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宋氏宗谱资料收集与家族迁徙及发展延续的梳理 作者:宋健
张良村一直是介休市的一个大村,村里第一大姓就是宋姓。我们从小就听说了很多关于张良宋氏家族的起源和各个朝代的精英人物,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没有文字记载。我们都是张良宋氏后人,都在张良村出生、长大,现已都到了知天命和耳顺之年,觉得应该把张良宋氏宗谱和人物历史整理成册以示后人,也是作为张良宋氏这一代后人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编辑张良宋氏宗谱是由我和族人宋建平、宋卫东于2018年初共同商议发起的,2021年初地方史爱好者、张良宋氏女婿闫继亮也参与到资料收集和编撰工作中,2022年3月我们又聘请介休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全先生作为整个编撰宋氏宗谱的指导者,至此上述五人正式组成了张良宋氏宗谱编撰组。
从2018年初至今,我们的收集资料和编撰工作走过了五年历程,在编撰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和众族人的支持配合下,《张良宋氏宗谱》即将付印成书。五年来,一段时间由于疫情影响,出门走访受阻,造成收集资料不便;同时也由于少数族人对编撰宗谱的认识不足、配合不力,也增加了收集资料的难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经历了十年文革内乱,那个阶段“破四旧”狂热,许多群众迫于当时的形势和保护意识的不强,许多历史资料,比如在农村记载各家字辈的“神则”、“牌位则”,涉及家族事实记载的书籍资料、文物字画、门头牌匾等遭到了严重的损毁,这些珍贵的资料永远封尘在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里,加之许多宋氏家族老人的离世,都增加了资料收集的难度。
编撰宋氏宗谱目的在于正本清源,流浚祖根、理清血脉,有了宗谱可使我们辨支系、昭亲睦、别长幼。凡修宗谱旨在弘扬家风、继承家训,承先人之优良传统,励后人之奋发志气,使我张良宋氏族人能仰承先灵、继承祖训,发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蓄德行善、尊老爱幼、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所有这些朴素的想法,对我们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五年来,我们从发动宋氏族人收集各自家族资料到深入各家各户详细探讨核对,从在村中收集到去外地走访、考察,从电话联系到短信微信深入交流,整个过程中得到了无数族人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这项工作也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反响,这些都激励我们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认真谨慎的把这部宋氏宗谱编撰好,了却发起人的初衷,给张良宋氏族人一个圆满的交待。
一、张良宋氏宗谱资料的历史状况和现状
通过这几年来资料的收集整理,张良宋氏从历史上就没有家谱和文字资料记载。历史上宋氏家族代代相传主要以各个家族的铭旌和牌位,在一两百年前主要由五个宋氏支系祠堂拜祖相互传承。经过时代的变迁,现已成为了传说,很多族人根本无法叙述自己祖辈事迹和来历。由此,我们编撰组原计划以宋氏五个祠堂为主线逐步展开收集工作显然是不可能了,特别是清未民国初期逐步外迁来四户同姓不同宗的宋姓族人,尤为难觅宗迹。经编撰组研究决定,本着“谨慎、准确、认真”的原则,以现有宋姓人口为起点从下往上挖掘字辈,收到哪辈算哪辈,并要求配偶入谱,也要把不同宗之宋氏族人一并加以收集整理。
即便如此,因历史久远,从现有族人中收集的资料,诸如外迁亲人和工作地点,因各种缘由或有间断,常知亲人长辈名字,而不知家庭成员情况,由此我们这次的编撰内容也不完善,误差也会不少,加之水平有限,失误难免,盼后人知者补缺,以求宗谱逐步准确完善。
二、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
(一)、张良宋氏家族现搜集到族人的世系关系全部入册,共分四个宗系;一为陕西—孝义吐京;二为介休西大期村;三为介休顺城关村;四为介休连福村。
世系表入男性980位,入配偶606位(其中: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入男性892位,入配偶550位;西大期村、顺城关村、连福村四家,计入男性88位,配偶56位)。从统计数字表明,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占入册人数的91%,其他占9%。有铭旌的两家,为宋成芳家族和宋绍铇家族,字辈图排列最多13世,次者7至9世,一般4至6世。
