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破3.5亿!被低估的《误杀2》,故事催泪而讽刺,远远不止6分
本周院线最热门电影,当属由肖央、文咏珊、任达华主演的《误杀2》。延续上一部作品中悬疑风格,同时加入更多和情感相关元素,从而构建出一个与亲情、强权、人性和不公命运有关的深度故事。
12月17日晚影片上映,截止发稿,已整整三天蝉联单日票房冠军,总票房破3.5亿。与高票房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误杀2》在国内豆瓣平台仅拿到6分,刚及格。
相比于《误杀1》中悬念重重的故事、跟随紧张镜头一起寻找最终真相的快感,此次上映的《误杀2》更侧重于情感的表达,所以花费大量笔墨描述故事中「父亲与儿子之间温馨的回忆」。因此被不少观众批评节奏拖沓、刻意煽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
1、疾病
《误杀2》的故事开启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林日朗(肖央饰)的儿子小虫被诊断出心脏病,需迫切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对于生活清贫卡内余额只有10万的林日朗一家而言,高达200万的手术费无疑是天方夜谭。
但林日朗,是一位父亲。所以他决心: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将小虫从鬼门关救回来。
为赚钱,林日朗从先前抗拒导演肆意篡改自己所写的剧本,到顺从修改剧本;除却本职编剧工作之外,抽出其他时间做摩的司机等工作,同时打好几份工;卖房子、挨家挨户借钱、甚至于是借高利贷,终于把给儿子小虫做手术的费用凑齐,从黑暗中窥见希望。
这些故事情节,是《误杀2》前半个小时的主要情节。画面中林日朗整日忙碌奔波,灰头土脸的模样让观众感到无比唏嘘,将「为儿子倾其所有」的父亲形象稳稳立住;医生办公室内感激涕零,感谢医生为儿子找到合适移植心脏的喜悦更是溢出屏幕,让观众感受到林日朗对儿子炽热而强烈的爱意。短短半小时体裁内,《误杀2》便完成对亲情这一命题的满分呈现,叙事手法非常之高。
2、绝境
筹到做手术费用之后,就能立即做手术吗?《误杀2》用开篇即「林日朗持枪挟持医院急诊中心」的强烈戏剧矛盾告诉观众:并非如此。
在当下权势当道的世界,辛苦等来的心脏只需要一秒钟,就能被身居高位的大人物抢走。
对于身处于社会底层的林日朗言,这太残忍了也太讽刺了。所以林日郎铤而走险成为劫匪,以被挟持急诊中心中大量人质为筹码,要求警察们把原本属于儿子小虫的心脏找回来。
这一段故事氛围是犯罪悬疑。所以观众们期待能在这个过程中看见更多「林日朗与警方之间的周旋」希望看见更多惊险刺激的场面。遗憾的是期待落空,这一段氛围紧张的戏码中穿插着大量「父亲林日朗和儿子小虫之间的温馨回忆」,因此让不少观众打下差评,认为不应该在本应该悬念重重的故事中刻意煽情。
但大家都忽略了:《误杀2》的定位是治愈,和《误杀1》中的致郁截然相反。虽说林日朗是大众所认为的劫匪,但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劫匪,而是被逼上梁山的“好人”,如果不是因为特权阶层抢走原本应该属于儿子小虫的心脏,林日朗不会选择这样糟糕的方式讨回公道。
从这一点出发,林日朗和警方对峙的场景有多紧张,回忆中闪回「林日郎与儿子小虫之间相处画面」就需要有多温馨。不是刻意煽情而是必须形成互文,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强烈引出影片中“你不知道一个父亲都能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什么来”的最催泪主题。
3、对立
从影片最开始观众就已经猜到,属于林日朗儿子小虫的心脏是被某个大人物抢走。对于抢心脏的动机也做了多种假设,猜到了是和黑色医疗交易有关,但没想到交易者的身份也是一位父亲。
从这里开始,《误杀2》的野心正式显露: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父亲,眼睁睁看着拥有权势的父亲将「原本属于自己儿子的心脏抢走」,两个父亲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前半段影片中,林日朗寻找心脏的态度又决绝,后半段影片中揭露「所寻找心脏的藏匿地点」便有多讽刺。明明已经近在眼前,却毫无反手之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心脏被移植进权贵孩子的心脏。
看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没有观众会吐槽影片中煽情桥段太多了。因为这个故事从最开始就已经注定是一个悲剧。所有「林日朗和儿子小虫之间的相处画面」一点一滴累积,在林日郎无声落泪的画面中,变成一把最尖锐揭露「不平等阶层」现象的尖刀。
同样是为了孩子,但为什么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由此引出影片最深层次的思考。
如果说满分是100分,那么单就情感表达这一块,《误杀2》就已经做到80分,并非刻意煽情而是基于故事所需。如果就因为这样被吐槽是烂片、不值票价,也未免太冤了!
