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科学家发现蜜蜂也有感情!会快乐、沮丧、恐惧,被惊吓也会PTSD!
一只蜜蜂落在斯蒂芬·布赫曼(Stephen Buchmann)的窗前。他找来一个容器,小心翼翼地把蜜蜂放进去,然后走到屋外,将它放在盛开的鲜花上。小蜜蜂迷迷糊糊地飞起来,它似乎很高兴自己身处花园里。布赫曼的举止非常温柔,温柔到其他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对昆虫如此友善?
“如果是20年前,我肯定不会这么做。” 布赫曼告诉媒体,“但现在不一样了……蜜蜂是有情感的动物,值得人好好对待。”布赫曼是一位研究蜜蜂40多年的授粉生态学家,他认为蜜蜂拥有和哺乳动物差不多的复杂情绪,包括开心、沮丧、顽皮和恐惧。被伤害后,蜜蜂有类似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症状。
它们可以忍耐疼痛,能在睡觉时处理长期记忆,甚至可能做梦。“蜜蜂具有自我意识,它们有情绪,还可能拥有原始的认知模式。” 布赫曼在最近出版的蜜蜂科普书中写道,“它们会解决问题,会思考,有主观体验。”
因为研究蜜蜂的情感,布赫曼自称“边缘科学家”,但他的科普有可能改变授粉业。
蜜蜂的大脑非常小,只有罂粟籽那么大,因此大多数昆虫学家认为,蜜蜂缺乏足够多的神经元产生情感意识,仅仅是靠本能驱动的生物。
它们没有能力感受痛苦,无法体验快乐。最近几年,科学家们研发出精密的仪器,终于能研究蜜蜂的神经系统。结果让人隐隐冒汗,它们似乎……似乎和人类很像……劳斯·奇卡(Lars Chittka)是昆虫感知和行为生态学家,前不久,他研究了蜜蜂脑内多巴胺和血清素对行为的影响。
当蜜蜂得到甜食作为奖励,它们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会上升,心情明显变好。和没得到奖励的蜜蜂比起来,它们干劲十足,更愿意去采蜜干活,活像拿了奖金的人类打工仔。如果把蜜蜂放在试管里摇晃,它们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会降低,明显感到恐惧和焦虑。布赫曼在科普书里说,这意味着蜜蜂有自己的“愉悦中枢”。在另一场实验中,奇卡博士发现蜜蜂有类似PTSD的行为。
当时,他想研究蜜蜂能否学会躲开捕食者,于是在花丛中安装一只机械蜘蛛。当蜜蜂飞到花上时,隐藏在底下的机械蜘蛛能迅速抓住它,然后再释放。几乎所有蜜蜂都被抓过一遍,它们的行为很快变得疑神疑鬼。“一些蜜蜂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它们不仅躲开藏着机械蜘蛛的花丛,在确认一朵花完全安全后,依旧拒绝停留,直接飞走了。”“它们表现得好像看到了幽灵。在没有危险的地方,仍然感受到威胁。”
奇卡博士之后翻转了实验。他给蜜蜂喂小零食,看它们是否愿意飞到可能有蜘蛛的花朵上。结果发现,它们心情愉快地接受了,敢于去冒险。去年,哲学家和动物知觉学家乔纳森·伯奇(Jonathan Birch)的实验发现,蜜蜂能感觉到痛苦。
这听上去有点古怪,但多年来,科学家们怀疑头脑简单的动物没有感知痛苦的能力,它们被杀时的挣扎只是生理反应。几项研究发现龙虾和螃蟹会感到痛苦,因此写进英国法律予以保护。伯奇做了个“忍耐实验”,他让41只蜜蜂去喝两种溶液,一种含有40%的蔗糖,一种含有10%到20%的蔗糖。
蜜蜂特别爱吃甜的,所以都愿意喝前者。伯奇在“自动饮料机”下放了张加热垫板,温度达到55度,这让站在上面蜜蜂感到难受。虽然不舒服,蜜蜂们还是愿意忍耐,因为甜甜的糖水太好喝了。接着,伯奇在隔壁溶液里加入更多蔗糖,当含糖量达到30%到40%时,蜜蜂们就不愿意忍受高温了,纷纷飞过来。这里的糖水虽然略逊一点,但至少垫子不烫脚。
