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曹皇后原型(历史上真实的曹皇后)

曹皇后原型(历史上真实的曹皇后)

她是汉献帝的妻子,却也是曹操的女儿——汉王朝最后的皇后曹节

曹后大骂曰:“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今吾兄嗣位未几,辄思篡汉,皇天必不祚尔!”言罢,痛哭入宫。左右侍者皆歔欷流涕。——《三国演义》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上面这段话是表现曹丕强令汉献帝禅让时的情景,汉献帝此人不必多言,他早已经沦为曹家的傀儡,早在曹操之时他就已经屡遭不敬,现在曹丕直接要改朝换代了,他完全没有反抗的力量,小说中对此描写地极为凄惨。然而,刚刚引文里的配角却容易令人忽略,这就是“曹皇后”。

《三国演义》中当然是把曹操和曹丕当反面人物来写的,但对这个“曹皇后”却是当做忠义之人。曹皇后是谁?她的身份很特殊,她是汉献帝的末代皇后——献穆皇后曹节;但是,她同样也是曹家人——她是曹操的女儿,曹丕的妹妹。

这无疑是十分尴尬的一个定位。曹节是怎么当上皇后的不用多说,想想曹操和汉献帝的关系就知道。因为献帝皇后伏寿被曹操弑杀,建安二十年正月(215年),在曹操和群臣的压力下,汉献帝改立曹节为皇后。可是,曹节心里是向着谁的呢?是父亲,还是丈夫?而且,她和汉献帝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比男性要低得多,曹节无疑是被自己的父亲当成政治工具送出去的,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详细描写她和汉献帝夫妻之间的关系如何,但考虑到其上位的方式,汉献帝很难对她有什么好感。

然而,在曹丕逼宫,满朝皆向魏之时,曹节还是坚决地站在了丈夫一边,这个“曹后掷玺”的情节并不是《三国演义》凭空捏造的,《后汉书》中就是如此描写的:

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

我们很难知道她心中真实的想法。是尊崇当时“妇嫁随夫”的封建传统价值?还是对与自己相处多年的献帝的同情?或是秉承大义,对汉王朝仍然有着强大的忠诚观念?

总之,曹后为汉献帝做了最后一丝反抗,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她并没有遭遇什么危险。当然,她没遭到危险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大势已去,她的反抗已经没有任何威胁。

我们也许可以推测,由于曹节的“立场正确”,她和汉献帝的关系应该也没有那么糟。不过,对于曹丕这个角色,曹节还能和丈夫刘协站在统一战线,批驳排斥;然而对于其父曹操,事情就复杂了。出于孝道曹节不可能对其父亲有何异议,但站在刘协的立场,对曹操绝无可能有任何好感,这根刺是否也横在他们夫妻之间呢?我们也很难得知。

汉献帝退位了,还好,当时的华夏大地还有强大的古典政治遗风,加之汉帝国在时人心中强大的号召力,刘协并没有遭遇太多为难,其被封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曹丕还表示“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曹节当然也成为山阳公夫人。

总体来说,这对夫妻在之后封地中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曹魏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刘协去世,享年五十四岁,魏帝曹叡闻讯后,“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事……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册赠玺绂……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制”,并宣布大赦天下。八月壬申(9月30日),刘协被安葬于山阳国,陵曰禅陵,置园邑。谥号为孝献皇帝。

某种程度来说,刘协是幸运的,亡国后仍有天子威严,死后亦有天子礼制。

不过,曹节只能开始守寡了,此时的曹节,只有38岁(此事存疑),只是,这之后,曹节又目睹了另一场惨剧——她之前对魏朝的诅咒成真了。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发生,曹爽集团被诛灭,司马家族控制曹魏实权,正如曹氏家族之前控制刘汉的实权一样。

因果报应。

此时,曹节的哥哥曹丕早已经去世,曹魏的国君是曹奂,是她侄孙。而此时,曹节已经是一个老太太了。

她会是什么心情呢?这个欺辱她丈夫的曹魏政权的确如同她当年的诅咒一样,没有好下场,可是,她真的就会为此而有快感吗?我们也无从得知。

景元元年(260年),曹节,这位汉帝国最后的皇后也病逝了,谥号献穆皇后,合葬于汉献帝刘协的禅陵,同样的,她所用的车服礼仪皆遵从汉制。

六年后,曹魏政权灭亡。

作者:云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太后是不是先帝皇后?太后人物有历史原型吗?

