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歌行》周王历史原型:李世民曾想立他做太子,后被诬陷遇害
《骊歌行》周王历史原型:李世民曾想立他做太子,后被诬陷谋反后遇害
文/无计读史
一部《骊歌行》让你想到了历史上的哪一个王朝?我想是唐朝吧,该剧虽然不是历史剧,但在介绍中出现了“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字样,那不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那么剧中皇帝的几个儿子,在历史上也是有原型的。
太子历史原型是李承乾,8岁成为储君却因暗杀亲弟谋反逼宫被废;韩王历史原型则是李泰,宠冠诸王,但他仗着自己获得的宠爱想要夺储,甚至还“忽悠”李世民口头答应他立储,最后计划破碎被贬;秦王历史原型就是李治,下一任皇帝。
前面说的三位历史原型都是嫡出,也就是长孙皇后与李世民所生。而剧中还有一位“周王”,他是“颜妃”所生,颜妃的历史原型是隋炀帝女儿“杨妃”,那么周王的历史原型则是杨妃的儿子李恪,位列第三。在李恪之前是长孙皇后生的嫡长子李承乾(太子),无名宫女生的次子李宽。
都说李世民是个贤能的君王,他所生的孩子也是各个优秀,李恪亦是如此。他虽然是庶出,但却备受李世民的喜爱。而且他的身份非同一般,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就是前朝公主。但隋炀帝身上不仅有杨隋的血脉,更有独孤氏的血脉。这就意味着李恪身上拥有李唐、杨隋和独孤氏三门血脉,是真正血统高贵的贵人。
在两岁的时候,李恪被唐高祖李渊册封为长沙郡王,后又改为汉中郡王。待到李世民登基后,李恪晋封为汉王。
李恪身上的官职不少,封地也不少,但是他是在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赴任。只是没想到刚赴任不久他就把农家的田地当做皇家的田地给踩了,然后被告到了李世民面前。李世民原本想要护犊子但是没成功,所以下旨,免了李恪安州都督的官职,夺三百户封邑。
在被罢官后,李恪痛改前非做事都格外小心。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很大的惩罚,直到后来,因为李佑、李承乾和李泰三个皇子谋反,李恪的麻烦才真正到来。
当年齐王李佑谋反,牵扯出太子李承乾也谋反还暗杀亲弟弟李泰一事,导致李承乾太子之位被废。而李泰颇受李世民的喜爱,原本李世民口头允诺要让他做下一任储君但计划失败,李世民对这个儿子很失望,觉得他也有不臣之心,于是就将他贬出了京城。这时候机会就落到了年纪还尚小的李治头上,李治有长孙无忌的帮助被册封为太子。
但是后来,李世民觉得立小孩子做太子会不会有点不妥,所以他找来长孙无忌说出了这个想法,他想要把李恪封为太子,因为他觉得李恪很像他能力也不错。但是这个想法被长孙无忌反对,当时李世民便问他,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他外甥所以反对。而长孙无忌则说道,太子之位怎么能随意更换呢?希望皇上能够谨慎考虑。
就这样,李世民便没了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这是李世民的想法,但长孙无忌也从此恨上了李恪,觉得他是个威胁。尽管后来李治顺利登基称帝,李恪也忠心辅佐,可还是被长孙无忌陷害。
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等人诬陷李恪谋反,时年34岁的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他的子嗣遭到流放,女儿被罚守灵。
直到52年之后,李恪的后代重新受到重用,才得以平反昭雪。获追赠司空,恢复吴王爵位。
他是《骊歌行》中周王的历史原型,临死前发出的诅咒,居然应验了
古装大剧《骊歌行》正在热播,其中檀健次扮演的周王帅气英武,博学多才,在年轻观众中有着很高的人气。
骊歌行剧照
周王虽然对女主傅柔情有独钟,却并非是那种只醉心于儿女情长的纯情暖男。他格局广大,心有城府,更加青睐无上的权力。
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周王曾经用尽一切手段与各派势力明争暗斗,颇怀不臣之心。这也让喜欢他的观众们,开始担心起周王在剧中的最终结局。
毕竟这条路成则位列九五之尊,万众景仰,败则破家亡身,死无葬身之地。其中诡谲的风险和暗藏的杀机也是常人难以预料的。
周王的历史原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吴王李恪。他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要按亲缘关系来讲,还是李世民的表妹,身份相当高贵。
骊歌行剧照
但奇怪的是,李世民虽然奉隋朝为正朔,却并没有册立杨妃为皇后。大概此时的大唐,早已天下归心,再也不需要以隋朝的名义来收拢人心了。
李恪为人英勇果断,文武双全,但其并非李世民的嫡子,故而在皇位继承人的争夺中,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太子李承乾因谋反遭李世民废黜时,魏王李泰也因觊觎太子之位被一同治罪。到此时,李世民的嫡子就只剩下李治一个了。
