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今日中国再不是1937的中国!历史上的今天: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今日中国再不是1937的中国!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85年了,硝烟早已散尽,但中华儿女用鲜血与抗争写就的历史,不能忘,也不敢忘!
今日山河日新,吾辈当自强!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先烈,祭奠同胞!铭记历史,面向未来!
七七事变简介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卢沟桥横跨永定河,属河北省宛平县管辖,距北平仅30里,为捍卫北平的屏障。驻守在平津一带的中国军队是第二十九军,总兵力约有10万人。7月7日夜10时,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的严词拒绝后,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翌晨2时,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为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定,双方派员前往调查。但日军趁交涉之际,于8日晨4时50分,向宛平县城猛烈攻击。并强占宛平东北沙岗,打响了攻城第一枪,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日军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
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历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事件过程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
卢沟桥横跨永定河,属河北省宛平县管辖,距北平仅30里,为捍卫北平的屏障。驻守在平津一带的中国军队是第二十九军,总兵力约有10万人。
7月7日夜10时,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的严词拒绝后,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翌晨2时,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为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定,双方派员前往调查。
但日军趁交涉之际,于8日晨4时50分,向宛平县城猛烈攻击。并强占宛平东北沙岗,打响了攻城第一枪,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日军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
7月8日,北平当局令驻军坚守卢沟桥。宋哲元致电蒋介石,报告卢沟桥事变真相。
同日,国民政府外交部为卢沟桥事变向日本大使提出口头抗议。
同日,日本内阁会议提出所谓“事件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欺骗世界舆论,麻痹国民党当局,争取时间调集部队。
9日,北平当局与日军达成协议:(1)双方立即停止射击;(2)日军撤退至永定河左岸,中国军队撤至右岸;(3)卢沟桥守备由河北保安队石友三部担任。
翌日,中国军队撤退,日军不仅不履行诺言,反而大批调兵向中国军队进攻。
11日,平津当局与日军达成现地协定:(1)第二十九军代表声明向日军表示道歉,并惩办此次事变责任者;(2)取缔共产党、蓝衣社及其他抗日团体的抗日活动;(3)永定河以东不驻中国军队。
10日,各方纷纷报告,日军已由天津、古北口、榆关等处陆续开到,且有大炮、坦克等向卢沟桥前进,已将大井村五里店等处占领;平卢云路也不通行,战事即将再发。
11日起,日军时以大炮轰击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带,城内居民伤亡颇多,团长吉星文亦负伤,就将城内居民向城外比较安全地带疏散。战事由此扩大到八宝山、长辛店、廊坊、杨村等处。第二十九军各部分散于各处应敌。日军出动飞机在各处侦察扫射,战事时断时续。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事件影响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丨七七卢沟桥事变你了解多少?
前言
在岁月的长河中,
有些日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爆发,
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
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
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胜利是吾曹;
卢沟桥,卢沟桥,立功报国在此桥。
一一一《卢沟桥歌》
七七事变 勿忘国耻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词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
一一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这一天,酿造了惨无人道、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之国耻!
这一天,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掀起了旷日持久的八年抗战。
八年,我们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付出宝贵生命;八年,中华儿女从不言放弃;八年,中华民族历经磨练;八年,中华民族固若长城;八年,我们拥有了摧不跨的“抗战精神”!
铭记历史:历史不能忘却
史料记载:
1937年7月7日上午
日军到卢沟桥以北地区进行演习。下午,日军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中队长清水节郎的带领下,由丰台兵营开到龙王庙,声称进行夜间演习。
19时30分
日军开始演习。
22点40分
在宛平城东北日军演习方向响起了一阵枪声。随后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硬说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遂包围宛平县城。
午夜12时
日方向冀察政务委员会就“日本兵失踪事件”提出交涉,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失踪士兵。时任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得纯拒绝日方的进城要求,但为了协商解决问题,告知日方“等天亮后,令该地军警代为寻觅,如查有日本兵,即行送还”。
事实上,日军所谓“失踪”的士兵志村菊次郎,很快就归队了。
日军在进城彻查被拒绝后,立即开枪示威,并向城内发射炮弹。潜伏在铁路东侧的日军轻重机枪及山炮一齐向宛平城开火,中国守军被迫还击。
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出乎日军意料。为拖延时间,日军诡计百出,一再提出谈判,又不断撕毁协议。
7月8日凌晨2时
日军加强了卢沟桥地区的兵力配置,部队集结在卢沟桥火车站西南方,随时准备开战。凌晨2时3分,日军占领了宛平城外唯一的制高点沙岗。
8日凌晨3时
中国代表到达北平日本特务机关部进行谈判;4时左右,中日双方代表进入宛平城谈判。同时,日本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也在天津召开会议,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凌晨5时
接到命令的日军再次向宛平城发起了进攻,谈判中断。守城部队即刻还击。激战一个多小时后,日军未能前进一步,日方谈判代表见事态不妙,遂手持白旗登上宛平城墙,日军借机停止射击,双方又开始谈判。
7时30分
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对驻天津的部队下达了准备出动的命令,并命令在秦皇岛的部队返回北平。
9时30分
日方再度攻打宛平城和卢沟桥。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日军被击退到2华里之外,收复了铁路桥东段,战况稳定下来。
在停战协议不断签订的同时,战斗也一直没有停止。
16时
日方让中方代表出城谈判,遭到拒绝。17时,日方再次派人送信,发出最后通牒,提出中国军队限时撤退等要求。未收到满意回复的日军于18时5分炮击宛平城,战斗持续3个多小时,专员公署成为一片废墟,大批民房被炸毁。
中国人誓死不退!!!
