下套,广招赏金猎人,甚至出动战斗机投弹,也效果甚微。最终,先后引进了多种病毒,才算控制到6亿多只。

兔子也算是靠自身强大的繁殖能力立于天地间了,它温和胆小,体态瘦弱,无利爪,无尖牙,还是食草动物,在哺乳动物里,连老鼠和黄鼠狼都能骑在它背上放肆。

超级能生的兔子在2023年有何寓意?

民间流传“癸卯迎水兔,春秋不见天”,也可说为“双春黑兔年,春秋难见天”。

意思为春天和秋天多为梅雨季节,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这是好光景。但到了癸卯兔年,五行主水,意味着今年的雨水较往常更频繁和凶猛,又遇黑兔,喻为多为阴雨天,提醒大家需在开年之际防患于未然。

而2023年还有一个闰二月,春分后的第二天,即公历3月22日就是闰二月开头,而到了5月6日就立夏了。此等情况说明,今年的春天温度可能比往年较低,还可能出现“倒春寒”景象。

倒春寒容易冻伤部分果树和农作物,比如冬天开花春天结果的枇杷,早春开花的樱桃、梨树等,也可能将大蒜、小麦、油菜、菠菜、土豆等农作物冻害造成减产。

同时,民间俗语“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也在告示双春年天气较冷,稍不留神,连饲养的牛羊等牲畜都有冻死的风险。

在《枕中记》上这样说道:“癸卯半忧喜,四时恶风起。春夏多雨雹,秋来缺雨水”。后来子贡补充道:“或多雨雹,或起恶风,兼之旱干在野,疾在躬。宜悔过‘迁善’,方可上格苍穹”。

意思为春夏两季雨水较多,可能伴随着冰雹、狂风等极端天气。到了秋天收割季节又缺雨水,也得提防极端干旱。总体来说,癸卯兔年湿气和干燥明显,需重视防涝、防旱,人畜和家禽也易染病,也要提防流行性疫情。

而2023年的4月20日有日全环食,5月6日有半影月食,10月29日有月偏食等天象,日月食,放在古代,皆寓意大事件和大变局的发生。此时,月宫中恰好有玉兔,也是美好的象征。

在民间,还有“一年打两春,黄土变成金”的说法,说明拉长了春天,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同时也寓意在双春兼闰月的2023年,也是结婚的大好时节。

另外,2023年正月初一为庚辰,初二为辛巳,以此类推,初三到十二分别是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和辛卯。

庚辰日恰好是“一龙治水”,再结合地支卯木生火,震又是离卦的先天方位,这是大利东方的天象。所以,东方的一条龙要崛起,东方龙就是中国,寓意中国从新年第一天开始,就将逐步走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福寿安康的景象。

而兔子在全年之内均可繁殖,一只兔子一年就能产下几十个后代,它适应力强,即便处于食物链中下游,也能克服种种困难,在自然界成功立足。这正是一种无畏险阻、迎难而上的乐观精神,正好契合疫情放开后,国民急需的一种生活态度。

写在最后

曾经有动物学家戏称,在不干预的前提下,兔子能在90年内占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而天干地支所推算的癸卯兔年,是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不管是水兔、黑兔、闰月、双春还是一龙治水,都被2023年赶上了,证明2023年是重振旗鼓、整装待发、全面开花的一年。

近四年的疫情,拖垮了国家和个人的经济,现在随着疫情的全面放开,相信在众志成城之下,定能战胜疫情,走出阴霾。

最后,希望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里,大家都能“兔”飞猛进、前“兔”无量、“兔”步青云、大展宏“兔”。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被称“上巳节”的三月三竟有这么多来历

今日是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每到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文人墨客们更是邀约曲水流觞、赏景赋诗,魏晋王羲之作《兰亭集序》,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盛况。

我童年的时候还没有电视机,少数的家庭会有无线电收音机,挺稀罕的,于是,有的人家会把收音机开的很响,生怕人家不知道他家赅(沪音近gai,拥有的意思)无线电。当时,无线电的节目不多,总是不断地重复播放弹词、说书、越剧、沪剧等曲艺节目。至今记忆尤深的,是评弹《唐伯虎点秋香》中祝枝山唱段:“三月初三,白相虎丘山,人是多的来交交关,侬来碰碰我,我来碰碰耐(你)……”。三月初三的节日叫做“上巳”或“上巳节”,下面讲讲“上巳”的故事。

【天干记日中的巳】

西方的公元历以7天为一个周期,称之为weeks,汉译为“星期”、“礼拜”,西方的有些节日就是用“星期”固定的,如“复活节”定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又如,“母亲节”固定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等。“天干纪日”,古人以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10个依次排列的“天干”来记录时间。于是,中国古代有以“天干”固定节日的习惯。如孔夫子是圣人,中国的孔庙每年两次祭祀孔子,定于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个“丁”日进行,祭孔的活动就被叫做“丁祭”。所谓“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

是月(指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之水,曰洗碟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疢”是祖国医学认为的热病。许慎《说文解字》:“疢,热病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其字从火,故知为热病。《小雅》:“疢如疾首。”笺云:“疢,犹病也。”以此,疢为烦热之称。