[海峡网]

古代社会家庭题材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正酣,该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北宋年间。除了精彩的后院内宅争斗外,朝堂上的风云变幻也是一大看点。因为老皇帝膝下无子,因此皇位的继承人纷争难以避免,之前兖王兵变反叛,邕王又被杀害,这国情形势一度岌岌可危。当今圣上赵宗权本是老皇帝远房的宗族子侄,一开始他和皇位扯不上关系,而后老皇帝被困宫中并在万般无奈之下与圣德太后选择了赵宗全来继承皇位。接着老皇帝驾崩,新帝赵宗全登基了,先皇遗孀让太后垂帘听政,之后太后便各种针对赵宗全,皇帝和太后的这场博弈也是格外好看。那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太后是什么背景?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介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新帝继位之初在朝堂上处处受到太后的压制,太后一度手握玉玺跟朝政大权不肯交出,不过最后太后还是撤帘还政了。

《知否知否》太后角色背景介绍

《知否知否》中的太后,其实就是先帝的皇后,也是那个当初在兖王发动兵变的时候,沉着冷静的陪在先帝身边,并且为他出谋划策,想办法让赵宗全入京勤王的人。也许会有人想不明白,当初赵宗全继承皇位,也是太后和先帝一起选择的,为什么后来太后反倒看赵宗全不顺眼,死把着朝政大权不放呢?

太后之所以会变得有权欲,是因为她体验到了垂帘听政的滋味,那种坐拥最高的权位的快感,也让她不愿再放权给新帝。所以她才会牢牢的控制着玉玺,即便满朝堂的文武百官一再地声讨她,她也总有办法去应对。

不过,太后其实也是个可怜人,她没有子嗣,先帝去世之后,她在皇宫中举目无亲,虽然新帝尊她为嫡母,但是新帝终究也不是她的亲生血脉,她无法保障新帝亲政之后会像孝顺亲生母亲那样孝顺自己,所以能够让她安心的也只有权势了。

太后人物原型介绍

《知否知否》中太后的历史原型是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曹皇后。宋英宗即位的时候,曹太后的确垂帘听政,但是她并不像《知否知否》中所演的那样,一再的筹谋和算计。曹太后垂帘听政,但是她从来不会用自己的治国方针去左右皇帝,大臣们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曹太后会让他们再作商讨,而不会去替皇帝做决定。而且曹太后对于外戚干政的事情,也是从不姑息,她不会纵容娘家人去专权滥用。这样的曹太后,也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敬畏。

出身名门的“丑女”,成人人敬仰的皇后,历史上曹皇后到底啥样?

排版丨青黛

编辑丨后宫冷婶儿

曹皇后刚上位,宋仁宗就一口气册封了十位贵妃,为何仁宗要这么对曹皇后呢?

可能跟皇后的样貌有关。

百度百科上“貌丑不至惑君”的她,真的很丑吗?

宋仁宗在位40余年,与曹皇后也相伴二十多载,曹皇后却从无所出,一生无子嗣,她不受宠真的是因为,丑到让皇帝难以忍受吗?

曹皇后出身名门,祖父是名将曹彬,是协助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大宋江山的功臣,欧阳修曾评价“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弟弟曹佾是八仙过海里的曹国舅原型,可见民间对曹氏家族也十分认可。

曹皇后作为开国名将世家的嫡女,出身毫无指摘,可谓背景深厚。

宋仁宗年间,女子13岁就到了法定结婚年龄,而曹皇后入宫时已经18岁,在当时她已经是大龄剩女了。

据传曹皇后是二婚,第一次结婚新郎在新婚之夜跳墙跑了,所以坊间传言她样貌奇丑,传言未必可当真,虽然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她很丑,但是以她的家世,会成为剩女也确实令人生疑。