1、设置字辈图主要表明,图中人员是近亲族一个支系,也能明确本支族的辈份; 2、设置世系表主要记录的均为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和配偶。
(二)、资料中几个需要说明的情况:
1、宋锡山家族,根据宋焕庚手书记录:宋美为其家族始祖,但没有记录是否是陕西—孝义吐京系家族的始祖,此无法考证。记录中也无二世至十六世的记录。由此在编撰整理中,我们只是按照字辈图中显示始祖,从十七世宋树仁立为入谱一世祖。
2、宋贵盛、宋贵龙家族,其家有祖传“宋国耀国子监证”,他们认为宋国耀为其先祖。编撰组研究后决定,理应在图中显示,表中不写,以宋贵盛、宋贵龙为入谱一世祖。
3、宋廷魁是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确系我张良宋氏族人。据《山西历史人物传》、清乾隆版《介休县志》“人物”载:宋廷魁,字其英,孝廉邦和之子;在“孝义”载:丙午科,宋邦和,举人。宋廷魁有多部著作和诗词书画存世,2019年介休史志办还翻版其著作《介山记》,两百多年来为世人瞩目,尤为可贵。但在收集资料中未查到其后人一丝信息,实为遗憾,待后人考证吧。宋廷英也确系为我张良宋氏族人,其商贾有道、乐善好施,不仅见于嘉庆版《介休县志》“人物” “艺文”,更有平定州修路石碑为凭,现村委院中还留有其墨宝门匾。
4、本宗谱字辈图和世系表难免有所遗误,还待后人考证填补。
三、张良(陕西—孝义吐京)宋氏迁徙张良村时间的探讨
张良宋氏现存四宗族,宋世统为介休西大期村宋家,西大期宋氏宗族有完善家谱,宋锦世家后人和宋世统家为一族人,宋贵盛、宋贵龙后人为西大期宋氏宗族;宋保福后人称其为介休顺城关村宋氏宗族,宋世英后人称其为介休连福村宋氏宗族,这几户宋氏宗族的先祖,均为清代迁至张良村,再具体到年份很难,在此都不再深究,均按其叙述为记。由此本宗谱中宗系的称号,就以分别同姓不同宗作为标记。
陕西—孝义吐京之宋氏,没有家谱也未找到更多资料,时间久远,只能依据流传下来的口传信息和收集到文字旁证及历史遗留下的实物进行探讨:
1、陕西—孝义吐京之宋氏族人相传“我们为十三里七甲”的口头信息,经对应清代《介休县志》,里甲制是明朝行政管理体制,证实宋家祠堂为明代创建修建。
2、宋焕庚给后人手写资料显示“始祖宋美”,至今为23世。若一世按25年计算,应为明代正统年间(1447年),至今575年,若一世按27年计算,应为明朝永乐年间(1401年),至今621年。
3、交城子夏山之宋仁石碑,记述其为张良人氏,碑刻时间是其去世后2年,即隆庆六年(1572年),至今已430年。
根据以上三方面信息综合分析,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应该在明代永乐--正统年间迁徙到介休张良村,至今600年左右。
四、对“陕西—孝义吐京”宋氏迁徙及发展延续梳理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王朝后,因多年战乱、民不聊生、土地荒芜。为了发展生产力,明廷实行移民政策,史上著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就是此时发生。明廷将百姓从人口密集处迁往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之地,并免收三到五年的农税,鼓励百姓开荒种粮。“陕西—孝义吐京”宋氏迁祖就在这样背景下,从陕西迁徙到山西。由此可知宋氏始祖不是逃荒落难,而是因大势所趋为家族的生存发展而迁徙的。
“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先祖先从陕西迁徙到孝义吐京,部分人在那里生存了数年后,认为当地不适应发展或萌发去外地发展的想法,兄弟二人迁徙到介休,兄留在张良村,弟去了史村,因此本宗宋氏与史村宋氏为一宗支。
当时张良村地多人少,土地肥沃。“陕西—孝义吐京”宋氏迁徙到张良村,生育了六个儿子,逐步发展成了不小的家族。村中至今还流传着“先有程薛二户,后有宋刘两家”,程薛是最早在张良住居的较大家族,程姓没留下什么遗址,薛姓至今在大西门有“薛家巷”,刘姓主要居住在村东,而宋氏家族逐步发展成了张良村的第一大姓,人口居村之首。
“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始祖带领全家在张良村发展奋斗若干年后,始祖故去,后人将坟地选在村东北“宋家茔”,且建起宋家祠堂,民间称一支宅式总祠堂。后子孙各家人丁兴旺,又先后修建了二、三、四、五支宅祠堂,入籍张良,为“十三里七甲”。
