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沆瀣一气的沆的意思(沆瀣一气的沆瀣是什么意思)

沆瀣一气的沆的意思(沆瀣一气的沆瀣是什么意思)

成语典故:沆瀣一气,本是一句玩笑话却渐成讽刺贬义词!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原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语出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历史典故: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 当时许多的读书人纷纷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当他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

发榜那日,许多考生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当时的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

无巧不成书,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 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热闹,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于是,爱凑趣的人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意思是说: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本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之后很快就得到好官职,便遭他人质疑,于是“沆瀣一气”来暗指他俩的私人关系。如今,亦多含贬义!

历史人物:

唐僖宗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武则天除外),在位15年(公元873年至888年在位)。12岁即位,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年27岁死于长安。他生活的年代是唐朝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年代,大唐帝国已不可避免走向灭亡,无论僖宗是否贤明,他也不可能扭转整个大局。

但很不幸的是,相比于好似骄奢天子的父亲懿宗,僖宗的腐败程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发奢靡。他生于深宫之中,长在宦官之手,十分热衷游乐,大权旁落宦官之手,政治统治很是黑暗。时唐朝灾害连年,人民生活困苦,官员盘剥沉重。黄巢起义爆发,逼近长安,僖宗逃离京城,颠沛流离。

崔沆

登进士第,官至员外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后崔沆的从妹夫殷裕告发郭淑妃之弟内作坊使郭敬述的荒淫隐私,懿宗怒,杖杀殷裕,崔沆被贬循州(惠州)司马。两年后被召还,复拜舍人,后改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选名士十数人,多至卿相。881年黄巢军进入长安,张直方冒险收留崔沆、豆卢瑑等人。事泄,黄巢怒诛直方三族,崔沆等人皆为黄巢所杀。

读史明志,翻翻书,看点儿历史~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成语“沆瀣一气”是什么意思?又源自何处?

“沆瀣一气”是一个成语,原来的意思是指气味相投的人在一起交往,后来演变成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臭味相投的意思就是指有同样坏毛病、恶趣味的人相投在一起,而沆瀣一气就是臭味相投比较文雅的说法。

其实,“沆瀣”这个词很早之前就有了,在屈原的《楚辞·远游》中“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这里面的“沆瀣”一词,指的是夜间的水汽,也就是露水。算得上是一种天地之精华,是一种能够赋予人能量的东西。而之所以会有“沆瀣一气”这个词,离不开两个人,这两个人都姓崔,一个叫崔沆,大家肯定都猜到了,另一个就叫崔瀣。

崔沆,字内融,博陵(今河北安平)人,是唐朝后期的官员,在唐僖宗年间,曾经担任宰相一职。唐朝时期已经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当时不论士族子弟还是寒门中人都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等到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长安再一次举行了大规模的科举考试,许多的读书人纷纷来到长安应试,而崔沆则被任命为应届主考官。

在这些赶考的读书人中,有一位名叫崔瀣的考生,很有才学,等到主考官崔沆审阅到崔瀣试卷的时候,眼前一亮,大为称赞。等到放榜之日,有人开始大声念榜单,突然有人向站在旁边的崔瀣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高中了。按照当时的规矩,进士及第的考生,都算是应届主考官的门生,崔瀣不可避免的要去像恩师崔沆拜谢。

等到崔沆见到这个同姓的门生,也是非常的高兴,巧合的是,两个人的名字正好凑成了“沆瀣”一词。当时在崔府门口聚集了不少人看热闹,其中有爱开玩笑的人就把这两个字编成了一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说,他们师生之间就像夜间的水汽一样连接在一起。其中并没有任何贬义,而是富含美好的寓意,崔沆和崔瀣也确实不存在考场舞弊的情况。

但是,时代什么时候都不缺好事者、蕴含负能量的人,因为崔瀣中举后仕途一路青云直上,所以就有人开始质疑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沆瀣一气”的意思也变成了暗指他们之间存在某种不可告人的关系。就这样,“沆瀣一气”一词就渐渐地变成了贬义词。

宋江随手打赏就是几万十几万?他钱哪里来的?答案藏在这两段话里

看过《水浒传》的书迷们都知道宋江其人,一出场就介绍了宋江的三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和“及时雨”。其中的“及时雨”指的是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无论哪个弟兄,只要缺钱,他总会十两十两地往外送。不止是自己的兄弟呢,还要送给陌生的孤寡老人药材、棺材等。