曹皇后的这一段经历也被《清平乐》拍了出来。“貌丑”也许略有夸张,但从曹皇后的画像来看,确是不算太美貌。

柳叶细眉,丹凤小眼,少了一点母仪天下的风范。

宋 曹皇后画像

宋仁宗第一任皇后是刘太后给他钦定的,仁宗12岁登基,到他23岁,这位刘太后过世,在这11年期间都是太后掌权,小皇帝只是个傀儡。

而刘太后钦定的这位儿媳妇,更是嚣张跋扈到不把皇帝看在眼里,所以仁宗亲政后就以皇后无子把她废掉了。

终于挨到亲政的仁宗,满心欢喜地想要册立自己喜欢的美人做皇后,可惜小可怜依然做不了自己的主。

宋朝是文人治国方略,台谏的制约让皇帝不得不退让,仁宗被迫之下接受了,全天下为他选的开国名将之后。

无辜的曹家大小姐还没到宫里,就已经受到了皇帝的鄙夷。

样貌平庸的曹皇后,却是一位才女,她聪慧贤淑,性子节俭,还善桑农,尤其还写得一手好书法飞白书。

她自知不得皇帝喜爱,平日也谨小慎微,从不张扬。

可以说这位皇后除了没有貌若天仙,就没有其他的不足。

可惜她碰到的是宋仁宗,他是外貌协会的,还是会长级别的。这位皇帝对于大臣和太后的指婚反对不了,可他有其他的办法对着干。

皇后刚册立没多久,仁宗就弄出来了一个十阁,什么张贵妃、苗贵妃、周贵妃、杨贵妃、冯贵妃,刘贵妃等,他一口气提拔了十位。

面对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后宫,被皇帝不喜的曹皇后会怎么应对呢?

身处后宫的曹皇后简直是四面楚歌,皇帝一心想要废除她,册立自己专宠的张贵妃为后。

张贵妃又恃宠而娇,嚣张跋扈,曹皇后却无子嗣伴身。

但这一切都难不倒她,可以说宋仁宗能成就仁义明君,开创仁宗盛治,曹皇后功不可没,至少咱们这位官家,没有被闹腾的后院起火。

据记载,庆历八年正月有一天,禁卫军叛乱,皇帝皇后被嘈杂声惊醒,寝殿外面全是呼喊声,仁宗惊慌失措,想出去,却被曹皇后拦在了寝宫里。

在这种危机的时候,曹皇后身为将门之女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关键时她能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她准确地预计到叛军有可能会放火,于是命宦官宫女备水,并激励大家论功行赏,倍受鼓舞的宦官们,个个争先立功,很快这一场乱局就被平息了。

被救下来的仁宗,没有因为这件事对曹皇后的印象有所改观,反而诬陷这场叛乱是曹皇后指使的,目的是在皇帝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

要借此事废除皇后,好在没有证据,大臣们又极力反对,最后不了了之。但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曹皇后有多艰难。

后宫斗争不断,仁宗更是在其中推波助澜,有一次备受宠爱的张贵妃,为了显示自己威风,要打着皇后的仪仗出游,仁宗就怂恿她找曹皇后去借。

在仁宗心中曹皇后不可能同意,刚好能借机打压她,令仁宗没想到的是曹皇后没有丝毫的不悦,很爽快地答应。

这下轮到仁宗骑虎难下了,这要是真借来了,他还不得被台谏大臣唾沫淹死。

没办法,仁宗只能反过来批评张贵妃,僭越礼法会招致朝廷非议的,张贵妃只好放弃。

史书记载曹皇后虽不受宠却懂得自处,她知道仁宗不会为自己撑腰,想要在后宫安稳,那就得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分。

这个聪慧果敢的皇后,深知外戚干政的种种危害,她做到了终其一生,不单独和娘家人见面,就连自己的亲弟弟曹佾也没有再见过一面。

宋仁宗9个儿子,无一存活,这跟曹皇后有关吗?

细算下来,宋仁宗的子嗣也不少,他这一生总共有9个儿子,7个女儿出生,最终却没几个活下来的。作为皇后,曹氏必然会遭到质疑。

在历年宫斗戏里,不受宠的皇后都是心狠手辣的,为保自己的地位,残害皇嗣的事情比比皆是,曹皇后能稳居中宫28年,她是否也是这样一位无德的皇后呢?