封建社会对户籍管理非常严格,入籍于落户之地是全族人非常高兴和重要的事。由此“陕西—孝义吐京”宋氏户籍沿用几百年的“十三里七甲”,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明末清初,“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发展到鼎盛时期,从始祖到张良村已二百多年,家族庞大人丁兴旺。相传“小宋氏”族人就是在此时入籍宋姓,成为“陕西—孝义吐京”宋氏一支。 在清“康雍乾盛世”的二百年间,“陕西—孝义吐京”宋氏更注重商业和文化教育,出现了著名商贾宋廷英。民间盛传其做的是朝廷的生意,在乾隆年间,宠臣和珅把宫中“景泰蓝供瓷”赠予他,宋廷英回乡梓后,每年在五月初八张良村庙会上就会将供瓷展出,以示荣耀。1798年宋廷英出银1200两,修建了平定州西天门的道路,方便百姓,当地人立碑纪念。他去世后葬于村北“立马头”,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有人着意挖掘搜寻,但无果而终。
学而优则仕,封建社会商人相对低人一等,,若想得到世人认可就必须有“功名”。“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家族重视文化教育,优秀子弟也逐渐走向仕途。清雍正丙午年宋邦和中举人,光绪甲午年间宋绍徽中举人……如此人杰不胜枚举。
清末民国时期,“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因战乱等因素逐步走向衰败,家族也出现穷富不均的现象。有外出做生意的,也有留在村中务农的,因此族人留在北京、上海、武汉、太原的甚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四清”运动时,连福地区有这么一段顺口溜:“张良村是大村,地主富农会道门,一村就有多半村,不够了填上生意买卖人。”这生意买卖人就是“陕西—孝义吐京”的宋氏族人,侧面说明了一个大家族对于一个大村的经济结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
解放后,张良宋氏又涌现出了许多各行业的英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应有贡献,让我们看到了张良宋氏宗族繁衍生息,枝繁叶茂、蓬勃向上、永不凋零。
在收集资料和编撰宗谱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张良宋氏家族许多鲜为人知、可歌可泣的伟大足迹和优秀人物。几百年来,宋氏家族中有1798年清朝时慷慨解囊修路为民的商人;有在清朝时著书立传著有《介山记》的剧作家、诗人;有在民国时兴办水利的乡贤;更有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奔赴抗日前线,牺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烈士,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贡献的革命先辈;还有在建国后为张良村发展付出心血的广大宋氏家族的干部群众;还有在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作出贡献的宋氏家族后辈。
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对宋氏家族优良家风和高尚品德精神提炼学习的过程,期盼宋氏族人在今后的岁月里将它们发扬光大;也期盼宋氏族人无论身处何方、岗在何位,不要忘了自己的家乡故土、不要忘了浓浓的乡愁,共同为建设和谐、美丽、富强的张良村,共同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22年12月
走遍即墨——走进前柘家庄
村名由来柘家庄在明代是灵山乡的一个社,即墨通莱州驿路的一个铺。其立村年代,当在明前。据传因当时此地多柘树而得名。及后柘家庄形成,此村称前柘家庄。村庄概况前柘家庄村,位于即墨城东北二十公里处。万华山西南三公里处。东靠洽泊村,北临后柘家庄村,南接灵山镇仁义庄(岭前庄)村。西与灵山大、小稻池村相连。村域面积约三千四百九十九亩。耕地面积一千九百八十亩。野史相传,安平君田单火牛大胜乐毅,在此村卸甲。有名“卸甲庄”元朝时期,即墨通莱阳的驿道从此村村西经过。并设柘家庄驿站。内有铺司一名,兵夫三名。明洪武年间,村域内有即墨学田十一亩一分八厘。久荒,万历年间,知县石声谐。查明原额,开垦赡土,解提学支销。清康熙四十年。知县邹琯暨邑绅捐置九十亩。一作修理文庙费,一作修理学署费,一作士子乡士卷资。自雍正年间又改为生员路费。