《误杀2》评分5.9,真有这么差?活该被人骂,但不该被埋没
看到豆瓣上5.9的评分,让我感觉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误杀2评分偏低》
情理之中的是,这个电影果然被骂,意料之外的是,观众只给了5.9分。
这个电影虽然活该被骂,但不该被彻底埋没,否则,这电影就真的被大家“误杀”了。
1、为什么活该被骂?
被骂,是因为影片有太多败笔。
《误杀2》不是《误杀1》剧情的延续,而是主题的延续。都是底层小人物与权贵大人物之间矛盾的延续,都是铤而走险的父爱的延续。
只不过《误杀1》是主角的女儿对富二代的误杀。而《误杀2》是主角自己被警察的误杀。
也许主创想打造误杀这个系列的IP,但观众并不在乎你能不能成为IP,只在乎电影好不好看,取名《误杀2》,就避免不了被拿来和《误杀1》对比,在品质不如前者的情况下,这是走了一步臭棋。
如果不叫《误杀》,也许观众的期待没有那么高,反而是件好事。所以电影名没取好,这是败笔之一。
电影命名是败笔
影片的第二个败笔,则是林日朗的两次中枪。
第一次中枪,林日朗与老刑警张正义谈判时,透过玻璃隔门相对,站在观众视角,只能看见林日朗脖子以上的身体部位。
之后狙击手开枪射杀,子弹穿过玻璃,击中林日朗。按理说,林日朗更大的可能是要被爆头,至少也会脖子中弹,可是转过镜头,林日朗中枪的部位居然是胸部,谁能给我个解释?
难道子弹穿过玻璃后立即下坠,像足球场的电梯球一样,来了个电梯弹?
第一次中枪不合常理
第二次中枪,是因为林日朗无路可选,只能计划牺牲自己,故意让警察打死自己,用自己的心脏来拯救儿子。
这是救儿子的唯一希望,不容有失。但是当林日朗把自己暴露在警察的枪口下时,请问谁能保证你不被乱枪打死?那种情况下万一被射中心脏,整个计划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儿子没得救,自己也白白牺牲了。
林日朗把救儿子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警察开枪不会打我身体,只会打我脑袋的逻辑上,亏自己还是个编剧。与其这样,不如直接交代达马医生,然后开枪自尽,这样才万无一失嘛。
女记者的角色塑造,则是本片第三个败笔。
首先,扮演女记者的演员陈思锶演技相当稚嫩,可以说是全片最差。
其次,女记者的人设也比较失败。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只是一个媒体工作者,不是一个慈善家。用警察的话说,她只是一心想搞大新闻,抢新闻不要命。如果角色停留在这一层次,安分地做个配角也就罢了。
陈思锶演技过于稚嫩
但这个配角,后面轻易地溜进了器官捐献中心处长的办公室,轻易地登录了含有重要资料的电脑,又轻易地得到了处长身上的录音笔,就这样轻易地得到了不法勾当的证据。
且不说这些情节是否合理,真正失败的地方在于:一心只想搞大新闻、而体现不出正义感的她,成为了揭露黑暗内幕的关键人物,成为了扳倒腐败权贵的英雄。这样的情节,其实是削弱了主角的人身价值。
试想一下,如果主角通过自身力量,救了自己的孩子的同时,又揭开了高层权贵腐败黑暗的真相,这样才是呼应了影片的主题,既铤而走险的父爱、交织着小人物与大人物的博弈。那么他的牺牲将会更有价值。
主角的价值被削弱
过于蹩脚的台词,是影片的另一处败笔。