但实际上宋朝有个奇怪的现象,不光是仁宗三个儿子都早亡,在宋朝还有四个皇帝儿子也全部早夭,所以说曹皇后残害皇嗣,纯属无稽之谈。

曹皇后居中宫45年,从皇后到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她始终克己守礼,尽心竭力辅佐好每一任皇帝。

嘉祐七年宋仁宗驾崩,一直养在曹皇后宫中的赵曙继位,他就是短命的宋英宗。

宋英宗十三岁便被封为太子,却在仁宗去世当天,因为不堪压力而神经失常,面对这么突然的重大变故,曹皇后仍能处乱不惊、镇定自若,确保宋英宗顺利继位。

但由于皇帝无法亲政,曹皇后被迫垂帘听政,在这期间朝政井然有序,一年后两朝平稳过渡。

英宗身体康复之后,曹太后丝毫不贪恋权柄,立即撤帘还政,这才有了《宋史》里的“晨昏定省”“母慈子孝”的千古美谈。

宋英宗在位四年就去世了,他过世后是宋神宗继位,宋神宗对这位祖母是十分孝顺。

曹皇后历经三朝,终年64岁,在她临终前,做了一件影响了中国文学史的大好事。

在曹皇后病危的这一年冬天,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关进大牢,已是弥留之际的曹皇后把神宗叫到了病榻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苏轼出面进言,苏轼因此免罪。

如果没有贤明的曹皇后,我们就无法看到苏东坡之后所作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一代贤后,用她的一生证明了什么是大爱,这样的女子就算不貌美,也应该千古流芳,你说呢?

出身名门的“丑女”,成人人敬仰的皇后,历史上曹皇后到底啥样?

排版丨青黛

编辑丨后宫冷婶儿

曹皇后刚上位,宋仁宗就一口气册封了十位贵妃,为何仁宗要这么对曹皇后呢?

可能跟皇后的样貌有关。

百度百科上“貌丑不至惑君”的她,真的很丑吗?

宋仁宗在位40余年,与曹皇后也相伴二十多载,曹皇后却从无所出,一生无子嗣,她不受宠真的是因为,丑到让皇帝难以忍受吗?

曹皇后出身名门,祖父是名将曹彬,是协助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大宋江山的功臣,欧阳修曾评价“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弟弟曹佾是八仙过海里的曹国舅原型,可见民间对曹氏家族也十分认可。

曹皇后作为开国名将世家的嫡女,出身毫无指摘,可谓背景深厚。

宋仁宗年间,女子13岁就到了法定结婚年龄,而曹皇后入宫时已经18岁,在当时她已经是大龄剩女了。

据传曹皇后是二婚,第一次结婚新郎在新婚之夜跳墙跑了,所以坊间传言她样貌奇丑,传言未必可当真,虽然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她很丑,但是以她的家世,会成为剩女也确实令人生疑。

曹皇后的这一段经历也被《清平乐》拍了出来。“貌丑”也许略有夸张,但从曹皇后的画像来看,确是不算太美貌。

柳叶细眉,丹凤小眼,少了一点母仪天下的风范。

宋 曹皇后画像

宋仁宗第一任皇后是刘太后给他钦定的,仁宗12岁登基,到他23岁,这位刘太后过世,在这11年期间都是太后掌权,小皇帝只是个傀儡。

而刘太后钦定的这位儿媳妇,更是嚣张跋扈到不把皇帝看在眼里,所以仁宗亲政后就以皇后无子把她废掉了。

终于挨到亲政的仁宗,满心欢喜地想要册立自己喜欢的美人做皇后,可惜小可怜依然做不了自己的主。

宋朝是文人治国方略,台谏的制约让皇帝不得不退让,仁宗被迫之下接受了,全天下为他选的开国名将之后。

无辜的曹家大小姐还没到宫里,就已经受到了皇帝的鄙夷。

样貌平庸的曹皇后,却是一位才女,她聪慧贤淑,性子节俭,还善桑农,尤其还写得一手好书法飞白书。

她自知不得皇帝喜爱,平日也谨小慎微,从不张扬。

可以说这位皇后除了没有貌若天仙,就没有其他的不足。

可惜她碰到的是宋仁宗,他是外貌协会的,还是会长级别的。这位皇帝对于大臣和太后的指婚反对不了,可他有其他的办法对着干。

皇后刚册立没多久,仁宗就弄出来了一个十阁,什么张贵妃、苗贵妃、周贵妃、杨贵妃、冯贵妃,刘贵妃等,他一口气提拔了十位。

面对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后宫,被皇帝不喜的曹皇后会怎么应对呢?