段玉裁的分析已很清楚,疢是中医称之为内热、上火的疾病的统称。

“巳”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第六个数,古人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是“子月”,第六个月即四月,称之“巳月”。按《说文解字》的说法:巳,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出现),成文章,故巳为蛇。

这段文字比较简单,但理解起来颇费功夫,大意是讲,巳月就是四月份。此时,冬至已经过去了百余日,大地早已还春,而阴气消耗殆尽,大地草木繁盛,鸟兽繁衍,冬眠已久的蛇也早已苏醒而进入交配、繁殖后代的季节。所以。“巳”是一个象形文字,很像一条蛇。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中也讲:“巳,火也,其禽蛇也。”十二生肖中的“蛇年”也由此而来。

古代把“日南至”的那个月叫做“子月”,“日南至”就是太阳在天空中到达了最南点,就是冬至了。第一个月定下来后,第二个月就叫做丑月,第三个月叫做寅月,依此类推……这里“月”的概念,在当今的天文学中称为“朔望月”。

四月是“巳月”,是“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之月,人也容易患上虚火旺盛的内热之疾。于是,古人就赶在“巳月”到来之前,用一种活动驱逐阳气,以防患内热之疾,这一天就被定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叫做“上巳”,而活动的形式就是大家到东流的河边去泼水、玩水。水与火是相互制约的,即水可以克制火,也就是讲,通过泼水、玩水就可以预防或治疗人的内热之疾,使人们在一年之中不会得病。

古代的科学很不发达,如今的人最好不要用当代的科学去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否则一定会陷入死胡同。古文“医”写作“毉”,上部左侧的“医”是一放箭的箭袋,右侧的“殳”是古代打仗用的有棱无刃的兵器,表示人被箭射伤或被兵器打伤,而下面的“巫”就是巫术或会巫术的人,“毉”合起来就是:巫人用巫术治疗伤口;“医”也写作“醫”,下面的“酉”是古代的“酒”字,“醫”则是用酒来镇痛或治疗病。

几乎在任何一个原始民族里,“巫”和“医”都是难分难解的,巫就是医,医就是巫。而在中国,医生被叫做“巫医”沿用的时间更长。古人深信,在“上巳”泼水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上巳”固定为“三月初三”】

“上巳”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它可以在三月初一,也可以在三月初十,记忆和使用不太方便。后来,人们把“上巳”固定在三月三日,它虽仍被叫做“上巳”,但不必一定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了。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中讲:

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右军王羲之《兰亭序》云:“暮春之初,修禊事。”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形容此景,至今令人爱慕。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几十度。黄河流域的纬度偏高,三月初还是“料峭轻寒结晚阴,飞来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时节,光着身子到河里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大概到了晋朝,到河边泼水的风俗活动就被文人改变为“曲水流觞”——用小酒杯放到小河里任其漂流,酒杯停留在哪一位仁兄处,他即饮此杯酒,并赋诗一首。形式完全变了,但它的风俗意义照旧——“修禊事也”。中国的南方纬度较低,农历三月早已是大热天,古代上巳的泼水风俗传到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就变成了“泼水节”,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云南三月三日的“泼水节”,还成了旅游观光的重要项目。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曲水流觞

《梦粱录》作者哀叹三月三日上巳风俗古风不再时,讲“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情景“至今令人爱慕”,说明到了宋朝,这种风俗已不热闹,甚至消失了。不过,三月三日是月逢三、日逢三,毕竟还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所以上海及江南地区,三月三的节日仍延续了很久。

上海的豫园内有一“流觞亭”,亭筑在水溪之旁,显然是取“曲水流觞”之义,上海西部的青浦城厢镇有“曲水园”,园内也有供“流觞”的曲水。这些园林当年都是私家花园,并不对社会开放。“曲水流觞”毕竟是文人们白相相的附带文字游戏的活动,所以,其只能是古代之遗风,而成不了民众性的风俗活动。

从“诗酒关辰乐事多,翩翩裙屐共婆娑。一觞一咏至修禊,风景依稀继永和”的诗句来看,上巳的曲水流觞只是应景而已。

【有关三月三的民间传说】

其实,民间关于三月三的传说还有很多。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还有说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三月三,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下亦云:“呼是日为女儿节。”

民谚曰:“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是荠菜生长繁茂的季节,春食荠菜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荠菜,《本草纲目》称之为“护生草”,浙江叫香田荠,上海叫枕头草,广东称菱角菜,广西称榄豉菜,湖南称地菜子,四川称雀雀菜,湖北叫地米菜,还有的地方称之为清明草。它是一种药膳兼优的时鲜蔬菜,初春嫩荠,尤为清香可口。古时,人们捣荠为泥,名为“百岁羹”。

到了三月三,荠菜大都开花了,并长出了很长的菜梗。俗话说:“三月三,地米菜梗挂门闩。”意思是,用地米菜挂在门闩后,热天夜晚蚊子少,家里清洁平安。

农历三月三,上海过去有“卜蛙声”(也叫做“田鸡报”)的习俗,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找青蛙多的地方,倾听蛙声里的“潜台词”,来预测年景和运气。

栏目主编:李宝花 文字编辑:李宝花

题图为南浦大桥浦西枢纽站春景,司占伟 摄。文内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薛理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