古驿道村前古柘树解家大墙隶属沿革明万历年间,属零山乡柘家庄社;清同治年间,属灵山乡柘家庄社;民国二年,属北灵区,灵山片;民国八年,属龙泉区;民国十八年,属正牛乡;民国三十七年,属万华乡;1948年,属即东县华山区;1952年,属即东第一区华山区,柘河乡;1958年,属华山公社;1984年,属牛齐埠乡;1992年,属华山镇;2012年,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7年,属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居民姓氏村庄主要有解姓、黄姓、宋姓、王姓、赵姓等。解姓柳沟籍,清顺治年间在柳沟迁此地定居。命名定式承家保业务(思)本维宜式昭令德厚植丕基懋修寅念尚慎自持云孙毓庆福履申之黄姓共为两族一族西流籍,清乾隆年间自即墨城北黄家西流迁此定居。一族莱阳籍,迁柘年代待考。西流籍命名定式正道贵孝继述奉先功业可振荣华乃光宋姓后戈庄籍,约清康熙年间,自北安街道朱家后戈庄迁此定居。命名定式祥发同宗(作)协(仕)文(丙)修(忠)继(乃)述(为)昌(贵)咸钦人俊杰会萃焕云章王姓社生籍,约清嘉庆年间,自温泉社生村迁此定居。命名定式太和昌云辉一元敦睦深承先宏基业崇仁清谋真兴广永宇廷文术宪伟周赵姓云南籍,明永乐二年,自云南迁此定居。命名定式…可克先日忠本庆…(待考)周姓大留村籍,清同治年间,自即墨城东大留村迁此定居。命名定式保钟豫居敦丕尊学我同启迪成斯德作述介尔功继文采盛世立忠正廉洁许姓宫家城籍,约清康熙年间,自莱西夏格庄宫家城迁此定居。命名定式思先人德继世永庆敦本绍业威振家声辛姓纸房籍,迁柘年代待考。自城阳区惜福镇街道纸坊社区迁此定居。命名定式…永先泽志学…(待考)吕姓吕家集籍,明初自吕家集(平度、文登待考)。迁此定居。命名定式克延启嘉兆崇锡思良成存心传先德恒志绍宗功张姓上河北籍,迁柘年代待考,自灵山上河北村迁此定居。命名定式(待考)杜姓灵山小稻池籍,今此村已无此姓。陈姓龙泉俞家屯籍,后人外迁东北。今此村已无此姓。姜姓段泊岚姜家坡籍,今此村已无此姓。于姓华山皋埠籍,今此村已无此姓。古迹三官庙,位于村南,约建于民国初期,内供天、地、水三官。院内有钟楼,每年正月十五香会。一九六八年庙宇拆除。老爷庙,位于解家大墙北,始建年代失考,内供奉关羽、关平、周仓泥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拆除。胡三太爷庙,位于村南即墨通莱阳驿道西侧,庙高不盈丈,内供胡峄阳先生神主。今已无存。解家大墙,又称“东大墙”。始建于宣统二年。高六米,长四十米。赵氏祠堂,始建年代失考,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拆除。解氏祠堂,始建年代失考,一进三间。四角斗拱。门前有五级台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拆除。(解氏祠堂复原简图)如有所失,多多包涵,请下方留言补充。作者:解维程,字秋逸,一九九八年七月出生于即墨华山前柘家庄村。文史爱好者。《即墨东南厢解氏世谱柘家庄支谱》主编解维程(居中)一个村庄就是一部历史一个村庄就是一个景点愿历史永存,景点常在李商隐:被女道士始乱终弃,对富家女一见钟情,临终写诗悼念亡妻
唐玄宗元和七年(812年)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李商隐生于怀州获嘉县,其父李嗣时任获嘉县令。李商隐也是“先前阔”,祖上为西梁武昭王李暠,与李唐皇室同宗。到了李商隐这一代,当然是一代不如一代,父祖不是县令,就是县尉,没干过大官。三岁时,李嗣罢获嘉令,跑到浙东幕府当幕僚,李商隐随父前往。时任越州刺史名叫孟简,“尤工诗,尚节义”,乃李嗣旧日好友。孟简还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水利专家,主持修建的孟河沿用至今。
李商隐一直跟着父亲在越州(今日绍兴)生活,五岁诵经书,七岁学诗文。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李嗣撇下留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孟简早在三年前已经调回长安,李商隐母子身处异地他乡,举目环顾,“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只好相携回到老家郑州荥阳县。
由于写的一手好字,李商隐小小年纪便靠给人抄书补贴家用,母亲靠帮人舂米挣点生活费。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文人之间为了多看书,只能手抄,这种粗活就落到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身上,当然前提是你得写一手好字,否则连这种搬砖活都找不到。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就靠抄书过活。事实上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都在抄书看。我读中学时,同学有一本古汉语词典,我借来,用一个假期全部抄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18岁的李商隐来到洛阳,拜谒白居易、令狐楚等文坛大佬,二人对李商隐赞誉有加。令狐楚招李商隐入幕为巡官,教他写科考文章。大唐科考有本参考资料,便是《昭明文选》,想要考中进士,就得把这套书弄懂读透。李白就曾“三临文选”,把书中的诗词歌赋都仿着写了好几遍,写完就烧了,没留下几篇。只要考中,这套书就被束之高阁,一辈子不想再看一眼。敲门砖么,门都敲开了,还要砖干啥。