比如被劫持的医院清洁工,说出了“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这样蹩脚的话。且不说这句话自身的逻辑关系错误。单是说话者的身份与台词不匹配就能让人出戏了。
类似的情况,林日朗的儿子小虫可以说: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这没有问题。因为小孩子目光所及就是全世界,谁陪他吃喝玩乐就是最好。可当妻子对自己的丈夫说出:你知道吗,你是全世界最好的父亲时,总感觉有点不是味道了。
电影台词蹩脚
最无语的台词出现在女记者被处长掐倒在地之时,处长快把她掐死了,还对她说,乖,没事啊,一会就没事了。这时处长的身后,突然出现了持枪的警察,居然对着处长的后脑勺慢条斯理地说:她是没事了,你的事情大了。这也太搞笑了,女记者都快被掐死了,你还在这里啰里吧嗦。
还有几处地方,让人费解。
林日朗劫持人质时,一方面是医院外,连警察局长都看不下去的围观群众的拍手叫好,另一方面却是医院里,试图赶走小虫母女的同病房群众,同样的群众,影片为何偏要展现的如此割裂,如此矛盾呢?
还有试图刺杀达马医生的阿文,这样的角色有何种意义?滥竽充数吗?
既然败笔这么多,就只能活该被人骂了。
2、为什么不该被埋没?
如果影片一无是处,也活该评分不及格。
但其实在某些方面,影片也有些许亮点。
《误杀2》翻拍的是20年前的美国影片《迫在眉梢》。
翻拍这条路并不好走。最近几年大荧幕的翻拍作品,多数都是翻车的下场。远的比如王凯的《英雄本色》,近的比如白百合的《门锁》。
但《误杀2》可以说是在翻拍上相下功夫的作品了,最起码,诚意是有的。在影片内容深度上,甚至是超越原版的。
《误杀2》里的林日朗,比《迫在眉梢》里的主角更悲情,所遇到的状况也比后者更复杂。
后者只是穷,只是没有钱,只要凑齐了钱,他的诉求就能得到解决,儿子基本就得救了,付出的代价,也只是坐几年牢而已。将来一家人,还可以过着是幸福团圆的日子。
但林日朗呢,虽然一开始面临同样的问题,但等他不计后果借了高利贷,有了钱以后,仍然没办法救儿子。因为抢走他儿子心脏的人位高权重。钱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金钱不是万能的道理在这里不合时宜地得到了验证。
而林日朗最后救儿子的代价,只有牺牲自己一条路。这代价,比原版可大多了,不仅如此,他的妻儿日后还要面对巨额债务。以后家破人亡的日子,也必将充满艰辛。
可以说,《误杀2》的整体剧情,是《迫在眉梢》的升级版,编剧是下了功夫的。
另外,影片里关于萤火虫的寓意,其实是影片对社会现实的一声呐喊。
儿子拿着装有萤火虫的玻璃罐,放在灯光下问爸爸:为什么在灯光底下,它就不亮了呢?
林日朗回答:因为它们的光太弱了,只有在黑暗的地方,才看得见。
影片里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其实就像萤火虫一样。
儿子名叫小虫,也印证了这一点。林日朗也恰似一只小小的萤火虫,面对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自身的诉求只会被无视。和萤火虫的微光被灯光淹没一样。
只有采用极端的行为,投身黑暗,采取犯罪的手段,林日朗的诉求才能被重视。
《误杀2》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看在影片主题立意的情面上,也不要太苛刻了吧!