身处后宫的曹皇后简直是四面楚歌,皇帝一心想要废除她,册立自己专宠的张贵妃为后。

张贵妃又恃宠而娇,嚣张跋扈,曹皇后却无子嗣伴身。

但这一切都难不倒她,可以说宋仁宗能成就仁义明君,开创仁宗盛治,曹皇后功不可没,至少咱们这位官家,没有被闹腾的后院起火。

据记载,庆历八年正月有一天,禁卫军叛乱,皇帝皇后被嘈杂声惊醒,寝殿外面全是呼喊声,仁宗惊慌失措,想出去,却被曹皇后拦在了寝宫里。

在这种危机的时候,曹皇后身为将门之女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关键时她能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她准确地预计到叛军有可能会放火,于是命宦官宫女备水,并激励大家论功行赏,倍受鼓舞的宦官们,个个争先立功,很快这一场乱局就被平息了。

被救下来的仁宗,没有因为这件事对曹皇后的印象有所改观,反而诬陷这场叛乱是曹皇后指使的,目的是在皇帝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

要借此事废除皇后,好在没有证据,大臣们又极力反对,最后不了了之。但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曹皇后有多艰难。

后宫斗争不断,仁宗更是在其中推波助澜,有一次备受宠爱的张贵妃,为了显示自己威风,要打着皇后的仪仗出游,仁宗就怂恿她找曹皇后去借。

在仁宗心中曹皇后不可能同意,刚好能借机打压她,令仁宗没想到的是曹皇后没有丝毫的不悦,很爽快地答应。

这下轮到仁宗骑虎难下了,这要是真借来了,他还不得被台谏大臣唾沫淹死。

没办法,仁宗只能反过来批评张贵妃,僭越礼法会招致朝廷非议的,张贵妃只好放弃。

史书记载曹皇后虽不受宠却懂得自处,她知道仁宗不会为自己撑腰,想要在后宫安稳,那就得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分。

这个聪慧果敢的皇后,深知外戚干政的种种危害,她做到了终其一生,不单独和娘家人见面,就连自己的亲弟弟曹佾也没有再见过一面。

宋仁宗9个儿子,无一存活,这跟曹皇后有关吗?

细算下来,宋仁宗的子嗣也不少,他这一生总共有9个儿子,7个女儿出生,最终却没几个活下来的。作为皇后,曹氏必然会遭到质疑。

在历年宫斗戏里,不受宠的皇后都是心狠手辣的,为保自己的地位,残害皇嗣的事情比比皆是,曹皇后能稳居中宫28年,她是否也是这样一位无德的皇后呢?

但实际上宋朝有个奇怪的现象,不光是仁宗三个儿子都早亡,在宋朝还有四个皇帝儿子也全部早夭,所以说曹皇后残害皇嗣,纯属无稽之谈。

曹皇后居中宫45年,从皇后到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她始终克己守礼,尽心竭力辅佐好每一任皇帝。

嘉祐七年宋仁宗驾崩,一直养在曹皇后宫中的赵曙继位,他就是短命的宋英宗。

宋英宗十三岁便被封为太子,却在仁宗去世当天,因为不堪压力而神经失常,面对这么突然的重大变故,曹皇后仍能处乱不惊、镇定自若,确保宋英宗顺利继位。

但由于皇帝无法亲政,曹皇后被迫垂帘听政,在这期间朝政井然有序,一年后两朝平稳过渡。

英宗身体康复之后,曹太后丝毫不贪恋权柄,立即撤帘还政,这才有了《宋史》里的“晨昏定省”“母慈子孝”的千古美谈。

宋英宗在位四年就去世了,他过世后是宋神宗继位,宋神宗对这位祖母是十分孝顺。

曹皇后历经三朝,终年64岁,在她临终前,做了一件影响了中国文学史的大好事。

在曹皇后病危的这一年冬天,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关进大牢,已是弥留之际的曹皇后把神宗叫到了病榻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苏轼出面进言,苏轼因此免罪。

如果没有贤明的曹皇后,我们就无法看到苏东坡之后所作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一代贤后,用她的一生证明了什么是大爱,这样的女子就算不貌美,也应该千古流芳,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