29军大刀队强袭龙王庙,不到2个小时就夺回了龙王庙阵地。守城中国军队打退了日军的坦克进攻,以血肉之躯,筑起让敌人无法逾越的长城。
7月8日
“七七事变”后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参观回顾: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中国农业大学国旗班参观卢沟桥
为铭记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抗战精神、弘扬爱国情怀,中国农业大学国旗班曾组织参观卢沟桥活动,在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国旗班成员参观了大量的照片、文物、视频影像,这些资料都全面、具体地展现了中华儿女从1931年到1945年,不惧来犯,共赴国难,英勇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伟大光辉历史。大家近距离地感触那段艰苦而伟大的岁月,感受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里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国家的孱弱,民族承载了更多的苦难,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但在这期间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团结一致、奋力抗敌、保卫家园的伟大精神,他们那份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打心眼儿里敬佩,更鞭策自己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全力以赴、脚踏实地,深入学习红色精神,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结语
今天,我们借助网络为我们的英雄们敬礼,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饮水思源”。
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一个崛起的中国,我们需要牢记历史,回首过去,居安思危,永不忘却,让这些成为我们“强国之路”的基石。
“抗战精神”和“长征精神”都是中华儿女用生命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可以说她们是中国崛起和富强的永恒动力。可以说,只要保持着“抗战精神”和“长征精神”中国就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没有什么不可克服的。
牢记这一天,为我们的英雄默哀,也为我们的祖国祝福!
来源:校团委
责任编辑:胡珍瑜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cauweixin@163.com
【夜读】百年百事⑰ 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文 |李 进 · 主播 |潘亚林
1937年,对我们党乃至中华民族、中国近代史来说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在苦难中直面危机,北平沦陷、上海沦陷、南京沦陷,国土山河风雨飘摇、全线告急;这一年,我们在危机中愈发觉醒,庐山会议、洛川会议、武汉会谈,国共两党同仇敌忾、合作抗日;这一年,我们在觉醒中砥砺前行,忻口大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奋勇杀敌……这一年,涌现出太多可歌可泣英雄故事,而其中最特殊、最具转折意义的,非“七七事变”莫属。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重温历史,走进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故事。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
据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其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
卢沟桥风光(资料图)
东北沦陷后,日本人贼心不死,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陆续运兵入关,将魔爪直伸华北,阴谋像炮制伪满洲国一样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夺取华北的实际控制权,进而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人不傻,他们知道,要想夺华北,必先得北平。于是1936年10月,日本华北驻屯军在不断地骚扰试探下,以卑鄙手段占领了丰台。丰台位于北平正南面,丰台失陷,就相当于关闭了北平的“南天门”。而此时的北平,北面有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在虎视眈眈,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满军在严防死守,东面有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伪保安队在馋涎觊觎,可谓是“C型”包围,形势急转直下。
如若再将咽喉要道卢沟桥拿下,北平就成了一座死城,华北也将唾手可得。于是,卢沟桥就成了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一场腥风暴雨随时可能降临。
1937年初,日军从其本土和我国东北抽调大批武器弹药,充实华北驻军的实力。又自6月起,频频在卢沟桥附近举行以中国军队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面对日军的挑衅,我守军第29军自然知晓事态的严重性,不断加强警戒,增加了卢沟桥一带的兵力。
势在必得的红眼饿狼,自然无所不用其极,即使无风也要掀起浪,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作为挑起事端的借口。
时间来到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
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名士兵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被国民党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严词拒绝,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日军进攻卢沟桥示意图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219团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第29军,全国各界也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
日军炮轰宛平城
遭到顽强抵抗的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到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
7月28日上午,日军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数十架飞机配合掩护下,向北平发动总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浴血抵抗,最终寡不敌众,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
然而,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仍未能阻挡日军进攻的铁蹄。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整个华北陷入全面危机。
8月13日,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为速战速决,日军先后投入30万兵力,动用300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企图通过占领中心城市来迫使中国在3个月内投降。在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开始紧密携手共御外敌。
9月,刚刚改编为八路军的红军,又组编为第十八集团军,进入晋东北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序列。
此时,侵华日军攻占了晋北重镇大同及周围各县,并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与雁门关以北日军汇合攻占太原,进而占领山西全省。为阻止日军突破防线,阎锡山致电朱德,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
中国军人保卫卢沟桥
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于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胜利,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也起到了非常直接的支持作用。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到如今,85年弹指一挥间。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重要过程,那么“七七事变”就是为纪念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所选择的注脚。
从这个注脚开始,整个中国已经被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大潮所席卷。时间可以流逝,但是依附在“七七事变”上的历史警示,永远不会褪色,寄托在“七七事变”上的伟大民族精神,值得被每名中华儿女珍视和永世发扬。
红色血脉——党史军史上的今天|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监制:刘绍勇 张军 王磊 李学勇
制片人:张宋红 赵立新
历史顾问:肖裕声 杨冬权 黄如军 杨贵华 温瑞茂 岳思平 徐占权 张海 卢勇 刘波
学术指导:宫九波 丁伟 陈传刚 李平 陈政举 齐贤德 刘一舟 郭慧 刘鹏 李雷波
统筹:许虎 侯晓敏 刘袁媛 梁必欣 边彦 李沛 孙一 陈琳琳
执行制片人:张淑惠 董立方
动画:刘思录 刘奕萌
解说:邱浩 谷松 董非 王喆
联合制作: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
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
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
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战史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张、杨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
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十余人;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任正副委员长,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民主政治。16日,南京政府下令讨伐张、杨,并任何应钦为总司令。亲日派汪精卫、何应钦企图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和日本妥协。
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周恩来等人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事变。22日,宋美龄、宋子文与蒋介石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飞往西安谈判。经周恩来等人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斗争,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蒋介石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西安事变”到此和平解决。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把张学良拘禁起来。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中国共产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