大和五年(831年),令狐楚给李商隐拿了路费,让他进京赶考,李商隐铩羽而归。
大和六年(832年),令狐楚给李商隐拿了路费,让他进京赶考,李商隐铩羽而归。
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给李商隐拿了路费,让他进京赶考,李商隐铩羽而归。
第一次没考上,他痛苦,彷徨,自责,痛恨技不如人,发誓下次一定要考上;第二次没考上,他愤怒,呐喊,伤心,抱怨世道不公,发誓下次一定要考上;第三次没考上,他就习惯了,爱咋咋地,一切随缘吧。这就叫有了平常心,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种平常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否则就会气死,熬死,猝死。
大和八年(834年),令狐楚没给李商隐拿路费,李商隐就没去长安赶考,跳槽投奔了表叔华州刺史崔戎。可惜崔戎很快病逝了,这条线没指上。李商隐走投无路,决定去济源县玉阳山灵都观学道修仙,这里有他一位远房堂叔祖,虽然辈分大,却跟他年龄差不多。到了山上,堂叔祖告诉他,道观中有好多貌美妖艳女道士,你把持着点,别被迷得魂不守舍,误了终身大事。但是李商隐毕竟年轻,血气方刚,很快被一位宋姓女道士迷住了。
两人如胶似漆粘在一起,李商隐作《碧城三首》实录其事。碧城为天上元始天尊居所,此处指灵都观。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这首是写两人热恋情景,星沉海底,雨过河源,都是啥意思,你懂的。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这首是写宋真人并不只有他一个道伴,两人蜜月期过后,宋真人又去找别人风流快活去了。李商隐独拥寒衾,脑补宋真人和别人幽会场面,心中充满惆怅。紫凤放娇,赤鳞狂舞,都是啥意思,你要看不懂,我也不告诉你。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这首诗说,宋真人把他甩了,不知道哪儿去了,杳无音讯。牛郎织女虽然隔河相望,但是心中有盼,知道七月七日肯定能相会。李商隐却不知和宋真人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
美人不见了,日子还得过。大和九年(835年),李商隐第四次入京赶考,依然铩羽而归。不过官场失意,情场得意。这年在洛阳,他邂逅了声妓柳枝。柳枝是一位富商的女儿,从小家境优裕,商人重利轻别离,年年贩茶五湖上,有一年不幸遭遇风浪,掉水里淹死了。父亲去世后,柳枝沦落风尘,成为老鸨挣钱工具。她吹得一口好萧,“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李商隐(李义山)住在堂哥李让山家里,离柳枝家不远。阳春三月,姹紫嫣红,李让山骑马春游,将马系在柳枝家附近的柳树下,吟诵李商隐写的《燕台诗》。这是一首组诗,分春夏秋冬四季讲述一个闺中女子渴望爱情的欢乐哀愁,其春诗曰: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
柳枝听了,黯然神伤,问李让山,这谁写的,这么有才?李让山说,我堂弟李义山。柳枝随手扯下腰带半截递给李让山,你把这个交给你弟,让他给我写首诗。第二天,李义山随表哥并辔前往,柳枝带着丫鬟于柳树下等候,浓妆艳抹,分外妖娆。她伸出芊芊玉指指着李义山说,你再过三天来我这儿,我焚香沐浴相待。李义山闻言,高兴地差点晕倒。
不料第二天,李义山要去长安赶考,同学们把他的姓李一并拿走了,李义山一人不敢独行,只好眼含泪热,匆匆上路。风雪弥漫,更添凄凉,第三天,李让山追了上来,告诉他,柳枝嫁入豪门,你不用挂念。又过一年,李让山要回洛阳,两人又谈起了柳枝,李义山作诗五首相赠,其二曰: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我是蜂儿你是蝶,你是鸟儿我是鱼,咱俩虽然幸相遇,只惜并非一类人。就如蜜蜂和蝴蝶,鲤鱼和鸳鸯,虽然都在花丛飞舞,都在水中嬉戏,但是能搅合在一起吗?徒留相思而已。
陈寅恪说,唐人小说中的仙女,富商之女,官宦之女,其实都是风尘女子的代称。比如元稹偶遇的崔莺莺,说什么“相国之后”,其实都是胡扯。真正的相国之后会背着母亲半夜三更跳墙跟你春宵几度?度完你就把人家始乱终弃?