“这个实验表明,蜜蜂能体验到痛苦,还能进行复杂的决策。” 伯奇说, “它们不是无条件避开高温的无脑动物,而是权衡利弊,能为了糖分忍耐痛苦。”蜜蜂的智商非常高。在训练十几次后,它们就能认出不同人脸(科学家怀疑它们也能认彼此的脸),会数1到4的数字,还懂得0的概念。
蜜蜂还会简单的加减法(比如2-1=1),在72%的情况下得到正确答案,和幼儿园小朋友差不多。
布赫曼分析了自己和他人的几十个实验,他认为蜜蜂有想象力,有规划能力,明白自己是独特个体,理解“相同”和“不同”等抽象概念。蜂群中还有了不起的天才,它们的学习能力更强,速度更快,还能举一反三。“蜜蜂能通过观察其他蜜蜂来学习新技能。因此,一旦你教会了一只蜜蜂,过段时间所有蜜蜂都会了。”
蜜蜂还能在观察时改进方法。“有些蜜蜂不会简单地复制自己看到的动作。它们会改变步骤,更高效地达成目的。也就是说,它们的脑海里存在一种想法,‘我该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 蜜蜂不会傻乎乎地闷头干。 ”布赫曼、奇卡和伯奇坚信蜜蜂是情感动物,因此不愿意做残忍的实验。他们批评美国的动物保护法不保护实验室里的昆虫,只保护“看上去更高级”的哺乳动物。
更让他们难受的是,工业化授粉让蜜蜂的数量大幅减少,给它们带去无尽痛苦。美国几乎没有野生蜜蜂,全是职业养蜂人驯养的欧洲蜜蜂。每年2月,他们把200万只蜜蜂(占全美商业蜜蜂的70%)运到加利福尼亚的杏园,让它们授粉传播。
加州的杏园每年生产价值110亿美元的杏仁,是该州第三赚钱的商品。看似美丽的杏园也是蜜蜂的血泪地,每年造成数十亿只蜜蜂死亡。
在2018年到2019年,大约500亿只蜜蜂死去,是美国商业蜜群的三分之一。2020年到2021年,蜜蜂死亡率达到39.7%,是有史以来最高值。“送蜜蜂去杏树林,就像送它们上战场。” 有媒体感叹。
养蜂人和杏园主人们非常困惑,因为这种情况是近十年才出现的。他们猜测是杀虫剂、传染病和植物单一造成蜜蜂大量死亡。布赫曼认为还有一种解释,蜜蜂死亡是因为承受不住痛苦。美国经常出现‘蜂群崩溃综合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指的是蜂巢内的工蜂突然消失,只留下无依无靠的幼虫等死,剩余的工蜂也停止产蜜。
这是蜜蜂生态的大瓦解,看起来非常奇怪。但如果代入人类,这是不是很像极端环境下的集体罢工,全员摆烂出逃?在植被单调的杏树林里,让几百万只蜜蜂挤在一起采蜜,彼此打架竞争,闻着空气中的农药味儿,互相传播疾病。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大量证据能证明蜜蜂有情感,它也为‘蜂巢崩溃综合症’提供了线索。” 布赫曼说,“这种现象导致过去20年蜜蜂的数量急剧下滑。一定程度上,是残酷的工业化授粉对蜜蜂造成心理压迫所致。”
有科技公司开发出监测蜜蜂情绪的电子传感器,方便养蜂人随时调整环境。布赫曼和奇卡认为,也许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想法,来改变工业化授粉。“我希望大家知道蜜蜂是有感知的,它们有情绪,会感到痛苦。如果大家明白这些,我相信对蜜蜂的态度也会改变。”
“蜜蜂的思想很独特,和我们人类很不一样,但它们有足够的理由活在地球上。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此怪诞又奇妙,再小的生物也有自己的想法。”也许会被认为太矫情,太不接地气,但他们真心相信蜜蜂有活下去的权利。虽然蜜蜂不理解这些,但假如它们知道,应该有点感动人类里也有好人吧……
被蜜蜂蛰了是好事还是坏事?无论好坏,记得用这几种方式消肿止痛
蜜蜂是采蜜的使者,属于社会性昆虫,由于每个蜜蜂分工特点不同,蜂王负责产卵即繁衍后代,雄蜂则负责交配,工蜂主要负责储藏以及采集花蜜。
尤其在北方,这个季节是蜂蜜活动高峰期,如果一不小心被蜜蜂蛰了应该怎么办呢?有些人非常恐慌,据说被蜜蜂蛰后容易中毒,重则死亡,这是真的吗?