专杀妓女?开篇就是血腥味!它很好,但注定无缘内地…
中国香港,某处坟场。
深夜,一个神色慌张的男人,在摆放整齐的供品前,点着一沓纸钱。
但不管男人怎么点,纸钱就像浸了水一样,死活不着。
就在他焦躁不安的时候,刚埋好的坟坑里,突然伸出一只手。
一个女人爆着粗口,坐了起来…
男人毫不意外,赶忙上前安抚女人的情绪,让女人再遭会儿罪。
按卦象,今晚戌时,女人有死劫。
这出“活埋”,是演给老天爷看的。
骗过老天爷,女人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死字当头,将信将疑的女人,只好乖乖躺回坟坑,盖上塑料布…
男人没算到,一场诡异的暴雨来袭。
命没改成,反倒让局面失控…
以上片段,出自近期上线的《命案》。
影片由郑保瑞执导,杜琪峰监制,游乃海编剧,林家栋和杨乐文主演。
豆瓣评分7.2,是今年唯一入选柏林电影节的港片。
也是一部让乌鸦从年初苦等到下半年的作品,光看阵容,就知道这片子差不了…
更何况,出品方是银河映像——
产出过《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非常突然》《真心英雄》《暗战》《枪火》《PTU》…
从万众景仰的大人物,到人微言轻的小混混,都无力挣脱命运的天罗地网。
《命案》延续了银河映像的宿命论。
谋杀性工作者,停尸间里招魂,虐猫袭警,绑架囚禁…
癫狂、诡怪、阴郁、玄乎…
这是一部注定不能在内地上映的电影。
片名虽叫《命案》,但它绝非常规的犯罪片。
或许英文片名Mad Fate(疯狂的命运)更好理解——这是一桩关于命运的棘手案件。
故事发生在一个雨夜。
出门忘带伞的理疗师(陈湛文饰),被淋成了落汤鸡。
拿报纸遮雨时,浸润的油墨在他手掌印下一则色情广告。
看着广告,理疗师若有所思,戴上口罩走进了那栋大厦…
雨水打湿了茶餐厅少东(杨乐文饰)的外卖单,洇开的手写字变得模糊不清。
少东的外卖,送错了楼层…
“改命”受阻,玄学大师(林家栋饰)不放心,一路追到了女人的住所。
等大师赶到,站在房门口的少东告诉他,里面的女人在喊救命。
门被撞开后,冲出来的竟是理疗师。
眼前的惨况,让大师呕吐不止…
女人被捆住双手,吊在半空,腹部被利刃割开。
满屋子都是浓烈的血腥味。
女人还是没能躲过戌时的死劫,一场大雨让几个人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
字面意义上的命案,是影片的引子。
它反悬疑,凶手从开头就浮在水面上。
导演和编剧,并不执着于一步步接近真相的快感,而是有更大的野心——
小人物能否逆天改命?
少东留着齐肩发,沉默寡言,双眼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汹涌着欲望波涛。
当他误入凶案现场,没有丝毫躲避,而是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在残有余温的血迹上雀跃。
少东这个人,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从小就喜欢刀剑利器。
因杀猫坐过牢,也害得亲姐姐毁容…
大师觉察到异样,便为少东算命,结果竟是“坎卦”。
少东将走向绝命之路…
大师决定,帮少东改命。
扔鸟笼、祛红色、置兽像、迁祖坟、每天在屋里放一杯尿…
所有风水禁忌,都要变。
看似天机在握,其实大师自身也背负着一个命运包袱。
他的父母都是精神病患者,而他的病发率,是常人的45倍。
如若遭受打击,他就会发疯。
他整日忧虑,怕女友和自己分手,怕幸福的生活破碎。
于是,他不辞而别,害得女友自杀…
从大师帮少东改命开始,一切都变了。
冥冥之中,劫数越来越近。
另一个角色,在理疗师进入大厦行凶前,与之擦肩而过的警察,则代表了人间的规矩和正义。
当年,是他将杀猫的少东送进了监狱。
出狱后,他一直对少东格外关注,因为杀猫很可能演变成杀人…