李义山遇到的宋真人,柳枝,都是声妓。就如你遇到一位小姐姐,小姐姐告诉你,她是一位公主,你不会傻到以为她真有皇家血统吧。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绹(读如陶)运作下,李商隐终于过了礼部试。年末,令狐楚病逝,临终让李商隐代写遗嘱,并扶棺西入长安。第二年,李商隐应考吏部试,考官李回录取了他,不想在授官时被中书侍郎撸了。
当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酷烈,令狐绹属于牛党,李回属于李党。李回青睐李商隐,被令狐绹认为是挖墙角,便找了同为牛党的中书侍郎,先不给李商隐授官,过段时间再说。
不料李商隐生气了,他在李回引荐下,一口气跑到同为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当了掌书记(秘书),王茂元看他有才,也为了笼络他,便把女儿王氏嫁给了他。令狐绹认为李商隐此举“背叛家恩”,遂对李商隐怀恨在心。
李商隐已经有了进士身份,而且投奔了李党,当官只是时间问题。很快,他就在王茂元运作下,先干校书郎,又干弘农尉,辗转在各大节度使幕府之间,深受重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岳父王茂元病逝,随后母亲也不幸病逝,他只好辞官守孝。
他在樊川开了一片地,亲自下田劳作,跟普通农夫一样,一年就盼有个好收成,过年能吃一顿大肉,“前耕后饷,并食易衣”。妻子王氏由于父亲去世,“内动肺肝,外挥血泪”,身体每下愈况。夫妻俩同时守着两份孝,日子过得要多悲催有多悲催。
一日,李商隐孤身一人前往长安城永宁里华阳观游玩,恰遇宋真人。十年过去了,宋真人早已洗尽铅华,成为一名真正的修道之士。年轻时的轻狂不羁,都成过往云烟。她带着两位师姐妹,在此潜心修仙。月明之夜,李商隐约姐妹三人出来赏月。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偷桃典自东方朔偷西王母蟠桃下凡,这里指李商隐与宋真人往日情事。窃药典自嫦娥窃药奔月,这里指宋真人离开李商隐不告而别。月亮还是十年前那个月亮,人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少年,我也没啥别的意思,就是想请你们姐妹三人出来赏赏月,说说话。
宋真人应邀而来,还带了一位刘先生,这位刘先生便是当年让宋真人移情别恋,抛弃李商隐之人。三人对饮畅谈,好不快活。临别之时,李商隐赋诗相赠:沦谪千年别帝宸,至今犹谢蕊珠人。但惊茅许同仙籍,不道刘卢是世亲。玉检赐书迷凤篆,金华归驾冷龙鳞。不因杖屦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谢谢你宋真人,让我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感受到人间温暖。谢谢你刘先生,正是因为你把宋真人带走,才让我没有继续沉沦,下山入世,有了今天的美满生活。你们都对我有再造之恩。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李商隐跟着桂管观察使郑亚前往桂林。第二年,李德裕被贬崖州(今海南三亚)司户,李回被贬贺州(今广西贺州)刺史,郑亚被贬循州(今广东惠州)刺史,李党全军覆没。李商隐的贵人便是李回和郑亚,李回和郑亚背后便是李德裕。现在三人全都倒了霉,李商隐日子过成啥样,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与此同时,李商隐故人令狐绹出任湖州(今浙江湖州)刺史。
大中三年(850年),李商隐从桂林北归,途中得知妻子王氏病故噩耗,悲痛不能自抑,至大散关逢雪,作诗以奠: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我出门在外没有衣裳穿,梦中依稀看到你还在织机前辛苦劳作。
回到长安,睹物思人,再作《房中曲》悼念亡妻。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铜钱大小。孩子还小不懂事,每天等妈妈来抱他。记得前年我出门时,你语含悲辛,千叮万嘱,不料等我回来,你已驾鹤西去,唯留生前弹过的锦瑟。等我死去找你的那一天,就怕我们相互看着,却并不相识。