其实,真正要担心的是蜜蜂,如果蜇人的蜜蜂蜇针还存在人的皮肤伤,根据它的生长结构来看容易出现扯脱,当腹内出现严重的损伤后,用不了多长时间,蜜蜂就可能死亡。
而对于人来说,当蜜蜂的毒针在皮肤上或注入到机体内,这还要看蜜蜂的毒性有多强大,若蜜蜂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蜇人,那么最终发挥的毒性较大,虽然没有人所说的那么夸张,被蜜蜂蛰后会死亡,但也需要大家及时处理。
特别要当心的是对蜜蜂过敏的人群,或者对蜂毒过敏,被蜇完之后就很有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头晕脑胀以及影响大脑的神经系统,还有可能因为心脏衰竭而死亡。
另外,去游玩的人,家长也一定要看住孩子,若孩子出于好奇心理,用硬物捅马蜂窝,会招来大批的马蜂围攻,这也是它们在保护自己的方式。言归正传,被蜜蜂蛰了应该怎么办?有些人被蜇了浑然不知,最好的判断办法是有一股明显的刺痛感,皮肤水肿、疼痛、呼吸困难。
言归正传,被蜜蜂蛰了之后如何及时处理?
首先要轻轻拔出被蛰后的毒针,若手指判断有误,不妨借助镊子等,为避免伤害到其他皮肤,可挑出来,避免毒素进入到机体内,伤害其他组织器官。
其次判断是被哪种蜜蜂蛰的,因为马蜂以及蜜蜂所残留下来的毒液不一样,前者为碱性后者为酸性,若是前者不妨采用酸性的物质,如醋,后者可以用碱性的物质,如肥皂、苏打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中和蜜蜂毒性。
如果以上的处理办法作用都不是很大的话,还可以采用冰敷的方式,冰敷刺激血管收缩,代谢变慢后疼痛感也会减少,为了避免皮肤受到物理伤害,衣服是隔绝的好办法。
简单的处理没有效果,要及时去医院检查,避免因为过多的拖延时间对身体不利,至于坊间偏方都是不建议的做法,还有可能加重病情。
大雁飞行时,为什么要排成一字或者人字形?可不是为了整齐好看
“各个位置注意!保持队形!”
提到大雁,人们总会想到“人”字形,或者“一”字形。每年的这个时候,大雁南迁,天空中总能捕捉到它们的身影。
10月17日傍晚,南京滨江外滩上空飞过一群群大雁。大雁们在空中不断变换着各种队形,时而\"人\"字形,时而\"一\"字形。
不少网友看到此景,都感叹看到了曾经出现课本上的画面。
成群的大雁飞行时为何要保持这样的队形?是为了整齐,便于确认个数?还是另有原因?除了大雁,还有哪些动物有类似的“规矩”?今天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
大雁飞行时为什么排成“人”字形?
大雁是一种人们非常熟悉的鸟类,常见的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一般统称为“大雁”。
大雁以列阵飞行而闻名,一会排成“人”字形,一会排成“一”字形,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个体之间有深厚的联系,主要是为了节省体力,更顺利地完成长途旅行。
1970年,里萨满和斯科伦伯格利用空气动力学理论首次给出了一个估算——与单个大雁相比,一个由25只大雁组成的“人”字形编队可以多飞71%的航程。
“人”字形大雁的飞行队伍中,飞在最前面的头雁煽动翅膀时,会在它的身后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在后面的大雁可以通过它来减少空气的阻力,从而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就像坐在摩托车后座的人感受到的那样。
但是最前面的头雁就没有这么轻松了,它们很容易疲劳。所以当飞行路程很长时,雁群需要时常变换队形,轮流做头雁。
目前,大雁飞行的秘密依旧没有被完全破解。大雁的“人”字形夹角大小经常会变化,在24度到122度范围内,而且大多数时间,它们会选择“一”字形,只有20%的飞行时间里,他们才会选择“人”字形。
动物的组织纪律性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同样有些动物也是如此。
由于大自然中充满各种危险,所以大部分动物都会采取群体生活。小到蚂蚁、蜜蜂,大到大象、鲸鱼,很多动物都是以一个或多个家庭为单位进行群体生活的。
那些独来独往的动物,通常都是有独特生存技巧的,比如蜘蛛、老虎、黑足猫等,而大部分动物要协作生活,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了。
那么,动物们是如何做到有组织有纪律的呢?