正是如此,无论宋江到哪里,都备受欢迎,大家都知道他是大善人。江湖兄弟更是崇拜有加,送宋江“及时雨”的称呼。

我们回顾下,从宋江出场以后每一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是拿钱铺路。宋江走到哪里,他的钱就花到哪里,路上遇着盗贼,就主动给钱;在江州大牢里,宋江忙里忙外、上下打点。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好名声就像流水一样涌过来,连江州大牢里的狱头们都“满营里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他”。可见,宋江的好名声是用钱买来的。只要受了宋江钱财恩惠的人,还有几个说他坏话,不给他面子呢?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八回里宋江初见李逵时,一出手就是十两银子。

宋江听罢,便去身边取出一个十两银子,把与李逵,说道:“大哥,你将去赎来用度。”戴宗要阻当时,宋江已把出来了。

这宋江第一次见了李逵一出手就是十两银子,那是多少钱?一两银子又相当于今天多少钱?书中就出现过关于钱的描述:

1 武松为了给哥哥报仇,找到了目击证人郓哥,武松给了他五两银子,郓哥认为能够三五个月的生活费。

2 吴用去找阮氏三雄时,用了一两银子让阮小七去买点酒肉,结果阮小七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还有一对大鸡。另外,阮小七顺便把自己的欠钱还给了店家。

3、吴用去北京大名府赚卢俊义时,算卦的钱是一两,当时引起轰动,连卢俊义都觉得太高了。

由此可以看出,一两银子能值很多钱,若按今天的物价来说,这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000块钱。宋江直接给十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元。真够大方,也真够有钱的。更厉害的还在后文。就是宋江,戴宗,李逵,张顺四人相识在琵琶亭,李逵是边吃酒边吹牛,吹牛正吹到兴头上被一个卖唱的宋姓女子的哭声打扰,就一巴掌把人推倒。

宋江把宋玉莲的母亲叫到一边问了一些话,觉得这个老太太说的本分,就许给这一家三口20两银子。

一听说有20两银子老两口当然很兴奋,但却不敢要。因为有李逵这个煞星站在这几个人当中,老两口不知道会再出什么差错,但还是很想要那20两银子的,虽说是嘴上说“但得三五两也十分足矣”,其实心里面应该是想能得个三五两立马脱身是最好,但是能得这20两银子那岂不更好?

再一宋江也是怕这一家人去告官,就坚持要给20两作为封口费。于是让老头跟着自己去拿银子,老太太带着自己的女儿回去,这就让老两口感觉到非常安全,说了句“深感官人救济”。宋江的好名声又得了一次。

临别宋江又送李逵五十两银子,似乎花钱花的有点丧心病狂了。

宋江先取两锭小银二十两,与了宋老儿,那老儿拜谢了去,不在话下。天色已晚,张顺送了鱼,宋江取出张横书,付与张顺,相别去了。宋江又取出五十两一锭大银对李逵道:“兄弟,你将去使用。”

就这小半天,前后一共花费了八十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八万元,这样的老大任谁也要誓死效忠的。真是仗义,也真是有钱!

更是有书迷网友做了下统计,宋江在《水浒传》第18回出场,第40回江州劫法场后正式落草,网友就从这23回中作统计,用数据证明宋江真的很有钱。

先来统计他的支出:

以上,共143两。宋江出场时晁盖等七人刚劫了生辰纲,时值“五月半天气”(16回)。浔阳楼题反诗前一个周,也是“五月半天气”(38回),宋江此一年之内接济他人143两银子。143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呢?