每当少东徘徊在被捕的边缘,大师总会出手相助。
因为在大师眼里,规矩是人定的,但命是天定的,规矩大不过天命。
他坚信,只要抹除了杀念,少东就不会二进宫。
警察和大师代表的两种立场,再次强调了信命与不信命的冲撞表达。
少东则是那个夹在命运和规矩之间,跌跌撞撞的小人物。
是屏幕前,平凡的大多数…
《命案》是一部极度风格化的作品,喜欢的人会爽到爆粗口,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这片子神神叨叨,人均疯子。
影片中的香港,天幕低垂,风云突变。
老旧杂乱的街道,危险与欲望交汇的色情场所,昭示祸患的瓢泼大雨…
构建出一种焦躁不安的氛围。
谈到选景时,导演郑保瑞说,出身底层让他更关注香港的市井风貌。
香港总是在拆楼。
一栋楼被拆掉后,属于这片区域的记忆就被破坏了。
人们不懂得保留东西。
而一个导演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把有价值的景物留在胶片上。
郑保瑞
郑保瑞很喜欢拍一些本土化的,有烟火气的地方。
“如果你叫我拍中环很漂亮的办公室,很商业化的世界,我反而不会处理。”
所以,即使是讲“天命”,故事也不是悬浮着的,而是始终立足于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命案》里的墓地、大街上的庙、天台的信号接收器,其实都紧扣“命运”的母题。
但,只要谈论这个母题,就不可能是一次轻松的对话。
导演不想拍得太沉重,于是用了很多有趣的方式呈现,这也是无法将影片确切地归为某一种类型的原因所在。
片子还用了很多老港片的拍法,比如谋杀、风水、惊悚、喜剧、“鬼打鬼”(中式灵幻斗法)…
林家栋和杨乐文演对手戏,有点让人意外。
林家栋就不多说了,金像影帝,属于越老越有味道的演员。
在拍摄天台戏时,林家栋吼到失声,休息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前前后后拍了50多次,可想而知有多折磨人…
杨乐文的少东算是“惊喜”,骨子里的那股邪性与癫狂,确实演出来了。
一查资料才发现,他竟是Mirror的队长…
就是那个顶流姜涛所在的、被嘲“火不过深圳”的香港男团。
做Idol的业务能力乌鸦不做评价,因为不了解。
但杨乐文在《命案》里的表现,绝对能和内娱流量们拉开差距…
其实,《命案》在2008年就有雏形了,只不过游乃海写剧本时卡住了。
他翻阅大量书籍,接触精神科医生,积累相关资讯,直到2013年才捡起了这个故事…
因为各种原因,《命案》经过了大量删减,很多故事线都直接被砍掉。
游乃海透露,以后可能会用剧集的形式,把删减部分呈现出来。
影片最后30分钟的“混乱”,是最具郑保瑞特质的表达。
不愿听天由命的大师,终究在帮少东改命的途中,步入命运布好的局,成了失心疯。
街角,少东握紧手里的刀,即将堕入命中的劫——犹豫要不要捅死警察。
大师却抓起搬砖,砸得警察头破血流。
规矩和天命的秤,倾斜了…
在天台上,彻底失控的大师和少东针锋相对。
大师对少东说:对抗命运,是人类最大的悲剧。
凡夫俗子,拿什么和天斗?
大师欲杀警察,却被一向嗜血的少东拦下。
这种转变,正是大师发疯时所说:是我自己的选择…
少东的命怎么走,是少东自己选择的。
故事的最后,少东朝着阳光走去。
导演似乎收起一切锋芒,破天荒地给出了一个积极乐观的结局。
但,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大师算出,少东两年后值太岁,二十六岁天克地冲时柱,三十岁用神被冲…
命里还有很多灾劫,该怎么化解?
大师说:万般皆是心,点点皆由人。
小人物的命,就像影片中那只掉入积水的蝼蚁一般,光是挣扎上岸,就已经耗光力气。
更不用说改命了。
命,终归是由心中的欲望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