但李治这个人性格柔仁懦弱,并非李世民心目中储君的最佳人选。犹疑之间,他将目光转向了吴王李恪。
骊歌行剧照
相比之下,李恪既擅长于骑射,又饱读诗书,他性格干练,英武果决,将来若能正位为君,必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一边身为嫡子却柔仁懦弱,另一边虽为庶子却英武果决。李世民决断不下,就召来宰相长孙无忌商议。
长孙无忌是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哥哥,算起来李治应该是他的亲外娚。当舅舅的哪有不向着自己亲外娚的。
因此,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他向李世民“固争”道:“晋王(李治)仁厚,登基后必能保全自己的亲族不被杀戮。若吴王(李恪)上位,以其果决的性格,难保不会杀了自己的兄弟以巩固地位。”
骊歌行剧照
李世民听到长孙无忌的劝谏后,深以为然,便下定决心要册立李治为太子。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以李恪曾与乳母的儿子赌博为由,对其大加申诉。削夺李恪三百户封邑,并免除了他的官爵。
李世民打压李恪,以巩固李治政治地位的意图,至此算是昭然若揭了。
不过,李世民欲立李恪为嗣的想法,招来了身为李治亲舅舅的长孙无忌的嫉恨,这也为李恪日后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骊歌行剧照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于长安,长孙无忌扶持李治继位。为了安抚李恪,长孙无忌授意李治提升了他的官职。将其拜为司空,并任命其为梁州都督。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又加封李恪为太子太师、安州都督。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房玄龄之子房遗爱谋反案发。为谋求活命,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诱导下,诬陷吴王李恪也参与了这次谋反。
长孙无忌趁机将李恪罗织入狱,想处死他。李治不忍心哥哥就这样丧命,有赦免他的想法。而长孙无忌却鼓动大臣们到朝堂上众口一词地力争,一心欲致李恪于死地。
李治为人懦弱,缺少果敢勇决之气,他无法违逆众位大臣的意见,只得违心下旨处死了李恪。
骊歌行剧照
李恪无辜就死,临死之前满怀怨毒。他愤怒的诅咒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祖宗在天有灵,应该让他身死族灭,方能抵偿他的罪过”。
话刚说完,李恪就被长孙无忌派来的行刑之人用白绫缢杀了。李恪之死轰动了长安城,百姓们无不对他的无罪受戮心生怜悯之情。
而李恪临死之前的诅咒,也在百姓中暗中流传,只是迫于长孙无忌的权势,无人敢于明说罢了。
六年后,李治在武则天的帮助慢慢剪除了长孙无忌在朝中的羽翼。长孙无忌本人,也被武后指使许敬宗以对付李恪同样的手段诬陷入狱。
在武后的授意下,长孙无忌被流放到黔州,没多久就在许敬宗的逼迫下自杀了。同年,李治下令追封李恪为郁林郡王,并立庙祭祀,算是间接地为李恪平了反。
骊歌行剧照
回到前面的话题,《骊歌行》剧中周王的历史原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吴王李恪。正如观众们所担心的那样,他的结局并不圆满。
在审理房遗爱谋反案时,长孙无忌诬陷李恪参与其中并处死了他。临死之前,李恪曾对长孙无忌发出过愤怒的诅咒。六年后,长孙无忌也被许敬宗以同样的方式和手段诬陷致死。
长孙无忌之死,曾被百姓们哄传是李恪临死之前发出的诅咒应验了。就连《旧唐书》也忍不住要发出“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这样富含奇幻色彩的评论。
无形中让1300多年前的那场血腥的宫廷争斗,披上了一层因果报应的神秘面纱。
但实际上,所有的宫廷争斗都是以阴谋和血腥开始,也必将以阴谋和血腥而结束。李恪与长孙无忌的遭遇,不过是适当其时罢了。
他们既不是宫廷阴谋的第一批,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批的牺牲品。
不知道您以为如何?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注:本文由闲人历史故事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抄袭,请文抄公远离
骊歌行剧照
《长歌行》与《骊歌行》中太子的历史原型,因性取向错位而被废黜
《长歌行》:历史上李长歌和阿诗勒隼的结局,夫妻合葬于昭陵附近
《长歌行》:大可汗的结局如何?纵横草原不可一世,却被李靖生擒
《骊歌行》:李世民为何不愿让盛骁靖领兵出征?说他老了只是借口 《骊歌行》之盛楚令:娶公主,封县公,凭借颜值成就富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