要知道宋江上梁山之前在县衙任刀笔小吏,他的祖上留不下多少财产,而他自己的薪水,每月不过三五两纹银,他为何这般财大气粗?他哪来的那么多仗义疏财的钱?能结交无数的兄弟呢?答案就在下面。

第十八回里说,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第三十九回,宋江刺配江州,独自一人在浔阳楼喝酒,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两段是对宋江的高度概括,是对宋江内心的真实抒发。宋江这么有钱,就藏在这两段话里。如果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吏道纯熟,名满江湖”。

宋江,他是一个“吏”。“吏”是什么?吏是不是官的官,不是民的民。吏是游走于庙堂和江湖之间的人。如果说庙堂之上的规则是“白道”,江湖之间的规则是“黑道”,那“吏道”就是介于黑道和白道之间的灰道。如果说宋朝官场是黑道,民间是白道,那吏道就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道。宋江吏道纯熟、名满江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般、自由自在,为所欲为,即使犯下“弥天大罪”,也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宋江既然能在贪官污吏遍布的黑暗的官场中左右逢源,肯定和贪官们同流合污、沆韰一气。他就是一个灰社会老大。

有这么几段话,可以看出宋江这个灰社会老大真的很厉害,

原来宋江为人最好,上下爱敬,满县人没一个不让他。因为做公的都不肯下手拿他,又不信这婆子说。(二十一回)

众公人都是和宋江好的,明知道这个是预先开的门路,苦死不肯做冤家。(二十二回)

朱仝道:“公明哥哥,休怪小弟今来捉你。闲常时和你最好,有的事都不相瞒。一日酒中,兄长曾说道……(二十二回)

知县却和宋江最好,有心要出脱他,只把唐牛儿来再三推问。(二十二回)

……

整个郓城县政府,从知县到衙役,都和宋江“最好”,这些最好的兄弟们,就是宋江的关系网,那么宋江的另一个身份是什么,是郓城县的地头蛇,龙头老大!这个老大的势力甚至不仅仅局限在郓城县一隅。

第十八回,当时宋江带着一个伴当,走将出县前来。只见这何观察当街迎住,叫道:“押司,此间请坐拜茶。”

宋江道:“不敢拜问尊兄高姓?”

何涛答道:“小人是济州府缉捕使臣何观察的便是。不敢动问押司高姓大名?”

宋江道:“贱眼不识观察,少罪。小吏姓宋名江的便是。”

何涛倒地便拜,说道:“久闻大名,无缘不曾拜识。”

宋江道:“惶恐。观察请上坐。”

何涛道:“小人安敢占上?”

宋江道:“观察是上司衙门的人,又是远来之客。”两个谦让了一回,宋江坐了主位,何涛坐了客席。

何涛拜的不是宋江的官职,而是他的名声威望,或者说拜的是宋江的人格和势力!宋江的实力遍布了郓城各个阶层,有牛二这样的街头混混做马仔,宋江要用他时,死命向前,也可以批条子,“写个帖子,与你去县东陈三郎家,取具棺材。(第二十回)”,还可以“时常吃他(王公)的汤药,不曾要我还钱(第二十一回)”。当然,最知名的还是勾结强盗、通风报信放走晁盖这等本事。身为灰社会老大怎么可能没钱,而且在18—40回中,书迷网友统计下宋江的可见巨额的灰色收入如下:

参考宋江接济人的规格,表中的金银若干、一盘金银,估作50两。则以上收入共210两银子。

尤其最后宋江杀阎婆惜后潜逃,一干公人上门抓捕,他爹“随即宰杀些鸡鹅,置酒款待众人,赍发了十数两银子”。此后朱仝、雷横二次上门,他爹又“将出二十两银子,送与两位都头”。而后他爹又遵知县主张,“出一千贯赏钱,行移开了一个海捕文书”。一贯即1两银子,一张悬赏令就悬赏1000两银子,财大气粗啊!他爹哪来那么多钱?

要知道宋江他爹宋太公是一名农民,与次子宋清住在宋家村。虽然家里有一些田地,用现在的话来说,算是一个小地主了,家里殷实,吃穿不愁。以宋太公的财力来说,像这样即便宋太公是小地主,家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禁不住宋江这么阔绰。所以这钱肯定是宋江孝顺他爹的,不然怎么对得起他的“孝义黑三郎”几个字。就连恶人李逵也有孝心,更何况是宋江呢。

所以宋江的钱财来源主要是自己利用职务之便捞取的钱财,以及帮助江湖好汉获得的钱财回报。作为《水浒传》的男一号,宋江几百年来一直备受争议。单就形象而言,读者对宋江的评价就出现了两极分化,是仁义热血还是腹黑阴险,就让大家各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我评价把,但他确实在大家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了及时的帮助,这一点值得敬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