家庭是维系组织纪律的关键
在蜜蜂和蚂蚁的群体中,分工是非常明确的。他们在出生时就拥有不同的身体结构,所以蜜蜂有工蜂,蚂蚁有工蚁、兵蚁,它们都属于不繁殖的“阶层”,群体中有一些个体是有生育能力的,它们负责繁殖。
这种部分个体没有繁殖权利只做工具人的种群,就是真社会性的第一个特征。
真社会性动物
真社会性动物,是指一群具有高度社会化组织的动物。
一窝蜜蜂和蚂蚁,都是同一只蜂后或蚁后的后代,雄性非常弱小,只负责交配。其他外人想加入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妥妥的女王掌权的小国家。
早期的生物学研究认为,真社会性现象只会存在于昆虫当中。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裸鼹鼠、狐獴等也算是真社会性动物。不过狐獴的社会性更接近于母系社会——即拥有一个母亲和不固定的父亲。
还有很多动物也走类似的路线,比如鬣狗也是由最大的雌性掌权,拥有优先进食、生育等权利。鬣狗和狐獴一样,都是拥有不固定的父亲,这点是和蚂蚁、蜜蜂有本质区别的。
每个狐獴种群一般由2到50只狐獴组成,内部统治者是雄性首领与雌性首领,其中雄性首领由雌性首领选出。雌性首领会在正常情况下杀光所有非它们所生的幼兽,以确保它的后代有最好的生存机会,它们也会放逐或杀掉生下有冒犯它们幼兽的母兽。所以大多数在同一团体的狐獴,全是女王的手足或子女。
这种母系社会结构有利于在比较艰难的环境下,让雄性共同照顾幼崽(因为它们每个都有可能是孩子的父亲),人类早期也是这种模式。
近期有研究发现,它们的不同声调的叫声代表着不同的信号,是动物界里比较完备的一种语言系统,这可以说是它们长期群居生活后进化的结果。
靠力量来制定规则
相比之下,一群鹿、羊仅仅是生活在一起的多个鹿而已,它们是不会有明确分工的,食草动物也不太涉及到优先进食的问题,只是在争夺生育权的时候,需要通过决斗产生一群中最强大的雄性,来优先挑选雌性。
这种争霸的好处是,它们的社会性虽然不如蚂蚁高,但的确比蚂蚁的社会性具有更强、更高级的在自然界继续生存的能力,因为它们具有违背社会的能力——反社会性。
很多集群的哺乳动物,比如狼、猕猴、大猩猩、牛、马、等,都会有本群中的雄性参与争夺统治地位。胜出者就是老大,以后其他的个体见了它都要顺从。例如狼群集合后,众狼就会俯下身子,向头狼表示敬意与顺从。首领生气的时候,下级的狼也会把颈部亮出来给首领,表示屈服。
来源:科普中国公众号
办公室文职小姐姐,勤劳的小蜜蜂。
文职女性勤劳忙,工作繁忙心不忘。
才华横溢情意长,自信从容走人生。
红颜才女文职行,女性才情照四方。
勤奋努力志气高,心中坚定向前行。
办公小妹气质佳,优雅从容展风采。
勤奋努力志气高,心中坚定向前行。
世事如棋职场局,职场女性谋布局。
一步一步向前行,成功路上绽芳华。
烈日炎炎照职场,职场女性勇直前。
千锤百炼铸辉煌,才华横溢展风采。
红颜努力谋生计,职场女性志在高。
梦想如虹心永恒,才华横溢展宏图。
繁华都市纷扰心,职场女性悟人生。
勤奋努力方有成,自信从容笑逐颜。
九州大地职场行,职场女性意气风。
才华横溢展锋芒,自信从容笑逐颜。
红颜才女志未央,职场女性创辉煌。
勤奋拼搏展风采,成功路上笑逐颜。
文职女性情意长,工作操劳不停歇。
才华横溢展风采,自信从容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