天池便是西王母所居的瑶池,西王母在《山海经》中为死亡之神。
又作《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人将再娶称为续弦,一张锦瑟共有五十根弦。五十弦完好如初,意即自己绝不再娶。
大中五年(851年)重阳,菊花盛开,满城尽带黄金甲,李商隐穷困无路,只好去找故人令狐绹帮忙。令狐绹恨他是个叛徒,多次不予接见,李商隐怒了,作诗奉上。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我曾经跟尊父举杯把盏,共度重阳,天寒霜重,白菊绕阶。老人家已经走了十多年,我在重阳夜思念着他。您不学他老人家提拔栽培我,反让我像屈原一样抱怨悔恨。今日您贵为宰相,我却连您的客厅都进不去。
这首诗写的非常不礼貌。令狐绹父亲名叫令狐楚,李商隐身为晚辈,直呼楚字是相当犯忌讳的。即使今日,你直呼同辈父亲名字,也会被对方反感。而且李商隐身处卑位,向身处高位者出言不逊,可见情商之低。
但是令狐绹毕竟已经当了宰相,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没跟他一般计较,谁不犯错,改正就好。再说此时牛党彻底翻身,也是用人之际,便提拔李商隐当了太学博士。没过几天,他便随着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前往蜀中,当了节度书记。大中十一年(857年)晚春,群芳争艳,柳仲郢入京出任吏部侍郎,李商隐随风而上,被授盐铁推官。盐铁推官既是肥缺,又是京官,李商隐本来可以过几天安逸生活,奈何很快他的身体便出了状况,只好辞职回家。
大中十二年(858年)晚秋,凉风萧瑟,落叶飘零,李商隐在病榻上写下最后一首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为西王母所居之山,跟瑶池同在一处,这首诗是接《房中曲》而写。青鸟便是日中三足金乌,乃西王母使者。我的爱人,我就要去找你了,先让青鸟打探打探,我得走多远。
李商隐写毕,吟诵数遍,泪落如雨。
唐朝是中华文明继往开来的转折点,也是华夏民族悠悠文化的转折点,盛唐之后,华夏文明从外放转入内敛,开始关起门来过小日子。可是盛唐那种博大能容四海,广阔及于万方的气势,叫我们如何不想他。
唐朝男儿勇武豪放,壮志凌云;唐朝女子敢爱敢恨,不让须眉。他们腰跨三尺剑,举杯邀明月,狂呼“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她们穿男装,画浓眉,打马球,喝烈酒,大喊“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煌煌史册,冗繁噪杂。有正史,有野史。正史记载失之于欲说还休,野史记载失之于道听途说。许多历史小白囿于知识所限,不能通读《新唐书》和《旧唐书》,以至于不能了解鲜活真实大气磅礴的大唐王朝,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幸运的是,这个遗憾被《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完美无缺的填补了。这套书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士承东林仿通俗史写作大家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写的,他一贯秉承“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的写作宗旨,把无趣繁复的正史写的妙趣横生,用词考究,用语诙谐,让人爱不释手,一口气就想读完。想要了解明朝,有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想要了解唐朝,便有士承东林的《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
幽默是本书的基因,搞笑是本书的拿手好戏,本书不能保证,你看了之后肚子会笑得有多疼。四本原价192,活动价只需138,一本不到35块钱,特别划算。点击下方图片即可直接购买。